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多次侵略中原?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縱橫經濟史,更多經濟歷史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討論。


先說結論:本文獻作者認為,持續兩千餘年的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之間的衝突,是有著深刻的經濟學動力的。負向的氣候衝擊,通過對游牧地區經濟的影響,與游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係。

軍事衝突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軍事衝突的誘因是我們努力阻止類似衝突發生的前提。

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的衝突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文明衝突。我們這裡所指的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中亞、蒙古和東歐草原,這些部族通常被漢民族和羅馬政權稱為蠻夷(barbaric)。游牧民族的經濟系統比較簡單,主要以畜牧業為經濟支柱。但是畜牧業高度依賴天氣條件。當氣候正常時,游牧民族可以維持畜牧和人口的平衡發展,但是當出現異常氣候時(乾旱),由於草料的短缺,直接導致了人口糧的減少。襲掠周邊的農業民族,似乎成了游牧部落唯一的求生方案。

在一切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有大量的文獻記載表明,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進攻與當時氣候異常變動所造成的經濟危機緊密相關。

本文作者根據主要經濟類型,以長城作為防禦前線,將古代中國劃分為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農業區域(主要是中原地區,Region 1)和以「蠻夷」為主體的畜牧業區域(Region 2)。

作者使用的軍事衝突數據來自《中國王朝戰爭年表》,該書詳細的記錄了自公元前220年至公元1839年發生在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之間的軍事衝突,包括衝突的時間、地點及發起方。參見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以10年為間隔,游牧民族平均每10年侵襲中原2.52次。

中原王朝的史學家有可能會刻意隱瞞游牧民族的進攻,並且誇大中原王朝的軍功,以便進行政治宣傳。為了驗證數據的客觀性,作者將該數據中17~18世紀中原政權、女真、蒙古三股勢力的衝突記錄與Perdue (2005,China Marches West) 的相似記錄進行了比較。這24此衝突記錄中,有18次與Perdue的記錄完全一樣,5次有記錄但未命名,只有一次清軍與羅卜藏丹津在1724年的衝突未在Perdue的記錄中發現。通過交叉對比收集自不同國家的數據,說明本文獻所使用的數據是較為客觀可信的。

作者使用的基準回歸模型以游牧民族進攻中原政權的次數作為自變數,這裡所謂的中原政權,是指當時全國性統一政權,包括元代、清代等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統治政權。(作者認為,這些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原政權,仍然採用了中原的耕種農業為基礎的經濟架構,從這一角度來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並未徹底改變中原的生產方式,而是被同化為農業政權了。)

衡量惡劣天氣的理想變數應該是游牧區域的實際降水量偏離值,但是,回溯中國近2000年的氣候學詳細量化記錄似乎是不可能的(溫度已經有人量化,但是降水目前還沒有)。作者發現,在兩個同屬東北亞季風氣候的區域,降水量之間存在著很強的相關性,並且使用當代氣象數據(1957-1990)驗證了這一相關性。

因此,作者使用每十年間中原東北亞季風區(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發生乾旱的年份比例來代理游牧區的少雨情況,使用每十年間黃河發生水災絕口的年份比例來代理游牧地區的多雨情況。作者特彆強調,乾旱與水災對於兩個地區的影響有著顯著差異。由於畜牧業的特殊性,乾旱對游牧民族的影響比中原地區嚴重,但是水災反而對中原地區影響較大。為了驗證結果的穩健性,作者還在回歸中控制了大雪災、霜凍的影響(代理方法同降水)以及平均溫度變化的影響。

軍事衝突本身很少是孤立的事件,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一次游牧民族發動的進攻可能會遭到隨後中原政權的反擊,因此作者使用自回歸分布滯後模型(ARDL)進行估計,即在自變數中加入使用AIC判別滯後期數的滯後項,用以估計「衝突」這種路徑依賴的事件。

y_{1t} = mu_1 + sum_{i=1}^ralpha_{1i}^1 y_{1t-i} +sum_{i=0}^{p1}eta_{1i}^1 x_{1t-i} +sum_{i=0}^{p2} eta_{2i}^1 x_{2t-i} +pi ^1 W_t + epsilon_1^1

其中	extstyle y_{1t}表示	extstyle t期游牧民族主動進攻中原王朝的次數;x_{1t},x_{2t}自變數,分別表示每十年間中原地區乾旱、黃河絕口的年份比例;W_t為7x1階控制變數,分別為雪災、低溫災害、平均氣溫、三次中原被游牧民族統治(317-589,1126-1368,1644-1839)以及時間趨勢項。基準回歸結果如下。

可以看出,基準回歸實證結果表明降水的減少與游牧民族進攻中原的次數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從邊際效應看,游牧地區的少雨情況每增加一年,游牧民族每十年中進攻中原王朝的可能性就提高26%;游牧地區的多雨情況每增加一年,這種進攻的可能性就降低36.35%。

作為穩健性檢驗,作者使用相同的邏輯,對中原王朝對游牧民族的發起的進攻也進行了分析,發現只有洪水和雪災會顯著減少中原主動進攻的概率。有趣的是,雖然一階滯後的少數民族進攻並不能顯著提高中原報復的概率,但是二階的滯後項係數卻是顯著為正的,這可能是由於中原王朝需要相當的時間來調動軍事力量和物資,等我怒氣格滿了我再報復(大誤)

綜上所述,本文作者認為,持續兩千餘年的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之間的衝突,是有著深刻的經濟學動力的。負向的氣候衝擊,通過對游牧地區經濟的影響,與游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係。這一發現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歷史現象也相吻合。

Update:

@無霜期 朋友的回答里提到小冰期(The Little Ice Age),小冰期確實是個可能的解釋。但是這裡有兩個問題,首先,小冰期僅持續了220年左右(1550年至1770年),但是本文使用的數據跨度有2000年(公元前220年至公元1839年);其次,在本文的模型中作者已經控制了雪災和霜凍,可以作為小冰期天氣表現的一個代理,但是在回歸結果中這兩個控制變數也並不顯著。從目前這個模型結論來看,即使小冰期的假設是成立的,也並不能削弱本文的基礎結論,或許需要更多工作來量化驗證其解釋機制。

Update:

@田君瀟 老師的補充非常好。陳強老師發表於Economica 2015的研究進一步驗證了Bai Kung 2011的結論,即乾旱對於游牧民族對中原進攻的正相關關係,同時進一步考慮了王朝周期對於這種進攻是否能夠達到「問鼎中原」的影響。感謝!

還是要寫一些本不該寫的話:空口白牙誰都會說,個人感受缺乏建設價值和討論價值,下結論之前做到有理有據,是科學的基本素養。你說是因為A導致了B,憑什麼?!缺乏懷疑精神和詢證態度的論斷,適合發在百度知道,請出門左轉。

-完-

Reference:Bai, Ying, and James Kai-sing Kung. 2011. 「Climate Shocks and Sino-Nomadic Conflict.」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3(3): 970–81.


最近正好讀過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已有回答中,從量化歷史角度分析的那篇解釋力是不錯的,我想更全面地補充回答下。

首先給出我的答案:是由於負面氣候災害,準確說,是由於旱災影響。

@楊陽 引用的 Bai Kung 在2011年的論文是這一話題比較經典的研究成果,如題主所總結的:負向的氣候衝擊,通過對游牧地區經濟的影響,與游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係。

山東大學的陳強教授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問題:1.什麼樣的負面氣候是增加游牧民族南下的關鍵性因素? 2.南下是一回事,戰而勝之是另外一回事,是什麼因素決定中原王朝是否因游牧政權南下而崩潰的?

一些主要的計量結果:

游牧民族進攻中原漢族的頻率隨著降雨稀少而上升,隨著降雨充沛而下降。

任何十年里,多一年旱災會使游牧民族在該十年中攻打中原的概率增加26%,使更長時間裡進攻中原的概率高57.6%。

水災使中原被進攻的概率下降:任何十年里,多一年水災會使游牧民族在該十年中攻打中原的概率減少36.4%,使更長時間裡進攻中原的概率低80.6%。

可以看出,旱災對游牧民族進攻中原有重要影響:首先,中原地區面臨乾旱問題,忙於賑災,抵禦能力較弱(可能會有同學問,中原地區不是也受災了,為什麼游牧民族還要南下?這個一會兒回答);其次,游牧高度依賴於草場的肥美程度,旱災會顯著導致游牧民族生計窘迫,而水災則不會。

除此之外,游牧政權與中原政權的相對年齡也是決定戰爭形勢的關鍵(但這個因素不會影響到戰爭的頻率)。

綜上,作者提出:旱災 + 游牧王朝相對中原王朝的年齡 = 決定攻打中原、奪取政權的概率

並且,這個結論通過了王朝配對、時間序列法等一系列穩健性檢驗。

"Climate Shocks, Dynastic Cycles and Nomadic Conquests: Evidence from Historical China,"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15, 67(2), 185-204

回答到這裡,初步的結論已經很明確了:旱災是直接導致游牧民族攻打中原最關鍵的因素。這個答案可能很多人想得到,但很多人可能會同時聯想到其他災害,導致主要因素不明確,從而影響了進一步的研究。

那麼,確定了旱災這個罪魁禍首後,我們不妨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是旱災?而不是其他?

1)在旱災年份,中原王朝相對疲弱,容易攻取。糧食減產、忙於賑災自不待言,更關鍵的是旱災同時是導致農民起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陳強教授在今年發表了另一篇研究農民起義的文章,人口、溫度、負面災害、王朝周期(長度)對農民起義的發生均有顯著正面影響,但在穩健性檢驗中作者發現,區分了長王朝和短王朝後,人口和溫度的影響不再明顯,只有嚴重的災荒和王朝時長兩個變數增加了農民起義的概率。其中,災荒中,只有蟲災和旱災(二者經常同時發生)對農民起義概率影響顯著而穩健。

也就是說,旱災同時也是導致中原王朝爆發農民起義的決定性因素,爆發旱災,既會增加游牧民族南下的概率,也會增加南下成功的概率(如明朝後期的情形)。

"Climate Shocks, State Capacity, and Peasant Uprisings in North China during 25-1911 CE,"Economica, 2015, 82, 295-318.

2)相對於定居農耕區,游牧民族受旱災影響的程度更為劇烈

想到旱災,很多人立刻聯想到農田顆粒無收、農民家破人亡的慘狀,但事實上,定居農耕是對負面氣候抵禦能力相當強的一種社會生產組織形式。上知乎的應該都聽說過《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戴蒙德,這貨在1999年提出過一個聳人聽聞的觀點:定居農耕是最糟糕的發明,讓人類平均身高下降了將近10厘米。

確實,人類為定居農耕的選擇付出了一定代價。然而,這樣的組織進化是經過成本-收益權衡後的結果。根據陳志武教授的觀點,人類選擇定居農耕,有利於規避風險。儘管農業地區遭遇氣候災害會很慘,但是1.非農業的游牧區遭遇災害後的結果會更慘。2.農耕區可以發展出龐大的社會組織規模,通過更加細緻的分工促成有效的風險分散機制,比如保險業的出現(在農業社會,很多東西可以理解為保險品),而且,農耕區在遭遇災害後還可以進行有效的賑災(比如陳強教授的研究中就提到了,中央政府的賑災行為顯著降低了農民起義的概率)。

綜上,遭遇旱災後,同樣是慘,程度不一樣,游牧民族南下的動力提高,機會成本降低。

3)另一個關鍵性的因素,王朝的年齡往往被忽略。根據陳強教授這兩篇的研究成果,似乎王朝周期論是有道理的,長王朝在早期確實對農民起義與游牧民族入侵有較強的抵禦能力。而且這個影響因素相當關鍵,直接決定了游牧民族入侵的機會成本的大小。

旱災 + 游牧王朝相對中原王朝的年齡 = 決定攻打中原、奪取政權的概率

順帶嘮叨幾句題外話:

很多科班的歷史學者不滿經濟學者搞計量研究和」經濟學帝國主義「,但在社會科學裡,經濟學確實是搞得比較出色、解釋力比較強的,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應該懷著開放的心態歡迎有解釋力的新方法。你當然可以強調說「不能為了定量而定量」,但是哪個搞計量史學的學者不懂這一點呢?而且當下中文歷史學界,計量方法的應用還遠遠沒到讓人擔心「經濟學帝國主義」的時候。


眼巴前就有個現成的例子,現在穆斯林難民大批湧入歐洲,那是他們打不過歐洲人。如果倒退一千年游牧民族是有軍事優勢的,當本部遇上天災人禍的時候你猜他們會怎麼選擇,如果有人像現在匈牙利警察那樣敢於關門擋道你猜他們會怎麼樣


第一 由於冬天天氣寒冷 糧食不足

第二 北方游牧民族 信奉狼 有狼的性格 弱肉強食 有侵略性

第三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淘汰弱者 減少部落負擔


原因在於雙方的土地質量和戰爭慾望的差別。

中原地區是整個東北亞最大的氣候適宜的宜耕土地,是最富庶的。而北方草原戈壁灘以及西北地區的土地貧瘠,還動不動就零下幾十度。

游牧民族自然條件艱苦,尚未解決溫飽問題。草原上分布著無數部落,為了爭搶僅有的一點資源不斷廝殺,長期在打仗, 無數小部落滅亡, 能夠生存下來的戰鬥力自然彪悍,而且戰爭慾望極其強烈, 那都是逼出來的。

漢人長期穩定地佔據這塊土地之後, 慢慢開始改變風格,民族性格越發崇文,喜歡享受生活,畢竟有吃有喝的人不會輕易去拚命,何況四周不是高原就是沙子。

所以說北方游牧民族攻擊漢人很正常,相當於一群沒吃沒喝的搶劫集團,盯著一群兜里揣著金子的人。

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之前, 文明民族雖然在經濟文化上全面領先野蠻民族,但唯獨在武器上無法壓制野蠻民族, 所以越文明越打不過野蠻民族,就像古羅馬打不過日耳曼人一樣。 中國也是這樣,北方蠻族有大量的戰馬, 在古代就是坦克一樣的存在。漢人雖然某些武器先進,但畢竟形成不了代差級的優勢,加上農業社會在運輸、集結、推進上的落後, 自然是毫無優勢的。

然而中國歷史還有個很有趣的現象, 北方蠻族在入主中原後,往往戰鬥力廢的比漢人還快, 最典型的就是金國和滿清。特別是滿清在入關後八旗就基本廢了,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基本都是靠漢人軍隊。


游牧民族的傾擾也需要分類。一類是小股部落以掠奪為主的襲擊,這在邊境地帶是常有的事。一類是以佔領為目的的大規模攻擊,有系統的侵略,這種攻擊需要一定的計劃和組織。還有一類是自己被鄰居壓迫後,沒辦法只能冒險攻擊中原以期有收穫。還有一類是游牧族被中原認可的齊聚於邊境地帶,用來緩衝敵對游牧族的攻擊,他們自身又可以盤剝治下的漢人還有自己有相對穩定的環境和較好的技術和文化支持。

和許多人想像不一樣,游牧族本身雖然許多文明生活不會,但不傻。他們可以看到中原生存狀態的優越性,也艷羨農耕文明產生的財富。這是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動力。

那麼誘發攻擊的原因也是很多的。比如自己部族由於氣候,領導者還有其他有利條件強大了,那麼他們自然就會有冒險的動力和資本。而且此時的投入產出願景是好的,出兵的意願和基礎就很紮實了。

反過來,部族處於逆境甚至絕境時,他們有有遷徙和軍事冒險的選擇。一般講來,離中原較為接近的就會採取入侵中原的策略,遠的可能就去別的地方冒險。

屯邊的是比較特殊的一群。很對可能就被自然同化了,另一群在中原文化熏陶下,一方面仰慕中原,另一方面又起了野心,翻身做主。

小股的襲擾基本是不斷的,這是兩種生存方式共存時,必然的摩擦,但影響比較局限,也可控。

了解了這些,基本就可以知道游牧族入侵中原的勢力範圍幾乎不缺理由,而冷兵器時代,他們入侵又有騎兵的靈活優勢,沒有停下來的理由。

歐洲也一樣。從羅馬帝國開始,這種關係一直存在,和中國不同的是,歐洲的文明核心地帶是易主了,不是說皇朝或者帝國頭頭變了,而是整個種族變了。本來的日耳曼人最後佔領了西歐的核心,法國,義大利,和後來的德國基本都是日耳曼族群里來的。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東羅馬和西亞文明地帶。突厥人把原住民掏空,自己佔領了帝國核心地區。


軍事力量=經濟基礎乘以轉化率,也就是有點現在的軍費支出占國名經濟的百分比,當年美蘇爭霸,其實蘇聯的GDP總量遠不如美國的,但蘇聯的軍事工業卻和美國並駕齊驅,因為他將國名經濟的很大一部分都用來發展軍事力量,軍事力量占國名經濟的百分比遠大於美國,以這種犧牲民用工業的代價換取了軍事工業的畸形發展,但是假使轉化率再高,沒有蘇聯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基礎,他的軍事力量也不可能攀上美國的邊。秦國設立郡縣制後國家機器的運轉效率遠大於各國,但是商鞅也是先變法讓秦國求富。古代游牧民主軍事力量強大一是因為他的轉化率高,古代經濟基礎包括生產者和生產工具,游牧民族所有的人都會騎馬射箭,都是士兵,主要的生產工具馬匹都是軍事裝備,可以說游牧民族有完美的軍事轉化率,生產者和主要的生產工具都是軍事力量,而中原百姓的生產工具是耕田用的農具牛車打不了仗,生產者的話一百萬游牧民族可以出四十萬騎兵,當年明朝人口一億多能出四千萬士兵嗎?四百萬都不到,所以並不是打不過游牧民族是中原民族的轉化率不高,漢武帝時驅逐匈奴,儲備馬匹,訓練騎兵,每年將很高的財政稅收投向軍事,提高軍事工業的轉化率,匈奴不敵遠逃漠北,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作後盾怎麼可能籌備出那麼龐大的騎兵部隊。所以轉化率是一個,古代冷兵器游牧民族有天然的轉化率,但是經濟基礎絕對是另一個!


日本是東亞大陸的外族,東亞大陸現在的主體簡稱中國。這下東方亞大陸的歷史就明白了。

論證如下

1.民族國家的概念,是法國拿破崙革命以後才有的概念。

在此之前,全球的歐洲,亞洲,非洲,沒有民族國家的思想,有的只是血緣系統的王族治理某個地區。

比如在歐洲,就有法國的王族去英國當國王。拿破崙也把他的兄弟派到歐洲各地當國王。

東亞大陸的的歷史,就是血緣系統的王族治理某個地區歷史,比如在唐以後,東亞大陸有西夏,契丹,遼,金,宋,大理,吐蕃等等,他們都是王族統治,不是民族國家的概念。

在拿破崙以前,全球移民是不要護照的,因為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

2.東亞大陸在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只有王族統治,沒有民族國家。

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是現代的民族國家,大清是王族國家。

甲午戰爭時期是李鴻章的淮軍系統與日本國的戰爭,所以大清國的失敗是必然【不明白,讀讀甲午戰爭的研究資料】

3.東亞大陸在在公元1911年以前,東亞大陸發生的戰爭,都是東亞內部人群的戰爭,包括漢族,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女真,西夏,吐蕃,回鶻,維吾爾,回族,藏族等等民族之間的戰爭。

建立的統治地區,是各民族的王族統治,這裡要特彆強調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都是東亞大陸的的大歷史的一部分,不存在外族侵略與統治。

蒙古帝國,大清帝國自然是東亞大陸的的大歷史的一部分,不存在外族侵略與統治。

4.在公元1911年以後,東亞大陸建立了中華民國,建立了民族國家的體制,中華民國就是東亞大陸歷史的法理上正統的繼承人。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接過了東亞大陸歷史的法理上正統的地位。

5.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已是現代的民族國家,日本國1937年的侵略中國的戰爭,就是侵略中國的戰爭,不可能是東亞大陸的內部戰爭。

證畢。

爵士貓之回復

1.我的歷史觀與研究方法。

談歷史研究,首先就是要追問研究者的歷史觀與方法論,如果研究者的歷史觀與方法論有大問題,研究者的研究結果就要大大大的問號了。

我申明一下,我不是歷史專業畢業,不是專業人士,就是一個瞎鬧的小草民,各位大師多多原諒,兄弟的罪之處,先就告饒了。

言歸正傳。我主要是吸收了顧頡剛大師的【歷史史料質疑法】,許宏大師的考古學的【東亞大陸大歷史】的大視角,姚大力大師歷史研究的【東亞大陸全空間的歷史】的大時間空間思想,跳出【24史書】給定的既定角度,跳出【中原王朝】的法統理念,跳出【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爭鬥】的刻板的情緒化的思考,跳出【漢族中心論】的固定的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思維模式。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東亞大陸歷史的法統代表與正統繼承人為中心,來思考東亞大陸歷史的演變過程,得出【東亞大陸在在公元1911年以前,東亞大陸發生的戰爭,都是東亞大陸內部人群的戰爭,包括漢族,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女真,西夏,吐蕃,回鶻,維吾爾,回族,藏族等等民族之間的戰爭。各個民族建立的統治地區,是各民族的王族統治。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都是東亞大陸的的大歷史的一部分,不存在外族侵略與統治。蒙古帝國,大清帝國自然是東亞大陸的的大歷史的一部分,不存在外族侵略與統治】的結論,就是符合東亞大陸歷史的邏輯推理與實際發生的情況的演變。

2. 東亞大陸歷史研究,第一步,要懸置【二十四史書】。

東亞大陸歷史研究史料,不單單有24史書等書面的史料,更重要的有大量的地下考古史料,有大量的石窟、佛像、青銅器、甲骨文等實物史料,還有各個民族的神話傳說、音樂、舞蹈、文化傳統。

東亞大陸現存的各個民族的實際生活,就是東亞大陸歷史研究的邏輯起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和發展,是東亞大陸歷史研究的政治起點。

東亞大陸歷史研究的起點不是24史。

3. 東亞大陸歷史研究,要有充分的歷史縱深度,我們的研究不是起始於24史書,不是起始於夏商周,而是起始於8000年前的東亞大陸考古歷史,東亞各個族群就是起源於8000年前的東亞大陸,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西北黃土高原、東北遼河流域、蒙古高原。這個時間點很重要,也是解答東亞歷史發展的秘鑰。

4.東亞大陸歷史研究,要有廣大的的歷史空間領域。

東亞各個族群就是起源於8000年前的東亞大陸,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西北黃土高原、東北遼河流域、蒙古高原,東亞南部的亞熱帶熱帶地區、沿海島嶼、中西伯利亞地區、東西伯利亞地區、西域地區、西藏高原等等。

你只有把東亞大陸的歷史空間領域確定了,才能在確定的時間與空間範圍的基礎上,研究居住的原住民族的活動,才能分清8000年的歷史脈絡,而不是被【24史書】框住你的研究視角和結論。

5.東亞大陸歷史研究,是研究東亞大陸的居住的原住民族,研究原住民族的發生、發展與消亡,以及各個原住民族留下的歷史文明,考古史料,民族文化方式,現在的生活,以及各個原住民族的融合歷史,各個原住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內的現實情況。

6.如果把東亞大陸歷史研究的幾大基礎原則搞清楚了,那麼研究取得正確的結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7.東亞大陸8000年歷史的原住民族,自然就包括了漢族,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女真,西夏,吐蕃,回鶻,維吾爾,回族,藏族等等民族。

研究中一大疑問就是,游牧民族是起源於東亞大陸嗎?

準確的問題,YES!

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女真,西夏,吐蕃,回鶻,維吾爾,回族,藏族等民族,是起源於東亞大陸嗎?

考古研究可以給你肯定的答案,YES!

北方地區的青銅器之考古,早就確定了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女真,西夏,吐蕃,回鶻,維吾爾,回族,藏族等游牧民族,有一個共同來源,就是東至東西伯利亞地區,西到阿爾泰山地區,北到貝加爾湖地區,南到黃河流域,都是東亞大陸遊牧民族活動的區域。

中國最早的史書【春秋左傳】裡面有詳細的記錄,地下考古已有大量的古迹、實物、北方青銅器文化等等考古史料的證明。

要說明的是,東亞大陸的農耕民族的起源早於游牧民族。東亞大陸的游牧民族起源是來自於氣候的變遷,由農耕民族轉變而來。

中國的神話系統的黃帝,就是游牧民族的代表。

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女真,西夏,吐蕃,回鶻,維吾爾,回族,藏族等民族,是起源於東亞大陸的農耕民族,所以有炎黃血脈的一說。

對於游牧民族都是源於黃帝的源頭,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女真,西夏,吐蕃,回鶻,維吾爾,回族,藏族的神話與歷史史料,都是認同的,24史書也有詳細記載。

地下考古史料也證明了,游牧民族與東亞大陸的農耕民族的文化的是緊密關聯的,是一個源頭。

8. 那麼為何給後人形成游牧民族是農耕民族的仇敵,以致認為游牧民族不是東亞大陸歷史上的原住民族的印象呢?這主要源於兩點,

第一.東亞大陸歷史上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由於氣候變化,生產方式的的不同,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為了生存,反覆爭鬥,主要的中心點就在中原地區。

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鬥爭,也給以中原地區為核心居住地區的漢族,在生命上、生存上、漢族共同意識中、漢族文化與文明中,留下了一系列的苦難記憶,漢族人與游牧民族的感情十分對立。

第二【二十四史書】主要是漢族人編寫的,漢族人在編寫歷史的時候自覺不自覺的,把漢族的苦難記憶寫入了【二十四史書】,造成了游牧民族不是東亞大陸歷史上的原住民族的誤解。

第三,游牧民族雖然·也在中原地區為中心,建立了一系列的王朝政權,由於游牧民族文化不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漢族的儒士【士大夫】把游牧民族視為蠻夷,儒家不把游牧民族政權視為道統,也是造成了游牧民族不是東亞大陸歷史上的原住民族的誤解重要原因。

9. 我們在21世紀的角度,再回過頭來看東亞大陸歷史,當然是看清楚了東亞大陸歷史上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爭鬥的緣由、過程、發展與演變,以及最後的結果。

東亞大陸歷史上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爭鬥最後的結果是,以游牧民族---滿族,聯合

游牧民族---蒙古族,滅了農耕民族---漢族為主體的明王朝,建立了大清王朝。

隨後大清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時代,完全征服了東亞大陸的西域地區【今天的新疆】,統一了西藏地區的藏傳佛教的政教一體的政權,完全鞏固了大清王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作為滿族發源地的東西伯利亞地區在大清王朝也有了特殊地位。

10.我們以大歷史觀,看8000年以來東亞大陸歷史,就如同我們有了歷史的時空飛船,就可以看的十分清晰的東亞大陸歷史脈絡。

東亞大陸在在公元1911年以前,東亞大陸發生的戰爭,都是東亞內部人群的戰爭,包括漢族,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女真,西夏,吐蕃,回鶻,維吾爾,回族,藏族等等民族之間的戰爭。建立的各民族統治地區,是各民族的王族統治,這裡要特彆強調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都是東亞大陸的的大歷史的一部分,不存在外族侵略與統治。蒙古帝國,大清帝國自然是東亞大陸的的大歷史的一部分,不存在外族侵略與統治。

11.至於匈奴,突厥,蒙古為何有一部分歷史不屬於東亞大陸,那是因為他們是游牧民族,活動區域離開了東亞大陸,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同的政權,那他們自然就不屬於東亞大陸歷史的一部分。

比如,在中亞的各突厥系列的王國,俄羅斯地區的原蒙古族建立的王國,中東地區的原蒙古族建立的王國,自然不包括在東亞大陸歷史的研究內容之中。

12.至於現今的西伯利亞地區是不是東亞大陸歷史的一部分?

可以這樣思考問題,在大清王朝大部分時期,現今的西伯利亞地區是東亞大陸歷史的一部分。

在大清王朝後期,由於東亞大陸歷史的外族俄羅斯,侵略大清朝,分割走了現今中西伯利亞地區,現今東西伯利亞地區,把他們列入了俄羅斯帝國的領土範圍,並取得了大清朝正式同意。

那麼現今的西伯利亞地區,在大清王朝同意以後,就不是東亞大陸歷史的一部分,他們已經在法律上屬於俄羅斯的領土。

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承認了上述法律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與俄羅斯簽訂了正式的兩國邊界劃定的協約。

現今21世紀的西伯利亞地區,就肯定不屬於東亞大陸的歷史了。

13.至於日本,肯定不屬於東亞大陸的原住民,他們與東亞大陸的發生的戰爭,肯定是日本侵略中華民族的外族侵略的歷史。

向姚大力先生致敬 回復qlqhai 東亞大陸歷史之研討 蒙元與大清王朝之認知 日本侵華的性質的判定


關於這個規律,最早我在曉松奇談上看到過,為回答這個問題曾經專門去查過,無果。在網上也看過一些資料,總而言之,中國的歷史存在周期性的規律,我們現在也是規律中的一環。感謝@楊陽一直對我的回答進行幫助。如果有朋友對這方面有過研究,歡迎與我交流,畢竟這是長知識的事啦~

——————————————————————————

地球的氣候每隔幾百年都會有一個較冷的時期。

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高緯度地區,正常年份他們不靠侵略是可以維持生存的。

而異常年份,天氣轉冷,他們無法維持生存,所以開始南下尋找,侵略,以維持部落,民族的生存。

中國的唐朝,清朝,恰好都在這個節點上,這樣是一個規律,並且他有專門的名稱。

然,我忘了。

第二次補充:

戰爭與和平的周期性也被公元1000年以來中國戰爭史中所記錄的許多資料所驗證。這些資料顯示,戰爭的峰值(&>25次/每十年)發生在冷期,而多數的戰爭—和平周期變化也總是與北半球的溫度變化而波動。

溫度與戰爭的關係,在統計學意義上表現出顯著相關,而人口的下降總是緊隨在每一次戰爭峰值之後。克魯斯(Krus)等也驗證了中國歷史戰爭的頻率,並發現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戰爭的發生並不能歸咎於儒家的道德體系。

事實是,戰爭發生常常是因為氣候變冷和乾旱,這樣的氣候驅使著北方和西部的部落進入中原,這些變動與儒家的道德體系無關。

另外在全世界範圍內這個道理同樣適用。

資料引用:http://m.baidu.com/from=1086k/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sm%400%2Csz%401321_1002%2Cta%40utouch_2_5.1_2_5.8/baiduid=ED5A8567B80E1AC2C82B665E76AA8774/w=0_10_%E9%A9%AC%E5%BE%B7+%E5%8E%86%E5%8F%B2%E6%B0%94%E5%80%99/t=wap/l=3/tc?ref=www_utouchlid=6330551898851961783order=3vit=osrestj=www_normal_3_0_10_titlem=8srd=1dict=21title=%E5%8E%86%E5%8F%B2%E6%97%B6%E6%9C%9F%E5%85%A8%E7%90%83%E6%B0%94%E5%80%99%E5%8F%98%E8%BF%81%2C%E6%88%98%E4%BA%89%2C%E5%8F%8A%E4%BA%BA%E5%8F%A3%E8%A1%B0%E5%87%8F%281%29..._%E7%B2%BE%E8%8B%B1%E5%8D%9A%E5%AE%A2sec=6735di=8eae8b7176efd71bbdenc=1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JBaOMmBC0Tn5nk_qxP4lZQRAYDv5N9SJG5beu7y0jdl1gCHIPTptjbsSeQFismkm7n7Gt24tbM8_U1e譯者:馬德

https://www.zhihu.com/zhi/people/725026805987164160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就一句話:戰爭成本遠遠低於戰爭所得


最簡單的說,大冬天實在過不去啊,不往南搶點東西就餓死了。。。。。個人覺得,生存環境是推動歷史得主要因素。


純游牧是純農耕的結果。原先是農奴混合經濟,純農耕出現後不斷擴張將半牧人口推擠出農牧分界線,然後築起了長城不許人進來,這才有了純游牧。


游牧民族是沒有邊界概念的


題主只需要自己到北方,塞外這些地方看看,再到江南,中原看看,就十分清楚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游牧民族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對他們來說草原才是最珍貴的,中原的城郭耕地不是他們想要的侵略的說法不對,頂多算是搶劫。為什麼搶劫呢?游牧民族主要食物就是畜肉和奶製品,而且還得看天吃飯,每逢大災之年牲畜大量死亡,人怎麼活?這時你發現你的南方鄰居有好多糧食,還吃不完,那就讓我拿點唄~再來,游牧民族是一個鬆散的軍事聯盟,比如匈奴,突厥,都是由大大小小的部落組成的,草原的承載能力其實很低的,幾千年北方草原人數都沒超過幾百萬,各部落之間爭奪牧地矛盾重重,可汗怎麼維持統治呢?當然就是把這些好戰分子集合起來,一起組團南下去搶。

游牧民族如同帝國主義國家,當內部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就通過對外戰爭掠奪資源來轉嫁矛盾讓自己存活下去。


和上面答案所說一直 從宏觀來說 游牧民族南侵確實和大氣候變化有關 正好我們老師講到這裡了 大致就說說他的意見吧:

1.游牧民族最怕的其實是白災 也就是所謂的暴風雪 暴風雪大規模降臨牧區,勢必會使得很多牧民走不出去,雖然人可以活下來,但財產基本損失了差不多了,草原上的主要生產力成員是女性,而男性更多負責保衛自己的財產的作用,因此牧區的男子戰鬥力是唯一保證自己地位的東西.

而一旦食物來源出了問題,男人一般都會選擇出門狩獵 而對於他們來說

白災導致財產受損,處於半破產狀態,接著按照以往的經驗就是狩獵,而劫掠南方中原地區不過也就是這樣的行為----狩獵的升級版本.所以對於游牧民族來說 如果不能劫掠 自己家能否再重建起來都是一個問題.

2.草原游牧民族的分家制度導致 成年男子競爭力加強,父親和長子都處於競爭地位 這就導致一旦受災,草原上能出的戰鬥力人員是很可觀的,上馬就能戰.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你以為中國的大雄雞是哪裡來的?送話費送的嘛?


中原開放邊境貿易就會好很多,游牧民族也不是不怕死,只不過很多基本生產生活資料他們做不出來,如果不允許交易,就只有開搶了。


全球通史這本書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細緻的分析。


推薦閱讀:

自耕農,半自耕農與佃農,僱農有什麼區別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行的三線建設指的是什麼, 有什麼長遠影響?
古希臘奴隸制經濟真的消失了嗎?
玉米是使清朝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嗎?
德國的經濟中心是哪一座城市?

TAG:歷史 | 民族 | 經濟學 | 經濟史 | 計量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