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平時是怎麼修鍊的?
僧人平時是怎麼修鍊的?比如早做什麼?中做什麼?晚做什麼?念什麼?看什麼書?
謝邀!對於僧人我們一般尊稱為師父或法師,對於一個寺院最有名望的出家人我們尊稱為大和尚。和尚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親教師(親自教導我的老師)。
日常生活中出家師父要進行早晚課(一般早晨四點至五點半間開始,依季節和日出時間而定),下午則一般在天黑之前。早晚課要念誦佛教經典,拜佛,禮佛。早課是對一天修行的提醒,晚課是對一天生活的反省總結。關於早晚課的內容在《朝暮課誦集》里會有,網上就可以查到,題主感興趣也可以去臨近寺院或居士手裡免費請一本。淘寶「弘化社」的官方網店可以請到很多類似的佛教各個層次的書籍,幾乎都是免費的。
一日三餐(有些出家人一日兩餐甚至一餐)都在齋堂(又稱五觀堂)進行,吃飯對於出家人也是修行的功課稱為過堂。前後誦經,期間禁止說話(止語)。吃飯時做五種觀想。整個過堂安靜莊嚴肅穆。
每天要學習佛法。形式不一而同。有時自習,有時寺院會定時集體學習。
參與各類佛教修行活動,如坐禪,經行,念佛,誦經,誦戒等。
參與寺院勞動。
組織佛教活動,比如各種佛教節日慶典、法會等。
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到各地佛教勝地參學。等。
其實這些也只是表象罷了,在生活中止語、收攝六根、不攀緣、覺察心念依上述表象的修行來時時刻刻修鍊自己內心,自利利他才是真正的修行。
佛教講「戒、定、慧」三學。不同的出家人分別要遵守十幾條,幾十條,二百多條,或三百多條不同的戒律。他們對自身要求非常嚴格。胸懷信仰,生活清苦,志向遠大,生活積極樂觀。而並非一般人眼中古板教條的樣子。唐太宗就曾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所易行」 。
感興趣的話題主平時可以到臨近寺院里小住幾日體驗一下。全國各地也有許多名山大寺每年都有組織夏令營或禪修活動。老少皆可參加。幾乎都是免費的。不僅可以旅遊,還可以學習佛法,結交朋友,體驗真正的僧團生活。且參加者都是以年輕人和知識分子為主。
佛教似宗教而非宗教,類哲學而非哲學,通科學而非科學。希望題主可以真正了解一下佛教。你會受益匪淺。推薦書籍:
《佛陀的啟示》 羅侯羅?化普樂法師
《正信的佛教》
《學佛群疑》 《佛學入門》 聖嚴法師《正見:佛陀的證悟》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 切
《佛教常識答問》 趙朴初
最後衷心祝您吉祥如意!福慧雙增!阿彌陀佛!我所接觸的寺院日常功課作息表(網轉可能時間上有小誤差)
2:00 起床2:15 起香 坐禪3:15 開靜 (擊鼓鳴鐘)
4:00 早殿(早課)5:00 第二支香5:30 止靜6:30 開靜6:40 第三支香 止靜7:30 開靜 誦楞嚴咒十遍9:30 ~10:30過齋 (全天24小時中,只吃這一頓飯——日中一食)10:30結齋。休息至11:55,自由活動,洗漱縫補12:00第四支香12:30止靜
13:30 開靜14:00 學習戒律16:30 晚課17:30 第五支香,行香。18:20 止靜19:20 開靜 聽法 至20:30 (擊鼓鳴鐘)21:00 自習22:00 止大靜。早晚課都有課本,因為僧人的書籍不對外,所以課本外讀什麼不太清楚。每年陰曆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兩次大型法會,結夏安居,行腳等等。
僧人這一生非常不容易,因其不容易,所以感動欽佩。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往往豪氣干雲,心裡有理想,前方有目標,內心很專註,精力不分散,性的渴望往往可以轉移。到後來,進入三十多以後,年齡日長,與現實相比,理想顯得渺茫,與情色相比,操守顯得空洞,這時候,遇見相互有意,則不再拒絕,覺得這是真真切切的美好,人間這般美好並不多啊,何必拒斥。就是這樣,漸漸變了。因此我想,其實三十五到五六十歲這二十多年,人在這段時間裡,是非常現實的。這個段落里的成年人,誰都想嘗嘗男女之事。按我推測,出家人也一樣。這個年齡段,理想太遙遠空虛無意義,只有現實體驗才是最真切的,才是最有意義的,才能給長久孤寂的單身生活帶來溫暖的慰藉。這個年齡段的出家人,在寺院住了十年以上了,其他僧人的精神境況他已熟悉,整個僧團內部的繁多事情糾葛以及複雜人性,看得很清楚了,會對信仰很幻滅,會對這種孤獨寂寞的單身生活很厭倦。但又特別依賴寺院,因為無法回到社會了。寺院生活早已厭棄,但又特別依賴寺院,嚮往凡俗正常的男女生活,但又身無分文,無一技之長,家人估計早已失去聯繫,即便還有聯繫,也沒有可以交流的共同話題,更不可能有親密往來。幾十年一直切斷與異性的往來,此刻只好空想吧。因為,真正要有男女之事,那也不可能憑空落下來一個女人給他慰藉啊!我問過一些女士,對寺院和尚注意過嗎?一般回答就是,希望看看高僧,看到少年出家人會留意一下,對其他和尚幾乎沒有留意過。也就是說,她們女性全當他們是空氣了。那麼,他們雖有一腔慾念,其實沒有女人把他們作為單身男性看待。如果破戒了,而且破的是根本戒的話,僧團組織怎麼處理,守戒是靠自律還是有管理監督機制,出家人因為破戒一定要趕走的話,他們的去處在哪裡,是被另一家寺院收留,還是攆到社會上來,如果是攆到社會上,那問題就很多了,他們怎麼在社會立足謀生,誰會收留他們,生養他們的父母那箇舊家,能收留他們嗎,如果是十幾歲出家的,三十到四十多歲才被攆出來,那麼,父母那個家估計沒什麼人了,即便有兄弟姊妹,那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小家,誰還會接他們在自己家裡住呢,投靠父母嗎,父母已經年老,本來該你去贍養他們了,你一個中年人,身無分文,還要去啃老,如果是四五十歲破戒被攆,那就更難投靠親人了。我看到一個空間里有一篇女出家人寫到,她們其實只有往前走,回不去了,社會沒有立足之地了,披上袈裟,家人還會牽掛,如果脫了袈裟,家人恐怕避之唯恐不及。對家人來說,那還俗的親人,是一個巨大的麻煩,比什麼不孝啊、年紀大了還沒成家啊、沒有工作啃老啊,都要麻煩若干倍。但我想,其實三十五到五六十歲這二十多年,人在這段時間裡,是非常現實的。這個段落里的成年人,誰都想嘗嘗男女之事。按我推測,出家人也一樣。這個年齡段,理想太遙遠空虛無意義,只有現實體驗是真切的有意義的。老年僧人的孤獨寂寞無依無靠,一生一世都在寺院里,有人照顧他們嗎?想起這些,感受極為複雜。那麼,可敬可佩的出家人,特別是少年出家的僧尼,他們知道已經選擇了一條只可向前無路可退的艱難人生路嗎?都是凡夫俗子,你們這般抉擇,我想想就會心生敬佩,眼中含淚。
我覺得是練虛 返魂 凝結舍利 修成元嬰 再努力爬到羅漢菩薩果位 最終目標是混元大羅金仙啊
一樣是打坐,有人安慰祥和,有人心亂如麻,更有那神志迷亂的。
所以,我想,僧人如何修煉,對於在家人來說,不易直接模仿吧。
咱還是自己先整明白要練啥呢。釋子恆澤師兄提到的書籍都很好,可以看到正確的方向。推薦閱讀:
※和尚可以吃辣椒嗎?
※每天睡前打坐今天卻夢遺了(做春夢那種)?
※修行,宗教,與科學三者之間的關係?
※在佛教中,極樂世界,六道輪迴中的天道,成佛,這幾個境界如何區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