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方案怎麼構思?
就是給出紅線應該從哪裡入手?功能流線什麼的?還是外形?
轉一篇豆瓣上的文章。來自kirk老師的講座。
1.線性發展階段:注意平面,立面,透視之間會有互動。不能某一塊一味地向前走。在這種方法中,建築形象往往受制於平面。
2.形式優先:先從從總圖到體量的方法。這時候就容易有困惑,到底什麼樣的是好的形式,尤其是在媒體時代平面圖案的衝擊下,讓人產生對專業的疑惑:好與不好的差別在哪裡呢?3.空間塑造:其實空間與人的關係往往大於其形式的作用。這種方法在首先想像內部空間的感覺的同時要保持平面與空間同時推進。而「場地」的概念比「總圖」從紅線擴大到了更大的範圍,包括自然地貌等。這裡所說的「結構」指的是平面,空間,物理結構三個方面的結構。布扎體系的設計方法就是很典型的空間塑造的方式。4.剖面推進:在這裡,平面,剖面,空間是聯合推進的。先分析你要做的是一個什麼建築
有什麼功能需要,功能之間有哪些聯繫,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更進一步,想一想你理想中,這種建築需要一種怎樣的特質,擁有怎樣一個氛圍。做出一個基本的功能泡泡圖。
去感受基地去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聞一聞,用自己所有的感覺去感受基地,尋找基地那個感動你的地方。同時做基地分析,在城市角度,是怎樣一個狀況;在自然又是怎樣一個狀況。列出需要注意的地方。這個時候,一般來說會有最初的一個切入點了。
接著把你的功能泡泡圖「拓補」放入你的基地中。做各種草模推敲尺度,各個空間的關係。像一個導演一樣,以一個「類似上帝」的視角,想像你各個空間有哪些場景,場景和場景之間應該有哪些故事。然後一步步深化,將建築完成度做好。
最後出來的形,其實只要有一點兒審美,都能是一個起碼看起來不醜的方案,這個方案也許形沒有那麼好看,但裡面會有契合的尺度,適宜的空間感受。
上面的過程,不是完全線性的,要時常再返回去看之前的分析,改動。
至於要怎麼推敲,深化到什麼程度,看上面kirk老師的東西吧。當然如果你要做一個競賽建築,那就先盡量有一個很亮眼的idea或是形體吧。AA一個任務方案會給一年分三個學期去完成,而國內學院可能會給9周,其切入方式肯定是不一樣的。這篇回答希望分析對於國內學院的任務案,如何在限定時間構思方案並保證方案品質。
拿到任務書首先Define issue,設定建築解決的問題。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Architecture function:對任務書給出的條目做初步功能劃分,繪製氣泡圖。
·User analysis:將使用人群與建築功能相對應;設定和討論空間中的主流行為。 ·Site analysis:分析場地物理環境、周邊建築和道路,通過SWOT進行總結。然後case study,選擇一個規模相近、面對問題相似的案例,向老師展示從圖紙回推概念的演繹過程。
"平立剖-&>infrastructure-&>效果圖"是展示方案的基本邏輯(infrastructure在這裡指交通流線+功能分區),因此案例分析時不妨倒推:由照片詮釋infrastructure,再落回平立剖。 由此梳理案例的深化過程。留意包括柱網、走道寬度等等細節,並且觀察案例在重要問題上如何適應規範。Concept一草。整理前期調研內容,提出設計概念、試著拎出keyword。一草雖然簡陋,但解決的是一級問題,如功能分區、大流線。多做幾個一草方案,確保進二草之前和老師達成一致。翻案大多是一草討論不透徹。
將一草功能分區與氣泡圖建立聯繫。
推敲體量。依據Site analysis確定大流線,推理和枚舉功能分區。為了展示逐次修改的原因,使用SU。設置一個視角並且經常保存。
在設計課前再去做草模。與SU圖對應,展示關鍵修改節點。SU是自己推敲用的,草模是自己推完給老師敲用的。不要對草模無限push,多數情況下隨著理性消耗越改越爛。見好就收,不然就會搬磚過夜。
(這個時間點應該是調研後的第一個設計課。沒處理好就是刷夜節奏)
二草忠實於一草,給出初步的平立剖分析,並且把次要的想法和問題在此引入解決。包括材料,採光通風,建築內流線,行為模式和尺度。老師會依據你的表達給出建議並且討論細節。進入二草是手繪,二草敲定及時錄入CAD。這個時間點應該給出一些快速的diagram,常見選擇:
平立剖快速分析表達;
Infrastructure的初步構建;
建築體量表達,等等。
關於方案的構思,有兩個要點應該時刻銘記。其一建築是實際需求下的產品,使用模式是建築的核心——處理什麼問題,人怎麼使用它。其二建築工作是視覺工作,細節和表達都是構思的一部分,給出的圖面質量和數量與收到反饋正相關。
---(10.24)中期評圖以後?
中期評圖就從概念階段進入正式的平立剖討論了。三草聚焦於平立剖,討論空間的品質。進入三草是CAD,出三草必須有digital model了。如此在最終評圖的時候才好渲染,render is about everything.
還是要看自己想從哪方面入手。你的想法閃光點在哪裡,如果你有在功能流線上的切入點,那就從功能入手,外型上有想法就可以先推敲體塊。這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法,還是要先思考你做這個建築想要做出的有獨特性在哪裡。做設計重要的是想法,不是步驟。
田學哲郭遜主編建築初步第五章建築方案設計方法入門第三節設計構思與方案優選
從分析到切入
由於影響和制約因素眾多,最可行的操作就是在那些重要的因素中,如環境、功能、造型、結構、經濟、歷史、文化、技術等,尋求一個切入點。···在對環境因素的利用和對功能關係的拓展過程中,腦海中所浮現的形式或概念,一旦與所構思的建築空間、形式形成有益的關聯和啟發,成為造型素材,即實現了構思的切入。所以從哪裡入手並不固定,因人因設計對象而異。
想要知道更多,還是多看書,有繼往才有開來。
(知乎手機客戶端編輯退出不提示保存 @黃繼新 ;網上找PDF結果是付費的;我只好又輸了一遍)在大一大二的設計課上我也很是疑惑如何」開始「,設計課的老師曾回答說「先考慮你想要設計什麼樣的建築」。所有kirk老師的步驟我認為都是後話,都關乎如何推進方案,相對機械程式化的深入,必不可少但設計之始應該現有「想像」,或是是所謂的概念。
「想像"的出發點在我看來有兩種,一種是」以人為本「的出發點,一種是對」氛圍「的想像。
1.很多方案的出發點都是以人為本的考慮,也就是基於人們行為的考慮,或是改善生活的或是改變行為方式的。這一點在一些日本建築師身上常常可以看到,比如妹島和世的金澤21實際美術館就是試圖改變序列參觀的行為模式,讓人們迷失在其中去發現意外的驚喜。這種方法往往會是一種實驗性的嘗試,通過建築語言和空間來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
2.還有一種就是對於氛圍的想像,很多院校也有對於這方面的訓練。這種氛圍當然也是基於基地,聯繫文化和設計師自身體驗和審美的一種產物。我相信每個設計師在之前都會有關於氛圍的想像,從一個模糊的畫面通過深入推進成為一個真實可呈現的建築環境。
1調研---材料,人文,氣候,使用人,行為習慣,城市角度,自然2.概念---一個概念,構圖或一些未成形的想法3.為你的設計命名---如:被侵蝕的體塊,通透的長方體,陌生人的聚會。。。4.設計的空間感知,從材料,心理,對比,體塊形態變化等,來為你的場所塑造氛圍,體驗空間5.平面的布置6.細部處理7.總體的協調
「美不能離開目的性。」
要不然,就有諂媚的意味了。先根據功能賦予內容,再在內容上賦予形式以美感。推薦閱讀:
※建築流線到底應該怎樣分析?
※在建築設計中兩條只在入口處交叉的流線屬於流線交叉么?
※為什麼鐵路系統的標示告示常採用加大加粗設計加高密度文字?
※在沒有市政排污管的情況下,別墅如何處理生活污水?
TAG: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