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衛所制度已崩潰,為何中後期反而名將輩出?該時期明帝國軍事人才的遴選制度是怎樣的?


謝邀,先簡單介紹一下明代的軍事體系情況,明朝並不是只有衛所制一套軍事體制,而是衛所制和營兵制並存的情況。其實衛所制在永樂年間已經開始崩潰了,用不著等到你說的中期,自永樂已降,明代的軍事制度就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衛所制這種制度,是與朱元璋確立的「中央·五軍都督府——地方·都指揮使司及其下轄衛所」體系相適應的,但是衛所兵的戰鬥力下降的很快,而各地的戰事頻繁,對軍隊要求很高,特別是邊境戰事,所以永樂時確立了九邊總兵制度(具體哪九邊我也記不全,反正就是甘肅寧夏宣府大同這麼些個地方),而中央則由兵部進行管理,與這一體系相適應,便產生了營兵制。衛所兵一般是世軍制,軍戶家庭世代參軍,但很快衛所兵已經退化到跟農民差不多的戰鬥水準了,於是營兵漸漸成為戰場上的主力,在營兵中,有從衛所中選拔的比較有戰力的士兵;也有通過募兵制招募的,他們算是職業兵,且只及本身,身份不世襲。當然衛所仍然存在,但重要性已降低很多,只負責屯種和駐防當地的工作。比如戚繼光的練兵選兵,參看他的《紀效新書》,基本上都是從農民中直接募兵,而非乞靈於衛所,因為衛所兵的水平實在太差了。

那麼與徵兵制度相適應,人才選拔制度也有變化。明代的很多武爵武職都是世襲的,但並非完全固定,而是流官制度,哪怕是世襲的下階武官,只要有戰功,也有升遷的機會,而非你繼承了什麼就一直是什麼。所以說他們有向上爬的動力,自然會努力作戰了。反倒是那些高階的世襲官爵功臣之後,例如朱能家、徐達家、張玉家等等,越來越沒存在感,開始的時候功臣之後還能管管五軍都督府什麼的,但隨著五軍都督府的存在感被兵部搶走,他們也就變成打醬油的了。普通小兵,無論是世軍還是募兵,在軍中立功後也可以得到升遷,例如滿桂,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升上來的,一般來說戰功主要以人頭數為評價標準,不過戚繼光在他的軍隊里廢止了這一規定——而且嚴禁割人頭,取而代之的評定戰功方式是考察整個小隊(一般是鴛鴦陣十二人:作戰十一人加伙夫一人)的戰果,然後加以賞罰。

明代的文官也可以管理軍事,並且出現了不少人才,例如王越、陳鉞、王崇古等,這也是軍事人才的一種出頭方式。

此外明朝也有武舉制度,雖歷代都有不同,但總體是類似的,無論是軍戶還是民戶都可以參加,文試和武試都要考,寫寫策論啊比比射箭啊力量啊什麼的。考生來源分為「邊方」(北方邊境)和「腹里」(內地省份),一般來說,邊方中舉的在邊方效力,腹里中舉的在腹里效力,不過如果腹里的有志於邊方,也可以申請去邊方(因為容易立功嘛)。這些選拔出的人才,要麼發往京營,要麼發往九邊,要麼發往各地的指揮使司,總之都有出路。

另外,總督巡撫等也有薦舉的權力,他們可以在轄區尋訪人才並上報朝廷,如果他們推薦的人才立功,他們自己也會有賞賜(「如樹有功績、賞及舉主。或徇私濫舉、以致僨事、舉主一體議罰」),這也是一種人才選拔的方式。

而軍官的升降賞罰等,有武選司和職方司管理,這大概就是明代的武官銓選制度了。總的說來,升遷渠道還是比較多的,明代的許多名將,如戚繼光、俞大猷、譚綸、李如松等,都是通過以上這些方式逐步嶄露頭角的。

至於明代的邊軍、京營、地方衛所兵等的關係,晚上有空再說吧。

艾瑪艾瑪,真的有人贊我啊,那麼再說說邊軍京營衛所兵的情況吧,這不是跑題,是贈品!

首先說猥瑣,啊不是,衛所。衛所嘛,顧名思義,地方上的「XX衛」、「XX千戶所」、「XX百戶所」等等,都屬於衛所的建制範疇——當然了錦衣衛、旗手衛、「上十衛」等不屬於,他們是天子親軍,不受地方管轄,直接對皇帝負責。

按照規定,連郡者設衛,每衛大抵5600人,下轄五個千戶所,一個千戶所設千戶一名,正五品,副千戶兩名,從五品,此外還有掾屬吏目等,統轄的兵力應該是一千一百二十人。一個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每百戶統兵一百一十二人,分為兩個總旗。每總旗統兵56人。又分為五小旗,小旗管轄十名士兵。 所有的軍政,由衛下達於千戶所,千戶督百戶,百戶下達總旗、小旗,「大小相連,以成隊伍」。當然這只是紙面上的規定,實際上到了後期,地方上各衛所都嚴重缺編,遠遠達不到規定的編製。

然後說京營,洪武年間京營就已設立,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以訓練在京官軍。永樂遷都後,又於京師附近的各地衛所挑選官軍輪班上操,以「內衛京師、外備征伐」,此時京營稱為「三大營」。所謂三大營,指的是三千營(區區在下,選ID的時候想到了這個,就用上了)、神機營和五軍營。而五軍營的「五軍」指的是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這五部分。

景泰三年,京營分為十營。成化三年,分為十二團營。正德六年,改為東西兩官廳。嘉靖二十九年恢復了三營制,還叫京營。之前說的錦衣衛(除北鎮撫司之外)、旗手衛、「上十衛」(金吾衛虎賁衛羽林衛等等)、御馬監提督的軍隊等部隊,在制度上也屬於京營的編製。

錦衣衛的北鎮撫司比較特殊,這是專門管詔獄的,所以直屬於皇帝。

邊軍……哎呀好麻煩啊,以後再寫吧。


謝邀,第二次被邀請,好激動啊(*Φ皿Φ*)(第一次被邀請的問題根本答不上來......)

明朝的衛所制逐漸敗壞,這是一個過程,談不上崩潰,而且明朝政府也對軍制進行過一些維護和改革。

首先是明朝軍制面臨的問題。儘管衛所制是全國主要軍事制度,不同地區的情況也不盡相同,而且軍事上的問題也不僅僅由於和限於衛所制度的問題,因此很多軍事改革並不直接針對衛所制,衛所制也不是明朝唯一的軍事制度。既然題主問的是明中期到明末,而且針對衛所制,我盡量根據這些範圍回答一下。我推薦看些書,比如《中國軍事通史》和《隱匿的疆土》。衛所制以屯田(包括軍屯與商屯)、軍戶、衛籍(衛籍人口並不都是祖軍的後裔,因為衛所作為一個軍事系統管轄的地理單位往往有不少民籍戶口。明中期以後,越來越多的衛籍人士讀書應試,出任文官,至於武官就更多了)為基礎,研究衛所制就不能忽略後三者

衛所制的設立在當時確實有很大的優勢,不在這贅述了,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很多問題也暴露出來

通過嘉靖年間沿海的衛所情況也可見一斑:

既然衛所制問題如此嚴重,衛所兵戰鬥力低下,那麼軍事制度上的變革就迫在眉睫。衛所制沒有被廢除,但已逐漸讓位於其他軍事制度

治療頸椎病~

至於為何從明中期到明末「反而」名將輩出,根據我個人看法,是否出名將與衛所制度如何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繫,儘管衛所制度不斷敗壞,明中期名將也不算少(不過從整個軍隊的角度當然還是很少的)。首先我認為實戰出名將,軍隊戰鬥力強,充足的軍餉補給、良好的裝備、士兵素質及將領素質都是重要因素,而明中後期財政狀況尚可,儘管明朝政府的稅收本來就很少,總體上處於下降趨勢,但還沒到明末同時遭遇重大天災和大量軍事開支的窘境,也就是說,至少還沒那麼窮。那麼保證經濟基礎,軍隊的實力不會太差(反觀明末,軍隊戰鬥力很渣,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沒錢,糧餉裝備都沒有保證,當兵死去活來,還能指望打什麼勝仗呢?),即使戰鬥力不強也並不主要是衛所制的問題。從明中後期開始衛所制的問題才變得非常嚴重,因此募兵制興起,比如著名的戚家軍就是募兵而非衛所兵(不少名將也是採用募兵)。編製、戰術、訓練等方面的改革、裝備的改進也大大提高了明軍戰鬥力,而這都是以保證經濟基礎為前提的。另外,隨著募兵製取代衛所制,家丁制度也興起了,家丁也成為一些將領的重要作戰力量。

明朝軍事人才的遴選,主要是武舉制度,也有世襲軍官,文官擔任武職的也不在少數。

以上是對明代武舉的介紹。


李成梁和戚繼光牛逼是因為他們都有家兵,如果他們用衛所兵還不知道什麼結果呢。


所謂名將輩出,不過是某小說刻意渲染罷了。明中後名將大多招募家丁,衛所兵早不堪用,是以能馭下之人常能成為名將。


我明明覺得明初才是名將輩出。別說徐達,常遇春等等這批人了,如果去看一下《皇明開國功臣錄》,那你會發現,浴血拚殺出來的中下層將領真是有一大批。很多人從入江南開始,歷經對陳友諒,張士誠的大戰,之後或南征閩粵,或北伐中原,之後,又有徵四川,北伐蒙古,征藏邊地區的西番,打遼東,打雲南,甚至有剿倭至琉球海域的。可以說,洪武從軍事角度講是貨真價實的。這個核心集團可真是從淮西的一群泥腿子搏殺出來的。這一時期隨便一個不知名的將領都可能有極為豐富的作戰經驗。

至於明後期嗎,名將肯定也是有的。不過,明朝本身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軍隊樣式、裝備在變,國防形式也變了。

儘管蒙古人仍頻頻威脅明朝,但難以在顛覆中原政權了。舉個例子,嘉靖中葉到隆慶和議期間,明朝和右翼蒙古長期處於敵對狀態。蒙古人頻頻入寇,明朝的邊將們也沒閑著,也去劫掠蒙古人。這種行為被稱為搗巢趕馬。它基本上不是有計劃的正規作戰,而是邊將的私人行為。他們豢養大批家丁,甚至是蒙古家丁,對草原進行突襲行動。這類行動顯然是為了邀功。真正蒙古人大舉入寇時,邊將們可能反倒不積極應戰了。他們對這類私活更感興趣。其實到了明後期,文臣在邊境事務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出了很多有名的人,像王崇古、方逢時、李化龍、鄭洛(打擊西海蒙古)、李汶(取得松山大捷,極大地拓展了明朝在河西走廊東段的版圖)、蕭大亨等等。他們通常熟悉邊務,有的更是抓住時機,取得了赫赫武功。


明朝中期募兵制已經取代衛所製成為主要兵役制度了


衛所制度崩潰跟名將輩出有什麼關係?


因為《明朝那些事兒》

內容比較細,人頭多了。所以你感覺名將多了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實戰出將領


和平時期怎麼會出名將呢 只有大規模戰爭才讓潛在的名將出現 而後半段戰爭的出現和衛所崩潰有一定關係 那時候的選拔制度不是很清楚 但比現在要開放


名將之類的,也有吹的成分吧。

比如秦漢之間,那麼叼,然後打匈奴,劉邦差點回不了家。

日本戰國那幫人也是各種鼓吹,結果到了朝鮮這邊來也現行了。

你看,帝國主義時期,人家過來的幾艘艦船,你就不知道神馬名將,人家也輕輕鬆鬆的虐殺這邊的將領。


推薦閱讀:

如果讓現在的解放軍對戰二戰時的日本軍隊,能否做到零傷亡?
中國古代的有名戰役有哪些?
劍盾/刀盾的常見形制有哪些?
白袍將軍陳慶之真的那麼厲害嗎?

TAG:明朝 | 歷史 | 歷史學 | 古代軍事 | 明代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