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當從甲午戰爭中吸取什麼教訓?

2014 年是甲午戰爭 120 周年。中國應當從這場 120 年之前的戰爭中吸取什麼教訓?


甲午,同時期中日在陸戰裝備上的差距遠沒有海軍拉的那麼長,日軍的後勤補給也並不比清軍好多少,北洋水師即使作為存在艦隊,也能爭取到部分制海權。

結果葉志超一跑,清軍陸軍便一潰千里,鴨綠江防線不發一槍一彈就被突破了,花大力氣修築了永備工事的旅順和威海衛被輕易攻取,同時期大量清軍在旅順和威海衛附近靜坐圍觀,最後東北之後半個世紀永無寧日,台灣問題貽害至今。——這是大清的軍隊。

共和國建立之時,志願軍和美軍在輕武器上可以說無代差,然而團營屬重火力往上,無論車載無後坐力炮,機關槍,大口徑迫擊炮乃至重榴,美軍對志願軍是碾壓式優勢。新中國當時連海軍都幾乎不存在更遑論制海權,後勤上,美軍三天內一座橋炸多少次修多少次,可以直接動用直升機補充補給,志願軍最開始只能保證七天的補給,缺少棉衣,後勤還要先送彈藥再送糧食。

結果志願軍即使整連被凍餓而死也絕對要完成先前下達的戰術指令,松骨齡哪怕能配置少量火箭筒,美2師都不會有任何成建制突圍的機會,上甘嶺靠著人手挖出來的土工作業擋住了190萬發炮彈,中國世隔一個世紀真正成為great power的一員,對東北亞和平遺澤至今。——這是共和國的軍隊。

對前者,有些人是這樣看的:情報不對,後勤不行,派系不行,你上你比葉志超還不如,賴北洋海軍保證不了補給,北洋海軍打不贏是因為裝備更新換代太快。

對後者,有些人是這樣看的:出兵是情報誤判,林XX,粟X都反對,是少數野心家撈取資本的獨斷專行,犧牲那麼多,不把士兵當人看,不就是堆人命嘛我上我也行,斯大林賣腎捐的裝備和美軍差距不大。

民眾也好,軍隊也好,國家也好,人員可以補充,裝備可以再造,唯獨清不清楚自己為何而戰是短時間內無法彌補的。

高票回答里舉了當時日方的材料里保存的戰時家書,裡面「伐異域,戮義類,以聲我義,揚我威,實千載一時不可失者」(《日清戰爭實記》,日軍士兵森貞吉收到的家書)這樣的話比比皆是來證明軍國主義的土壤萌生。

可我認為,從中可以看出日軍的普通士兵是知道「自己為何而戰」的,至少比只懂得「放三聲槍,就算對得起皇上發的餉」的滿清普通士兵清楚自己是在「為何而戰」,甚至比大部分覺得反正死的是漢人/死的是洋務派的人/死的是北洋的人/死的是淮系的人的滿清高層更明白自己是在為何而戰。所以滿清輸了,並輸掉了一切——帝國主義東亞代理的國際地位,滿清自己的國運(辛亥革命大部分幹將的反滿思潮幾乎全部來源於甲午戰敗)

而朝鮮戰爭戰前或有爭論,但戰事一開,下至販夫走卒,上至國家領袖都明白這一仗是在保家衛國,是在避免1931年起的災難不再發生,是為了在國際上打出聲威,打碎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以及他們的代理人顛覆新生的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企圖。不存在彭家軍和林家軍之分,普通老農的兒子和國家領袖的兒子都只有志願軍一個身份,並一同葬身在那片冰冷的土地。所以共和國贏了,在飽嘗恥辱和歧視的一個世紀後,在國際上贏得了安全和尊重。

唯一的問題在於這份安全和尊重來得太容易也太長久,以至於很多人——無論是抹黑朝鮮戰爭的公知,造了艘航母就要布武天下的小粉黑,造了艘航母就擔憂昭和在世的中華田園左,甚至就是這個問題下力圖為甲午戰敗辯護的一部分人,可能都已經忘記了,共和國過去以及有可能的未來,究竟在為何而戰?究竟該為何而戰?

這兩個問題及它們的答案,我覺得才是甲午戰爭真正留給我們的教訓。


感謝邀請。

今年又是甲午年,這個問題很應景,有幾個回答也寫的很中肯。我補充一點東西吧,權當拋磚引玉。

先說教訓,主要是三條:學習要踏實,做事要請專家,不要內耗。

甲午戰爭之所以給中國人的創傷特別深,有兩個原因,一個當然因為揍我們的對手是日本這個特殊的國家,另一個則是朝野上下戰前的期望特別高。當然,持有這種高漲情緒的人物並不包括深知北洋水師僅僅是金玉其外的李鴻章,不過,是戰是和,李鴻章沒有什麼發言權,中樞能對光緒直接施加壓力的翁同龢、李鴻藻之輩又都是文人好戰的典型代表。戰前,南方封疆大吏張之洞、劉坤一等盡皆失語,太平天國已經被剿滅多年,按說此時地方權力已應該在帝國決策體制中起到關鍵作用,但是,此時依然是此種光景。直到多年後義和團惹出大亂子之後,才有東南互保。按照質量與慣性正相關的物理原理,中國的慣性實在太大了,不要說見棺材,就算一隻腳已經進了棺材,也未必流淚的,一定要閉上棺材蓋才行。

不過,從翁同龢、光緒一面看來,對於此戰寄予厚望自然也有道理。帝國海軍建設已頗歷春秋,在這一過程中,曾國藩之弟曾國荃、劉坤一先後經辦的南洋水師,張之洞的廣東水師都被壓制下去,資金、人力全部投在北洋水師一家裡。銀子投水還要聽見響聲,若說這麼多銀子砸出來的海軍連東亞都不能橫行,是光緒、慈禧不能也不敢相信的。今日的我們熟悉的是慈禧挪用水師經費造園子云雲,這些事情早都有人釐清了,要知道這個說法的原始出處是梁啟超,當時有名的撒謊公知。按照常理來說,怎麼也是痛揍小日本比起翻新園子更能滿足老佛爺的虛榮心,當然,六十大壽那一年國防開支全面緊縮倒也是事實,只能說,老佛爺還沒有開明到能拋棄家天下的觀念,或者說,她還沒有想到天下已差到這樣的地步。

錢是花了,但是仗還是輸了。究其原因,錢雖然多,真正花到點子上的並不多,各種環節里上下其手的實在要佔相當部分。各種府台、道台不說,就連外國冒險家也靠倒賣劣質槍炮發財,為此不惜直接賄賂李鴻章的幕客。北洋內部的貪腐現象也愈演愈烈,這方面,李鴻章是要負主要責任的,早在組建淮軍時,他就背棄了老師曾國藩以誠建軍的那種精神,完全以功名相誘,淮軍擴張的太快,魚龍混雜,就連北洋提督丁汝昌原來都是太平軍,沒有統一的信念,剿匪可以,在國家之間的生死互搏中就難免要出問題。資金被步步剋扣,大權獨攬的李鴻章又不懂該買什麼船,海軍的硬體建設就難免步步落後,錢沒有花到位。有人總是拿李鴻章上奏添新艦不許,「六年未購一艦」的老調子說事,其實李鴻章買船被坑的事例實在太多了,即使撥了資金,難保又買回一堆爛鐵。

即使是這樣,比起日本來,戰前的硬體水平倒還不是完全劣勢,重火力上甚至可以說是絕對優勢。這方面細緻入微的研究很多,可以參看,總體來說,從數據上看並非完全不能一打。但是,黃海一戰,具體的戰術上可說是慘不忍睹,就連基本的編隊變陣都幾次出現混亂,出戰時,就連開花炮彈都有相當部分留在威海衛沒有出港,否則,不至於出現空擁頂級重艦卻沒有擊沉一艘敵艦的尷尬紀錄。

一個國家的海軍出現這樣不專業的事情,我們會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這一切都有跡可循。海軍本來就是極度需要專業知識的領域,作為大陸國家的中國沒有專業的海軍人才,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請懂行的人教,讓專業人士當CEO,這個道理李鴻章不是不懂,但問題是,在根深蒂固的傳統面前,幾個接受英式訓練的將領根本無濟於事,到了最後,能影響的不過是形式的操練之類。提督這麼緊要的位置,派上的卻是舊式的陸軍軍官丁汝昌。整個北洋水師的生活作風都非常差,接受德式訓練的士兵學到了上岸打撞球之類的不良習氣,卻沒有學到軍人的責任,上層的情況也很糟,丁汝昌自己就是癮君子,畏罪自殺的方式都是吞鴉片。一桶水不滿,半桶水晃蕩,這是當時官僚的通病,好不容易請來了琅威理,搞到一半又被趕走。中國人接受一點新東西實在是太難了。反觀日本,海軍的最新進展都第一時間翻譯過來,當時國際上的最新研究大多是有日文版無中文版。如果把世界比作一個大班級,那甲午時的中國就是一個明明自己很差,還自我感覺很好,不肯虛心學習,考的不好又偷偷痛哭的學生。

如果要拿一個人來扮演這個學生,這個人當然就是李鴻章。《走向共和》之後,對李鴻章的評價有矯枉過正的趨勢。我不是要苛責李鴻章,但他犯的錯誤必須要釐清。作為湘軍那一撥出來的人,刻薄地說,對於現代戰爭和現代外交他都知之甚少。當然,他有學習這些,但是世界就是這麼殘酷,不僅不進則退,就是進的慢點,也是退步。拿甲午時的外交來說,他一心念著以夷制夷,把寶全押在比日本人更兇惡的俄國人身上,最後還是免不了被伊藤博文羞辱。當年他曾意氣風發的對曾國藩總結對洋人外交要打「痞子腔」,殊不知在叢林法則中,拳頭就是一切,小痞子遇上大痞子,痞子腔自然也無從打起了。何況,淮軍一家獨大,看不慣的人實在太多,遠不止中樞的翁同龢而已,處於漩渦中心的李既無聖人之心也無聖人之力,甲午時年屆古稀,暮氣已深,最後的失敗則不可避免。雖然說了李鴻章這麼多壞話,但是我還是要補上一句:真正做事的人被清議千夫所指,這樣的民族是讓人寒心的。

最後,想說幾句敏感的話,憤青式的好戰固不可取,但忘戰則是另一種幼稚病。就拿甲午之戰來說,根本不是什麼一小撮軍國主義分子綁架愛好和平的日本人民。有興趣的可以讀一讀當時日方的材料里保存的戰時家書,裡面「伐異域,戮義類,以聲我義,揚我威,實千載一時不可失者」(《日清戰爭實記》,日軍士兵森貞吉收到的家書)這樣的話可是比比皆是呢。軍國主義這樣的惡之花從來不是沒有土壤憑空生長的,在看歷史時,千萬不要把因果分析弄倒了。日軍軍方在甲午一戰中執意開打的原因,也有相當部分是給本國國民開拓生存空間,這樣的目的的確部分達到了,東北拓荒團就是明證。如果非要把上下一心,如臂使指的他們形容成惡人與被裹挾者的關係,那就很滑稽了。當然,這裡說的是一百二十年前那個叢林法則至上的時代,但是,「天下雖平忘戰必危」這句話,什麼時候都不過時呢。


要說甲午戰爭對中國有什麼教訓可以吸取,大家對於政治上的論述已經很多了,本ID從軍事上來談談甲午戰爭對中國的教訓和經驗。

首先對於甲午海戰,大家經常有常識性的誤解,這裡面反覆反轉容我細細道來

一切沒有數據的空談都屬於紙上談兵,先看兩國的艦隊對比,先看鬼子的:

名稱

火炮/門

魚雷發射管/架

總排水量/噸

總兵力/人

平均航速/節

北洋水師

195

556

32100

2126

10.2

日本聯合艦隊

268

568

40840

3916

14.5

其中,日本第一游擊隊平均航速達19.4節。另據英國海軍年鑒統計,當時速射炮的發射速度是原後裝炮的六倍,由此計算,日本艦隊的火力實際上相當於北洋艦隊的三倍。依航行次序,日艦配備情況如下:

第一游擊隊:

艦名

艦長

排水量/噸

速度/節

主炮/門

「吉野」

河源要一

4216

22.5

150mm速射炮 x 4

「高千穗」

野村貞

3709

18

260mm x2

「秋津洲」

上村彥之丞

3150

19

150mm速射炮 x4

「浪速」

東鄉平八郎

3709

18

260mm×2

本隊第一群陣:

艦名

艦長

排水量/噸

速度/節

主炮/門

「松島」旗艦

尾本知道

4278

16

320mm x1

「千代田」

內田正敏

2439

19

120mm速射炮 x1

「嚴島」

橫尾道昱

4278

16

320mmx1

本隊第二群陣:

艦名

艦長

排水量/噸

速度/節

主炮/門

「橋立」

日高壯之丞

4278

16

320mm x1

「比睿」

櫻井規矩之左右

2284

13.2

170mm x2

「扶桑」

新井有貢

3777

13

280mm x2

本隊左側:

艦名

艦長

排水量/噸

速度/節

主炮/門

「西京丸」

鹿野勇之進

4100

15

120mm

「赤城」

坂元八太郎

622

10.25

120mm

北洋艦隊的12艘軍艦配備情況如下:

艦名

艦長(管帶)

排水量/噸

速度/節

主炮/門

「定遠」旗艦

劉步蟾

7335

14.5

305mm x4

「鎮遠」

林泰曾

7335

14.5

305mm x4

「經遠」

林永升

2900

15.5

210mm x2

「來遠」

邱寶仁

2900

15.5

210mm x2

「致遠」

鄧世昌

2300

18

210mm x3

「靖遠」

葉祖珪

2300

18

210mm x3

「濟遠」

方伯謙

2300

15

210mm x2

「平遠」

李和

2100

14.5

260mm x1

「超勇」

黃建勛

1350

15

250mm x2

「揚威」

林履中

1350

15

250mm x2

「廣甲」

吳敬榮

1296

15

150mm x2

「廣丙」

程璧光

1000

17

120mm x3

這裡結論已經很明確了,日軍雖然主力艦不如我大清的兩遠,但是有一票能打的高速巡洋艦,並且其軍艦都裝備了新式速射炮,而北洋水師的大粗管子都是落後的退射炮,故鬼子海軍火力基本是北洋水師的三倍。而我大清雖然主力艦噸位防禦口徑都相當了得,但是航速普遍是龜速,並且除了兩遠以外,其他一票巡洋艦或者炮艦都是薄皮大餡的脆皮船,火力還弱,從數據上看,我大清起手一把牌就已經很難打了。

然而海軍的指揮作戰有沒有問題呢,私以為的指揮作戰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這也是和大家普遍的常識感官是有出入的。

從剛才上面的數據來看,如果你是將領你會如何派兵布陣?私以為正確的做法就是以兩遠為絕對核心,充分發揮4*2門305炮的巨大威懾力(這炮的概念是鬼子任何一艘船,中一發就報廢),撕開鬼子的陣型從而擊潰日海軍,就已經達到了戰略目的。下面我發一張兩遠的構造

如上圖,胸口的兩個豐滿的球就是305mm的巨大炮塔

看出問題來了沒有,一邊一個,這樣有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這船如果擺開我們印象中的「戰列艦姿勢」一字排開對轟,那麼只有一個炮塔可以開火,另一個炮塔只能看風景。為什麼會有這麼奇葩的設計呢,一方面當時鐵甲艦屬於新鮮玩意兒,大家還都處在摸索的階段,大規模戰艦海戰經驗不足,第二更重要,這兩艘鐵甲艦是問中二病後期患者德國買的,而這時的德國自己也沒有造這種重型鐵甲艦的經驗,屬於摸著石頭過河,所以就造成了設計上的奇葩

設計奇葩已經是既定事實了,但是這難不倒我大清海軍指戰員對不對,我大清提督一拍腦袋計上心頭,我們船頭對敵,沖向敵艦,八炮齊轟,屌不屌,於是當時就有了這樣的對陣場景,如下圖:

或者簡單點如下圖:

有沒有覺得我大清指戰員非常聰明呀

但是事與願違,別忘了,鬼子的高速巡洋艦航速遠大於我北洋艦隊,而且鬼子的船是一字長蛇陣進來的,利用高航速穿插了我軍小船後,火力可以全部傾瀉在我方艦艇上。這時就要看我大清有沒有一點運氣了,結果天亡我大清,牌不好就算了,運氣還差。鬼子旗艦松島號此時中了一發305神蛋……結果……這~蛋~沒~爆~炸

松島號被打了個大洞,落荒而逃,如果炸了,松島就吃不了兜著走(沉底)了。下圖是這發著名的炮彈:

具體交戰過程大家可以看電影,基本都是比較寫實的,無論是國產電影還是日本電影都差不多,好了,下面是交戰結果:

是役北洋艦隊致遠、經遠、超勇被擊沉,揚威、廣甲自毀,另有六艘受創,死傷管帶以下官兵一千餘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及赤城、吉野、比睿、西京丸受重創,死傷艦長以下官兵六百餘人。

這裡又有一個誤區了,大家大多看到這裡,哦~~~我大清被徹底擊敗了,完蛋了~~故事結束了。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我先寫黃海海戰,因為黃海海戰只是甲午戰爭的第一階段,或者說是戰術層面上的一個戰鬥,下面就要展開戰略層面上來看。

單單看上面的戰果,結合兩軍實力的分析,你能說北洋水師完蛋了?根本沒有,致遠是艘薄皮巡洋艦,沉了正常,其他後面那種小船更加是不堪一擊的基本上開戰半個時辰就被擊毀了,即使如此,北洋水師主力尚存,兩遠掙扎回港。考慮到之前說的,對方實力100,我方只有60,結果鬼子也沒有殲滅我方,我還重創了敵人,雖然結果是敗了,但也只是我吃了大虧而已,對面也沒有什麼籌碼跟我談條件吧。戰術上的失敗並不是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源。

——————————我從這裡上升到戰略層面——————————

北洋水師是什麼東西?北洋水師是李中堂一手打造的一隻大清的續命大力丸,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也就是說這個艦隊本質是一支要塞艦隊——看住大清的門戶,它存在,列強提要求就要思考一下基本的禮貌和常識;它存在,列強艦隊進渤海灣就要打起友誼的旗號;它存在就是它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價值。存在艦隊的價值就是存在,而北洋水師這個艦隊從出生就被賦予了非常明確的任務——龜縮在港口。這裡有人會罵,縮在港口有什麼用?縮在港口其實偏偏就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因為在艦載攻擊機成熟之前,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沒有任何手段打贏一個縮在要塞的要塞艦隊。

所以我們看到,北洋水師出港出擊,本身就是違背了其戰略意義的行動,是正中了鬼子之前反覆挑釁的目的。

然後回到黃海海戰的戰術失敗,北洋水師此時完蛋了么,還早呢,主力尚存,此時清廷倒是開始堅決執行避而不出的龜縮策略了。此時甲午戰爭進入第二階段,陸軍作戰。世人大多不知道後面原來還有陸軍的事情。這裡就體現了戰略本質上是政治的一部分,而政治本質上又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陸軍作戰部分引用一下百科吧:

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面對日軍攻擊的首次保衛戰。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約28000人。清朝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制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30000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負節制諸軍之名,各路清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平壤新敗,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日本則士氣高昂,野心勃勃,日方發布由間諜宗方小太郎起草的《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檄文,對滿清展開政治攻勢,揚言要直搗北京,讓清朝皇帝「面縛乞降」。之後的戰況遂可想而知。

日軍先於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10月25日晨6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堅持抵抗,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日本第一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將指揮的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由於李鴻章一心要保旅順港,清軍便沒有在此處設防。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只有當地的農民自發抗擊日本軍,暫時拖住了日軍的行動。11月6日,日軍擊潰清軍連順、徐邦道等部,進佔金州(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7日,日軍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大連守將趙懷業聞風潰逃,日軍不戰而得大連灣。日軍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後,開始向旅順進逼。當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道員龔照玙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隱帥」之稱,共轄33個營,約13000人。18日,日軍前鋒進軍土城子,徐邦道的拱衛軍頑強抗擊,次日,龔照玙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11月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次日,號稱「東亞第一要塞」的旅順陷於日軍手中。日軍攻陷旅順後,即製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4天之內連續屠殺中國居民,死難者最高估計達2萬餘人。

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佔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是急轉直下。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鬚島登陸,23日全部登陸完畢。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駐守南幫炮台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家恩守衛摩天嶺陣地頑強抵抗,最後被殲滅。日軍也死傷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純少將被清軍炮彈打死,這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唯一陣亡的將軍。由於兵力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數被日本佔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5日凌晨,旗艦定遠艦中雷擱淺,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遠彈藥告罄,劉步蟾自殺。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洋員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楊用霖最終自殺。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派廣丙管帶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艦。14日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威海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隻、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佔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大清國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四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由於指揮不力,皆被日軍擊退。2月28日,日軍趁勝追擊,從海城分路進攻,3月4日攻佔牛庄,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台。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總結---------------------------------------------

戰略部分其實總結很簡單,熊包的清陸軍異常羞恥地丟掉了旅順口要塞,於是要塞艦隊成為「在敵人要塞」內的艦隊,終於全軍覆沒。北洋水師的失敗是戰術上沒有問題,是戰略上的失敗。而整個甲午戰爭的失敗,戰略上沒有問題,是清庭積重難返的問題的最終體現。

————————---回到問題,甲午戰爭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戰爭中失敗,國家滅亡的啟示,我不想費勁些,結果有很多種,但是跟普通黎民百姓相關的結果無非是這樣:

或者這樣:

一句話,落後就要挨打,打敗仗就要被殺。這個結論任何時候都有用。所以基於這個真理,大凡有人再說什麼軍費是浪費,什麼納稅人。呵呵,建議處理結果是直接歸納到反賊或者腦殘的範疇,不要再花時間。因為人的精力有限,你可以和數學系的人討論科普黎曼可積或者李雅普諾夫意義下的可積問題,但你不能從1+1開始說起,這是浪費時間。

軍事上有什麼啟示呢?個人認為軍事上沒有什麼啟示,畢竟就本ID的觀點,甲午戰爭的失敗本身就是外行(主戰派)指揮內行(李中堂)造成的一個悲劇,這時候還問廣大外行有什麼軍事上的啟示本身就是個笑話。就是因為在甲午戰爭後幾十年的時間裡,中國被殺得眼淚都流不出來,這是促成TG這樣一個具有跨越式發展的現代陸軍快速成型的重要原因。清軍可以說是不折不扣地舊式軍隊,而由於日本發展的特殊性,日本軍隊是一隻摻雜著各種奇怪的歷史元素的近代軍隊,這種代差導致清軍的徹底失敗。同樣的道理,這也是為何共軍可以屢戰屢勝的原因,因為其軍隊的精髓已經進化了,這並不是簡單的兩個「體制」可以說的明白的。

同樣我們用圖解來說明現代軍隊和舊式軍隊的差別:同樣是海戰,同樣是以弱打強

南海海戰,共軍的四條小艇加在一起還沒南越海軍的一艘驅逐艦大,結果南越海軍一艘護衛艦(怒濤號,650噸)被擊沉,其餘3艘軍艦重創,我軍重傷一艘,共軍南沙群島守住,完勝。最後說點好玩的,兩遠是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曾經有過最大噸位的戰艦。直到快100年後三座大山服役,中國才稍微有點像樣的船,真是一把辛酸淚。不過這種對巨艦大炮的渴望,是深刻印在共軍心中的痛,誰說天朝沒有戰列艦(當然效果不怎麼好),這大概是甲午戰爭對中國人心靈的跨世紀的震撼的最直接體現吧


"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薩鎮冰將軍,(1859年—1952年)

甲午戰爭時在威海衛炮台抗擊日軍,見證了中國自韓國漢城敗退被日本一路殺回本土的場面

甲午後幫助張之洞練兵

八國聯軍侵華時保住了中國為數不多的水師

辛亥革命後當過北洋海軍的海軍總長

武昌革命時同情默許革命軍,以離開軍艦表達了對革命軍的默認

抗日戰爭時期歷經四川、貴州、湖南、雲南、廣西、陝西、甘肅等地

日本投降後歸隱福建家鄉

解放後成為全國政。協。委員

重點來了

1951年,薩鎮冰聽到中國軍追擊聯合國軍、攻入漢城,回想57年前甲午戰爭中國從漢城兵敗開始的屈辱,不禁賦詩「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1952年4月在福州病逝 ,終年94歲。

甲午和朝鮮戰爭,其實也就相隔了57年。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反思的更真切。


瀉藥。

主要的教訓是,遷都再戰沒什麼大不了。

次級的教訓是,對日情報要做好。

要是滿清的情報素質趕得上明朝的一半,那會丟人丟到這個份上。

有些事兒是不能妥協的,一旦妥協就完了。

-------------------------

用不著啥事兒都往西化上扯,滿清當時已經混了二百多年了,進入王朝末期正頹未休,當權的老太婆害怕惹事兒,皇帝是個屁都不懂的憤青喜歡惹事兒,天下都在看中堂下台,日本剛剛完成集權初步,天不怕地不怕,正要接你這塊腐肉祭刀。

把事情搞複雜是個糟糕的疾病——不幸,大多數人的免疫力不強。

要說力量對比日本略強,我大清正修園子,炮彈艦船都不夠,但這不是戰敗就跪的理由,最多是借口,真實心思恐怕還是怕鬧大了政權受到影響,繼續藉助漢人陸軍把家安在關中,一旦滅了連東北都回不去等等。

戰爭並不是看絕對數量和質量,而是看相對數量和質量,孫子們關鍵是對日本底細一無所知,真要靠譜操作弄清日本家底,哪會出這麼多血。。。

情報,關鍵是情報。戰爭不是打牌,能出千就一定要出千。能偷看對方就一定要偷看。


甲午一敗後,簽署條約的地方,在馬關,也就是下關。日本方面對此條約的稱呼,就是《下關條約》。

下關所在的地方,叫山口縣,廢藩置縣前,叫長門國,幕府時代屬於長州藩。了解日本史的人,都該知道,在這個地方,曾經有一群人做了什麼事情。四十年前,這個地方是攘夷運動的中心,三十年前,這個地方掀起了兩次長州征伐,讓幕府無功而返,將軍病死途中,威名掃地,隨後薩長結盟,戊辰一戰,天下變色。

可以說,這裡就是日本革新之路的起點。也就是在這裡,他們按著我們的頭,簽訂了割地賠款的條約,隨後的五十年,東亞能傲立群雄之中的,只有這一個大國。

理解了長州藩,你才能理解近代日本。當吉田松陰在這裡提出「一君萬民」的時候,他們已經描繪出了一個近代國家的藍圖,戊辰戰爭和明治維新,只不過是這個藍圖的實現。而與此同時,我們的國家,還是處於半封建的古典狀態。一個近代國家和一個前近代國家一戰,勝負其實是註定的。

我們沒有一個長州藩,這就是日本能贏那場戰爭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其他別的什麼原因都是借口。你是農業國,可是人家也是農業國,甲午時,日本年鋼產量僅兩千噸,清朝為一千多噸。對比之下,德國的鋼鐵產能為三百多萬噸,列強中工業稟賦最差的法國也有八十多萬噸,也就是說,中、日的鋼產量,均不足德國的千分之一,相當於法國的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可是人家能砸鍋賣鐵買船保衛海權,「像一個小鎮要擁有一支甲子園水平的棒球隊」,我們不能。因為他們從上到下,都知道他們是為了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戰,我們不知道。

老佛爺的園子其實沒那麼重要,這一點,我們知道,當時的人未必不知道。但是背後的權力體系就決定了,這筆銀子可以修園子,可以用來養一群兵油子和吃空餉的死魂靈,可以打輸了用來賠款,就是不能給你李鴻章去修艦隊。我們不能說這樣不對,其實這樣做挺對的,畢竟舊中國的海軍1911年成批倒向中華民國,1926年成建制地起義投向國民政府,1949年還是成批地投了共,修海軍是真的對保衛大清國沒啥好處。因為他們知道,除了一家一姓的利益,還有民族利益,我們不知道。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能發現,其實也不是情報體制出了問題,他們不會遷都再戰,也不會多堅持一天,堅持到日本財務崩潰,他們沒有那個抵抗決心。

我們也不能忘記甲午戰爭中的南洋艦隊,他們坐看著黃海海戰失敗,坐看著北洋艦隊在威海衛全軍覆沒。他們應該意識到,他們生活在近代,能意識到特拉法爾加、塞瓦斯托波爾這些戰鬥給失敗的一方帶來了多麼沉痛的後患。但是他們不能。因為他們意識不到他們的國家是一個利益攸關的共同體。你也不能說他們做錯了,他們只是做了歷朝歷代中央權威衰弱時地方上的封疆大吏都會做的事情。

這不能怨他們——我們的民族意識,直到梁啟超和孫文才開始,直到辛亥革命後,我們的國家才真正意義上開始了成為近代國家的路程。

所以我們失敗了,我們在遠東失去了站著的權利。甲午一敗,代表著中國徹底退出朝鮮局勢,朝鮮變為俄、日兩方博弈,庚子再敗,內滿洲也被俄國所據。連退兩步,先損失勢力範圍(三國干涉後保住了遼東半島不被割讓),後損失國土。俄國當時已經做好了長久經營滿洲的打算,1904年日俄戰爭,中國站在日本一邊(甚至於一度被俄國外交警告),拿回了內滿洲,只能算是止損。但是代價是,俄國也退出了朝鮮,中國和日本變為陸上鄰國。1931年的慘劇,追根溯源,要追溯到此時。更不要說直到現在,還讓我們頭疼的台灣問題,其實都是這個時候產生的。

關鍵就在於長州藩——我們只需要往前看看這個地方之前的歷史,就知道我們為什麼輸。我們輸的一點也不冤。長州藩只有37萬石的領地,但是高杉晉作,木戶孝允,山縣有朋,以至於那個讓我們簽下條約的伊藤博文,都是這裡出身。這些我們都沒有。太平天國之後我們有了執掌一方的督撫,但是他們只能充當朝廷的裱糊匠。直到清末立憲和辛亥革命,我們才有了他們那樣的維新志士,但是天下嘩然之後,只有一地雞毛。直到1937年他們衝進我們的首都大燒大殺,我們才知道,我們應該有一個民族,應該有一個祖國,不然就會亡國滅種,就會死。

日本人就像拿破崙的大軍對德意志做的一樣,用鞭子教育我們,我們應該有一個民族,不然就會任人宰割。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其實還不晚。

其實也挺晚了——

因為1945年的勝利,也僅僅是因為,他們也是直到被騎在臉上,才知道,民權和民族一樣重要。

大家要走的路,都很長。


強烈反對hao Lee扯淡洗地回答

一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蓄意挑釁的暴行,竟然能被粉飾成清軍登上長崎燒殺搶掠?

「不料日人暗存謀害之心,十五日遍發電信於附近村鎮,招來拳師百餘人,又弁民若干及本地流氓數百人,共計不下一二千人,皆巡捕房給發利刃棍棒陰為布置,而華兵毫不知覺。

不料日人有心尋釁,下〇時沿街皆拳師帶領流氓各執刀棍,故意擁擠惹事,在華兵之巡查者亦彈壓不住,因即互相毆打。然華兵三股中尚有一股喝止者,日人則巡捕為首,流氓幫之,無不執刀狠砍,華兵手無寸鐵,且被巡捕帶領流氓各街截殺。起釁之處,華兵五六十人,日人則三四百人,或在屋上拋擲石塊,或在人家打鬥,余則分布各街,搜尋屠殺。聞有在店買物者數人,亦被要而殺之。最可恨者,一華兵由他處買物回,尚不知有鬥毆事,行至
碼頭,欲雇舢板回船,而舢板均被日巡捕禁止,勿令搭載,該兵不知底蘊,尚在喊覓,被日人從腦後一刀砍倒。

——申報1886.8.21 《講述兵閧情形 中國水師在長崎被日人刃傷

然後你引用的是啥?是李鴻章8月20日召見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五郎的談話記錄。

李:「據電報所云,水兵上陸時,帶兵官命令不准許帶小刀上岸。如果我水兵攜帶器械,就不會傷亡四十餘人了。貴國的巡捕用日本刀,砍殺我手無寸鐵的水兵,令
我大清國憤怒之極。為什麼貴國長崎的巡捕見我清國人就如此憎恨?三四年前貴國巡捕就殺害一名我清國人(明治十六年十月清國人在日吸食鴉片事件中遭殺害)。
日前,艦隊帶兵官來電,請求即刻開戰,已經被本官制止。
當然,開戰並非難事,我艦船之巨炮皆處於戰備狀態,隨時開戰都沒有問題。」

事件剛發生後與一個小領事了解情況的談話,這能說明什麼?你就藉此否認」清廷自然不願再度捲入戰爭的漩渦「和」仍然和平解決「?李鴻章真要決定和你動武還會告訴你「隨時開戰都沒有問題」?你是當李鴻章是白痴呢,還是當日本人是白痴?


評斷此案當以供詞為準,惟不專憑兵船證供,義不容聽日人狡展。先於斗殺之時細核誰首啟釁,旁觀者若干人,現為兩造干證人數,孰多孰寡,兵船證供是否相符,
日人供證是否吻合。再查兩造受傷部位,被創形跡,或刀或木,水手死傷因利器所致,足見日人現已蓄謀,有心戕害。如日人為木器所傷,以明水手出於不得已者,
亦須細按水手人等有無騷擾之端,勘明各情,評斷自有把握。唯日本委員以蓄謀在先,不無護其說,固不足憑。我國委員蒿木傷懷,言之亦或恐過激,揆厥兩情,似難盡信。而擔文系兵船所延請者,自應鋪張水手之有理,力揭日捕之理虧。日人所延之訟師,亦必指水手理虧之處,而申出日人之有理。我國似宜權衡期間,使兩造
之情偽毫無遁飾,而復從而許斷之,庶不失於偏倚,執此與日人理論,語語中肯,不難折服其心,縱其不甘降志相從,置之公論,亦見我國大公無私也。

——《通商委員律師道員伍廷芳擬議長崎戕害兵輪弁役水手人等一案預等辦法

此事,中方「死八名,傷四十五名」,日方「死二人,傷二十七人」,依據傷重恤多原則,中方對日方受害者償付15500日元,日方對中方受害者償付52500日元(《李文忠公全集》,電稿卷八,3703頁)。互相賠償死傷竟能被說成「基本等同於日本向清國賠款」?

日本人幾十年來的蓄意擴軍備戰,就被您美化成「此事與甲申政変一起極大地刺激了日本人,日本海軍開始進行強化。」?

您是不是還要說甲午海戰也是日本海軍被迫自衛?是不是被屠剩幾個人的旅順城,全軍覆沒的北洋水師,割出去的台灣島和2.315億兩白銀的賠償全是咎由自取?敢不敢再顛倒黑白一些?

通商委員律師道員伍廷芳擬議長崎戕害兵輪弁役水手人等一案預等辦法

兵船駛往各埠,水手請假登岸,因小故與該埠土民訓不等互相滋鬧,以致斗殺,不時有之。此案起事之由,既無日官主使實據,只可視為地方斗殺之案,與兩國友誼無傷也。查我國鐵甲兵輪數艘駛往長崎船塢修理,事屬創始,個水手等既經請假上岸,不無購買什物,在該埠商民生意實有裨益。乃是日彼此爭鬥,中國兵船人死者八名,受傷者四十二名,誠屬慘矣。而日人死者只二人,傷者二十七人,主客不敵,勢所必然。日人近年凡事效西法,斗事既在境內,無論禍由誰起,日政府一聞此事,應即照會我國駐留東京大臣,婉言慰藉,以見悼惜死亡之意,方為得體。我國家胞與為懷,亦以婉言照復,如此嘖爾我既無猜嫌,隨即推誠商議,自不難水消瓦解。聞日廷並無照會惋惜,只無派員查辦,似於交涉和誼,未免失當。

兩國既派員查辦此案,須接到會審委員申文,方可定奪,其完結之法約有數端。

兩國委員會審,如彼此吻合,意見無異,即可照其申文,傷辦施行。

如會審委員意見參差,即由日政府與中國駐東京大臣,詳細會商辦理,如再有不合,或由總理衙門與日本駐京公使商辦,或令該駐京公使赴津與中堂會商,均需將該案全卷,兩造供詞,細為研究,平行論斷,方昭公允。

評斷此案當以供詞為準,惟不專憑兵船證供,義不容聽日人狡展。先於斗殺之時細核誰首啟釁,旁觀者若干人,現為兩造干證人數,孰多孰寡,兵船證供是否相符,日人供證是否吻合。再查兩造受傷部位,被創形跡,或刀或木,水手死傷因利器所致,足見日人現已蓄謀,有心戕害。如日人為木器所傷,以明水手出於不得已者,亦須細按水手人等有無騷擾之端,勘明各情,評斷自有把握。唯日本委員以蓄謀在先,不無護其說,固不足憑。我國委員蒿木傷懷,言之亦或恐過激,揆厥兩情,似難盡信。而擔文系兵船所延請者,自應鋪張水手之有理,力揭日捕之理虧。日人所延之訟師,亦必指水手理虧之處,而申出日人之有理,我國似宜權衡期間,使兩造之情偽毫無遁飾,而復從而許斷之,庶不失於偏倚,執此與日人理論,語語中肯,不難折服其心,縱其不甘降志相從,置之公論,亦見我國大公無私也。

如兩國商議,意見大相徑庭,似應請友邦公正大員調處,或由兩國公請一員,或各請一員,若兩員調處,意見仍不相符,再由該二員公請一評理之人評斷。此案關涉人命,似請諳悉各國刑名律法大員乃為妥協,查駐上海英國臬司名連呢,有審譏僑居中國及日本英人之責,如兩國允請連呢調處評斷,諒必虛心,無所偏庇。

如兩國允請公正大員評斷此案,其權之大小輕重,須先將明在前,如只予以評斷孰是孰非之權,則該員或評巡捕有錯,或評水手有錯,或評巡捕水手均各有錯,如斯而已。至應否賠償銀數若干,仍由兩國議行,若將全案統交公正大員以評斷辦理之權,則該員除聲明果誰理曲外,應如何認錯,賠償卹銀數目若干,滋事人應否治罪,均由公正大員詳細申明兩國照辦。

日廷如強詞奪理,復不允請公正大員,或既請公正大員,而不依其評斷,諒斷不至不依公證人評斷,因恐為西國譏刺也。我國則不能不視為重事,即使不遽用武,似宜撤回駐該國大臣理事等官,以絕友誼。至中國商人在其國貿遷者,則托別國駐日領事暫行照料保護。

申報1886.8.21

講述兵閧情形 中國水師在長崎被日人刃傷

本館當接電音錄入十八日報丙二十曉閱西字,照見登有西友一信,亦即照錄。至昨早始接訪事人來函,知其中細情,實與西友信有大相刺謬者,用亟登載。左方〇〇西信之〇來信雲華兵與日人啟釁之由。審〇日本巡捕向來輕視華人,本月十四日,華兵上岸於各街買物,因語言不通,每有爭論,而日捕見之,並不勸解,動輒拔刀嚇罵,致稍有爭毆,幸是日〇無大傷。不料日人暗存謀害之心,十五日遍發電信於附近村鎮,招來拳師百餘人,又弁民若干及本地流氓數百人,共計不下一二千人,皆巡捕房給發利刃棍棒陰為布置,而華兵毫不知覺。次日〇禮〇華兵〇〇者三百餘人,兵官恐其滋事,〇許〇帶槍〇,並撥〇目十二名沿途巡視以備彈壓。不料日人有心尋釁,下〇時沿街皆拳師帶領流氓各執刀棍,故意擁擠惹事,在華兵之巡查者亦彈壓不住,因即互相毆打。然華兵三股中尚有一股喝止者,日人則巡捕為首,流氓幫之,無不執刀狠砍,華兵手無寸鐵,且被巡捕帶領流氓各街截殺。起釁之處,華兵五六十人,日人則三四百人,或在屋上拋擲石塊,或在人家打鬥,余則分布各街,搜尋屠殺。聞有在店買物者數人,亦被要而殺之。最可恨者,一華兵由他處買物回,尚不知有鬥毆事,行至碼頭,欲雇舢板回船,而舢板均被日巡捕禁止,勿令搭載,該兵不知底蘊,尚在喊覓,被日人從腦後一刀砍倒。其餘被殺者大都五六七人攢殺一人,聞有勇悍者就奪日捕之刀反砍,雖被砍傷日人數十,究竟眾寡不敵。故日捕斃者只有一名,而華兵則重傷數人,立斃者四人,傷重至次日斃者一人,尚有九人不知下落,有人見當時斃命者被日捕移屍藏匿,必在死數中矣。現北洋電報已去,不知中堂如何下令,又前〇載有華兵船六艘,於禮拜三日到崎〇,知其行甚速,於十一日禮拜二已抵長崎港,系超勇,揚威,駐泊琿春,因中俄劃界雖妥而地圖尚未繪就,故〇清帥留以〇待也。昨日上海又傳得華商私家消息,謂此西兵船已被日人拘留,則恐言非其實也。


樓上答案基本都讓人不忍直視。如果閉關鎖國是錯誤的,洞開國門是有利的,為何一直欺負你的敵人要逼你做有利的事?

甲午海戰名為中日戰爭,實為滿日戰爭。 當時中國國內的首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是滿人政權基礎的問題, 而漢人的民族主義者也一直以日本為外援進行顛覆清政府主權的活動。

甲午海戰是大家說的最多的,而海戰只是為了保證海上運輸線,陸戰的前奏。 當時清軍陸戰也是迅速潰敗。此時中國軍隊的武器還是優於日軍的,也有不少士兵拚死力戰,寧死不降。 主要的原因是軍隊互不統屬,有將無帥,軍隊的私兵屬性很強,實力打光就是光桿司令。 唯一能夠調動軍隊協同作戰的就是李鴻章。之前慈禧建立的平衡是李左互相牽制,此時左已經死了,李必須低調做人,否則性命之憂。

李當時曾提出遷都西安,北京為前線與日本打持久戰,這是看到日本軟肋的戰略,但慈禧豈敢把全國兵權交付李鴻章,慈禧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說的。 她深知日本要的不過的金錢土地,而漢人要的是政權和滿人的性命。因此選擇和談,如果和談失敗,還是需要李掌兵繼續對抗日本,日本的打算是如果和談不成,就扣押李,讓大清無帥可用。 而李也深知了滿人政權對自己的疑忌。 後來的神馬密碼泄露,2億兩白銀是什麼原因,都是史海沉鉤,大家自由心證。 反正日俄戰爭,日本全殲了俄國在遠東的全部海上和大部陸上軍事力量,也沒勒索到什麼錢。

中國和日本當時都是西方列強的棋子,命運並不操在自己手中。我們現在常說清朝閉關鎖國愚昧,實際上大清搞得的是國家壟斷特許經營對抗西方東印度公司的國家壟斷不平等貿易,以壟斷對壟斷。英國貿易戰吃虧了,才不得不動手。如果是只能你來我門口貿易,我不能去你門口貿易,必然貿易利益向一方嚴重傾斜,而保持這種貿易利益就要靠海運的交通霸權。 在這種情況下,對弱勢一方而言「開放」是一條談判對價條件,不能白送,大清戰爭失敗被迫開放了。閉關鎖國是清政府當時條件下的一種有效自我保護。執行細節上出了問題,從康熙時代開始,就讓以傳教士身份為掩護的間諜大肆活動,造成景德鎮瓷器工藝,茶葉種植技術等核心知識產權流失,在後來長期的貿易戰中逐步喪失了核心競爭力。任何一個長期統治者都代表了當時的極高民族間博弈智慧水平。

我們看待歷史事件不能用今天的立場去評價古人,慈禧的首要責任是保護滿族的統治基礎,李作為漢族官僚要立足朝堂並獲得可以保護自己的權利。 漢族革命勢力自甲午後得到了快速發展(眼熟?另一次對日戰爭也成就了一隻在野力量)

如果說有什麼從甲午學的,只有一條國際博弈血腥殘酷,要盡量掌握自己的命運


買來的武器,打起來才會發現,嗯確實不是自己的。

武器是工業之樹的果子,而戰爭打的是樹。


昭和日本是每個日本公民的日本,人民生活富足,政治清廉,普選民主,小資產階級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房子隨便買,人人有汽車,雙開門冰箱,畢業就能找到月薪頂尖的工作,GDP是每個日本公民的GDP,所以日本全民擁護政府打仗,自然士氣高昂,百戰百勝。(


看完樓上的各種回復,心想這兩個甲子下來,清流還是那個鳥樣子啊。


就不通過1880年代日清雙方新艦入役對比來看雙方艦隻戰力了,也不通過大東溝雙方速射炮比例以及火力投射比例來分析戰鬥過程了,章蹇出過專著寫這個。我們就隨著樓上的調調來說說雙方政治吧。


1894年,明治維新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日本學英式君主立憲在1889年終於擬訂了憲法,嗯,大體上這麼一看,人已經憲政了嘛,領先你清政府一個世紀了,細一看,我靠,這憲法怎麼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這麼像,怎麼皇權這麼大,對比之下滿清的光緒如果有這麼大權力肯定得笑死了。這就是這帖子里某些人所說的滿清是專制的所以打不過民主的日本?先去看看日本什麼時候才開始民主化吧,要不是GHQ日本還處于軍部獨裁中呢。


好吧,樓上不少說到工業化神馬的,甲午海戰日本全艦隊也是買來的,三景艦以及吉野秋津洲哪個不是買的。日俄海戰時也幾乎都是英造艦隊。但日本敢於堵國運,而且兩次戰爭,日本都是通過陸戰打垮了對方的脊樑。我認為甲午之前打了近十年的西南戰爭功不可沒。日本是真正學到了德式陸軍的精髓,而且還有秋山好古這樣的法式騎兵。


三,甲午敗在哪兒,我認為是民族。日本作為單一民族國家,且有深厚蘭學基礎,很早就完成了民族國家的轉化。而滿清直到1860年代才逐漸放開新疆,1880年代逐步放開關外。在那之前,滿清都還是個殖民者心態,而民眾更是被完全愚昧了起來。這樣的軍隊與當時日本近代化了的民族軍隊是精神和組織上的代差,焉有不敗的道理。


看了一下排名前幾位的答案。 @吳易 先生的 答案言之有理,贊一個。

但是第二的 @羅登 先生的答案部分在理但在下並不完全苟同。您認為「不尊重憲法,完全靠集權而拚命擴張,迷信武力,不尊重知識和個性的國家有好下場「,繼而舉了奧斯曼的例子,含沙射影般地影射了一下當今的中國。彷彿今日一如舊日,什麼都沒有改變。真的是這樣么?首先,關於下場這個用詞,君不見奧斯曼最強大時候整個歐洲都為之膽寒么?而所謂尊重知識與個性的古希臘最後被羅馬帝國給踏平了么?下場不下場的,在時間這個維度上本來就難以下個準確的定義,因為人類文明還沒有走到盡頭。西方文明的翹楚美國興許現在強盛,多年以後是個什麼樣子卻也未可知呢。西式政體的源頭歐洲現在不已經開始再走下滑路了么?何況,稍有常識的人也都知道,這些歐洲列強在最初的時候哪個不是「完全靠著集權而拚命擴張」走上了殖民道路積累了足夠他們揮霍於所謂近現代革命的資本呢?其二,今天的中國和大清一樣么?這點其實不需要我來論證,根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但我依然要說,今天的中國已經是個相當寬容的國家,各宗教能夠和睦共處,不同政見的人也能夠發表自己的看法,就一如每個人都可以在知乎上回答問題一樣。今天的中國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工業體系,有著強大的工業能力,大清有么?如果說今日的中國和大清無異,在下真不知道自己和羅先生是否是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中國。其三,您認為施政權力掌握在權貴手裡的中國永遠不可能強大,那麼我想問羅先生,哪一個國家的權力又不是掌握在權貴手裡呢?相反的我倒是認為,這是客觀現象。權貴興許聽起來刺耳,換一個詞叫作精英,今天的中國上層精英遠比大清時代的腐儒強。

當然我並非否認在甲午戰爭中我們也要吸取到制度上的落後帶給我們的恥辱,因此我也部分贊同羅先生的觀點。但說白了政治制度上的落後於人依然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屬於「上層建築」,我們甚至可以將之與科技水平、軍事理論的落後等等歸類為一個層次的原因。最深層次的根子還是在思想上。

我認為甲午戰爭之敗是一個必然,就好像1+1=2,不會等於3一樣。導致這一結果的前因是中國前一兩百年里超穩定性的社會結構形成的思想體系。大清時代中國人的思想中缺少一個「變」的概念。「變」彷彿就是一種背叛,是一種不可容忍的事情。因而整個大清朝是一潭死水,死氣沉沉。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並沒有不能變的思想,要知道《易經》里就已經有窮則變,變則通的說法了。但是,後封建時代下,中國人開始滿足了,覺得自己所創造的文化已經足夠輝煌燦爛了,就開始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了。相反的,日本人由於整個文化基本就是從中國照搬過來然後適當本土化,相當缺乏原創性,因而他們並不怕變。

講到這裡,我還是想說一下什麼是變。我認為所謂變,並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改善條件的一種意識和行動。我總能看到「西方文明優越於中華文明」的論調,早幾年我也頗為贊同,但是現在不這麼認為了。文明與文明之間其實有著巨大的差異,但絕無優劣。或許中華文明在近代遇到了一些挫折,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文明就遜於西方文明。我們只是沒有繼續發展我們的優秀文明罷了,而西方文明在發展的道路上比我們快了一點而已。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可能在中世紀的時候,中華文明是LV25,西方文明是LV10,而到了近代,中華文明由於打怪不夠積極,是LV35,西方文明卻是LV45。高下之說是可笑的,文明是要發展的,要給文明以時間。

當然,我們依然要向西方文明去學習他們的優秀的長處,但這與拋棄自己的文明,否定自己的文明,捧他人文明的臭腳是有本質區別的。

所以真要說甲午能給我們什麼啟示,我認為也許是:變才是真正不變的真理。


個人覺得,大家都在分析戰爭的勝敗原因。下棋想三步,換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勝了會如何?

清朝勝了,是不是國家就從此走向了康庄大道?跟著英國一樣走上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大道?未必吧?如果不是甲午失敗,恐怕清朝就不會改變以經濟改革(洋務運動)為主導的發展思路,轉向政治體制改革(預備立憲)。但是,從世界歷史來看,如果不改革,總有一天要完敗,比如沙皇俄國、奧匈帝國等等。

所以,甲午戰爭的失敗不過是讓帝國的失敗早一點到來。今日不敗,某日也必須一敗,也許之後就當不了所謂的一戰戰勝國。當然,這些都是假設。我的意思就是說,分析甲午戰爭本身的勝敗其實意義不大,更多是YY而已。

如果不分析勝敗原因,我們應該分析什麼呢?個人認為是,國家道路的問題。戰爭結束後,中國選擇了繼續革命,日本選擇軍國道路。之後呢?

中日一戰,中國敗了,幾十年積貧積弱,老百姓苦不堪言。那麼看看日本國又如何?日本國民在戰爭獲勝後,是否更加幸福了?恐怕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很多紀錄片顯示,日本從此走向軍國主義道理,那句廣告詞來著,完全停不下來了!最後,最後,二戰還是一敗。再次重頭再來。所以從三步棋之後來看,中日這場戰爭都輸了~!

所以,中日的勝敗對於百姓而言,只是精神上的享受不同罷了。最重要的還是,國家體制的變革,才是民族的未來,百姓的福祉。

今日也是一樣,我們不能從中日戰爭中去尋求屈辱的刺激,以及對於未來再戰的YY,戰了又如何?如果不解決國內的資源分配問題,不解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協調問題,不解決龐大的官僚體制問題,不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贏了戰爭又如何?輸了又如何?

國之殤殤,上為天道,下為民生。戰爭的輸贏只是一步棋而已,可退可進,最重要的是民族的自立與百姓的幸福。

總之,回答LZ問題,從中日戰爭後面結果來看,國民不應當計較一場戰爭的得失或者是一些領土的糾紛,而應該將關注度集中在切身的問題解決,戰爭輸贏很重要,但是身邊的幸福更重要,而要解決幸福問題,那沒有捷徑,該改革得改革,不管是革命還是軍國主義道路都解決不了社會發展漸進的過程,因為財富可以通過戰爭累積,但是人才的積蓄,管理水準的提高,科技的進步等等都需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上升,甚至是螺旋上升。如今,我們應當避免發生重大事件,讓上升的趨勢減弱甚至調頭。回答完畢。


以前對北洋很感興趣,不過越看清末越發現,武器戰爭只是外表,根本不能彌補晚清包括民國的「體制問題」。現在只能憑印象寫,如有不足歡迎指出。

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能寫很多部書,既然題主問的是「吸取教訓」,就可以有的放矢,少說一些。

甲午戰爭包括海戰和陸戰兩部分,後世討論的重心集中在海戰水師,因為陸軍太垃圾了。這種靠銀子和鴉片武裝起來的「雙槍兵」從清末到民國都是一個熊樣,撤退轉進其疾如風,包抄迂迴其徐如林,危害百姓侵掠如火,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日本國小錢少,節衣縮食搞海軍,陸軍投入相形見絀。就朝鮮戰場而言,清軍武器裝備比日軍先進的多。然而除了左寶貴聶士成寥寥幾人,不管淮軍湘軍毅軍綠營八旗,以長跑健將葉志超為代表一路從朝鮮輸到家門口。

陸軍的教訓適合國府 蔣公或者沙特學習,都是缺乏訓練的老式軍隊扔下先進武器逃跑,都是戰敗將領文過飾非不受處罰,平壤戰役跟豫湘桂潰敗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PLA,實在沒什麼好講的。

再說海軍,考慮到時代的局限性,包括最高票@吳易 等人的求全責備就顯得過分了些。北洋水師確實有很多缺點,也得看跟誰比,在晚清能有這麼一支軍隊已經是難如登天。他們前期承襲英國軍紀嚴明,撤旗事件後雖有懈怠,戰場上跟鬼子也是平分秋色。看看那些陸軍同行,小縣城考個二本就很不容易了,你不能說他不上TOP2就是盧瑟啊。

雖然北洋水師湧現出鄧世昌等一大批l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國人眼中的失敗者從來不是英雄,缺乏訓練、玩忽職守等攻擊比比皆是,尤其是唐德剛《晚清七十年》援引日本地攤文學《聖將東鄉全傳》,說水兵在定遠主炮上掛衣服。全世界海軍洗完衣服都在甲板晾乾,但三米高的大炮你去掛個衣服試試?摔不死你!類似的橋段也見於黑日俄戰爭的毛子,只能說失敗者沒人權。

針對北洋水師戰法的批評更是事後諸葛亮,雁行陣已經是年老失修的北洋結合定鎮構造所能擺出的上好陣容。畢竟這是人類第一次大規模蒸汽鐵甲對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30年前的利薩海戰大家還都帶著撞角呢。其實國家不重視,領導不專業,沒後勤的戰爭怎麼打都是輸,大東溝包括松島在內的五艘船重傷逃跑,沒幾個月又活蹦亂跳的出現在前線;北洋看似主力還在,受了傷的船到死都沒修好。最終陸軍喪權辱國,水師被悶死在老窩。

北洋水師已經儘力了,雖然成軍時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八」(那年頭才幾個國家有海軍?),可六年不買船早已被鬼子超越,什麼「清朝巨額投入要有成果」,讓你裝幾年亞洲老大還不夠?海軍是吞金獸,小家子氣別來玩海軍。就算是大英帝國,六年不造船也要被德國法國摩擦。事實上甲午海戰能打個五五開還是拖了鬼子發瘋的福,等到過兩年人家兩艘富士(英國皇權級)入役,定鎮根本不夠看。

通觀歷史,海戰的失敗早在長崎事件甚至更遙遠的海防大籌議就註定了:

經歷了西方列強的花式吊打,我大清第一次籌建海軍卻是1874年,因為這一年日本進攻了台灣。也就是說,我大清袞袞諸公喜歡受虐並不還手,直到蕞爾小國日本都照貓畫虎,才感到臉上掛不住。

1886年由北洋水師嫖妓不公引發的長崎事件,李鴻章以大炮凌辱日本,一直為無數憤青津津樂道。事實上為什麼是長崎?定鎮到貨巡航東北亞後需要維護,自家基地旅順港居然不能整修船隻,只好去日本長崎三菱造船所——我大清這哪是搞海軍啊,您是在玩艦娘吧!

所以說北洋水師給PLAN的啟示是什麼?別不要以為你現在下餃子很霸氣,這是海軍,繼續下,不要停!

還有李鴻章,走向共和史學家把李鴻章吹上天固然不對,在滿清那種「少說話多磕頭」的環境下,從前三排到地方督撫各懷鬼胎,指望老李一個人既有林則徐的節操又有俾斯麥的能力實在有失公允。

李鴻章把老部下陸軍勇將丁汝昌安排到水師當老大是不對,可一來有英國教習狼威利看場子,二來北洋水師都是福建馬尾學堂出來的閩系,搞地域黑小團體,不摻沙子行么?那年代的人就這樣,四十年後的 蔣公用人還要講究個「浙「呢。

要黑李鴻章就黑後勤,一是任人唯親把自家彈藥玩成啞火,尤其是那發砸中日軍旗艦松島卻沒爆炸的305;二是在翁同和使絆子後破罐子破摔,就算不給你錢買新船,老船得保養好啊,開個吉利還得去4S店呢。。船底都不刮,欠開灤煤錢賒賬燒劣質煤活生生打掉自己一節航速,海戰後眼睜睜看著鬼子溜之大吉,人家可是從英國進口威爾士白煤的!

值得一提的是,老李雖然哭窮,沒錢換炮沒錢買煤,撤職直督後還是按規矩給繼任者留了一筆巨款,只能說封建官僚屬性遠大於政治家或者軍事統帥。

這點對中國的啟示就容易敏感了,比如總後的某隻老虎。。。

所以說甲午戰爭的教訓是:

1.花錢能買來裝備,買不來戰鬥力,沒有工業支撐的強軍不過空中樓閣,比如南亞某大國,還有第七艦隊反潛支隊。

2.打仗要賞罰分明,像葉志超這種該殺的就得殺,湯恩伯劉峙這種貨色都不宰了,還怎麼打仗啊?禍國殃民!

3.上下同欲者勝,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政權一輩子都沒戰鬥力。李鴻章徵用了廣東水師的「廣」字頭甲乙丙三艦,於是人家給鬼子發了條信息:「跟你打仗的是李鴻章,我是廣東的,這事跟我沒關係」。

4.U CAN U UP,NO CAN NO BB,沒有實地經驗的口才清流,只能拖後腿。

5.必須尊重軍人,滿清」好男不當兵「,拉來的壯丁在鬼子寄託國民希望的獸軍面前根本不夠看。現在我們雖然軍民魚水情,PLA堪稱最佳親民子弟兵,但跟美國對軍人的尊重相比,我們的士兵社會待遇還是太差。

6.算了不黑了。。。。

就目前而言,甲午戰爭最有效的啟示是:不能放棄在西方話語權的爭奪,鬼子在一百多年前j就注重賄賂西方媒體,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戰爭

 然而戰爭一開始因為豐島偷襲而在國際觀瞻上似乎處於下風的日本,很快轉敗為勝。日本 政府通過駐英使館賄賂英國《每日電訊》《泰晤士報》等知名報刊的主筆,撰寫觀點傾向於日本的文章,以此影響西方輿論。日本駐英公使青木周藏當時曾向外務大 臣陸奧宗光報告賄賂成績:「除路透社外,幾家主要報紙和電訊社都保證了合作。英國權威人士韋斯特萊克公開表示:根據國際法,『浪速』艦是對的。在德國, 《科隆報》的政治通訊員和友好的《大陸報》,也因此而受到影響。你要提供我約一千英鎊的特別經費。」

最近曝出的日本賄賂英國媒體,一種循環。


只要我們還一再鼓吹「中國文化先進論」,「中國特色」,「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西方糟粕」……

我們就會一再迎來甲午之敗,無限輪迴下去。

一個無法認清自己的民族,一個頑固不化,狂妄自大的國家,沒有絲毫理性和寬容的族群,最終的結果只有一條:陷入負螺旋,最終消失。

滿清顢頇貴族的心態和當下某群人的心態一模一樣:只要不斷用西方的奇技淫巧來壯陽,權力和榮耀就永遠掌握。對他們來說,西方永遠是臨時抓來的藥方。

說來很正常,東方專制帝國千年遺留下來的毛病,沒有兩百年不可能消退,這點我信唐德剛。

我認為,中國就如同某個時代的中華帝國,看上去世界GDP世界第二,卻掌握在權貴手中,是一個虛弱的紙棚子,一戳就倒。

沒有任何一個不尊重憲法,完全靠集權而拚命擴張,迷信武力,不尊重知識和個性的國家有好下場。

中國或許不止於此,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如此之狂妄自大,很像當年奧斯曼土耳其,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


我認為重要的教訓就是必須拋棄東方文明的驕傲。

日本在近二百年像一面鏡子一樣不斷向中國訴說著這個道理,可是我們到現在還是沒學懂

1853年,日本發生黑船事件,日本與美國在橫濱簽定了《日美親善條約》,這是一件和我國鴉片戰爭如出一轍的歷史標誌。而從這一天起,兩個國家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日本做了什麼?

1. 由天皇任命的考察團分赴美國、歐洲、俄國學習不僅僅是器物還有制度!!!日本派出一批人士眾多的考察團,先去了美國,然後歐洲,俄國。親眼看見了歐美的發達程度,所以痛下決心全面學習歐美,日本國內各種法規,經濟模式,交通等完全照搬歐美各國,迅速發展了工業,規定每個日本小孩子必須上學。即所謂的脫亞入歐。
各位筒子們可以想想,放下國家的尊嚴,派出政府名義的學習考察團在什麼時候在中國才有? 對的,在近130年之後,我國在進行改革開放初期,才有了這樣的勇氣。

2. 日本的改革是實實在在不摻水的改革,在經濟領域,建立了諸多的國有示範企業,在開啟民智之後,在以一定的價格私有化給民間。而作為強烈對比的中國,同時期的洋務運動從一開始的官督商辦到後面一步步的被名為國有是為官有化了,不同的趨勢早就了註定不同的結局。

縱觀二百年的近代史,中國總是在各個關鍵節點上犯下文化自大的問題,這一路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袁大頭復辟,到後期反美反修反封建,再在到現在的中國特色。總是這樣那樣的原因拒絕變革,永遠都有著一種大國家放不下的沉重的情懷。而日本,韓國甚至新加坡都已經船小好掉頭地早早地完成了現在化。而放下姿態,做西方的好學生的這股自謙,我們中華民族到現在還沒學會。

日本可在在大唐興盛的時候學大唐,在英國日不落之時學脫亞入歐,在被美國打敗了後做美國的好學生。中國什麼時候能有這樣的勇氣低姿態地做一次西方的好學生,把人家成功的精華學到手,再談制夷的事?

而為什麼要當好學生? 現代化難道不就是西方化么筒子們!?


集權專制大法好,郡兵團練坑到家。

大清如果能打好手裡的牌,把甲午打成中法第二,逼個苦澀和平沒啥問題。

可是先不說中長期的問題,大清整場甲午連個總指揮都找不到,唯一理論上擁有總指揮權力的光緒是個瞎指揮的坑比。本來手牌就不好,居然打成了添油戰術。

你還記得幾百年前的薩爾滸么?

那還是大明分兵,老奴秀操作,各個擊破咧,好歹努爾哈赤還要操作。

甲午年是怎麼回事,是大清自己分批添油,日軍只是平a過來,就達成了各個擊破的效果。

在全戰里,這種叫送對面史詩大捷,而且還連續送了好幾次。

慈禧在電視劇里說的真沒錯啊,祖宗的臉都讓你丟光了。

真雞兒丟人,你退旗吧。


對歷史的分析應該建立在對歷史事實的全面認識上。

甲午戰爭說明什麼?落後就要挨打。


軍有軍紀,國有國威。切勿再次得意忘形,搞出一個長崎事件來。

有朋友求展開,增加一些內容。

北洋水師實際上曾經三次訪問日本。1886年,1891年,1892年。

1886年北洋水師為了威嚇俄羅斯,受李鴻章之命前往朝鮮東安元山」以振國威「並訪問海參葳,歸國途中前往長崎」親善訪問「並於三菱造船所進行修理。當時整個亞洲能夠容下定遠級的船塢只有長崎,而北洋水師的旅順軍港仍然在建。

8月1日,定遠,震遠,濟遠,威遠四艦駛入長崎港。

8月13日,大清水兵500餘人登陸長崎意圖去遊廓(公許的娼妓設施)尋歡作樂,後演變為在長崎市內酗酒鬧事,奸淫擄掠,用從古董店購買的日本刀與前來鎮壓的警察火拚,雙方共有80餘名的死傷。

李鴻章:「爭殺肇自妓樓,約束之疏,萬無可辭。」「弁兵登岸為狹邪游生事,亦系恆情。即為統將約束不嚴,尚非不可當之重咎,自不必過為急飾也。」

8月14日長崎縣知事日下義雄和清領事館蔡軒會談,清國表示禁止水兵結眾登陸,或必須有監督士官陪同。

8月15日李鴻章授意全艦隊放假一天,下午1點300多水兵再次持械登陸,在警察局前面撒尿,毆打巡查,又演變成大亂斗,清國死亡4人,負傷55人,日方死亡2人,19人負傷,平民十數人負傷。

這就是長崎事件。

(JACAR亞洲歷史資料中心Ref.B07090388600,『伊藤博文文書 第34巻 秘書類纂 長崎港清艦水兵喧闘事件』,長崎県警察史編集委員會『長崎県警察史 上巻』,安岡昭男「明治十九年長崎清國水兵爭闘事件」,朝井佐智子「清國北洋艦隊來航とその影響」)

北洋水師面對日本海軍,有壓倒性的實力優勢,琅威理甚至提出對日斷交,炮轟長崎的主張。最後經英德周旋,井上馨與徐承祖進行交涉。清國出了15500日元,日本出了52500日元對雙方進行安撫(charitable fund)。基本等同於日本向清國賠款。此事與甲申政変一起極大地刺激了日本人,日本海軍開始進行強化。

長崎事件就這麼完了,但是還有後續。

1891與1892年,北洋水師再次訪問日本,這回軍紀得到了不小的改善,定遠仍然得意洋洋向日本皇族,大臣,海軍展示軍艦內部以示國威。結果暴露了定遠的艦內構造,暴露了北洋水師水兵訓練不足,這兩次親善訪問,成了黃海海戰北洋水師敗北的一個重要原因。(馮青,《中國海軍與近代中日關係》)

1887年日本出版的一本「日英自學會話篇」(當時長崎事件還未解決)里,還以長崎事件為例複述了當時的情景。

以及李鴻章與波多野的會談記錄的一部分,摘自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B03030243100, B-1-1-2-124(所蔵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第五冊第17篇

李鴻章ト波多野領事ノ対話

波多野:波多野章五郎

波多野「それはいつ頃の事で何の原因でそのような喧嘩を引き起こしたのか。又死傷者は何人なのか。」

  「本月十六日[清歴]のことで、未だ詳しくはその原因を知ることはできないが、大抵は少數の水兵が上陸をして物を買い入浴等の末に起こったに違いない。この騒動で我が水兵の死者は五人、傷者四十一人、総計四十六人の死傷があった。さて貴國の巡査は亂暴至極傍若無人の挙動、実に憎むべきの至りである。巡査は長崎県の管轄なのか。」

波多野「然り。長崎県の管轄である。貴國の兵船は何艘なのか。」

  「鎮遠、定遠、威遠、済遠などの數艘である。巡査が長崎県の管轄であるなら長崎県は実に大事を等閑視する役所でないか。」

波多野「上陸した水兵は武器を攜えたのか。又武器を攜えていないとしても、水兵は普段身を離さず縄切り小刀を所持するものなので、この時も攜帯したに違いない。」

  「電報によれば、上陸の時に帯兵営から命令を出して小刀をも攜帯させていない。我が水兵も何か武器を持っていたなら、みすみす四十餘人の死傷はなかっただろう。貴國の巡査が刀を用いて、武器を持たない我が水兵を殺傷したことで、憤怒の度を加えたと知るべきである。いったい貴國長崎の巡査は我が國の人を憎むものと見えて、三、四年前にも巡査が我が國人一名を殺した(明治16年10月のアヘン吸引に関する殺傷事件の事)。今又この事については帯兵営から電報を発して、開戦してもよいかどうかと問うて來たが、自分からはこれを差し止めた。しかし、今戦爭を開かんとするのは難事ではない。貴國にある我が兵船は船體銃砲皆使用可能で、自由に開戦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からである。」

....

李鴻章:(大概)不過是少數水兵登陸,購物入浴。這場騷動我方水兵死5人,傷41人,總計46人死傷。貴國巡查亂暴至極,旁若無人,實在令人憎惡,巡查是在長崎縣的管轄之下嗎?

.....

李鴻章: 貴國巡查使用刀具,對手無寸鐵的我方水兵進行殺傷,令我更是憤怒。

....

李鴻章: 如今開啟戰端,並非難事,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但兩天後再次對話,李鴻章態度急變:

  「長崎から電報を最初に受けた時は、拙者も一時は甚だ立腹した。醇親王(光緒帝の実父)も北京でこの事を聞いて必ず立腹したことであろう。しかし拙者等は國家の大事を任ずる者なれば、巡査と水兵の喧嘩は、これを処するのに、その任の者に任せればよいだけである。そしてその任に當たる者が公平でなく無私でないなら、初めて拙者等の手を労する時であるというべし。

まさしく巡査と水兵の喧嘩は、小児の喧嘩である。この喧嘩は父母たる者がこれを公平に処すれば足るものである。このために父母の喧嘩を起こすまでもない。ゆえに今回の事も、貴政府がもしこれを処するのに公平無私ならば、我が政府に於ては少しも怨むところはないだろう。」

李鴻章:最初從長崎收到電報時,在下也一時十分氣憤,醇親王在北京聽到此事想必也十分氣憤吧.......巡查與水兵的事,只不過是小孩子打架。作為父母只要能公平處理此事就可以了,為了此等小事不至於父母之間起什麼衝突。

這則對話記錄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有三張文物留存,有時間去東京的話我看看能不能取得。

內閣後來對參加鎮壓的長崎警察,巡查進行了獎賞。

清國水兵暴行ノ際鎮撫ニ儘力セル者ヘ賞與ノ件

A03023064600 ,國立公文書館

概要:崎甲第六八號 清國水兵暴行之際鎮撫ニ儘力セル者ヘ賞與之件 昨年長崎港ニ於テ清國水兵ノ暴行タル數百群ヲ成シ亂行暴挙至ラサル所ナク住民之カ為メ驚愕或ハ家財ヲ負テ走リ或ハ老幼ヲ扶テ逃レ人心兢々トシテ其騒擾実ニ一ト方ナラサリシ當此時警部警部補及巡査等數十名カ現場ニ駆付ケ毆打傷又ハ刀創ヲ被ルモ猶ホ屈セス遂ニ能ク水兵ノ暴行ヲ鎮壓シ住民ヲシテ各其堵ニ安セシメタルハ職務上トハ申ナカラ宛モ一小戦地ナル現場ニ奮進シ身命ヲ擲テ必死儘力シタル者ナレハ其功労固ヨリ彼ノ普通一般犯罪者ヲ告知若クハ捕獲スル等ノ如キモノトハ敢テ同日ノ論ニアラサルヘシ且該事件ニ関シテハ嚮ニ司法上ノ処分ニ付セラレ其罪スヘキモノニ至テハ巳ニ公明ナル処分

崎甲第六八號, 對清國水兵暴行之際儘力鎮壓者進行獎賞之件。

去年長崎港,清國水兵數百者施以暴行。成群結隊所之處皆亂行暴拳,平民為其力所驚愕,背負家財奮力逃走,男女老幼人心惶惶.........警部,警部輔,巡查等數十人趕往現場,為鎮壓水兵暴行,身受毆打傷與刀傷亦不屈不撓,與住民齊心協力鎮壓水兵暴行....宛若一小戰場,身懷必死之心捨身作戰者有之.....剩下就是獎賞和處分的內容了。

在1871年,日清友好條約第13條:

「両國の人民、若し開港場に於て兇徒を語合い盜賊悪事をなし、或は內地に潛み入り、火を付け、人を殺し、劫奪を為す者有らば、各港にては地方官より厳く捕え直に其次第を理事官に知らすべし。若し兇器を用て手向いせば、何れに於ても格殺して論なかるべし(第十三條)」

兩國人民,若有在港口偷盜行惡化為兇徒,或潛入內地,放火,殺人,搶劫者之人,各港口地方官員應嚴加處理奮力追捕,向理事官報知。若有兇器在手,格殺勿論。」

司法大臣山田顯義宛長崎控訴院檢事長林誠一發「長崎事件第三報」:

攜フ所ノ日本刀(此刀ハ古道具屋ヨリ買取所持シ居タルモノナラン)

所攜有日本刀(此刀在古董道具店購得)

清國出了15500日元,日本出了52500日元,等於現在多少?

以1892年的國民海防費為基準(200萬約等於現在80億日元),15500*4000=6200萬日元=368萬人民幣。

52500*4000=2.1億日元=1246萬人民幣。

題圖出版於1888年6月24日,『絵本近世太平記』


反對頂樓的答案,答個甲午戰爭都能扯到市場經濟,鄙視中國特色上,這水平和吳曉波有得一拼。彷彿日本都是照美國模子刻出來的。你仔細看看,日本真的跟歐美一樣?

————————————————

接著回過來說正題談教訓:

1. 首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權利中樞,調動起所有的資源,滿清政府就呵呵吧,異族政權肯定是以維護異族統治為第一位,自然願意出讓利益,當然這對於他們也是優選。英國在殖民地玩的不都是這一套。一個強有力的中樞才能進行長期戰爭調動全部力量而不內亂。不過為李鴻章直流洗地就不用了,跟左宗棠比一比就知道差距在哪了。別人打仗他拆台,他還有臉怪別人不配合?

2. 要有良將,李鴻章用自己人來統御海歸這點是沒錯的,關鍵是丁汝昌能力不行,沒有形成強力的管理,洋人教官顧問是誰趕走的?還不是海歸們想壟斷知識技術以自重。分明權利鬥爭之實,別老扯『中國人學半瓶子就自以為是』這樣的大旗了。

3. 知己知彼,就是姬軒亦提到的情報工作,清政府在這方面的意識太低,李鴻章當初還傻乎乎派北洋水師去日本耀武揚威,不過威揚了,底細不也被人家清楚了。要摸清日本有多大的財力和後勤補給能力也不至於怕成那樣,2億兩白銀都願意賠。大國居然跟小國不敢打持久戰,實在可笑。

4. 要獨立自主,現在宣揚改革開放過頭了,忘了真正決定你強不強的是獨立自主,光買別人的,仿造別人的是不行的,打起仗來即便有武器也落後人家一代,現在搞殲20不就是這個道理。像李鴻章這樣老指著依靠洋大人調停最後必定悲劇。只有像日本這樣,拿出實力,人家才願意分你一杯羹。現在這個年代其實跟當初一樣,技術更新很快。一方面要努力生產現在用的上的裝備,一方面還要策划下一代的裝備,另外就要有分析人士謀劃戰爭怎麼打。要不要摧毀敵方的衛星?網路戰怎麼打,生物武器來了怎麼辦(比如認為散播非典,禽流感這樣的病毒)。前段知乎等大網站登錄不了已經給大家敲響警鐘了。

5. 落後就要挨打,需要再強調知己知彼,但根本上還是提升自身實力,領導人尤其要有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反對沒事幹就扯制度問題,就比如八九十年代的中國企業面對外國對手,人家掌握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本,又有先進的金融資本手段(還有京東,打車軟體這樣賠錢賺市場的商業手法),你腦子裡就是茅於軾那套開放自由大家就都有錢賺的思想,那麼只能被人賣了還給人家數錢。


推薦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民國入常時,雖然得到非洲等眾兄弟支持,為什麼沒有被美國或蘇聯一票否決?
為什麼袁世凱和日本的「二十一條密約」簽署後全中國就都知道了,不是密約嗎?
如何評價楊奎松?
如何看待 孫中山巨幅畫像亮相天安門廣場?
如何評價司徒雷登此人,以及毛澤東對他的評價?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戰爭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