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軍為什在沒有擊敗英國的情況下攻打蘇聯?而且古德里安軍團已經迅速撲向莫斯科,卻被命令攻打基輔?

攻打蘇聯使德軍陷入兩線作戰,而既然已經入蘇作戰,不是任由古德里安直接攻擊莫斯科而是打基輔,這是更讓人不解的地方。如果直接攻擊莫斯科,以當時莫斯科的守衛部隊應該很難支撐,而且佔領莫斯科可以換來日本直接出兵蘇聯東部地區的有利狀況。這段時期德軍的戰略應該怎麼去理解他?


1940年艹翻法國以後

古德里安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

慶功宴上,坐在希特勒右邊,談笑風生

他們聊了不少裝甲部隊的事情,然後

希特勒:古德里安啊,你跟我說實話,你們軍人們,都是怎麼看那個蘇德條約的啊?

古德里安:(嚴肅地說)這是我們避免兩線作戰的有力保證,這樣我們才能艹翻法國

希特勒:(臉色大變)......

古德里安:(這......)......

希特勒:(怒目而視)......

古德里安:(卧槽)......

希特勒:......說別的吧

因為希特勒希望聽到的是【艹死他媽的共產主義傻逼】這樣的回答

這就是為什麼要艹蘇聯

----------------------------------

撲向莫斯科是一種冒險

而攻打基輔是更大的冒險

希特勒這樣性格的人,如果一開始採取馬克斯計劃,管教毛子以禮來降......

巴巴羅薩計劃之前,炮兵上將埃里希·馬克斯提出過一個進攻蘇聯的計劃

上圖為維基百科上的馬克斯計劃,所以我一直以為那只是巴巴羅薩計劃的分進合擊版本

不就是個巴巴羅薩計劃V2.0么

然而直到

我上個月買了一本書

卧槽

維基嘛,畢竟很久以前我就經常指出上面的不少低級錯誤

沒想到上面這張圖也是錯的

而真正的馬克斯計劃

我開始本來是看手繪地圖不錯,就先翻地圖看看

看到這張,我直接傻了,這不就是我以前說過的

二戰時那麼多厲害的國軍將領在國共戰爭時表現如何? - Lee General 的回答

評論區最後,我那時打開腦洞,考慮過這個因素

卧槽......

我相信,這本書里的馬克斯計劃,才是真正的馬克斯計劃

這個計劃不是巴巴羅薩V2.0,這是施里芬計劃V2.0

對於施里芬計劃,有這樣一個評論

這個計劃在之前的和之後的時代都是正確的

圖中的這個圈,如果從馬後炮的觀點來看,確實畫的大了

但是這個計劃表達的基礎思想,在基輔和明斯克,依託第聶伯河,給蘇軍圈一片墳場出來

卧槽,我那時候說的基本都在這了


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說,德國入侵蘇聯時並未進入總體戰狀態,國家後備體系對戰爭的支撐能力有限,因此應該避免打成消耗戰。另一方面,如果剝奪了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包括資源生產系統),蘇聯在早期除了戰前積蓄的力量會遭到巨大損失,生產補充不上也會導致蘇聯持續作戰能力的進一步削弱,這反過來加大了德軍閃電戰的勝率。就象你們打星際,兩百人口正在那裡跟人對A呢,突然發現分礦被人家拆了,即使當時A贏了,但整個戰局基本已經輸了。所以希特勒對於烏克蘭的作用是很明確的,它就是蘇聯的生產系統核心節點,在開戰時迅速拿下將降低蘇聯的補充能力。

但是蘇軍在烏克蘭方向集結了大量兵力,導致南方集團軍群沒有如計劃的那樣迅速拿下,這不僅對國家戰略上的目標產生了威脅,更對軍事戰略產生了威脅:

中央集團軍群右翼囤積了近百萬大軍,而南方集團軍群正面僅對陣了40多萬,如果放任蘇軍的話,蘇軍很可能可以抽調出20萬左右,甚至10萬左右的軍隊對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或後方補給線進行襲擾。即使中央集團軍群不會面臨被包圍的危險——先假設蘇軍沒有能力進行戰略包圍,但在補給不足、後方不安定的情況下,也是不可能完成對莫斯科方向的進攻的。

這是很明顯的事實,古德里安的看法相當於賭博,賭蘇軍沒有能力反擊。但9月朱可夫的反擊證明了蘇軍不僅有能力進行反擊,而且會專門挑德軍的弱點地域進行反擊,而且得益於當時德軍沒有後顧之憂,蘇軍僅進行了戰術反擊後就回撤,如果整個中央集團軍群都在前線拼殺的時候,朱可夫帶著部隊去反擊一把呢?

古德里安的計劃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沒有針對這個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進行設想並給出解決方案。事實上在基輔會戰開始時,德軍已經把最後的戰略預備隊調上前線了,那麼按照中央集團軍群的編製,有什麼部隊可以用來應付可能的蘇軍反擊?至少古德里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無法解釋,當時豈止兩線作戰,算上北非戰場簡直是三線作戰。估計希特勒認為對英不利只是因為制海權不在自己手上,但我大德意志陸軍天下無敵,加上對共產國家的蔑視,或許壓根就沒把蘇聯放在眼裡。至於佔領莫斯科可以換來日本直接出兵蘇聯東北地區估計只是一廂情願了。1939年諾門坎戰役被蘇聯打的滿地爪牙後直接導致日本戰略轉變,才有的偷襲珍珠港對美作戰,日本的戰略部署開始配合海軍,從陸軍要求北上改為配合海軍南下。

對於打基輔,希特勒本人還是有他自己的解釋的,他曾對自己的將領說,你們只懂軍事,不懂政治,經濟。他覺得拿下莫斯科只是戰術上的勝利,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突然命令攻打基輔是考慮到蘇聯縱深太深,想必日本在天朝陷入的泥潭希特勒也不想重蹈覆轍。而基輔是蘇聯當時的糧倉,之後希特勒又瞄準了高加索油田。現在來看當然覺得當時一舉拿下莫斯科的結果會更好,但拿下之後又怎麼樣誰也不好說,進入日本對天朝的模式是很有可能的。何況蘇聯在西伯利亞還有大量的預備役。總之進攻蘇聯這種地大人多(這尼瑪打了這麼久一直前進來著,這地兒怎麼還特么叫蘇聯),政府又不把人當人的國家(這蘇聯屢戰屢敗,怎麼還特么這麼多瘋子不要命的沖),註定要失敗。


都是想當然的說法。

不打基輔了,基輔兵就不能調到莫斯科去?

另一方面,到了莫斯科附近就冬天了,一下雪再多兵也突不破天氣障礙。古德里安去了又能如何?一百萬人說後勤跟不上,二百萬人也一樣是後勤跟不上,都得停下來過冬。如果一頭豬游不過莫斯科河,你又怎麼能指望兩頭豬能游過去呢?


回答題主的兩個問題


1:因為打不下英國


2:因為打不下莫斯科


* 納粹德國高層肯定是想先打敗大英帝國,再全力對付蘇聯,德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知道兩面作戰的危險性。 1940年到1941年,大英帝國對納粹德國而言是一塊「雞肋」(原諒我的詞窮),德國空軍儘管重創皇家空軍,但始終無法掌握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海軍實力較弱,靠幾艘戰列艦根本無法跟皇家海軍抗衡,海獅登陸計劃也就沒法實行,也就是說強大的陸軍裝甲部隊只能在法國海岸干看著。因此,希特勒只能轉變戰略,變被動為主動,施行囚籠政策,希望依靠德國海軍潛艇來封鎖英倫三島,企圖逼迫英國求和。但丘吉爾不吃硬。

另外一方面,歐洲大陸上,強大的德國陸軍在中西歐已經沒有對手,它的目標遲早要面對東方,因此,蘇聯統帥部決定實施大規模擴軍備戰以應對可能的威脅(老謀深算的斯大林絕對了解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意義),實施上蘇聯已經這樣做了,這對德國是十分不利的,另外,即使德國不攻擊蘇聯,蘇軍會不會主動越過蘇德邊界?一個是由野心勃勃的斯大林統治的面積世界第一的大國和一個以普魯士軍官為主體的陸軍實力世界第一的大國接壤,一個《互不侵犯條約》困得住他們?

如果拋除戰爭道義,先發制人是德國的唯一選擇。

回到莫斯科會戰

1 . 以當時中央集團軍群的實力,是否可以打得下莫斯科是個很大的問號。明斯克戰役雖然德國大勝,但白俄羅斯方面軍實力依然存在,蘇軍已經在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正面部署強大的防禦力量。 即使攻下莫斯科也將付出慘重代價。搞不好全殲

2. 基輔附近的蘇聯西南方面軍總兵力接近70w人,不消滅這個龐大的軍團,中央集團軍群的右翼安全誰能保障。

3. 基輔戰役事實上是一次巨大的戰術成功,德國第三、四裝甲集群的表現勘稱完美,俘虜50多萬蘇軍。因為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沒,南部防線出現一個300km的空洞,蘇聯不得不把有限的兵力去填補西南方向的防線漏洞。 基輔戰役如果德軍贏得不徹底,德軍後續的所有行動都將被牽制。解除了西南方面的安全後,德國可以騰出手來全力對付中央軸線的莫斯科,10月之後的颱風行動,德軍得以集結了第2、3、4三個裝甲集團軍群來進攻在莫斯科

個人YY: 事實上,1941年的分兵其實是符合當時的情況決定的,南方集團軍群遲遲未能在烏克蘭打開局面是很危險的事情,因此將古德里安派往南方合情合理,但把霍特也派往列寧格勒就很不能理解了,別說進攻,中央集團軍幾乎沒有足夠的裝甲力量來保持對蘇聯防線的壓力。

總結:德軍的閃擊戰讀起來就像武俠大片一樣酣暢淋漓,但它的失敗是必然的,1941年德國戰爭機器並沒有完全啟動,它也沒有積蓄足夠的實力,我甚至懷疑它根本沒法跟蘇聯抗衡。對待蘇聯這種地域龐大,人口分布廣的大國,依靠閃電戰做理論基礎的巴巴羅薩計劃(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就沒有成功的機會。目標太過理想


第一個問題,因為德國沒有進攻英國本土的實力,沒有制海權,當時德軍總部認為佔領埃及能對英國進行最大的打擊,但是希特勒認為這是次要的,因為英國佬總會找到自己的盟友,從拿破崙時代開始就是這樣。

那麼歐洲已經淪陷的時代,還有誰能聯盟呢,美國和蘇聯。那麼從政治上考慮,干翻蘇聯是最好的選擇,你如果看看當時德軍滅國所需時間的記錄,就不會對此有異議,其實當時全世界都是這麼想的。希特勒也並沒有洞穿自己的時代。

第二個問題,古德里安攻擊莫斯科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抗命啊,沒處罰他就算好的了。古德里安算是二戰中主動性最強的名將了,

第一階段戰役完成後,關於第二戰役的主攻點本來陸軍總部就有分歧,元帥們想直接日莫斯科,再回過頭戰略大迂迴蘇聯的歐洲部分,但是希特勒害怕重蹈拿破崙的覆轍,誰特么不怕呢,堅持先幹掉一切路障,保障補給線再日莫斯科。

雙方的爭論點在於莫斯科陷落是否能對蘇聯有絕對的打擊,希特勒顯然是不相信的,因為拿破崙就是這樣認為的然後輸了精光,但是時代不同了,莫斯科不僅是鐵路總樞紐還是獨裁政治的頂點,當時又是大清洗沒過多久,而且斯大林自己也表示不會離開莫斯科,那麼莫斯科的意義就遠超過預期了。

可惜德國尼瑪不知道啊,更重要的是佔領基輔後政治改革跟不上,沒有在蘇聯點起一場革命,讓這個革命遲到了50年後才爆發,然後改變了整個歐洲的命運,也改變了亞洲的命運,甚至今天所有人的命運都被改變也不為過。


石油 石油 石油


蘇聯和德國訂的協議兩邊都心知肚明,蘇聯無限的胃口,又沒有了波蘭等國的緩衝,兩國包括芬蘭在內的衝突越來越多,加上西線法國投降,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威脅已經不復存在,德國海軍力量薄弱無力執行海獅計劃入侵英倫三島,歐洲大陸上只剩下最後一個對手,蘇聯紅軍又剛剛進行過大清洗,德軍上下都嚴重低估了蘇軍戰鬥力,以為可以在入冬前快速解決戰鬥,並且由於希特勒等最高領導人對美國孤立主義的看法,認為戰爭只是手到擒來,至於北非戰場完全是因為義大利可笑的戰鬥力和恢復羅馬帝國的野心完全不相匹配惹出來的麻煩,打亂了元首的計劃


給你個數據:

來源@蘇翻譯

1]

1940年蘇聯紅軍擴軍,截止到41年6月共新建125個步兵師,61個坦克師,大概36個機械化師/摩托化師,這還不算騎兵師、炮兵師或者旅及旅以下的單位,不計空軍和海軍。其結果,蘇軍總兵力從1939年的200萬擴充到戰爭前夕的500萬——這還是在新建的單位沒有一個達到滿員,半數單位處於不到50%充實度的情況下。

[2]

光是要填滿以上提到的222個師,我根據標準編製表算了一下,大概需要:

T-34 12,810輛

KV 3,843輛

輕坦和快速坦克16,158輛

火炮和迫擊炮 54,665門

卡車 204,962輛

官兵 3,014,032人

軍馬 375,000匹

蘇聯打算在1942年-1943年間完成這一輪擴軍。

[3]

如果這次擴軍得以順利完成,屆時,將有至少12個齊裝滿員的集團軍——總共下轄19個機械化軍(每個2個坦克師、1個機械化師),大概30個步兵軍(每個3個步兵師)和大概10個騎兵軍(每個2-3個騎兵師)——被陳列在面對德國及其盟友的邊境線上。這並沒有計算處於莫斯科軍區、列寧格勒軍區、奧廖爾軍區等二線位置的部隊,而蘇德戰爭的經驗表明蘇軍用不到2個月的時間新建了大概30個集團軍。

如果蘇軍1940年擴軍計劃得以完成,那麼在西方邊界上蘇軍坦克師的數目(38個)將是德軍裝甲師數目(開戰時投入19個)的兩倍,而每個蘇軍坦克師的新型坦克的數目(210輛T-34和63輛KV,總計273輛)又將是一個德國裝甲師的兩到三倍。

[4]

開戰時,蘇軍保有坦克23,106輛,其中在西部邊境有12,782輛,再其中能夠很快投入戰鬥(即不需要修理和需要小修的)有10,540輛,再再其中在這些坦克里大概有T-34 1100輛和KV 400輛——這是在T-34定型不到一年、遭遇了諸多技術困難且只有2家工廠生產的情況下。而在疏散到中部的軍工業設施全負荷運轉的1942年,蘇聯生產了坦克24,446輛

而整個二戰期間德國海軍的大型水面艦艇只有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15寸*8)、2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11寸*9),3艘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11寸*6),3艘希佩爾級重巡洋艦(8寸*8)。

至於英國海軍我就不用放了吧。

不成熟的一點觀點:

基輔會戰德軍沒有大錯,雖然事後證明蘇軍嚴重缺乏重裝備,幾乎無力突圍,但吃掉一個是一個,就算古德里安到了莫斯科,莫斯科也很難被攻破,裝甲師打巷戰未免太蛋疼,插入後側切斷莫斯科我覺得也懸。

其實我們也不過是在這裡馬後炮。


一、同時打蘇聯並不是小鬍子太過狂妄,而是德國在資源短缺條件下的無奈選擇

二、古德里安南下基輔的同時霍特的裝甲軍也北上列寧格勒,私以為是南北兩個集團軍群的進軍速度太落後中央集團軍群而使中央軍群的側翼收到了威脅

去搬磚了 有時間再詳細說


參考鄙人寫的這個答案:

如果希特勒當年決定去攻打莫斯科而不是烏克蘭首都基輔,會呈現怎麼樣的一個結果? - Horatio-J 的回答 - 知乎


主要還是希特勒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會固執己見。即前面知友回答的「戰爭經濟學」,他對糧食,礦產,油田等戰略物資非常的執著。


海上空中都改變不了戰略對比了 所以只能在潛在盟友上做文章了 希特勒打仗還是比較講戰略的 單拿下莫斯科 蘇聯南邊的糧倉和工廠還在 等於德國的包袱大了 蘇聯的包袱小了


前面有很多分析不先進攻莫斯科合理性的,當時德國總參謀部自然也分析過,在法國古德里安等先頭部隊突破阿登山區後夜出現了類似的聲音以各種合理性分析古德里安不該冒進。

可事實真的有這麼「合理」嗎?當時蘇軍的指揮系統是非常混亂的,遠東調遣部隊還沒有完成備戰,天氣也還沒冷下來,古德里安和霍斯等人連續的跳躍式進攻讓身後大量蘇軍陷入混戰的包圍圈,此時本身就是以亂打亂,按照當時古德里安的思路在冬天到來前到莫斯科以東完成鉗形合圍,掐掉蘇聯的指揮中樞,可以說是坦克質量數量和兵力均不如蘇聯的德軍唯一的出路,自然是冒險,自然風險極大,問題是穩妥吃掉基輔也並不有利於扭轉極端不利的兵力對比。


1. 如果41年不進攻蘇聯,就要等到42年的夏天。一年時間,蘇聯的戰備不可同日而語。英國死抗著不投降,於是只能兩線作戰。

2. 關於「八月分兵」,眾說紛壇,各有各的道理。希特勒有一套「戰爭經濟學」,對產糧區、油田、煤礦什麼的特別執著(他其實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另外,從軍事角度看,將60萬軍隊留在自己的翼側是非常危險的。

歷史無法假設,所以,「假如當時古德里安直撲莫斯科,歷史是否會改寫」這樣的問題沒有意義,僅供YY。


我還記得有人問過拿破崙怎麼不先拿下南俄產糧區再進取莫斯科的······


推薦閱讀:

問什麼二戰時德國幫助過我們中國國軍政府抗日,但是還援助過日本很多比如潛艇,重水樣本等等?
如何看待這些在空間給希特勒洗白的行為?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