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這麼多理工科學生一上大學就說自己不適合搞科研,趨之若鶩的往金融、管理方向里轉?

一名理工科本科生的困惑。


引用李笑來的一些話:

」人們總說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別的事情。可事實上,那應該僅僅是因為他們還沒開始做那件事情,所以還沒有在那件事情上挫折而已。因為還沒有遇到過挫折,還沒有證明那件事情他們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兒與他們來講確實具備很大的吸引力。事實上,很多人真的放棄原來自己做的事情,然後去做新的、所謂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他們最終會發現,這件事想要做好同樣困難重重,挫折不斷。沒有多久,這些人就會因為做不好而失去興趣,然後開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並且「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之後的說法是:「我真正感興趣的不是這個??」


早轉走是最好的,省得佔用想搞科研的孩子們資源。

很多人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不知道選什麼專業。

你想讀什麼專業?不知道

你想讀什麼方向的專業?不知道

你以後想要做什麼?不知道

你平時有什麼愛好?不知道

以上的對話在高考後非常常見,包括我幫自己一些親戚家的弟弟妹妹們填報志願的時候,很多人都對自己完全不了解,然後怪罪於死板的教育制度,沒有給人發揮的空間。至少我是不明白一個人活了近20年,連個愛好都沒有關教育制度毛事。你可以說家庭環境不無法支持你發展興趣愛好,也可以說學業壓力大沒時間。但是你總能從平時的生活中體會到自己有什麼樣的優勢與特長。是喜歡鑽研困難的題目,還是一看見難題就煩躁。如果這都不知道,那麼只能說他從未真正了解過自己。

然後志願是父母填的。專業是父母選的。不得不說在他們那個年代自動化還是個非常好的方向,而現今各種一夜暴富的創業者有大多數搞得是IT,所以很多父母也給孩子選了這些個方向。另外再選幾個沒什麼人選的專業作為墊底。比如數學物理之類的。你可以去一個普通大學的數學物理專業問問有多少是調劑進來的。

然後大學學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根本Hold不住那些個專業課,於是後悔了。說自己對這個專業一點興趣也沒有,然後繼續職責死板的高等教育抹殺人性。這時候轉專業就成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那轉成什麼專業呢?金融比較好吧,賺錢多。管理比較好吧,至少能當個管理者,能管人呢。你可以問問那些想要轉這兩個專業的人,有多少是這麼想的。每個人都想要做又輕鬆,賺錢又多的工作,如果能當個小boss就更好了。你可以在知乎看到有多少人剛畢業什麼經驗都沒有什麼技術都不會僅靠「熱情」想要做「產品經理「的。不是說產品經理不好,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做到優秀,但不可否認的是做科研要比做產品經理枯燥無趣的多。至少在不喜歡科研的那些人眼裡看來是這樣的。

因而你所說的情況歸根到底是因為缺少「了解」。有些人從不會花些時間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究竟喜歡什麼,我想要怎樣的人生,我活著是為了什麼。也不會花些時間付出努力仔細研究一下自己想選擇的專業是什麼樣的情況。僅此而已。

估計會被噴,所以不匿了。


看到很多人講了「自身」的原因,我就講講別的原因吧。

題主提到的「搞科研」的人,我身邊的老鄉同學不少。有兩個例子。

一個同學本科在清華工程物理。他是定向招生進的清華,如果繼續讀這個專業,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去讀研,然後讀博,然後做一名光榮的核物理學家或者戰爭武器研究人員;要麼去核電站或者四川深山老林里工作下輩子。

他選擇了第三條路。為了徹底擺脫前兩條路,他選擇了做金融。對於一個足夠聰明的人來說,其實讓他再學科研之外的其他,課本上的知識都足夠能掌握。於是這哥們選擇了考清華經管。一年,兩年,三年,三年過去了他終於高分進了清華經管學金融。儘管他是班上年紀第二大的,但同學朋友都認為他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離開了那條被人安排好的「科研」之路。

另一個同學本科在中科大,研究生去了中科院學熱力學。在研究生第二年,他找我聊,想判斷到底是繼續科研,還是走到企業或者單位中去。對於他的條件而言,繼續讀博將付出很大代價——這是一個父母已經雙亡的孩子,家裡還有一個弟弟,還有養父母要孝敬——而在北京生活壓力如此之大,即使他的女朋友已經比他小上四五歲不著急結婚,他仍然有很多迫不得已的理由早早離開中科院,進入到企業中去賺取那一份工資。雖然我真心覺得這哥們是科研的料子——勤奮、踏實、做起實驗來心無旁騖,但生活逼迫他做出了選擇。他去了航天五院。

我想說的是,一個人做出選擇來,也許在旁人眼中甚至帶有不夠堅定的「不夠崇高」——沒有堅持「科研」這份偉大的事業,但他個人的意志和對於生存進行選擇,或者抗爭,仍然值得尊重。

寫到這裡才發現有所跑題,題主問的是「一大上學」,而我講的是大學畢業。也許就是你身邊的人真正發現了自己的選擇,或者提早的做出了服從於現實情況而進行的選擇,又有多少是需要去指責的呢?


錢少人多課難沒女速撤。


因為在中國人的眼裡只有兩種人:窮逼和有錢人,至於做什麼,看什麼賺錢多就好了


看了很多答案,我想說一點的是,如果中國像國外一樣發達,孩子從小就有比較好的實驗條件,能夠培養他們的興趣,然後不是用分數什麼的去判斷能力,不是看著每天重複做著相同知識點的卷子,會有這樣的現狀么,我不知道被贊同的人是那個年代的,可我感覺你直接上升到活了二十年沒有培養興趣什麼的是不是有些扯淡,我想說在中國讀大學的大部分人家裡不是你想的那麼有錢吧,我想好多人從農村走出來的,他如果有音樂夢,拿什麼去上,我承認現在很多大學生確實是心浮氣躁,只想著一夜致富,可這有又能真的全怪他們么?我想應該不是,可能說了這麼多都沒有說到主題上,我最後想說的是,價值的迷失是現在這代學生最大的問題,學校的氣氛都是怎麼樣的我想不說大家都很清楚,人說盡人事,聽天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年輕的時候,就讓他們糊塗一回吧,說的很亂,請摺疊吧


因為智商低。

好啦,上面是玩笑啦。因為挫敗感,科研是什麼呢?科研是個費力不討好的東西。你盡了100的力,可能結果只有1000,但大多數情況下只有80,50甚至是0。所以很容易有挫敗感。在實驗科學領域,在牛逼的科學家也不會保證100%成功,更何況剛入門和未入門的學生呢。那你付出很大努力,得到些許科研成果,得到了什麼呢。科研成果短期得不到應用,以中國長久的科研成果轉化成工業產品的速度來看,一個碩士,博士生是等不起的。自己費盡心機研究的東西沒有用,有沒有挫敗感?再者,工科學生的起步工資真低阿,又是一個挫敗感。


天下熙熙,名利二字。在莘莘學子心中,搞科研首先能成名,功載千秋;而金融、科技是代表未來產業升級方向,搞這兩個賺錢,所以有利。我覺得人就這麼簡單,無論大家說的理由多麼堂皇。


首先,科研是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對於理工科而言所學的東西本身就很枯燥,難懂,所以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的沒有幾個。

第二,很多人都是抱著好工作高工資的心態去讀書,太浮躁了。

第三,受到外面的影響太嚴重了,高房價高物價,生存都是問題何況發展。

第四,如前面所說,高考之後的志願專業選擇並不一定是自己的選擇,我們本身就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何況要去喜歡和與之一生。

第五,大學校園本身的學習氛圍也很重要,如果周圍都是想賺錢走捷徑或者無所事事打遊戲的,自己定力不足就荒廢了學習的寶貴時光,出來什麼都不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定然對外面的人說這個專業不好,三人成虎,聽多了傳多了定然讓人感覺理工科不好。

最後,本人是理科生,覺得學習很重要,雖然有很多不懂,但是只要願意學總會出人頭地!實業救國!


因為這是叢林,你必須學會適應。


這樣很好啊,說明孩子們思路很清楚啊,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明白自己將來要幹什麼。這是很多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情。

保守來說,90%以上的本科生都不適合搞科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早點認清現實,早點找個好工作才是真理。

不適合搞科研不可怕,找工作更是無比正當的行為,更不可怕。

可怕的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能力不夠而一味自欺欺人。


我是理工科,想往經管類轉。其實心裡很清楚畢業後理工類就業會比經管好些,起碼起薪就好點。而且看出來確實理工科還是有很多比較靈活做事的人在,自認為,即使往後的發展,理工科背景的優勢還是很大的。至於所說的理工科比較累,我沒太大的感覺,最起碼在大學校園裡,我看到很多學文科的同學也被他們的課題功課壓得經常熬夜,不見得比我們輕鬆。我身邊的想轉專業的大多是處於興趣方面的動機,雖說高考讓我們沒有及時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但我反而覺得,四年的工科課程讓我在思維上受益良多。轉專業固然辛苦,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這一番折騰也不見得是損失(估計很有一些人這樣想)。關於為啥轉就轉向經管類,很簡單,學了四年工科之後,往醫科基本學科轉難度太大,往藝術類的,工科生在這方面大思維跨度太大,除了真正有興趣的,其它人估計不會考慮轉向那幾大類。稍微方便實用點的就是經管和教育類了,自然,轉的趨向再清楚不過了。


十幾年長時間的應試教育,讓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在報考前更不了解自己的專業,填報志願基本上是一通瞎報……

入學後理工科的基礎課程,想數學物理化學什麼的,比高中時的課程難的多、深得多。再加上人們「外國的月亮更圓」的心態,想像中以為金融、管理等學科的課程會簡單,這些因素都造成了學生對現狀的不滿。

另外,目前社會對知識、技術的不尊重,老感覺工程師沒出息,做金融、管理就高端洋氣收入也高……這些混亂的價值觀,造就了大學生混亂的轉專業……


金融男:穿西裝,打領帶,出入高級辦公樓,玩弄資本,精英!~

理工男:穿襯衣,休閑褲,厚眼鏡,滿臉痘痘,還不會說話,吃肯德基,在電腦前一呆就是一整天,吊絲!~


其實一般大學的普遍現象就是教育資源匱乏。

擴招之後,本來就落後的教育生態更加惡化,師資匱乏的普通大學變成了農民工培育基地了。大學成了一個大型聚會,剛剛從應試教育逃離的孩子,一下子就會迷失。反而那些想著「往金融、管理方向里轉」的同學都是比較上進、對大學的憧憬還存在的一部分,想著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改變。

但是殘酷的現實是,(個人感覺)對於那些普通大學的同學來說,金融和管理方向其實是死胡同。


十幾年前,教科書里寫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明面上的社會氛圍是鼓勵工科發展的,導致我們那一代很多學生想學機械、軟體、動力等等,而當時父母一代對這些了解不多,也就隨我們報了專業。當然,我們查閱歷史的時候也知道,那時「柳倪之爭」暗示的真實取向實際是商人優先。

隨後的經濟發展,建立在低水平山寨、「市場換技術」、產業聚集效應、地皮經濟上,技術研發在這個階段顯得相當次要,雇一個製圖工,然後買機器生產就是。下崗潮伴隨的大量企業關門也導致技術工人的大量專業,「舊式」多專業協作的大工業舉步維艱,也就是盤子不大且被國外技術封鎖的航天部門比較好的堅持了下來,沒有斷了傳承。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沿海特區里「新的」製造業企業的研發部門是這麼設置的:xx開發部、xxx開發部、xxxx開發部,招聘會畫圖,會x、xx、xxx設計的工程師。即使現在,這樣的也還是占絕大多數。

所以當很多理工科學生說自己不適合搞「科研」的時候,其實即使現在也無多少「科研」可搞。

另外,目前「新的」製造業企業普遍引入了職業經理人制度,研發總監、研發副總經理這樣的高端職位是為懂得財務、商務談判、成本核算的職業經理人預備的,是為學管理的畢業生們預備的。搞研發究竟前途在哪裡呢?小時候總聽說某某廠、公司、研究所、鐵路、大橋總工,覺得那是研發人員的理想,如今嘛,絕大多數公司已經沒有這種技術類高端職位了。

如果我兒子想報工科,想說學研發,我會告訴他這些,讓他再考慮考慮,畢竟相對我父母那一代,我們這一代並非對現代工業霧裡看花了,已經能夠提出一些建議。


大學專業是體育教育,因為學習不好身體湊合沒的選。後來在社會上再學習,努力,現在在金融行業做管理。說容易也容易說不容易也很難。金融看起來不錯,但著實枯燥,蠻適合理科生的,至少不能太笨,但最好溝通能力要強。其實幹金融的大部分工作都和銷售有關,避免不了的。


因為現在的社會崇尚金錢,地位,權力上的成功,科學研究帶來的成就絕大多數人都不關注,更沒有去爭取的慾望。

成功的企業家相信大家很容易就能說出一大串,但是這幾年的諾獎得主的名字有幾個人說得上來呢?

社會很浮躁


我也是理工科的,浙大褚健,清華付林,不成為金融「精英」出路何在?


帶有嚴重學科歧視和行業歧視,匿了。

不請自來。

本寶寶是東京某大的萌新。

不是帝大也不是ゴミ慶応。

我校金融管理都很不錯,我也有選擇的餘地

但我就是不選。一進大學就聽周圍人天天吵吵投行證券公司銀行保險。

煩不煩啊。

期末要寫論文,去採訪了一位忘年交。

港道理還是有點意思的人家老頭子。

採訪紀錄,感覺不敢寫到論文裡。

-------------------------------------------

「堀しゃちょう、為什麼你沒有被捲入泡沫裡?」

「啊那六年裡我離開了東京,去鄉下打鐵了。」

當年許多人也有能買下這座六本木泉ガーデン的錢,但是用來炒股炒房了。

bubble collapsed,money was gone.

其中不乏金融從業者。

所以你們到底學了啥。

套路都不懂嗎,還是說以為自己學了點皮毛了不起了?

「千の風になって、萬民の福祉のために」這句話的價值在垃圾眼裡連一張「野口英世」都不如吧。

(本寶寶插句嘴)ゴミウェブサイトzhihu上有人問了

為什麼有人會那麼有錢

有人在下面扯

運作資本的的人不是喜歡錢,

只是喜歡來錢的快感

大清國藥丸。

-------------------------------------------------------

摸著良心問問有幾個敢說自己沒違規的?

堀英樹的公司也就賣賣門鎖而已

在泡沫時代沒有跟風提價罷了。

之所以搞實體經濟,是為了追操盤手的腳步

想為國家做點正確的事情

但是追到後來實在追不動了,

於是只能看著你們吹泡泡,

自以為做了正確的事,

國家至今要卑躬屈膝逢迎中國掃貨客。

感覺像回到50年代,像美國的奴隸一樣。

元歷史偶爾也有用喔,場景似曾相識。

希望各位想靠投資發家謹慎咯。

自己要遊戲法律玩gamble就去好了,不要在朋友耳邊瞎bb,不要拖朋友下水。

不過要是能及時抽身,算你們本事了

我為什麼要和你們扯仁義道德,

不是對牛彈琴嗎。

我偏偏不入投行。

因為你們好髒喔。

金融、地產、網際網路的泡泡你們吹得不亦樂乎,我不羨慕喔。

以後還是在學校裡老老實實呆著安全。

咬我啊。


推薦閱讀:

大學裡那些不給同學抄下作業的同學是什麼心態?
那些長得漂亮且成績好的女同學,現今狀態如何?
為什麼有的大學叫 University of XX,而有的叫 XX University?

TAG:大學 | 社會 | 理工科 | 金融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