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的過去是怎樣的,他們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改革,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
1978年11月24日的晚上,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嚴立華家殘破的茅屋裡擠滿了18位農民。關係全村命運的秘密會議正在召開。此次會議的直接成果就是誕生了一份不足百字的包干保證書。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有三條:一是分田到戶;二是不再伸手向國家要錢糧;三是如果幹部因此坐牢,社員們保證把其小孩養活到18歲。在會上,隊長嚴俊昌還特彆強調,「我們分田到戶,瞞上不瞞下,不準向任何人透露。」在1978年,這個舉動無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卻也是一個勇敢甚至是偉大的創舉。
那個時代,文革陰雲尚未遠去,村民們選擇「大包干」式的改革,無疑要冒著被污衊為「資本主義尾巴」甚至「反革命分子」的政治風險。前人的悲慘下場依然歷歷在目,小崗村的農民卻依然敢為天下先。那麼,小崗村的農民為何要冒著坐牢的危險,自發而起地選擇改革呢?
要想理解其中小崗村農民們的勇氣,就必須了解他們在極左經濟體制下的貧窮和絕望。
上世紀60年代,時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的皮定均到甘肅張掖視察地形時,發現當地農村婦女竟貧窮到連褲子都沒得穿;70年代李慶霖在給毛澤東的上書中,對當時農民的悲慘生活做了詳盡描述:哪怕是在最好的年景里,農民一年也只能有100多斤口糧留給自己,這麼少以至於連最基本的溫飽都無法做到;中共元老萬里調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後,親眼目睹了農民極其困難的生活狀況:在肥東縣八斗,一戶姓張農戶一家7口,2個大人、5個小孩全部家當只有一床被子和一口有缺口的鍋;在金寨縣燕子河山區,萬里看到農民用鍋膛給沒衣服穿的孩子防寒。
衣食住行乃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可是在極左體制時代,中國農民連這些都得不到起碼的滿足。而農民們的極端貧窮,離不開極左思維下被強行扭曲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正是這種體制嚴重限制了農民自由就業的權利,並人為地製造了工農產品的剪刀差,從而剝奪了廣大農民的致富能力。
建國以後,隨著極左經濟體制的建立,農民的經濟地位被逐步邊緣化。從1953年4月《關於勸阻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禁止農民入城就業,到1957年12月的《關於制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嚴禁農民入城乞討,再到195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條例》中對城鄉二元戶籍的確立,以及暫住證制度的落實,標誌著廣大中國農民喪失了遷徙勞動的基本自由。
另外,極左經濟體制通過人為製造的工農剪刀差,以極低價格收購農民手中糧食。「徵購糧」、「三超糧」、「戰備糧」、歲時攤派上交物資和無償平調徵用勞動力等一系列類稅性徵調,使得中國農民的負擔極重。三年的大饑荒中,全國範圍內特別是四川、河南、安徽三省之所以出現大範圍的農民死亡,便是源於這種難以想像的重負。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農民陷入種糧卻吃不上大米白面,種麻卻穿不上衣裳,養豬養雞卻吃不上幾頓肉的困窘局面。而這種貧困,並非農民的懶惰,而是在這種體制下,農民從根本上致富無門、吃飯無路。
是以,面對極左思維留下的巨大陰影,當大人物們還在猶豫躊躇之時,在飢餓中掙扎多年小崗村農民只能選擇投袂奮起,用自己的命做賭注,為了吃飽飯而拚死一搏。這其中固然透露著捨我其誰的勇氣,又何嘗沒有走投無路的悲涼。而體察民情的萬里能夠將小崗村的經驗在全省推廣,總攬全局的鄧小平最終在全國範圍內推動改革開放,即是歷經滄海醒悟後的高瞻遠矚,更是順應民意的適時而動。
今天,中國的改革同樣走向了不進則退的懸崖道。面對艱危,決策者只有大膽改革當前體制中的弊端,才能順應民眾的呼聲,符合時代的潮流。否則,民意就會像小崗村的農民一樣,最終不得不自我行動,倒逼改革的進行,而又這何嘗不是三十多年前「大包干」帶給今天的啟示。
http://weixin.qq.com/r/XEj27hvErUbSrV_N9x1O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截至2008年,轄23個村民組,940戶、3970人,村域面積1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土地面積1.9萬畝。截至2012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8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410萬元、較上年翻一番,村民人均純收入10200元。百度到的數據……這村真的很富么……加一句吐槽,如果大家一起種地,然後寧願挨餓也不願多干,這真的該怪體制么……
推薦閱讀:
※既得利益者都是些什麼人,得到的什麼利益?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如何讓沿海地區發展起來和讓少部分人先富起來的?
※那些先富起來的人真的帶動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了嗎?
※如何評價"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崔衛平說「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更多的好人進入體制內,最終就有可能改變體制,這句話成立嗎?為什麼?
TAG: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