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中青年的訴求和運動的意義分別是什麼?

題目太大了。最好是個人的理解,而非官方的結論;對當下的青年最值得學習的是?


蟹妖。

我今天的訴求是能放半天假——後天我TM就29了,今年再不放我這輩子就過不上「青年節」了。

說回正題:

由於這一部分青年本身並沒有工作,所以也不存在加班、倒休和侵佔休息日的問題。

所以他們上街遊行示威要求獲取的權利和訴求,也一定不是在這一天放假半天。

時值國政斷檔——前朝退政不足10年;袁大頭當權稱帝不足6年,葛屁不足3年;張辮子復辟;軍閥混戰開始,槍杆子里出政權的時代正式拉開帷幕。

其間對樹立法制的制度的一種信仰,繼而反覆對法制進行了實際的嘲弄和批駁,本以為的強權一次又一次地中道崩殂,而新的政權分散無為。從10餘歲開始經歷這一切的青年人,會對這個世界抱持一種蒙昧和茫然的態度。

段、馮分裂北洋集團後,名義上的團結一致也不在存在,南方軍政府、東北軍帥…一系列可能取政府而代之的權利都在伸手中原。這時如果稍稍陰謀論一些的話,針對當權政府的遊行示威活動,未必沒有「一少部分別有用心」的人鼓動~^_^

所以,在談五四事件的時候,最好拋去所有可能上歷史書的定義權,盡量以純青年的視角嘗試讀取比較好。

或許有的人會開始對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政治制度」感興趣(其間涵蓋的內容更多地是),但是更多的人希望的仍舊是一幅強大統一的面孔對外——一直做著強國夢想的底層小民,一旦略有閑暇,很容易為了與自己無關的國際事物而表達一下感想。這個感想通常飽含主觀感情和代入感。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美國老想做國際警察…」

前面說了:

青年很容易茫然。

同時也易怒。

當政府無能且無力的時候,做為草民就更易暴怒。

當我們茫然油價的定位,AV女優門的爆發會導致我們對壟斷油價公司的極盡嘲諷。

而當我們茫然國家前途的時候,外交失利再度喪失領土權(本以為是取回權利的機會)會導致我們對政府的深深失望。

而經歷了胡適、蔡元培和陳獨秀的青年,也第一次嘗試性的用新的方式「直達天聽」。

五四的青年與一個月以後的青年相比,碰到了相對開明而混亂的政府。

也因此,前者留下的積極參政議政,與國同辱;後者是開始了長達20年的政治冷漠,轉謀私利。


謝邀

這個問題拖了3天,一直不知道怎麼下手,其實就我而言,這個問題想的還是很多的,因為那個時代,那個點,那群人,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轉折,在看多了中國帝制時期傳統社會,習慣了傳統社會那種「超穩定」模式,從而在社會身份的區分上,習慣於用政府、士紳、平民、商人等更加「功能」化的身份來為人作標籤,而在這個轉折點上,「學生」和「青年」這兩個標籤彷彿突然出現,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問題中有「青年」二字,這兩個字可以基本上概括五四運動中的主體參與者,眾所周知,五四運動首先發生在北京,以北京大學的學生為主力,後來才慢慢拓展到全國,當時在北京的學生參加者,年齡都是二十歲出頭,以《北京大學學生宣言》作者羅家倫為例,1919年正值二十二歲。

這是個意味深長的年紀,同時,也是我要論述的重點。

在中國傳統帝制社會,這個年紀的人在幹什麼呢?清代的時候,大概有幾個情況。最普遍的當然是務農,農業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根本,所以在歷史上「士農工商」把農放在工商之前,而務農者,以其編戶與土地緊密的綁在一起,二十歲的「青年」其實已經不小,正常的孩子恐怕都會打醬油了。工與農類似,另一個類似的還有兵,這些很大程度上算是世襲之職業的,都早早的被限制於土地上,十六歲左右的年紀基本上就已經結婚,也已經算作成人,在古代的戶籍制度上會記上「成丁」,一輩子就基本看到頭了。商略有不同,但也並非差很多。而社會地位最高的「士紳」這個階層,是這時候唯一沒有能一眼看到頭的,在「青年」的年紀,這些「士紳」,以讀書、教化、科舉為業的「知識分子」,大多都還在讀書,雖然不乏其中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者,年紀輕輕就科舉中的,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古代士紳在二十二歲的時候能有「貢生」之身份,有參加科舉之資格就不錯了,困頓於「童生」至三四十歲者也不是沒有。這些年輕的未來雖不明確,但是道路卻是明顯的,他們讀書,讀得最好的,進士及第,高的登台閣,最差也任郡縣,多年考試不中的,也會有其他篩選的機會,在附近任學官,或者其他低級官職,最差的也是教化鄉里,或者乾脆做私塾。

然後,我們把目光著眼於五四運動時,同樣的一批人。如果要相比的話,五四運動中,就學於大學的學生,可以算是傳統社會中年輕的「士紳」階層的一個進階,他們可以算是社會中的「知識分子」,「精英階層」的雛形。

若以此兩個群體做稍微比較,我們就可以找到五四運動時,「青年」們的訴求。

1,五四的「青年」,與傳統的年輕「士紳」相比,多的是什麼?

多的是近代化後從西方傳入的知識,思想,各種政治主張,科學技術。這是完全多出來的,而且有一個更大的特點就是,他們的先輩,也就是當時真正掌握著社會資源、權力,控制著整個社會體制的人,不具備這些知識。這些「青年」有理由相信,自己在知識上,在思想上,比那些人更加「先進」。

2,那他們少得是什麼?

話語權或者上升渠道,話語權是訴求,但最重要的是上升渠道,具體說來去掌握社會資源的範例。傳統社會中的年輕「士紳」,其所掌握的知識,都是從其「父輩」,「先輩」那裡傳下來的,而且有非常明確的上升路徑,這路徑是其先輩已經多次實踐,絕對可行,而所謂的話語權,在傳統社會中就是一個對儒家思想的解釋權,年輕「士紳」都從小已經明白,只要他們沿著上升渠道一直爬上去,總有一天會掌握這個解釋權。五四運動前,正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體制崩潰的第一波影響發展到全社會的時間,而新的體制卻沒有構建完成。五四中那些學生,即使在傳統社會中也不可能回去從事「農或者工」這兩個職業,他們空有社會上最有知識,最有思想,最「先進」的身份,卻沒有一個明確的途徑去表達自己,沒有一個明確 的渠道去用這些知識換取社會資源的控制權,甚至,只能看著那些「落後的管理者」們,社會資源的實際掌握者們,用「過時的」思想把事情「搞砸」。

所以五四運動的實質是什麼,是一群迷茫的「先進知識分子」的表達,他們其實並不很在意表達什麼,關鍵在於,要發泄出來。

對,我用的詞是「發泄」。

青年人是這個世界最不穩定的群體,借用心理學的說法,就是力比多最旺盛的時期,而所有的文化中,在中國,知識分子對此的壓抑最為嚴重,所以為了發泄這種被壓抑的、過剩的力比多,必須給青年一個「出口」,讓青年以各種方式把力比多轉化成對權力、對社會資源、對女人、對學術、對思想、對所有可以找到的表達和發泄的途徑的痴迷。而這就是五四運動時期那個點上,中國這群慾望嚴重壓抑的「年輕知識分子」,在上升渠道堵塞,找不到掌握社會資源的途徑的時候,向那些掌握社會資源和上升渠道的「老人」,表達其「先進思想」,爭奪「話語權」,發泄「力比多」的一個方式。

所以,總結起來,五四運動中,「青年」的訴求是什麼。

1,「話語權」,爭奪的是話語權,而並非是話語,這種事情在中國歷史上再正常不過了,人們爭奪的永遠都是「話語權」,而並非改變「話語」。看這1000年來中國傳統社會「話語權」的爭奪,奪到手的人從來不急著去改變「話語」,從來不急著去推翻原有的模式,而是只把「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原有模式中讓自己站在有利的,有解釋權的位置上。

2,「上升渠道」,能夠掌握社會資源的途徑,無論是從文,從政,還是從軍,五四青年們需要一個範例,需要社會體制的改變,需要社會體製為青年們留出足夠的位置,並由明確的到達這個位置的途徑。

===========================================


別學五四那群人,對理想沒有把握,缺乏視野與判斷力有什麼可學,熱血么?或許吧~


「五-四」是一段被過度解讀的歷史,無論出於什麼目的。

那時,青年們急迫的需要構建一個新社會,至少,是打破舊制度、舊文化的桎梏,求變、求強。

1840之後的貧弱相,20世紀初期舊王朝的解體,王旗變幻,整個家國都在在血火、動蕩、羞辱之中掙扎……那些讀了書、對現實有深切痛感的年輕人們,期待更好的改變,既是迫切又是渴望。

往何處走?如何走?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新世界」?

其實在當時,他們滿心矛盾。

由此引申到提問者提及的「意義」,一言以蔽之,難免偏頗,但我還是堅持用一句話描述:

覺醒、而後呼告、甚至抗爭,讓自己讓他人聽到、感受到、覺悟到,期待一個應該更美好的世界被構建!!!

今天我們面對的,和當時的情境截然不同,但痛感卻是共通的。


除了錢,原來還有其他東西會讓人去賣命。


幾十年過去了,長進就是從當年的打砸變成了打砸搶。啥時候才能放下那個抽象的國,學會愛具體的人呢...


學生的起義是沒有威力的


是一個民族的反思


說到五四運動,有一個人不得不提,新文化運動的引領者陳獨秀。其實在《新青年》初期,陳是無意干預政治的,雖然在實際操作中是不免涉及的。1918年,由於段祺瑞的倒行逆施,陳認識到以當前中國之形勢,干預政治是必須的,於是提出了三大主張,反對軍閥反對一黨專政要求革新。同年12月,陳和李大釗聯合創辦了《每周評論》,並提出了「國民須有參與政治的覺悟,對軍閥官僚政客舉行示威運動」,可以說是五四運動的先聲了。

五四運動中青年的訴求,直觀來看是對巴黎和會中段祺瑞政府媚日、及外交失敗(尤其是山東問題)的反抗,意義十分深遠。舉個例子吧,五四之前,宣傳新文化的報刊寥寥,五四之後,年余之間,新出報刊多達四百多種,可以說沒有五四,也就沒有知識分子的覺醒。同時,再這個過程中,知識分子逐漸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應效仿美英,循序漸進;一派認為應效法蘇俄,作根本解決。後面的事情就不用多說了吧。


想放7天假!你不是就給3天嘛!第一天上班就跟你鬧!


訴求其實就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

意義就是這批青年開始參與政治,並且很快展現了力量。

以至於北伐勝利的那麼快。城市中,整個民族意識得到了覺醒。但是廣大的農村還沒有。


訴求什麼我不知道,但是從現在來看,它教會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學生暴動了,以求放假。


那猴子逃不逃得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法喜充滿

徘徊傍徨路前回望這一段:


那幫五四運動的青年們估計做夢都沒想到,這天會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的分水嶺,其地位堪比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更想不到的是還有了專門紀念五四青年學生運動的節日……

啟示:歷史的發展總會在不經意間被某個偶然的事件帶到一個必然的發展軌道上。所以不要忽視自己所做的每一個小事,有可能你正在創造歷史。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宅傻」這一觀念?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有責任心了?
在沒錢住旅館的情況下怎麼在一個城市過夜?
年輕人應該讀誰的哲學?
還要不要堅持去愛?一生所愛?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