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思想淺薄?沒有深度?



每當看到有朋友在轉那些明顯是偽造出來的李嘉誠語錄或者巴菲特的話時,我總會想,為什麼他們不能多花一點時間去看看李嘉誠的演講或者是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既然他們有興趣轉發,那麼他們只需要花費一點點刷微信的時間,就可以找到資源,然後再花一盤打英雄聯盟,就可以仔細了解一下。但是,為什麼他們不呢?結果總是表現的淺淺的,浮在表面,不能深入水下一毫米。

後來我發現不對。因為精準的了解一個人的思想是挺花費時間的。在這一點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比如,作為文科生的我,看到數學就會頭大,在數學方面,我就表現的淺淺的,薄薄的,浮在表面,不能仔細深入。也就是說,每個人其實都只是在自己熟知的領域懂的稍多,在更多的未知領域,傻傻的,萌萌的,淺淺的,薄薄的,浮在表面,沒有深度。

並不是每一個都對「思想」感興趣。他們自然沒有什麼深度。我有很多朋友,就對遊戲感興趣,他們的英雄聯盟就打的特別好。在他們眼裡,我打遊戲,就菜菜的,坑坑的,弱弱的,脆脆的。

幸好我的朋友不用知乎,否則他們一定會問:為什麼有的人打網路遊戲巨坑?連小朋友都打不嬴?


謝邀!

這個問題涉及到「知」與「行」的關係,只知不行的人或者只行不知的人,往往不太會有深刻的思想,只有知行結合的人,才有可能形成深刻的思想。只知不行或者只行不知的背後,反映了人格發展上的不健全,這些人往往性格偏執,非黑即白,容易想當然的得出武斷的結論,當然談不上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了;只有人格成熟的人,才有可能形成知行合一的認知風格併產生有價值的思想。所以,人格的成熟度決定了思想可能到達的深度。

有些人喜歡將能量投注於身體運動之中,比如遊戲、運動、比賽、談話等等,這些人實踐經驗豐富,但由於不喜歡腦力運動,理論知識有限,缺乏了理論指導的實踐往往容易出偏差。另一些人身體運動較少而思維運動較多,喜歡學習書本知識和思考,但因為討厭實踐,所以往往會形成看似深刻的但又不符合實際的思想,本質上也是淺薄的。

諸多的偉人,無論是弗洛伊德還是馬克思,既是一流的理論家,又是一流的實踐家,其人格得到了均衡的發展,在人際關係、情緒調節、親密依戀、自我認知等方面均很健康,這些人格上的優點形成了他們產生深邃思想的重要保障。當然,人格不健全的人也有可能產生深刻的思想,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哲學家康德。康德存在著性格上的缺陷,一個安全感極度缺乏且自我抑制明顯之人:「其一生深居簡出,終身未娶,過著單調刻板的學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為止,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半步」。也許是因為人格上的缺陷,聰明絕頂的康德能夠憑藉其一流的智商成為了一個不需要實踐而只要理論推導的哲學家,但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具有實踐經驗的教育家或政治家。看來,人格還真是一個人事業成就或思想深度的重要影響因素了。


拋開智商不談的話 因為每個人獲取的資源不平均

把我扔山上大概我也就想放羊討老婆生娃再放羊吧


最近知乎回答很多人貼這句話

「當你想批評人時,記住,並不是世上所有人都和你有一樣的優越條件」。《了不起的蓋茨比》


除了知行合一,感覺都不太對


為什麼古人會認為「好讀書不求甚解」是個優點?

1.任何學問都是剛接觸的時候進展神速,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你所投入的時間跟你所獲取的進展會越來越不成比例。

2.現在人類的知識已經擴展細分到相當可怕的程度,沒有人能夠做到全部精通。

3.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抬高自己,貶低他人,只是程度有輕有重罷了。(羅素還看尼采不順眼呢)

4.綜上所述,現代人為了免於在公眾場合出醜,除了自己賴以謀生的技能之外,對於其他知識廣泛採取淺嘗輒止的態度,只求在日常聊天的過程中撐一下場面就好。然兵法有云:備左則右虛,備右則左虛,無所不備,則無所不虛。其薄如紙的修為,隨便遇到一個行業內人士就可能露底。所以大家會覺得現在知識淺薄的人越來越多。


環境與認知


因為有些人沒上過小學,有些人上過大學。


知識與見識是個量化的東西,不同的存量決定不同的觀點。


你這個問題好像就是在問帥與丑的區別。。


能提出這種問題,還並不知道答案,只能說明題主就是自己說的那種人啊

還附帶中二屬性


推薦閱讀:

為什麼近現代越來越少有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出現?
你認為有什麼文學理論著作值得收藏並反覆閱讀的?
最高智慧是不是邏輯上的高度自洽?
其實我常常在想,難道你努力了別人就一定會變得喜歡你了嗎?

TAG:教育 | 成長 | 思想 | 心理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