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樂評?怎樣的樂評才算是好的?
事實上某些「職業樂評人」和靠忽悠人過活的大仙一樣,「樂評」中作品分析一點都沒有,凈扯一些有的沒的、難以客觀驗證的東西,硬生生把音樂說成了玄學。那種主觀至極的文章充其量只能算聽後感,敢用來賺錢也是厲害。
什麼「編曲精良」,這種籠統的話誰不會說?什麼「是歌手情感的真實表達」(時髦的說法是「」走心「」),得了,你怎麼知道是不是真實表達?藝術家表演自己創作的曲子是「情感的自然抒發」,表演別人寫的曲子就是「完美理解和駕馭」或者「做作」、「理解有所欠缺」,這種話有可以量化的依據嗎?大部分人對音樂家的認識就是一群放浪形骸的非正常人,他們靈感來了,就能創作出天才的作品,他們的作品變化多端甚至難以捉摸(當然不是這樣!類似問題請去看 @圭多達萊佐 大神的回答),而與之對應,樂評人則必須感性思維大爆發,甚至各種YY作曲者的私生活和精神狀態,以求達到神交甚至通靈的狀態,才能寫出好的樂評。如果這麼說來,似乎各路大仙和通靈師以及心理諮詢師(這點下文會解釋)才能寫出最好的樂評。樂評人更像是一座連接音樂家和受眾的橋樑,一方面將音樂家的作品剖析給聽眾,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作品;另一方面則不斷地總結不同的音樂以及發展潮流,比如給他們冠以流派名稱,既有利於音樂的傳播,給予創作者反饋,有時甚至能夠影響音樂家的思路,而這正是 @鄧柯 老師這樣的優秀樂評人在做的事情。區別外行人和專業人士的樂評、影評、書評的區別,或者嚴格說是觀後感和批評作品的區別,最為明顯的一點就在於所有的例證是否來自於作品,而非主觀臆想。
優秀的樂評必須有理有據,即結合樂理、藝術史甚至美學等等內容,具體內容具體分析。音樂是客觀的,然而個人審美則是主觀的,再專業的樂評人也無法完全捨去其中的主觀成分,因此若能在表述的時候清晰界定出什麼是個人看法,什麼是客觀事實則更好。當然無論是嚴肅音樂還是流行音樂,扒總譜都是件非常傷神的事情,為了寫一篇可能並不是那麼重要的樂評,花費如此多心血或許也並無必要,但是首先對於其中的精妙之處、重點內容做出剖析,甚至只將該部分的譜例展示出來作為佐證都是非常有必要和有說服力的。單從這點,樂評人是否有專業素養就能夠一目了然。當一個所謂樂評人對某個作品或者作曲家大肆褒獎或批判的時候,你只問他能否從樂理角度對自己的言論做出解釋,很多時候就能判斷出他是不是在扯淡了,如果不能,至少說明他他沒有嚴謹的學術態度。所謂結合藝術史分析,則是為了從一個宏觀角度來思考音樂作品,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流派的作曲家都會有不同的大的趨勢和特性,對此的分析可以幫助聽者更好的理解作品,乃至促進他們對音樂史的了解。實際上,就我看到的優秀樂評中,會聯繫其他藝術形式對音樂作品加以分析的情況也有不少。而結合美學這點,眾所周知,美學是哲學的分支,並且,比如像德國哲學,對現代音樂乃至現代藝術的思想、創作理念都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能夠結合此點評論音樂或者音樂作品,毫無疑問能夠使得批評作品更加深入。當然,「」樂評人「」如果連結合樂理評論音樂都做不到,就開始大談哲學,除非是類似於文化研究一類的方向,那十有八九是在糊弄外行人。知乎上對哲學有著深入理解的音樂家我只知道 @王兆谷 老師,能有這種素養的樂評人又能有幾個,咳咳,見仁見智,沒有相關專業的素養,還是請不要以此作為切入點撰寫批評作品了。稍微提一下上文說到的心理諮詢師來寫樂評,其實也不算是開玩笑。因為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對現代藝術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影響的同時,對藝術評論亦產生了有趣的影響。比如潛意識理論,潛意識理論的提出使得作者對自己的作品不再具有唯一權威的解說權利,無論是個體潛意識還是集體潛意識,即無論是作者自己沒有意識到的被壓抑經歷或者心理活動,還是從祖先處代代相傳下的集體共有的經驗,雖然作者沒有意識到,但是實際上已經影響到了作者的創作,理論上具有精神分析素養的評論家甚至能發掘到這一點,幫助作者自我反思,乃至影響他們的創作。不過,精神分析的技術非常難於掌握,具有相關專業素養的樂評人能有多少,此處存疑。最後我只想說,音樂世界的多彩和語言世界的豐富並不一一對應,再秀逸的文字也不可能完全傳達音樂之精妙,縱使妙筆生花,也只能說明作者文字功底深厚,並不能說明他是個優秀的評論家,文筆再優秀的「民科樂評家」也只是民科而已。以上只是我作為一個讀了很多樂評的音樂愛好者的一家之言,而對於這個問題的系統而專業的回答,我看過青年詞曲作家李鵬程發表於《天津音樂學院學報》的一篇文章,這裡有全文:略論音樂賞析與評論的寫作方法,請慢用。此外,NOISY所翻譯的專輯評論已死?,則是對當下樂評的思考,很有參考價值。這種問題沒有答案,又不是研究小白鼠在吃了毒藥之後的血液毒素濃度和神經系統變化的實驗室報告,可以用數據和事實來解釋。退一步講,別人把如何寫樂評的經驗告訴你也沒用。人家說喜歡吃什麼你就喜歡吃什麼?人家說清蒸鯉魚的方法你拿過來就能做好?一些最簡單的道理為啥還不明白呢。當你看到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做得出色,那一定是他努力認真刻苦堅持學習領悟……的結果。你試試這樣做吧。
倒不是要回答,而想就著答案說點什麽。
我在不同地方看到不同的人問類似的問題都有五六年了。「音樂是主觀的,每個人喜歡的音樂不同」,「音樂沒有好壞之分」,「聽歌是很私人的事」,只有這些類似的話才能平息。
音樂是主觀的,電影也是,文學也是,藝術也是。甚至人的臉美不美都是主觀的。但我們不也還是認同了,人的美是有高下的嗎?音樂怎麼可能沒有高下,聽音樂的感受怎麼可能沒有高下,評論又怎麼可能沒有高下?高下乍一聽,好像是分出了等級,有人受傷。高下並不是說高尚,下流,而是說優劣。儘管無論好壞,不同音樂帶給不同人的快感難分軒輊。可評論並不是在告訴你喜歡偶像男團的快感更高級,還是喜歡創作歌手的快感更高級。它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這些年,誰都可以當歌手,誰都可以寫樂評,誰都可以當作家,是一種時興的說法。然而真的是誰都可以嗎?這的確是一個自由社會,每個人有自由意志去做他們想做的事,但其實也並不是誰都可以做任何事。
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有相當多沒有審美趣味,沒有足夠聆聽經驗,甚至沒有足夠文字能力的人靠他們的片面之詞走向媒體,當然讓人不快。也正是因為人們覺得聽聽就可以,張開耳朵就可以,那「樂評」當然就是誰都可以的。當一種行為,一種動作所需的積累被忽視,它的意義,它的效用必然也變得不值一提。
不過就算一切都對了,這個問題也難以回答。
如何畫畫?什麽樣的畫算是好畫?
如何寫小說?什麽樣的小說算是好小說?
如何拍電影?什麽樣的電影算是好電影?
創作本身,就是用過程在回答這些問題。無法回答,因為不能量化。不是說用了多少顏色的畫就是好畫,不是寫了多少個人物的小說就是好小說,不是用了多少長鏡頭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可是我們需要知道顏色的用法,人物的設置,長鏡頭會給觀眾帶來什麽觀感。當你不知道這些的時候,誰都可以畫畫,誰都可以寫小說,誰都可以拍電影。當你知道了這些,你也未必可以畫好,寫好,拍好。
樂評也是如此,你知道這些音樂人的過去,你試著判斷這張唱片的目的,你要能獨立地為這張唱片的趣味做出一個結論。這些只是一個基礎,你還得要有高明的審美,而不是去聽出每首歌用什麽曲風,快板慢板,不是把它們記下來,寫出來。
可悲的是,在華語範疇,現在也根本是越來越少的東西值得去評。那又和所謂評和佳評呢。普通聽眾與樂評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談論「喜歡不喜歡」,後者談論「好與不好」。目前國內大部分泛濫的像抒情散文一樣的東西,跟本稱不上樂評。目前據我了解,國內基本功紮實的樂評人非常少。即使是認真的樂評人,限於音樂知識的局限,也比較偏重音樂的社會文化層面,很少有出彩的對作品本身的分析,各個音樂類型都面臨這樣的問題。
一份好的樂評,首先有一個基本的審美判斷,其次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審美判斷的立足點和來源在何處,是什麼樣的聲響結構和聲音材料給自己造成這樣的判斷——很難想像一個申克分析都不會做的能夠做一個稱職的古典樂評人,藝術欣賞本質上是個情理交織,感性和理性作用之下螺旋上升的一個結果。作品分析後,再往下,是結合聲音特點和時代背景進一步挖掘作品的創作理念和歷史地位。這部作品的創作初衷和創作對象是什麼?這種聲響效果繼承了前人的哪些,又有哪些突破?種種問題太多了,但最基本的兩樣東西不能少:我的美感判斷是什麼?這樣判斷的原因是什麼,來源於哪些客觀的聲音材料?
貼一篇Alex Ross寫的Radiohead,可作參考:The Searchers局外人,聊聊若干。(131128-14:00 添加更新)兔爺@搖滾死兔子 說過:「聽歌本身是件很很私人的事情」(感謝@是果 美女,我記得我是因為你的贊才看到這句話,么么噠),對這話我不能同意的更多。但,正是因為這句話由此引發了大多數「文藝憤青」對於樂評人的不滿:「你他丫的聽歌就好好聽歌,哪兒來那麼多優越感!」(由此關於樂評的客觀性的問題或許我在後面會提及到,我也不知道......囧)我很喜歡的趙南坊老師在微博上不止一次的否認自己是「樂評人」這個標籤,我我無腦猜測也是因為他也默許音樂私人性、主觀性的問題。
評估:
是指依據某種目標、標準、技術或手段,對收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研究,判斷其效果和價值的一種活動,其評估報告則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書面材料,對方案進行評估和論證,以決定是否採納。
評價:
通過評價者(Evaluators)對評價對象的各個方面,根據評價標準進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測量過程,最終得出一個可靠的並且邏輯的結論。
所以樂評!無需也無法獲得明確的評論標準即指標體系,更無需也無法進行量化。
由此想到的一點!作為音樂評論的初衷是徵集各個收聽者對於音樂本身的主觀感受,而非蓋棺定論。所以懇請以後再樂評標籤下的問題:沒找到靠譜的人之前,少用評價XXX這樣的字眼!
繼續,我突然發現我還沒有回答題主所說的任何問題(好長舌的人...o(╯□╰)o)。=====================問題pre部分以下:什麼是樂評?=======================問題pre-:什麼是樂評?(以音樂作品評論為例,同樣適用於對音樂人的評論)鄙人認為(個人考慮的定義,若有錯漏請指出,比第一時間探討並及時更正):基於對某音樂作品本身進行過聽覺的全過程感受後,經過認知範圍內自由思考分析,並且考慮客觀存在的相關音樂要素,而對音樂作品本身進行的主觀感受陳述,必要時提及相關的客觀信息(歌手或演奏者信息、作品創作背景、歌詞意境或樂理要素諸如作品整體構架、樂器選擇、演奏技巧等)(「音樂風格」這個詞本應也屬主觀能動而來,但由於音樂細分的過度化,為避免爭論暫且不提,但在樂評中必然是重要的一環)在我上述自己意淫出來的概念當中,我覺得有幾個點(黑體關鍵字)是樂評當中必備的基本點:1.聽覺的全程感受:別笑!有多少人在談論某首歌曲的時候連這首歌曲都沒聽過!
A:喂!你覺得王蓉的《爸爸媽媽》這首歌怎麼樣?B:啊~我沒聽過撒~是那個唱《好樂day》跳曬X舞的那個嗎?A:對啊~對啊~新歌是有點...但是那首老歌很不錯的說哦~B:算啦~看MV都知道這歌手不怎麼樣~你說那首,在我ipod肯定也是滾粗級別....A:(粗線~)B就是主觀拉低理智與基本邏輯思維,只是單憑自己經驗主義的想法評論,你都沒聽過有冇資格說任何!2.認知範圍內自由思考:對於短短時間內的音樂作品,音樂評論有趣便在於評價人本身的充分想像。毫無拘束的相關甚至無關聯想當然可以使評價的文字更加待親~而每個人的音樂體驗經歷與掌握相關信息的範圍必定不相同,再加上思路的差異,必定導致各種樂評的差異結果。
且不說好或者壞~Avril Lavigne為例,你想到的可能是Nickelback主唱Chad Kroeger,比你想的更遠的可能是Sum 41的Deryck Whibley,如果你知道的更多點,水果婊,Miley,甚至Taylor Swift的歷任前男友(工作夥伴)你都應該歷歷在目。由此只想說,樂評前的思考絕對是自由的,無任何功利目的的。3.考慮客觀存在:一篇可以稱得上優秀的樂評,我覺得一定是盡量客觀的,即使存在個人情感傾向,也絕對是在掌握並陳述了足夠數量的必要客觀事實後,對於主觀感受與客觀事實有較好平衡的。即,其對於閱讀這些評論的受眾的態度應該是不卑不亢的,表揚讓Anti們心服口服,批評能讓腦殘粉們覺得合情合理。你可以討厭丁日的任何,但你不能否認他的獲獎與銷量。你可以大愛吸逼的任何,但你不能否認他對日日的家暴。綜上例所述,關乎音樂的一切可量化的成績和所有官方新聞(經確認屬實)的等等均是客觀存在的,沒辦法隨任何人意志轉移的。
(而關於客觀性的樂評,或許在後面我混亂的思路當中會說更多,待續......)4.主觀感受:作為私人性與自由性的特質存在,任何人都有權在聽過音樂作品後對其發表任何關於該作品的描述!「我好愛這首歌喲~」毫無營養的評價,是吧。但他就是樂評。你可以說我詞窮而此,我還可以說作品嘆為觀止所以如此呢!當然除了一個+號情緒以外,旁人是很難從這種純個人情緒出發的簡評中得到任何有用信息的。=====================問題pre部分以上:什麼是樂評?=======================竊以為優秀的樂評人應該是個有五分刻薄毒辣,五分溫暖柔情,很懂情,很懂音樂又很懂人,理性又不過分嚴肅,感性又不過分矯情的的文人。
跟我意見差不多的月萍就是好樂評
我不知道怎麼寫樂評,作為我個人來講,我看樂評的目的只有兩個:找到共鳴與認識(發現)未知。在閱讀一篇樂評的過程中,如果找到與自己感同身受的部分,這個時候會進一步加深文章所評價對象的印象,無論好壞。贊同@穆纛讎 所說「其對於閱讀這些評論的受眾的態度應該是不卑不亢的,表揚讓Anti們心服口服,批評能讓腦殘粉們覺得合情合理」。這也是我認為好樂評最基本應該有的東西。而如果能通過一篇文章,了解到新的東西,無論是趣聞,技術,知識或其他,那這就是再好不過的了。事實上,我個人認為樂評這種「載體」起到的最關鍵的作用恰恰是介紹,作者向讀者介紹對其評價對象的認知與態度,所以正如樓上各位老師所說,這本身就是主觀的。
樂評分兩種一種是職業的 專業級別 這種的需要高大上+專業背景 常見於一些大眾音樂雜誌的大專欄中另一種是業餘的 粉絲級別 一般在大眾音樂雜誌寫小專欄以及在小眾音樂雜誌里供稿的都算這種 還有像在下這種滿世界放炮被人噴的 。我估計提問想知道的是第一種不是我們第二種那種野雞樂評。好樂評無非就是一篇好文章 能引起情感和思想共鳴的樂評都是好樂評。
這個世界一定是先有音樂後有的樂理。 羅傑·諾斯也曾說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 所以從我的觀點來看,一篇好的樂評,不能沒有樂理分析,但是更不能沒有對於作品的個人感受。
說到這裡,首先建議一點,對於樂理知識了解甚少的人不要單純為了寫樂評而堆砌專業術語,多談談音樂觸發的內心感受其實也挺好的。可能會有人說這樣太不客觀,其實,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偏主觀的藝術。就比如你可以通過資料檢索或者別人的講述明白作者的意圖但你是否真的能夠身臨其境感受作者本人的情緒就是另一回事兒了。所有作品被創作出來之後就不再只屬於作者本人了,文學作品是,音樂更是。
知道這些之後我們切入正題。
系統的學習寫樂評,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和感知作品的能力。沒有高水平的鑒賞能力又沒有真實的內心感受,再好的語言描繪都是低價值輸出。
對於音樂鑒賞,首先要著重培養自己以下幾種能力:
1.對音樂音響的辨別能力。 這是指對音樂的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別能力,如果欣賞者具備了對這些音樂要素的辨別力,也就具備了音響感知的基礎。 2.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能力。 音樂音響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節奏感、多聲部的音樂感以及對樂曲結構的整體感知等幾個方面。 3.對音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的音響材料是在時間中展現並隨著時間的運動轉瞬即逝。注意力能始終保持對音樂的新鮮感,記憶力能使音樂留下深刻印象並使音樂的進行得以延伸。如果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沒有對音樂的高度注意力和記憶力,就不可能得到對音樂的整體認知。其次,是怎樣更好的理解作品情感。
音樂,我們暫時把它們分為這樣的兩種:一種是講述了故事的,例如大多數有填詞的作品和少部分純音樂?梁祝??天鵝湖?等。另一種只是單純表達創作者當時的情緒,例如?命運??小夜曲?等等。 對於講述了故事的作品,需要深入了解故事和創作背景。
而對於單純抒發感情的作品,有填詞的最容易理解體會,有名字也好辦。因為一般情況下,名字就代表了主旨,不太能欣賞偏,例如?purple passion?,從名字和曲風就能直接地感受到魅惑與激情。又比如?高山流水?,從名字和流暢傾瀉下的琴音彷彿就如置身山海飛瀑之中。亦或者肖邦的?離別曲?,?春之歌?等等(其實很多音樂特別是古典樂名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加的合不合理正不正確就見仁見智了)。
而對於某些作品來說只有一個編號。例如巴赫?E大調前奏曲?,?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這樣的也有很多。對於這樣既沒有詞的引導又沒有名字作為核心的音樂作品,我們可以多了解它創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當時處於的狀態。並且認真聆聽讀懂自己內心的感受才能結合曲調做出更貼切的了解與評析。
再補充一句,很多人作曲真的是為了好聽,也有很多作曲家是按照「數學計算」寫的,所以只能從樂理和音樂進行上分析。
其實總結來也就一句話,對於很多情況下,懂樂理的談樂理不懂樂理的咱們談感情,不丟人。
你喜歡的音樂就是屬於你自己的。…………………?( ?? ? ? ?)?…………………
音樂世界太廣袤了,我用一生去馳騁都嫌時間對我不夠優待。如果題主真的想寫出極優秀的有引導性的樂評,要紮實學習樂理知識,只能說沒有什麼近路可走。
對於我個人來說,但凡是看到那些絞盡腦汁往上搬樂理知識卻沒有實質內容的樂評我都是很厭煩的,這些樂評顯得既錯誤明顯又淺薄虛偽。還不如真誠地寫出內心感受,手機電腦屏幕外的我們都能彼此感受到對方的心情。雖然不曾會面,但關於一首音樂原來我們有這麼多心事可聊,這是件多麼美好的事。
☆?(o*?ω?)?
這是我旅行的時候偶遇的老人,願與他一樣,永遠對生活音樂抱有即興浪漫與熱愛。首先要看你如何定義樂評。
大部分蝦米和豆瓣上的樂評,都是帶有強烈主觀意識的。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對同一首歌的理解,個人的感情色彩容易引起共鳴,但不具有權威性。
也許會有人問,權威性真的存在嗎,比起文章或畫作,音樂是更虛幻與抽象的情感載體,用框架去裁定與束縛對它的理解,不是徒勞與殘酷的嗎?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是這麼想,但是後來發現,許多玩樂隊的,或是身為音樂人的朋友,對音樂的評價更加苛刻。相比我們,他們洞悉歌曲成型的過程,能夠把它分成感官層面和技術層面來剖析。例如一個樂隊出了一首歌,你可能不喜歡它的風格,但另一方面也無法否認它的技術含量是無懈可擊的。
所以總的來說,抒情的評論是給大眾看的,專業的評論是供行家間探討的。你讓普通大眾去看從社會,音效,技術方面全面分析的樂評,是對牛彈琴;讓行家去看感情真摯的抒情樂評,也是雞同鴨講。作者也好讀者也好,要選對受眾。我聽歌也喜歡寫評論,就純抒情,我也不把它叫作樂評,只當是一種記錄。(有一篇發在微博上,可供參考)
最後覺得,從專業角度提出的批評是有理有據的。如果是純粹從個人角度出發,寫來誇OK,寫來罵就有點多此一舉。陽春白雪,下里巴人,能錄成歌傳播給大眾就說明還是有受眾的,俗的歌又不是寫出來給你聽的,何必浪費時間多費口舌,還要被一群俗人攻擊呢。[開篇:可以勾勒勾勒所評之樂的背景,可以引一兩句歌詞,可以精心揣摩出一兩句吸引眼球的,當然,也可以一句「瀉藥」了事,總之,不能過於複雜,使人卻步。]
之後,先別談音樂,就以下兩項,隨意排序,說一說:
一、音樂人過往的作品及歷史(如有):一專如何,二專如何,媒體評價如何,有沒有重大的風格轉變?有解散/重組過嗎?廠牌怎麼樣?
目的:凸顯自己對該音樂人背景的熟悉、延伸篇幅二、音樂人所受的影響:專輯裡混合了什麼風格?這些風格近年來趨勢如何?有哪些前輩音樂人的影子?
目地:要儘可能地拋書包,什麼流派子流派偏門專輯名廠牌名,各類名詞的,全拋出來,達到不明覺厲的效果然後,才開始談音樂自身:
一、想給正面評價的:盡情贊,贊之間,一如往上,拋書包;有機會,可以談情懷,談讀後感
二、想給負面評價的:小心謹慎,視乎情況,小眾無甚關注者的可以放肆點踩,熱門的,得委婉的踩,踩的時候,順帶說些好的,安撫粉絲情緒。如果說:我完全沒書包可拋,那其實也不難解決,allmusic,p4k,rym,隨意讀讀,並不難。
最後,一小段結語,或者賣萌,或者展望未來,談談下一個作品/來年還有什麼作品等等。
===========================================
……一個用濫了的模組。事實是,高票答案已經說得很好很好了。純粹的讀後感與樂評是有差別的,我個人而言,是不介意,甚至歡迎前者的。讀後感也好、樂評也好,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作用在於什麼?無非也就是作為消費參考、幫助理解作品、分享經驗、提供視角罷了。倘若有其他的音樂愛好者,出於對音樂的熱愛,分享自己對作品的感受,甚至像知乎許多答案那樣,抖個機靈,說個故事,圖個樂子,何樂而不為?
要命的永遠是強答。分不清楚自己要寫的是什麼。料子只夠寫聽者讀後感,卻要強行寫成樂評,於是寫著寫著,就只能寫成四不像。好的樂評,一切必需圍繞作品自身,清楚受眾是誰,剔去無關的背景資料、視乎受眾調整所用字眼,為受眾真正地提供有用的視角。
許多時候我的感覺都是,與其寫樂評,不如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聽音樂,了解知識,看樂評上。至於自己的看法,寫出來也無妨,作為筆記,分享;私下可以嘗試寫寫樂評,但未夠火候之前,切忌標籤樂評,發布網路。樂評普遍被認為是那些懂得樂理知識的人在給出評論,但從廣義上來講,我覺得樂評不應該只屬於「專業人士」,樂評可以出自任何對音樂有想法的人。不論是從樂理方面、唱功、專輯製作,或者是個人對歌曲表達的內容的感悟,都可以成為樂評。
因此,樂評並不一定要像寫文件一樣有板有眼,只要能夠表達出你對歌曲的真實感受,我相信都是能得到認可的,當然這裡也提倡在寫樂評時不加入過多個人對歌手或者出品公司的偏見,更多的希望從客觀的感官體會陳述。否則樂評只能成為了個人情感宣洩的途徑,很容易擦槍走火,惹來各種粉絲大戰。只回答後面一個問題,起碼信息量夠大,不一定要槍,但起碼有個性,說得明白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蘇打綠的哪首歌?
※周杰倫算不算是一個藝術家?
※謝霆鋒的音樂水平如何?
※求推薦好用的音樂播放器APP?
※如何對歌曲的吉他伴奏進行扒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