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創造力」上努力往往吃力不討好?「創造力」與大腦的哪一部分有關?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認知解碼,更多認知科學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之前在『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OWWTRL 的回答』中 提到過
&專註模式就是集中精力學習或理解某事,只有局部的神經鏈接處於激活狀態,有利於你解決實際問題。比方說你熟悉四則運算,那麼解決算數題的時候就主要靠那部分神經出力;而發散模式就是人腦放鬆的時候,神經信號可以在腦內大面積移動,有利於發揮創造性,比方說你洗澡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久攻不破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著名畫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就曾用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創作超現實的畫作,他躺在椅子上放空大腦,常常漫無目的地思考之前的工作,他會手拿一把鑰匙晃來晃去,在他快要睡著的時候,鑰匙會從手裡掉落把他驚醒,這樣就可以把剛剛在發散模式下的聯想收集起來,帶著這些想法回到專註模式進行創作。
一般我們認為這裡提到的『發散模式』和『創造力』是緊密相關的,而科學家們在進行和創造力相關的研究時也常常通過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的測試來衡量創造力,有研究表明,相比於智商,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力關係更加密切。DT(發散思維)測試,比如讓受試者面對某一物品,想出新的使用方式,或者某一個很常見的物品,你希望它有哪些目前還不具備的功能,或者讓你想像不能想像的事情發生的結果等等。而監測腦區活動則要用到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fMRI),通過檢測靜息狀態下不同腦區的血氧水平的信號,可以獲取它們之間的功能連接 (rFC)的相關信息。經過複雜的實驗和數據處理,科學家們發現和創造力相關的功能連接(rFC)存在於mPFC和PCC(posterior cingulategyrus, 後扣帶回)之間。下面是一個人的大腦,在大腦表明有很多裂縫,呈現裂縫狀的部位就叫做溝,而回(gyrus)就是隆起的結構,很多命名是根據解剖形態來的,比如下面就是扣帶回,是不是像一個扣帶一樣?posterior就是後部,和anterior對應。
而當我們『努力』地把精力集中在某一項任務時大腦是什麼狀況呢?通過對大腦中功能連接的研究發現,當我們集中精力於某項任務時,不同的大腦網路之間的連接被抑制,網路內的連接得到增強,並且mPFC和PCC腦區處於被抑制狀態,而這正是之前提到的和創造力密切相關的腦區,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創造力』上會吃力不討好。
所以一天中什麼時候最適宜從事創造性的活動?既不是早上起床後也不是下午精力最充沛的時候,不妨學一學dali,試著在自己昏昏欲睡的時候腦洞大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Relevant Readings[1] Fox, Michael D., et al. "The human brain is intrinsically organized into dynamic, anticorrelated function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27 (2005): 9673-9678.[2] Takeuchi, Hikaru,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sting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creativity." Cerebral Cortex 22.12 (2012): 2921-2929.[3] Greicius, Michael D., et al.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reflects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Cerebral cortex 19.1 (2009): 72-78.最近在看corursera上的Learning how to learn這門課程,由於是第二次上,(第一次自己中斷了 )竟多出了些新的感悟。
week 1的最後有三段視頻,採訪了在三個領域中各有建樹的人,讓我有了更強化的感受——創造力非先天的,是可以被容易地培養起來的。所謂創造力,即是人腦在diffuse mode下讓更多神經元參與進,從而產生的新的組合。最根本的是兩個要點,一個是自己固有的生活或者學術上的閱歷。第二個則是類比的能力。
想到新的點子有新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但把新想法表達出來得到大家的認可卻很難。這背後需要很多資源(錢和愛)來做支撐。所以並不是說某個教育制度下的孩子就缺乏創造力,而是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幫助他們完成創造。
第一名的答案太長了,我來說說個相對短的。
嚴格意義上來說,人類是不會真正創新的,所有的創新本質上都是對已有素材的再組合而已。組合的難易程度反映的就是創新性的大小。
所以,決定創造力的有兩個因素:
1. 已知的素材的多少。因此,一般而言我們懂得越多創造力就越強,尤其是跨學科的知識。2. 將不同素材連接起來的難易程度。我們都知道書獃子學的知識都是死知識,反映出來就是無法將不同的素材聯繫起來,而僅僅是憑藉記憶力將素材存儲在了大腦中,這些缺乏相互溝通的知識便不能夠帶來創新。為什麼努力反而會影響創新呢,因為人在努力的狀態時,往往專註於某幾個方面,視野被限制了,大腦活躍的部分減少了,因此素材之間的溝通就減弱了,所以就影響了創造力。https://zhuanlan.zhihu.com/p/32140534
基因-腦-環境-行為?創造力精神病之關係 記憶意識靈魂形成之謎或可破解!研究揭曉人腦最多可達到 11 維空間
爵士貓2 分鐘前
人類大腦非常複雜!竟然具有11維幾何空間
人類大腦非常複雜!竟然具有11維幾何空間 -人類大腦|幾何空間|維度-生物通
最新研究揭曉人類大腦最多可達到 11 維空間,這種多維空間或許能破解人類記憶的形成之謎。
最新研究揭曉人類大腦最多可達到 11 維空間,這種多維空間或許能破解人類記憶的形成之謎。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叫做「代數拓撲」的數學模型,確定軟體建立的虛擬大腦中的幾何結構位置。為了測試該模型,研究人員在真實大腦組織上進行了實驗。
據國外媒體報道,人類大腦是最複雜的結構之一,科學家仍需揭曉更多關於大腦的謎團。目前,最新一項研究顯示,人類大腦布滿一種多維結構,該結構可使大腦在
11 維空間正常運轉。同時,理解大腦多維結構將幫助我們揭開記憶是如何形成的。這項研究使用複雜計算機模型理解大腦細胞如何自己組織起來,完成複雜的任務。瑞士「藍腦計劃」主管、神經系統科學家亨利·馬克拉姆(Henry
Markram)說:「我們發現一個我們從未想過的世界,大腦中存在數千萬個幾何結構,它們可達到 7 維空間,甚至對於一些幾何結構,可以達到 11 維空間。」當叫做神經元的大腦細胞組形成複雜幾何結構時,科學家稱它們為「團(clique)」。每一個神經元與鄰近神經元以特殊方式建立連接,從而形成具有複雜互連的幾何結構。越來越多的神經元加入「團」,從而使該幾何結構增添更多的維度。
三維是指高度、寬度和深度,現實生活中任何物體都具有三維結構。目前,這項研究發現大腦的維度空間可達到 5、6、7,甚至是 11
維。比利時魯汶大學塞斯·范·李文(Cees van Leeuwen)教授說:「超過物理範圍之外,高維數空間被經常用於描述複雜數據結構或者系統狀況,例如:狀態空間中動力系統的狀態。」大腦空間僅是該幾何結構所有自由度的結合體,其狀態描述自由度的價值實際上是可以假設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叫做「代數拓撲」的數學模型,確定軟體建立的虛擬大腦中的幾何結構位置。為了測試這一模型,研究人員之後在真實大腦組織上進行了實驗,他們發現虛擬大腦能夠刺激形成漸進較高維數的結構,在這些結構之間是多面性洞狀結構。英國阿伯丁大學拉恩·李維(Ran
Levi)說:「當大腦處理信息時,高維洞狀結構的出現意味著大腦神經元網路以非常有組織的方式響應刺激。這就好像大腦對刺激的反應是建立之後消除一個多維塔狀積木,最開始是使用條棒(1
維),之後使用平板(2 維),再之後使用方塊(3 維),之後更複雜的幾何結構具有 4 維、5 維等。通過大腦的活躍進程類似於一個多維度沙塔,它是在沙堆上建立,之後瓦解散落在沙堆之中。目前研究人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我們所進行任務的複雜性是否依賴於大腦建立的多維沙雕的複雜程度。
同時,神經系統科學家也努力探索大腦存儲記憶的區域,馬克拉姆教授說:「大腦記憶區域很可能『隱藏』在高維洞狀結構之中。」
===============================================================
西南大學最新綜述:基因-腦-環境-行為
西南大學最新綜述:基因-腦-環境-行為 -創造力|精神疾病|認知神經-生物通
來自西南大學人格與認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結合行為、神經影像學和遺傳學的研究證據, 梳理和評述了有關創造力和精神疾病關聯的實證研究和若干理論觀點, 系統探討了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層關係.
生物通報道:創造力是人類心理機能的高級表現. 迄今為止, 已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高創造力人群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譜系疾病)的風險高於一般人群. 探索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關係進而探討創造力的本質和個體心理機製成為創造力研究的熱點之一. 但時至今日關於兩者關係的認知神經機制和基因機制尚未完全明晰.
近期來自西南大學人格與認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結合行為、神經影像學和遺傳學的研究證據, 梳理和評述了有關創造力和精神疾病關聯的實證研究和若干理論觀點, 系統探討了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層關係. 未來研究應加強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理論整合與構建, 並利用影像遺傳學方法及大數據方法, 在「基因-腦-環境-行為」的框架下, 從微觀、中間和宏觀層次開展多層面、多學科的交叉整合研究, 同時加強對亞臨床人群的多中心聯合、大樣本研究並嘗試縱向研究設計, 以更深入地對創造力與精神疾病的關係、影響因素及深層生物學機制進行探索.
幾個世紀以來, 創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一直受到哲學家和科學家的關注. 創造力即個體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觀點或產品的能力. 精神疾病則主要是指人的大腦在內外環境不利因素的影響下, 認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動, 以及行為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 前者是人類迫切需要和亟待挖掘的, 而後者是需要克服和治療的, 它們看似為人類心理機能的2個極端, 卻存在著某種關聯. 早在古希臘時期這一現象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然而, 囿於當時研究渠道和思維方式的限制, 創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一直被認為是撲朔迷離的, 難以知曉本質的.
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研究雖然有漫長的過去, 但由於創造力和精神疾病本身的複雜性, 針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歷時已久而研究結論紛繁複雜. 儘管如此, 已有研究仍然在對兩者關係的理解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縱觀已有的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相關聯的文獻, 主要集中於對情感障礙(尤其雙相情感障礙, bipolar disorder)和精神分裂症譜系疾病(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的研究.
這篇文章結合當前的研究成果, 從行為特徵、認知神經機制和遺傳效應等方面入手, 闡述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研究現狀和新近觀點, 討論當前該領域的發展趨勢、面臨的挑戰並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以期能為將來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路.
文章一方面爭取助力於理解創造力的本質和內在機制, 為創造力理論的發展與整合提供科學依據, 進而有助於創造力的有效提升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另一方面也為心理與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進而有助於及時準確地預防、診斷、干預和療效評價. 生物通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 研究者們可以破解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關聯之謎, 這對於創造力的有效提升, 對於精神疾病更具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 對於實現創造主體各心理狀態層面的整體和諧, 滿足國家人口素質提升的重大戰略需求, 都將會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
Science子刊:首次在活體大腦中觀察基因表達生物通
Science子刊:首次在活體大腦中觀察基因表達 -活體大腦|去乙醯化酶|PET|Martinostat-生物通
麻省總醫院與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首次在活體人類大腦中完成了基因表達表觀遺傳調控成像,這一研究組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技術,並結合一種稱為 Martinostat 的成像探針…… 了解小RNA測序服務的更多信息
分享到:
——第一次科學家們在健康志願者的活體人腦中觀察到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
生物通報道:麻省總醫院與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首次在活體人類大腦中完成了基因表達表觀遺傳調控成像,這一研究組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技術,並結合一種稱為 Martinostat 的成像探針,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在活躍的人腦中,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是如何工作的,進一步闡釋了活腦中的基因活性。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10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
聯川生物為研究人員提供從miRNA晶元發現到表達譜分析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生物通
基因轉錄調控因子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酶)在許多神經系統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病理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研究組徵集了8位健康志願者,利用優化過的PET成像技術對其成像,模擬了HDAC酶在不同時間裡對大腦基因表達的調控。
「這是了解大腦中表觀遺傳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來自蘇黎世大學的Isabelle Mansuy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文章作者,麻省總醫院Jacob Hooker則表示,「我希望這些色彩斑斕的圖譜能幫助我們比對健康人與精神分裂症、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患者的大腦。
(在示蹤注射後平均60分鐘-90分鐘的Martinostat成像圖)
過去,人類大腦中的基因活性只能在死人中檢測到。不過由於死亡後的大腦組織通常存放超過12個小時,HDAC酶在人類死亡後會迅速發生變化,因此死人大腦中的基因活性與活體大腦中存在顯著差異。生物通
這項研究通過7年時間在HDAC酶上捆綁了 Martinosatat化學混合物,並注入8個健康的人體內使用PET掃描,結果發現基因活力對環境的反應靈敏,對它的研究不能脫離自然環境,研究也指出死的大腦與活體大腦顯著不同。
「這項研究僅僅只是可以看到HDAC酶的工作機理,並不意味著我們了解了這些信號,」 Hooker說,「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能看到患者何時出現異常,但是仍不知道該怎麼辦。」
==================================================================
Nature:神經學家呼籲深度合作破解人類大腦生物通 Nature:神經學家呼籲深度合作破解人類大腦 -腦科學|深度合作-生物通
現在,通信技術非常的發達,因此,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實驗室的團隊共同努力,將新形式的基層合作研究應用於腦科學的時機已經成熟。來自葡萄牙、瑞士和英國的科學家聲稱,這是「將大腦研究升高一級,從而引導它進入大科學時代」的正確方式。他們已經把這個想法付諸行動。
生物通報道:現在,通信技術非常的發達,因此,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實驗室的團隊共同努力,將新形式的基層合作研究應用於腦科學的時機已經成熟。來自葡萄牙、瑞士和英國的科學家聲稱,這是「將大腦研究升高一級,從而引導它進入大科學時代」的正確方式。他們已經把這個想法付諸行動。
在本周的《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評論中,國際上三位神經科學家,對於將一種新的、自下而上的合作「大科學」方法推動到神經科學研究,提出了具體提議,他們認為,這是解決大腦未解奧秘的關鍵所在。延伸閱讀:《中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專題;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蒲慕明:競逐腦科學 中國將上快車道。生物通 生物通--------專註生命科學研究進展
大腦如何發揮功能?——從分子到細胞、到神經迴路、到大腦系統、到行為。所有這些複雜錯綜的事物如何進行整合,最終讓意識出現在人類的大腦?
該方案是由葡萄牙尚帕利莫未知中心主任Zach Mainen、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教授Michael H?usser和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Alexandre Pouget提出的,他們受到了粒子物理團隊當今安裝巨大加速器實驗(以發現新的亞原子粒子,並最終理解宇宙的演化)的啟發。
Zach Mainen說:「一些非常大的物理團隊有著明確的目標,並且是自組織的。」更具體地說,他的模型是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ATLAS實驗,其中包括來自數十個國家的近3000名科學家,並在2012年7月連同其「姊妹」實驗宣布,長期尋求希格斯玻色子。
根據Zach Mainen介紹,雖然涉及神經科學的團隊的規模,幾乎不可能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團隊相比,但是協作的原則應該是非常相似的。他說:「我們所提出的更多的是物理風格,是大腦研究的一種『大統一理論』。我們能做到嗎?顯然,在五年內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我們有需要進行測試的理論,以及如何做的基本原則,這跟物理是一樣的。」
為了推動神經科學的研究,以在未來取得飛躍,三位神經科學家提出了一些簡單的原則,至少在理論上:「專註於一種單一的大腦功能」;「結合實驗家和理論家」;「規範的工具和方法」;「數據共享」;「 新方法的分配信貸」。他們寫道,而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的一個基本前提是,「產生一個信任領域,在其中[分享]數據、資源和計劃是安全的。」
毋庸置疑,這一領域的嚴酷競爭,並不適合於這種「深度」合作。但作者們已經開始實施論文中所主張的原則。
Zach Mainen說:「我們有一組研究人員,20個人(10名理論家和10名實驗者),大約一半是在美國,一半在英國、瑞士和葡萄牙。」本團隊將只專註於一個明確的目標:小鼠對食物和水資源的覓食行為,記錄儘可能多的大腦活動——至少幾十個大腦區域。
Zach Mainen總結道:「通過合作,我們不是跟以前一樣進行研究。我們將有10個實驗室做同樣的實驗,用同樣的齒輪,同樣的計算機程序。我們所獲得的數據將進入雲,並由20個實驗室共享。這幾乎是一個全球性的實驗室,只不過它在地理上是分散分布的。」
===============================================================================
編輯於 07:12
所謂創造力,就是在所有已有的基礎之上,向「前」多走了那麼一步。這個「前」,是除了「來路」以外的任何方向上的。
雖然只是簡單的「一步」,然而,如果沒有熱愛、堅持、無畏、求真等等因素做後盾,這「一步」是走不出去的。
中國教育下出來的腦袋,除了「標準答案」以外,並不懂什麼是求真。而且我們所做的事情,很難說是自己真正熱愛的,那又怎麼談創新呢。創造力對我而言就是來自兩樣東西:經驗和突破經驗的能力
這個話題不錯,湊過來說一段
如果受過專業的文學教育,或者美術教育,或者足夠正統的設計教育,那麼我不用說你明白一個道理,沒有所謂的憑空創造力。
那創造力是什麼?我的回答是集大成。
就如一篇文學素養足夠高的文學作品,它的每一段文字都不是憑空想像的,有生活取材,有文學素材加工,有劇情邏輯推動,可就沒有腦洞大開。
回到如何提高創造力上,如何提高?其實絕大部分人還沒有到做事情需要靠創造力的地步,先充實自己才是王道。
如果你真的站在時代浪潮的最前沿,那我很羞愧於說以上的話。創造力有兩個基礎,一個是有專業性很強的大腦,一個是豐富的知識,習慣於勾心鬥角揣測世事的人他的專業方向和知識領域也只能用於發揮社會技能,創造力需要專註,堅持,任何一個創意都不是用所謂的萬能創造力啪一下搞出來的,需要經過很多次失敗的,想成為天才就要有所放棄,
人要先學會模仿,才有能力創造
題主把努力定義成朝著一個方向拚命走,其實是對努力的刻板印象。
創造力這種東西 除了要擁有大量的知識結構 天賦很重要 天才是99%的努力+1%的天賦 往往99%的努力大家都有 而1%天賦是少有的
私以為創造力的本質是把任意事物相關聯的能力。怎麼去關聯?你得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想像力並非線性的,而你的努力很可能是線性的。
創造力的程度根本上是由一個人的多巴胺含量有關。多巴胺可以讓人產生快感,激發人們線性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潛能。
這是我的第一卷理論白送不收費,只為了尋找對智商有慾望的人,一起溝通和探索。群號605490456歡迎你們的加入!大腦的創新能力如同人體的肌肉,其強健或者萎縮取決於你是否有意識地、刻意地鍛煉。
創造力是一種精神視野、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內心的迫切、更是一種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刻意練習提高的技能!請關注我的專欄:創新茶館 - 知乎專欄 裡面有兩篇文章提到了創造力的提高方法。
另外Coursera上也有幾門相關的課程,講的很好。創造是開創性的一種有效重組。
只要是能力,如果具備基本素質,方向與方法正確,那肯定是可以培養的。說到力,喜歡用牛頓的方式去描述:大小,方向,作用點;)如果花了功夫,但不見效果,可以這三個方面去檢查。記憶,想像,抽象思維,激情,靈感。。。怕不僅僅是哪幾個區能解決的問題。...你說創造力是什麼?創造力是你能理解的東西么?只有被理解的才被當作創造力。大多數創造力沒有那麼多人能理解。
創造力和大腦無關,創造力是神性的自發性展現
推薦閱讀:
※如何與食堂打菜的大媽處好關係?
※人們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嗎?
※內向的兒童在學校容易受到排擠和歧視么?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當玩家在獲得了遊戲的修改器之後,遊戲樂趣就下降了?
※心理學專業的朋友們,你為什麼選擇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