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流行討論原生家庭的傷害?

總有80後說他們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其實只要是人,都有父母,不管50.60.90,都有可能受到家庭的傷害。那為何80後討論的如此之多?例子可見父母皆禍害小組。是因為現在80後開始掌握話語權了嗎?還是事實就是如此。如果是真的,那麼為何是這代人?是因為時代的變遷、經濟的改革、社會的焦燥,還是5060年代的人當起父母來都特別不稱職?


中國人愛講孝道,義,你翻翻看我們從古至今用於篩選人才的書籍里,大凡講的故事的主角都是可以為了這些所謂的品德禮儀毫無保留地犧牲自己的利益,犧牲自己乃至家人的生命。

我不點評這是好或者是壞。

為什麼流行討論原生家庭的傷害?

1. 社會在進步,文化包容性加強,以前那些我們不敢輕易擺上桌面來聊的東西,現在逐漸被開明的社會風氣打開一扇窗。

2. 價值觀念進步。以前我們愛講孝道,養育之恩大於天,現在隨著人的觀念進步,某些過於絕對和片面的觀念會逐漸被修改和以客觀的角度去對待。

3. 經驗思考。大部分人在成年後所遭受的性格以及心理缺陷,與原生家庭有之密切不可脫離的關係,為什麼要討論?討論促進思考,思考促進避免,並非是說要討伐誰的罪孽,而是更好避免在下一代遭受同樣的不幸。

背景:成為父母的門檻很低,但凡成年人具有正常生育能力,即使智商缺陷,都具備成為父母的條件。也就是說,文化高低,素質高低,外貌優劣,人品優劣,理論上都不會剝奪你成為父母的權利。再說的難聽點,啊豬阿貓阿狗但凡具備生育能力,理論上都是可為人父母的。

我們先來思考,愛是什麼?當一個人表達對另一個人的愛意時,其實他不過是表面了一種態度。對,所以愛只是一種態度。態度對了,是不是代表你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親子諮詢這塊,大部分父母在反駁道最後無法為自己進行辯解的時候都會說:我都是為了ta好。 你仔細思考這句話背後的含義:

1.我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理念判斷,這是對她好的。當然如果父母是一個高明卻富有智慧的父母,那無疑他們的培養手段是高明的,但是現實往往能說出這樣話的人,大部分都不是。

2. 我無能為力。其實我也無法說服自己,我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是錯的,可是我僅有的智慧和能力令我無法做出對他們更好的教育方法,我明明知道他們不能上那麼多培訓班,可是我沒辦法,社會的大流是如此,老祖宗也說了,落後就要挨打啊。我明明知道這對他們以後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但是至少我的出發點是對的,是好的。這麼一來,至少我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服自己。

{大部分能思考到這一點的父母都已不容易,更別說很多人根本無法想到這一層次。}

這樣就很好解釋了為何愛也是行兇的最好的通行證。

不深入了。

現在大部分人除了討論原生家庭傷害論,也有不少人曬出了一些優秀父母是怎樣和孩子接觸的,但凡你抱著為我所用的態度去思考和學習,這種討論對於我們來說,便是有益的。


過去我媽和她那些閨蜜們最喜歡晚上在屋子裡織毛衣諞閑傳,什麼父母如何偏心,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經常挨罵,弟弟妹妹姐姐哥哥又是如何不講理。。。還有談戀愛的種種狗血,聽多了不免對人生產生深深地懷疑,可我走不開也很無奈呀,因為真的很好聽。

現在有網路聽眾更多了,說者有心聽者更有心,抱團傾訴,本質上和過去小屋裡的閑諞一樣,尋求個心理安慰。能解決問題嗎?倒不見得,解決之道只有面對面,在雙方都願做出改變的前提下相向而行。

昨天配眼鏡時和店主夫婦聊了會兒,以前只知道他們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去年底剛生了小孩,兒子考入上海某大學的研究生。昨天頭次聽女店主說起夫妻幾十年在外打拚,把兩個孩子留在老家,如今卻有隔閡。有一回兒子說出:我寧可你們沒錢供我上學,也不願你們把我留在老家,想媽媽時找不到,當初想與你們溝通你們在哪裡,現在我們沒話可講。她聽完就哭了。

不管年輕人再怎麼與自己的父母不合,也無法否認父母也受過家庭的傷害。他們年輕時不曾有心理學,也沒有反抗的勇氣,他們的成長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是服從,服從家長、領導、領袖。他們的痛苦只有朋友能理解,當時的家長不像今天的家長,沒受過高等教育,不理解子女,除了能保證吃飽和穿暖,給孩子找一份工作糊口才是最重要的,找個接手的地方,自然也不會顧及孩子的興趣愛好,有份工作就不錯了。父母也經歷過如你這般的痛苦,父母的父母也如此。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受苦的孩子長大做父母后,反而變成新一代的痛苦源頭呢?

樂觀點兒看,魔咒終有被打破的時候,只是這個過程必須伴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和文明程度的上升,我們今天能夠坐在這裡談論原生家庭,也是因為教育提供了機會,一代比一代強些。眼鏡店的老闆說我女兒是這樣講的:我絕對不會離開我的孩子。她有這種意識,既是對自己父母過去所做的反對,也是對自己子女的重視。意識不會憑空掉下來,那是整個社會層面集體反思的結果,否則她也只能像我媽和她的閨蜜們那樣,坐在小屋子裡抱團取暖。


50、60的不討論,一是因為他們不懂,二是那個時候發聲渠道狹窄,三是他們把自己受到的傷害直接轉給自己80、90的孩子身上了。他們如果承認了自己父母的錯誤,就等同於承認自己養育小孩的方式方法也是錯誤。沒有父母願意承認自己打一開始就是在害孩子的,這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80後之間流行討論,一是社會發展了,他們意識到了這點,二是發聲渠道廣,三是80後還年輕,現在的趨勢還是晚婚晚育,很多還沒來得及生小孩。即便生了小孩,因為比父母見多識廣,方法也相對科學。不會為了害怕否定自己,而違心的去認同父母。

但說父母皆禍害,一味沉浸在裡面不自拔,我個人覺得太極端,有推卸責任的嫌疑。

小時候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半民事行為能力人,很多事情確實無能為力。但長大了,是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和能力的。父母是起點沒錯,但終點在哪裡,方向還是可以由自己把握的。


原生家庭再糟糕,還有一條路可以通往幸福

01

芳姐是我小時候的一個鄰居大姐姐。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去芳姐家裡的時候,都是一地雞毛。

芳姐的母親是一個邋遢的人,院子裡面雜草叢生,客廳裡面鍋碗瓢盆亂擺,卧室更是讓人糟心,被子從來不會摺疊,甚至有時候在地面上還可以看到雞屎。

要是不愛收拾那倒罷了,每次我去她家,人還沒到,就可以聽到她家人頭攢動的熱鬧聲和隨之而來的麻將碰撞的聲音。

芳姐的爸爸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他用做生意的名義常年在外,偶然傳來他在外麵包養情婦的消息,傳到芳姐母親的耳朵里,家裡就是一場血雨腥風。

這樣的原生家庭,我看不到任何溫暖。幾桌牌在家裡同時進行的時候是挺熱鬧的,可是散牌之後的那一份冷清,讓人壓抑得可怕。

很多時候,芳姐吃飯的問題沒有著落,還影響複習功課。小的時候,芳姐經常和我說,她羨慕我家裡父母彼此相愛,一家人圍著桌子吃飯的溫馨場面。

然而,即使芳姐的原生家庭這麼糟糕,可是她的學習成績依然不錯,一直到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

雖說學習成績影響不大,可對她的性格卻有極大的摧毀。芳姐從小到大一直都有異於常同齡人的冷漠和成熟,性格孤僻、不喜言談,情緒控制能力很差。

02

後來芳姐結婚了,嫁的不錯,我聽母親說,丈夫一家人都對她很好,好到什麼程度呢,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最好的婚姻就是你嫁給一個人,他們全家人跟著一起愛你。

她的婆婆知道她身世可憐,從來沒有看輕她,而是非常心疼她,廚房都不讓她進,重活都不讓她干。婆婆的一句口頭禪就是:還怕沒有時間做這些呀,爸媽現在還年輕,還可以做這些事情,以後做不動了,大把的日子就要靠你咯。

她經常看到公公和婆婆一起在廚房忙碌,婆婆炒菜,公公就在旁邊打下手。公公非常疼愛婆婆,也真心的把她當做閨女一樣看待,他出差在外的時候,帶回來的禮物都是婆婆一份,兒媳一份。老公的長相和性格像極了他的父親,對她呵護備至。

她嫁入這樣充滿愛的原生家庭裡面,看到家人之間和睦相處、其樂融融,親戚之間互幫互助,沒有撕逼和扯皮的事情發生。於是,她之前在自己原生家庭所構建的壞性格和不好的情緒,通通被瓦解,在無形之中開始模仿這個家庭的相處模式,在他們的身上學會了愛。

融入到這個家庭裡面後,她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溫暖和親情,從公公那裡得到了一直缺席的父愛,在婆婆那裡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母愛,丈夫又給了她真正的夫愛。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都慢慢治癒,她感覺自己身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愛與恨是人生的兩大主題,因愛而生恨,要治癒原生家庭所累積的恨和傷害,也要用愛。

03

過年的時候,芳姐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到了娘家。

見到芳姐那一刻的時候,我驚呆了。

芳姐再也不是之前削瘦的臉龐、冷漠的神情,她的臉上已經有了一些肉,皮膚變得白裡透紅,眉宇之間透著一股喜氣。

她再也不是那個不愛說話、不喜歡打招呼的女孩,一路上她熱情的和鄉親們打著招呼,邀請他們到家裡做客,語言大方得體,有禮有節。

她回到家就丟下行李和丈夫一起打掃衛生,半天不到的時間,家裡就清潔舒服了許多。臨走的時候,芳姐還來到我家,拜託母親多去她家裡坐坐,多陪陪她的母親。

她的父親已經過世了,家裡就母親一個人,要她搬來和自己一起生活她又不肯。她放心不下孤寂的母親,所以拜託街坊鄰居照顧她。

母親和我說,芳姐真的變了,變得成熟、開朗、渾身充滿了陽光,再也不是那個孤僻、內向的丫頭。

原生家庭糟糕,通往幸福的路還有一條,那就是好的再生家庭。

如果你的丈夫或者妻子的原生家庭很好,那就去學習他們家庭的互動模式,跟他們學會如何去愛;如果你們兩個人的原生家庭都很糟糕,那就去學習身邊親戚朋友中好的原生家庭,和他們學會如何營造幸福的家庭,讓自己的再生家庭一定要幸福。

只有意識到自身的缺點,不斷的去學習和成長,讓自己內心豐盛,你的再生家庭才會走上幸福的軌道。

不管你曾經在原生受到多大的傷害,一定不要帶入新組建的再生家庭中。再生家庭若過得幸福,這將會是人生的第二次改造。

04

說起糟糕的原生家庭,不得不提孫儷和鄧超。

12歲的時候,孫儷的父母離異,當時孫儷媽媽只拿到2000塊錢的撫養費,要生活下去非常艱難。媽媽白天當售貨員,晚上做清潔工,為了生活奔波,累死累死。爸爸對他們母女不管不顧,孫儷在長達十幾年的歲月里,恨死了爸爸。

鄧超的原生家庭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他出生於一個再婚家庭,有三個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哥哥姐姐。

為了報復父母和逃避糟糕的原生家庭,少年時期的鄧超就是一個十足的叛逆少年,打擊鬥毆、染黃髮、戴耳環、離家出走,這是他身上的標籤。

然而,他們兩個人雖然都出生於糟糕的原生家庭,可原生家庭的悲劇卻沒有在他們的身上重演,他們組建再生家庭,過得比誰都要幸福。

孫儷也原諒了之前父親對自己的傷害,在父親生活窘迫的時候,她給父親和繼母購買了一套房子,還承擔了妹妹的所有學費。

婚姻的實質就是兩個人從原生家庭中剝離,重新再組建一個再生家庭,兩個人若都摒棄之前不好的習慣和性格,帶給彼此正能量,在這個新的家庭中發光發熱,兩人在一起是可以幸福的。

付出比索取更有溫度,愛比恨更有穿透力。孫儷和鄧超都掙脫了原生家庭的束縛,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們做到了,我們又何必要沉湎在過去的傷害中呢?山不過來,你就過去,既然已是事實,那就努力走出來。

05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提出一個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於是,我們好像對於自己的缺點和生活的失敗通通有了合理的解釋。

我脾氣這麼差,是因為我有一個脾氣暴躁的母親;

我這麼懶惰和大男子主義,是因為我父親在我母親的面前也是這樣;

我性格這麼敏感,是因為我的父母感情不和,經常爭吵;

我經營不好婚姻,是因為我的父母也經營不好婚姻。

我們帶著這種觀念,把生活中所積累的怨氣和不滿都扣在原生家庭這個黑鍋上面,認為父母都是禍害,所有的失敗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誠然,原生家庭會對一個人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可是原生家庭就真的決定了你一輩子的命運嗎?

上帝給了你一生爛牌,可是他並沒有剝奪你出牌和贏牌的權利啊!即使拿到一手爛牌,也請你打出最好的效果,成熟的人應該學會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卸給原生家庭!

認識到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這只是你人生的第一次成長。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成長很多次,會遇到大量的人和事,而這些人和事都會或多或少影響我們的性格,幫助我們成長,改寫我們人生,人生越往後面走,你會發現,父母對你的影響越來越小。

你的父母沒有帶給你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可能他們的父母也沒有帶給他們一個好的原生家庭,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把這種「輪迴」帶給了你。他們有自身的局限性,也有時代的局限性,不要讓你父母的悲劇,在你身上重新上演。

接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治癒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掙脫輪迴的宿命,即使滿身傷痕,也不要停止你成長的腳步!唯有如此,你的生命才會有曙光,你才會有一個新的開始。

別忘了,你就是孩子以後的原生家庭!

-END-

作者介紹:桌子,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現教育培訓行業先行者,簽約專欄作家

轉載已獲授權。

轉載請註明來源 @DrKing科學家庭育兒

我是Dr.King,與百名育兒王牌專家一起

專註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親子關係處理


因為以前的人

迫於道德壓力不敢公開說

迫於網路不發達無法匿名說

迫於經濟壓力沒有功夫說

迫於兄弟姐妹眾多不好意思說(一樣的父母,人家怎麼就……)

迫於時代壓力沒有條件說(大家過得都窮都不痛快,這事怨誰好像也怨不到父母嘛)

……

好吧,其實大概是因為,追根溯源求解釋是我們的本性,而恰好最近十年這個詞在中國走紅,比起討論「父母的傷害」,「原生家庭」這個詞聽起來更專業而含蓄吧。


回答這個問題已經一段時間了,本不想再提,但今天他又讓我怒了!so,坐動車的時候特來補充幾條:

第五:永遠把你當智障,告訴你應該做什麼!情景1:寶寶(兩歲)把玩具灑客廳一地,正開心滴各種搗鼓;他馬上跳起來喊:快點給他把玩具收起來,亂成這樣不像話!2:我老公發視頻過來,跟寶寶互動嘻嘻哈哈,跟我提到最近業務不好做,他在一旁馬上開始叨叨:你應該如何如何這樣那樣....最後再來一句總結:這種事情都做不好!3:我有一次盛飯忘記把飯勺拿出來,留在電飯鍋里了,結果他去盛飯的時候發現了跳起來罵:這他媽是人做出來的事?哪個憨狗日滴(還有更難聽的)不把飯勺拿出來!......(請各位自行腦補)我剛開始不想理他(媽的我就是個包子),後來他越罵越凶,我他媽終於怒了:「一個飯勺沒拿出來至不至於?就是我乾的!又怎樣!」然後他終於消停了。估計他以為是婆婆,畢竟這麼多年他經常揪住一件小事大罵婆婆,婆婆也只是偶爾反擊而已。

第六:極度自私。1.全家吃飯,他喜歡的他就大吃特吃,全然不顧別人。他想吃面的時候婆婆就得下麵條。2.他可以買幾千一件的襯衣,別人不行。我有一次整理自己懷孕期間的衣服拿去捐掉(紅十字會募集)都是淘寶買的幾十塊一件的那種,拿出去的時候因為是透明的塑料袋,有一件格子的,他以為是我老公的一件襯衣(買的時候五百左右),馬上喊起來:你把那件衣服拿去丟掉嗎?你不知道那件衣服多貴!真是不會過日子!巴拉巴拉......我當時特別包子,就說了句:那是我懷孕時穿的衣服,還是幾十塊一件的,現在穿不了了,就拿去捐。(媽的,當時真是弱爆了!應該拿出來甩在他面前的!)聲明一下:我和我老公都有自己的工作,不靠他分毫接濟,寶寶的花銷也是我們自己出。婆婆是家庭主婦,所以說,女人千萬不要當家庭主婦,一點地位都沒有,不過可能別人家家庭主婦挺好吧,他們家是特例。

想到再更。

以下為原答案:

--------我是分界線--------/-

以前談戀愛的時候,男盆友說,他爸有能一大家子抑鬱的超能力,我當時不以為然。

現在結婚三年,相處下來發現當年老公所言非虛,我他媽也快抑鬱了!!!

第一,喋喋不休,講過的事情(主要是他自己的光輝史)還要再來一萬遍,在親戚家吃飯也能滔滔不絕的講,我他媽基本能背下來了!包括他那誇張的表情和語氣詞!

第二,無限放大你的缺點和你做的錯事!(後面在加一句:要是我啊,........)有一次吃飯,青菜下火鍋,有一顆青菜上面粘了綠豆大一點泥沒洗乾淨,他當著客人的面把婆婆罵了個狗血淋頭。他自己有次貪便宜被騙買蘋果手機,結果買回個手機模型,就是手機店用來展示的那種。自己絕口不提,生怕別人知道。其實別人才不會那麼無聊去笑話他。

第三,永遠打擊你到體無完膚。沒成績被罵有成績也被罵,再加上一句:要是我,......

第四,各種想當然。拚命說別人(周圍混得好的人或者當大官的)什麼才能都沒有,都不做事,就靠著那個位置發財!要是他,如何如何....

不想寫了,我現在心裡又不好了。

幸好分開住!


為何原生家庭會如此流行,需要從好幾個方面開始討論。

1. 首先得看一下80後父母那一輩所在的時代背景。那一代人處於社會幾次重大事件發生和社會深刻變革的時期。社會的重大事件和變革會對其中的所有個人產生深刻影響,其中很多是屬於創傷性的經歷,比如文革。這些世代背景會讓每個家庭成員在身心層面經受更多的挑戰,心理疾病和家庭問題的高發也不足為奇了。

2. 80後所處的世代則是新的文化和信息大量湧入的世代,從泰坦尼克到韓流,到美劇。這些外界文化的湧入讓很多人開始審視對比自己的生活,也更加開始追求獨立和叛逆,也更多地表露自己的感受。在這種情況下,與父母的矛盾衝突也就更會加劇。

3.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開始在國內大為流行。

目前國內心理諮詢師最多的就是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更側重早期家庭經歷,強調孩子與父母間的依戀關係對成人後神經症,焦慮,強迫症等問題的影響。他提出的性慾學和五階段發展論等一直被國內超過半數的諮詢師所推崇,然後宣傳。這些宣傳也讓原生家庭的觀念得以普及,但是卻未能提供一個積極全面的視角。國內對於精神分析的推崇在行業內是十分明顯的,甚至連其他流派諮詢師也一直強調精神分析中的概念。比如去年回國後,我參加過薩提亞沙龍小組。我很驚訝地發現,就連薩提亞家庭治療的國內諮詢師也一直在強調原生家庭這一概念。而在美國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型強調的是溝通和家庭規則的解除。對於一個流派過於執著的結果就是會誇大一些問題,而忽視更多的其他因素。榮格在和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後就對弗洛伊德對於自己理論的偏執感到很無奈,更別提這個學派的這些實力遠不能及祖師爺水平的弟子們了。

一些美國學諮詢學回國的前輩也表示了國內精神分析已經走的太偏,和美國那邊嚴謹的精神分析治療已經在很多層面上存在差異了。雖然心理治療需要依據文化而調整,但是這些差異已經不是可以用文化調整來解釋通的。

4. 社會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在這種需求的情況下,心理行業內診斷的發展又比治療技術的發展高很多,於是問題就是公眾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態和痛苦,但是國內心理治療行業又不能提供一個全面客觀的解釋。於是公眾就抓住僅有的原生家庭一個點,當作是自己現在生活如此悲慘的一個「原罪」。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當前現狀的一個外歸因,來讓內心的痛苦感少一些。

5. 中國傳統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中國人不善於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感情,在臨床實踐中能夠明顯感受到那種情感的壓抑和分離。在家庭結構上,中國家庭父母對於孩子又很容易過度干涉或過度保護,但是缺乏一個積極的情感溝通和理解。很多人感覺不到父母的鼓勵,理解和支持。

以上這些,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因為以前沒有網路,他們吐槽你也看不到啊。。。


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得如何做好父母。

他們突然接受了一個生命,然後摸著石頭過河,其中有錯誤,是可以諒解的。

畢竟我設身處地,假設我現在有個孩子,怕是會看著他哭泣而不知所措吧。

但是,這不等同於父母可以無限傷害孩子。

我不求你把我當作你的孩子,請把我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可以嗎?

昨天和小姐姐聊起來,她89年的,未婚,工作能力強,為人真誠。

我們上次去辦銀行卡的時候,她翻包發現身份證被媽媽拿走了。

她打完電話跟我說,她就是這樣,控制欲佔有慾超強。

以前加班到十一二點,回到家,家裡還沒有個安寧。

翻她東西還算是小事,砸東西摔東西,嘴裡什麼惡毒的話都能罵得出來,直到小姐姐和小姐姐的爸爸跪在地上求她,不要鬧了。

我想不通,為什麼做媽媽的,可以說出這種話來。

你穿成這樣出去是要出去賣嗎?!

你為什麼不去死?!

死也要死遠點,不要死在我面前!

……

我手打這些字的時候,都覺得戾氣十足。

我是一個不會說重話的人。

因為自己聽不得,所以我從來不和別人說。

我也不喜歡吵架,最生氣無非就不去理人。

我深知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即使兩人和好了,想到曾經聽到的重話,還是很傷心的吧。

作為女兒是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一個母親可以這樣說她?

我非常厭惡那些站在道德高地,說父母養育之恩的人,他們做什麼都要原諒他們。

對,我承認,他們是有養育之恩。

我可以做到不去怨恨,不去傷害,但我同時也做不到原諒。

我有不原諒他人的權利。

午夜夢回,想起某個時刻的歇斯底里,我就嚇得一身冷汗,第二天還要笑著打招呼,因為不笑他們會說,天天板個死人臉給誰看。

我其實沒有見過幾個完全健康的家庭,過多或少都有些不正常。

但是他們的孩子,我的小夥伴們,都特別好。

他們如果不是對我敞開心扉,我不可能知道他們家的這些事情。

人除了父母以外,還會接觸許多人,經歷許多事。

有個玩吉他的帥T和我說,就是因為知道怎麼樣對人是不好的,所以才知道怎麼去對人好。

這句話我會一直記得。

原生家庭給你帶來的創傷,無法磨滅,但是這並不是你接著去傷害別人,傷害下一代的理由,並不是你人格不健全的理由,並不是拿來解釋自己犯錯的理由。

越是開在懸崖的花,越是要拼了命地汲取養分。

當你已經能夠不再在意他們的傷害,並且有愛的能力建立你的核心家庭時,你還怕什麼?

想做一個連頭髮絲都透露著溫暖的人,想做一個治癒能力超強的人,想做一個永遠打不倒的不倒翁。

END


因為80後為人父母后更多的開始關注育兒知識,自然涉及到原生家庭以及對原生家庭的反思,避免將原生家庭的弊端再次施加到自己孩子身上。反思不是為了抱怨,而是為了更好的前行。


「我天天給你做飯洗衣」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到這麼大」

「我供你讀書讀到大學」

「我這麼多嫁妝送你出嫁,讓你在婆家有底氣,還給你看孩子」

……所以,說你兩句又怎麼了?胳膊肘朝外拐了?人家女婿女兒怎麼怎麼滴,我用你一分錢了?每天拉個臉給誰看啊?有本事你別依靠我們啊……就好像你永遠欠著他們的

我覺得我的家庭算是幸福的,但也有不少時候覺得自己無處可躲,非常的抑鬱

而且更可怕的是,有時候感覺自己正在慢慢變成那種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

其實回答這個的時候剛好跟老媽因為一點子小事爭執了幾句,按照慣例老媽又開始拿類似以上的話訓斥我,一般這種時候我就保持沉默,打小就是這樣

說實話這麼點事跟有些極端的例子比起來實在不值一提,也會有人說不就是被媽媽說幾句又怎麼了,不愛聽當沒聽到就是了

但是我個人感覺,這種因為我生了你養了你,因此我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哪怕錯了你也不能頂嘴、反駁的邏輯,對孩子實在是一種傷害(其實很多造成傷害的例子基本的邏輯就是這個)

從小作為父母就不懂得如何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去尊重孩子,長大了卻要求孩子去了解你的「一番苦心」,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你教會我去換位思考了么,你告訴我如何體會對方的感覺了么

當然一個人成為了父母也不可能就突然變成聖人,一點錯誤都不犯了,吃的五穀雜糧,同樣有七情六慾,父母二十多年把孩子養到成人,這本身就是很偉大的一項責任,這中間是否有傷害有錯,都得在這個前提下去思考,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80後90後這一代,父母的一些想法做法都有點類似的

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回想以前想不明白的事情,如果覺得不喜歡父母做法的,自然努力的改正,不在孩子身上重複(因此說,發現自己有時候跟母親一樣,心裡有了負面情緒會通過類似這樣傷人的話、抱怨去發泄出來,事後又自責後悔不已,覺得很難過)


現實中大家看到的現象是最普遍的現象,或者說是最大眾化的生活。

而網路上,給人留下印象的是最特殊的故事。

最特殊的必然是最不普遍的。網路造成了這種錯覺。

其實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平平淡淡,父母有時候坑有時候給力,這才是大眾化的常態。

每一代肯定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信息被很好的放大和傳播了,讓我們認為似乎到處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答主只是一個曾經被知乎故事會搞得煩躁不安又回過味的小朋友。


這樣顯得自己多無辜啊,多方便就能掩蓋自己在生活中的挫敗感啊——都是你的錯——假裝自己沒有錯。

天底下的父母,自古以來就沒有完美的,並不是五六十年代的人當父母不稱職,是以完美主義的觀點來看,自古以來就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的個案抱怨父母抱怨得特別嚴重,理由是——都怪我爸當年那麼慣著我,家裡三個姐妹,他就最慣著我,只給我一個人錢花,結果讓我到了大城市才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是……

然後我問他,「如果釋迦牟尼佛給你當爹,你覺得怎麼樣?」他是學佛的,然後兩眼放光,「那當然好啊」他說。

「為什麼好?」我問他。

他說「那我想什麼他都知道,然後可以引導我成長,不用象我現在這樣走這麼多的彎路。」

我點點頭「很有道理……」他立即覺得戰勝了我。

然後我說:「但是釋迦牟尼佛在他兒子剛出生的時候就拋妻棄子,離家修行去了。你覺得如果你是羅候羅的話,你會怎麼想?你會不會因為被父親拋棄而導致心靈傷害?會不會痛苦?」

他就語塞在那裡。

明白?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完美的父母。

再說孔子,我如果沒記錯的話,他只有一個兒子,在他兒子年幼的時候,孔子就離家周遊列國,他如果想要做一個完美的父親的話,他完全可以放棄一切,跟著老婆孩子種地過活,但是他沒有,當他離開家的時候,把老婆孩子留在家裡,支撐著整個家庭的時候,你覺得孔鯉會是什麼心情?

還有中國古代三聖之一的舜帝,從小母親早亡,父親再婚後受到後母唆使,一度想要把舜害死,但是舜大難則逃,小難則受,孝順第一……

如果討論原生家庭的傷害,還有人比舜、羅候羅和孔鯉更有資格嗎?

舜的人生成就就不用說了,幾乎可以說只要是華人就知道他。

而羅候羅不但沒有怨恨父親,還跟隨父親出家修行,並且證了阿羅漢果,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聖人。而孔鯉雖然我不太清楚他的一生有多大的成就,但是他的兒子,子思是非常了不起的聖人,著有《中庸》一脈相承了他爺爺的思想,而且非常正統,非常深入,並且子思的母親是孔鯉的妾室,也就是說她地位在中國古代並不高,是屬於受人欺壓那伙的。

所以我從來不認為原生家庭對人的傷害有傳說中的那麼大,雖然五、六十年代的絕大多數人相對來講確實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無知的一代人,既沒有文化,也沒受什麼教育,而且很叛逆,並且人到老年,仍舊有著青春期的叛逆,但是,如果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父母,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抱怨他們的不完美?更何況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完美,才讓年輕的一代有更多的反省和學習的機會。

我承認很多人受父母的傷害很嚴重,包括我的個案有很多人被父親性騷擾,甚至強暴,但是相對於更多的沒有受過這樣虐待的人來說,很多時候人們所抱怨的不過是現實與幻覺不相符。

就象我的一個個案說:「現實就應該是我想的這樣,為什麼現實跟我想的不一樣,是因為你不對!」

但問題是現實就不是你想的那樣,那麼到底是現實不對,還是你想的不對?

你父母不是你想的那樣,不符合心理學書籍上白話的那樣,到底是你想的不對?還是你父母不對?

流行的事情都不一定是對的,而且絕大多數流行的事情都是不對的。

人生是不可能時時刻刻符合幻覺的,即便那是寫在書上的幻覺。

原生家庭的確會帶來傷害,但人生的意義不是在傷害里哭泣,就象你灑了牛奶,是不能面對破碎的奶瓶一直坐著哭泣而不爬起來繼續向前走一樣,當一個人沉浸在原生家庭的傷害中,而不願意爬起來向前走的時候,有問題的不是灑掉的牛奶,也不是絆你一跟頭的樹枝,而是你自己,因為你可以爬起來繼續向前走,但是卻選擇象個嬰兒一樣趴在地上哭泣,等待一個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人來溫柔地扶起你,呵呵……當你一歲的時候,有人會無償這樣做,但是當你十歲的時候,就會讓人很無語,當你三十歲的時候,還這樣做,就只好來見我了,即便你沒有明確的心理疾病,也是彼得潘綜合症患者。

人活著,不是在逆境里哭泣,更不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以後還在逆境里哭泣,人活著就要學會從逆境里獲得智慧,從淤泥里來出花來。

做不到?那就學唄。不肯學?那就痛苦唄。早晚有一天試圖擺脫痛苦的強烈願望會成為你脫離苦海的原動力。


因為其他的傷害你幾乎都可以逃開,而原生家庭加予你的傷害,往往會從你毫無反抗能力的幼年持續到有能力逃開卻又被道德枷鎖的成年,一旦開始反抗,你將遇到來自身邊人和自身道德譴責的巨大壓力。(請參照歡樂頌里的樊勝美)

-----------/------------------


蟹妖。首先,我強烈反對「父母皆禍害」的說法。父母是我們人生存在的起點,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反對父母仇視父母,就等於是否定了自己的人生。

作為一個1980年出生的女人,我的成長經歷中,部分的目睹了我母親與她的原生家庭的關係;親身體驗了我和我的原生家庭;並且造就了我女兒們的原生家庭,讓她們得以自由成長。也因此,我有資格探討原生家庭與個人成長之間的關係。我想,育有子女、並在養育子女方面有所心得,也正是大量80後敢於批駁父母的原因。

作為中國最早的一代獨生女,我不但見證了社會的進步,還經歷了長輩們從多子女家庭到獨生子女家庭、從重男輕女到男女平等、從獨生子女家庭到全面二胎的思想轉變歷程。

中國的80後人數眾多,而80後的父母則人數更多,他們是出生在建國後的50後。50後經歷過建國後的一系列大事,大躍進、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恢復高考、回城就業、扎堆相親結婚、計劃生育政策、改革開放、企業破產下崗等等。本身是出生於多子女家庭,與兄弟姐妹互相競爭,物資匱乏,生活不安定,這種種生活的浪潮,把50後一代人推來推去,一次次拍打在沙灘上,磋磨成時代進步的犧牲品。說他們是可憐的一代人,並不過分,更何況,在50後之中,還有數以萬計的失獨老人。這樣的一代人,正是如今被批評的、「造成傷害的原生家庭」。

我也同情父母一輩人的經歷坎坷,心疼他們作為孩子時,不曾得到父母真正的關注與愛護。同樣的,我也確實因為父母錯誤的教育觀念,走過不少彎路,錯過了許多非常重要的人和事,我的人生也曾因為這些人和事而掀起驚濤駭浪。今天能夠平靜的提起,只是因為我幸運的沒被風浪打垮,在這些經歷中成長起來,學會了接受和堅強。我不感謝這些挫折,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避開這些人生的陷阱,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愛和夢想之上。

。。。。。關於評論的分割線。。。。。。

歡迎大家探討如何戰勝創傷,自我成長。也願意回復私信。

本人玻璃心,不歡迎反對意見,也沒時間反駁,不贊成的請飄過,對反對意見會酌情摺疊或舉報,謝謝配合!


覺醒了啊,原來飯都吃不起,活下來就不錯了,還討論父母原生家庭傷害沒啥意思。80後這一輩活下去可不是主要矛盾了,要過的好。可是60父母不是那麼成長起來的,必定有衝突。

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我們的下一輩會更好。

但是還是很難擺脫的,比如我媽就是特別死豬不怕開水燙的人,做事不會做都理直氣壯,我就不會,愛咋咋地。導致我女兒有時候就會說反正我不會。很消極。我也儘力在避免。自己也在努力。


原生家庭的傷害要到一定年紀才能凸顯出來。

並非因為80後吐槽地多。

而是因為他們此時正是最有話語權的年紀。

當然,再過幾年,就到90後的吐槽時間了。


每個人的父母都不是完美的,甚至很多父母只能在及格線上徘徊,所以世上無可避免的有很多受傷的子女。原本這也沒什麼,只要父母不是渣滓敗類,在教育孩子上犯了錯的父母在後來的過程中與子女共同成長,給子女一句真誠的道歉,我相信父母皆禍害小組不會有那麼多人聚集。但偏偏現實生活中,父母犯了錯還要用傳統道德來逼迫子女感恩,而子女的委屈與憤怒卻從來無法被承認與接受。子女憋著這麼多年的火總得找個地方發泄,剛好互聯網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你看到父母皆禍害小組越來越大,討論原生家庭的話題越來越多。沒辦法,除了在這兒討論還能去哪兒,除了受到同樣傷害的人之間互相安慰,還能指望誰對你感同身受?

另外,並不是50、60後這幫父母格外不負責,或者80、90後格外焦慮和矯情,而是,如果你讓老一輩人認識到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痛苦有很多來自於自己的父母,然後又死壓著不讓他們為自己討說法,他們照樣會找一幫跟自己同病相憐的人一起逼逼他們的父母。可惜他們從出生到三觀定型都接觸的是傳統思想文化,可能活了半輩子連「原生家庭」這個詞兒都沒聽過,也就無從認識到問題所在。而我們這一輩很幸運,能夠認識到自己痛苦的來源,能夠與相同遭遇的人交流,還能找到完善自身的方法。我們大量的討論原生家庭,一是為了宣洩被壓抑多年不得釋放的怒氣,二是為了吸收教訓,不讓自己今後的親人承受自己曾經受過的痛苦。


大多數父母經歷的原生家庭不管好的壞的任何事都會一股腦的用在下一代身上,完全不會規避掉其中不好的,如果子女表示父母傷害了我,父母只會覺得 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 你矯情個什麼?這大概就是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討論的原因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 父母不明白為什麼要給子女道歉


我從小受的傷很多,一直從別人身上學習好的品質,以改變自己基因裡面不好的一面。但是父母的行為耳濡目染,現在做教師,也體會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品質,性格的影響。不斷的爭吵,最後兩個人不拍而散,最後我媽媽現在在哪裡我都不知道,我的家庭是破碎的,讓我對談戀愛和婚姻充滿了恐懼。原生家庭是我大學學習心理學的時候知道的詞,而且現在大學很普及了,所以大家都會關注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也會想辦法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減少錯誤,以後做一個更好的父母,不能讓下一代經歷這樣不太好的成長曆程


推薦閱讀:

孩子小的時候應該讓他明白哪些道理?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道理嗎?
為什麼我覺得《傅雷家書》沒什麼意思?是因為我沒靜下心看的原因嗎?
為什麼父母都喜歡騙自己的孩子是撿來的,不是親生的?
為什麼父母總覺得為了孩子犧牲了好多,但是孩子卻不領情?

TAG:育兒 | 家庭 | 原生家庭 | 家庭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