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無雜念?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菩薩出世間戒有幾種。佛告文殊師利。
若以心分別男女 非男非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心分別畜生 餓鬼 男女 非男非女。諸天神男女 非男非女。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受出世間菩薩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他物 若小若大。若長若短。若有色 若有形。若住 若動 若覆藏 若移處。若有封印 若盛貯。若以心起盜想。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 妄語心 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樹葉 若皮 若汁。若以心欲取。犯菩薩僧伽婆屍沙。若以身口取不堪得三乘。
若起歌舞 作樂 華香 瓔珞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屍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 廣大床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屍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 過中食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屍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 捉金銀珍寶想。是菩薩僧伽婆屍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 剃身毛 若剪爪。如初月形 若起此想。是菩薩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 斬斫草木想 犯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 毀他名譽 若色 若姓 若財物 若技術。若車乘 若身力等想。是犯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佛法僧物 若花香 塗香。若衣服 若珍寶。若菩薩以腳踐蹹。犯波夜提。
若佛塔 若佛所行處。及菩提樹 轉法輪處。若以腳踐蹹。犯波夜提。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若 吐舌 動眼 毀諸威儀。起此想者 犯突吉羅。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見他物 他樂種種服玩。詐現求利 及說人罪過。若起此想 犯波羅提舍。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未犯前罪 逆守護令不生。是菩薩 僧炎伽陀尼(僧炎是逆守義 加陀尼是令不生義)。眼耳鼻舌身意令無異。是菩薩應當學。此謂具出世間菩薩戒。直接上答案:
1,心理專註於手頭的事情,而沒有其他多餘思慮。
2,雖然心中沒有任何念頭,但當下卻清醒自在的活著。它沒有一點模樣卻與萬事萬物本是一體;它沒有任何念頭可以障礙,卻也不妨礙所有念頭的產生。
總是講道理,可能很多人不愛聽。不如就現有回答者的內容逐個冒昧地指點江山一下,純交流不撕逼:
A,知友慕容小六說「無心即無種種雜念。無想即無種種雜念。無相即無種種雜念。」看過六祖壇經的朋友可能都大概知道的兩首偈子,一首是卧輪禪師: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然後六祖聽聞此偈後認為未明心地,遂作一偈:
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
所以古人有說「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此事大須仔細,馬虎不得。
B,知友自在之路的回答,是比較正統的四念處修法。原理是把心系緣於一處,以一念代萬念。就是上面所說的第一種。
不管大小乘佛法,培養覺知都可以稱之為「正念」。但是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念。因為「專註」也是一念,但也可說是比較純粹的心無雜念。
C,知友慧文回答的四個字「念茲在茲」,指的也是專註於一物,專心於做功夫的意思。用白話來解釋就是:心裡想的是這個,所以便安住在這個上面。
D,知友法嘉宗智說的「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表達的意思是,年輕人不要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當然更深層次的意思,典故出自禪門《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源律師問大珠和尚:「和尚修道,還用功嗎?」禪師回答說:「用功。」問:「如何用功?」禪師說:「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問:「一切人都是這樣,跟大師您用功一樣嗎?」禪師回答:「不同。」問:「怎麼不同?」禪師答道:「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同。」律師至此無話可說。
這是禪宗悟後保任的平常功夫。
感恩!
只要能,不斷的念住所緣,就能達到心一境性,就是一種心無雜念的狀態。
所以,一個人若能達到初禪二禪等狀態,他就是在心無雜念的狀態。能專註亦同,輕鬆放鬆的將自己愉悅的專註在一個點或物件上,經歷了長時間,由於只有這專註,其他都沒關聯了,自然的,達到心無雜念的狀態。由於一般人平常腦子都是在亂想,耗費非常多的能量,能達到這種狀態,就會讓人覺得非常平和,輕鬆愉悅。
這是一個人人都值得做到的狀態,練習動態禪修的人(如末學所學法門),熟練了動態禪修之後,可在生活中練習,若在生活中也熟練了,自己的語默動靜,都可在禪的狀態中,不只是自己禪悅法喜,還因為心境都在平靜狀態,非常容易讓自己在動態練習覺觀,而有開智慧,過著自在(完全無煩惱)生活的可能。對開智慧,過著自在(完全無煩惱)生活有興趣的師兄,請看這篇及相關的連結:
打坐時怎麼能專註一點進入冥想狀態? - 自在之路的回答感恩!祝福!該吃飯時候吃飯,該睡覺時候睡覺。
念茲在茲。
如果將人分成心和肉身兩部分,肉身可觀可得,心不可觀不可得。
你以為心操縱肉體,其實不然。初時以為一切慾望由內而發,心嚮往之,身體趨之從之。實則一層一層皆為執念,非屬於心,非屬於肉體,而是附著於肉體上的皮囊屏障。肉身感受一切,皆需通過皮囊,皮囊不凈而生心念,其實不過心有所動,然心動不觸及肉體,肉體不觸及皮囊,皮囊自始不凈而已。將心念、肉體、皮囊分別看待,即無有心存雜念,心念歸心念,雜感存於皮囊,不屬於心。心念肉體皮囊合一,組成人而已,更不分心念執念,又何來心存雜念。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緣無事可思量
一呼一吸,只為此時,身心合一,做著想著的,想著做著的。
你玩遊戲的時候。
一個人曾經觸碰過心靈的高境界,卻因為種種原因4年磨著熬時間,不把自已當會事。現在後悔的是自已的心,,,,,,,
說的再多,不外乎「專註」二字。
聽邱比的音樂,看楞嚴經,盤腿靜坐,雨聲中入眠,你是你,就這麼簡單。
過去的事不要想,未來的事不要想,這是第一步;然後,別人如何對自己不要受影響;然後,順逆境不動心…
但是,學習和思考時要動腦。謝邀。心裡不會出現「什麼是心無雜念?」這樣的問題,就是心無雜念的體現。
念念相續是一。一念終始也是一。
無欲無求,專註一件事就會一直不忘初心,堅持下去。
比如 該買買 該賣賣 不受跌漲影響
推薦閱讀:
※觀點和智慧的區別在哪裡?
※還有思維層次比我更高的人么?
※如果動物和人類有相同智慧,人類還會是地球霸主么?
※如果史前的各種頂級掠食者都在進化中進化至今,它們會進化出高級智慧么,人類還會出現么?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