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會朗誦?


本人並沒有學過朗誦,但我覺得能準確、真實的表現作者心境的朗誦才是成功的朗誦。朗誦者的音質條件還都在其次,有的朗誦者音質條件很好,對作品的藝術加工也花里胡哨,朗誦的作品就是不打動人,其原因就在沒有能準確的理解作者真實的心境。朗誦的時候,應該深刻的理解作者的作品,把自己當成作者和周圍的人訴說自己的心聲,只有發自內心的情感(發自內心的悲傷、發自內心的感慨、發自內心的震撼等)才是最能打動人的。做為一種藝術,為了增加感染力使用誇張手法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準確的用在作者所要表達的那些點上。一些關鍵字的處理,根據需要,該重的重,該輕的輕,該長的長,該短的短。只要處理得當,就是成功的朗誦。這和唱歌是一樣的,那些被廣為流傳的歌,除了歌詞好,歌手的音質好,更主要的也在於對於關鍵字詞的處理合理給力。總之,成功的朗誦應該讓聽者一聽就能準確的體會到作者心境,並留下深刻的印象。做不到這一點,再花里胡哨的朗誦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朗誦。光說不練假把式,舉個「相見歡」的例子:『』無言獨上西樓『』,先說「言」字,都無言了,「言」字當然要讀的低一些,此時李煜充滿了孤獨的情緒,所以對「獨」字要作加重、加長的感情處理,「月如鉤」,月牙兒鉤起往事,對『』鉤『』字要作低、長的感情處理,「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此時很寂寞,梧桐被鎖在一般的院子里也很寂寞,鎖在深院里就更寂寞,所以對』』深院『』二字要作加重的感情處理,院字要稍長一些;「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剪不斷,指的是忘不了,要對『』不『』字稍作處理,理還亂,指的是理了心思更亂,要對『』還『』字要作稍長加重的感情處理,是離愁,是離別造成的憂愁,對「離」字作加重稍長的感情處理,「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這種滋味不是一般的,是極特殊的,太特殊了,所以「別」字要作大加重稍長的感情處理,這種滋味在那兒呢,在『』心『』頭,所以「心」要作加長、稍輕的感情處理。


先別急著學朗誦。要想學習朗誦,首先要學習理解和表達。理解包括對文字表面意思和內涵的理解,從詞語使用到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到思想感情。理解還包括韻律篇章結構等等,輔助音樂學習,運動等提高自己對節奏的認識和對聲音的控制。二要學習表達,要將這種理解變成自己熟悉的感情表達出來。比如最近基本的詩人對自己鬱郁不得志的表達,你可能沒體驗過,但是你可能體驗過被戀人忽略的苦悶,孤獨,委屈甚至憤怒。將你最難忘最相似的感情找出來,帶入到這樣的環境中,再去朗讀。


朗誦其實是生而知之的事情,不需要學:當你對一段文字理解得非常深入,誦讀的非常熟悉以後,在一個合適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把它引用出來抒發情感,這一定是一段很好的朗誦。

如果你是指如何賣弄嗓音音色、古詩詞背誦量和幾個抑揚頓挫的處理,那不叫朗誦,叫炫耀低俗和無聊。


傳統朗誦其實和聲樂是一脈的,涉及到各種運氣和使用多腔體配合共鳴的技巧。我們如果說自由朗誦,以意為主,那就不拘這麼多。但一直白嘴說總顯得厚度不足,我建議嘗試發一種比自己嗓音低的音,把聲音「壓下來」, 就可以大致使用胸腔共鳴,所謂把聲音「立起來」。

再回到朗誦。首先文段的選擇上,可以是現代詩或抒情散文作品,較容易掌握。應該注意避免出現太多高亢的音。

讀熟文段,然後去找背景信息看,對作品形成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再嘗試背誦。

而我們說朗誦最最重要的就是體會和表達作品的情感,所以接下來要感受作者的情感。說的誇張點,可以找個地方大哭一場或狂笑一回,切身體會一下作者的感受,很可能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最後頌的時候注意舒緩有制,聲音不流與單薄,用緩急、重音呈現出文字的情感,注重對文中提到感官體驗有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就可以了。

打字不易,希望喜歡!


說人話就可以了。


置身於稿件之中


多加幾個朗誦的群。多吃饅頭蘿蔔。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姜東元的演技?
假如演阮玲玉的是梅艷芳,會如何?
為什麼在工作氛圍比較濃的場所讀書很認真,一回家就不想讀書?
演員演死人是什麼感覺?
有沒有哪個劇本拍了好幾部相同的,卻由不同演員扮演的電影?

TAG:語文 | 普通話 | 表演 | 詩歌朗誦 | 朗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