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南和韓國能廢除漢字,日本卻沒廢除漢字?
韓國和越南都廢除了漢字,日本卻保留了大量的漢字,這到底是因為日本人對漢字的特殊情結造成的,還是日本沒法離開漢字?其次,韓國和越南還有可能在將來重新學漢字嗎?總覺得廢除漢字是可惜的……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如果日本也像朝鮮和安南那樣長期處於政治和文化的邊緣,作為中國藩屬,以中國文化輸入者、模仿者、追隨者自居,那麼它一旦獲得獨立之後,也一定會以強調本土文化、肅清宗主國的文化殖民作為民族國家建構的手段,也會廢除漢字,恰恰相反,日本一直保持政治上的獨立,擁有強烈的文化自信,自視為東亞文明的代表,華夏世界的當然成員,漢字早已深度融入文化血脈,作為其民族記憶的一部分,而非宗主國文化殖民的象徵。
三個國家去漢字化程度排序是:越南、韓國、日本。也就是說,越南是廢除漢字最徹底的國家,日本是保留漢字最多的國家。這不僅與三國的語言特徵有關,與近代東亞的民族主義運動的歷史也不無關係。
在日本,漢字廢止運動由明治維新時期開始。對錶音文字的追求中帶著更為急切的對追求現代化的焦慮。「西方人不足一年便可掌握文字,進而開始知識鑽研,我們卻經年累月為一介工具之文字而耗費精神。」
由前島密的上書「御請廢止漢學之義」開啟的廢除漢字的呼聲,在知識界幾乎已經達成了「廢除漢字」或「削減漢字」的共識,並逐漸具體化為一系列文字改革的實驗。
漢字在日本被稱為真名,而日語的表音文字也被稱為「假名」:假名主要分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即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表達意義的文字。在摻雜著民族主義的文明開化的風潮下,當時真名與假名原在日本是兩套並行不悖的語言系統,開始漸漸被假名代替。這麼一來,漢字就不斷減少、縮小使用範圍。
- 2015年7月31日,日本大分,某列車的菜單。中國人不懂假名,但能依稀分辨真名 / 視覺中國
但如果漢字就此被廢止,那麼今天你在日本商場中就不可能看到那麼多的「漢字」,你也不可能從日料菜單中不費吹灰之力就點到「XX壽司」、「溫野菜」。這是因為,生死存亡關頭的漢字,剛好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當時的日本為了近代化,必須要吸收新知識體系,漢字恰好衝破了原有的脈絡,成為了日本西洋化的媒介。用古代漢語已有的辭彙或者以漢字構造的新詞,來翻譯西方新的概念,是近代日本吸納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大量的漢字譯詞,如同洪水一般混雜出現在日常的文書和會話中。
你今天看到的現代漢語,更是幾乎每句話都有著從日語翻譯發明中借鑒的詞語,「趨勢」、「分析」、「經濟」、「資本主義」、「比例」、「分配」、「事業」、「職業」……甚至連「現代性」這種表達都是從日本傳入的。
- 2017年1月5日,日本東京,約三千名民眾參加新年書法比賽 / 視覺中國
既然日文中還保留了部分漢字,那為什麼你在韓國街頭看到的韓文,卻完全看不到任何漢字的蹤影呢?
- 2017年4月25日,韓國首爾,明洞商業區這樣的繁華地帶才配備有漢語嚮導 / 視覺中國
其實,廢除漢字還與近代東亞的民族主義運動有關。古代的漢字文化圈是沒有「民族」這個概念的,漢字也從來不是一國一族之「專利」,自19世紀末民族主義傳來後,也被貼上民族標籤。
在近代,東亞地區傳統的「朝貢—冊封」體系開始受到衝擊。越南、朝鮮、韓國和日本這些漢字文化圈內的國家,在建立現代性的民族國家的過程中,民族主義和文字中對於「言文一致」的追求是不可分離的。
民族主義的發展,正可以體現在漢字文化圈裡,廢除或改革漢字,採用本民族表音文字的運動。民族主義和文字中對於「言文一致」的追求是不可分離的。在這種脈絡的延展下,漢字的「正統性」被動搖,並且開始一點點瓦解。
- 2016年8月11日,日本東京,許多商家使用中文招牌吸引中國遊客 / 視覺中國
甲午戰爭後,留學德國的東京帝國大學日本語教授上田萬年在1895年發表《國語與國家》演說:「語言對於使用的人民而言,就如同血液之於其同胞,如肉體上所示的精神上的同胞。以日本的國語來比喻這個道理,日本語應該就是日本人精神的血液。日本的國體,主要是以此精神的血液來維持……言語不單只是國體的標識,同時也是一個教育者,是情深無比的母親。」
上田萬年教授將「一國·一語·一民」定位成「一個國家的體現」,不僅要擁有本國語,也將其視為殖民政策的同化策略。
日本的漢字改革在提倡假名、羅馬字化、新造文字、轉說英語等流派中爭持不下,由福澤諭吉提出的減少漢字使用字數,成為一種折中方案。日本政府於1946年規定1850個《當用漢字表》,除此以外的漢字不再使用。
將韓語與日語對比,會發現去漢字化的程度並不一樣。日語中仍然保留了兩千個左右的漢字。
不僅是因為日語中同音字遠比韓語要多:作為拼音文字,韓文母音和輔音的組合能發兩千多個音,而五十音圖涵蓋的音節太少,難以用音節表意。
- 2015年12月13日訊,東京,幾位日本女星寫下各自的年度漢字 / 視覺中國
朝鮮半島的去漢字化,不是出於消除中華文化影響的「民族自卑感」,最主要的是為了消除日本殖民的痕迹。
甲午戰爭之後,朝鮮半島也掀起「文明開化運動」,書文逐漸開始從專門使用文字過渡到漢字與表音字結合使用,即漢字詞使用漢字書寫,而語句中固有詞和表達語法結構的部分用民族文字書寫。1910年進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以後,由於日本推行「國(日本)漢文字並用」,強制使用大量日本漢字,國內支持表音文字的朝鮮學者受到鎮壓。
二戰期間,總督府命令解散研究表音字的朝鮮語學會,有的學者被逮捕投獄。因而,漢字成為了日據時代的「遺產」,使用表音的拼音文字成為了民族主義的標誌,被視為反日、愛國、革命的象徵。
- 2015年10月9日,朝鮮平壤,路邊標語寫著「美帝若敢來犯,必將將其從地球上消滅」 / 視覺中國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北邊的朝鮮與南邊的韓國,在1948年後不約而同地廢除漢字,推行諺文。在朝鮮,金日成於1945年開始發出指示要求朝鮮共產黨內出版物不許夾用漢字,隨著自上而下的強制政策推行,僅僅四五年後,朝鮮的朝漢文混用時代就正式結束。
韓國政府則於1948年制訂《韓文專用法》,首先將韓文規定為官方文字,規定政府公文必須使用韓文,此時尚允許「過渡期間公文附加條款中漢字和表音字並用」。李承晚時代還在小學施行漢字教育,但時間不久,朴正熙1970年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完全廢止漢字教育。
真正完成了去漢字化的國家是越南。越南的羅馬字(國語字)原本是在法國殖民者的引入、推動下開始使用,真正的顯著進展由於越南本土民族主義者的宣傳:他們感受到羅馬字簡單好學、利於傳播革命觀念、傳播新知識,這時使用羅馬字從趨附法國殖民政府的表現,變成了對抗外來統治的武器。胡志明於1945年9月2日宣讀的《獨立宣言》,就是他用越南的國語字撰寫的。
- 2016年09月14日, 越南首都河內城市街景 / 視覺中國
北越獨立後,胡志明正式廢除了漢字。兩越統一後,南越的漢字教育也被取消,羅馬字的地位提升為國家唯一正式書寫文字。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原文標題《廢除漢字,韓國為什麼比日本更徹底》,作者懷濛。
參考資料
[1]Taylor, I., Taylor, M. Martin. (1995).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tudies in written language and literacy ; v. 3).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2]Flyingzone. Chinese letters in Japan, Korea, and Vietna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ll Empir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llempires.com/article/index.php?q=chinese_letters. [3]Zhao, S., Baldauf, R. (2008). Planning Chinese Characters (Vol. 9, Language Policy). Boston, MA: Springer US.[4]蔣為文. (2005). 語言、認同與去殖民 (Chu ban..; 初版. ed., 國語研究).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
[5]周有光. (1989). 漢字文化圈的文字演變. 民族語文, (01), 37-55.[6]馮天瑜. (2004). 「漢字文化圈」芻議.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5(2), 1-6.[7]孫洛丹. (2015). 漢文圈的多重脈絡與黃遵憲的「言文合一」論——《日本國志·學術志二·文字》考釋. 文學評論, (04), 48-56.[8]申小龍, 孟華. (2014). 漢字文化研究的新視角:再漢字化. 西部學刊, (02), 57-60.[9]陳月娥. (2016). 日本近代化與漢字問題 - Japa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 Issue of Chinese Characters.
排名第一那位還真是……日本又不是沒試著走這條路,只是發現不方便,就放棄了。韓朝廢止漢字倒是有個原因是因為日本殖民時期禁止諺文,造成諺文成為愛國的象徵而上位。越南本就有字喃,拉丁化後有利於普及教育。
共產主義本就反對民族主義,用民族主義去解釋朝越完全廢止漢字,這都哪跟哪啊?
漢字確實比表音字母難學,加之中國近代以來的種種,東亞國家嘗試廢止漢字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本土化思潮確實也是部分原因,但是用此來襯托日本所謂自信,那就有點無厘頭了。韓國人:日本難以捨棄漢字的原因
拋開文化傳統問題,廢除漢字最現實的問題是大量同音詞不能辨別。越南語因為有聲調並且把聲調拼寫出來,而且音系複雜,同音詞的情況不多,因此廢除漢字問題不大。但音系簡單,同音詞多的日語就需要保留漢字。並且假名的詞間不空格,如果沒有漢字幫助分清詞就是一團亂麻。韓國語也存在同音詞問題,因此在法律文件里還是用漢字的。徹底廢除漢字的朝鮮也不得不因此把漢字詞盡量用固有詞代替。
補充一個,大概全假名就得是這樣一種要瘋的感覺。
日語里有很多同樣的讀音但是聲調不同造成意思不同的。
比如 雨和飴都讀あめ 橋和箸都讀はし
只是音調的不同再比如
あめがふっている雨が降っている可能這樣短的句子看起來沒什麼,給你一張A4紙大小全是假名真的是要看瘋……類似的問題知乎上也有回答,不過手機做不了更多操作了只能貼出題目的名字"為什麼日本還在用漢字?"說為什麼就應該提一提為什麼廢除失敗。
文章有點長 結尾有結論
學過日語的人都知道,日本現在使用的文字主要有漢字、假名、羅馬字。而像數學這類數字特別多的學科,則使用希臘文等。漢字是由三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創造出來的,日本的假名則是以中國的漢字為基礎創造出來的文字,這就導致了即使不識別假名也大概看得懂日語的現象。當然了,我這裡所說的看懂是簡單地看懂。
要說漢字,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據科學考證,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古老的甲骨文正是這一記載的文字。對於日本來說,在漢字傳入之前,這個國家是沒有文字和文化的。漢唐時期,當他們看到中國封建王朝繁盛的經濟與強大的文化時,便開始派使者前往中國學習語言和文化,語言及漢字。
據日本最古老的史書《日本書記》和《古事記》記載,漢字大約在公元3世紀開始傳入日本,公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正式傳入日本,當時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王派遣阿直歧和王仁到日本教日本的皇子學習漢文。這是有關日本人系統學習漢字的最早記錄。
到6世紀,日本國內已經開始正式地學習漢字了,並逐漸形成了以學習漢字為前提的學術交流會等機構。從此,漢字逐漸被日本社會所接受。到7、8世紀,日本已經可以用漢字撰寫文學作品,可見日本人對漢字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的階層內已經很熟練了。據《日本書記》仁德天皇41年的記載:「遣紀角宿禰於百濟,始分國郡疆場,具錄鄉土所出」,也就是派遣紀角宿禰到百濟,讓他觀察那裡的疆界,記明送往百濟的出所、國名和品名。此外,在履中天皇4年載:「始之於諸國置國史。記言事達四方誌。」
這時,除了民間的一些研究漢字的機構,日本政府更是進一步在各國設置國史,讓其記錄國內的形勢,並作出報告。由此可見,漢字在官方得到了認可及應用。隨著日本國內貴族、商人、文人對漢字的應用,漢字得到大範圍的普及,普通民眾也具備了漢字的書寫及閱讀能力。在外交方面,伴隨中日兩國的海上、陸路交往越來越多,漢文典籍不斷地被傳到日本,被研究學習,與日本文化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由這些現象可見,漢字早已在日本普及,並被社會各階層接受並應用。但隨著西方國家對東亞地區的文化滲透,德川時代中期的日本開始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斷了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後,日本人開始對漢字產生了懷疑。尤其是當他們發現荷蘭文字應用起來更加便捷時,便有了廢除漢字的苗頭。這一部分支持廢除漢字的日本人認為漢字過於複雜,不利於傳播交流,更不利於民眾學習新技術,因此他們開始號召學習蘭學,被稱為蘭學家。
所謂蘭學,是經荷蘭人傳入日本的學術、文化、技術的總稱,字面意思為荷蘭學術,可引申解釋為西洋學術,即人們普通稱呼的洋學。蘭學是一種通過與出島的荷蘭人交流,進而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學問。蘭學雖然引發了廢止漢字的行動,卻讓日本人在閉關鎖國時期得以了解西方的科技與醫學技術,在當時的年代,無疑是進步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蘭學家就開始排斥漢字,積極努力地推進漢字改革。
加之此時,日本已經有簡單方便的假名文字,並可以進行應用書寫。這為認為漢字難讀、難寫、難記,妨礙教育的普及和推廣的日本人提供了很好的說辭,支持廢除繁冗的漢字、採用假名文字的改革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假名是日語的表音文字,「假」即「借」,「名」即「字」,假名即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漢字為「真名」。)但由於日本使用漢字的習俗由來已久,因此此次蘭學家號召的漢字改革只在小範圍內得到支持,並未大範圍普及,漢字依然被沿用了近兩個世紀。
19世紀,隨著西方國家一步步侵入東亞,日本人對漢字的排擠度也越來越大。假名文字論的第二個高潮開始於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以後。
19世紀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此時的日本早已不是當年仰望漢唐繁盛的日本國了,他們通過戰爭戰勝了衰敗的清王朝。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政府的自尊心迅速膨脹,在這種情況下, 使用由戰敗國發明的漢字對於日本人來說是一件打臉的事情,於是,國內改革者們再次發起假名文字論的改革。
這時期,日本在使用漢字1600多年後,終於規定了假名文字的使用,他們僅選擇2136個常用漢字(日本政府1946年制訂《現用漢字表》,共有1850個漢字;1981年制訂《常用漢字表》,共有1945個漢字。)
這裡不僅有人要問,中國和日本同樣進行了幾次關於漢字的改革,那麼為什麼中國只是簡化了漢字,而日本最終成功引入假名文字?這是因為日本的文化根源和社會根源講與中國有著本質的不同。日本人在最初引進漢字時, 就沒有把漢字當成表意的符號系統, 而是將其作為記音符號而加以利用的, 《萬葉集》、《古事中日近代漢字改革運動對比研究記》和《日本書紀》等一批古典名著, 都是這一利用的產物。由於漢字作為記音符號過於繁瑣, 所以日本人又於其後不久發明了假名文字, 《源氏物語》、《枕草子》等文學作品就全部是用假名文字來完成的。我們知道, 假名是一種拼音文字, 它只是吸取了漢字的外形特徵, 如果從語言學的角度而論, 它們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以見得, 日本人從最初引進漢字的那時起, 就更加註重了實用性的一面, 因此當發現了比漢字更加優越的文字之後, 由此而產生廢除漢字的想法, 亦是很自然的事。
既然廢止漢字在日本文化里由來已久,那麼為什麼日本至今還沒有完全廢除漢字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日本人從漢字創造出來的假名雖然可以表達司儀,但由於假名的發音過於簡單,如果日文全部用假名書寫的話,極容易造成辨識上的困難。每個假名只是一個聲母加一個韻母的單音節,50音圖算上濁音也就100來個音,是一種偽拼音文字。
另外,漢語的博大精深是眾所周知的,而假名文字的表述是很貧瘠的,從假名配漢字的搭配上來看,好像注音一樣,如果不使用漢字,只用假名,閱讀會存在很大的障礙,一句簡單的話就需要斷句很多,非常不利於認知和辨識文章。
再次,日本使用漢字近兩千年,其中漢字的文化內涵早已滲透進日本文化,如果一味地廢止漢字,將使日本文化缺失很大一塊,現在許多假名無法表述清楚的含義依然要靠漢字來表達。
我認為全面廢除漢字不是技術或語言問題,是政治問題。
~~~分韓語的情況我不太了解,但是聽說語法方面與日語相近。日語借入漢字,無非音訓兩種。音讀詞完全就是名詞。訓讀中的名詞是很不穩固的,極容易被假名取代。訓讀中的動詞則將日語的詞根用漢字表示,但是日語的假名畢竟沒有拼音文字那樣科學,舉個例子,日語的読む,詞根是jom-,有よむ、よみ等形式母音變化不能直接看出,也不能直接剖析詞根,因此漢字才在此有標註詞根的作用。但是不同的語言畢竟不兼容,就會產生漢字原意的偏移與同一詞根多重訓字的現象,加大了文字使用的難度。交趾語與大概在十八世紀完成單音節化,相同的語言類型使得漢語的名詞動詞都可以在交趾語裡暢通無阻,實際上能與漢字兼容最好的語言是越南語。但越南成功廢除了漢字,說明了語音形式化的語言才最符合語言的本質。以上我想說的是,語言間的差異,漢字根本不可能填補得了,漢字只可能適用於其本語言——上古漢語的後代語言裡。與交趾語語音形態相近的中古漢語也完全可以實行拼音話,並且可以用於現代大多數方言(參考藏文、緬文)。當然,如果實行中古音拼音化文字的話,最受益的是廣州白話、梅州客家話這類既與中古音形態差距小,自身層次少的方言,廣大的北方方言與南方多層次方言會很吃虧。匚非為了實行拼音化,只好用更大的代價即語言重洗的方式來推廣。
——————分割韓文雖然在母音位置上還有一些不如意,但是韓文的形式其實是最符合單音節語言的(最初的韓文是標註音調的,很大程度來說韓文就是為了推廣漢字音)。下來最能適用於單音節文字的就是越南漢拼泰系這些文字,但是由於是線性文字,對單音節語言還是不太切合。也就是說,韓語現在的完全可以再一次改革成為線性文字,二維文字單音節語言使用就可以了。日本夠自信啊!其他兩個深怕被同化
把漢語和日語放在一起說吧
我認為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日語即便想去漢字,也根本不可能做到就是【技術上都完全不可能】可能很多人會用拼音寫一小段話,然後說【你看,可以看懂啊】但是我敢肯定要去寫科學論文,法律文書,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除非你從根兒上對漢語的辭彙做全面改造本來,拉丁字母就是適合那種輔音豐富、形態豐富的語言
漢語、日語這種在歷史演化的長河中,輔音被大砍特砍,化作聲調、高低調的語言在用拉丁字母上本來就存在先天不適越南語作為聲調語言,用拉丁字母,因為自己有3000個音節,用拉丁字母的確沒問題
但聲調語言的產生,反映到拉丁字母上,等於說是把一堆輔音,變成了小小的聲調符號本身就已經增加了閱讀理解的難度6世紀的中原漢語,有3800個音節,
這個版本的漢語,非要拉丁化,還是可以拉丁化的但隨著北宋時期入聲合併、消失,中原漢語音節數量暴跌一路暴跌到20世紀的1200-1300個這就使得各地漢語方言的【漢字依賴症】大幅升高我認為,在12世紀中原漢語的 -p、-t、-k全部消失後,拉丁化已經從技術上宣告不可能不要拿東干語做反例,這個東干語他不需要寫什麼複雜高深的東西
就寫寫民歌、通俗故事,文字承載量極低日語同理,甚至更徹底
日語從很早的遠古時期,至少2000年前,就已經變成了全世界語音最簡單的語言濁音清化、開音節化以至於日語連很多核心基礎辭彙,都得用複合詞,比如 蛋=tamago(球兒),雷=kaminari(神鳴),狼=ookami(大神)日語加入漢字圈,漢語辭彙大幅湧入,自然使日語從一開始8世紀就患上了嚴重的漢字依賴症
但若日語不加入漢字圈,會變成什麼樣呢?可以看看現在的紐西蘭毛利語就是一堆特別特別長的辭彙雖然日語從8世紀就患上漢字依賴症
日語依然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基礎音節從88個砍到67個韓語因為有韻尾,本土詞也從來沒有漢字化過,所以本來就沒有【去】的問題
韓語的漢借詞,雖然多數通過上下文可以猜出來,但是剩下的就必須要另外加註漢字所以韓語只能說做到極致仍然還需要使用漢字再者就是從道德層面來說,韓國人的姓氏,不用漢字的話會大幅混淆這個韓國人自己都不會接受的總的來說,越南語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
韓語在中間糾結又尷尬,漢字問題隔段時間就被弄出來吵一遍漢語保留-p、-t、-k的方言 如 粵語、閩南語,也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但是90%的漢語方言(包括普通話),和 日語,都已經被牢牢綁上了漢字的戰車以上是技術角度,此外還有道德角度、歷史階段角度
從道德角度來說,中國人也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姓氏跟別人的姓氏合併
光是這一點,就連漢字的進一步簡化都阻止了,遑論拉丁化而且這幾年,中國為了尊重姓氏,恢復了很多異體字、繁體字比如 鍾-鐘(鍾);甯-寜(寧);於-於;等等從歷史角度來說,石油時代,普及識字率之後,
沒有人有辦法再對文字進行改動,因為所有人都習慣了兩岸如果哪天統一,台灣的繁體字還能不能用下去,也會吵翻天的拉丁化之類的問題根本就是被掃進塵埃、無關緊要的了三個角度,我個人覺得足以結束拼音化這個話題了最後還是要慶幸一下,機械打字的時代很快就過去了否則那個時候,打漢字真的太坑了首先應該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
近現代中國大陸、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都進行了語言文字改革,這包括兩方面1.放棄古漢語文言文的正統地位,提升本民族現代語言文字的地位。2.各國本民族語言的書面語改革。第1個方面,各國的方針大體一致,程度不同,但這跟文字的選擇無關,所謂文字改革主要體現在第2個方面。第2個方面,文字的改革主要針對的是各民族語文的文字改革。中國大陸進行了簡化字改革,日本進行了縮減漢字和簡化字改革,韓國進行了僅僅保留極少量漢字的改革,朝鮮進行了棄用漢字的改革,越南進行了棄用漢字的改革。(未完待續)我覺得跟民族的自我性有關吧。日本從唐朝後就跟中國是對著來的,本身有些實力,又不像韓國越南那樣和中國在一塊大陸上,因此並沒有那麼強烈的尋求自我。擺脫文字就是擺脫文化,也就是獨立。日語不僅不排斥漢字,還吸納大量的外來辭彙來造出新詞,漢語也不排斥日語而是把這些造好的優秀的詞直接拿來用。跑個題,就好像之前有國外黑人認為美圖把他們皮膚修成黃色是種族歧視,其實這家中國企業不僅不是歧視,反而是根本不存在歧視這樣一個概念。
日本語中的漢字在二戰後差點遭廢除的故事
2016-2-21 商業周刊(台灣)
到日本玩,一半字都看得懂!日本沒廢除漢字,關鍵就在70年前的一場考試
公元八世紀初,中國唐朝時期,日本出了一個女天皇,叫做元明天皇。元明天皇在位僅8年,卻做了一件影響後世極為深遠的事情:改了全國地名漢字。
原來,在那之前,漢字儘管已經傳入日本,但用法並不統一。官方用來寫公文書、史書,民間用來做發音符號。甚麼叫做「發音符號」?就是如同我們把Malaysia翻譯成「馬來西亞」一樣,是用來表音,沒別的意思,不能照字面解釋成「一匹馬跑到了西亞」。
所以,看官們來到日本玩,看到諸如「我孫子」這類的地名,先別忙著笑人家。「我孫子」固然看著滑稽,但「馬來西亞」又與馬何干?這都是拿漢字表音的結果。
當時日本國內用漢字取地名,取得一片紛亂。有的取成了三個字,有的又取成一個字。日本現在有不 少地方,名稱為「武藏」(MUSASHI),當年的名字可滑稽了,有的叫「無邪志」,有的叫「牟射志」,有的還叫「胸刺」。「無邪志」、「牟射志」作為地名都已經不知所云了,「胸刺」是個啥?周遭如中國、朝鮮、越南,都是用漢字的國家,這傳出去豈不笑死人?
於是,公元713年,日本全國頒布「好字二字令」,內容如下:「凡諸國部內郡里等名,並用二字,必取嘉名」。意思就是這些亂取的地名不許再用,通通都學中國人取地名,用兩個字,而且,還是兩個體面的字(好字),「胸刺」肯定不能用了,改成「武藏」;「上毛野」同樣滑稽,改成「上野」。「多遲麻」土裡土氣,改成「但馬」。
這個一千年前的古老法律,影響的範圍不小。連山川水澤的取名都如此,一定要比照中國風。日文假名要藏起來,兩個漢字才「炫」,三字一字都是「土」。日本人的姓氏大多來自地名,地名兩字,人名自然也兩字。「たなか(TANAKA)」明明三個音節,硬是要湊成兩個漢字「田中」,就是這麼來的。
這一方面固然是仰慕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又還帶點自卑感,而且是政府帶頭自卑,總覺得中國的東 西怎麼看怎麼好。連官職名也要有個對應的中國名稱,附庸風雅。日本有個長壽時代劇(古裝劇)《水戶黃門》,故事情節類似我們的「包青天」,講「德川光國」 這個封地在水戶的藩主,到處微服出巡,排紛解難的傳說。德川光國的正式官職是「權中納言」。「權中納言」四個漢字是啥,不懂了吧?於是日本人就把這官名對 照到我們的「黃門侍郎」,所謂的「水戶黃門」一名,其實就是「哈中」的結果。
千年一次的測驗
像我這樣的資深年輕人,見到時下年輕人用的辭彙,如「宅男」、「萌」、「違和感」、「壁 咚」……,至今仍能應對裕如,面不改色,多半得拜我長期在日本之賜。近廿年來台灣人用的新辭彙,其來源泰半是日文,且大多被人一知半解地拿來就用。用的人 樂此不疲,自視新潮,頗有「不懂是你家的事」的味道,苦了不少不諳日文的看官。還好,我只要佔著日本這個源頭活水,辭彙再新(其實都是日本流行過的),大 致不脫我的理解範圍,至今還能維持與時俱進的辭彙量。日文辭彙會這麼樣的輕易移植在中文裡,最大的原因,當然是日文里有漢字,讓我們易懂易學,就算是不懂日文,我們也照樣能以中文的發音讀出日文的漢字。要杜絕這種單方面的文化輸入,要不就是我們自己的流行文化發光發熱,從文化進口國轉為文化出口國, 感染全東亞的年輕人;再不然,就是日本廢止漢字,如韓國這般斬斷與漢字文化圈的關係了。
日本有無可能真的廢止漢字?這其實是個已經回答過的問題。
就在將近70年前,日本戰敗未久,美國主導的盟軍總部進駐日本。盟軍總部挾著戰勝國的餘威,抱著使命感,務必要把軍國主義的根苗從日本拔除,「廢除漢字」因此被排進了時間表。
漢字為何要為日本軍國主義背負罪責?原來,在美國人的想像里,漢字字數過多,且難學難記,人民終其一生不可能學完;人民認字水平不高,知識傳播就成問題;知識難以傳遞,民主思想就難以培養;民主思想缺乏,軍國主義自然藉機興起。這推論看似成理,在當時盟軍佔領當局的執政者中根深蒂固,而以盟軍總部任職的美國年輕學者佩爾澤爾為代表。
除此之外,就連日本人自己,也因為戰敗的關係,對於本國文化失去了信心。戰時清一色的軍國主義 用語,如「大詔奉戴日」、如「一億玉碎」、如「神州不滅」,這些殺氣騰騰,望之生厭的辭彙,全都是透過古奧的漢字來表達。如此看來,美國統治者對於日本漢 字的指摘,似乎也非無的放矢。與盟軍總部唱和,抱持「廢止漢字」看法的日本學者,同樣勢力不小,甚至連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都加入了。
為了應付美軍的壓力,日本文部省先是公布了「當用漢字表」,共1850字,把上萬實用漢字數硬是腰斬了一半以上還有餘。但美國佔領當局不以此為滿足。盟軍總部的真實意圖是要消滅漢字,實現日文的徹底拼音化。為了維持這個政策的表面客觀,盟軍總部決定在日本舉行一次「全國識字測驗」,由「全國識字測驗」的結果決定漢字的生死,並由日本學者柴田武、另一個日文拼音化的急先鋒來主導這次測驗。
對漢字磨刀霍霍的盟軍總部,加上「廢除漢字」的日本學者,這是個早有預設立場的「測驗」,將會導出怎樣的結果,不言可喻。在日本有著1600年歷史的漢字,被送進墳墓,看來只是時間問題。「識字測驗」的主辦單位在日本全國找了兩萬個受驗者,年齡在15歲到64歲之間。當年,日本人都要吃配給糧,靠著「配給名簿」隨機抽樣,這兩萬人不難找。接到佔領軍總部來的通知,每個人都戰戰兢兢,不敢不去。這次測驗的到場率約在八成以上,抽樣算是極具代表性。
盟軍總部的「識字測驗」考些甚麼呢?以下就是當中的一道題:
東村的大爺,在銀行買了兩枚彩券,中了大獎。請問:大爺買了幾枚彩券?(1)一枚(2)二枚(3)三枚(4)四枚大爺在哪買的彩券?(1)香煙鋪(2)大阪(3)女兒家(4)銀行由這題目的設計可知,盟軍總部抱著西方人的高傲偏見,把漢字國家的識字程度徹底看扁了。受驗者事前未被告知測驗目的之下,個個振筆疾書,渾然不知自己的一隻筆正在掌握著日本漢字的命運。
這場舉行於1948年8月的「識字測驗」,結果出來,徹底跌破了「專家」的眼鏡:「日本無法讀寫漢字的人口,比率僅僅為2.1%」。且不說漢字國家不曾有過這麼高的識字率,就連拼音文字的國家也難以望其項背。事實證明:日本在1911年,就已經達到98%的小學就學率。普及的教育,才是提升識字率的根本,和文字體系沒半點關係。
主導這次測驗的日本學者、「漢字廢除派」柴田武,儘管對測驗結果不甚滿意,仍如實擬好報告,交給了盟軍總部。後來在其他的紀錄中,我們看到了這麼一段軼聞:柴田武提出報告後不久,被叫到一個房間。等著他的,是主張廢除漢字的美國學者佩爾澤爾。
「柴田,2.1%,這……結果不太好看」佩爾澤爾搖頭道。「恩,是不太好……,」柴田苦笑地回答:「日本的識字率,恐怕比美國都高。」佩爾澤爾乾笑了幾聲。半晌,低聲道:「反正,目前就我們兩個知道。你看怎麼樣?把數字改一改吧?」這是個很大的誘惑。柴田同樣是漢字廢除派,一時的暗室私心,卻能成就他終身的抱負。他只要點頭了,漢字從此消失,日文從此全面拼音化,他個人也將因此留名青史……。
柴田畢竟還是搖了頭:「先生,我做不到。對不起!」佩爾澤爾嘆口氣,未再為難,走出了房間。這是個動人的故事。遺憾的是:同樣的故事不曾發生在對岸。中國的文字改革,沒有盟軍總部這樣的太上機構指手畫腳,政策完全出於自發。可惜我們找不到一個讓人信服的調查報告、找不到一份正反說理的紀錄、更找不到一個柴田武。我們看到的只是反右之後全國噤聲,文字學者陳夢家堅持己見,最後含冤自殺……。如今維護簡化字的人們,夸夸其談地說著「漢字簡化才能助於提高識字率」,口吻與盟軍總部無知的美國學者何其相似,但偏偏這是出自中國人自己之口!這個未經任何檢驗就上路的政策,影響了幾代人,造成十多億「發(髮)」「發(發)」不分、「里(裏)」「里(里)」不明的人口,徒然把數千年東亞漢字圈的文化紐帶橫刀一切!我們不禁要問:當年熱衷簡字的中國學者,心中可真的明白自己在進行著什麼「千秋大業」?
無論如何,日本算是度過了那次漢字絕滅的空前危機。「廢除漢字」的聲音在日本一直都有,卻越來越弱。漢字在日本不僅是文化、是教養、還是商品。日本人用自己的方式維護漢字:「漢字檢定」成了日本人測驗個人文化底蘊的標準,推陳出新的日文漢字字體不 斷主導著我們對漢字的審美觀,每年公布一次的「年度漢字」成了重要的儀式,書店裡探討漢字寫法、組成、歷史的書,不勝枚舉,超過我在海峽兩岸看過同類書的 總和。這在在都讓來自漢字國家的我們,看了汗顏。很明顯的,數千個漢字,不再是負擔,而是資產!歷史發展至此,誰都不用擔心「廢除漢字」的運動在日本卷土 重來。
如今,您到了日本觀光,一下飛機看得到「空港」而非「KUKOU(空港的日文拼音)」;看得到 「電車」而非「DENSHYA」;還可以看著日本朋友寫下「一石二鳥」、「懷玉有罪」等秀麗漢字而心領神會;更可以照搬日本新辭彙來比酷比炫……,我們要感謝的,不只是祖先留下的文化資產,尤其該感謝日本學者沒在關鍵時刻給漢字來上致命的一刀。正是當年的柴田先生,委屈了抱負,維護了真理,才為東亞漢字文 化圈留下了一絲命脈。漢字在日本一千多年的使用歷史中,已經極大部份的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
關於日語和漢字的淵源我就不說了,相比別人已經介紹的很清楚了,但是,有一點別人大多數沒有說的是,畢竟在近代時期,日本是第一個被捅破家門的,遭到西方入侵之後,明治天皇進行了明治維新,開始大量的接受西方先進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現在漢語圈,不管是中國日本韓國,都在用的很多詞語。什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經濟,科學,數學,化學,生物,物理,自然,災難,火災水災,警察 等等全都是日本創造的辭彙。想想看,這些東西再古代漢語里都是沒有的吧,哈哈哈。都是漢字,我們兩個國家當然都拿來用。現代的漢字辭彙早已不僅僅是中國的產物了,我們的生活中全都是日本的舶來品。甚至連學校 ,小學中學高校大學,都是日本的。所以這麼多東西本來就是日本創造的,難道日本還要去廢除嘛~
漢字早已融入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國力強盛起來之前,國際社會接觸更多的漢字還都是日本人的漢字。據一個 ,昨天在微信公共號上看到的MUJI 在米蘭開的新的旗艦店,外國人看到這個 無印良品 當然知道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國的。漢字已經遠遠不是中文的一部分了。
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就這四個字 讀作 MUJIRUSHIRYOUHIN 如果不用漢字的話,寫作 むじるしりょうひん,你覺得日本人還想廢除漢字嘛。日語中對漢字的使用和韓國有著很大的不同,韓國是只有音讀,李 這個字,他就讀作 i,寫作?, 除了多音字,幾乎是一一對應的。一個韓字有一個表示其發音的諺文(韓字),寫起來也很好寫,也好認。
大韓民國 ???? DaeHanMinGuk社會主義 ???? SaHuiJuUi中華人民共和國 ??????? JungHwa InMinGongHwaGuk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JoSen MinJuJuUi InMinGongHwaGuk當然反過來一個韓字對應很多個同音的漢字(這就是廢除漢字帶來的不便了~)所以,韓國廢除漢字不會對書寫帶來麻煩,並且還會更簡單。但是,日語的訓讀 就像上面的 無印良品 廢除了漢字那一長串誰想去寫啊 多麻煩,但是日本倒是不會出現韓國一樣廢除漢字之後會對認讀帶來不便。舉個栗子,日語里的 雷 讀作 KAMINARI カミナリ,這個是訓讀,是日本本身的讀法,其實這個詞(字)可以分開為 KAMI 和 NARI,單獨寫下來就是 神 形,神形 就是雷電啦。同樣的還有好多湖 みずうみ MIZUUMI MIZU水 UMI海 水海就是湖咯。所以日語廢除漢字,一個漢字要寫四個假名,怎麼想都不方便吧 哈哈哈。好了,以上。1. 由於文化自卑和番屬國的陰影全面廢除漢字。2.河蟹原因,河蟹爺想當世界領袖,大搞哥旻輸出,把人家惹急了,只要是中國的一律廢除。3.現在比之前好很多了,好很多的原因樓上幾位大神已說得很詳細,不多解釋。只說我看到的,現在韓國的正式場合都用漢字,比如董事長的銘牌,重要國家文件,公司總部大樓前的招牌(以英文居多,但也有不少漢字)。沒去看過韓國的童鞋,看韓國電影也可以看到很多,比如70年代時期韓國學校的日式校服,胸口寫自己的漢字名字(假如愛有天意),國家檔案里有大量漢字(城市獵人的絕殺計劃書),還有一些商戰電影里的老總辦公桌的銘牌,門牌,樓牌等等。第三點的原因其實中國發展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樓上所說的,沒有漢字,你只能去靠腦補才能看得懂東西,同音詞太多等等。
漢字廢止_百度百科裡面有非常詳盡的解釋,看看就明白了,總的來說在計算機出現以後廢除漢字是趨勢,直到發明了陳橋輸入法,五筆,智能ABC以後,這股趨勢才又漸漸消失掉了。但是碎片化卻依然存在,中國較有代表性的無異於火星文。
文字是為了方便的,而不是出氣的,大陸和日本都知道,所以一個選擇簡化一個選擇保留部分漢字,因為大陸和日本有足夠理性的政治家和民眾。相反日韓台做不到,只是因為國家太小太弱,沒有產生大政治家的格局,也因地域狹小所以民眾心態也狹隘。
1.率先將漢字領入現代社會的,就是「和制漢語」吧。包括「現代」「社會」這些辭彙,甚至「辭彙」這個詞本身就有可能是日本人用漢字表達的西方概念。
「張之洞有次請幕僚擬一辦學大綱,見擬就之文中有「健康」一詞,便勃然大怒,擲還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詞,用之殊覺可恨。」路孝植回曰:「名詞亦日本名詞,用之尤覺可恨。」 」
和製漢語因此,從歷史上講,漢字對於日本不僅意味這學習中國的過去,也意味這學習西方的過去,作為漢字新活力的注入者,日本沒有必要廢除漢字。
2.從實用角度講,漢字輸入法已經不是障礙,廢除漢字真的會有利於日本語嗎?這三個世紀來,在遭遇到歐美堅船利炮的心理衝擊之下,東亞文明的「刺激-反饋」過程非常的強烈,連中國都想過文字拉丁化。當然邊緣的藩屬國心思更活泛啊,印尼長崎幾乎說荷蘭話了吧,西貢說法語了,新加坡味兒的英語,嚯,知道腳臭撲面來的感覺嗎?就那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管狀火藥武器在明朝叫火銃但是到了近現代卻叫做槍?
※為什麼英語和中文可以互相翻譯?最初是同一種語系分化出來,然後發展成中文和英語嗎?問的是能夠翻譯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如果日語用羅馬字「la、li、lu、le、lo」來表示「ら、り、る、れ、ろ」,會產生什麼影響?
※如何設計一門讓學習者感覺絕望的人造語言?
※怎樣從頭開始創造一門新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