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少?
這裡的獲獎者指在中國本土成長的人(未受國外教育的),我記得的好像只有……達。賴、劉。曉。波(和平獎)和莫言了……可能我的理解有問題,請大家原諒,謝謝!
很多人說日本科技比中國發達,依據就是日本的諾貝爾獎比中國多。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寧南山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20133/answer/12273741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國的科技產出在幾年前就超過了日本。
首先是代表著一個國家對科技投入的RD經費,中國2013年超過日本
&https://pic3.zhimg.com/v2-2cbf91018494f5a41249b92b1eda75de_b.png
然後我們再看2015年的情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2015年中國的研發支出已經是日本的兩倍了。
&https://pic3.zhimg.com/v2-2de0e2bfd2facde772110256dde63c36_b.png&https://pic3.zhimg.com/v2-2e19e7129ad089922c3436fcde1bc58a_b.png&https://pic1.zhimg.com/v2-75010981531915418c4302b104cc60ac_b.png
投入超過日本了,甚至已經是日本兩倍了,那科技產出呢?
&https://pic1.zhimg.com/v2-609280a5dbb4b8f18222fdb4287c2300_b.png
2005-2014年,十年間世界前1%高被引論文數量中國世界第四,佔全球比例11.9%,前三位是美國,英國,德國,中國超過了日本。
如果我們再看發表在國際頂級科學刊物上的文章計算,我們只統計各學科排名第一位的科學刊物。2014年中國發表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為5505篇,排名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也超過了日本。
我們再看年度世界物理學十大突破,2015年,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中有兩個來自中國,同樣超過了日本。其中「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研究成果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第一名,中科院物理所方忠團隊獨立發現外爾費米子,成果入選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
&https://pic1.zhimg.com/v2-b9425c4f8cfb4ff940339860f2afbd80_b.png我們再看《科學》雜誌評選的2015年世界科技十大突破,同樣有2項與中國有關,而日本一項也沒有。中山大學首次編輯人類胚胎DNA,埃博拉病毒疫苗中國也是參與者。
&https://pic4.zhimg.com/v2-a8fd0d11b6941812a590c3ffbc1410c7_b.png&https://pic1.zhimg.com/v2-d3ed50aa07a2758ace6b7a8a4339957c_b.png&https://pic3.zhimg.com/v2-0f843257bb921a095031c9124395cad6_b.png
《自然》雜誌以封面標題和全文的形式發表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體系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學喬傑與湯富酬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繪製人類原始生殖細胞轉錄組及DNA甲基化組景觀圖,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細胞》。
於是回到問題本身, 為什麼日本這幾年能得十幾個諾貝爾獎,而中國除了屠呦呦,卻沒有獲獎的呢?
其實非常簡單,諾貝爾獎得獎都是二三十年前的成就,具有滯後性,日本2008年--2016年諾貝爾得獎人數增加,並非是因為最近幾年發生了科技爆炸,而恰恰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鼎盛時期他們GDP和研發投入衝到世界第二的結果。
我們看看最近五年中日科研成果產出的對比,中國全面壓倒日本,就可以看出,中國GDP超過日本的影響是多麼巨大,有錢才能搞好科研。
作者:寧南山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20133/answer/12273741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拿不到諾獎,中國依然悶聲發大財
至少五年內,諾貝爾獎對中國意義不大。為什麼這麼說?先不考慮文學獎和經濟學獎,諾貝爾獎獎勵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科學家。難不難?難。每個年代的科學家們,都可能會感覺自己做的工作是在為科學大廈添磚加瓦,想另起爐灶,需要幾代無數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和成果交流。這些獲得諾獎的大牛們,在某一領域有重大突破,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苦心鑽研若干年,取得進展之後,首先會影響世界範圍內的這一領域的科學家們,影響他們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方式,以共同開發這一方向。待這一領域的理論逐漸成熟之後,則考慮其實際應用,技術成熟之後,再逐漸進入我們生活。每一個階段,無不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中國的科學家是不是在吃乾飯?不是的,他們中有些人參與到新領域的探索之中,一大部分人參與到從理論到實用的研究之中。中國有沒有諾獎級的成果?有,比如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的牛胰島素和青蒿素等等。但是對中國影響更大的,是國家自然科學獎。翻一翻每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得主,絕大多數都是促進了自然科學在軍事、社會方面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軍事或者社會的科技水平。典型的代表有「當代畢升」王選,袁隆平,研究火箭衛星的孫家棟院士,研究雷達的王小謨,研究氫彈的于敏,以及量子通訊潘建偉團隊。這些無不是極大提高國防力量或者社會發展力水平的科學家團隊。
當年我上高一時,我們的物理老師阿旺,給我們介紹量子通訊時說,科大研究量子通訊二十多年,其中20年時間用來證明其可行性。我們哄堂大笑。可能20年這個時間不準確,但是這完全可以說明,將某一自然科學的原理或現象轉化為實用技術的難度。潘建偉教授為什麼沒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諾貝爾不管你造福了多少人,只對你的理論研究感興趣。
所以在我看來,對於目前中國來說,提高社會生產力,加大科學技術的應用範圍的重要程度和性價比,遠高於理論突破。這也是為什麼我說諾獎近幾年內對中國意義不大的原因。什麼是悶聲發大財呢?美國日本歐洲厲害,研究出西紅柿炒雞蛋中,雞蛋和西紅柿的最佳比例,那我們也不閑著,把這盤西紅柿炒雞蛋給做出來,不僅給中國人吃,也賣到國外。這就是潘建偉教授團隊做的事,但潘建偉教授不僅是促進了量子通訊在量子物理領域的應用,同時也是早期研究量子物理的學者之一。或許幾年十幾年之後,中國有足夠的實力支持基礎科學的研究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應該關注諾貝爾獎的時候。到時候則應加大頂層設計,掌握最新研究方向,自然能掌握最新核心科技。
等真的到那個時候,兩千億也就是洒洒水了,對撞機隨便建了,丘成桐和楊振寧也就懶得爭了。你去看看諾獎得主的研究,幾乎都是80年代90年代的研究成果,那個時候我們的科學家有很多牛逼的研究成果么?我們的科研井噴也是這幾年開始,估計十多年後中國人得諾獎也開始井噴了
你的理解沒有大錯,但是,楊振寧和李振道是中國國籍拿諾貝爾獎的,儘管他們在美國做得研究,但是拿獎時候是中國人。另外他們也是在大陸受到教育的,但是那時候是民國。中國大陸拿不到諾貝爾獎有三個原因,總得來說,是體制和文化的禁錮,這不是一個人的錯,不是一個組織的錯,是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綜合造成的。第一,大陸前幾十年(建國開始),基本上在中國度過前12年教育的,即使去了哈佛,也很難拿諾貝爾獎,這和中國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教育讓孩子掌握知識,語文比誰記得牢靠,表達能力強,文章分析能力強,這個是一種技巧,這個學好是不能讓你拿諾貝爾文學獎的,數學我們基礎紮實,本該有所突破,但是由於後面的原因,也沒有拿獎,英語不用說了,理化強調做題,不強調實驗(高考不考實驗,因此大家不重視),而失去探索的能力,比的是誰會的解法多,解決快,從小就不培養這種探索的能力,就像比做題外國學生很難超過中國,因為我們從小培養的就是這個能力,而不是那個能力,孩子的能力都是培養出來的,丁俊暉從小練球才能這麼厲害,你讓十萬兒童很少練球,天天學習,我敢說,出不了一個比他厲害的,不是基數大就有用,基因突變而且突變得正好是那種能力這種事情可能得上萬年;第二,中國的文化理念,強調「同」,「和」,比如」天下大同「,"和諧會社」,「人人怎麼樣。。」,中國社會有個特點就是特彆強調和諧,容不得異類,但是諾貝爾獎就是要異類,就是要不走尋常路才能,假設13億人,經過12年剝奪創新的教育,還有1000萬人保留了超強的好奇和探索能力,那麼到工作的時候,現實和周邊人(家長,朋友,房子,老婆,丈母娘)的壓力會讓900萬再次放棄做一個異類,而美國由於文化的開放性(這和美國的歷史分不開,美國本來就是由一群歐洲的異教徒跑過來建立的,沒有什麼叫正統,加上華人,黑人混雜,美國就是文化大熔爐,沒人說你這麼做不行啊,都可以,你只要不違法,沒人管你),美國人容易出異類,有好有壞,出1000萬異類,有1萬好的,100個能拿諾貝爾就行了,但是可以預測,中國再過幾十年,社會犯罪率會很低,因為文化和諧,美國就不行;第三,剩下那100萬人,有研究能力的假設10萬,又有機會能夠獲得各種頂級實驗條件,經費足夠的就只有1萬了,他們進了清華北大中科院,研究很厲害,經費充足,好,發了幾篇science,nature,cell,不得了了,國家給500萬(一等獎),上級領導看望,院里表彰,第二年升為黨委書記,其中的9000人就陞官了,陞官之後,就無心做科研了,本來繼續的研究就此中斷。那還有1000人,其中的990個人研究成果很厲害,但是還不怎麼夠諾貝爾獎級別,可以評為美國院士,第三世界國家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就差名垂青史,被稱為「XX之父」,還差點火候,另外10個人的成果,可能20年後就能拿獎了(因為諾貝爾獎的獲獎成果很多都要幾十年,都是超前的研究,要被慢慢驗證,比如相對論,就是太超前了,不然肯定拿獎,驗證的時候愛因斯坦可能都不在了,那就不能給他)。中國社會是一個漏斗,層層刪選,別說13億人,130億人都很難刪選出幾個人突破重圍,這就是體制和文化的禁錮。這種體制的好處就是」其樂融融,一團和氣",基於理念是「總體最優,忽略局部」,對於個人的利益,當然是不好的,但是誰讓「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是整個國家的口號呢,這種理念到底好不好,就是哲學的問題了。
之前有一次聽了Ei-ichi Negishi教授的講座,他是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恰巧在演講中回答了他對題主問題的看法。
他認為:(1)中國長期以來對科學的投資目前剛開始局部收穫(近年進步明顯),還沒有到井噴式爆發期,但這一天總會來到。
(2)諾貝爾獎獲得者大部分都是在很大年紀才得了獎,有些是自己許多年前的成果。日本科學界近年新的成果和發現並不多,但卻基本每年都有獲獎科學家的原因就在於此,是以前的研究成果現在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認可而已。最後,老爺爺說他的團隊里6個人有五個都是中國留學生,踏實勤奮聰穎,以後中國獲諾獎的人肯定會很多的巴啦啦~老爺爺人超好,很親和,是美國一大學教授,不知道是日籍還是日裔,給我們講了他的成長之路,全英文演講,基本上沒有日本口音。題主的問題錢學森已經提出過,即「錢學森之問」。中國本土工作為什麼三大諾獎只出了一個屠呦呦?諾獎級別的工作也很少,和世界第一的人口數量不相稱。中國不缺聰明人,那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只針對自然科學,不針對工程技術,這兩者是不同的。下面的批評應視作善意的,「愛之深,責之切」,絕非抹黑。
1 諾獎有個滯後期。獲獎一般要幾十年以後,除非是一些特別重大的成就。現在的學科非常龐大,像數理化生下面的分支都有幾十個,分支下面還有小的分支,小分支下面還有更小的方向,所以要給一個大的學科一年發一次獎,即使按分支輪流發,也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
2 官本位。中國官最大,學校里也是官最大。你去看985學校的官網新聞,重點報道的大多是領導活動和校園活動,科研方面的新聞往往不是特別顯眼,這就是官本位。相反,MIT的官網首頁從來都是一篇科研人物的高光報道(spotlight),某某學生、教授在潛心研究什麼東西,這就是學本位。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兩國大學的不同。更有趣的是中國還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潘建偉、施一公、田剛等最頂尖的科學家現在都承擔了很高的行政職務,像副校長之類。
3 「金」本位。如今願意坐冷板凳、當鋪路石的人越來越少,狀元們更願意學經濟金融、IT等致富行業。2015年上海高考理科狀元許東報考北大數學系是罕見的,希望他能起到示範效應。
4 教材爛。中國很多學校都願意自己編個教材給自己學生用,水平高也算了,但大多數水平都比較低,東抄西抄拼湊出來的。國內大部分教材書後都沒有索引,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卻還是不見改觀。寧願自己編爛教材,也不願意虛心引進原版高水平教材。
5 評價標準有問題。我們的好學生就是成績好、聽老師話(乖小孩)。可是科研和做題是完全兩碼事。前者沒有標準答案,後者有標準答案。科研更接近藝術,需要發揮想像力,而做題更接近奧林匹克競技,拼的是效率。我們的學生太聽話,太循規蹈矩,缺乏想像力,沒有想像力也就做不出原創的成果。借用田剛在一次訪談中所說,我國985大學學生的均值比較高,但方差比較小。中國學生的數理化(這裡只談數理化)是橄欖型,差的和優秀的都少,中等的最多。美國是黃瓜型(平均型),差的比我們多,但優秀的也比我們多。自然科學發展進步主要看引領者,也就是看優秀的這頭。我們現在有大量高質量的研究(雖然和人口規模比還是不相稱),但真正重大原創的,從0到1的很少。我們的文化不鼓勵出格的想法,而這正是科研所需要的。胡適說:大膽假設(idea)+小心求證(technique)。很多科技成果都是愛異想天開又有才華的人做出的,但光異想天開顯然是做不出的。
做出重大成就的頂尖人才、大師除了聰明、勤奮以外,還通常具備理想主義、保有好奇心、敢於挑戰難題和權威(勇氣)、充分的想像力、不喜歡安定喜歡折騰(進取心)、專註力、良好的交際能力這些特質。不具備這些特質的聰明人往往只能降格為普通人才。大師級的頂尖人才不是學校教出來的,而是熏陶出來的,家庭和社會的「氛圍」很重要。培育大師級人才,答好錢學森之問,是個社會系統工程。
6 精力虛耗。我們學生不是想學什麼就能學什麼,有大量課程是強制他們學的,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自主設計課程表。他們大量精力浪費在一些不相干的課程上。大學四年只相當於學了三年。一年有好幾百萬學生,每人浪費一年,總的虛耗就相當驚人了。搞理論的學術黃金期是短的,一般是25歲到45歲,做實驗的要長點。也就是說一個理論工作者要浪費5%的精力。
7 傳媒有問題,娛樂至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視、報紙、新聞網站首頁、頭條鋪天蓋地是娛樂明星、商業大佬、領導幹部,各種各樣的致富故事和花邊新聞,很少有科學家、工程師、醫生,最近似乎有改觀(就我所接觸的而言)。CCTV一檔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有段時間請了一些演藝圈大腕,大概在官媒看來所謂成功的人生就是他們那樣子吧,有名有錢有地位。我看過CCTV10《科技之光》引進的德國科普節目,印象深刻,場下坐的都是中年人,講的是有趣的科技,比較嚴肅(德國人不苟言笑)。我不相信這樣的節目土豪的CCTV會做不出來,還是因為不吸引眼球不想做罷了。 CCTV《加油!向未來》《機智過人》娛樂味很重,令人失望,實際上是披著科學外衣的娛樂節目。傳媒的影響力是很大的,特別是對青少年三觀正在成形的時期。現在城市裡幾乎家家有電視、人人有手機,青少年如果從小接觸的是政、商、娛的大腕,那他/她怎麼可能立志成為科技工作者?
8 歷史原因(民國戰爭、1952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1978全國科學大會)。
9 英語沒學好。英語現在仍然是世界普通話。我們的英語教育是失敗的,學了那麼長時間,聽說讀寫的水平還是很低,只會做語法辭彙題,只會應付考試。我們掌握的是試卷上的英語。
10 人窮志短。這句成語很有道理。經濟上的現實壓力往往讓人放棄遠大理想。過去在科學上取得成就的人士往往家庭條件都比較好,貧困出身的雖然有,但比較少。像大陸出生或成長的諾貝爾三大科學獎得主中,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高錕、屠呦呦出身都比較好,只有崔琦比較差。這一點,隨著國民收入增長,會慢慢改變。
11 人才流失。一些理工科畢業的優秀學生轉行了,早年的科研夢敵不過房價、收入、就業等現實問題。985學校最優秀的本科生往往選擇出國深造,這些尖子學成後也有相當一部分留在了國外。
12 學風有問題。我國有位搞生物的李寧院士因為貪污被批捕,上海交大有「漢芯事件」,前段時間有「韓春雨事件」和斯普林格「腫瘤生物學事件」,這些都是被曝光的,還有那些沒被曝光的,就永遠不為人所知了。我以為,教授不應該一邊拿高校薪水一邊從事企業經營活動,當然可以通過專利轉讓等方式將成果轉化。有的教授不好好鑽研技術,掉進錢眼裡,一心想開公司賺大錢,結果由於不諳商業江湖的遊戲規則,因為合同和商業流程不規範被有利益瓜葛的人抓住把柄舉報,進了看守所,如清華教授付林就是這樣栽跟頭活生生的一例。
除了第1、8、10條怪不得當代國人,其他幾條的確是阻礙我們成為諾獎大國的嚴峻問題。我有點開始懷疑國人目前是不是適合做頂級的原創科研。
作為一名理工科研狗,從自然科學角度,來探討一下這是為什麼(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好好討論)。
1. 國家對科研的引導方向不在諾貝爾。
諾貝爾頒發的是對全人類做出貢獻的基礎研究。而我朝科研的大部分資金是工業部門發放的。錢都砸在了如高鐵,航天,超算,發動機為代表的工業領域。就我們學校來說,搞數學,物理等基礎理論的實驗室窮得叮噹響(我校985 211),搞工科的實驗室富得流油。當然中科院和清華的基礎研究是不缺資金的,然而基礎研究不差錢的也就那麼幾家了。這裡說一句題外話,不能拿諾貝爾獎評價中國的教育和科研體質,說實話諾貝爾獎那些成果對國家有個卵用,但是我朝在工業領域的進步是舉世矚目的(當然雞肋的弱項也還是有)。
2. 科研人員的基本工資相當低。所以就算有理想想做基礎理論的實驗室,為了生計,也不得不走上與工業部門合作的道路。我校有個做腦科學的大牛,搞了幾年理論實在沒錢了和某部門合作開始搞腦機互聯,實驗室在學校和學院的地位立馬提高了一個檔次。
3. 說白了就是,國家覺得以諾貝爾為導向的科研有個卵用。什麼?你想探索宇宙人類的奧秘?呵呵,可以阿,但是錢是不會給你的。來來來,我們來探討一下相關的工業技術。
4. 教育部對工業部門很不爽,尼瑪都搞工程,大學排名怎麼上去!都給我發論文!於是這幾年各大學校紛紛出台了發論文的指標和福利(畢竟教育部雖然不給你發錢,但是畢竟是上司,面子還是要給的),很明顯我朝大學的國際排名這幾年蹭蹭上去了。所以說,學校排名這事也是扯淡的,對國家沒啥卵用。好看而已。
很多人說中國人數學秒殺老外,沒毛病,我基本上同意,我之前寫論文的時候帶我的博士是數學系畢業的,他問我怎樣在計算機上用函數畫出一個橢圓,我隨手給他寫了個極坐標參數方程,他居然問我這是什麼意思。
2000年到2012年得諾貝爾獎的人都是在1930年到1970年間接受的初等教育,那時候中國在幹嘛你們心裡沒點b數嗎?我覺得中國人是世界最聰明的人種,不是太完全的統計現在大部分中國科學研究者地位低,拿不到足夠的經費。大部分中國人還在考慮養家盡孝道,你無法在承受社會壓力的時候去回報社會。如果發展到大部分中國人不用考慮那些瑣事的時候,我預測諾獎起碼一半以上的獎項有中國人的名字。
中國大多數頂尖科研成果均已被列為國-加-絕-密,並優先服務于軍事。相比於這些成果,屠呦呦民用級的青蒿素連提鞋都不配。我們要感謝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們為了祖國未來而不計較個人名利的無私奉獻精神!
中國人一向注重技術,不注重科學,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意識形態
十年文革為中國諾貝爾獎之匱乏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那十年間,中國的精英人群或被批鬥或被迫害。屠呦呦獲獎並不能掩蓋這一事實。
諾貝爾獎與國家軟實力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4839?page=rest
諾獎是一國軟實力的結晶。如果一國常年顆粒無收或偶爾獲獎,它的科研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一定存在問題。
「諾獎研究科學,中國人研究諾獎」
諾獎候選人通常由諾獎委員會邀請的專家來提名,然後再由一個高水平的專業委員會從候選人中進行篩選,最終確定獲獎者。……目前中國諸多獎勵或學術稱號中,大都需要參評者自行提交申報材料,這催生出許多有違學術倫理的作法。在中國的科研院所,那些想要獲獎的人士,一年到頭都有填不完的表格。
「中國一直在拿走美國人的知識財產,但美國人有一件知識財產,中國人還沒有來拿,這個東西就擺在光天化日之下,人們卻視而不見,那就是我們的憲法,我們的獨立宣言和權利法案。如果有一天中國人把這個也拿走了,那我們美國人就真的要擔心了,因為這個地方會變成創新的動力中樞。但在那之前,我並不擔心,因為中國所能做的,不過是不停地拿走我們的下一個科研成果,但卻永遠也追不上我們。」
——《紐約時報》
突然想起一個笑話,咱們學校的三好學生獎狀你們總是得不到呢???
中國文革期間科學滯後嚴重,最近幾年國家重視科學,我想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諾獎應該會井噴的吧
可能是之前教育制度的問題 以前的中國教育注重死記硬背,不注重創新,沒辦法很好的開發中國人的創新思維,所以在科學領域獲得成就的中國人少。但是現在的教育越來越注重創新,所以這種情況應該會好轉。還有就是一些國際上的政治問題。這個就比較複雜,我也不太好說。
以上。
學著全宇宙最難的物理化
國家的重點不在諾貝爾吧,也不是很願意申報和推薦
諾貝爾獎對於中國是一劑絢麗包裝的毒藥、是毒品,是鴉片,是陷阱,是圈套,是敗壞學術造成教育腐敗的用巨資購買成癮的荼毒,是美國的戰略家居心險惡、用心險惡地精心設計的為淵驅魚,為叢驅雀、釜底抽薪、掏空中國的春藥經濟,製造精神鴉片,是有毒的政治迷魂藥;是美帝對中國知識分子進行侵蝕的工具、武器、噱頭.而且西方科技體系越進步、越發達,現代儀器越昂貴、先進加工設備系統價格愈加高昂,深空探索、基因工程、納米微觀研究、高能物理求索等等研究手段耗資宏大到要許多發達國家聯合開放都捉襟見肘的時代,用眼花繚亂、虛無縹緲的諾貝爾獎來引誘中國用舉國資源、掏空國庫、挖盡全社會資源去破壞國家經濟基礎、毀壞國民經濟建設,概念麻醉中國人,是已經和將跨越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星球大戰」似地巨騙、誘導、咋呼、忽悠.買辦們、中國知識分子在西方洋大人的指揮下糟蹋揮霍、盤剝自己的民眾,還幫著國家資本打劫自己人民的財富,運用過西方政治、意思形態、科學技術體系、美元霸權,攫取全世界的財富,早就已經是中國人奴才、心理畸形和扭曲的公開表現,得到洋老闆的一片叫好,解除了中國人的精神武裝,讓不少中國人特別是官員聽了很受用,以此為官績、政績,做什麼生意最賺錢:M國.得了諾貝爾獎又怎樣?中國的自行車材質與製作水平現在還達不到發達國家文革前的水平呢.帝國主義利用豢養的洋奴和內鬼以及代理人引導《自然》雜誌、《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來搞垮中國,體制內各路知識分削尖腦袋、趨之若鶩,敗壞了黨風政風,更敗壞了民心.我們一定要堅持毛主席的指引。毛主席時代的科學家不為諾獎所蠱惑,創造出了那麼多偉大的成就,科學事業科學家不像今天這樣腐朽、墮落,唯利是圖
有三個原因
1.中國人思維能力低
2.中國人精神追求低
3.社會上對思想禁錮和控制
推薦閱讀:
※為什麼民國時期復旦大學沒有出現大師級的知識分子?
※到底是去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工作?
※為什麼有人說「民國時期,是中國大學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
※現階段的教育,使用平板電腦完全替代紙質教材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