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數據和互聯網從業人員介入城市規劃領域,傳統城市規划行業人員拿什麼去和他們爭?
今天看科斯的書,有一點感慨,科斯的成就在於通過案例思考、經驗分析提出了挑戰權威、顛覆傳統的經濟思想,而摒棄了晦澀的數學分析,通過現象看本質地發現規律,促進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和法經濟學的產生。
想想其實規劃學科何嘗不是這樣,一窩蜂地追求數據分析,並以此貶低規劃學科本身的內涵,更是讓多少規劃人誠惶誠恐,或是嚷嚷著行業進入冬天,規劃空洞無力,或是趕緊抱緊大數據的大腿,挽救規劃於無底的深淵。現在有種趨勢,規劃人都在致力於如何去收集出行數據、如何去繪製出漂亮的出行表現圖時,到了春節,百度、騰訊輕而易舉的就可以根據全數據給全國上下的網民送上一幅幅可視化極強的返鄉出行圖,此時的規劃,學科內涵和創新瞬間就能被互聯網+扇得蕩然無存,大家都嘆為觀止,規劃人也開始議論紛紛。其實,這種時候並不是沒有過。用經濟學來解釋城市現象,出現了城市經濟學,用地理學來說明城市遷移,出現了城市地理學,同時還有城市政治學、城市社會學,而現在,無非就是出現了城市計算機學和城市互聯網學罷了,只是互聯網有個神奇的地方,就是因為大家,都明白互聯網是個什麼,也都知道互聯網有多神奇,所以就對城市規劃產生了如此大範圍的影響。提供一個假想吧,大家覺得有沒有可能有一天,人們可以選擇將城市問題交給計算機學科的人來做,還是城市規劃的人來做,作為規劃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實際上現在大數據的應用,最缺乏的不是數據挖掘的工作人員,甚至不是數據,而是能將數據挖掘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的人,或者說「有著靈敏嗅覺」的人。昨天聽武漢規劃局的講座,其中提到他們合作的互聯網公司自己開展了一些數據分析工作,但實際效果並不好,畢竟缺乏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大數據的命門在於可用性,在於尋找價值,而缺乏專業知識對於大數據,對於可視化,往往是流於表面形式。題主提到百度每年發布的信息,其實我們從來也不應該將學術研究與生活信息混為一談。總的來說,大數據在城市規劃領域的應用,數據相關技術,與規劃專業知識,缺一不可。
丟幾個鏈接,題主自己看吧,現在其實主要還是城市規劃的人在用這些數據做分析:
1:復旦城市規劃論壇系列報道之手機數據定量分析城市空間結構;
復旦城市規劃論壇系列報道之手機數據定量分析城市空間結構2:市政廳|看上
市政廳|看上海:用手機大數據看上海城市空間結構3:基於手機信令數據的城市空間分析框架、 難點及初步進展
基於手機信令數據的城市空間分析框架、 難點及初步進展4:手機大數據如何成為城市研究與規劃的基礎數據?
手機大數據如何成為城市研究與規劃的基礎數據?5.【原創】手機定位在大數據中的應用
手機定位在大數據中的應用6.無錫基於手機信令數據的居民出行調查項目成果應用
無錫基於手機信令數據的居民出行調查項目成果應用7.【大數據+人口】如何用手機信令數據挖掘城市人口空間特徵?
如何用手機信令數據挖掘城市人口空間特徵?8.【鈕心毅】手機數據成為城市規劃基礎數據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鈕心毅】手機數據成為城市規劃基礎數據的可行性和可能性9.【城市大數據應用案例】無錫基於手機信令數據的居民出行調查項目
【城市大數據應用案例】無錫基於手機信令數據的居民出行調查項目10.城市研究|手機數據揭示上海職住關係:中心城就業通勤距離更長
城市研究|手機數據揭示上海職住關係:中心城就業通勤距離更長11.【技術應用】手機大數據在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中的應用
手機大數據在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中的應用12.【在濟南】濟南「大數據」時代:20億「電子腳印」繪出市民出行圖
濟南「大數據」時代:20億「電子腳印」繪出市民出行圖開玩笑呢,城規這麼專業的領域程序猿當然不可能完全介入。我是城規的,我男票是程序猿,我說的80%專業名詞他都不懂,更別提專業性的問題了,他們懂人性化的街道尺度么?懂土地適用性么?懂大城市的生與死么?拜託,傳統行業不可能被顛覆,只是被革新。相關大院也在就互聯網的趨勢進行積極探索,比如我院。但是,前提是大數據互聯網webgis只能說提供一個新思路和途徑,並不能完全被代替。鄙人拙見而已。
我是做互聯網行業的,正好當前就在做LBS數據挖掘、分析、應用系統構建這方面的工作。從我的角度看,計算機和大數據正在各行各業帶來變革。這種變革的核心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和數據提升行業的生產效率。這場變革需要行業內的人和計算機的人一起推動,缺一不可。
行業內的人懂得這個行業,知道行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知道這個行業經過多年的積累沉澱下來的核心流程,知道需要追求哪些指標。
而計算機的人可以帶來新的數據,新的數據收集能力,新的數據分析能力。有了這些新的工具,領域專家才能夠知道這些工具在哪些地方可以突破現有的瓶頸,大幅提升現有的效率。當然,這裡的前提是你是領域專家,知道這個行業的核心問題是什麼,瓶頸在哪裡。這個搞計算機的人是不懂的。明確兩個問題:第一,大數據本身,或者說數據資源本身,產生的價值是有限的。它們只記錄了我們網路生活的痕迹,本身並沒有更多附加值,大數據的關鍵在於節點,就是各類事物結合的關鍵點,這是需要專業知識的。第二,特定場景。沒有具體場景的數據,沒有懂得解析特定場景的人員,數據挖掘和產生的價值是有限的。現在動輒談論大數據對人們的生活如何如何,可你仔細想想,搞金融大數據的,能不懂的基本的金融概念嗎?搞社交的,是不是更要懂得人的心理。所以,對於你的憂慮,我覺得大可不必,其實沒有永恆的行業和職業,只有永恆的職業人,多了解一些大數據的基本技術和要點,結合自己的專業技能,相信你會比大多數計算機學科的人在城市規劃這個行業里更加遊刃有餘。
感覺應該是像兩種截然不同的作畫風格,一種嚴謹的數學矢量製圖,一種是浪漫的各種藝術畫。
靠大數據,或許會大大提高生活便利性而當傳統設計的創新性,會提高生活幸福感(一個好的地標,會讓人覺得養眼)總而言之,感覺將來趨勢應該二者互相融合,取長補短
沒有如果,規划行業薪資水平低,程序員不會介入太深,相關的東西都是規划行業的人自己在做
城市規划行業的蛋糕太小,做互聯網的人不會來搶一個吃力不討好的飯碗的。
中國的城市發展具有太多變數,往往一任領導上任後就會提出不同的發展方向,所謂重點項目往往也是腦袋一拍,往往無規律可循,這種背景下依靠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取代傳統規劃人員不太現實,即使能取代別忘了規劃的決策者和大數據技術間還需要一座溝通的橋樑,傳統規劃人員就扮演橋樑作用,依然無法替代。
只能說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以及思維方式和規划行業產生耦合。
畢竟規劃是個多學科耦合產物,再多一個維度也不稀奇,說不定會讓日常工作方便許多。
大數據就是個工具,本質就跟一個扳手、螺絲刀沒啥區別,不是每個鐵匠都可以成為一個修理工或者都希望成為一名修理工。
你當我們城鄉規劃五年白學了嗎?為啥不是他們協助我們做設計,而是來搶我們的飯碗呢?
推薦閱讀: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最好的街道,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是世界上最美的街道,中國有沒有類似的街道,為什麼?
※如何系統的自學城市設計?
※上海城市肌理圖?
※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區別?
※如何看待城市剩餘空間/畸零地塊(leftover space)利用這個概念,有哪些比較好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