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好多人不喜歡文言古文?

⊙_⊙在知乎文學這模塊被邀請答了好多題了,因為答的都很認真,有這方面的題邀請里我也算經常出自了,

所以經常有一些文學作品推薦的問題邀我,然後我實在太愛古代的文言文作品了,不管是韻文還是散文,我都喜歡給人推薦一些文言文佳作,比如著名的一些辭賦一些史料文學一些文言散文特別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先秦古文,

可是很多人都不喜歡,邀請我的題主不置可否,或者直接說「不要古文」

其實像我一樣很愛古文的人很多很多很多,這我知道,我認識好多這樣志同道合的人士,

但大多數甚至是讀書頗多的「文藝青年」們,

比起 外國文學 我國現當代作品

她/他們似乎沒有認識到我國古代文學的美,很多人都不喜歡

雖然這些人里不乏飽覽群書之人,

但錯過了古文,真是錯過了一個更美的世界

所以我想提這個問題

想知道不喜歡的人是為什麼?

也想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盡吾之所能,宣傳與推廣我國的古代文學,宣傳這絕美人類瑰寶

不負「為往聖繼絕學」之志

⊙ω⊙


冒天下之大不韙回答題主這個問題。

我慣常回答問題的方式,是要「起興」的。就是啰嗦好幾句,然後才開始。這篇講古文的,我就更不例外了。

我是2015年大學畢業的,出來以後一直從事文案相關的工作。在2015年九月份,我曾經在一家由房地產轉文化公司的小公司工作一陣。

老闆是個女強人,以前銷售樓盤,積累了資本和聲望,看見文化產業方興未艾,於是建立了這樣一個文化公司。

我過去的時候,她正準備做一個古琴推廣項目。讓我給她寫文案,我從古琴的角度,寫了幾篇唯美的散文。不過老闆不喜,一定要我科普古琴和古箏的區別。文字是她自己口述我寫的,古琴出現的年代,幾根弦,古箏出現的年代,幾根弦,這種。直白,淺顯,幼稚。我當時有一些含沙射影的在公司發言了一下,我說做文化不應該是自己缺文化而去做,而應該是自己本身有文化,才能再談文化。

為什麼是這樣子呢?因為老闆她古琴一點都不了解,她是偶然在一個講座中聽到古琴和古箏的區別,先入為主,然後做這個活動,便自始至終要凸顯古琴和古箏的區別。PS:這個活動是非商業的。

在老闆的辦公室,有一個品相一般的藍瓷茶缸,不知道是誰忽悠她了,她興緻勃勃給我介紹此茶缸是青花瓷。

她說「就是周杰倫那首歌裡面唱的」。

我是學歷史的,大學好說歹說也還是學的博物館學考古學,當然知道青花瓷的珍貴,也當然知道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典故。為了顧全面子,我並沒有說破她那只是一個很普通的陶瓷茶缸而已。

但以上事情還不算什麼,後來的工作中,我才發現這個公司的弊端。

比如公司的logo,其實是抄襲的寬窄巷子的設計和樓下一家理髮店店名的設計,美其名曰借用。

又比如做一個活動三個老闆提議怎麼改設計和文案,但其實他們三個對文字和審美一竅不通。

我要離開之前,為他們做了最後一個餐飲店的文化包裝。當時要起幾個文藝的菜名。其中油爆河蝦,小龍蝦兩道菜。我分別這樣起的,油爆河蝦——沙灘斜陽。麻辣小龍蝦——雷公煮海。

河蝦經油爆以後顏色焦黃,加一點綠色蔬菜的點綴,盛放在竹笸籮裡面,很美觀。所以配合照片,我起了沙灘斜陽這個名字,雖然未必絕美,但是有那種意境在裡面,與文藝的調調蠻搭。

而小龍蝦,熟後通紅,張牙舞爪,所以我起了一個比較有文字張力的雷公煮海這個名字。

其實要是是真正做文化傳媒的公司的話,這兩道菜這樣起還是不low,蠻舒服的。符合打造文藝小資店店的需求。

然而最後,三個老闆經過商量,分別將其定為天然河蝦,和盱吁小龍蝦。

前面的名字我就不說了,你說你一個四川本地小龍蝦,跟盱吁小龍蝦有雞毛關係?名字美不美姑且先不談,起名字時那種「功利欺騙」之心昭然若揭。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正宗蘭州拉麵,正宗陽澄湖大閘蟹,純天然寧夏中寧枸杞,野生黃河鯉……類似這種「廣告」時,到底是怎樣一種感覺。

但對於我來說,現在看到這樣的宣傳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有多好,而是暗自猜測會有多差。

我在和朋友講起這個時代的亂象時,我是一定要表明是很平和的,不激動的,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論我怎樣來定性,這個時代的狀況還是是最滋潤最精彩的。

但是為什麼,當我們去深入觀察社會的厚度,它的文化層次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今不如古呢。我相信這不純粹是人們誅心的認為是「文人」在刻意厚古薄今,因為如果我們都有耐心,都足夠寧靜,確實會發現,越到現在,文化的味道越來越淺,雖然表面上看,大家都越來越重視文化,做文化的越來越多。

就拿最顯而易見微信公眾號來說吧,火的,有名的,賺錢的,一定是屬於那些標題黨。

一方面有人指責淺閱讀,一方面包括這些指責的人,都在挖空心思的搞淺閱讀。

這篇文章講到這裡,我想,我們可以坐下來好好談談文言文「不被喜歡」的事情了。

拋一個觀點在這裡吧,那就是,淺陋是一種常態,精緻的淺陋是一種狀態。

文言文,


我聽說過文言文,聽說過古白話,文言古文是什麼?尚書風格?


本人文筆不好,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把真正的大牛引出來答題,,,,

首先,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喜歡文言古文。第一個理由很簡單「看不懂」,,,文言文畢竟是區別於白話文的一種文體,而且跟文言白話文還不一樣,我小學那時候拿著文言白話文的《三國演義》看,基本通讀全篇,沒什麼太大的閱讀障礙。但是我要是拿起諸如《明史》《史記》等純粹的文言文,恕鄙人才疏學淺,真的得在旁邊備著一本古漢語常用字典,有的地方還需要百度才能勉強略知一二,,,更不要說像《論語》,《道德經》,《莊子》,《周易》這樣的文言哲學類作品,閱讀絕對是能卡掉一大批人的絕對障礙。當然,這跟現階段的語文教學有關,畢竟現在把持社會輿論的主要力量的那批人,他們上學的時候學過的文言古文畢竟特別的少,沒接觸過,而且入門難,加上思想的局限性,因此想要體會到古文的魅力那真是難上加難了。而且我認為現在的教學課程里,文言文的課程還是太少了,仍然建議多增加古文的教育。

第二,對於那些能看懂卻又不喜歡的人呢?

對於這些人,我個人的看法是他們可以分成兩批人,一批是看懂了意思,但是沒看懂意境的人,這種人只看到了「朝聞道,夕可死矣」但是沒看懂孔子一生經歷的波折和他對道執著的信心。。。。

第二批人,是看懂了意思和意境,但純粹就是不喜歡的人,這些人可能喜歡歐美文化,可能喜歡日韓文化,或者喜歡現代的流行文化。當然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喜歡什麼是自己的事情。不過要是有的人藉此說文言文化已經沒落,不行的話,那這個人八成腦子有問題。

。。。。。。。更新分割線-----

第一次真正的接觸文言文,是在小學的時候,自那時起,我便被文言文深深的吸引了。

初看文言文,看的是美的句子,和它背後的意境我看到了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的英姿勃發,看到了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的豪情萬丈,看到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看到了白居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音韻之美,是曹子建「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的絕美洛神,是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壯志。

後來看文言文,我看的是歷史的故事,我看到了一生坎坷,但初心未改的孔丘「朝聞道,夕可死矣」;看到了孟軻「雖千萬人吾往矣」;看到了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看到了唐雎「若士必怒,流血五步,天下縞素」看到了蘇武「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爾!」看到了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看到了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看到了諸葛亮「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看到了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看到了岳武穆「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看到了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樣的典故簡直不要太多,這其中所蘊含著的,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如果這樣一個充滿著生命力和靈魂的文字都沒有魅力的話,那我真的不知道還有什麼是有魅力的了。

一點拙見,歡迎批評指正,但請注意言辭。


因為看不懂。

比如《左傳》桓公二年,下面這幾句話:

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

看的時候,直接把書扔了,泥馬,都什麼鬼。

看不懂真的沒意思啊,很打擊讀書的心情的。

問我喜不喜歡?

當然不喜歡啊。

誰會喜歡一個不了解的東西?就像也沒人會愛上一個從來沒聽過見過的人。


看得懂的還有幾人?動不動談喜歡,看都費勁何來喜歡?


雖然我也喜歡張岱和蔣捷,但是喜不喜歡是別人的自由,如果別人喜歡《On the road》喜歡《太陽依舊升起》,而你不喜歡,別人也要指責你不能體會反傳統的自由和人性精神嗎?

單純從個人喜好上講,古代的一定要比現代的好嗎?


我說一句,其實最重要一點就是看不太懂啊,就像我們看外國圖書為什麼要看翻譯版的。古文比較深奧,如果不是專門學這個的人或者是對這個有興趣的人是不太樂意看一個翻譯了半天都不一定懂的書。


很簡單,兩次文化運動後造成斷層,大部分人讀不懂了。


呵呵,為往聖繼絕學。算了吧,你不說往聖,大概更多人還會迷戀古人的文筆,一說這個,遺老的味道出來了,雖然你肯定不願意我這麼講。概因古人的思想的確粗糙,且不高明,而今天的人們不喜歡把時間擱在不合脾胃的思想灌輸上。

漢賦里藏著大量後人一直在引用的詞句和典故,這是我看文選的原因。問我文筆如何?果真和我中學老師講的一致,枯燥乾巴,用大量的列舉和鋪排炫才而已。

先秦大多筆勝於文,詞句樸質不加修飾,還是最難懂的文言,鑽研歷史和思想固然很管用的。文筆最好的,也就是魯迅誇過的汪洋恣肆的莊子,卓絕萬古的詩經楚辭,後人尚且被大量的生僻字所困,看的頭疼。

唐宋八大家,看看韓愈的代表作,多是我們中學學過的幾篇,思想的局限顯而易見,他的文以載道,惜乎只以孔孟為道,新文化的開山人幾乎無不大力抨擊。


推薦閱讀:

古詩詞 鳳池吟 中以下部分翻譯成現代文是什麼意思?
哪些訓詁學專著中有關於訓詁術語的介紹?
從語文的角度怎麼評價《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公告》?
古代人看文言文需不需要像如今人們一樣要反覆揣測其意才能理解?
古代數學著作中「太」「少」「強」「弱」之類辭彙具體指的數值是多少?

TAG:文學 | 文言文 | 中國古代文學 | 文學史 | 中國古代文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