「小密圈」這類的粉絲經濟能走多遠?
像小密圈這樣的粉絲經濟能走多遠?進入對應的圈子主要出發點又是什麼?
小密圈 - 連接一千位鐵杆粉絲,知識變現,小團隊共享
首先需要明確,小密圈是個什麼東西。小密圈,它是一個工具,連接粉絲的工具,連接社群的工具。這個工具可以給社群中的人帶來價值(知識、人脈、娛樂等),也可以給工具的使用者帶來利益(財富回報、知識沉澱和整理、滿足感、影響力等)。
誰能夠做「小密圈」呢?微信、微博、知乎、得到等這些平台都可以做,他們為何不做?我就不高談闊論了(其實我也不知道 XD),可能不久之後在這些大平台上也會有同類產品出來,然後大家就會四處圍觀各平台瘋狂地圈大V,大V帶動小V,小V帶動人民群眾,開啟繁華的互聯網雪崩式的知識付費時代,以後不花錢可能還真看不到特別有營養的分享了 。
兩個月前我也開了一個圈子,每天投入大約一個小時運維,目前有了四百多個付費用戶,故而對這類產品有點感觸,下面來淺薄地聊聊題主的兩個問題(觀點略帶趨向性,稍許片面)。
像小密圈這樣的粉絲經濟能走多遠?
我覺得,很遠。但是題主這裡用到的「粉絲經濟」,我是不贊同的。上面我提到了,小密圈是一個工具,工具可以給圈子中所有的人帶來價值,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因為你粉/關注了某某才入圈,而是因為某某能產生對我有價值的內容,並且我曾看到過某某分享了這般內容,我信任某某,就像下面兩個場景:
- 如果你是一條單身狗,看到了一個可能幫你追到女神的小密圈,你進還是不進,你得猶豫下吧?
- 如果你是個技術菜鳥找工作而苦苦不得,看到了一個技術大神給你每天普及領域知識,還時而告知些面試的技巧,一年收費才一百多塊,你進還是不進,你也得猶豫下吧?
這個社會看似是價值驅動,但是從個體上表現出來卻是利益驅動居多。圈子成員期望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圈主正好可以提供這樣的服務,這種互利互惠的雙贏產品,他為何就不能走得久遠呢?
回到產品本身,小密圈有兩招使得好。首先,價格最低限制在 50 塊,這一點可以過濾不少不願意付費的用戶,同時給那些猶豫不決最後付費的同學一個警示,「這是你付過錢的圈子,你需要在這裡收穫點什麼,不然你就虧了」,這一舉動也會讓圈主產生壓力,進而不斷提升分享的質量。然後就是圈子的經營時長,最短設置為一年,圈主有能力經營圈子,也有能力拉用戶入圈,一年時間,圈主可以給小密圈帶來幾百甚至上千的付費用戶,這些付費用戶至少在這裡活躍一年時間,而這一年內不知道又有多少新的圈子產生。這種周而復始的用戶積澱,讓他走得久遠產生了可能。
從社會關係來看,小密圈拉近了一幫志同道合的人的距離,他們在一起有很多共同的話題,遇到的類似的疑惑,存在著同樣的成長瓶頸。很多人平時接觸不到大V,但是一百塊錢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很多人缺乏技術交流,但是一百塊錢就讓他們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至少,比他工作的氛圍要濃厚。這種和諧的社會群體關係也能為圈子的久遠畫上一個感嘆號!
有人說這不就是收費的 QQ 群和微信群么,其實不然。小密圈做了兩件事情,過濾了一群水軍,同時提供了知識沉澱的工具,而且還提供了一個私密的環境,讓付費的人產生了收穫了內容而別人沒機會的滿足感。需要注意的是,願意付費的人群只會是 4% 左右,剩下的 96% 對這種付費社群持觀望、神往或鄙視態度。
下面用一組數據給大家展示下,小密圈能走多遠,也順便看看付費和免費的區別:
目前小密圈的付費用戶人均支付額 143.8 元。單日付費最高時二十多萬,然後就是現在每天至少新增一個主題的圈子,也就是比較活躍的圈子將近有一千個。
付費圈大概佔了 20%,需要審核的私密圈 大概佔了 30%,剩下的 50% 是免費圈,但免費圈的活躍度最低——估計只有 10% 左右是認真運營的,剩下 40% 不客氣的說是用戶為了測試建的。
數據來源:小密圈:付費社群和小程序的「高級」玩法|渾水課堂乾貨
進入對應的圈子主要出發點又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圈主如何把人召喚到圈子,而被召喚者為什麼願意加入圈子。
後者沒什麼好回答的,簡單來說入圈的人願意為內容付費,就這麼簡單。而圈主如何召喚,我可以稍微分享下我的思路。
小密圈屬於消耗型的工具,它會不斷地消耗圈主的知識、精力,這對圈主來說如何持續運維是一件值得長期思考的問題。純乾貨分享會消耗地很快,圈主能力再強,能夠產出的內容也很難維持一年時間。
這個時候需要有節奏的提供服務。我觀察了下圈子的活躍度,四百多人的付費人群,活躍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每周長期活躍人群不足 25%,我完全可以理解這個比例。平時買一堆書,正經看完的沒幾本,小密圈其實就是一本「書」,用戶買過來之後,讀或是不讀,全憑心情、全看場景。有幾個朋友跟我說,每天上班坐地鐵的時候必看我的小密圈。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圈子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整理內容,讓入圈的人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完成閱讀;或者高效、及時地回答提問者的疑問。而不是一味的分享內容,看到啥都往圈子裡塞,幾乎不會有人全看,意義也不大。
所以我在圈子裡,定下了幾個專題,每個專題持續一到兩個月的時間,不停地講,持續的說,把一個知識點講透,怎麼著用戶也能耳濡目染學到點東西。用產品的思維來整理內容。
我現在買了優酷、搜狐、騰訊視頻等等好幾個視頻網站的會員。為什麼?因為我想看的內容在優酷,於是買了優酷會員;過幾天騰訊又出了一個獨家內容,又只好買了騰訊的會員;於是類似地陸續買了好幾家的會員。每個視頻網站都是一個圈子,都圈住了一部分的內容。知識的付費圈,我感覺有一些類似之處,我想要的內容可能會散落在各個封閉的圈子裡面。
從理智上講,我理解這種模式,能夠同時激勵分享者和消費者,的確是很有價值。但從感情上講,我個人不喜歡這種模式。比如說,我如果開了 Live,建了圈子,那麼我再做免費分享前,免不了會想「這個內容我要不要放到圈子裡、或者後面開個 Live 來講?」。很明顯,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免費知識的創作必然會減少。付費圈內的內容無法直接在 web 上被檢索到,也就無法成為人類共有的知識。
目前想到的一些問題:- 內容質量。我沒有加入過圈子,不了解運營方如何來保障圈子能夠持續產出質量符合付費者預期的內容。因為一般情況下不支持退款,這塊可能會面臨用戶投訴的壓力。
- 版權。圈子保護了內部原創的內容,但如何保護圈外內容的版權呢?知乎上的文章被直接拿到微博、微信上公開發布的時候維權尚且不易,那麼付費圈內發布的內容如果有侵權,被侵權方其實更難發現,而且取證還得先加入圈子。
最初在小鬍子哥的朋友圈裡知道了小密圈。今天不知怎的,朋友圈突然就被各種圈刷屏了。
我也建了自己的圈子,在此不貼二維碼,不貼入圈鏈接。如果感興趣想加入,自然會找到,如果不感興趣,也不在此打擾各位。
在此之前我已經陸續退出了各種群,轉而加入一些付費群。有時我偶爾組織一些線下技術交流也都是收費的,哪怕只有10塊錢。
如果收費了,參加者就會把自己當做一個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他會覺得這次分享會是他的分享會,如果不收費,他會覺得這次分享會是組織者的分享會。
收費可以顯著提高交流質量,過濾掉灌水黨,伸手黨,廣告黨……我覺得小密圈收50塊錢和收100塊錢,討論氛圍是一樣的。但是如果是免費的,那就大不一樣了。
其實驗證起來很簡單:即使你不加入小密圈也可以看到圈子的部分內容(最近內容),你可以看幾個收費的,再看幾個免費的。自己感受一下。
通過錢(付費)來過濾目標用戶是一個非常功利而相對有效的方式,不僅僅是知識,其它很多方面都在使用。
付費訂閱,付費閱讀,也是一種通過金錢買時間的提現。
為知識付費是一種趨勢。
為了更便捷的過去知識,直接付費其實也不是最優方式。我一般選擇付費訂閱,本質上購買的是服務,花錢讓專業的人去整理知識,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最後希望想使用小密圈的人按我的方法去圈子裡看看(只要不加入就不收費),免費圈子就像QQ群,而付費圈子才是高質量交流的地方。
(答題背景:加入了43個圈子,現在只存留了9個付費圈)別低估了偶像的力量。
偶像是慾望的折射。古人想賺錢就會拜財神,想生娃就會拜送子觀音。現在呢?拜馬雲,拜巴菲特,拜迪瑪希,拜趙雷。大多數人總是有偶像的,偶像是自己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內心嚮往的投射。
偶像有很多別稱。前互聯網時代,叫明星,叫名人。移動互聯網時代,叫大威,叫網紅,叫男神女神。
為了偶像,為了維護自己心中的神,你願意奉獻貢品,你願意付出勞動。不說觀看偶像的電影,購買偶像寫的書,聽偶像的演唱會,你還願意花199元聽偶像講話,花350元與偶像握手,甚至付出234萬美元與偶像吃飯。
國王控制世俗世界,偶像控制精神世界。這一邏輯從智人起算,走了20萬年。新嘗試值得鼓勵。看現在的產品結構,主打的是粉絲之間的交流。
有個問題不知小密圈團隊是如何考慮的:
粉絲之間不需要交流。或者說交流的訴求很弱。
我喜歡舒淇,你也喜歡舒淇,除了舒淇這一點,我和你之間沒有任何溝通的需求。就像我們不會因為喜歡電影變形金剛就需要交流,不會因為喜歡同一本書就需要交流,不會因為喜歡哈根達斯就需要交流,不會因為買同一家淘寶店的東西就需要交流。如果後者成立,阿里做社交也就成功了。
粉絲聚在一起,只因偶像的存在,他們不關心彼此。這群人的中心是那個偶像,偶像在哪,粉絲就在哪。
小密圈所吸引的偶像,在微信公眾號過的很好。要麼在公眾號上成長起來,要麼在公眾號上成長的比以前更好。所以,小密圈以什麼來吸引偶像過去?小密圈可以讓粉絲們發表話題交流,這點微信沒有的。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粉絲之間不需要交流。一個偶像加一群粉絲,這群人的結構本來就是中心化的,以偶像為中心,所以公眾號現在的中心化設計已能滿足核心訴求。
沒有明顯的痛點,也沒有微信像汪洋大海一樣的流量來養育,很難撬動。
這是結構性問題,相信小密圈的團隊肯定考慮過。創業不易,期望小密圈的成長。
不支持。
知識的分享應該是能沉澱下來的。互聯網上都搜索不到,知識只能在幾百個人之間傳播,這樣效率未免太低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提問不要去 qq 群,而去 stackoverflow 比較好。
我認為最好的知識傳播方式是寫博客寫書。
我期待一個更加開放的世界。學生黨來說一下,覺得目前的收費較高,當然這可以說成一種過濾,通過金錢來過濾一些不是那麼熱愛的人可能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
個人這個東西更多的可能用來開闊眼界,增加自己的圈子與見識吧。多和其他大牛聊畢竟不是一件壞事兒。或許有幸能得到指點一二,於成長更是有益多一些吧。不過還是不能把這依託為一種高端有效的學習聖地,畢竟圈兒裡面的分享還是很少,更多的還是互聯網大海。搜羅知識並自己思考、自省,這種能力更為重要吧。
有種智商稅感覺,一個大牛拉幾個大牛,然後吸引小白進來。
有些技術人員未免太急著賺這點錢了
有些人自己的一些技術也是在網上免費自學的,轉而拉個圈子付費分享給一些小白聽
互聯網還是需要 自由 開放 共享
通過這種途徑賺錢本身沒有錯...
無私奉獻,分享知識的人應該讚賞,尊重。
對利用自己的時間,實現知識變現的人也不用嗤之以鼻... 只是希望付費圈子可以對得起粉絲的付費和信任
但是我還是希望多一些更加開放分享知識的地方, 而不是一個個密閉的圈子。這個「開放的萬維網」的理念背道而馳。
當我們還在為 Aaron Swartz 的離世哀悼的時候,湧現出來的更多的是 收費的QQ群, 年費的小密圈... 不免有些感慨。
個人不是很感冒小密圈這種東西,特別是身為技術人員,作為一個前端更欣賞 Web 開放互聯的願景,而不是搞一些私密的小圈子只是為了知識變現還要立牌坊美其名曰一千粉絲。試問真的有什麼東西是小圈子才能學到的嗎?不願意下功夫不求甚解,總想找捷徑聽君一席話打通任督二脈,進了圈子就能坐上快車道了?Github 這麼多年了什麼時候提過知識變現這一說?什麼時候來個花錢才能看倉庫了?一聲唏噓。
我一直認為。花錢入群去獲取一些私密推薦和學習方法是時間太多又不想花時間自己思考的人愛求速成成功人士的愚蠢行為。當然,知識經濟適應市場活動,再依託如此便捷的付費工具未來會是一個千億級別的市場。
准入條件只是你有名氣有粉絲或者你發現了一部分人急於成功而你了解人性知道怎麼去賣一副面具,遮住生活不堪又解決不了的部分,形成小圈子的互相嗑藥型自嗨。
作為某某人的粉絲,被號召一下就入群,某人說是在篩選有潛力的人。其實只是想多做你的生意而已。特別是現在消費型社會。房價那麼高,怎麼存錢也買不了一個平米不如交點學費。及時行樂,這也是趨勢。小秘圈這樣的工具未來只會越來越多。移動互聯網讓全民在線已經成為現實。如何更多壓榨每一個人有閑的時間是做這門生意的命脈。只是這樣速成的學習有用嗎?我覺得沒用,但是誰叫人人都有時間呢。你們知道 Gitter嘛? 你們知道Google Group?你們知道上面有很多國外頂級大牛建的群嗎?你們知道他們很願意為新人解答問題嘛?幹嘛非得花錢進個蹩腳的群
1. 先佔個坑,答一波就睡午覺~~~
2. 我自己也維護圈子快5個月了,說說一些感受。
3. 關於知識傳播,我也認為應該要符合互聯網的特點,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某個圈子內。因此,我會定期免費分享60+天以前的技術長文,包括在 公眾號、微博 和 簡書 等,所以在 影響力與知識傳播 和 付費 之間,我選擇前者 。
4. 關於收費門檻,因人而異。但我個人只定位在60元,有這幾點考慮:a. 大數據領域(數據挖掘、數據產品屬於熱點)的目標人群很多都是才畢業的學生,沒啥錢 ,引導更多人正確去學習更重要。b. 圈子內很多技術長文都是我即將出版書籍的內容,所以按一本技術書價格標準。c. 價格過高,一定程度上會出現 內容搬遷抄襲 ,間接性不利於圈子口碑的傳播。
5. 關於圈子痛點,我認為只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少數問題,比如 技術長文的知識沉澱、有價值提問的積累互動、相關優質內容的分享(資訊、內推,等等)。我自己圈子內不喜歡看到毫無 相關 和 價值 的內容分享、甚至把圈子當朋友圈對待。所以圈子內的成員私下有嚴格分類的微信群(海外與優秀背景准畢業生 、 轉型入門 、 經驗豐富),去進行日常小問題的交流討論、分享 和 交朋友。這是很多圈子所缺乏的。
6. 關於平台定位,我有些摸不透了,受眾群體 越來越混雜 ,而且也出現了很多 看不懂的圈子,簡直 百花齊放 、魚龍混雜 。如果直白來說,有些圈子的創建,我都覺得是為了騙錢。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專註互聯網技術深入交流、互動學習的平台。倘若 小密圈 定位有些模糊了,我可能也會調整下方向。
7. 關於圈子問題,發展迅速的同時,也必然有很多問題產生,我自己也遇到過。內容抄襲、陌生圈子價值的不透明(很多加入後發現上當受騙)、圈子創建缺乏門檻和認證、平台流量的單一(由外向內,而不是內部打通),等。
最後,當然期待平台發展更好。
先談這幾個,睡覺了~~~
------再補充一些------
8. 所謂粉絲經濟的表述,我個人是不認可的,可以稱之為 讀者。這裡說件事,曾經有位微博的朋友添加我的微信後,接著說:「看過我的很多文章,很喜歡,算是新粉絲吧!」,...,由於在下班路上,一時沒來得及回(大概10分鐘左右),緊接著,我回了一句:「我這個年紀也不搞什麼粉絲,可以算是讀者呢」。可沒想到,這位朋友早就把我刪了,我懵了,沒想到心靈如此脆弱。 說這個事的目的只是表達我對於 圈內朋友的理解,大家都是做技術的成年人,別搞這些玩意。
(趁著面試(大數據挖掘工程師)的中途隨手一答,...,應聘者填好信息了,我得去面試先)
9. 圈子所謂的價值,這個點也是因人而異,在於你如何去定義價值,心理預期如何。是為了結交更多同行業朋友?是解決工作、生活 和 職業上遇到的瓶頸?是獲取更多有益的資訊 和 知識?還是完全依賴於加入某個圈子就能讓你上路?別的點不說,對於有最後一個想法的朋友來說,這是極其危險的!任何成長都是需要 親力親為,沒有實踐,就算有再多大道理,也是空談,而你的病在於 貪婪、懶惰(思想 和 行動),其他都是借口。你如果領悟到這個道理,自然而然會對圈子有客觀的評估標準,加不加是你的事。
10. 圈子運營的困難,很多人都不想錯過 知識付費 的熱潮,肚子里稍微有些料都想創建一個,甚至是有些影響力,想證明。你的出發點,錢、情懷 和 好奇 等等,這些我都不管。但是我希望任何一個圈主都需要 足夠真誠、負責 和 持之以恆,杜絕把讀者當傻瓜! 好與壞,每個人心裡都知道,這個世界最不缺聰明人,別弄得一天滿腦的小心思,小九九!
(下班了,先回去吃飯了)
我是樂平汪二(微博ID和公眾號,同名),一個充滿大數據情懷的小學生,致力於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悟,為這個圈子的健康成長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新聞圈近來有個現象:工資低,太多人都出來做自媒體,一線記者緊缺,大家都只能每天炒炒二手新聞。
我在想,這一波越來越猛烈的知識變現大潮,會不會讓各行各業都變得跟新聞圈一樣:嫌錢少,大家都靠兜售原來的行業經驗賺點外快,吃掉了大量在一線工作的時間與精力。
多年以後,那些教課的與聽課的人或許會發現:自己竟和整天玩手游、刷朋友圈的同事過得差不多,這麼多所謂的整理、學習、交流,只是另一種精神消遣罷了。作為一枚編輯,今天開會,和同事們交流,發現只有我被小密圈刷屏了。
因為業餘時間運營前端之巔的關係,我的好友背景前端居多。而其他的,運維、大數據、移動開發等,似乎並不火熱。
所以,這只是一種跟風?
硬廣:前端之巔的分享馬上就要開啟了,不收費(捂臉逃跑)
也算是icepy的老粉絲了,不過並沒有加入小密圈。。
按照作者的說法:「看到我是如何學習的」。
我就權當作者的意思是以一個引路人的身份,讓我這樣的菜雞知道這條路該如何走。那麼他的對象就應該是新手型的人。
但是事實呢? 小密圈最後聚集的肯定是一些本身技術就不錯了的人,討論的東西都不會太低層次。對新手是極其不友好的,只要你自身的水平沒達到一定層次,在裡邊就是個吃瓜群眾。往好了想,可能大牛哪天就發個文章,指點一下你等。但是這並不一定就比他平時發的文章要好。
還有一種解釋,icepy其實在中上層人群中也有不少粉絲,說不定這句話是對他們說的。但是這樣想來也不對,其實大家到了這個階段,都以道友相稱,即使略高一籌,也沒有到分輩分的地步。『看我是如何學習的』 表達的意思就讓人...
這個圈子今後可能的成長狀況:
1. 圈子中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非低層次的人。
2. 這些人中的稍高的人發起話題
3. 大家一起參與討論
4. 吃瓜群眾一遍看著
整個過程中,icepy扮演的都是一個主辦方的角色, 相比於其他人,他除了技術比大多數人略微高一丟丟(甚至圈子中肯定會有比他更高的人),還會比其他人活躍很多。
所以與其說這是粉絲經濟,不如說icepy這是利用自己的號召力,為大家強行組建了一個圈子,至於能否良性發展,尚不可知。而這99其實就是icepy的勞務費而已,順便篩一下人,既然是小圈子,就不要讓什麼妖魔鬼怪都進來了。並沒有什麼稀奇。
這個圈子要發展的好,估計過幾年會成為比社區更集聚大牛的地方。但是估計會很難,就icepy上次放棄課多周刊來看,我並不看好。
綜上,我並不認為是收智商稅,但是建議小菜雞些就不要想了,安心看書寫代碼去吧。
以上全是瞎猜胡亂猜毫無根據的猜,並不具備參考性。答主對此不負責。
覺得還是能走很遠的,在這個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更是金錢的年代,小蜜是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現在各行各業的分工程度越來越高,從業人員雖然也越來越多,但是門檻其實越來越高,這裡指的是那些專業性很強的!
在中國人的文化里,圈子很重要,富人有富人的圈子,二代有二代的圈子,娛樂圈,體育圈……圈子是一種文化,進入了圈子,才能和行業中的其他人一起愉快玩耍,否則誰帶你啊。而小蜜就是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平台,是平台,也就是一個場合一個機會!
小蜜從形式上,可能慢慢變成沙龍性的,當然這個是要營利的,一方面運行者要賺錢,另一方面,其中的大牛也要賺錢,就好比他們出席什麼論壇什麼會議的演講費或者明星走穴的出場費一樣。
而且小蜜對於小白,剛進入行業圈子的小白,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表示自己進入了圈子,更重要的是自己能結識各種各樣的大牛,而且能夠學到一定的知識,能夠真正有所得,得人脈,的知識,得成長。
但是小蜜也面臨很多挑戰,或者是關鍵所在吧,一個是圈子的質量問題,平台必須保證圈子的質量,如果圈子中是魚龍混雜,什麼樣的人都有,那麼這個圈子肯定達不到要求了,如果再有些騙子,那麼後果就……二來是圈子的風氣問題,圈子內部保持良好的風氣,不能太浮誇,更重要的是保持爭氣,如果做黑產的做違法亂紀的主充斥其中,變成犯罪的溫床,那麼小蜜的結局也自然可知了;再者是大家的一種態度,錢是必須的,現在的這個社會,不可能有太好的分享精神,但是也不能太商業化,以前做IT做信息安全提倡的黑客精神,黑客精神很重要的是分享精神,但是現在的人呢?很大程度是只講黑,沒有什麼精神沒有沒有堅守……
想表達的意思是,如果經營者良心去做,讓大牛們能夠在圈子裡發揮巨大的作用,保證圈子的正氣,保證圈子的質量,讓底層的小綿羊們,讓這些為知識買單,為夢想買單的人能夠真正融入圈子能夠從中受益匪淺,那麼他一定能走很遠。
這些雖然不是所有要素,但是要走遠,這幾條都必要做到!
賺錢很重要,但是始終把錢放在第一位,那永遠不能成功。
第一次回答這麼多,希望大家能夠批評指正!
玩手機看所謂的經驗,還不如花點錢找點書看看多寫幾段bug,沒聽說過哪個大神成長過程中用過類似的平台和工具,計算機行業的火熱真的讓小白真以為隨便跟著大神學學就能成長,而大神們的吃相也不太好看,但你們厲害也無可厚非,還好知識不靠性傳播,不然男的多吃虧你說是吧
我暫時只加入了免費圈子,就一些付費圈子還持觀望態度就宣傳語「連接一千個鐵杆粉絲」來看,應該就是類似支付寶之前弄的一個圈子的變體,本質都是互聯網社群,根據興趣或行業細分為不同小群,同時提供經驗共享,就主打付費功能來看和只能付費加入的微信群也有些類似,個人覺得又是個大v們新的知識變現渠道吧。粉絲經濟本身就有不理智消費的原罪,而知識付費又是目的性極強,能把兩者平衡好,就很了不起了,可能初學者都會有迷茫期,如何過渡就因人而異了,如果能教些學費少走彎路我覺得也不錯(樓上有位匿名同學說的大牛拉大牛再吸引小白那個仔細想想還挺形象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vivo,oppo很多非常一般的手機賣2000+也有不錯銷量?
※滴滴出行在 2017 年將會如何發展?
※為什麼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們渠道優勢如此明顯,卻不賣自己的飲料而卻銷售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的飲品?
※社群是商業模式么?
※如何更好的向 VC 講述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