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如的 Zealer 如何盈利?


記錄身邊點滴,有道雲筆記。你看,我都背下來了。


不記得是誰說的有句話叫「有了名氣,有了聽眾,有了流量,盈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短期:冠名;對比測試中推廣應用;

長期:網站活了,流量漲了,一切都來。

希望一路好走,因為的確做得很不錯。


王自如的商業模式

我開始只是對王自如視頻的語言操控不滿意,但這次前後糾纏的過程確實曝光了很多信息。其中最關鍵的一個是:王自如有了可以融資「千萬數量級資金」的商業模式;而同時他自己、羅都承認「手機測評沒有可行的商業模式」,那麼王自如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

王自如一直強調的是zealer2.0,建立zealer實驗室,申請測評專利。樹立起和其他測評企業的技術壁壘,站上自己在觀眾心中「專業」的形象高地,建立大批忠誠的zealer「粉絲群」。

但這些都是花錢的事,而且要花大把的錢,問題是如何掙錢,這才是「商業模式」要解決或者終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那麼zealer怎麼掙錢?現在看來,有一個「諮詢顧問業務」,就是「待評測手機」廠商和zealer簽署協議,zealer給廠商一個內部測評報告,幫助「在軟硬體方面提供諮詢建議」,收取費用。華為和鎚子等未投資zealer的廠商均簽署了該協議。

在這裡提出一個合理的疑問:資金規模都是幾個億的廠商為什麼需要一個目前才投資幾百萬、從現在看來並不專業或者至少並不比廠商專業工程師專業的測評機構提供外部測評報告,並為此付費?如果你覺得鎚子技術能力不足,國內技術大佬華為也需要?

測評同業彭林發的微博中說「這諮詢費,實際上是保護費」。廠商們掏錢的原因只是希望 zealer在評測中放他們的產品一馬而已。

而 zealer敢收這保護費的原因就是背後幾十萬的「粉絲」。

國內從來沒有一個測評企業能像曾經的zealer這樣影響粉絲的購買傾向,國內從來沒有一個測評企業能像曾經的zealer這樣能影響輿論對產品的導向。

這就是zealer的商業模式:挾持粉絲要挾廠商交保護費。這個「千萬級」的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收保護費。

這個千萬級的商業模式的基礎是操縱幾十萬的粉絲,這是我發文反對操縱的原因。

收保護費這個行業和妓女一樣,也存在了很久,但是我們相信,高級、文明一點的黑社會也還是黑社會。

而消費者,包括粉絲們,覺得「我也不交錢,和我有什麼關係」。其實關係很大,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羊毛出在羊身上。廠商交掉的錢無論會計上放在「營銷費用科目」還是「生產成本科目」,最後還是要落實到消費者的頭上的;

二如果消費者花了錢,確實看到了需要的東西,也無可厚非。比如我就願意花5元看一個測評報告。但是zealer這種模式下,消費者花了錢看到的卻是包裝過的和「獨立、客觀」完全不佔邊的東西。再具體的說,我把錢扔到水裡,也比花錢買人侮辱我的智商要強。

三更為嚴重的後果是,這傷害了良性競爭的氛圍,會形成壟斷或者寡頭壟斷,最終傷害消費者的利益。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會「被動」投資zealer,或者被動和zealer簽「顧問協議」。而其中主要影響者,比如說雷某就可以通過zealer號令其他手機廠商,形成廠商聯盟。

我們看了這次對決,就知道,要不是老羅,換成其他人,可能已經形成了zealer手機聯盟和魯大師手機聯盟兩大軍閥派系。而我們消費者還一無所知,以為他們出來的東西「客觀公正」,並且為這種「收保護費的商業模式」買單。

這種模式如果融資成功了,對手機行業造成重大惡劣影響。廠商的目標是弄死對方而不是取悅消費者。

其他行業測評機構也紛紛效仿。中國的本就不健康的商業文明的更會倒退。

這就是王自如的可以融資「幾千萬」的商業模式,也是王自如的粉絲和曾經的粉絲試圖拚命保護的商業模式。

這種商業模式,即使在現在的中國也顯得太離譜了。

這也是有些媒體輕描淡寫的說的「辯論賽」中發現的有重大價值的問題。

我們知道了王自如的「商業模式」這就是這此對決唯一的重大意義,至於王自如能不能成功。這不是我能回答得了的。

我希望zealer停止評測業務,王自如停止評測業務。

我個人再也不會關注、登錄、觀看、轉發、評價王自如和zealer的所有網站、測評視頻、文章。

並向身邊的人解釋王自如的收保護費的「商業模式」:因為我們每次對zealer的點擊都是在作惡。


他們在評測產品的時候,應該可以植入廣告,比如推介某些APP。或者後期可以做電子產品導購、團購等。但是具體盈利前景如何,還要看後續觀察。


先把目前的危機擺平,才談得上日後的盈利,大家不覺得他現在生存都有問題嗎?

1.老老實實的承認之前測評的錯誤,向老羅致歉——錯的地方要堅決認;正確的地方不必提(多數人能看出來)。

2.認認真真的針對之前測評暴露的標準問題,評測流程等硬傷,制定透明的評測標準方法。再致謝老羅。

3.投資問題:重申接受標準(不如不控股等),公布逐步回購手機商投資計劃(也許沒有具體時間規劃,起碼姿態要擺明),其實真沒必要測評手機還有接受手機廠商的投資,撇不清!

4.配件問題:這個說實話,全行業都如此,大家都有原罪,而且作為消費者,更關心配件質量和維修質量。在某些顯而易見的問題上,寧可不說,不要虛假宣傳。

其他:

不管恨的老羅多麼牙根痒痒,一定要表示出足夠的歉意和謝意。

現在名氣是上去了,如果把負聲譽轉正,危機就是機會。

其實老羅的危機公關很厲害——我是指方舟子打他的英語學校的事——老羅還是有他值得稱道的地方,多學學。

----

我是微羅粉轉路人的


眾所周知,剛才Zealer老大王自如發布旗下手機評測2.0系統及評測數據化工具,同時宣布進軍手機維修O2O領域。這意味著什麼呢?

1.最重要的是Zealer要繼續提升他們手機測評的權威性,因此他們要建立手機測評領域的量化體系,從1.0時代的視屏解說測評升級為指數量化後的測評,為了減少手機測評的主觀性,量化的體系包括手機單手操作體驗、屏幕顯示效果、續航發熱、拍照效果。以後如果每周都更新的話,那麼很多準備買手機的顧客就可能參考一下這個評測,畢竟這寫信息已高度整合併且保證公正。這對消費者購買手機起到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當然好的手機會越賣越好,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2.Zealer團隊還將推出邀請制的高端手機問答社區,並且評測2.0系統將在6月上線,7月開始Zealer評測將會一周一更,未來有望覆蓋更多中高低端手機。對此我的看法是Zealer要將自己的垂直領域進行橫向拓寬,從而進行橫向發展。這類似好多導購類網站,通過高質量的論壇、社區,和優質粉進行互動,並且提供乾貨信息,最終導致用戶遷移到目標網站。而Zealer使他的受眾不單單是手機發燒友,而將來更多的粉絲將是普通想了解手機的用戶,從將要覆蓋更多中低端手機機型更能驗證這個想法。

3.Zealer未來將進軍手機維修領域,以改變目前該領域亂象的現狀,這也將可能是他們的未來比較認同的盈利模式。據了解,Zealer的維修系統允許用戶通過具體問題描述進行線上預估維修費用,郵寄到深圳維修部之後,提供維修清單,並對維修過程全程錄像,保證維修過程全透明。對於這條信息我感覺是有點矛盾的,首先聽到這個思維我首先感覺到這不像一個互聯網公司該有的做法,這裡我並不是指他的修手機的做法,而是這個流程。首先,這個維修只能屬於一個不倫不類的O2O模式,除非他能解決用戶的郵費問題,否則我是肯定不會大費周折的這樣修手機。可能是資金問題吧,假如我是王自如,我會依託這個平台這個口碑會在每個城市建立維修點,不過不得不說這還真是一塊沒有人準備剪的羊毛。

總結一下吧,王自如的這條手機評測-大眾互動-手機維修互聯網生態鏈是很有想法和創意的。如果做得不錯,將來手機銷售風向標都可能由Zealer控制,而手機維修這麼大的一片市場如果能合理的整合,結果還真是不可估量。


從騰訊對他的採訪里來看,他拿到了第一筆投資,做了ZEALER的測評網站。

真心不覺得他現在能盈利。


雷軍,OPPO,VIVO,金立四家投資,共800萬。這是王自如自己說的,

2014.8.27。

不要臉的底線被刷新了……(見下圖)


和喬布斯注重用戶體驗一樣,信他的人多了,錢就會順帶而來,


中國的消費類點子產品評測不專業,軟文,說明書類型的評測居多,很難對消費者的購買起到指導性的作用.

消費者需要能夠指導其定位消費需求的網站


自如的網站做了這個事情,與消費者建立了信任,就可以在行業中建立話語權,有了話語權,賺錢的機會還不多麼?


期待王自如以後不僅評測手機,Pad.還可以評測音響,耳機,電視,冰箱,單反等產品.


賣周邊 賣T


參考郭美美


就現在來說,zealer並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不管是之前視頻開頭的廣告有道雲筆記,還是現在的網易惠惠購物助手,都是一些商業的嘗試,模式不是很明確。現在只能做更多的嘗試,因為不管從視頻的數量,還是網站的完成度來說,都不夠理想。但是視頻的專業性和高質量,我想在國內是沒有哪個測評可以比肩的,我想這也是zealer的優勢所在。


順便說一下,我是自如的大學校友,來自西安翻譯學院。


消費者如何選擇手機?

動機不一而足,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絕大多數人是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對手機的價格、軟體、硬體、功能、性能、外觀、品牌、服務、口碑等等做一一比較之後,才痛下決心的。人們做購買決策時的心理因素非常微妙,最簡單就是:身邊的人們都用某個牌子的手機,覺得不錯,我也買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KTV陪唱的小姐,個個都是iPhone,如果不是5s土豪金,都不好意思拿出來。這種趨眾行為很有代表性。還有些人只看重某一兩個因素就買單了,比如手機外觀。而產品品牌的光環和企業教主的現實扭曲場,也會讓人們失去獨立思考能力乖乖掏腰包,甚至入了教之後,還會容忍產品的缺陷繼續搖旗吶喊。這已經無法用理性來分析。這樣的情況下,標榜第三方、數據化、技術流分析簡直毫無用處。特別是,如果這些本身沒有客觀標準,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操縱性,就更加可怕。

那麼,誰是手機評測機構的目標受眾?

有人提到過消費者人群的分類:Innovators, Early Adopters, Early Majority, Late Majority以及Laggards。一般而言,只有前兩種人群才會關注新手機的發布和評測信息,並對功能、性能、外觀等等做各種評估。這些人往往會帶點極客特徵、注重參數指標,關注個人體驗,愛憎分明、態度鮮明,對周圍小白人群有極大的影響力,所以,也是廠商最希望爭取的早期目標客戶。這些,也是手機評測機構的擁躉。

現在媒體發布渠道相對發達,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公共視頻媒體網站,甚至自建網站,成本也不會太高,個人希望向公眾或者粉絲傳遞信息、表達觀點,門檻前所未有的低。雖然各類數碼垂直頻道依然有較大的話語權,但似乎也可以平起平坐了。所以,一些數碼產品愛好者,基於個人興趣的,發布一些評測視頻,並引發人們熱捧,擁有眾多粉絲,這樣的大好局面,就在這樣的時代應運而生。

那麼,民間手機評測機構有沒有錢途?我的答案是:有,但不健康。錢途有幾種:

1、被某個數碼產品媒體/網站招安,成為數碼頻道的全職或兼職專欄作者。這個是一條體面的道路。不過顯然掙不了大錢,而且,會受制於公司的制約,是否可以獨(隨)立(意)發表言論,不受媒體導向及廠商控制或影響,值得存疑。不過,在商業道德監督體系相對完善的國外倒是有這樣的成功先例,但同時要求作者本人也有比較高的個人操守。

2、挾粉絲以令廠商。以所謂專業性和對擁有的眾多粉絲的巨大影響力為本錢,為手機廠商的待上市的機器,提供諮詢服務,藉此可以光明正大地索要咨(封)詢(口)費費、顧問費,要麼乾脆明的暗的被包養。

3、直接被某個廠商收編,成為旗下一員,為特定廠商搖旗吶喊。這個不展開了,老羅以前也對王自如伸出橄欖枝,但人家王自如沒接,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參與這個偉大的時代。

第二種商業模式就是王自如Zealer 2.0的內容,左手實驗室提供評測吸引粉絲,提升影響力;右手諮詢服務面對廠商,收錢辦事,錢少了還不辦事;再輔之以所謂原廠配件實則灰色渠道的維修服務,三駕馬車,妥妥兒的。在商業環境如此惡劣的中國,這些唱紅打黑的伎倆真的不錯,可說是左右逢源。為了讓這個模式成立,他還計劃耗資數千萬打造專業評測實驗室來強化所謂專業性。這些銀子從哪裡出呢?以我個人理解,單靠一年幾個幾十個評測帶來的點擊量或者廣告收入,是收不回來本錢的。這恐怕是為了更好的勒索廠商而想出來的名目。

人們用腳趾頭都可以想得到,這個商業模式的巨大商業道德風險,王自如這樣的聰明孩子,不會不知道。他毅然決然地做了,而且用理想、情懷之類的詞語來包裝自己,並在事情敗露後繼續大打親情苦情牌來換取同情:「我只是想活下去」。這個作為實在不堪一評。

我的結論很簡單:在中國當下的惡劣商業環境下,民間評測機構最好還是保持興趣小組的層次,不要指望靠這個掙大錢。如果真的希望有點體面收入,發發個人體驗角度的美圖美文,保持和廠商的良好合作,搞搞線下真機鑒賞,收點廠商車馬費、評測費、拿幾台評測樣機,都無可厚非。但不要指望將自己的專業性和粉絲資源快速變現,走規模商業化的不歸路,這才能健康可持續。只要評測是帶有真實個人體驗的,粉絲們會接受,也不會計較是否客觀、公正。但如果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人們恐怕就不能容忍了。

以上。


@雷軍 的 順為 不是投資了幾百萬嗎,這下知道為什麼能活下來了吧!


誠心講,自如口才不錯,節目也不錯,要盈利,首先要變胖點,你看人家《羅輯思維》羅胖,不為別的,就沖人觀眾就投了好幾百萬。


1,找「」不需要利益「」的手機廠商投資

2,給手機廠商測評,收「」保護費「」

3,修手機,賺「」正品「」蘋果手機配件的差價和維修費

知乎不顯示回答時間?2014-8-30


有道雲筆記


現在明了了,以「第三方評測機構」為口號,向廠商所要保護費,不交就差評。

蘋果三星不會交,中華酷聯儘力不交,其他廠……

每點擊一次Zealer的視頻,就給他們一點訛錢的底氣……唉……


推薦閱讀:

2017求推薦手機預算2500左右學生男?
求推薦手機屏幕素質好的手機?
求推薦一款1500-的安卓手機?
拆機的意義?
如何評價 FView 的《魅族MX3消費者報告》?

TAG:網站 | 手機評測 | ZEA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