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航天界有哪些值得被記住的事件和成就?
本問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2017 年度盤點」,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1957年5月15日,人類歷史上首枚洲際導彈R7在蘇聯境內升空。在僅僅4個多月後,這種洲際導彈就被改裝為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火箭並將第一顆衛星送入太空。這次事件極大震撼了東西方陣營,成為20世紀歷史上重大事件之一,它的一個直接後果是東西方陣營的太空競賽揭開大幕。
到2017年,人類航天已經走過了整整60年。經過早期50-60年代瘋狂的軍備競賽、70年代的近地空間競爭、80年代的偃旗息鼓、90年代的蘇聯覆滅和美國絕對制霸,21世紀的人類航天則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最好時代,而2017是個不平凡的一年。
10. 銥星系統絕地重生!
1990年,發展到如日中天的摩托羅拉公司提出了超越那個年代理解的銥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計劃,預計發射共計77顆衛星,進入7個780千米高的極軌軌道,為全球任何地點的用戶提供直接衛星通信。
銥星的說法也來自於77,這正好是銥元素的核外電子數(實際上只發了66顆,但依然沿用此名字)。摩托羅拉為此投入巨資,以至於在1996-1998年短短3年時間內,所有衛星布網完畢並於1998年11月投入運營。
然而,成立之時卻趕上美國基於地面基站的移動通訊服務大肆佔領各種市場,席捲全球,質量更好、更加穩定的銥星項目卻由於昂貴的造價而失去競爭力被很快淘汰,僅僅在投入運營後半年,這個巨大的個人衛星通訊系統就因為無法盈利被迫破產,摩托羅拉從此陷入巨大危機。
一個跨時代的領先技術,在市場面前敗下陣來。
銥星在技術和性價比之間大幅度超越了彼時美國軍方造價高達160億美元的MILSTAR同類系統,相比而言銥星的成本僅是其五分之一。因此,在21世紀初,美國軍方開始轉向使用銥星系統作為地面軍事單位的通信方式,銥星迎來重大轉機。到了2015年,銥星已經有了4億美元的營業額,利潤也超過了700萬美元,可謂起死回生。
而在2017年,銥星新一代系統正式開始組網,卷土而來,它的再次建設不僅帶來了技術的巨大進步,從能力上也將直接挑戰傳統的移動運營商,依靠地面基站服務的移動通信將會受到大規模衝擊,這可能直接顛覆每個人的手機終端。
新的銥星系統建設速度依然極為誇張:1月14日,一箭十星;6月25日,一箭十星;10月9日,一箭十星;12月23日,一箭十星。這些全部由Space-X公司的獵鷹九號火箭發射完畢,且實現了火箭一級回收和再次使用。預計2018年初,新一代銥星系統將會建立完畢。
銥星的死而復生速度之快讓人震驚,它能否成為商業航天里又一個劃時代的豐碑,我們拭目以待。
9. 伽利略和北斗全面挑戰GPS
壟斷了人類衛星導航終端長達23年的GPS系統再次迎來了挑戰,不同於十幾年前蘇聯/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後來逐漸衰落,這次它的對手更加強勁。分別是我國的第三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歐洲的伽利略系統,二者所屬國家/地區都有巨大的經濟體量和潛在用戶數量,這將會直接撼動GPS系統的地位。
目前,中國已經發射了25顆衛星,距離35顆的建設目標僅差兩年;歐洲也在12月12日的一箭四星之後實現了22顆的組網。這意味著世界衛星導航市場格局將會重寫,而擁有自主軍民兩用系統的中國和歐洲,將會完全擺脫對GPS系統的依賴,在軍事、經濟和商業方面具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8. 不死老兵聯盟U火箭的「英雄謝幕」
聯盟系列火箭(Soyuz)是蘇聯R7導彈改裝而來的人類第一個火箭家族,也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火箭家族,它的總共發射次數達到了驚人的1871次,佔據了世界航天火箭發射的30%以上,遙遙領先於任何一個其他的火箭家族。
而作為其中最為成功、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聯盟U火箭,在今年2月22日經歷了第786次發射、第765次成功,並將進步號貨運飛船成功運抵國際空間站,然後這個著名的火箭以97.3%的發射成功率正式宣布退役了。
雖然它的任務被聯盟第二代火箭接力過來,但新一代火箭在它退役後很快出了問題:11月28日一箭多星發射任務失敗,導致來自俄/美/加/日/挪威/德國/瑞典的19顆衛星全部被毀。人們在痛惜新一代火箭失敗的同時,也不由自主聯想起聯盟-U火箭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個類型的火箭曾扛起了蘇聯和俄羅斯航天的輝煌,現在卻從此進入歷史。
7. 開普勒驚天發現:人類是否唯一?
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
時至今日,只有飛在太空中的天文望遠鏡能給你答案,這就是2009年升空的開普勒天文望遠鏡。
12月14日,它發布了一個大新聞:開普勒望遠鏡發現了另一個太陽系,它也擁有8顆行星!成為唯一一個可以和太陽系媲美的系統。
這個暫時被命名為開普勒-90的系統僅在相當於太陽到地球之間的區域里就發現了8顆行星,著實讓人震驚。但更讓人震驚的是,它的第八顆行星開普勒-90i竟然是由谷歌公司的人工智慧從0開始通過機器學習發現的,超越了頂級天文學家的能力。
這個事件更像是一個標誌: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它們已經開始侵入人類智慧最頂級的科研崗位。開普勒估計出來的宇宙中類似地球的行星數量在16,999,999,999,983,000,000,000級別,這幾乎是個人類無法兌付的數字。隨著新一代太空望遠鏡的升空,人類無疑將會發現更多,也會更加依賴於人工智慧幫助處理數據。
然而,當它們發現外星生命的痕迹後,將會是由誰、是否、何時、如何做出回答呢?
6. 世界紀錄:印度一箭104星
2017年02月15日,印度使用極地軌道發射火箭PSLV-XL將共計104顆衛星成功送入軌道,上面包含了印度/美國/以色列/瑞士/荷蘭/德國/比利時/哈薩克/阿聯酋/中國的有效載荷,創造了數量上的世界紀錄。
雖然印度的此款火箭近地軌道運力僅為3.5噸,與中國長征四號(4噸)、長征三號(6-11噸)、長征二號(9噸)、長征七號(14噸)、長征五號(25噸)不可同日而語,它所發射的衛星也僅僅是重量為千克級的微小衛星,難度很低,類似於撒土豆的效果,與對軌道控制精準度要求極高的一箭兩星/三星/四星等完全不是技術上的對等水平,但這次成功意味著印度火箭發射在世界商業航天發射領域內的崛起。
由於中國航天深受美國沃爾夫法案衝擊、俄羅斯與烏克蘭由於政治壓力被排擠,印度憑藉低廉成本迅速搶佔了低端航天發射領域,從而賺得了相當一部分繼續發展火箭研究的經費。除了本次,印度同款火箭還在6月23日為17國成功發射了一箭31星任務。
印度航天,另闢蹊徑,也在快速進步。
5. 高通量通信時代已經到來
2017年人類航天發射的大型衛星(超過一噸重)里,依然有一半左右是通信衛星,但比起傳統的通信衛星僅有1-2 Gbit/s通信容量、使用傳統的C波段(4-8 GHz),今年發射的通信衛星則是大大領先:不僅使用更高頻的Ku(12-18 GHz)和Ka(27-40 GHz)波段,還將通信容量提高到了100 Gbit/s級別。這些衛星也因此被叫做高通量通信衛星。
中國發射了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中星16號,通信容量達到了20 Gbit/s,不幸失敗的實踐十八號更是達到了70 Gbit/s。而幾家國際通信衛星公司更是繼續發力,6月1日波音生產的ViaSat-2將最高紀錄提到了300 Gbit/s,等待其他公司繼續超越。
而隨著大量高通量通信衛星升空,目前太空中通信成本已經逐漸逼近地面寬頻網路成本。當我們在從手機2G換到4G乃至5G,上網從撥號換到寬頻乃至光纖時,天上也在進行新一輪的數據革命,它們的最終目標是擊敗地面,實現人類數據和流量的真正「無線」時代。
4. 卡西尼號的華麗謝幕
卡西尼·惠更斯號於1997年升空前往土星,在經歷了7年的漫長星際旅行後最終抵達,在將惠更斯號登陸器釋放到土衛六泰坦表面後,它便開始了漫長的觀察土星歲月。因此,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探測器之一。
到了今年4月份,已經數次延長卡西尼號任務周期的NASA科學團隊宣布,卡西尼號最終迎來了它的偉大謝幕演出,在9月15日最終進入土星懷抱。
13年的任務周期,卡西尼號為人類傳輸回來了近500 GB的土星相關的數據,人類科學家為此發表了近3000篇的科學論文,它完全顛覆了我們對土星乃至太陽系的認知。它的複雜軌道設計和控制,也讓人類航天的深空探測、控制和導航技術得到了極大地提升。
2017年9月15日3時31分48秒(太平洋夏令時),卡西尼號衝進土星大氣開始劇烈摩擦,12秒鐘之後最終解體。而人類所接收到的信號,即便在以30萬千米/秒的速度狂奔,都要等待83分鐘才能從遙遠的土星傳回地球。
卡西尼,願偉大的你,在輝煌中長眠。
3. 軍事衛星競爭進入新時代
人類航天起源於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V2火箭,早期的所有航天任務也都服務于軍事行業。由於衛星飛在地球表面幾百乃至數萬千米處,飛行速度在3-7千米/秒量級,如果輔以高精度觀測設備,能夠獲取大量情報信息,遠遠超過傳統偵察手段。例如,軍民兩用GPS導航衛星的意義,想必已經不需要過多介紹了。
在2017年,世界主要航天大國的軍事衛星發射可一點都不含糊。美國空軍發射了第九顆天基洲際導彈預警系統衛星SBIRS GEO-3,將洲際導彈發射後的預警速度提高到了驚人的3秒鐘;美陸軍也發射了新一代近地偵察Kestrel Eye 2M衛星,情報偵查局也發射了海軍海洋監視系統第八顆衛星Intruder 8和系列偵察衛星NROL-42、NROL-52、NROL-76,佔據了世界軍用衛星的絕對制霸地位。這些衛星的技術水平、發射數量都是歷年來的高點。
俄羅斯也不甘示弱發射了EKS-2洲際導彈預警衛星;日本自衛隊發射了軍用的第二代通信衛星Kirameki-2和第五顆雷達情報收集衛星IGS-Radar 5;義大利也發射了軍用的OPTSAT-3000衛星;中國也發射了軍民兩用的遙感30系列和吉林系列等。
軍用衛星的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航天實力的最高峰。舉個例子好了,已經在軌服役長達27年的哈勃望遠鏡,是由1976年美國發射的軍用鎖眼KH-11衛星低配版本(精度調低)改裝而來的,和今天的最新版本偵察衛星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2017年,世界各航天大國在幕後競爭,那是一塊沒有硝煙的戰場。
2. Space-X火力全開!
2017年是Space-X最為輝煌的一年,火箭回收技術已經不再是新聞,如果不是特別重型的發射任務都實現了回收。
3月20日,第一枚回收過的火箭再次發射,這一幕在一年內上演了4次,伊隆馬斯克所說的火箭回收和降低成本並沒有停留在路演的PPT上,而是真切實現了。
但即便是新火箭,獵鷹9號僅僅6000萬美元的報價就已經足夠血洗世界航天發射市場,在一年內,獵鷹九號共計實現了17次發射並保持了100%的成功率,這個數據遠遠超過了洛馬和波音組合的聯合發射同盟的8次。這個數據甚至逼近了航天大國俄羅斯(20)和中國(16)的年度總火箭發射量,傲視群雄。
而與此同時,Space-X獨一無二的「黑科技」龍貨運飛船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回收並重複利用的貨運飛船。Space-X不僅在今年完成了國際空間站貨運合同,更是在12月15日實現了震驚世人的二手火箭+二手飛船再次成功發射的壯舉,要知道這次發射可是在NASA專家委員會的全面考核後完成的,對於Space-X意義非凡。
此外,Space-X今年開始大規模涉足美國軍方衛星發射合同,為美國空軍、海軍、情報偵查局等服務,大力搶佔曾經被美國聯合發射同盟壟斷的市場。
而在2018年初,Space-X將要試射一旦成功就將是世界現役最強火箭的超重型獵鷹火箭,運力達到54噸,是目前最強的德爾塔-4重型的兩倍左右。此外,它也在明年開始執行國際空間站客運飛船合同,這意味著被俄羅斯壟斷近10年的國際載人航天市場即將被打破。
2018年Space-X已經簽訂了30次發射合同,這意味著這個公司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一的火箭發射力量,無愧是人類商業航天的最巔峰,它今天的成績,甚至連創建它的伊隆馬斯克恐怕都沒有想到過。
1. 重返月球、登陸火星,這回要玩真的了?
人類航天起源於競爭而又必然止步於競爭,曾經蘇美的太空競賽造就了阿波羅登月的神話,而自從1972年阿波羅17號成功之後,45年內再無人類踏上月球表面。而經過了21世紀的新一輪巨大投資後,2017年的唐納德·特朗普政府接過新的一棒,宣布美國將重返月球並登陸火星,從今年美國所有的動作來看,這次恐怕是真的要做了。
7月1日,美國宣布重建國家航天委員會,由副總統挂帥。這是歷史上美國第三次建立該委員會,第一次時該委員會全盤建立了今天的NASA及各大中心;第二次時,該委員會在里根執政期間全盤指揮了「星球大戰」,成為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今年是第三次建立,動機可想而知;
9月22日,NASA宣布美國新一代登月/火星火箭太空發射系統和新一代飛船獵戶座號將在2019年首次組合發射,目標是圍繞月球探測並返回。在過去十年內,這一套系統已經燒掉了400多億美元,目前各個分系統都測試完畢,在最終調整等待發射;
9月27日,美俄等20個國家宣布將會在月球建立名為「深空通道」的月球空間站,從技術到資金支持都有了一定保證。
不管最後發展速度怎樣,可以看到重返月球和登陸火星已經是美國從小布希時代起持續了近20年之久的政策,而今年的跨度無疑最大。
或許,時隔60年後,陪伴了地球億萬年的月球,將會再次迎來訪客。
2017的世界航天,充滿的是時代的變革和技術的跨越。2018年這股熱潮還將繼續,隨著中國再次探測月球、美國探測火星時間窗口又至,相信在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領域,新的一年將會有新的驚喜。
作者:太空精釀 @太空精釀
出品:科普中國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特別說明:由於本文供稿時間為12月19日,後面的幾次火箭發射事件並未錄入。
@中國科普博覽 里大神 @太空精釀 的回答非常全面,很精彩。我就另闢蹊徑,找一些不是那麼受到矚目,但是應該被我們記住的航天事件。這些幾件事情雖然不在愛好者關注的點上,但是絕對是一些里程碑式的節點,標誌著2017年這個帶7的年份對於航天來說是非常不一樣的一年。
事件一:Planet收購Terra Bella
2017年4月14日 Planet行星公司正式從Google手中收購Terra Bella。這個消息實際上對於我本人來說也非常的刺激,因為之前我還是非常地看好Terra Bella(前身Skybox Imaging)。Terra Bella無論從技術還是產品層面都「表現」得算不錯,5億被Google收購更是一時間名聲大噪。
但是故事總是有峰迴路轉,才沒多久就被Google以3億「賤賣」給了一個靠立方星起家,每輪融資都很有限的Planet。細節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聊聊Planet收購Terra Blla那點事。事實說明Planet之所以可以蛇吞象,完全建立在其對於目標市場的準確鎖定和行動上的敏捷與高效。
到今年年底,Planet的Mission 1正式完成,意味著它提出來的願景就是每天對地球進行一次全面的掃描,每周獲得95%無雲圖像的任務初步完成。
精不精彩,刺不刺激?
一個成立僅僅6年的商業公司,坐擁300多顆衛星,每天140萬張遙感照片。改變的是什麼,改變的是從此中低解析度從觀測時代進入監視時代。
事件二:MDA收購Digital Globe
也許很多朋友並不熟悉MDA公司,我就借用百度百科給大家看下。
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里士滿市麥克唐納.迪特維利聯合有限公司(MacDonald Dettwiler and Associates Ltd.,MDA)1969年由John MacDonald 和 Werner Dettwiler 創建。MDA是全球最主要的對地觀測衛星信息公司之一,提供先進的信息解決方案,捕獲並處理大量數據、改進商業部門和政府機構的決策制定及運作效率;傳遞大量信息的解決方案:複雜操作系統、個性化信息服務、電子信息產品;業務情報:數據收集、處理及管理,信息提取,發布,制定決策。可應用於農業、國防、災害管理、地質、冰、森林、水文、濕地監測、製圖等。其遙感數據地面衛星接收站佔全世界的一半多,在RADARSAT計劃佔主導地位。
MDA掌握著加拿大在航天領域全球絕對領先的兩項「國技」:機械臂和雷達衛星。
而Digital Globe則是代表著商業光學遙感衛星的最高水平,0.3m的解析度和3m的無控制點定位精度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的非民用目的。
DG衛星的水平之高,我隨便上一張糙圖給大家感受下。
10月12日,MDA正式完成了對地球影像及高級地理空間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DigitalGlobe公司的收購。
精不精彩,刺不刺激?
從此以後,在高端的地球影像領域就只有MDA了,手握了微波和光學最高端的衛星,地球上的細枝末節想看就能看啊。
看到這裡大家看明白了么~ 這就是今年作為里程碑一年的第一大趨勢:壟斷。
大家可以看看我年初在《衛星與網路》上的文章:再談Planet:商業航天的壟斷正在加速形成,中國怎麼辦?
Planet在中低解析度和全球覆蓋市場開展壟斷,MDA在高解析度和快速響應市場開展壟斷。所以留給對手的空間真正逐步減少。
還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某些國家的影像採購就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了哦,可以專心搞更尖端咯~
事件三:NGSO的圈地運動
已經拿到12億又拿到孫正義10億美金的OneWeb明年的衛星就該上天了。雖然在ITU還面臨很多困難,但是FCC已經正式批准OneWeb公司進入美國寬頻服務市場。
此外Musk的Starlink:SpaceX真的來了~,扒一扒這個4425星的夢幻計劃,還有諸如Leosat:新興衛星互聯網公司LEOSAT簡介很多這樣的公司都在拚命地追趕,申請頻率,建造衛星。
所以銥星只不過是LEO的老牌勢力在維持固有的領土,新的圈地運動正被這些新興企業在更高頻,更大範圍的NGSO軌道上進行著,其結果也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壟斷不可避免,幾千顆的計劃更是令人深深憂慮,不負責任的空間使用正在拉開序幕。
下面我們再回到年初,看看印度的這次發射。
事件四:印度1箭104星
除了數字驚人以外,這次發射從技術上等各方面都談不上先進。但是應該引起足夠多的重視。這次事件印證了,也預示著後面逐漸在演化的這些事實。
第一,對於空間的使用的認知和法規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了。對於如此大規模,一個公司一次發射88顆衛星,對於空間使用的隨意性可見一斑。我們如果還用20,30年這種尺度來約束的話,軌道資源必然迅速耗盡。你一箭上百顆星過癮了,問過軌道的感受么~——兼論商業航天的太空責任。
第二,空間圈地運動的結果是所有人的災難。無論從軌道,頻率資源還是空間安全,無度的使用即將帶來的結果將是災難的,或許還會帶來更加激烈的衝突,當然現在還在早期,所以也有人認為是杞人憂天,但是但足夠多的衛星真正完成圈地後,要扭轉的代價將不可預計。
第三,商業航天應該尋找到一條可持續增長的道路,無論是從商業模式,還是對空間資源的使用。
還是感到非常幸運能夠見證一個大時代的開端,從來不認為有問題就要限制發展,而是作為航天我們應該為未來更加長遠的發展及早做好準備,不要圖快,給眼前蒙紗~
SpaceX首次使用復用火箭SpaceX首次使用復用火箭搭載復用飛船SpaceX重型獵鷹火箭完成組裝
烏鴉嘴的距離又近了一步……
一系列失敗,揭開了航天院所的隱藏問題,待遇低,員工內心不穩等
馬克斯,獵鷹九號飛船。簡直夢幻。
聖誕節前比賽發衛星…
我覺得還是馬老闆的最漂亮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復旦的航空航天是一流學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嗝!
推薦閱讀:
※學航天專業,選擇中科大、北航還是哈工大?
※為什麼探測器進入各種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加個隔熱層很快的摔下去,能不能早早開傘慢慢飄下去?
※火星救援能不能算算總共花了多少錢?
※旋轉式人造重力空間站目前還有哪些技術瓶頸?以人類現時技術發展趨勢判斷,哪些國家有機會率先建造成功?
※蘇聯的「暴風雪號」到底算不算真正的太空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