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在日語中被稱為「米國」?

日本人稱美國為「米國」,有什麼歷史淵源呢?又會不會是日語照搬英語發音音譯的呢?


@李淼

在李老師說的基礎上,我又考證了一下。

感謝李老師給與的啟發。

我覺得,聽錯這個當個梗來說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出於還原歷史的角度是不嚴謹的。

因為我查詢了中國對於美國的譯名的歷史以後發現,中國也忽略掉了 亞米利加 的 亞

顯然兩個國家同時聽漏掉American 的第一個音節這種事情是難以置信的。

niconico 百科顯示

American 的音標 是 「?mérik?n」

? 這個音在日語裡面是沒有的,所以音譯成 メリケン 不能算錯,只能算不準確。

先說一下日本對於美國譯名的變遷

ペリー提督が開國を迫って寄港した1854年の瓦版には

ペリーの似顔絵に「米利幹(メリケン)」と注釈され、1862年の幕府文書では「亜米利加」と表記され、

1871年の木戸孝允渡航日記には「米國」

1878年の報告書には「米歐回覧実記」と記され、

1905年明治天皇がルーズベルト大統領に送った書狀の宛名が「北米合衆國」と記されるなど

第一次黑船事件的時候,是稱呼美國為 米利幹(メリケン)

@五小毛 提到的書是這本 米利幹漂流記

這是當年某位不小心上了美國人的船的漁夫寫的,他被帶到美國以後看到了美國的社會種種,返回日本以後就寫了這本書

請注意這個時候的時間 1854年

八年後,在幕府的正是公文中 譯作 亞米利加

也就是說,亞米利加 這個稱呼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在 1862年

也就是說日本在第一次接觸美國的時候就使用了 米 這個字

同時1862年的音譯應該是比較完整地音譯了America這個單詞

到了1871年,基本上米國這一個名字已經確定下來了。

我們倒回來看中國

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於1623年以中文所撰的《職方外紀》一書稱其為「亞墨利加」

注意點,第一音節是有的

去掉口字旁,我們可以還原出 我國在1805年的時候就已經把美國翻譯成 米利堅

這個幾乎和 米利幹(メリケン) me li ken 的發音一模一樣,同時字也有兩個是相同的,但是早了整整50年

注意點:第一音節又沒有了

後來,1820年左右,亞米利加(美洲)這個詞首次出現了,雖然和亞米利加(非洲)搞混了,但是我們很明確的得知,中國使用亞米利加比日本早44年

注意點:第一音節又出現了

可以看到在1844年的時候,美國人自己對自己的國名的翻譯很在乎,沒有認可了「米利堅」這個翻譯,認可了音譯 亞美理駕 ,同年簽署的 中美望廈條約 顯示,美國已經承認了 這個詞是作為了America合眾國 的縮寫的。(但是同時請注意,這個時候還是 有第一個音節和去掉第一個音節的兩個音譯並駕齊驅 即 米利堅 亞美理駕

這一段,大家如果想全部看完的話也可以,但是請抓住一個重點,美國和亞美理駕合眾國這兩個名字是並駕齊驅的(也就是說對於第一音節的保留我們一直掙扎),同時 米 這個 美 的替換詞 也沒有消失

一直到民國成立,美利堅合眾國 這個名字才正式被確立。

所以為什麼第一個音節沒有了?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保留第一個音節和不保留 兩種翻譯一直在並存(在很長時間內)

但是美國在公文中 承認了 第二個音節作為自己國家的簡稱

所以逐漸的,不保留的翻譯使用的多了

緊接著,保留的翻譯就消失了。

最後 亞美理駕合眾國 就變成了 美利堅合眾國

看到這裡,大家知道我要說什麼了么?沒錯,日本人對於美國的 米國翻譯 是從中國學過去的。

過程是這個樣子的

中國人造了 米利堅 這個詞

日本人抄去。

中國人造了 亞米利加 這個詞

日本人抄去

經過演化後來日本人就取了 米 這個字作為 美國的簡稱(前面中美簽訂條約的時候,美國接受了中國採用America的第二個音節的音譯作為本國的縮寫,理所應當日本的音譯雖然不同但是也是採用第二音節,所以也是認同的)

那麼有人問了,為什麼後面一個用美一個用米了呢?

答案在這裡:

倒幕運動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進入高潮,明治維新的開始在1868年,自此之後日本正是停止了向中國學習。(其實之前十幾年學習已經很少了,但是交流沒斷,這也是米國這個翻譯能夠傳過去的原因)而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美正式替代米的過渡階段。

中國當時和美國關係還不錯,於是就換米為美。

日本一直比較敵視美國,就沒有做美化工作。

從一個譯名的變化,我們也可以深刻地見證到清王朝的衰敗。從一個譯名的變化,我們也可以深刻地見證到一個忠厚老實的學生向能夠對老師下狠手的犯人的轉變。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中國知網購買以下的論文自己考察。

就沖我為了這論文花的五塊錢,給個贊吧。

參考文獻:

從「花旗國」到「美利堅合眾國」 —— 清代對美國國名翻譯的演變考析 梁建


明治時期, 美國也被叫做「米利堅」,然後就簡化了米國。

至於「米利堅」怎麼來的,アメリカ(美國)日常使用中「音變」為メリケン(me ri ken )(?看了百度的說是一本書名的翻譯,不確定。),後者「メリケン」用漢字替代後就成了 「米利堅」。

米國是什麼意思?

アメリカは何故 「米國」 と言われるのですか?子供に質問され 答えに窮...


莆田話的美和米同音


美國在日語中有兩種常見說法:「アメリカ( America , 亜米利加)」和「米國」。前一種就不用解釋了,就是把 America 直接音譯成為片假名。後一種說法的原因反而產生得更早,原因是日本人的聽力問題。

最初的出處我還沒有找到,但現存的一些日語辭彙中,比如「メリカン粉(美國產麵粉)」,原因是日本人最初把「I"m American. / American」聽成了「Merican」,於是最初在日語中的美國譯名就成了「米利堅」(我國其實也把美國稱為美利堅),於是做為簡稱,「米利堅」就成了「米國」。

類似的譯名還有很多:

イギリス English = 英吉利 = 英國,我國譯英吉利

フランス France = 仏蘭西 =仏國,我國譯法蘭西

イタリア Italia = 伊太利亜 = 伊國,我國譯義大利

スペイン Spain = 西班牙 = 西國,我國譯西班牙

ドイツ Deutsch = 獨逸 = 獨國,我國譯德意志

ロシア Russia = 露西亞 = 露國,我國譯俄羅斯

トルコ Turk = 土耳古 = 土國,我國譯土耳其

ブラジル Brasil = 伯剌西爾 = 伯國,我國譯巴西


日本同學在日本提問 為什麼米國在中國被翻譯成美國


中國的翻譯是彌利堅,彌字筆畫太多(繁體),日本書籍改成了米


有關西洋話音譯的問題,可以參考粵語發音。美,米在粵語中是同一個音。(因為被好幾個知友糾正了,答案改成米的粵語發音和普通話的美,發音相似,至於當時還沒有普通話這是個槽點,歡迎吐槽拒絕拍磚)。

補充一個日本為什麼英文翻成Japan。粵語中日文的發音是亞棒,寫成德語(也有可能是其他歐洲語言)就是Japan。比如德語姓名中約瑟夫就是J打頭的。

最後音變字不變,成為英語中的Japan(家班)。。


因為美國確實產很多米。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供應國。


我來歪一個,在我們方言(江淮官話泰如片,南通海安話)里,「美」字在人名里的發音就是「米」……


南方方言 美的發音是米


這與中國從清末而來的翻譯承襲有關。

對歐美國名和民族等的美化。

還記得鴉片戰爭時稱呼英國為英夷么?後來就成了英吉利,洋人了呢。

隨著中國對西方歐美列強的心態由盲目自大的鄙視到學習崇拜,以及歐美列強的要求,中國對歐美的翻譯明顯偏褒義,改變了以前偏貶義的音譯,即使犧牲音譯很像的部分也要好聽高大上(阿麥瑞卡比美利堅更像原英音),例如「英吉利」,法蘭西,美利堅,瑞典,瑞士,每個字都是讚揚,而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譯名就很中性,比如墨西哥等等。

可以體現出當時學界(尤其是學過外文,接觸過西方文明的翻譯學界)中的崇拜西方(崇洋媚外)的心態。

外國列強幹涉中國涉外翻譯:例:中英在《天津條約》後規定,不能稱帶貶義的「夷」字。

第五十一款 嗣後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

于是之後對於渉西方列強的便稱洋字,從洋人到洋槍洋炮再到洋貨,洋油燈,洋釘,洋紙燈,所有帶洋的東西便是好的了,時髦的了,於是有了洋氣一詞。(扯遠了)

除此之外當時的翻譯慣例還有,對於英語人姓氏的翻譯,也盡量美化,而且盡量第一個字翻譯為中文姓氏,(即讓英文的姓更像中國正常名字)如 史密斯,羅賓漢,華盛頓,林肯等等。而對於姓氏只有一個字的有英語李(Lee)姓。如果其名翻譯為兩個字,那整體譯名會像漢名的格式(姓+名)翻譯,而非外國的(名?姓)。例如李約瑟,蕭伯納。

當然對於給自己起了中文名的另論如司徒雷登。而對於原中華文明輻射區的日韓朝越等國,人名,地名均以其漢字叫法,而非音譯。

值得指出的是新中國後大陸翻譯習慣與台灣的分化:

例一:大陸上,外國人名按人本來民族語言的名字進行音譯,以及不再拘泥於姓氏第一個必須翻譯成中文姓。所以Obama在中國翻譯為奧巴馬,因為他老家非洲肯亞一大堆叫這個名的之前就這麼翻譯的,而台灣,以及美國官方給出的譯名為歐巴馬。

其他的還有:

 第42任美國總統

  英文:Bill Clinton

  大陸譯名:柯林頓

  台灣譯名:柯林頓

  第40任美國總統

  英文:Ronald Reagan

  大陸譯名:里根

  台灣譯名:雷根

  第35任美國總統

  英文:John Fitzgerald Kennedy

  大陸譯名:肯尼迪

  台灣譯名:甘乃迪

  美國前國務卿

  英文:Henry Alfred Kissinger

  大陸、香港譯名:基辛格

  台灣譯名:季辛吉

  英國第一位女首相

  英文:Margaret Thatcher

  大陸譯名:撒切爾夫人

  台灣譯名:佘契爾夫人

 可以看出台灣的譯名仍遵照弄一個中國姓的習慣,而大陸對於新的譯名就不再拘泥了。


在看了這個回答之前,一直糾結為什麼英國不叫米國,而是美國


有米.


閩南話裡面也是啊,是否日語抄襲了閩南話的發音?

發音導致的好玩事多了,比如日產的藍鳥,在閩南和台灣是賣不好的,因為「藍鳥」這個詞的發音和JJ是一樣的……


我一直以為是因為美國曾經有個時期國旗上有米字形的條紋圖案!!難道不是么......


中國很多發言發美這個音就是「mi」。


粵語發音中 米和美同音 不知道那個混蛋)(近代西方國家都是好名字 德 意 美 英 跪舔的意味真濃!)打字美國打成米國的 我一直都感覺事粵語系地區不喜歡打出美字而故意打成米的!


之前也都覺得是音譯的簡稱。。。

最近看了一本書里說日本戰後經濟恢復的時候,美國給日本提供糧食而又被成為米國。。。。

(僅供參考)


香港民初劇還叫花旗國


我的初中英語老師每次說America這個詞都要把頭尾兩個a丟掉,讀成「Meric」

不知是什麼仇什麼怨


推薦閱讀:

如果清代沒有閉關鎖國現在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
為什麼食鹽是戰略物資而自古受到嚴厲管控,但米、油、糖之類的相對管的沒那麼嚴?
古代的美女到底長什麼樣子?
中國的公侯伯子男和歐洲的爵位為什麼是一樣的 ?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為什麼會和塞爾維亞結盟?

TAG:日本 | 歷史 | 美國 | 日語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