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學術是否被今人高估了?

起因是兩篇文章:

《被高估的民國學術》葛劍雄→_→葛劍雄:民國學術被高估

《民國學術也有被低估之處》魏英傑→_→民國學術也有被低估之處--百度百家

大家怎麼看?


所謂學術界,不是只有教授(大師),更多的是大量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學科的水平,可以從學生的水平窺見一二。我一個朋友在人大學法律,干過一個苦力,把人民大學保存的民國時期的法學論文電子化。本應該是個近距離觀摩

民國學術的機會,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民國時期雖然理工科不太行,但是文史方面應該不差。但是結果慘不忍睹。

首先是有的文章里大段古人言論,作為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學生,不可能一字一句照敲,肯定是在搜索引擎里敲一句搜原文然後複製。

結果搜索引擎找不到。

他納悶了,這麼冷僻的古籍?居然沒有電子化?

於是人大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萬方......一遍遍檢索,翻紙書,也考慮是不是有錯字,但都查無此文。

這位民國的同學用了一篇偽造古人言論的文章獲得了學位。

接下來他遇到了很多別的造假,比如引用英法俄德的參考文獻一堆,看起來通曉多國語言,網上一搜這些書根本不存在。或者是文獻存在,但是根本和引用的內容無關。等等。

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誰有功夫去查證那些學生論文的真假。

大量文章胡亂引用生編濫造,這些學生的水平,甚至他們的老師的水平,以及老師的老師的水平,可想而知。

這是法學的,那麼歷史學呢?哲學呢?文字學呢?那場面太美我不敢想。


首先腦海浮現了3個有趣的場景:

1.無論唐宋明清哪個朝代吧,突然有個學生問自己的先生:「學生不才,望先生指教,自東周(戰國)以降,歷時百代,人物輩出,緣何儒學無出孔孟之右者?道學仍蹈老莊舊路?推之其他,百技之外,做學問者無不如此。」

先生略思,曰:「世無英雄,豎子成名。安心做你文章去,中了舉人,什麽孔孟老莊的都可以付之一炬。」

學生無言,埋頭刷題……

後來此學生官場浮沉一生,無疾而終,逝前空談一句:

「爾曹身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

(本人古文功底尚淺,走不通之處,抱歉)

2.1900年那個英國皇家物理年會上,某教授大聲道:「物理學大廈已然落成,後人只需添磚加瓦即可。」

後來的事眾所周知,愛因斯坦,狄拉克,薛定諤,波爾等一大波天才蜂擁而至……

3.21世紀某國某城的某個中學,一個學生正在神遊,周圍同學都放著一本名為《五三》的書,同學拍此生一下道,

別發獃了,剛剛又發下6張卷子,你又沒權沒錢,咱們走別人規定的生活有什麼可說的呢,你還想學東晉和民國那班人?成熟點好嗎?我哥說他們大學,教授騙經費,到處賺熱錢,學生不學習,各種晚會,各種約炮,各種豪車名牌滿眼飛,大家都及時行樂,你做個所謂的不合時宜有什麼意思?大師都是浮雲,賺到手裡的才是硬道理不是嗎?

此生轉頭,瞪了他一眼,你就是奴性。

同桌沒好氣,道,好心勸你,拿我撒什麼氣?你怨恨的這些大家都在做,你還能怨所有人?再說比你想得深遠清醒的人多了,但誰不是只嘴上說說,有錢賺的時候傻子才不知好歹。你想當什麼高潔的人你去當好了,別人還真的就想一輩子大把賺錢大筆花錢逍遙自在,你不能要求別人也像你一樣對吧?

此生似有所悟,點頭道,眾人皆醉,醒著的也裝醉,魯迅先生以來,或者千年以來,大部分人本就沒什麼改變,偶有出色人物,不過滄海一粟,又能怎樣?書生和騎士的時代已經過去,這是個娛樂和商業的時代

同學哈哈大笑,你終於醒過來了,所以說嘛,就算民國那些所謂大師再生,成為沽名釣譽之徒也是說不準的事。所以接著刷試卷吧,那個臭娘們要過來了。

鈴聲響起,唾液橫飛,筆聲紙聲之中,沒有人注意到,這間屋子裡,有一個身影縱身飛出窗外……

—————————————————

說了3個故事,如今的我們,無論大眾,還是學界,大抵都這樣想:

那些所謂的大師偉人,其實都同我們一樣的虛偽和齷齪;

那些所謂的千古罪人,其實如果我們在他們位子上,淪為階下囚也是差不多的,

但是,我還是堅信魯迅先生那句話:

有缺點的戰士永遠是戰士,再完美的蒼蠅終究不過是一隻蒼蠅。


從學術來說,後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後人和前人不能相提並論。民國是西方各種思想大規模進入中國的時期,學人研究可能不高,但首創功績不可埋沒。再說何必估量呢,研究個案更重要。


記得去北大參加活動,有位老教授的意思大概是(原話記不得了),蘇秉琪先生是那個時代的蘇秉琪,可能在今天甚至是很多學生的專業知識都比他多(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現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還有很多客觀原因,比如科技水平的提高),但是今天誰可以提出某種思想去引導大家思考或者思維模式可以繼續影響大家,那這個人就是這個時代的蘇秉琪。(個人覺得「大家」之所以被稱之為「大家」不僅僅是學術水平高,還要在這個學科發展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思想和思維模式幾乎奠定這個學科的基礎,比如王世襄先生,他在明式傢具方面的研究幾乎代表了這個學科的最高最權威的成就,當然知識有限,舉得例子都是本專業的,各位不喜歡的話也正常。匿名就是怕口出狂言後果不是我能承擔的?﹏?各位見笑了)


  今年(2014年)以來,對於民國學者乃至民國時代學術的推崇熱度不退,最近隨著電影《黃金時代》的上映,民國知識分子再一次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

  不過,在民國熱興起的同時,對於民國時代學術的冷靜思考,以及對民國熱的批評也從未中斷,最近,著名學者葛劍雄發表文章《被高估的民國學術》,文章稱:「除了個別傑出人物外,民國學術總體上遠沒有超越清朝。而今天的總體學術水平,已經大大超越了民國時期。」文章中認為,對於民國學術的評價失當之外,對於民國知識分子的頌揚也多有偏頗,許多廣為傳頌的知識分子逸聞,多有以訛傳訛,並非事實。

  100年前,中國現代化的發軔時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學術也正在從傳統轉向現代。「大師雲集、群星璀璨」是許多人對於那個時代知識界的形容,眾多的故事裡,民國時代,都成為知識和學術的黃金時代。

  然而,事實究竟如何?民國學術是否真的水平高超、遠勝當代?對此,本報採訪了著名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陽,楊陽表示:「中國學術的現代化始於19世紀中期,到了20世紀初期,辛亥之後,也就是民國時代開始高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中國現代教育和學術的基本框架。那確實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但是要說那個時代的學術遠勝今天,這是不太可能的。」

懷念來自於不滿意

  北京晨報:民國熱持續不斷,許多人對民國知識分子即他們的學術非常推崇,但也有人認為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在您看來,應該如何看待民國知識分子和學術?

  楊陽:很多人懷念民國時代,其實懷念的不是那個時代的學術水平有多高,而是別的東西,或者說對當代知識界的狀況不滿意,才會特別推崇過去的時代。

  北京晨報:懷念的對象是什麼?

  楊陽:比如說人們仰慕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其實是仰慕他們的品格和風骨,仰慕那些從傳統文人精神傳承而來的知識分子精神。比如懷念當時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在今天,知識分子在權力和資本的雙重壓力下,大多數人身上已經沒有風骨這個東西了,只剩下媚骨。另外也有人羨慕當時自由的學術空間,而在今天,學術研究中的局限性很大,知識分子研究的空間相對於當初,顯然是不足的。此外也會有人羨慕當時社會對於知識分子的尊重,知識分子地位很高,等於是精神上的貴族,同時在物質生活上,也衣食無憂,沒有房子車子的煩惱等等。可以說,羨慕其實來自於對當前學術環境的不滿意。

  100年前的中國,究竟是不是知識分子的天堂?100年前的中國學術,是否真的就不可超越?著名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陽說:「很多時候,人們對於民國時代的推崇,都帶有美好的想像,他們心目中的民國,心目中的民國學術乃至知識分子,和真實的情況其實相去甚遠。這本身也沒什麼不好,至少可以喚起知識分子的風骨。但是也不要把這種想像當真,不必是古非今,學術總是在發展的。」

民國是現代學術發端

  北京晨報:民國的學術本身,是怎麼樣的狀態呢?

  楊陽:中國文明本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因此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思維體系、價值體系、知識體系。就學術來說,傳統的學問它的範圍、分類、研究方法都是特有的,比如以經史子集為中心的學問體系,在漫長的時間裡自我循環和演變。到了19世紀中葉,國門打開之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啟動,學術和社會各個方面都一樣,面臨著傳統到現代的重大轉型。傳統的學問雖未消亡,但是卻漸漸不再佔據主體地位。

  北京晨報:這種轉變從民國開始?

  楊陽:轉變的開始,從19世紀中葉就發生了,但一直都比較緩慢。一直到20世紀初,辛亥革命之後開始變快,當時出現了一大批公立大學、教會學校乃至私立的大學,而這些學校基本上都引用西方的學科設置模式,教職員也大多是留學歸國人員,甚至教材也有許多是直接使用西方的教材,特別是理科中,很多都是直接英文教學的。這種快速的轉變一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基本上建立了現代教育和學術的框架。

民國學術未超越清朝?

  北京晨報:相對於傳統時代,民國的學術水平如何?

  楊陽:如果說民國的學術水平沒有遠超清朝,也有道理,但應該主要在和傳統學問聯繫比較密切的領域,比如古典文學、史學,乃至儒學等。但在另外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學術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過程中,有些東西是沒辦法相比的。

  北京晨報:什麼是不能相比的?

  楊陽:新文化運動之後,所建立的學科體系,本質上傳統時代所沒有的,或者說古代可能也有某個時期、某些人少有涉獵,但都不能系統化地成為一門學科。這些東西等於是學術的增量,並且通過大學等各種機構進行廣泛地教育和傳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如何是超越清朝的,也是超越以前任何時代的。幾十個學科、近百所大學、更多的研究人員,系統的教育和傳播,這都是古代所無,因此不具備什麼可比性。

大師多集中在傳統領域

  北京晨報:大師雲集是很多人對民國時代的重要印象,這些大師在學術上的建樹如何?與同時代的世界相比又如何?

  楊陽:總體來說,民國時代也是中國現代學術的草創時期,現代學術體系傳入中國的時間還很短,參與研究了解這些學科的人也少,因此整體的發展水平,相對於當時的歐美來說,差別極大。很多人說民國多大師,這些大師,大部分集中在傳統的學問、或者和傳統學問相近的人文學科領域裡。也只有這些領域,才會出現學術上積累深厚,有相當水準的人物。

  北京晨報:人文學科多而自然科學領域少?

  楊陽:自然科學領域中確實很少,而且即便是人文學科,也多集中在史學、訓詁、文獻學、古典文學等領域。另外一些和自然學科比較近,或者受自然學科影響比較深的人文學科,比如經濟學、社會學,甚至是政治學等,都少有非常傑出的知識分子。

今不如昔是錯覺

  北京晨報:談到民國知識分子和民國學術,不少人認為當前的學術不如以前,100年前後的對比,究竟誰勝誰敗?

  楊陽:民國時代的學術有其特點,和現代不盡相同,如果非得相比的話,不應該籠統地說孰高孰低,而是要具體分開來看。

  北京晨報:各個領域、角度其實是不同的?

  楊陽:比如說在各個專業學科的知識拓展上,民國時代顯然是不如今天更加豐富。再如研究人員的總量上,以前也就那麼100來所大學,就那麼多研究者,現在的人數比以前要多太多了。其三,自然科學領域,以及和自然科學關係密切的學科如理科、工科、醫科、農科等,總體的水平肯定要比以前好的多。其四,和自然科學有一定相關度的人文學科,如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社會學等,顯然今天的水準也更高。其五是文學、史學這些學科,可能在個體的研究者相比上,少有能比上民國時代的大師的,但總體的水準肯定更高。民國時代的大師,即便是陳寅恪,其個人素養極高,可他本身對於中國歷史也沒有一個總體性的解釋,這是時代的局限使然,而今天的學者,掌握資料的能力可能不如他,但是在方法上,卻要更先進。

民國時代是知識分子的天堂嗎

  北京晨報:民國時代知識分子的境遇、生活讓很多人嚮往,認為那個時代是知識分子最好的時代,是否如此?

  楊陽:這要分開來說,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那個時期受傳統影響,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很高,可以說是高層精英,精神上的貴族,整個社會對知識分子很尊重,而知識分子本身也多是從傳統知識分子轉化而來,因此還保留著一定的傳統士的風骨,對權力、資本保持相當的距離,研究的獨立性比較強,同時,研究也沒有什麼禁區,沒有什麼不可觸碰的東西,客觀上社會環境有利於學術發展,知識分子才能堅持「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物質生活的一面,當時公立大學、教育大學給教職員的待遇確實比較高,但私立大學就差一點。比如當時清華教授工資大約在300銀元左右,而私立的南開大學就只有180左右。

  北京晨報:但是這樣的盛景並未堅持多久?

  楊陽:確實如此,那個年代畢竟是亂世,戰爭頻仍,運動頻繁,再加上經濟水平本身有限,政府財政能力很低,特別是抗戰爆發以後,很多大學、中學小學千里遷徙、顛沛流離,待遇自然也就談不上了,而且教學經費、研究經費也都跟不上,非常艱苦,不能一概而論說民國時代就是天堂。

想像不能代替現實

  北京晨報:那麼究竟應該如何評價和看待民國時代的學術呢?

  楊陽:民國時代的知識界,比如說社會對知識分子非常尊重和寬容,知識分子本身的品格和風骨都值得讚賞。因此,很多堅持獨立人格,一心搞學問的學者得以自由的研究,同時學術研究的空間也相對比較大,再加上物質生活方面的相對優裕,保證的學術的純潔,因此在很多領域,特別是和傳統學問聯繫比較深的學科里,出現了不少大師級人物。種種原因,使得人們對於那個時代有了很多美好的想像。

  北京晨報:想像和現實並不相同?

  楊陽:可以說很多人心目中的民國,並非是真的民國,或者說和真實的歷史是有差距的。但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對民國知識分子詩意的想像呢?主要還是源於對當前學術狀態的不滿意。比如說知識分子待遇比較低、社會地位不高,不受尊重,學術研究上空間比較狹窄,局限性比較大等,同時也有對知識分子本身的不滿意,推崇那些風骨凜然的民國知識分子,本身也是對當前知識分子沒有風骨只有媚骨的批判。

懷古不能改變現實

  北京晨報:對於民國知識分子的過分推崇,一直也有不少批評,您認為應該如何對待這種民國熱呢?

  楊陽:其實也沒什麼不好,即便是有一些美好的想像,即便是和事實有出入,也不算是什麼大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知識分子的墮落、浮躁和知識界的腐敗、造假有目共睹,教育學術領域的官本位化日益明顯,知識分子風骨越來越少,通過這樣的想像和批判,至少在喚醒知識分子風骨上應該有一定的作用。

  北京晨報:能夠改變學術界不好的問題?

  楊陽:美好的想像和批判只能喚醒,要改變還需要切實的行動,比如學術教育體系的改變,這才能扭轉問題頻發的現象。比如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和自律,應該加以強調。不過總體來說,今天的學術,不論是發展水品、參與人員,還是對社會的影響力等方面,都遠遠超越民國時代,這是沒有疑問的,因此,厚彼可以,但沒有必要因此而薄此,懷念民國可以,沒有必要因此就認為今天的學術一無是處。

摘自《北京晨報:民國真是學術春天嗎?》


現在我也覺得牛頓定律soso


民國盛產學術汪峰,學術宋冬野


其實縱觀歷史,盛世是不需要過多人才,而亂世卻是英雄倍出之時。


我認為,沒有被高估。

我們國家自從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一直在進行思想上的大屠殺。

統治者在自己的地盤穩固之後,總是不遺餘力地出於功利的動機(比如鞏固統治等)去改變人民的思想。

民國時代之前,我們的民族總是有很多的理由去封鎖知識,鉗制思想,灌輸道理,因此很多有才智之士喪失了學習,交流,建樹的機會。也有有識之人因為不敢說話而保持沉默,因為他們不相信政府。所以,中國人文社科發展也很長時間地停留在根據聖人的理論來進行價值判斷的層面上。

我們要意識到中國學者是要搞學術研究而不是搞意識形態。民國的出現,標誌著封建統治的結束,而新的統治者們正忙著爭搶地盤,沒空去建造思想的監獄,與此同時,西方思想文化湧進中國,那個時代堪比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學者們可以真正脫離意識形態去搞真正的學術。

那是一個話語權重新開放給知識分子的年代,雖然也有不同勢力出於種種目的去堵住一些人的嘴,但是在那個戰亂年代恰恰保留了最自由的社會氛圍,對於學者來說(尤其是人文社科學者)研究的結論不會累及本身,這是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難得的。於是等到新的統治者統一之後,我們看到馮友蘭先生修改自己的《中國哲學史》,牛頓在萬有引力定律前面感謝上帝,馬寅初馬老的研究結果連累了他自己而被批鬥。


樓主所引用的第二篇文章,我覺得挺搞笑的。中間一大段用來贊同葛劍雄的說法了,後面用來反駁的,就是光禿禿的」自由「倆字。

開了好大一個題,結出好小一個瓜。

同意這一部分:

例如考古學,以前把玩古文物那種就算不上,而是要以科學的挖掘、專業的研究為出發點的學術研究,才算登堂入室。正因如此,從哈佛大學攻讀人類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歸國、主持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李濟,會被視作中國考古學之父。民國時期學術之所以被高估,部分原因也在於,那是一個現代學術的奠基時代,而民國時期一批學人又應時而生,做了很多「開立門戶」式的學術研究。彼時,整個中國現代學術園地就是一塊處女地,任由術業有專攻的學人耕耘。現在許多學科追溯源頭起來,民國時期一批學人也便成為難以繞開的存在。這就很容易給後人一種誤判。

民國人物佔有天時啊,後人(今人)是怎麼也比不上的。想想各個民國大師,有多少不是」拿西方理論,套中國材料「而成就的大師?(今天很多人也在走這個路子)

至於學術自由云云,部分同意。


「民國學術」是指整體水平,今人往往以幾位民國學術大師的學問來指代那個時期的整體研究水平,實際上是「選精」與「集粹」認識方法(李伯重,2000)所致。可以肯定的說,當今的整體學術水平絕對超過了民國時期,至於是否有人超過那些學術大師還要後人來評價。 葛劍雄老師的最新回應:學術不是人品,也不是思想http://www.21ccom.net/plus/wapview.php?aid=118308


昨天看到一個問題是海子的詩是否被高估了,今天又看到這個問民國學術是否被高估的,這和虎撲話題區裡面那些天天問某某球員的能力或地位是否被高估的那些人的邏輯簡直如出一轍,如果惡意一點去揣測這些問題的動機,怕不是在挑口水?

想要比較準確的認識是否高估,我認為最起碼要有具備三方面的條件:一是要比較準確的評估所謂的被高估者的真實水平;二是要對參照對象有較清醒的認識;三是要大概的了解人們的評價情況。就以這個問題為例,如果你認為民國學術被高估,那麼你起碼要了解民國學術的真實水平究竟如何,而對作為參照的今天的學術水平同樣要有比較準確的評估。當然,如果真的有人下功夫去深入的研究,我相信這兩方面的條件是可以具備的。但是第三方面的條件卻很難被量化,今天有多少人是跪舔民國學術的,有多少人是平視的,又有多少人是不屑一顧的,恐怕根本說不清吧?

如果以上三個條件都不具備,就隨意的去判定是高估還是低估,那我也只能認為這是在無意義的打嘴炮了。


簡單掃了掃兩篇文章,說的根本是兩碼事嘛,討論的議題都不一樣,結果相反有啥稀奇。


學術這種東西 理論為主 與產生時期的具體社會發展程度往往是脫節的 民國時期明顯落後於大國身份的社會發展及繁榮程度 過度的反襯了當時的學術發展 僅此而已


私以為民國知識分子被熱捧,實際上是當下的知識分子表達對民國時期獨立而自由的學術氛圍的懷念和嚮往的方式


不敢評論啊,有幾人細細看過他們的文章,又有幾人自認能超出或者達到這個水平。專業不同,瞎評論不是找罵嗎。 贊同葉微香的部分觀點。

因為自己正好在看一些趙元任的東西,發覺自己一無所知。可是名頭也是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一。我認為有一個斷層在,需要自己努力去接續起來。很多東西似是而非,所以不敢評。

民國學術概念太大,期待更細化的問題。


我覺得可以這麼想:

當代最頂尖的這一群人和民國最頂尖的那一群人學術研究能力上不分軒輊;

民國最廣大的文盲們現在都會寫論文了……


那是個思想可以左右,改變世界的時代…

因為沒有信仰,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一種信仰,可以被無限放大,放大,再放大…

可能學者自己本身沒有覺得自己多高,但無盡的吹捧和推論,把他們捧向了一定的位置…


提到民國時代自由的學術氛圍讓人懷念,我感覺這裡涉及到兩個不一樣的「自由」的概念。一種是可以發表言論而免於責罰的自由,另一種是選擇研究課題並且採用某種意識形態的理論方法去得出某種學術結論方面的自由,而後一種才是真正的學術氛圍的自由。我們暫且不爭論前一種言論自由民國是不是好過現在,真正值得討論的是後一種自由民國真的更好嗎? 有什麼根據呢? 我們知道民國的教會大學可能免於任何研究方向和理論傾向上的限制和干預。但是當時的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干預了嗎?如果有,程度如何?


一個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傅斯年?
民國歷史書籍有哪些推薦?
如果現在的大學和民國時的大學一樣思想開放,那麼中國社會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關於民國和文革期間的歷史,有什麼比較好的書推薦?
為什麼林森身為抗戰時期國家元首存在感這麼低?

TAG:學術 | 中華民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