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乾隆名聲還慘的皇帝嗎?
謝邀。
高宗那不叫名聲慘,更多的是大家對他的吐槽,以及和聖祖世宗兩個人的對比。在或者就是對他的一些例如好大喜功,到處征戰勞民傷財,以及文字獄的厭惡。還談不上名聲慘。
真要說名聲臭大街的,我覺得大家分分鐘能說出來四五個(民間百姓口中的):
夏桀,
商紂王,
周幽王,
秦二世,
王莽(這個就見仁見智了),
晉惠帝,
隋煬帝(這個也是見仁見智)
等等,每個朝代都能找出個一兩個。硬要說,漢恆帝、漢靈帝、後主劉禪、宋徽宗、明武宗這種都能算上。
西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種或殘暴或軟弱或奇葩的皇帝不少,裡面還有亂倫的呢。
明朝是吧,也貢獻了幾位。
清朝,我覺得咸豐首當其衝,然後就是道光(勤儉,然.....)。
總之,對乾隆,大家其實還是戲謔的多一些,論名聲慘,他二十名開外了,前輩們干過的事兒多著呢~
我倒是突然想起來一位在史書里慘到極致的皇帝: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只留下一份地震記錄
聽聽,連帝號都沒有,多慘
衛紹王是金章宗的叔叔,封為衛王,章宗無子,傳位給他,他繼位不久,蒙古鐵木真發動對金戰爭,野狐嶺、澮河堡打敗金軍,鈔略河北,五年後,衛王在政變中被殺。
關鍵在於:衛王死後,金朝南遷開封,很多資料沒有帶走,在中都失陷後散失了,而之後金朝忙於作死戰爭,沒有著手修復《衛紹王實錄》
等到元朝修史時,又過去了一百年,元朝史官發現他們手頭幾乎沒有衛紹王的資料啊
首先把蒙古人的記載加進去,可以看出現在的《金史》裡面衛紹王時期的戰爭記載都來自蒙古記載,裡面很多人名都是用的蒙古叫法
然後重金徵集,找到了舊事二十多條,但是這也不夠啊,當了三年皇帝,就二十多件事?
終於,司天監的官員張正之找到了一份原始檔案,是金朝衛紹王時期的司天台記錄!史官們如獲至寶,就以這個為藍本寫下了衛紹王本紀,這也是最簡短的金史本紀
司天台是幹什麼的?是記錄天文和地動的,所以,我們如今看到的衛紹王本紀是這個樣子:
六月,大旱。下詔罪已,振貧民闕食者。曲赦西京、太原兩路雜犯,死罪減一等,徒以下免。丙寅,地震。
七月,地震。八月,地震。乙丑,立子胙王從恪為皇太子。萬秋節,宋遣使來賀。獵於近郊。夏人侵葭州。九月,地大震。乙未,詔求直言,招勇敢,撫流亡。庚子,遣使慰撫宣德行省軍士。丙午,京師戒嚴。上日出巡撫,百官請視朝,不允。辛亥,宣德行省罷。癸丑,詔撫諭中都、西京、清、滄被兵民戶。我想最慘的皇帝,大概就是死後大家只知道你那時有多少彗星和地震吧
李治啊..
一般大家要麼說他爹,要麼說他老婆...
提到他,一般就剩一句軟蛋了。
廟號:清高宗,年號:乾隆,死後葬於河北遵化清東陵馬蘭峪裕陵,民國被孫殿英盜。本名愛新覺羅.弘曆,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四子。雍正繼位後就把乾隆作為繼承人寫進密儲,懸於正大光明匾後,繼位前封和碩寶親王。
在位63年,含太上皇3年,25歲登基,89歲去世,有史記載最長壽,掌權時間最久的皇帝。1736-1795年在位。康雍乾盛世的一半他佔了。祖孫三代佔了大清朝一半。他爺爺把皇權鞏固了,開疆拓土了,他爸爸把錢給他攢下了。他一輩子也就六下江南,著人編編書,順便評平定一下不服的邊疆少數民族。這多有福氣啊!好的不要不要的!
妥妥得太平皇帝。還自號十全老人。有清一代,文字獄把文人都精神閹割了,再也沒有明朝的地位。而且還不能罵皇帝,然後你說乾隆被黑的慘!?文人敢嗎?
帝辛(紂王)、周幽王、隋煬帝、宋徽宗、明武宗、明思宗,哪個不被黑的比乾隆殘的多。
多讀書,多讀史書!
講道理的話這這東西怎麼說呢網上和民間純粹是兩個狀態的。
乾隆這個二世祖憑藉早年電視劇貢獻民間不說好評如潮,最少家喻戶曉是真的,比如近期又大紅大紫了一把的《國家寶藏》。而網上么,你懂的。整個滿清的風評就差成日本鬼子了。而二世祖被扒後呈現所謂的「慘」,也不過是網路部分。真要比慘:楊廣、明朝的各種異類表示呵呵噠。想民間翻身都沒太大市場的。他爹雍正,清世宗。
民間一直紛傳雍正為人陰鷙兇狠,手段毒辣,「謀逆、逼母、弒兄、屠弟」
清末民初,中國民眾好談宮闈秘聞,即便識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讀懂的通俗小說,自然成了「講新話」的最佳載體。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嚴政治的強權統治者,關於他的流言蜚語在民間廣為流傳。在世人眼裡,這位皇帝奪位前老謀深算,即位後冷酷無情。他屢行大獄文網森嚴,廣布耳目,令人談虎色變……。凡此種種都為他的統治蒙上了一層詭秘的色彩。當時的小說以雍正軼事做為談資的有胡蘊玉《胤禛外傳》、孫劍秋《呂四娘演義》、紫萼《梵天廬叢錄》、和蔡東藩《清史演義》、燕北老人《滿清十三朝宮闈秘聞》等等。這些小說言稱借史實演繹成篇,其實都是擇采民間傳說,進行藝術加工而成。其間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藝術形象:「血滴子」。「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處,不可確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類似的藝術構思起到了引導社會輿論,借古諷今的作用。然而,歷史總是有其客觀性的,雍正到底是一個好皇帝,抑或是一個壞皇帝;他的強權政治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還是阻礙歷史前進的?必須從史實中去加以考察、認定。"血滴子"的形象特徵是詭秘、殘暴、人治加鐵腕,藝術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務組織和密折制度。
據史書記載,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還在處理政務,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於死亡非常突然,於是在官場,在民間,便產生了種種猜想和傳說。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呂四娘報仇削取了雍正首級。
雍正年間,湖南秀才曾靜因不滿清廷統治,上書陝西總督岳鍾祺(岳飛的後裔)策動反清。事後,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對案犯嚴加審訊,廣肆株連,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呂留良文字獄案。曾靜等人鎯鐺入獄,後被滿門抄斬,呂留良一家也未能倖免。呂留良之孫女呂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於難。年僅十三歲的呂四娘秉性剛強,得知其全家祖孫三代慘遭殺害,悲憤填膺,當即刺破手指,血書「不殺雍正,死不瞑目」八個大字。於是隻身北上京城,決心替全家報仇。途中巧逢高僧甘鳳池,四娘拜之為師。甘授呂四娘飛檐走壁及刀劍武藝。
之後,呂四娘輾轉進京,設計潛入干清宮,刺殺雍正,削下頭顱,提首級而去。民間又盛傳雍正大葬時只得以金鑄頭代之,葬於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宮。
「血滴子」和粘桿處
小說是有事實的「影子」。在文人筆下雍正被刻畫成精諳武藝、神通廣大的陰謀家,他的手下豢養了一批技藝絕倫的俠客力士,操持著一種名曰「血滴子」的殺人利器,能取敵人的首級於千里之外。同時,「血滴子」也是秘密殺手的代稱。
據傳,雍正的八弟「阿其那」(允祀)、九弟「塞思黑」(允)都是為「血滴子」所殺。顯然,此類荒誕不經的描寫不能作為信史。然而,雍正確實是以處於弱勢的政治力量在奪儲鬥爭中取勝的。他能登上寶座,除了本人工於心計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還得力於他有一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這個組織便是「粘桿處」。
顧名思義,「粘桿處」是一個專事粘蟬捉蜻蜒、釣魚的服務組織。雍正還是皇子時,位於北京城東北新橋附近的府邸內院長有一些高大的樹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葉中有鳴蟬聒噪,喜靜畏暑的胤便命門客家丁操桿捕蟬。康熙四十八年,胤從「多羅貝勒」被晉陞為「和碩雍親王」,其時康熙眾多皇子間的角逐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胤表面上與世無爭,暗地裡卻制定綱領,加緊了爭儲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訓練家丁隊伍,這支隊伍的任務是四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
雍正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專制統治,也為了酬謝黨羽,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桿處」機關。「粘桿處」的頭子名「粘桿侍衛」,是由有功勛的大特務擔任的。他們大多是雍正藩邸舊人,官居高位,權勢很大。粘桿處的一般成員名「粘桿拜唐阿」統稱「粘桿拜唐」,由小特務充任。他們都是內務府包衣人,屬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隨雍正左右,炙手可熱。
可見「粘桿處」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務機關,實則是一個特務組織。小說中所謂的「血滴子」大約指的就是粘桿處的這些人。不難推想,雍正是把政敵比作魚、蟬、蜻蜒一樣的小動物來撒網捕捉、加以控制的。
「粘桿處」雖屬內務府系統,總部卻設在雍親王府。雍正三年,胤禛降旨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後的行宮並未改覆黃色琉璃瓦,殿頂仍覆綠色琉璃瓦,有人認為:雍和宮雖為皇帝行宮,曾經有一條專供特務人員秘密來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宮其實是一個森嚴的特務衙署,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為宮。還有一種傳說:在雍和宮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雍正的兒子乾隆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遺迹,改雍和宮為喇嘛廟時,已加以徹底翻修,將之平毀無痕。
「粘桿處」在紫禁城內還設一個分部,御花園堆秀山「御景亭」是他們值班觀望的崗亭。山下門洞前擺著四條黑漆大板凳,無論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桿衛士」和四名「粘桿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辦的任務,由值班人員迅速送往雍和宮,再由雍和宮總部發布命令派人辦理。雍正去世後,乾隆皇帝繼續利用"粘桿處"控制京內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動,直到乾隆死後,"粘桿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弛。
別出心裁的密折制度
告密,為君子所不恥,因為這是不正當的手段。可是在雍正麾下互相告密卻是官員的常課,被視作為本職工作的一部分。雍正二年,封疆大吏漸閩總督覺羅保、山西巡撫諾珉、江蘇布政使鄂爾泰、雲南巡撫揚名時突然遭到皇帝嚴厲的斥責,緊接著宣布停止他們給皇帝上奏的權利。作為一個封建官僚,除了降罪撤職,再也沒有什麼比被剝奪其參政言事的權利更為嚴重了。
為何事得罪?可以參見雍正七年胤給鄂爾泰的侄子鄂昌的一段批示:「密之一字,最緊要,不可令一人知,即汝叔鄂爾泰不必令知。」原來,覺羅保們是因為向外人透露給皇帝奏章的內容被懲罰的。這種不得讓第三者知道的奏章,不是題本、奏本,而是雍正朝的一種特殊的文書制度--奏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金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末帝完顏承麟。他從即位到身亡。還不夠一天的時間,只有半天。
1233年,金哀宗完顏守緒被蒙古軍隊追趕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約南宋聯合攻金。1234年(天興三年)正月,蒙宋軍隊加緊圍攻蔡州。哀宗在正月初九夜裡召集百官,決定傳位於當時任東面元帥的完顏承麟,完顏承麟又哭又拜,不敢承受。哀宗說:「聯肌體肥重,不便鞍馬馳突。卿平日矯捷,萬一得脫,國祚(zuo坐,君主的位置)不絕。」這樣,完顏承麟才即了帝位,他就是金末帝。即位禮畢,末帝立即帶兵迎敵,此時南宋軍隊攻入蔡州南門,金哀宗自縊身亡。末帝聞知大哭,「哭奠未畢,城潰」,末帝在亂軍中喪命。至此,金王朝滅亡。謝邀
乾隆帝還真不算是個差勁的皇帝,之所以成為大家吐槽和黑的對象主要是由於以下兩點:
首先是他執政時期西方世界已經進入近代,不論是在科學技術上還是政治體制上都有了極大的發展。比如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和珅出任軍機大臣那一年,瓦特的第一批量產蒸汽機出廠,《美國獨立宣言》發表,亞當斯密《國富論》也在當年出版。這樣一比較,自然會覺得乾隆帝的成就可以忽略。而事實上,如果單以中國古代帝王的標準來看乾隆帝的所作所為(特別是前中期)的話,不論是發展經濟、開疆拓土、整頓吏治還是勤勉程度,在中國古代帝王中絕對可以算得上前排(勤勉程度可能比不過他爹,但肯定比他爺爺強)。至於說重農抑商、抑制科技發展之類,這隻能說是中國古代帝王的固有特點,哪怕是諸如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明太祖明成祖這種明君,大家在評價他們的時候之所以不提這方面,只不過是因為缺乏對照,而並不是說他們就多麼重視工商、多麼促進科技發展了。
第二個就是所謂「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然而十全武功中除清緬、清越戰爭這兩場算得上是妄開邊釁以外,其他幾項比如平準部回部拿下新疆,反擊廓爾喀,平林爽文,甚至包括大小金川,都是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定所必須要做的事情,如果不做,後患極大。在清朝國力最強大的時候抓住時機完成了對西域的平定,無論如何算不上錯,否則等以後嘉慶道光年間國力衰微了,還能幹掉有俄國暗中支持的準噶爾么?要打仗就不可避免要有開支,這鍋總不能推給乾隆帝。其祖父康熙帝在位時期的連綿戰爭同樣造成了國庫空虛,只不過雍正帝手腕比較狠,掙了回來。
說到這兒,其實可以看出乾隆帝和康熙帝有很多共同之處,前期勵精圖治,頻繁戰爭開疆拓土,後期倦勤,腐敗滋生國庫空虛。然而他們的不同之處既在於兒子,又不全在於兒子。雍正帝的改革能夠取得明顯的成果,不僅僅是由於他個人的精明手腕和強大意志,更重要的是當時整個滿洲貴族統治集團還保存著一些創業時期的開拓精神與英氣,能夠把皇帝的意志貫徹下去。而到了嘉慶帝,一方面是其在乾隆年間所受的教育使其寬仁有餘而強幹不足,在需要下猛葯治國之疾的時候沒有抓住機會,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大清的整個統治階級和官僚系統已經暮氣沉沉,無力再進行必須的改革。
雖然說乾隆帝命不太好,八十五歲時只有四個皇子,其中三個不成器,永琰也只能算是中庸之才,不過這或許也正是乾隆年間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後果,只注重了表面上的「優秀」而忽視了帝王所必須的其他東西,也是「暮氣沉沉」的另一個表現。他的兒子和孫子作為個人是品德高尚(所謂「仁宗之仁厚、宣宗之節儉」)、文武雙全(嘉慶帝之弓法、道光帝之火槍射擊都極為出色)的,但作為皇帝是缺乏治國魄力的。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用人。康雍乾三代用人都是重才不重德(當然他們三個也有不同,康熙帝是大量起用所謂操守有虧的降將,雍正帝喜歡用刻薄蠻橫而又精明強幹之人,乾隆帝則愛用能為地方和國家做出貢獻的貪官),而到了嘉道年間皇帝就只愛用沒什麼能力的道德楷模了。
康熙帝當年之所以傳位給胤禛而不是八阿哥胤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胤禩過於仁柔,康熙帝擔心其無法收拾自己留下的爛攤子。乾隆何曾不想像康熙一樣傳位給一個能力挽狂瀾的兒子?然而已經找不到了,即使永琪活到那時,恐怕也不會有這種魄力,大清只能在衰老與窒息之中一步一步地走向萬劫不復的沉淪。
北齊高氏啊,簡直變態
傅的儀啊,大臣拿他東西都不敢吱聲,晚年回趟家還要買門票
晉景公啊。數千年也就出了一個上廁所掉坑裡淹死的皇帝
紂王最慘 什麼他不是皇帝?縱觀歷史 百姓最苦
大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乃愛新覺羅弘曆前世
被黑出翔的大萌諸帝表示you are not prepare
乾隆名聲不管差啊,有大幫人幫忙宣傳十全老人,只是比他老爸爺爺差點,也不是槽點啊。相比無後多爹的宣統好太多了。
清朝就是在這孫子手上沒落的,沒把他和阿斗比已經很給面子了,現在的評論基本是拔高了他的歷史地位,不存在名聲慘一說。
司馬炎吧,不僅出場必然是以孫子的身份,而且還有個傻兒子
劉禪。後世對他的評價非常低,都說是扶不起的阿斗。事實上,劉禪沒有那麼差勁。三國後期宮廷政變無數,而益州荊州兩派矛盾激烈的蜀漢卻沒有發生動蕩,雖說有蜀國四相(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的功勞,但也不全是。劉禪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諸葛亮擅權,李嚴非常不快,蜀國內部一直有清算他的聲音,但都被劉禪壓下來了。劉禪並不是認同諸葛亮的行為(出師表反覆提到「不宜偏私,內外易法」,意思就是建議劉禪不能偏袒內朝大臣),他清楚的知道,只有依靠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才能坐穩皇位。但他又利用費禕和董允等益州派,平衡各方矛盾,而益州派卻從來沒有佔到便宜,不得不說非常高明。後來諸葛亮死後,蜀漢要求清算他的官員,立刻被處理。相比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態度,劉禪顯得非常賢明。那麼蜀漢走下坡路的時點是什麼呢?主要是姜維北伐浪費了大量兵力人力,並且傷害了益州派的利益。劉禪在戰爭早期放手讓姜維去拚命,又利用宦官顯示不支持北伐的姿態,兩面都做得很全,既支持了北伐的政治正確,又絕了益州派之口。姜維先天不足,沒有政治背景,為了掌權,必然要打仗,打仗傷害益州派的利益。而兵權又不能交給益州派,否則會重演劉璋繼位時的軍事政變,劉禪也做到了兩派平衡。他最大的污點是,在最後關頭不戰而降,把成都交給鄧艾。我覺得最大責任在諸葛瞻,他擅自出戰,全軍覆沒,使益州本土派人心動搖,所以成都此刻是不太好守了。另一方面,劉禪也比較自私,有懈怠的念頭,不好守就不守,直接投降,失去了父親辛苦創立的基業。但作為一個小國的君主,表現還算合格,比吳國那邊君臣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推薦閱讀:
※明末戰爭中火槍、火炮已經大規模使用了嗎?
※皇子有生母A,養母B,皇后C,等皇子即位成了皇帝,則誰是太后?
※為什麼古代總是會有太后,妃子都比皇帝活的長?
※在中國,為什麼很多時期都不允許私鹽?
※古代中國真的沒有可能孕育出現代文明嗎?
如果有,真的不是一切皆有可能的那種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