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印刷品的時候為什麼要留 3mm 出血,不是 4mm,5mm 或者其他數字?
就設計和原料而言,出血量越少越好。之於前者,版面的控制可以更為精確;之於後者,原料的利用率有可能更高。
出血量的下限數值,由相應加工線上裁切工藝的精確度所決定。一般加工線上,2–10 毫米的出血量都算正常。在使用英制單位的地區,1/8 或 1/4 英寸是常用的出血數值;公制單位地區,2、3、4、5 毫米也都常見。
另,1/8 英寸合約 3 毫米,可能因此,公制單位地區也常將出血數值約定在 3 毫米。
- - -
注意:- 出血是印前工序——廣義上,可以將「出血」視作一個「設計點」,而非印後工序中的實際紙張切除量。僅憑原料紙張的尺寸、開本及實物測量尺寸,通常是無法反推出血量的。
- 區分「爬出」(creep)和「出血」(bleed)各自的應用場景。
只是3mm比較普遍,但不是全部都3mm,技術好的廠2mm也沒問題.
具體要看材質.但印的最多的是90-200g的內頁紙張,這些紙張的出血安全範圍都可以用3mm概括.
概括是什麼意思,請看下圖. 大概是這個意思. 能看懂就看懂,看不懂我也沒辦法了.謝邀! @倪萍 姐的邀請啊,這個,不好意思推辭的哇~
憑個人經驗+想像來回答。難免有不周到之處,還請見諒!
通常印刷都是印在整個開張的紙上。常見的書的版權頁上,會寫明,如:
開本:700X1000 1/16印張:17.5
什麼意思呢?開本,就是印這本書用的紙張,是平板切好的大整張的,它的尺寸。700X1000,就是紙張的寬和長,分別是700mm和1000mm。1/16就是16開。手頭這樣一本書,印刷好切好邊後的成品書,尺寸是168X238mm來算一下,168*4=672;700-672=28
至少,在這個方向上,被切掉的,不止是每邊3mm的出血,而是3.5,即28/8為什麼要設計出血呢?如下圖
這樣的摺疊,摺疊完成後的邊,肯定是不齊的。詳細講,一張紙,第一次對摺,是可以幾乎完全對齊的(如果紙張足夠方正);但是從第二次對摺開始,紙邊就不會再齊整了。因為每一個摺疊的地方,都用掉一部分紙張。這樣不齊整的邊,肯定是不行的(追求文藝or小清新or小自虐感覺的,要毛邊、要自切邊的,不在此列),就要通過裝訂完成後的切邊來完成。出血留少了,不夠切:即,切完之後,發現還有縮在後面的沒有切到的;
出血留多了,切出來的當然是齊整的,但是切下來的紙邊量偏多,這不就是浪費么?雖然說一毫米半毫米的,一本書兩本書感覺不出來什麼,但是印刷廠是每天印上萬本書的好嗎?3mm,就是印刷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們由經驗得出來的並在行業內多年沿用的在」要切個好邊啊,齊整啊!「和」不要浪費版面啊(不要浪費紙張啊)「的兩個要求中,總結出來的最優化的數量。
另外,印刷版本的留邊,也為出血提供了部分緩衝空間。如上面舉的例子,就多切了每邊0.5mm
為了結識做設計的朋友,才這麼認真答題,我容易么我!除了印刷的時候對不齊,裁切的時候對不齊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印刷機上紙的時候有咬口,咬口通常在1-2mm,所以如果少於2mm裁切,是一定會留白的,因為咬口印不上東西,如果是正好2mm,哇,那一下午也裁不出五十本來,所以3mm基本上就是在不浪費紙的原則下,平凡的機器和平凡的折頁機以及平凡的裁刀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有必要說的是,台灣的出血是4-5mm,在應對由裁刀造成的出血這類型的時候,2mm出血是足夠的
這個是印刷廠商的技術限制吧。越小就可以節省越多的紙,我這邊的一家印刷商可以控制到1mm,這樣他一年可以節約很多紙張的成本。
推薦閱讀:
※英國哪些大學的平面設計專業很好?
※這種字體效果是怎麼做出來的?
※為什麼 Adobe 的字元面板里只有 6、8、9、10、11、12、14、18、24、30、36、48、60、72 點,而沒有其餘可能的數字?
※如何系統地自學中文字標設計(logotype)?
※這種文字、插畫效果以及底紋細節是怎樣用PS或AI繪製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