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電影的漢化、翻譯中使用「接地氣」的當下流行語可取嗎?
從之前的大熒幕電影翻譯到現在《神秘海域 4 》的漢化,「接地氣」的翻譯總是能夠成為話題中心。從翻譯的專業角度來說,這樣的翻譯可取嗎?
謝邀,我認為是否可取主要取決於兩點。其一是看場合。同樣都是看到一段外文,在非正式的討論發帖(例如微博評論)或者純粹出於娛樂的小圈子吐槽中用未通用的「黑話」將其不那麼嚴密地「說書」出來,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是正式的翻譯文章,字幕製作等等,能不用這種抖機靈的流行語就不要用,因為要考慮廣大受眾的接受度,不能光顧自己高興。On Writing Well里講寫作少用點「黑話」亦是同樣道理。其二是慎選梗。如果真的要用一種語言里的某個詞語代表的套路去表述另一種語言里的某個梗,對於轉換詞和被轉換詞的理解必須深入。作為一個在觀看機器人打架上比較熟練的設定廚,我就舉某位賈姓翻譯的那個經典例子,環太平洋里的「天馬流星拳」好了。作出這個動作的是一台數十米高的巨大機器人,在出招時喊出了必殺技名稱,通過肘部噴射反衝火焰進行加速拳擊。這實際上是類似於超級系中將拳頭髮射出去打人的「火箭飛拳」(rocket punch)梗。
而真正的天馬流星拳是什麼對象發出的?聖鬥士。身披鎧甲的人類,和象徵上相對超人的mecha並非同義詞。此動作演出的效果是什麼?一拳揮出後出現許多代表小宇宙的能量束飛出去打人,拳頭還在胳膊上,肘部沒有噴火。
這種牽扯到視覺影像的定性名詞各自都有自己的定義,雖然共性可能相同,但稱呼上得分清楚。之前有人跟我提過這個問題,現在放假了,有時間了就來答一發。
我認為的所謂的接地氣,主要要看面對的對象,才能決定它的優劣
以下可能有些偏題,也有些極端,我接下來舉得例子是我們組自己的作品,粵語版翻譯←←= =方言的話應該也算接地氣吧(迫真
本組一開始一直都做很正常的普通話版翻譯,但是組內廣東人很多,從翻譯到嵌字再到校對都有廣東人的存在,某天某個lowb翻譯突然提議做一次粵語版看看效果,於是便有了下面的作品。(漢化及轉載均獲得過漫畫原作者授權。)
前幾個月,組裡又說搞一次粵語版,畢竟上次的反響很熱烈,於是,再次製作了一次粵語版。
以下仍是截取(漢化及轉載同樣獲得漫畫原作者授權)哪怕都是廣東人,哪怕都用的是「接地氣」的粵語,但是這次的受眾再次減少了,因為部分廣東人自己也無法接受這樣的粵語。
但是如果是普通話版翻譯呢,可以保證,不會再有人拿語言說事情了,不管你是廣東人還是湖北人,只要是中國人我覺得就是沒問題的。這樣受眾就會提高很大一個級別。
當然對於廣東人來說,看到粵語版的翻譯,他們應該也會覺得很親切吧,這是粵語翻譯的一個好處。
當然,我討論的僅僅是有關於方言翻譯的一個方面,畢竟方言也算是接地氣嘛~如果想要在語音方面最為穩妥,當然還是不要接地氣的好,不過如果想正好面對某一類受眾,接地氣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謝邀。我和大部分知友一樣,也打算從「接地氣」這個詞的定義談起。因為從不同角度理解「接地氣」,答案會有所差別。
我們先來看一組圖,這組圖跟問題的提問相反,是把中文台詞翻譯成英文。
為什麼要貼這組圖,容許我賣個關子。我們現在先研究「接地氣」定義。「接地氣」定義一:權威定義
手頭上沒有詞典,查不到「接地氣」的官方定義。不過以正確理解詞義和正確使用詞語為己任、有一定權威性的《咬文嚼字》雜誌曾在2012年把「接地氣」列入「年度十大流行詞」中。當時雜誌是這樣解釋的:
「本義是『接土地之氣』,民間常說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當地的)土地之氣(泛指自然環境和氣候)。流行語『接地氣』中的『地』用的是比喻義,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氣』就是『貼近老百姓真實生活的實際』,『反映百姓真實生活情感』。莫言的小說就是『接地氣』的一個典型。而黨員幹部『接地氣』,就是要深入基層,廣泛接觸民眾,了解民眾的苦與樂、民眾的意願和需求。」
所以按照權威的意思,「接地氣」是一種語言風格,其特徵在於貼近老百姓生活,易於普羅大眾理解。
假如翻譯的任務在於把原文的意思準確還原、讓讀者感受到原作者的思想感情,那麼「翻譯是否要接地氣」,這個問題就顯得很傻瓜了。翻譯本身不存在是否「接地氣」,一切只是為了轉述原文意思服務。原文打官腔譯文就打官腔,原文賣弄辭藻譯文就賣弄辭藻,原文髒字連篇譯文就髒字連篇,原文接地氣就接地氣。
綜上所述,在權威定義下,譯文是否需要接地氣,主要看原文是否是「接地氣」的語氣。
「接地氣」定義二:題主的定義
按照「權威定義」,題主和其他答友提到的《黑衣人3》的台詞充滿小人物俚語,應該翻譯得「接地氣」:《神秘海域4》《環太平洋》的台詞比較通俗,同理應該翻譯得「通俗」。
問題是,題主提出的「接地氣」,似乎不是「權威定義」的接地氣。《神秘海域4》的「接地氣」爭議是什麼?是「老司機」「不是我的鍋」之類的網路用語的運用。《黑衣人3》的「接地氣」爭議又是什麼?中國古詩和網路語言的亂入;《環太平洋》呢?這部電影似乎沒有接地氣爭議,不過仍然有奇葩的翻譯問題,例如「天馬流星拳」這種令人齣戲的術語翻譯。
綜合各位的舉例,我嘗試把題主說的「接地氣」定義為「中文語境下特有的內容」——例如「老司機」是近段時間的中國內地網路熱詞,古詩是中國特有的詩歌題材。
所以在翻譯中加入鮮明的中國元素(更廣泛地說,是加入翻譯目標語言的文化元素)是不是合適呢?
這個問題難解答得多。雖然準確傳遞原文意思和感情仍然是翻譯的基本思想,但翻譯同時是一項促進文化交流的行為。文化背景差異越大,翻譯遇到的挑戰越多,有時準確和感情表達便不能兼得。正如匿名用戶提到的保羅·西蒙例子,雖然注釋能保證翻譯準確,但傳遞感情的效果打了折扣。最終如何選擇,在於譯者如何權衡天平兩端的輕重。而如何權衡,又受到文體、翻譯對象等因素影響,很難一概而論。
(註:關於譯文風格受文體制約,這裡有個例子跟大家探討。很多知友都認為《黑衣人3》的古詩翻譯是個反例,但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像我這樣的想法:假如翻譯後的文體不是字幕而是配音,K和J胡扯一堆「兩情若是久長時」,會不會有新的笑果呢?
我覺得,我們在欣賞譯製片時,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優先運用中文思維。雖然我們看到的是外國人,但我們早已經把他們腦補成中國人。這樣他們台詞中的中國元素就不顯突兀了。這種想法是不是合理,敬請知友們拍磚。)
雖然存在難以權衡的情況,但原則上,如果存在能同時準確表意、準確表達感情的方案,就沒必要採用強行本土化的方案。所以具體到案例本身,《神秘海域4》《黑衣人3》等的所謂「接地氣」大多不適合。《黑衣人3》的古詩完全可以用正常的翻譯代替而不失原文的諧趣,《神秘海域4》「老司機」也可以換成「精通」之類。強行本土化容易造成齣戲風險,損害目標語言的欣賞對象的投入感,使用這一招必須慎重。
現在可以回頭來談前面貼的電影截圖。這段翻譯,其實就是中翻英時的反向接地氣——接英語人士的地氣。大家覺得這段翻譯怎麼樣呢?
我的母語不是英語,所以我不敢評價,但我能想像譯者翻譯時的思路。這段話是準確翻譯導致原文感情難以傳達的典型例子。外國人不知道誰是Mark哥、誰是東方不敗、什麼是屠龍刀。如果翻譯中出現什麼Brother Mark、Slaying-Dragon Sabre (「屠龍刀」的最常見翻譯是「Dragon Sabre」,我自己多加一個Slaying,是為了說明直譯的話會多令人困惑),肯定讓外國觀眾一頭冒水。
面對這種困境,譯者首先分析了影片角色當時在幹什麼。梁朝偉和張學友拿著刀威脅某壞蛋,他們舉的例子都是虛構內容,顯然是在瞎吹牛逼。所以譯文也應該用類似的吹牛逼風格。
梁張的台詞裡面,又提到很厲害的人物和武器,所以在譯文中還原他們的牛逼精神時,必須用鬼佬們熟悉的厲害人物。於是終結者、希特勒、薩達姆出來了。
最後那個「比丈母娘還壞」是點睛之筆。因為原文什麼「飆車到吉之島飈死了」這種話,荒誕不經令人啼笑皆非。譯文中用「丈母娘」這樣一個西方文化中的經典嘲諷對象來作為凌駕於希特勒等人的惡人之首,是試圖從另一個角度製造同樣荒誕的笑點。
不管這例子最後的效果如何,我希望用這個例子說明,當準確翻譯可能造成目標語言的受眾無法理解時,才適合運用本土化手法。帶著這種觀念,大家不妨再去看看,一個遊戲的難度選擇,是否適合用「老司機」這個帶有性暗示的網路用語作為翻譯?首先接地氣本身不是什麼好詞。
不過我們要定義什麼是接地氣。因為這裡其實有歧義。我認為接地氣這個詞,在當前廣義網路語境下可以有如下解釋:
①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內容。換言之,通俗化。②將與本國文化脫節的內容,通過本國文化本身自帶的內容進行等價表達。換言之,本地化。只要吐槽接地氣翻譯這個事兒,我們一般會先舉出賈大天師的名作。
比如,《環太平洋》的『天馬流星拳』。比如,《黑衣人3》里吟了兩句濕。然而如果要讚揚接地氣,那大家就會舉出人人影視,尤其是秀恩愛那兩位翻的各類美劇。例如TBBT。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差異?看上去好像都是接地氣,為什麼一個被噴成狗,一個被捧?
首先這並不是外語水平不行,而是翻譯水平不行。
為什麼呢?翻譯本身是解讀了原文,再用目標語言進行輸出。而非單純的轉換。
所以如果要輸出的話,你理解了原文不夠,還要知道怎麼更恰當地用目標語言表達。而表達一個東西本身就要求有語境。這個語境非常重要。因為信息發出者和接收者同時需要能夠理解。同時在內容作品裡,語境還需要和作品本身有強關聯。
用例子說明,比如『天馬流星拳』,賈天師和我們都知道這是什麼,但這和作品毫無關係,甚至是雷人乃至於亂入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你看一個老美穿唐裝會略覺有趣,因為本身是不對等的,勢必會造成異樣感。至於語境錯亂的例子,我要噴台灣版爐石傳說。
為什麼?因為他把閩南話帶進翻譯里了。召喚小鬼領主的時候它的語音是『賣擦啦』(閩南話『吵死啦』的意思)……請問你不覺得你一下從魔幻世界跳回你的小島了嗎?所以這裡要引申出一個問題就是,翻譯者本身對不同語境的理解能力,直接導致他的譯文到底能不能對應不同作品的不同語境。
不好意思,我要繼續用台灣的翻譯當靶子。
這些人簡直是這個錯誤的活教材。在我繼續嘲笑台灣人之前,我要先舉一個『維護語境』的例子。
日本動畫/漫畫中,只要是不以真實世界為背景的作品,那基本上你看到他們作品裡世界中的文字都是非文字的。為什麼?因為要把不同的世界隔開,讓人產生信賴感,而不是覺得一會兒現實一會兒虛擬。上圖為口袋妖怪動畫DP篇中的一幕,博士讀的報紙並不是片中所使用的日語。而是自製的文字。別人在辛辛苦苦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你用所謂接地氣把真實世界給糊上去,不給別人割裂感就怪了。
台灣翻譯另外一個尿性,就和最近深海4的事情類似。
那就是不顧通用語言,而去使用非標準語、俗語、流行語。只要玩過繁中版《英雄傳說:閃之軌跡》的人一定會記得這張圖。
好好操你們好好操你們好好操你們好好操你們好好操你們好好操你們好好操你們√√√√√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平時口語中會使用這種。但並不存在於書面語,而且本身屬於相對不夠上檯面的說法,所以使用價值類似我們的小粗口,可以用,但不適合寫在公共場合。台灣語境中,中文的『操』的意思是『(通過猛烈的行為)使疲憊』,被『操』了的話會變得很累。比如『今天教練叫我們跑50圈,要操死我們啊』。(以上內容通過採訪台灣同學而得)也就是說,這句話並不存在標準用語里。所以你可以想像自己在幻想世界裡,操著一口台灣閩南腔中文來和可愛的大姐姐小帥哥說話。
酸爽到飛起。更甚者,還有爐石傳說最新擴展包《上古之神的低語》,台灣翻成了什麼呢?
《上古之神碎碎念》。別人上古之神蘇醒,低語著自己的語言,好了到你手上變成了小朋友巴拉巴拉的意思了。別人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新的綜藝節目呢。說了這麼多,這個語境到底是要幹什麼?
很簡單,那就是如果一個語境不存在通用性,那就非常不適合用來做翻譯的目標語境。而各類被嘲笑的翻譯之所以被認為很奇怪,都是因為使用了脫離廣範圍語境的詞語。
比如深海4的『老司機』。試問非宅圈的有幾個認識這個詞?這種行為就類似於,在口袋妖怪遊戲起始界面問你是男孩還是女孩的時候,問你:你是蟀哥,還是美眉?在十年後的今天,那一批流行詞的語境已經消失,那些詞已經沒人用,成為了死語,你再看到這種用法,是不是一口老血噴出來?
我現在告訴你,這種『老司機』、『嗶了狗』之類的,都是一個意思。同樣可笑的邏輯還有一些人在Duang那個梗流行的時候認真希望把duang這個字做成正式漢字。
懂的人自然懂,我尷尬症都要犯了。當這些你現在趨之若鶩的流行詞變成死語的時候,你再看到它,就會尷尬死你。
類似的例子還有一些人翻譯輕小說使用『XX醬』、『呼呼』等中文並不存在的詞。面對宅圈的人,這類詞或許見怪不怪。但如果是不懂的人,那就一頭霧水了。「翻譯雜談」措辭的迷思 - 聰明可愛也要好好讀書 - 知乎專欄
這是我闡述了這個問題的專欄文章。當大家都不明白譯文中某些措辭時,你是否需要注意轉換它。你的翻譯,如果想要給很多人看,想要廣為流傳,就一定要採用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語境。
這也是學術論文用英文發表的好處:更多人讀得到。結論:
如果你作為一個翻譯,覺得自己還有水平,並且希望更多人收益於你的翻譯,那就一定要盡量使用大家都懂的語境。這樣利於傳播,同時對內容產業的世界也是一種保護。而那些只會流行語境,不能掌握通用語境的人,他們甚至還要去抨擊那些贊成使用標準用語的人:你也只能當一個消費者了。我不管你是出於什麼原因的考慮或者該不該使用這些詞,你讓用戶在觀看過程中產生了不適就是錯的。就像你開個中等消費水平的川菜館,但做擔擔麵的時候就是要放一撮沙子,告訴顧客所謂擔擔麵最早就是一個商人挑個擔風餐露宿到處叫賣,容易粘點塵土,吃到沙子這樣才接地氣,才正宗。
所謂接地氣的翻譯在我看來都是為了偷懶,找個類似概念就直接替換掉原本表達,還有些比較惡劣的是沒有笑點製造笑點。都反映了從業人員專業性欠缺或者工作態度不嚴謹。
而且我對比過國內翻譯和國外翻譯,國外的絕對沒有像國內翻譯界的這些毛病。舉個例子:
物語系列裡面小忍說的日語略帶古風,英文翻譯中選擇的是用法文、德文或者其他拉丁文等體現小忍說話的特殊方式,具體哪幾集我記不得了,而且也不想為此重新看一遍物語系列,because I got shit to do,只記得字幕中用「schadenfreude」表示幸災樂禍、「coup d"estat」表示以下犯上,「coup de grace」表示最終一擊等。這種字幕讓你看起來就很舒服,如果你看老一點的英文小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時的人還真好這一口,用其他國語言來顯示作者很牛逼,和小忍脫離於時代並且死要面子的個性很搭。感興趣的請上Kiss Anime上自己慢慢看吧。But again, why do I care, I don"t need subtitles anyway. No lazy-ass fucks who obviously can"t do their job properly is gonna tell me what they say on screen, I can fucking tell by myself. For those translators, I have only this to say: your translations suck so much, I bet you now breathe spunk.
其實最簡單的辦法是:好好學外語,或許你之前讀書時是為了考試,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成年以後學好外語是為了自由。作為字幕組的來答一發。
誠如某些答主所說,所謂「接地氣」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無法完整地還原原意,從而採取類似的意思或者玩個梗糊弄過去,但不能因此就否定「接地氣」翻譯的必要性。
接地氣主要分以下幾種:
1.世界不通用的梗與地區內部的常用語:
比如原文意為「他竟然把保羅·西蒙的唱片放在硬核搖滾類裡。」(僅僅是舉例,隨口說的。)要是直譯,估計觀眾都是一臉黑人問號表情。。。這時候比較嚴謹的字幕組會在上方加註釋,例如「保羅·西蒙(1941-),美國著名民謠歌手」之類,但這樣做會大大減少笑點,並且給觀眾帶來壓力。(基本上上下雙行字幕不暫停是看不了的,這也是為什麼電影院幾乎不會出現注釋字幕。)所以,就產生了「接地氣」的翻譯──「他竟然把周杰倫的唱片放在農村重金屬類裡。」這樣做會比較有笑點,觀眾閱讀熟悉詞語的速度也遠快於陌生詞語,而且免去了注釋字幕。但這樣做也有缺點,問題就是會與語境產生割裂,一群歪果仁突然說周杰倫與農村重金屬,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是否採用接地氣翻譯合適與否,其實在於觀眾的看法。如果你看電影追求沉浸式,很容易因為干擾而跳戲,又對笑點要求不高,那麼你顯然適合更嚴謹的翻譯;如果你看電影一半時間在看彈幕,不會將字幕本身理解成電影的一部分,看電影圖個樂的話,接地氣翻譯一定很適合你。有時候,雖然產生了語境的割裂,但觀眾未必會注意,這時採用接地氣翻譯基本是沒有爭議的,例如:《憤怒的小鳥》官方翻譯:「Fuck my life.」(原文不是fuck,忘了是什麼詞了)「我選擇死亡。」其實仔細想想會發現,「我選擇死亡」這梗雖然源於爐石傳說這個歪果遊戲,但畢竟也是中國人民的原創梗,歪果仁又怎麼會說呢?其本質和歪果仁說周杰倫是一樣的,只不過對於這種小詞,我們不會在意罷了。2.抖機靈:
隨便找個圖:(水印就let it go吧)所謂「抖機靈」,就是原文低梗或無梗,字幕強行造梗。這種翻譯一般不會出現在比較正式的翻譯(比如電影院的官譯),常見於小型的網路字幕組。有些觀眾會對這種抖機靈接地氣比較反感,認為這是字幕組水平問題或是態度不認真。其實,所謂「抖機靈」並不見得真的是抖機靈。大多數網路字幕組都是不盈利的(且不談違法的問題)。有的字幕組人手不足,甚至需要一或兩個人翻譯一整部電影(一般在1300行左右),做下來只憑一腔熱血,有時候翻譯到累了,就會出現這種造梗的情況,其實是給自己提提勁兒,繼續做下去。這樣的譯者,其實是不需要對觀眾負責的,他只需要符合自己的標準就好了。(我也希望觀眾能明白,有些字幕組不盈利,也不打廣告,只是一群熱愛翻譯的人聚在一起搞點事情,甚至也沒指望成為知名的字幕組,他們是沒有義務按照觀眾的喜好去調整自己的翻譯的。)而大型的字幕組這種問題會較少,因為首先一部劇或者電影會分攤給多個人翻譯(每人甚至只分到一兩百行),不會做字幕做到疲憊,基本能保證每一句都是認真翻譯的;其次,有一種存在叫做──校對,校對基本就是看誰都不順眼(並沒有黑的意思(不服你來打我呀)),校對會把這種眾口難調的翻譯改成眾口更難調,哦不,是讓大家都比較滿意的翻譯。(甚至對於一些生僻詞、方言也會調整。)然而有的字幕組雖然大型,但其下會分多個小字幕組,之間水平也參差不齊,亦有可能出現抖機靈的情況。本來還想寫別的接地氣種類,但是突然就懶了,所以就先寫這兩點吧。。。_(:з」∠)_等不懶了再補別的。接地氣 本地化
有個 度 的問題。 過則不達。
好比 西餐里的牛排, 你要做給中國人吃,可以全熟,可以用筷子
但是拜託, 不要加魚露,加郫縣豆瓣
你這叫 糟蹋東西有普遍認知的、已經有成熟運作模式的、尤其是要求嚴謹準確的事業不需要「嘗試」「創新」和「寬容」,抖機靈是一種娛樂行為不是發展出路,從UC4話題跳過來再表明一下立場。
語言不分貴賤,別把關鍵線索給歪曲了就行
英語專業來答一發。
反對過於追求接地氣。
曾經tbbt裡面, 耳朵有一句話,大致是這樣:if I could, I would, but I can"t, so I shan"t.
字幕組翻譯大致為:停下不是哥想買,想買就能買。
拜託翻譯的時候,不要強行套哏,尷尬症都快犯了。-------------------------------------------------------------------------為了防止下面有人說「你看著字幕組的字幕,還批評他們」。我想說並不用看字幕。並且我的本科論文就是探討字幕組的翻譯。舉個例子吧,你看小黃書/里番的時候,漢化組突然來句方言,你受得了?快射了都得兩秒軟吧?
用流行語沒錯,用好了的確很出彩,但是亂用就糟糕了。我個人覺得,真正厲害的翻譯,不是用流行語,而是造流行語,不但翻譯的穩准狠,還很有趣味,比如最近《美國隊長3》里斯坦李客串的時候說的「Tony" Stank」,翻譯成「托尼屎大顆」,就很贊,意思到位,而且很有「味道」,現在都成了鐵人新愛(hei)稱了
我真的很討厭 接地氣 這個詞。 好像充滿了上位者滿滿的優越感
我舉一個翻譯失敗專家賈秀琰以外的例子。
當年哈利波特最後一部,譯者強行把羅恩誇赫敏的話譯成:「你太有才了!」我倒是想問問各位,現在有幾個人還記得這句當年春晚上一個爛小品為了強行製造流行語而反覆提及的小品台詞?我記住是因為這個翻譯太爛了。
當年小說翻譯版出版,媒體上倒是提了提這個事,也算是增加了曝光量對銷量有一點幫助吧。可是現在再讀起這部譯著,會有人跪地高呼這句翻得好嗎?
說好的可以在評論里站出來,讓我罵你幾句解解氣。為什麼那麼多人對老司機這個詞流露出滿滿的鄙夷呢,更有甚者都說幾十年後老司機要變成「死語」,這種滿滿的優越感是怎麼來的?看到老司機新含義的人,你不理解是什麼意思?不知道老司機新含義的人,單純的老司機字面理解不符合要表達的含義??從人類發明帶輪子的交通工具那刻開始,人類就天生能理解老司機的意思,為什麼你非要所有人跟你一樣,把他看成貶義詞呢?為了表現自己高尚的情操?為了表現不希望少男少女們被這種內容荼毒?你看到一個司機車技了得,贊他一句老司機,難道這個司機還會噴回你,老子沒嫖也沒看過片?
而且,老司機的新新藏含義,真的只有宅圈人才懂?這真是頗為獨特的見地,深感佩服,這種優越感真是了不得。
遊戲,是讓人放鬆的,看到神海4的翻譯,笑罵一聲,翻譯組還挺不正經,樂呵一下,有何不可?【更新】加一個關於川普的新年祝福。
——在這裡的LOVE不知道各位怎麼翻譯。 但是我覺得【比心】比較可愛。——嘿,老夥計,我敢打賭你今天絕對沒有刷牙,你的口氣嚴重得就像剛吞了從下水道里跑出來的耗子!
——我去,親,你今天沒刷牙吧,嘴巴臭得跟吃了鯡魚罐頭似的!——我的老天爺啊,我們可能要死在這裡了,我們徹底完了,一切都這樣結束了!
——夭壽辣,我們可能玩兒完了,徹底玩兒完了,馬上就要狗帶了!——不,你不會明白的!這種事情的重要性,果然不是你這種小人物能懂得的!——不,你怎麼可能GET到!這事兒重不重要不是你這種貨色想懂就能懂的!——遊戲、電影的漢化和翻譯中,使用接地氣的當下流行語合適嗎?
——應不應該漢化遊戲翻譯電影什麼的時候玩兒梗?作為一個從初中開始在各種小字幕組裡浪跡天涯【誤】的人,我的答案是,要看情況。真的需要看情況。你在娛樂向的綜藝里用口氣很官方的翻譯會減少娛樂成分。你在正劇里玩兒諺語成語梗還好,玩兒網路流行梗就有點齣戲了。各位再看看,下面哪個好?——這不是我的問題,很多因素我根本控制不了!——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和——讓我一個人靜靜好嗎,我想到戰爭的事情。我現在很不舒服。——泥奏凱,一想起要打仗我就藍瘦,香菇。這裡的「接地氣」搜了一下有好多意思,放在字幕翻譯上應該解釋成讓人感到親切,或者是某個大家都熟悉的梗,大家一看便會心一笑,都知道什麼意思。
每一個字幕翻譯無疑對另一種語言已經有了深入的理解,比如說英文翻譯:必須要有很好的英語功底,聽說讀寫英語就像自己母語一樣。那麼有意思的就來了,這些翻譯大神看完一部電影進行翻譯時,每一句話肯定在自己內心有了自己的想法:尊重原意,而讓有些句子不失風俗幽默。比如說歪國人說一句:「ohohoh!Cockroaches!(蟑螂)」而翻譯組也許就會翻成:「哎呀我滴嘛!這麼這多小強!」誇張了點,不過大家都知道小強是蟑螂,這時候大家可能就會想:字幕組又調皮了!
再或者是有些翻譯不僅英文好,語文功底也特棒,翻譯時來兩句有文採的話,只要不影響原本的意思和意境,讓我們看到眼裡那就是:這翻譯真絕了!(ps:肯定會有人想我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些同樣是接地氣,會讓人感覺很棒。
所以,我認為在不影響影片節奏和原意的情況下,加一些流行的話挺好的。最後附上幾張比較6的翻譯⊙▽⊙
這個其實算偷懶吧haha~
這個好像是黑衣人吧,本來就是喜劇電影,逗!這真是神翻譯…我覺得不好,因為接地氣意味著庸俗,真的
不可取但玩家口味就這樣,以前國外作品因為缺乏引進渠道,大部分以盜版的形式進入國內,由民間漢化接手這些作品,所以國內的受眾接觸的都是民間漢化的作品,但民間漢化水平層次不齊,態度又不嚴謹,惡搞原作品胡亂套用網路用語嘩眾取寵是通病,時間一長玩家觀眾也被帶壞了,認為漢化惡搞玩梗很有趣很接地氣,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這節玩家不行的原因。
考慮語言的時效性,有些流行語很快就會成為「死語」,這個「死亡」周期很短,可能就3-5年,因此如果你考慮到自己漢化作品的流傳性的話,為了讓後來人不感到違和感和困惑,請不用或少用網路語和流行語。
舉個不是很適合的例子,曾看過一本10年之前的漢化黃漫,因為原文(日文)中有方言,估計譯者當時不是很會處理,於是便把台詞中的方言做成了網路語來處理,於是滿篇的第一人稱變成了「偶」,感覺十分尷尬,濃濃的時代感讓人齣戲。推薦閱讀: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里「芝麻開門」是音譯還是意譯?為什麼會是「芝麻」呢?
※翻譯工作有前途么?我感覺筆譯的工資很低啊
※當日本人說「大丈夫」的時候是真的完全不知道這幾個字在中國漢語裡面的內涵的嗎?
※「人丑就該多讀書」用英文怎麼表達最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