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分答是會曇花一現還是會像直播一樣流行一會呢?

分答這個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直播類換成了語音類……有償知識是好……但是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


一、商業邏輯

名人網紅+八卦擦邊球+一對多持續微量交易+主角和多付費者共贏。

這是貫穿在整個上半年從直播到分答爆火的邏輯線,而他們不出意料地都被質疑了產品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

二、需求分析

(一)直播

普通用戶:消除無聊,與高顏值主播無壓力地勾搭,獲得一般節目沒有的現場參與感。

高額付費用戶:購買社交貨幣、被女主播青睞、碾壓屌絲的快感。

(二)分答

偷聽用戶:低成本滿足對名人的好奇心窺私慾

提問用戶:與名人交流的機會,可能賺大錢的潛力

三、持續難點

1、供給端動力問題

對分答來說,名人回答的賺錢只能帶來暫時的刺激,遠遠不如其日常收入。

2、需求端閾值問題

消費者對模式化內容逐漸審美疲勞,要求越來越豐富。

3、護城河問題

滿足的需求並不具備獨特的護城河,很容易被新的節目、模式、玩法替代。

三、分答不是知識交易

所謂知識,我在這裡把它分為四類:

1、純粹的學術意義的知識。常見於大學圖書館。

2、加工過的「乾貨型」的知識,比如各類商業暢銷書,以及羅胖的節目。特點是易於理解記憶操作性強,弱點是加工的過程難免遺漏,畢竟學習是一個自發思考循序漸進的體驗。

3、結論。運用知識解決實際中的某個問題,給出可操作的方案,常見於各種諮詢中。

4、資訊,比如王思聰喜歡什麼姿勢之類。

那麼由此可以看出,今天分答上最火的是名人資訊(明星八卦),其次才是可背書專家的加工型知識。至於3基本無法用1分鐘解決,而1是無人問津了。

這就好像直播平台都變成秀場一樣,知識交易平台首先變成了偷聽明星八卦(影響力變現、收費版知乎)的地方,真正的知識交易還遠遠沒有達到。

作為一個多次接受付費諮詢的「偽專家」,我的感覺是,由於諮詢這件事情如此「非標」,其實坑簡直太多了。

1、專家難以背書和發現。說白了,諮詢我的朋友,要麼非常熟悉已經信任,要麼就是看到我的某篇頭條,臨時起意來問我。而在「一般狀態下」,專家們都沒有什麼有效背書去讓人覺得值得花這個錢。或者說,人們花錢可能因為另外的目的,比如社交、結實知名機構投資人,當作是有償投遞bp聊項目了。而專家的難以背書,一方面導致做學問的人沒有持續動力,一方面導致諮詢者對效果無法預期。

2、諮詢服務無法估價。諮詢者總會覺得花了錢應該可以問更多,而被諮詢者心裡有著巨大壓力,不知道要回答到多細才算對得起對方的花銷,最後結果可能是諮詢者並不滿意、被諮詢者心力交瘁。

3、單向課程效果欠佳。那麼如果做成單向的課程或者慕課的形式呢?事實證明,觀看者的完成率極低,注意力隨時轉移。

4、群組分享逐步走低。拉一個微信群分享,進去要交門票,主講人語音分享呢?這就有點類似知乎live的形式。但是這種語音分享的現場體驗並不高,效果非常不穩定,往往一個群一開始會很熱,後來漸漸就沒了聲音。

5、根本問題是動力問題。為什麼人們願意在分答問答,根本原因不是知識,而是名氣顯現和迅速賺錢的快感,這裡的動力機制至少短期內是足的。但是現在一般的知識分享模式,一方面人們為知識付費的意願很低、顧慮很高,另一方面這種模式的盈利遠遠不能讓知識擁有者具備足夠的動力,常常是開始擔心不能達到期望,結束又覺得浪費了時間、知識被賤賣了。花1元聽明星八卦,能滿足窺私慾立刻爽。花1元聽某個知識,未必講的人多懂、未必能聽懂、未必對我有用。大概就是這樣。非標導致的供給端壓力大和需求端體驗嚴重不穩定,都使這種商業模式難以持續。

歸根結底,這個世界是浮躁的,儘管我認為暴力、金錢、人脈、顏值、信息都可以為你帶來權力和影響力,但事實上信息似乎是最不被大家看好的,除非是標準化的立即見效的(比如名人八卦或者應試捷徑技巧),人們總是屈從於暴力,圍在金錢、顏值和人脈經營者的周圍,尋找名利場的圈子感,而真正老老實實做信息的最容易被忽略。

好在這個世界,真正掌握核心信息的人,本來就該是少數的。


一個靈光閃現的Simple idea ,幾番揮汗如雨的辛勤迭代,眾多大咖前仆後繼的給力站台,終於成就出一個持續刷屏的現象級存在。如此看來,分答的故事貌似確有幾分動人,但在我看來,仍免不了對其有重重疑慮……

從SDi的觀點來看,任何脫離了品牌自我價值探索(Self-Discovery)的傳播行為(inception),終究會是一種「無根」的營銷;拿「分答」來說,是要以音頻方式,成為用戶知識獲取與自我成長的一種伴隨?是要開啟娛樂資訊與八卦談資的另一重緯度?是要創造與明星、偶像、大咖之間的情感連接?還是要成為以「好問題」驅動的探索世界的「新媒介」?太多的美好憧憬,反而加深了我們對這款產品不確定性的憂慮。

分答現在要解決好的,首先是這個品牌的「價值發現」問題。

現在的「分答」,必須捨棄貪大求全的慾念,而對「究竟要為什麼人做什麼」這個問題展開更深思考。如果這個價值探索的過程只是在諸多可能性中反覆拉鋸,取捨不定;如果分答遲遲不能對其核心價值給出具有說服力的簡潔定義,而依舊停留在「新鮮玩法」與「新奇體驗」的膚淺層面,用戶與你的關係,就難以從參加一出逢場作戲的「借勢Party」這樣的心態中升華、深化……希望分答能夠避免成為又一個的「開心網搶車位」或者「足跡」。

————————

宇見(ID:yujianyingxiao)


分答、值乎的浪潮肯定比直播平台要短。

為什麼這麼說?分答、值乎本質上玩的還是網紅經濟,並不是什麼內容付費。網紅經濟早已有了一套成熟的運轉機制:吸引眼球,爭奪流量,聚攏粉絲,謀求變現。分答和值乎產品設計上幾乎挑不出毛病,但在整個商業模式上存在巨大缺陷——由於語音的局限性和先付費後參與(閱前付費)導致這個模式只能消費網紅,卻不能創造網紅。換句話說,小透明在分答、值乎上永遠沒有任何成名的機會,靠一段語音在朋友圈病毒傳播一夜爆紅不現實,更何況聽之前還要付費。

因此它的頭部效應要比直播平台大得多。沒有生產,只有消費,為了維持它的遊戲繼續轉下去,必須要吸引其他平台的紅人不停的進來湊熱鬧。等大V們和小透明們熱情退卻,屬於分答值乎的熱潮必將退去。


取匿

-------分答以目前的運行方式運行下去,最長不會超過6個月會出現大家能看到的衰退。我覺得可預期的時間是大概3個月。

第一、分答定性為網紅變現工具 偷窺欲的海洋(目前的運行方向)

而實際上大部分有實力的網紅並沒有持續在分答投入

比如王思聰僅僅在分答存活2天 當然有持續留下來的 比如鸚鵡史航保持著每天回答超過50個問題

但是網紅在對於互動的角度有了微博之後 分答其實成了雞肋 因為如果是粉絲關注的 由不是特別敏感的 不用花錢 網紅會互動 否則網紅也不會回答

而且微博如果出這樣一個功能 就直接秒殺了分答

第二、分答形式上的突破是值得點贊的 但是基於一去運作離死就不遠了

對於人本身生活的挖掘:

這個是在初期很容易爆發 但是持續性很短

對於知識的挖掘:

由於60秒很難形成完整的知識傳播體 那麼這裡就會大打折扣 那麼就需要更好的延伸 在行不錯 但是現在在行和分答的斷裂過於嚴重了

還有就是對於知識的提問指向一個人 這樣實際上對於傳播和創造是有反向作用的 而不是正向租用

第三、當賺錢作為一個方向進行引導和傳播的時候 災難出現了

其實偷聽是一個很好玩的東西 但是實際上偷聽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神奇 在行大部分答案偷聽數量都在20以下 而且是絕大部分 所以先說好 想賺錢好難的

但是在行從官方到非官方都在有意無意的宣傳這一點 雖然在某種程度上 引入了一些專門們問題賺錢的人 也的確提升了活躍度 但是 可能錯誤的引導了整體的方向 也可能過度挖掘了某些問題

第四、價值認定的尷尬 綜合了偷聽的利益驅動 讓用戶開始遠離

實際上互動才是價值

價格太低 會導致大量的垃圾問題 特別有一定粉絲的人 那麼回答意願反而會降低

價格太高 會過濾掉很多人 實際上也讓很多人不願意問問題

而且如果大量的問題是不願意回答的問題的話 那麼勢必反過來影響問問題的人積極性 因為長期沒有人回答

而就算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真正60秒解決的問題能產生的持續互動力 也不會支撐起一個現象級的產品

分答 另外一個現象級的產品 但是卻和以往的不同 因為他本身的確存在價值 所以分答將會成為一個不錯的產品 但是流行 對不起 分答還做不到


劫貧濟富,不看好。


說分答是一個產品,倒不如說是一個功能。和知乎的值乎相比,分答的玩法更有趣。運營上,當然也更彪悍。微博上的各界大V,很多都已把自己的分答二維碼刷到timeline上了。王思聰、羅振宇、張泉靈,這些分答頭部大V,在賺點錢的同時,也完成了分答和自己的雙重PR。從開始到現在,也說說我思考的分答。

移動和社交繁榮,催熟了分答

分答的火熱,可以放在大的時代背景下。

過去三年,最火的行業是什麼?也許有人會說是O2O、P2P,我會說:手機。手機行業的血海競爭,加速了摩爾定律,也快速讓每部設備的成本降低。而設備的繁榮,催生了交互方式的變化,連接也變得更容易。PC時代,你用電腦時,才是Online。現在有了手機,你是always online。微信,永遠不會掉線。

而分答的「水電煤」是什麼?微信和微博。

開頭之所以說分答是一個功能,而不是一個產品,因為分答沒有獨立的App,而是一個基於微信的問答頁面。對於大V來說,在微博上貼上二維碼,讓粉絲去提問。而對於我這樣的媒體投資圈的人,一些大V在朋友圈分享他的分答鏈接,我在微信上就可以完成「提問、支付、偷聽」等交互。

這樣的交互,讓分答從獲取用戶到支付、都是微博和微信作為基礎。這不是「水電煤」是什麼啊?而分答的快速起來,則是都過微博和微信兩大社交工具,瞬間傳遞到所有的節點!爆炸。

分答的競爭對手,要面對微博這台收割機

分答這個產品,技術應該不是什麼壁壘。很多人說分答是分享經濟,我倒不這麼認為。

我們打開找人的頁面,排在上方的是各細分領域的大V:章子怡、馮侖、海清、羅振宇、李銀河等。這些明星頭像的大V下面,是分答自己梳理的各個垂直類目:名醫科普快問快答、影視音樂娛樂圈、名記名嘴60秒快評等。如果讓你對比一個社交產品的PC頁面,發現像極了誰?

微博!拋去分享經濟的概念,分答這個產品,不過是微博的一個子集。而微博是什麼呢?社交媒體。分答這個在線版本的在行,不過是一個問答的媒介,本質仍然是一個媒體。

很多人對微博的印象還停留在兩年前,以為微博沒什麼人用了、商業化也看不到進展的小公司。其實都錯了,新浪和微博早就不是小公司,微博2016年一季度的MAU達到2.66億創出歷史新高。微博的市值今天已經漲到55億美元,股價過去一年的漲幅高達150%。微博和新浪加起來,已經超過90億美元。

分答這個產品,火熱的層度,我相信以王高飛為主的微博管理處應該看到了。但目前仍然按兵不動。即使分答讓很多大V把產品二維碼貼到微博上,微博的官方並不制止。這個其實很少見。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微博官方對直播的態度。李冰冰這樣的一線明星清一色用的都是微博旗下的一直播,二線明星,除了劉濤等少數幾個明星用的映客,其也都一樣。甚至,我之前看到過一個情感作家,在微博上分享他的映客直播鏈接,第二天我去看時已經被刪掉了。以後的直播,這個作家一直都用一直播。

直播這個賽道,微博想的很清楚。這個蛋糕別人可以切,但你不能跑到微博這來切。說的更殘酷一點,如果哪個明星天天在主頁分享映客的鏈接,即使不被微博官方封殺,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劉濤雖然在映客做直播,但也並沒有在自己的微博主頁來分享鏈接。

強勢的運營、超強的MAU、免費的大V資源,微博這樣的一個全國社交媒體,如果做分答這樣的功能,應該是很容易的。但管理層仍在觀望。我朋友圈裡一位互聯網高管的觀點是,分答的前景不明朗,而直播的賽道是確定的。如果分答的模式一旦明朗,微博就會和直播的策略一樣,複製分答。

如果微博讓明星二選一,相信沒有幾個敢不選微博。

分答的作用:互動、互動、互動

分答的定位是知識分享,希望各垂直行業的大V來利用閑暇時間,解答用戶問題,順便賺錢。

通過兩周測試下來,這個原本的知識共享,被更多的人評論為娛樂產品。娛樂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問題都處於八卦的邊緣。比如針對王思聰的一系列問題。這種八卦問題、八卦回答,確實可以讓王思聰和分答快速引起傳播,成為大眾討論的熱點話題。傳播的目的實現了,但分答的娛樂化標籤,這不知道是不是姬十三想要的,或者已經和原來想像的偏離了?

從用戶的角度,我的朋友圈主要是做投資和媒體的,有不少大V開通了分答。通過朋友圈來轉發分答鏈接,來讓微信好友提問。這樣的交互方式,和王思聰多少有點區別。王是名人,提問的人應該不是他的好友。在分答的「找人」一欄,就是一個名人廣場,用戶可以在這裡對他們提問。而大部分中小V的問題,我相信很多是基於微信朋友圈產生的。

問微信好友問題,並且還支付了錢,猶如說是專門的問問題,不如說是一次和微信好友的交互。原來大家可能僅見過一面,不是很熟悉,通過分答這樣的方式,可以很自然的交互,讓彼此都更熟悉。說到這,你會發現分答這個產品,通過支付提問,和公號的文章打賞多麼相似。你的微信好友如果是大V,你和他又不熟,可能通過這種花錢的交互方式,從完全不熟悉變得相對熟一些。

回到互動這個功能上,再看分答,已經不是學習知識了,而是互動為先,順便學習。

分答的營收問題,很難規模化

營收這個,王思聰不到一小時賺了10萬,但王思聰是稀缺的。這個案例本身也是稀缺的,更不具有可複製性和代表性。王思聰的一個問題,3000起步。有人說這是粉絲智商稅,我基本是同意的。或者說,是土豪粉絲的智商稅。我不知道在行官方有沒有統計過,從開始到現在,平台的每個問題的單價是多少。如果把王思聰這樣的幾個頭部大V剔除,我敢說分答的客單價不超過10塊錢。對於一個人來說,他一天回到10個問題,掙100塊錢。回到100個問題,掙1000塊錢。

而10到100之間,最大的成本是時間。也就是說,分答的這個模式,和很多純互聯網產品比,邊際成本並不為零。因為每增加一個問題,就需要多花時間。就我見到的情況,我們以券商分析師為例,如果一天你讓他在寫報告的時間,再抽空回答100個問題,這個強度應該接近寫報告了。從此,也就告別分享經濟了……

如果分答上的回答者長期無法獲得他們想要的收益。可能他們就不怎麼活躍了。對於平台來說,這些回答者就像打車平台的司機,如果司機都賺不到錢,那麼這個平台也就要歇菜了。分答的火熱,姬十三團隊需要解決回答者持續的收入問題。而如何持續的獲得收入,就需要往剛需上靠攏。現在分答上的很多類目,未來也許要砍掉80%。大部分類目,都是可有可無、可問可不問的。分答跑完一個月的數據,抓緊調整類目吧!

分答的產品好玩,也算一個小小的創新。當我們都喜歡用「共享經濟」這種高大上的詞時,不妨多想一些商業本質的問題:真正的需求和營收規模。八卦沒有錯,但八卦的生意可能沒有想像的那麼性感。真正賺錢的,可能都是你看不見的,比如微博上的網紅、草根大號以及微博自己。

分答的核心價值是互動,而現在的分答,更像是經營娛樂好心的公司。其實,分答就是一款互動社交產品,暫時,還看不到承載的那麼多高大上辭彙。


哪是什麼有償知識,就是聽八卦而已,60秒的語音能表達什麼有價值的信息

分答成功的地方在於提問者有偷聽分成,導致提問者願意花錢提問,而偷聽者願意花錢偷聽,也就是為了好玩而已。在如今互聯網交流成本如此之低的今天,回答只要被一人聽了,這條信息不就是已經公開了嗎?現在這麼火,主要還是新鮮而已,很難持續。

結論:會曇花一現


一張圖看透分答的網紅史,顯然,如今8月初的分答,漸漸淡出公眾的視野。

姬十三說,你所看到的分答才剛剛開始。這句話也只是說給投資人聽聽。

詳細復盤,看下文鏈接~~

分答覆盤 | 一個網紅的進化史 - 至善叔叔的文章 - 知乎專欄


聽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


做智慧的傳教者,而不是守財奴。有意識去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是專註於1分鐘變現。我相信真正有心裡、生理、法律、商業、行政等剛性知識需求者不會在1分鐘里得到他們需要的以及有法律保障的結果,有時間浪費在直乎或者分分答上面還不如去專業的機構。那麼對於很多非剛性知識需求呢,我要說的這是社會問題,被動接受永遠比不了主動獲取和主動傳播的快樂……………………………………

說說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的區別吧,一個是商業驅動,一個是公益驅動,二者相較,高下立見。傳播智慧或者知識,要考慮的是這種傳播所造成的後果,有時候,傳播者需要對知識的無私和負責,這是人類的責任……

當然,如果將分答、值乎當做娛樂,我相信是一種有前景的商業模式,但這種商業模式對於大多數普通人有多大意義呢?

當然有人會談到知識產權或者知識的成本之類,好吧,既然有這覺悟和情懷,那請停止使用免費的音樂,停止學術的剽竊和技術偷窺,停止粘貼複製,那裡才是你們的主戰場……

編輯於 2016-06-09


我們熟知的分答是這樣的:例如提問者花99元向我提出一個問題「如何不花一分錢獲得十萬粉絲」,我回答後不僅提問者可以聽到,其它人也可以花1元錢「偷聽」,如果有100人偷聽,那麼所獲得的收入回答者與提問者平分(扣除平台抽走的10%)。

文字是冰冷的,即使是現代發明了更多的語氣詞與表情,由於每個人的接受度不一樣,很難如語音一般直接面對另一個的情緒力量,尤其是分答在上線初期所採取的大咖路線,在乎的不是大咖們的專業能力,而是這個人在社交平台上的影響力

想一想,你花幾十幾百元就能獲得與大咖、明星拉近距離,還能獲得偷聽分成,運氣好的話不僅能收回成本,小賺一筆的可能性也是有的。無獨有偶,微博問答上王思聰回答「如何鑒定綠茶婊」一問,雖然提問價格高達四位數,但圍觀分成讓提問者絕對回本。

其實真正意義上來說,微博的付費問答抄得更為徹底,借力超高的平台日活、KOL的使用、轟炸式推薦反超分答成為現在付費問答平台的主流。

而領路的路子則更像分答的本家大哥『在行』,同樣是付費預約語音回答的模式,但比起分答來說,在行與領路更為強調回答者能夠代表其專業程度的頭銜、身份,且強調系統的、最好形成課程的回答體系,以職場內容為主。

在行、領路想打造語音付費平台的PGC模式,著重體現自身的專業性,並塑造本平台的明星人物,回答問題的都被稱為導師。而分答更像是一個語音付費的微信,前期可能還有一些KOL所帶來的頭部效應,越往後越看重的是你的標題黨能力——一個標題起得好的問題,一定比只是實誠回答問題的收聽率高。舉個分答首頁的例子:

  • 如何防止自己老婆出軌?
  • 想在辦公室引人注目,需要哪些好物?
  • 勾搭女孩萬一遇上有男朋友的怎麼辦?
  • 怎樣主動撩漢才能拿下他們?
  • 什麼是愛情?什麼是詩和遠方?

從以上隨機抽取分答首頁的提問就可以看出來,這裡似乎已經成了另一塊孕育標題黨、三俗問題、情感雞湯路線的土地。

實際上,從一個普通回答問題者的角度而言,無論是分答、在行、領路還是別的什麼付費問答APP平台,分成收入都是一路下滑的,現階段的繁榮與泡沫都只是聚集在了頭部KOL的小圈子中,雖然這些語音付費平台通過不斷的迭代打磨產品,為留住高質量的回答者而努力,但是更多具有專業能力、耐心與恆心的人,已經不滿足於這些入口過窄的付費語音問答平台,分流到了如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等電台應用APP平台中,或者折回到微信、微博這類傳統的社交平台里,不僅打造自己穩定的語音輸出與品牌形象,也更容易聚集到對口的付費受眾。

另外,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文字內容變現的穩定性與持久性,比語音變現的路子還是要穩固得多。但內容變現這條路,一將功成萬骨枯。大家都懂。


我為什麼不看好分答模式?

根本上,因為它不是一個可以原生產生流量的平台。

絕大部分的分答頭部答主都是大V,可以現成地從原有的社交媒體平台自帶粉絲進入這個付費問答系統,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對於苦於沒有變現模式的大V來說,收費來給自家粉絲

留語音無疑給了粉絲一個給偶像獻花的好渠道,而且心理感受上也比從直播或者微信公號文章尾巴上要打賞的心理優勢要大很多;對於社區平台來說,最頭痛的無非面臨啟動期的清冷人氣以及難以預估效果的營銷投入,有用戶自帶幾萬幾十萬的粉絲直接變成付費用戶,社區啟動的最大的難關,秒破。

所以,分答不必像知乎那樣辛辛苦苦從200用戶一手一腳的壘人氣,短短几個月時間就成為#知識社區#、#內容付費#大熱領域的黑馬;

所以分答必須不遺餘力地刺激乃至於炒作來維持粉絲經濟的熱度,不停地把在各個領域新鮮的有著大量擁躉者的答主拚命包裝——這裡並沒有任何貶分答低運營手法的態度,任何運營體系的架設,包括用戶運營、活動運營、內容運營、數據運營在內的一整套體系,都是服務於產品定位的,而分答的商業模式就是要做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運營商來分成賺傭金;

所以分答模糊化答主的排序方式來為捧網紅留出灰色通道;

所以分答必須要實時根據後台熱詞搜索來確定下一個階段的主推答主方向,及時地抓住熱點、及時地利用話題人氣變現。

這些非但無可厚非,相反我還很欣賞分答以及果殼團隊的商業眼光。這裡所說的不看好,不是分答,而是分答模式。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一個能持續的付費內容平台應該怎麼做》中會重點去談,平台上的中心如果是圍繞人,而不是內容本身,那麼瓶頸很快就會顯現:

第一人是可以自由遷移的。我相信後面如果出了「秒答」「快答」「人人答」之類的模仿產品,只要這些平台有流量,分答上的大V也不會簽排他性的協議,哪裡都是粉絲獻花,多幾個平台不是壞事,而圍繞著這些大V的粉絲用戶也會隨之分流遷移。換句話說,沒有鐵打的營盤,只有流水的兵。

第二,分答模式下只是將原有的粉絲經濟價值變現了,並沒有創造太多的增量價值。什麼叫增量價值,好比說,一個看了非你莫屬喜歡塗磊的粉絲,跟著塗磊來分答開始付費諮詢偶像諸如情緒小感冒之類的問題,會不會去付費諮詢其他的情感專家?幾乎不可能。分答不是一個集貿市場,並沒有提供答主們在集貿市場里自我營銷的空間,答主們只能安靜的被動的等待有人上門詢問;而在一個「重人氣」、「輕知識」(想要在60秒內系統的表達對一個問題的邏輯目錄都很難,更不用說內容講解了)的環境里,付費提問的用戶對於答主提供的答案也並沒有什麼判斷標準,何況90%都是軟內容,本身只有信與不信,沒有對與不對,用戶消費的當然是對偶像大V的崇拜,而非答案本身。所以只有自帶粉絲的大V才可能是這個模式下的受益者。沒有粉絲的人是不會在這個平台上漲出什麼粉絲的。這一點是和知乎最大最根本的不同。

第三,分答的偷聽分成模式加劇答主的兩極分化,並且不斷弱化「知識社區」屬性。偷看分成本質上是對創造社區有效活躍度的用戶的一種獎賞,而且是一種極其直接、極其有效的刺激提問的方式,同時結合付費屬性,偷看象徵性的付費對比直接詢問幾元到幾百元的價格,本身也有效鼓勵了用戶花時間搜索已存在問題的行為,降低了社區的重複性、低價值的信息不斷堆積(可以對比百度知道)。所以偷看分成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偷看分成碰巧和粉絲經濟結合到了一起,就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哇,原來除了平台,普通用戶看準熱點一樣可以從中賺錢。比如,向PaPi提問雖然不菲,可是如果能問個打點隱私擦邊球的問題,勾起大眾的好奇心,偷聽的人多了反而有機會賺到錢。於是乎,本身就立足於粉絲經濟的娛樂屬性日益壯大起來。還是那句話,並沒有貶低的意思,但是客觀上承認娛樂和知識不是一回事就行。總比百度知道娛樂、工具哪個都不沾邊、提問萬年沉睡、答案百年更新要有意義的多。

為什麼知乎比分答更有價值?

因為它可以做到兩件事。第一件是知乎可以創造大V。

這使得第二件事成為可能—大量優質的內容沉澱在平台內。

這兩件事使得知乎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搜索入口。搜索意味著流量。流量價值在這個已經快沒有人買得起付費流量的時代,不遑多論。否則百度也不會明知落後了五年,明知知道、經驗、帖吧並沒有多麼成功還飽受詬病,依然推出了百度派。任何有關流量創造的生意都不會是小生意。

知乎是從200個圈子用戶起家的,在漫長的五年時間裡沒有贏利模式。不但平台沒有贏利模式,生產內容的用戶也是沒有贏利模式的——這裡是指在知乎平台內的贏利,當然很多知乎大V變成大V之後在其他平台上還是可以賺錢的,比如開微信公眾號很容易就帶過去很多積累的粉絲,十萬加公眾號的商業價值相信做過公關市場的人都知道,相較之下,一篇文章幾十個的打賞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關竅就在這裡——分答利用的是現成的粉絲經濟,在分答的社區規則和運營架構下,沒有素人可以在分答上成長為十萬加的大V;而知乎可以,可以把一個沒有任何粉絲基礎的素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養成十萬加的大V。利用和創造,這是本質的區別,也是難度級數的不同。知乎通過透明化的社區規則,以及行之有效的在同好之間建立內容關聯和推送機制,使得第一次上知乎卻提供了優質回答的內容生產用戶,獲得極大的獎勵。所謂高手在民間,這種機制使得不懂自我營銷、不能系統性生產知識內容的人依然在這個平台上能夠有一席之地,獲得滿足和自我成就。

因此知乎—一個能創造十萬加KOL的平台,並且沉澱下大量優質內容的平台,它的商業模式實在是太多選擇。做個最簡單的對比,分答和知乎有一對對標的付費產品,小講和Live,小講目前還在內部邀請Beta測試階段,小講講主不過幾十人,累計的參與人數平均也就數百人到一兩千,而Live推出也並不久,目前已經有幾十個類別,每個類別下少則十幾個多則幾百個的內容選項,每場參與人數過千乃至上萬並不稀奇。知乎一旦發力,它在內容付費領域,恐怕是摧枯拉朽。

但知乎也有知乎的短板。

第一, 知乎一開始就放棄了做垂直社區,那麼就必須要追求話題領域的多樣性和廣度。到社區文化穩固到一定階段之後,還是需要廣納用戶放開註冊門檻,所謂林子大了鳥就不好管了,不可避免的還是對社區的初始賴以生髮的專業調性有所污染。因此知乎上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噴子」,會使得一部分有調性追求的用戶,尤其是生產內容的用戶遠離。這是隱性的巨大的傷害。

第二, 知乎雖然有很多商業模式可以將流量變現,但它必須謹慎選擇。直截了當的、赤裸裸的變現方式比如廣告、電商,它都不能像今日頭條一樣恣意使用,稍不小心就會破壞了用戶對這個知識社區的尊重感和敬畏心。這樣的傷害也是致命的。而Live這樣的粉絲變現模式其實和分答並沒有本質區別,它也在消耗內容生產者多年積累的粉絲價值,而且絕大多數話題還是涉及情感、職場、創業類的軟信息,粉絲用戶對這類內容的消費可持續性仍然是個疑問。如果這是為了應對無聊時間的新選擇,那麼它的熱度不會維持太久,類似於直播消費網紅;如果真的是為了獲取知識的類培訓,那麼對內容的生產者要求會變得極高,羅胖的雞湯喝多了也就沒有了最初的驚艷,何況又有幾個羅胖呢?

第三, 廣度和深度總是一對矛盾,領跑者得到了廣度的優勢之後,也不得不給後來者留下深度的機會。這是門戶們的老路,也是電商們的老路。所以有了新浪搜狐,也還會有36氪鈦媒體;所以有了淘寶京東,也還會蜜芽寶貝小紅書。後來者的機會往往就在於深耕更小眾、更剛需的領域,同時離整個產業鏈距離更近,變現的機會甚至還優於廣度平台。

總結一下,

1. 分答的娛樂性強於工具性,娛樂化的產品總是比工具更具有爆發力,但我們還沒見過的經久不衰的娛樂

2. 知乎的成功在於靠UGC生生壘起了一個優質的百科全書,內容的沉澱會成為最好的壁壘,百度一下不如知乎一下創造了新的搜索入口

3. 未來內容/知識付費的創業領域,仍然有很大空間,滿足小眾、剛需,聚焦細分領域,創造入口整合產業鏈條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原文發表於我的微信公眾號:檻外人的囈語。清華金融海龜一枚,現就職一線互聯網公司高級管理崗,隨心隨性聊乾貨。


分答眾多粉絲之一,因水平有限,僅從一個互聯網小學徒的角度來談一下個人的感受:

年初就開始關注果殼網旗下的在行產品了,註冊並試用了幾次,因為本人是學生,發現上面根本找不到我想找的人,要麼專長太空泛,缺乏針對性,要麼就是見面費太高。而且在行是採取邀請註冊,這就導致上面的行家範圍有限,而且線下見面只能一對一,而對於行家來說,他們盈餘的是知識,但他們稀缺的是時間,用稀缺的時間來出賣自己盈餘的知識,有點本末倒置。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讓行家用最少的時間投入輸出最多的知識,獲得最大的收益,分答應運而生。

分答可以看作在線版在行。另外說一下其實分答之前就已經有了靠我APP等在線知識電商平台,但靠我一直不溫不火。我認為分答前期採用明星站台的做法很高明,避免了重蹈靠我等app的覆轍,差異化競爭,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吸引流量,打響品牌。

明星和大V很容易快速吸引眼球,但明星和大V的弊端在於他們輸出的大多是娛樂八卦和緋聞還有一些無關痛癢的糟粕。用心分答上大部分的「油水」被明星和大V瓜分了,這對中V和小V來說是一種經濟懲罰,中V和小V喪失答題積極性。而隨著明星和大V熱情褪去,用戶活躍度直線下降,分答不得不面臨轉型。

分答的定位是專業型知識共享社區,明星和大V的行業專業度有待商榷。至於分答的未來會怎樣,用李善友教授的觀點來講就看分答能不能跨越不連續性。跨過去了一片海闊天空,沒跨過去九死一生。不過有一點啟發是:分答的成功一定是一個三贏的過程,包括提問者,答題者和果殼網,這三者贏了股東也就高興了,分答就有了持續的生命力。


現在看來,分答已經走下坡路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有這樣的幾個看法。

毫無疑問,分答是現在最吸引人們注意力的移動端應用。但不同於前段時間一邊倒的驚艷和讚歎,現在關於分答模式的質疑逐漸湧現了出來。8老闆今天嘗試從幾個關鍵環節對分答做一個初步拆解和分析,希望能夠讓8老闆的小夥伴們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一產品。

分答的性質?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下孕育了分答的「在行」。在行是果殼網推出的一款專家約見平台,平台上彙集了各行各業的資深人士,用戶可以在線上約見專家,在線下見面,讓專家為自己的疑問提供解答。

在行的問題在於模式過重。僅憑直覺就可以判斷,線下約見是一件頻次極低的事件,向專家諮詢的也會是屬於嚴重非標的一類問題,通過一次諮詢是否能解決問題更是畫個問號。通過如此繁瑣的流程卻不見得解決問題,在行在上線的一年時間內,雖然積累了行家和用戶資源,但始終無法持續保持用戶的活躍度。

此時分答做為在行的內部孵化項目孕育而生。

分答從誕生起就是一個知識經驗分享平台,即使現在遭受「分答是八卦集中地」的質疑,八老闆也認為分答仍然沒有偏離初衷:八卦就不是知識不是經驗嗎?可是有很多娛記通過這個渠道獲取了以前打聽不到的內容哦。

人們對分答性質的質疑是因為最近分答的營銷活動離不開娛樂明星、輿論焦點人物的輪番登場。

其實問題的真相是,不是因為分答上八卦太多,而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認識的大V都是八卦風雲人物,他們關注的話也大多是八卦新聞。抱著嚴肅認真的態度入駐分答想大展拳腳的老先生是有的,只是無人問津罷了。

分答的弊端在於,從一開始便沒有限制提問的方向和調性,導致提問者對於什麼問題能提、什麼問題有意義陷入了茫然,對於回答的預期也自然無法安放到合適的位置。由此出發,一些隨便就能提出、而必須知情人才能回答的問題必然大量湧現。這類題材最合適的內容便是:八卦。

8老闆認為,平台類應用的調性,很大一部分是由用戶群決定的,一小部分是平台機制決定的。運營中,用戶群弊病的積重難返和運營團隊妙招四兩撥千斤總是相伴相隨。

核心的並非形式,而是機制的設置

在近日各大科技媒體刊登的文章中,關於分答的核心機制反倒是被較少提及。這裡8老闆簡單拆解一下。

這一核心是提問者、回答者、圍觀者三方構成的付費獲取知識模式。回答者定價,提問者付費,這個並不稀奇。點睛之筆是,圍觀者「偷聽」答案,只需花一塊錢,而這一元錢將在問題提出者和回答者之間平分。

這一機制的妙處在於讓三方都不會覺得花錢不值、同時強化各自的行為動機、

對於提問者,這一機制限制他不能提太水的問題,否則不僅回答者不想答,圍觀群眾也興趣不大。

對於回答者,這一機制讓他謹慎為單次回答定價,因為主要收入其實來自於圍觀群眾的貢獻。

對於圍觀群眾,1元錢真不算多,一周花十幾元聽聽答案,參與和互動帶來的爽快感肯定是要超過用這些錢買上一本《故事會》的

提問方式,流量渠道,營銷策略……都可以變,這一核心才是分答最有趣的地方,也是給互聯網用戶互動這一領域留下的最大財富

分答能走多遠?

有人說分答的商業模式不明朗,可能走不了多遠。

8老闆覺得,分答確實可能走不了多遠,但是可能和商業模式沒什麼關係。說玄一點,這大概關乎團隊核心人物的氣質。8老闆所了解的果殼創始人姬十三,做了很多叫好卻不算太叫座的產品。在知識、文化這些方面,果殼、知乎、在行等都表現出了對於「錢」的忸怩。活動也好,盈利模式的設計也好,都給人以羞於談錢的印象。

分答公眾號最新推送的文章轉載自一位局外觀察者的手筆,題為《一個知識分子要怎樣賣身才不算難看?》。8老闆這裡竊以小人之心揣測一下,分答的團隊或許也沒有想好之後要走向哪裡,當下有的只是站在「酒池肉林」邊緣的不安,這種時候,關於知識和錢,他們覺得需要說點什麼甚至辯解點什麼,這篇文章看起來正合心意……沒有方向的行駛,8老闆認為是不安全的。

在14日,分答宣布,分答的功能可以嵌入到其他公眾號當中,其他企業可以申請使用分答的模式在自己用戶群里搞活動,分答將協助完成企業版後台的搭建和部署;同一天,知乎的「值乎」也推出微信第三方工具包。

直觀能夠看清楚的,是分答和值乎都意識到,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讓許許多多垂直領域內的用戶進入他們的產品是一件成本極高的事,所以藉助已成型的社區,用他們的力量在各自的領域開疆拓土。

看起來是一件充滿無限想像空間的事情。8老闆卻覺得在一番狂飆突進之後,默默地甘願作為一款工具成為支撐的平台,其中或許有更大的計劃,但也有可能是曇花一現的信號。

我們孵化器對這個問題有一篇較長的分析。詳見微信公眾號:bahaopingtai

http://weixin.qq.com/r/AUP17cPE_56ErYeO9x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分答——————

沒有「八卦」的「理財」不是好「問答」。。。

0門檻1元投資,讓明星網紅幫你賺錢。。。

有問題找分答,給你Money和八卦。。。

如果有刀架著脖子讓我去分答提問,我就想問姬十三:

你希望素人用戶用分答是來看八卦還是投資理財呢?


有一些知識是我想知道的,可是我不願意花一塊買,因為我不確定這是我想要的答覆,說不好聽的有空玩玩還行,什麼明星網紅賺點錢還行,不過你說在上面尋找知識,那就有點小貴了。


推薦閱讀:

TAG:互聯網 | 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