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德國賣給了中國哪些武器?其中真的包括強大的德軍88毫米高射炮嗎?


此88炮非彼88炮,國府訂購的88炮是海軍用的SKC30型,而不是為人熟知的FLAK18/36/37型,一共買了16門。

補一下國府88炮的具體數量,第一欄是訂購數,第二欄是到華數。

日軍的繳獲存檔照

抗戰開始後輸華主要是30門37高炮,60門輕重榴彈炮,數萬支步槍,3萬支駁殼槍,12架輕轟炸機,五萬具防毒面具


買的海軍88毫米炮,不是專門高炮部隊用的,型號是8.8cmSK L/4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8.8_cm_SK_L%2F45_naval_gun?wprov=sfla1

至於8.8公分迫擊炮這種稱呼可能是國府的叫法習慣,其實就是那20門88炮,分成五連,每連4門。在武漢白滸山4門,江陰8門,江寧8門。

這是那張表格來源

————————補充的分割線————————

有朋友指出型號應該是8.8cm SK C/30,我問了一下,表格給出型號是錯誤的,可能是當時出錯後沒有核對。


據說來了8門,計劃4門安置在江陰要塞,4門安置在馬當要塞,同時來的還有4門150毫米岸防炮,88炮是固定式的還是機動式的就不清楚了,當然,還是老規矩,重金買來的火炮都沒發揮應有的作用...


有,海防要塞炮。洪督師資料沒錯。

國軍的88是SK/C30 L45 88mm艦炮,這也是江陰要塞的88炮沒法撤退的原因

此炮為日軍繳獲後,日本在戰利品和克虜伯外援技術資料的基礎上研製出了九九式88mm半固定高炮;這也是IJA在大戰中性能最好的中口徑高炮。本土防空作戰此炮是IJA陸軍高炮的主力,從昭和十六年到終戰,生產了1000多門。

45倍口徑88毫米高射炮,高低射擊-11度~+80度,含防盾的情況下重6500公斤,初速800米/秒,最大射程15700米,最大射高10420米。

此炮日軍原計劃作為野戰重高炮,後因其陣地構築需要木材和水泥構築基座,炮種劃分改為高射炮。

f="https://m.baidu.com/from=1013672b/bd_page_type=1/ssid=8aaccab3c8cbb6f1c4a7d6ecf4d375ae/uid=0/pu=usm%401%2Csz%401320_1004%2Cta%40iphone_2_4.4_11_9.1/baiduid=3F2C82535D8E6CF6F57A18C0FBFF32CC/w=0_10_/t=iphone/l=1/tc?ref=www_iphonelid=12903128104156854058order=1fm=alopwaplogo=1tj=www_normal_1_0_10_titlevit=osreswaput=2cltj=normal_titleasres=1title=%E6%B1%9F%E8%8B%8F%E6%96%87%E5%8F%B2%E8%B5%84%E6%96%99%E5%AD%98%E7%A8%BF%E9%80%89%E7%BC%96%E5%86%9B%E4%BA%8B%E5%8D%B7%E4%B8%8A_%E6%B1%9F%E8%8B%8F..._%E5%AD%94%E5%A4%AB%E5%AD%90%E6%97%A7%E4%B9%A6%E7%BD%91dict=-1w_qd=IlPT2AEptyoA_ykzzP5pwAuuCSJSjXAa5z1XoxTR5hA8NegyXUhbynrffuSsec=24608di=59887a76f87863e4bdenc=1tch=124.0.182.181.0.0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GtiKKiBT2CD5nk_qva02IddpWXKhVibEUJChgTCctBYDxn_b0WIfzBAxeqid=b3111ea5a3a0f8001000000359ddd22ewd=">江蘇文史資料存稿選編 也有記載不信可以買本讀讀。

參考資料:

德國對中國抗日戰爭準備的幫助-華中人文論叢2014年02期-知網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德軍事和經貿合作關係的若干史事述評-民國檔案2006年04期-知網

抗戰時期外國軍事援助述評-軍事歷史研究2007年01期-知網

1928-1938年中德軍事合作研究-知網

1927-1938年德國軍事顧問團在華活動研究-知網

近代中國很早便接受德國的武備,其中海軍與德國有密切的關係。1880年代晚期,克虜伯公司作為中國的合同商,負責修築旅順港和大沽炮台附近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北洋水師向德國訂購了主力艦——定遠級鐵甲艦,以及經遠號、來遠號裝甲巡洋艦。

所以,影響晚清海防建設的外國因素,除了英國之外,最深的便算是德國。北洋水師中有一半的艦隻購自德國;北洋水師從教官、裝備、操典、條令一直到戰術,都深受德國影響。

「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海防建設中的「德國因素」有所減少。到民國建立後,尤其是受到1919年列強對中國實施「軍火禁運」的影響,中國海防建設受到相當的影響。

不過,德國一直是中國很重要的軍火供應國。中國向外國進口的軍火,以來自歐洲和日本最多。第一次大戰時(1914-1918),歐洲各國大戰正酣,軍火外銷中國量鉅幅減少,日本乘機擴大對華的軍火出口,占當時中國軍火入口總量的80%。中國南北方政府、各省軍閥還是以走私、偷運等種種方式,進口歐洲戰場使用過的各式軍火。據統計,1911-1928年間,中國輸入的各國軍火以步槍、手槍、彈藥為主,火炮、軍艦、飛機等重武器則甚少。軍火供應國是以德國(36%)、日本(32%)為前兩名,其餘32%為俄、英、法、美、挪威等國。

1928年北伐之後,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在上世紀20、30年代,中德國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德國成立中國的主要軍火供應國,德國軍事顧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時期的中德關係,更是學術界一個很關注的研究課題。美國的柯偉林教授撰寫的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早譯本改名為「蔣介石政府與納粹德國」)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期間,中德之間由於軍事工業的互補性,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政治關係。中國以稀有戰略金屬礦砂換取德國輸出設軍火和其它設備。1937年,德國從中國進口的80%為鎢砂,其餘為銻砂、錫等,供應給中國的則是軍火、機器、五金及化工品等。

不過,中德蜜月期自1933年納粹德國當政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僅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著深遠的影響。戰前德國對華軍售,也大大加強了中國軍隊的裝備現代化。總的來說,中德合作大大提高了戰時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在中德關係中,戰前在華的德國軍事顧問扮演著重要的角 色。從1928年至1938年間,共有五位德國軍人來華擔任軍事顧問,計有:馬克斯.鮑爾上校、赫爾曼.克里拜爾上校、喬治.魏采爾中將、漢斯.馮.塞克特上將 和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上將。他們主要工作包括成立教導隊、儲備編譯人才、倡議中國軍火工業的建立、 實際軍事訓練與教學、擔任「一二八上海事變」、「中原大戰」、「第五次圍剿紅軍」的作戰顧問。

其中,漢斯·馮·塞克特上將的作用極為重要。1933年5月間,塞克特上將到達上海,並擔任國民政府的資深顧問,為經濟和軍事發展提供建議。同年6月,他在給蔣介石的《給元帥的備忘錄》中描繪了他對中國工業化和軍事化規劃的大綱。他摒棄中國傳統的大型低素質武裝力量,強調規模較小但是機動能力強、裝備精良的武裝力量。此外,他還提出這支軍隊是統治的基礎,以及軍隊的戰鬥力在於素質的優越,素質的優越來源於優秀的軍官團。塞克特上將提議仿照德國精英團隊的架構成立教導大隊,這是後來中國有德國式部隊的由來。

據統計:從1928--1933年,德國對華軍火輸出一直居各國對華軍火輸出國的前三位。如果以1929年德國輸華軍火指數為100計算,1930--1934中國進口的德國軍火指數分別是361.88、318.25、1179.91、405.52和210.50。1935年至1937年3年間,德國輸華的軍火價值占其出口軍火總價,由8.1%升至37%。

據統計,到全面抗戰爆發時,國民政府從國外進口的武器裝備中有83%來自德國。抗戰爆發後,中國對日作戰的軍火,約有80﹪是來自來德國。抗戰爆發後,德國駐華大使托德曼和奧特大使曾於1938年在香港全面討論過有關德國軍火輸華的問題。據估計,1941年以前,中國進口的軍火61%來自德國,其中以輕武器為主。直至1941年,德國承認汪偽政權後,中德宣告斷交,中德貿易才陷於全面停頓。

而中德之間的軍售交易,是透過德國的卜樓公司(合步樓)。合步樓更在香港設立辦事處,德國西門子公司香港辦事處也有從事與中國的戰略物資交易。合步樓香港辦事處主任戰前由Ludwing Werner(中文名字是韋爾納)出任,他在香港的任期由1938年至1939年間,韋爾納於1939年離港赴渝,轉任合步樓駐渝代表。

香港在戰前中德軍售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這是許多人所忽略的。

二戰前,德國輸華的軍火貿易和中國出口德國的戰略物資,經過香港作轉運的有以下的一些例子。德國與中國地方當局(廣東)的軍火貿易,是透過香港交貨,並且以港幣作為結算金額。

1937年8月10日,蔣介石委員長便曾電詢軍政部長何應欽德國軍火何時可到香港。隨後,並請宋子文在春就便採購探照燈。11月,一批德械經新加坡由英輪運來香港,得香港海軍設法保護。

1937年12月,3批共價值5千5百萬馬克的軍火,包括各式槍炮和炮彈,經香港運抵中國。

到了1938年春,德國下令禁止軍火輸往中國,並於5月21日下令駐華的德國軍事顧問全部返國,德國軍火和機器仍從香港流入中國大後方。

1938年2月,12架德國的轟炸機和戰鬥機運抵香港,轉往內地。3月,一批價值3000多萬馬克(約合1000多萬美元)的軍火由德國船隻運到香港。3月中,價值3千多萬馬克(約1千餘萬美金)的軍火由德船運到香港。

據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商務參贊譚伯羽給孔祥熙的報告中稱,(1938年)7月仍有克魯伯廠生產的15厘米榴彈炮炮彈6000發、伯勒廠生產的47厘米炮彈18000發、毛瑟步槍5000枝,假名芬蘭訂貨,自漢堡起運,經香港轉內地,預計8月20日可到。

1938年10月19日,德國經濟部長馮克的親信、「國社黨對華經濟顧問」佛德代表德國在重慶簽訂新的貿易協議後,大批德國軍火再源源運往香港,轉至中國抗戰前線。11月,一批航空委員會的德貨運達香港,請外交部交涉。德國軍火直至1941年9月軸心同盟成立,才完全划上休止符。

戰前德國對中國的軍售,產生宏觀和微觀的影響。宏觀方面來說,德國對華的軍售對中國國防現代化產生深遠影響;從微觀來說,德國對華的軍售對中國江海防代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德國軍事顧問助下,中國國防工業得以有明顯的發展提高、增強陸軍的素質與戰力 協助中國發展自給自足的軍火工業、建立現代化的輕武裝機動陸軍、建立長江以南防禦體系、大量引進德式裝備與軍事體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奠定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基礎。

戰前中國工業化水平是很落後的,每年所需的機器,平均有76%依靠進口,車輛船舶83%依靠進口,鋼鐵95%依靠進口。化學、光學儀器、石油等與國防密切相關的工業不僅不發達,有些甚至是空白,比如製造水雷的硫酸、硝酸等化工原料的生產明顯不足,製造火炮的特種鋼材和製造槍炮殼的銅材以及光學儀器、通訊設備的生產幾乎為零。

因此,中國軍工業現代化,目的之一是謀求兵器的自給自足。,以《建設國軍之五年計劃》為參照,1932年夏,兵工署與參謀本部先後擬制了《建設新兵工廠計劃書》與《兵工廠整理計劃草案》。1935年6月,在國民黨中執委員會上,王祺、付汝霖等4位委員提出了《關於集中全力從事於國防重工業建設》一案,提出要確立國防工業建設五年計劃,選定國防工業區域,籌款貸款,集中力量建設國防之設施。

北洋政府時期全國有47個兵工廠,南京政府成立後只剩下了18家,它們位於漢陽、上海、金陵、濟南、鞏縣、華陰及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廣東兵器廠、成都兵工廠、雲南兵工廠、衡陽軍械局、上海鍊鋼廠、開封兵工廠等。這些工廠多創辦於清末,工廠機器設備老舊,生產的產品只限於輕武器,如輕機槍、步槍、子彈等,重型武器,如重炮、坦克、裝甲車不能生產,要靠從國外引進。僅有的這些兵工廠也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省區,有一部分在中部省區。至抗戰爆發前,南京政府建設的新廠僅有鞏縣兵工分廠與株洲兵工廠兩家。

同時,中國的兵工廠生產的設備缺點其多。德國顧問批評道︰「中國製造之重機關槍缺點甚多,亟宜設法改革,其構造大都不合射擊飛機之要求,且不能如他國機關槍之能間接射擊」,中國自行生產的步槍和機槍則「百分之七十五至九十根本不能使用」。可想而知,中國自製武器的落後。

不過,各兵工廠在德國的協助下,改善了生產的力能。例如,漢陽兵工廠在1935至1936年間進行了現代化改造,生產德國卡爾比勒98k毛瑟槍的中國版——中正式步槍,以及馬克沁機槍、幾種82毫米迫擊炮等,中正式和漢陽八八式步槍在整個戰爭中都是中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計劃中還有建設芥子氣生產的工廠及一個新設的工廠生產防毒面具,但最終計劃中止。1938年5月,湖南的幾個兵工廠已經能夠生產20毫米、37毫米和75毫米火炮。1936年下半年,一個生產軍事光學裝備的工廠在南京完工,生產例如狙擊步槍瞄準鏡等設備。其它的新建或升級的軍工廠的產品包括MG-34機槍,各種口徑的山炮,甚至還有生產在中國服役的輕型坦克備件的廠家。鞏縣的兵工廠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藍本,生產出了七九步槍,成為國民黨軍隊的制式武器,還成功仿製捷克式ZB26七九式輕機槍,每月能生產25挺。金陵兵工廠於1931年仿照法國的迫擊炮生產出了20式82迫擊炮,1934年在德國的幫助下生產出了24式馬克沁機關槍,並成為南京政府軍隊的制式武器。

國防工業的現代化,使南京政府時期的中國軍隊武器裝備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以往,中國軍隊的裝設,從最新型者到駭人之舊式武器,無所不備。以陸軍第69師為例,該師所用的步、馬槍中,漢陽兵工廠所造的佔60%,鞏縣兵工廠所造的佔14%,德國造的佔10%,其餘雜槍則佔16%。

中國還透過從德國輸入大量軍備來裝備部隊,使中國軍隊裝備現代化。從1934年至1937年7月前,中國向德國輸入的武器裝備大到坦克,小到子彈,細到電纜,包括幾乎陸軍武器裝備的方方面面,其總數約佔全部輸入軍火的八成以上,而這些軍火的質量基本上又都有保障。

1933年7月,行政院長宋子文訪德,一次就與德方簽訂了包括一千挺機關槍在內的價值五千萬馬克的軍火購買合約12,而當年由德國進口的軍火總額則高達3464444兩(海關銀,約合國幣6756000元)。

1934年,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下,中國向德國訂購了一批機械化重炮,口徑為150毫米,炮管身長32倍(口徑),所以全稱是「32倍15公分重榴彈炮」,簡稱「32倍15榴」。最大射程是15公里,配備有榴彈和穿甲彈兩種炮彈,彈重42公斤。

同年(1934年),德制裝備開始運到中國,包括24門15公分野戰重炮(即德軍FH-18型),20門37公釐戰防炮( 即德軍Pak35/36型),數千支毛瑟24型步槍,數千支捷克造輕機槍(ZB-26),與瑞士奧利根公司的20公釐機關炮,此外西門子的通訊器材、蔡司望遠鏡、德制輕戰車,架橋器材,防空探照燈等各種裝備,開始進入了中國的部隊服役。這些德國軍火批價值1500萬銀元。

從1935年至1936年,中國還從德國訂購了大量的軍備用品,包括31.5萬頂M35鋼盔(既知名的納粹盔),大量的M88、M98型步槍,和C96型毛瑟自動手槍。其它從德國進口的軍事裝備包括少量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容克、亨克爾式轟炸機,以及梅塞施密特式戰鬥機(部分飛機在中國組裝);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的榴彈炮、反坦克炮和山炮,例如37毫米反坦克炮;裝甲車輛,例如一號坦克;此外還有大量的軍用通訊器材、探照燈和發電機。

南京政府引進德國裝備時,一位學者指出:改變了「從前的盲目與混亂,既注重系統引進又注重兵器質量,是有其良苦用心的,既希望這些先進的武器裝備能夠加快陸軍現代化的進程,同時也認定德式裝備將成為日後對付日本侵略軍的殺手鐧。」

南京政府還有意大規模地引進德國的訓練和裝備。德國軍事顧問、塞克特原本計劃是將整個軍隊大幅縮減為60個師,全部為基於德國條例進行良好訓練和良好裝備的師。如將近30萬中國軍隊接受了德國的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還有30萬也準備在短期內採用德國步兵師的編製與裝備。但實際執行起來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哪些派別的哪些師會被裁減等等。

1932年,南京政府向德國購買了卜福斯山炮48門及相應的觀測通訊器材,成立了一個兩團制炮兵旅。

接著,中國組編了中央教導師或俗稱德式師,將8萬人所編組成的8個師,接受了德國標準的訓練。在抗戰初期的淞滬戰役中,蔣介石不顧他的幕僚和法爾肯豪森本人的反對,將這些德械精銳師投入到戰場。在這場戰役中,這些經過多年訓練的精銳師損失了三分之一以上。

1936年,德國國防部部長辦公室主任馮萊希瑙將軍訪華開始。當時馮萊希瑙曾建議,以德國之軍備全面裝備國軍60個完全德制的陸軍野戰師,並派遣正式之軍職人員前往中國協助新制陸軍的編成。這個計劃因為各種主客觀因素的不成熟與各種限制而未能付諸實施。

在德國軍方高層同意,萊希瑙將軍卻計劃以德國武器、器材、火炮、車輛、甚至包含德造軍服裝具,裝備一整個中華民國陸軍步兵旅,並且接受德國各級教官的密集訓練,以真正建立一支名符其實的純正德制之新式陸軍。這一套全德式部隊的編練計劃,德國官方賦予「灰姑娘」的代名。中國軍政部特別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的士官兵為核心,挑選優秀人才前往。這支部隊在出國前先行編成一個沒有裝備的旅,號稱「國光旅」,他們在「七七事變」爆發前,由上海出發,8月中抵達德國漢堡,由德方人員接待前往格拉芬渥訓練場,隨即進行編組。在德國格拉芬渥爾教練場的「國光旅」,編成了兩個德國步兵團,以及若干特科部隊。這支部隊後來由於種種原由,一直滯留在德國,未及趕及中國參加抗日。

於是,在上世紀30年代,中國陸軍開始出現頭帶德制鋼盔﹑身著德式軍服﹑使用德式軍械的部隊,這就是經由德國軍事顧問指導、訓練出來的新式中國陸軍。首者南京附近可以看到戴著德國式鋼盔的中國兵操作的德國制88mm口徑的高射炮。德國制75mm炮、博福斯炮、韓塞爾、M. A. N牽引車,以及其它德國武器在南京街上列隊行進。淞滬會戰中的中國軍隊,其頭盔為德軍制式規格,機槍為捷克ZB 26輕機槍,這是抗戰時期中國最重要的機槍。

據南京政府稱,抗戰爆發前,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每個師已擁有步槍6127枝,輕重機槍329挺,火炮84門。在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奮起抵抗的第87師、88師及第36師全部採用德制武器,都配有7.5毫米最新卜福斯高射炮。相對於北洋政府時期,中國陸軍雖然多達220萬之眾,所配備的機關槍卻不足2萬挺、火炮僅2000餘門,廣大士兵更是連坦克甚麼樣子也沒見過,可說是極大的進步。

這些德國裝備的中國軍隊在八年抗戰中多次參加重大戰役,取得重要的成果。而由德國顧問協助中國建立的軍兵工廠,在抗戰時的後勤補給上也發揮了關鍵性貢獻。

如無德國在戰前協助中國建立軍火生產體制、提供貸款、進口機具、建立新型兵工廠與產能,中國將無法自立生產足夠的輕兵器與彈藥,抗戰也就無法堅持八年之久;缺少自產的基本彈藥供應,中國的抗戰事業很快就無以為繼了。

德國軍事顧問協助中國加強江防力量,德國軍事總顧問法肯豪森於1938年3月24日日曾發表演講,談及江防要塞的問題。

法肯豪森在演講時稱:「基於戰略要求,我軍現時作戰必須鞏固江防,其唯一手段須利用要塞。查長江障礙頗大,為阻止敵海軍淺水兵艦與陸軍偷渡起見,對於要塞之編成必須詳細計劃,尤其炮兵使用應特別注意,須知江防要塞、海岸要塞其性能略有不同,因海岸要塞炮台射擊有一定方向。江防要塞因江流甚長,炮台射擊須由江面下流最初發現敵艦時起至敵艦經過炮台前面並越至後方均能射擊,否則防線頗長,敵艦可利用躍進手段而超越之。是以炮位必須增多,射程更宜加大,並於兩岸安置炮位,互相側射,阻敵艦攻擊。

又為避免敵艦施放煙幕彈強行偷渡,應在江面敷設水雷,或沉船江中作阻塞線,且布置各種障礙物於我炮火有效射程之內,無論晝夜均能阻止敵艦侵入。查諸位有參加江陰和江寧要塞工作者,對於上述情形必能明了。依經驗而言,頗難選定適當地點,使阻射線與炮火射程得以協調,如此次馬當要塞,其阻塞線選在炮位陣地後方(此系主管阻塞線者不能與主管炮台建築者協調),即其一例。須知阻塞線之目的:(一)阻止敵艦於我炮火有效射程之內,使其不能侵入;(二)在使水雷炸毀敵艦同時,炮台守兵即以炮火集中射擊敵艦,使其沉沒。再防江更須防陸,雙方鞏固則要塞始能發揚優越之威力,未有陸面空虛而江面要塞能孤立獨守者,此次江陰要塞在戰前曾經考慮江防與陸防之設備,若戰時果能派有力部隊堅守錫澄陣地,則江陰要塞可保無虞矣。」

1936年,德國運交中國2千3百萬馬克軍火,1937年德國運交中國8千2百萬馬克軍火,其中有15公分要塞大炮(用於長江江防),高射炮、步槍、機槍、迫擊炮、重機槍、大批各式彈藥,鋼盔,以及魚雷240枚、快艇若干艘。還有通信器材,制鋼、煉焦、化工、兵工生產機具等設備。

為了應府日本的侵略,中國也加強了江海防的建議。1938年武漢會戰時,中國成立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由陳誠任衛戍總司令,衛戍部隊共14個師、1個旅以及特種兵一部。

隨後,又以7個師組成江防部隊,任命劉興為江防總司令,負責防守武漢下游的馬當、湖口、九江、田家鎮等長江要塞。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部在宜昌至萬縣段各個險要地點設置炮台,布置水雷與障礙,防止日軍溯江而上。江防部隊使用的武器,部份便是來自德國的裝備。1936年9月至1937年2月間,中國從德國進口16門8.8公分要塞炮,配製於江陰、南通、南京等要塞,對抵抗日軍沿江西進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以江陰要塞為例,南京政府為了加強江防要塞火力,防止日本軍艦沿長江上駛威脅南京,於是向德國定購了150毫米口徑的遠射程要塞炮4門,和88毫米口徑的高射平射兩用炮8門,並決定把4門150公分要塞炮和4門88高射平射炮安裝在江陰要塞,另外4門高射平射炮安裝在江西九江下游的馬當要塞。這批炮運到中國大約已在1937年5、6月間。

江陰要塞安裝新炮的工作由軍事委員會總負責,主持人是該會某廳的一位副廳長,同時還有幾名德國顧問,海軍部的代表名叫曾以鼎海軍少將。後來,決定4門15公分要塞炮的炮位定在負山面江的一處山腳下,射出方向只能是對著江面,故此當時日本軍隊都集結在上海、無錫一帶,最後也是從陸路上突破無(錫)福(山)防線直出江陰要塞之背,迫使要塞守兵棄炮逃走。如果當初炮位選在較高位置,可以四面射擊,不至於造成一炮未發就放棄要塞逃走的情沿。.

江陰要塞除了安裝4門15公分要塞炮,也將一門88炮臨時安裝在山下的營房裡。安裝工作大約在1937年9、10月間開始。不過,炮上的關鍵設備有一部份沒有隨炮運到,其中有88高射炮的引信定秒機沒有到,不能使用時間引信進行對空射擊,15公分要塞炮的瞄準器沒有到,安裝完畢後能不能進行校正,將來也無法瞄準。而更大的問題是十五公分要塞炮的炮彈雖己運到,但引信未到,不能實彈射擊投入戰鬥。後來臨時選用十五公分重榴彈炮的引信代替.因為如果重新設計,重新製造新引信,10天決無可能,只有用現成的引信改裝代替才是唯—的出路。但是有人擔心十五榴的炮管長度是32倍口徑,長約6米。而十五公分要塞重炮的炮管長度是55倍口徑,長約9米。經試炮後,證明可行。

在這個江陰要塞的案例中,我們可以見到雖然中國江防部隊使用德國的150毫米口徑的遠射程要塞炮和88毫米口徑的高射平射兩用炮,但是部份關鍵設備沒有及時運到,使德國的火炮無法發揮應有的水平。

此外,以馬江要塞為例,抗戰時,馬江要塞兩岸山峰險要處設有炮台、碉堡、戰壕等工事,水面布置3道水雷防線,前後共布雷1500餘枚。

以石牌要塞為例,中國海軍早在1938年冬就在石牌設置了第一炮台,其左、右有第一、二分台,安裝大炮10餘尊,構成長江三峽要塞炮台群的最前線。巨炮直接封鎖長江江面,要塞炮台的炮火可以封鎖南津關以上的長江江面,極具威懾力。與之相呼應的還有川江漂雷隊、煙幕隊等。駐守石牌的海軍官兵共100餘人。

總的來說,使用德國裝備的中國江防,在抗戰期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在海防方面,抗戰之前,中國海軍向德國訂購了5艘潛艇、1艘潛艇供應艦、11艘魚雷艇和1艘魚雷艇供應艦,以及大批魚雷。

為補充淞滬會戰後國軍武力損失,1938年3月,蔣介石電令駐德專員向德國採購武器一批,其中包括水雷一批。

透過德國的協助,電雷學校可說是海軍中最德國化的部隊。該校於1936年接收了被馬尾海校開除的30名輪機系學員中的10名為該校輪機專業第一期學生,此為電雷學校輪機專業肇始,並且於畢業後全數派往德國進修,為接收岳飛中隊之魚雷艇作準備。

德文裡面快艇這個單詞是Schnellboot,因此又被稱作德國快艇又簡稱作S艇。戰前,電雷學校向德國購進3艘魚雷快艇(各30餘噸),即S-7級,在中日開戰前運返中國。S-7級一共有7艘,即S-7到S-13,於1934年開始服役。S-7級在船首增加了棱緣。這一改進增加了浮力,使得船首不易上浪。儘管其尺寸跟S-6相似,但是由於採用了不同的動力裝置,它的排水量達到了75噸。船首安裝了一門7.92mm的機槍。但是海軍認為S-7級的速度還達不到要求,因此他們連同S-14級一道僅僅作為新的發動機型號的測試平台使用。位於德國不來梅附近的奧托·呂爾森造船廠還製造了若干艘同型快艇出口國,其中中國3艘,保加利亞5艘,南斯拉夫8艘。

出口中國的這三艘由電雷學校快艇大隊岳飛分隊裝備使用。艇長軍階為上尉,三艇艇長都為電雷一期畢業生,抗戰後在國民黨海軍中皆官至高位:「岳22」號為齊鴻章,「岳253」號為崔之道,「岳371」號為黎玉璽。岳飛分隊各艇之命運如下:1938年8月1日「岳22」號在湖北被日機擊沉。九月「岳371」號與「岳253」號撤入四川在萬縣三斗坪等地駐防,抗戰勝利後駛回南京編入第二炮艇隊。根據資料,其中有一艘(可能是「岳253」號,後改名為「快101」號)於1949年4月23日隨海防第二艦隊起義,成為共和國海軍的第一艘魚雷快艇「海鯨」, 但由於無可用之魚雷而被改為巡邏艇使用,該艇於1963年退役。

而在日本的堅持下,德國政府於5月3日下令禁止一切戰爭物資發往中國。中國向德國訂購的2艘IIB型潛艇、8艘大型魚雷快艇和「戚繼光」號魚雷艇供應艦也遭扣押。但中國軍事訂貨額的2.82億馬克也再沒有返還中國。德國國防部認為,這對德國的軍火工業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戚繼光」號魚雷艇供應艦,艦身長299呎,標準排水量為2,190噸,。由德國羅茲托克的Naptun Werft廠建造,建成後轉入納粹德國海軍服役,名為Tanga;二次大戰後為美軍接收,並於1948年6月交予丹麥海軍,改名Aegir號,編號A-560,於1967年1月除役。

不過,隨著中德政治關係的惡化,中德軍事合作宣告終止。1938年2月21日,德國承認滿洲國為獨立的國家。同年3月3日,德國決定在中日戰爭結束前不再接收中國軍事學員,並遣散現有的中國在德軍事學員。4月22日,托德曼通知在華的德國軍事顧問返回德國。德國政府嚴令在華軍事顧問一律返國,否則視同抗命叛國,法肯豪森等顧問才於6月底離華,行前向蔣介石表示絕不泄露所知的中國國防事務,中德間的軍事關係至此結束。

不過,德方還是暗中運交了許多武器、原料、兵工生產機具給中國,有些武器以分解方式出口到中國再行組裝,或假稱輸往第三國再轉運至中國交貨等方式,繼續進行著對華軍火銷售。沒有德國在一九三七年持續供應中國軍火,淞滬會戰時國軍無法保持足夠旺盛的火力與日軍對抗三個月,此戰後如無德國在一九三八年繼續向中國運補武器,以中國自產的軍火量(受兵工廠向內地遷移等因素影響),是不足以支應當年戰爭消耗的。

事實上,中日戰爭爆發初期,德國外交部希望採取完全中立的立場,既不得罪日本,也不疏遠中國。截至1938年7月底,德國輸華軍火仍超過英國。德國透過海路將大批戰爭物資輸往中國,演化成德日的外交事件。日本駐柏林使館參贊於1937年7月22日向德國外交部的魏澤克指出,有10艘船正將戰爭物資運往中國,7艘正在航行途中,3艘即將啟。魏澤克向日本參贊表示毫不知情。

總的來說,德國軍售對中國國防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36年度翁文灝的訂貨

定了20門5個連的8.8cm炮。一個連在10月到貨,配置在江陰要塞,11月,12月各到貨一個連,配置在南京要塞。

1937年孔祥熙訂貨24門6個連後撤銷

1936年翁文灝訂單的到貨情況

1937年孔祥熙訂貨

1937年訂貨的實際交貨


沒有88高射炮?其實是有的。某些貨色還是閉嘴最好,連鐵血小將都不如。就會張嘴唬人瞎噴!!!什麼玩意兒!

江陰88毫米高炮

日軍繳獲後仿造的99式高炮

日軍九九式88mm高射炮

日軍九九式88mm高射炮性能諸元: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徑:88mm

炮管長度:3959 mm (L44.9)

俯仰角度:-11 to +85 度

方位射界:360 度

彈丸重量:9 kg

彈丸初速:805 m/sec

全炮重量:6500 kg

對地射程:15700 m

對空射程:—

對空射高:10420 m

中國軍事天地: http://www.excitecity.com/china/chat/military

我所接觸過的炮兵兵器

王國章

  近我於1933年進入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兵工署,直到1949年重慶解放,—共持續

工作了16年,其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從事炮兵兵器業務。

現將我自己親身接觸過的有

關炮兵兵器的幾件值得記載的事敘述出來,這些事也可以說是解放前16年中我國炮

兵兵器史的一部分。

一、中國的第一批機械化重炮

  在舊中國的炮兵部隊中所配備的火炮,絕大多數是75毫米口徑的野炮或山炮。

這些炮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式樣,射程近,火力小,用馬挽曳或駝載,運動

性能極差,遠遠落後於30年代的戰爭要求。

1934年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軍政部在德國

軍事顧問的建議下,向德國訂購了一批機械化重炮,口徑為150毫米,炮管身長32

倍(口徑),所以全稱是「32倍15公分重榴彈炮」,簡稱「32倍15榴」。最大射程是

15公里,配備有榴彈和穿甲彈兩種炮彈,彈重42公斤。

榴彈作為殺傷和破壞地面目

標之用,穿甲彈可以擊穿軍艦的裝甲,並能作為移動的要塞炮用。當時是以日本作

為假想敵人而計劃的。全炮重量約6噸多,用汽車牽引,炮手都坐在牽引車上,指

揮官以及其餘隨炮人員都分別乘坐不同種類的專用汽車,構成了一支全部機械化的

部隊。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批機械化重炮。這種炮當時在國際上也是屬於第—流水

平的武器。—共訂購了24門炮和附屬裝備,特地建立了一個重炮團,番號是炮兵第

十團。第—任團長是彭孟緝。團下有3個營,每營有兩個連,每連配備重炮4門。

  訂購該批重炮時,國外有幾個軍火製造廠的來報價,有捷克的司科達公司,德

國的克魯伯公司和萊茵炮廠。

克魯伯的大炮早已馳名中外,他是德國陸軍的軍火供

應者,曾為德國陸軍製造了—種15公分重榴彈炮,炮管身長為30倍,射程為13公里

,達不到我方要求的15公里距離,而萊茵炮廠可以按照我方條件設計,所以最後把

這批定貨交由萊茵炮廠承製。該廠在中國的代理商行是禪臣洋行。簽訂合同時中國

提出了一個條件,要派人到德國去駐廠監造並驗收。實際上是想藉此機會派一批技

術人員親自參加該炮的製造工作,以便從中學習造炮技術。

  這批驗收人員由兵工署組織選派。

最初兵工署指定出技術司炮兵科科長庄權帶

隊,以後改由設計處處長江杓帶隊。一共選派了10個人,連帶隊者共11人,組成了

一個重炮驗收團。其組成人員如下:

十五榴重炮驗收團人員名單

 姓名    當時職務          學歷及專長       外語程

度 

江 杓  技術司設計處處長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畢業機械製造   德語流

陸君和  技術司炮兵科技正         同上          同上

  

熊夢莘 金陵兵工廠藥廠廠長     日本帝大造兵系畢業    日、英、德

(初學)

王 銓 金陵兵工廠藥廠技術員  兵工專門學校畢業,火藥製造   英、德(

初學)

沈莘耕  技術司炮兵科技士     同濟大學畢業,機械系     德語熟

張家驥  技術司炮兵科技佐     同濟大學技工學校畢業     德語一

王國章  技術司設計處技佐     同濟大學畢業,機械系     德語熟

李式白 鞏縣兵工廠炮彈廠主任    同濟大學畢業,機械系     德語熟

周佑庭 鞏縣兵工廠引信廠主任    同濟大學畢業,機械系     德語熟

段士珍  技術司設計處技佐    兵工專門學校畢業,造兵系   德語(初

學)

施正楷  技術司設計處技佐    兵工專門學校畢業,造兵系   德語(初

學)

  從驗收團人員的組成情況來看,都是學有專長的專業技術人員,大部分熟練德

語,實力頗為雄厚。人員組織就緒後,一切手續準備完畢,於1935年4月初由上海

乘義大利郵輪"康特羅梭"號啟程。船行23天到達了義大利的威尼斯城,當天晚上轉

乘國際列車直赴德國柏林。

到柏林後先向中國駐德大使館的商務專員辦公處(簡稱

商專處)報到。當時的商務專員譚伯羽,他是國民黨大政客譚延闓的兒子,德國柏

林大學畢業。

  萊茵炮廠接到訂貨合同之後急於開工製造,但是由於中方的驗收人員未到,不

能投料,因為驗收工作第一步先要檢驗毛坯材料是否合格,只有合格的材料才能投

入加工。為了不延誤廠方製造,已由商專處臨時派了一名中國留德學習機械的大學

畢業生汪源博士,先到廠去暫時執行驗收任務,因此我們必須儘快前往萊茵炮廠展

開工作,所以在柏林只停留了四五天辦理一些必要的手續,就去萊茵炮廠了。菜茵

炮廠位於萊茵河畔的杜賽爾多夫城,是一個綜合性的機械加工廠,自己有鍊鋼和鍛

造能力,專門製造炮管和其他高強度的合金件。

這批重炮定貨除大炮本身外,還包

括炮彈,光學觀測器材,各種機動車輛等附屬裝備,火炮本身由萊茵炮廠全部製造

,其他項目則分別由各專業工廠承造。這些專業工廠分布在德國各地,有的還在荷

蘭,對於每種產品都必須派人去監造驗收。因此要對人員進行-次分工。初次分工

情況見下:

 姓名  駐在地 工廠名稱  分工情況

江 杓  杜城  萊茵炮廠 掌握全團工作

陸君和  杜城  萊茵炮廠  火炮驗收

熊夢莘  杜城  火藥廠  炮彈火藥驗收

王 銓  杜城  火藥廠  炮彈火藥驗收

沈莘耕  杜城  萊茵炮廠  炮架驗收

張家驥 索梅達城 引信廠   引信驗收

王國章  杜城  萊茵炮廠  炮管驗收

李式白 瑪格得堡       炮彈驗收

周佑庭 索梅達城 引信廠   引信驗收

段士珍  杜城  萊茵炮廠  炮管驗收

施正楷  杜城  萊茵炮廠  炮架驗收

  分工既定,有關人員分赴各地進行工作。至予炮兵團的光學觀測器器材和軍用

機動車輛等,則為專業工廠的標準產品,無須駐廠監造,只在交貨時臨時派人去廠

進行驗收即可,故不必指定專人,此外這批重榴彈炮是萊茵炮廠根據我方要求新設

計的,對於炮彈的彈道諸元必須根據計算結果通過實際射擊加以校核,這也有必要

派人參加試驗工作,而驗收團中沒有配備學習彈道學的專業人員,乃從中國留德學

生中選了一位這門人員補充到驗收團中負責彈道校核和射擊表的制定工作。

此人名

叫熊鸞翥,他是清華大學畢業生,考取了庚子賠款獎學金派到德國留學的。

  驗收標準都是根據德國陸軍現行的有關炮兵兵器條例及德國工業法規進行。從

鍛造、鑄造毛坯開始,先作材料試驗,每個驗收員都有一個專用小鋼印,對於合格

的毛坯加蓋鋼印後才許發到加工工段進行加工,最後加工完成的部件必須有驗收員

原來蓋的鋼印者才能提請成品驗收,驗收合格後再加蓋一個鋼印才算正式成品。只

有符合上述手續的正式成品才允許進行組裝,手續極為嚴格,對於確保質量卻是必

不可少的。我們每天按照廠方工作時間上下班,除了參加各種材料試驗及成品驗收

工作之外,其餘時間都在廠內學習加工工藝,同時也起到了監造作用。自1934年5

月製造開始到同年9月中已有第--批火炮4門組裝完成,可以進行射擊試驗,萊茵炮

廠自己有一個射擊場,在德國北部哈諾威城附近的一片荒草原上,地點名叫「溫特

呂斯」,射擊場內有各種試驗設備和一個裝藥廠。由於附近沒有村莊,到這裡參加

試炮的人員都住在一個招待所內,這個招待所名叫「和平森林」,多麼美麗的名字

!聽起來好象手執橄欖枝的天使,實際上卻掩蓋著戰神的兇殘面目。每門炮都要進

行強裝葯射擊和精度射擊,這是考驗炮身的強度和精度,此外還要進行施行試驗。

特選定一段坎坷不平的公路,用每小時30公里的速度拖著炮運行120公里,這是對

炮架的考驗,看看經過強烈震動後炮身各部結構是否發生變形。兩種試驗作完之後

,將炮運回萊茵炮廠。折卸開來對各部進行檢查,結果發現有些部件出現了變形,

當即向廠方提出異議,拒絕驗收。後由廠方修改了設計,把有問題的部件更換新件

,再作試驗,沒有發現新的問題,才算最後定型,開始大批生產。

  在這一段時間內驗收團的一部分人員由於各種原因變動很大。有的調離他去,

只新補充了一位在德國學習機械製造的留學生名叫陸振國的,參加驗收團,駐在杜

城萊茵炮廠擔任炮架驗收工作。自1935年開始在杜城萊菌廠常駐人員除團長江杓外

,團員只有施政楷,陸振國、熊鸞翥和王國章。這時光學器材和軍用車輛都已陸續

交貨,要求派人到廠驗收,這些工作都指派由我兼辦,因此我除了負擔試炮驗收工

作以外,還要到各有關工廠去進行對各類器材的驗收工作。去的地方很多,流動性

較大。

  到1935年5月份,24門炮全部驗收完畢,並隨同炮彈及炮用器材,車輛等陸續

運回國內。驗收團的任務至此結束。我於1935年8月隨團長江杓回國,帶回來炮的

全部製造圖紙和不少有關造炮方面的技術資料以及驗收規程。

  這批炮運到國內即交給了炮兵第十團。我回國之後曾到該團講解這批新炮的構

造和使用方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我就和這批重炮沒有聯繫了。但是由於

我曾親自參加這批重炮的製造工作,對它特有一種不同的留戀感情,因而不時留意

這批重炮的下落。直接接觸和間接傳聞都能觸動舊日感懷,茲逐條記述如下:

  1、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據說炮十團有一部分駐在上海附近的真茹鎮,

當時上海日軍司令部設在虹口,在十五榴射程以內,據說曾向日軍司令部射擊過。

  2、1937年冬季炮兵第十團有一部分駐在江陰加強江防,防止日本軍艦溯江上

犯。但在年末又調離開江陰。大約在1937年11月20日前後,我隨兵工署長俞大維去

江陰試射新安裝的要塞炮時,從南京出發,半夜在京杭公路上和炮十團的炮隊相遇

,牽引車拖著重炮,車燈射出耀眼的光柱,車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往南京方向

駛去,場面極為壯觀,這在平時不易見到。

  3、以後聽說在台兒庄戰役時這批炮曾發揮過威力,給日軍一定打擊。

  4、1938年夏季,我帶著一批技工在湖南衡陽接收國外運來的火炮,當時炮十

團有一部分駐在耒陽,曾派人邀請我們去給十五榴進行檢修。這是我在解放以前和

這批炮最後的一次接觸。

  5、解放後1961年,我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裡曾見到一門十五榴重炮陳列在兵器

館的大廳里,炮上還有我的驗收印章,炮上銅牌的仿宋字也是我當時在德國所寫,

由萊茵廠刻的。重睹故物倍增回憶。

二 調查山西兵工廠重炮廠

  山西省軍閥閻錫山為了加強自己的割據勢力,搞獨立王國,曾搜刮山西人民的

財富辦了一個太原兵工廠,下設重炮廠、炮彈廠、火藥廠、槍廠、槍彈廠等若干部

門,另外還搞了一鋼鐵廠。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日軍勢力逐漸威脅華北,閻

錫山覺得山西早晚必將不保,乃向蔣介石的中央政府表示,想把太原兵工廠交給中

央政府,遷離山西。當時由軍政部兵工署派製造司司長楊繼曾去太原洽談這件事。

楊繼曾組織了有關各專業方面的幾名技術人員一同前去進行調查。其中由過靜宜調

查槍廠、槍彈廠,我調查炮廠和炮彈廠,熊夢莘調查火藥廠。調查內容主要側重於

有關生產設備的能力和精度等方面的技術性能問題,大約在1936年9月去到太原,

分頭展開調查工作,楊繼曾則和閻錫山及他的代表邰參謀長進行磋商接交事宜。經

過一周左右的調查,我們將調查結果和意見向楊繼曾提出。在太原大約住了10天,

完成了調查任務,回到南京。以後聽說,閻錫山並不是真心誠意想把太原兵工廠無

條件交給南京政府,而是想由南京收買,索價8千萬元,藉此敲筆竹杠,大撈一把

,該廠的設備極為落後,使用價值不高,南京政府也不願出這筆巨款給閻錫山,因

而沒有成交。

  日軍侵入山西之後,太原兵工廠往西遷移,除了一部分小型機器遷走外,大型

設備全部丟失。

三 接收德造火炮

  兵工署下沒有一個軍械司,負責軍械的購買(包括向國內各兵工廠及向國外軍

火商購買),貯存(管轄全國各地的軍械庫)以及向部隊分發軍械等任務。大約在

1936年,蔣介石委派徐培根任兵工署軍械司司長,徐是蔣的親信,曾任航空署署長

,現在出任軍械司司長,大家都認為是大材小用,其中必有緣故。據說徐到軍械司

來是為了和德國進行--批軍火交易,價值4億法幣,是用以貨易貨方式進行。中國

用鎢礦砂、大豆等原料換取德國的一批軍火和其他物資。德國方面為了辦理這批交

易專門成立了一個進出口公司,名叫「合步樓」公司。在我們進口的軍火部分中,

我曾經手一批炮兵兵器,計有:

  ①三七平射炮 120門 附炮彈12萬發。

  ②十五公分遠射程要塞炮 附炮彈若干發

  ③八八高射平射炮 附炮彈若干發

  ④30倍十五公分重榴彈炮 附炮彈若干發

  此外未經我手但我知道的還有:

  ①二公分高射機關炮 100門

  ②三七高射機關炮 若干門

  ③魚雷快艇 若干艘

  ④軍用車輛

  這批軍火在1937年初陸續運到中國。依照慣例,進口軍火也要先經過兵工署驗

收後,才發交部隊。茲將我經手驗收的4種火炮的情況分述如下:

  ①三七平射炮(又叫戰車防禦炮,簡稱「戰防炮」)

   三七平射炮是德國步兵正規使用的反坦克炮,口徑37毫米,性能頗好。這次

共來了120門,每門炮備有1000發曳光穿甲彈。當時我們對於國外近口的軍械在驗

收時只是發射幾發炮彈,觀察炮的各部動作是否正常,一般經驗都不曾發現過什麼

特殊問題,因而對於這批德國火炮更認為不會發生問題。在第一次驗收試射時並未

採取正規的防護掩蔽措施。不料發射了幾發炮彈之後,突然炮彈被炸成兩段,險些

把我炸傷,這在炮兵術語上叫「膛炸」(即炮彈未出炮膛就先爆炸),乃又換了--門

炮試射,數發之後又發生了同樣事故,這樣一來事情變得極為嚴重了。於是立即決

定,這批炮不能驗收,暫時不能發交部隊使用。但當時軍情吃緊,來不及向德方提

出抗議,而問題又必須立即解決。經過分析研究,首先肯定認為問題出在炮彈上。

再經過對於炮彈各部的仔細檢查,發現彈底引信和炮彈連接處的密封墊圈選用的材

質有問題。這批炮彈所用的密封圈是鋼質材料,硬度很高,不易起到密封作用,因

而在發射時炮膛內發射葯的火焰在高壓力下鑽入炮彈體內,引起了炮彈在炮膛內爆

炸。為了證實這一判斷是否正確,經將密封圈換成軟質材料後進行多次試射,結果

末再發現膛炸問題,證明判斷正確。於是把12萬發炮彈全部重新改裝,才發交部隊

  這個問題一經說穿道理本來十分簡單,但是這樣一個簡單問題竟發生在技術水

平極高的德國軍火上,開始時很難料想得到,因此費了不少周折最後才找到了這個

簡單問題。以後在這批德國軍火中的其他方面也出現了不少不應有的毛病,綜合起

來分析,這些並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有政治目的的技術破壞。原因是當時德國

和日本已在醞釀結成軸心國,德國賣給我們軍火為的是賺取戰略物資鎢礦砂。但他

又不願使他的軸心夥伴吃虧,因此採取這種欺騙手段。帝國主義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怎麼可能希望帝國主義對弱小國家能有真心的援助呢?

  ②十五公分遠射程要塞炮和卅口徑高射平射兩用炮(江陰要塞裝炮記)

  (一)起因。南京政府為了加強江防要塞火力,防止日本軍艦沿長江上駛威脅南

京,在對德國的軍火交易中定購了150毫米口徑的遠射程要塞炮4門,和88毫米口徑

的高射平射兩用炮8門。並決定把4門150公分要塞炮和4門88高射平射炮安裝在江陰

要塞,另外4門高射平射炮安裝在江西九江下游的馬當要塞。這批炮運到中國大約

已在1937年5、6月間。江陰要塞安裝新炮的工作由軍事委員會總負責,主持人是該

會某廳的一位副廳長,姓袁(名字忘了)。由他組織軍政部、海軍部、城塞局、兵工

署及江陰要塞司令部等單位成立了一個安裝新要塞炮的機構。工作進程分成三個階

段,每一階段指定具體負責單位和主管人員。其分工情況為:

  第一階段 選擇炮位 由軍事委員會袁副廳長負責主持。

  第二階段 基礎工程 由江陰要塞司令部許康司令負責。

  第三階段 安裝大炮及調整試射,出兵工署技士王國章負責。

  同時參加上項工作的還有幾名德國顧問,一名是德國退役海軍上尉(名字記不

清了),參加炮位選擇工作,一名是城塞局德國顧問齊梅曼,參加基礎工程工作,

他的翻譯名叫高國淦。另外還有隨炮來的兩名德國技師,負責火炮的操作訓練工作

  (二)選擇炮位。江陰原是一個舊的江防要塞地區,黃山、肖山原有舊要塞炮若

干門,都已落後不適合於當時的戰爭需要。新來的這批炮決定安在黃山區域,這是

大的原則,但具體的炮位要從軍事觀點出發進行選擇,所以要由軍政部,海軍部和

江陰要塞司令部從戰略戰術方面提出意見,定出幾個方案,然後組織大家到現場去

實地觀察,統一意見最後定案報請上級批准。我也參加了實地調查工作,但我的主

要目的是審查地形地勢,考慮如何把十幾噸重的炮件運上山來安置在炮位附近以便

安裝,以及將來安裝時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如何解決。對於軍事方面的要求我則沒

有責任參加意見,也提不出什麼意見。

  軍事委員會主持選擇炮位的袁副廳長是一個60多歲的老軍人,中將銜,好好先

生,毫無主見。他下面一個助手名叫吳國楨(不是當時的上海市長,只是同名同姓

),少將銜,比較認真負責,經常替袁出謀劃策。海軍部參加的代表名叫曾以鼎,

是某海軍艦隊副司令,少將銜,他經常發表意見,但和吳國楨兩人意見有分歧,看

法不同,發生矛盾。有時互相爭持不下,而袁副廳長卻兩邊都不得罪,不表示意見

,因而使得曾、吳兩人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那位德國海軍退役上尉另有一套意見,

並對曾以鼎有瞧不起的態度(同行是冤家),說話不夠謙虛,引起了曾以鼎的不滿

。於是形成了吳國楨和德國海軍上尉都對曾有意見的局面。在一次招待德國顧問的

宴會上,曾以鼎即席發言,他說:「俄們海軍中非常重視上下級的級別,如果有一

位將官在場,則低級別的軍官沒有說話的餘地」等等,這些話是對那位德國海軍上

尉的譏諷。當時翻譯員覺得這話有問題,並沒有把這套話原樣照譯(因為我懂德語

,所以聽得出來),所以沒有引起德國顧問的懷疑,但是吳國楨聽了曾的這番話後

,當時大為不滿,認為曾在這種場合說這樣話,是對外籍顧問的不禮貌,他立即起

來對曾進行指責,曾也不肯相讓,結果兩人衝突起來,勢欲動武,後經袁副廳長調

解,一場風波才告平息,大家不歡而散。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國民黨內陸軍和海

軍之間早已存在互相看不起的情緒了。

  選擇炮位工作經過視察了幾個地點之後形成了幾個方案,但在確定推薦結論性

的方案時,大家誰也不肯發表肯定性的意見,究竟贊成那個或是反對那個,都只是

說些各有優缺點模稜兩可的話,因而開了幾次會,拖了很久仍然定不下來,最後那

位德國上尉發表了他的看法,他推薦一個方案,大家對此既不表示反對也不表示擁

護,就把這個方案作為推薦的方案定下來了報請上級批准(實際上級也無人審查,

只不過是備案而己)。我當時對於這個炮位定得合理或不合理也沒法判斷,並且這

也不是我的本職工作,但總覺得這樣多的中國高級官員,中將、少將好幾個都不肯

表示肯定性的意見,如此重要問題卻只聽從一個德國退役海軍上尉三言兩語就算定

了下來,未免把國家大事過於當做兒戲了。這隻能說明國民黨的軍政人員腐敗無能

,怕負責任。我估計當時大家的心理是唯恐自己提出肯定性的意見照辦之後,一旦

要塞失守(這在當時已成定局)責任將追到自己頭上,為了明哲保身,還是不表示

肯定性意見為好。並且既然德國顧問表示了意見,最好遵照執行,即便出了問題也

與我無關了。但是事後證明這個炮位定的確有問題。因為這個方案把4門十五公分

要塞炮的炮位定在黃山面江的一處山腳下,射出方向只能是對著江面,而當時日本

軍隊都集結在上海、無錫一帶,最後也是從陸路上突破無(錫)福(山)防線直出江陰

要塞之背,迫使要塞守兵棄炮逃走。如果當初炮位選在較高位置,可以四面射擊,

未嘗不可給陸路進犯的敵兵施以打擊,雖然不能說因此而能保住要塞不失守,但也

不至於造成一炮未發就放棄要塞逃走的悲慘敗局。

  (三)安裝重炮。炮位選定之後,即由江陰要塞司令部組織力量進行炮基和掩體

等項土建工程的施工。我帶著一組技術工人和一組起重工人(每組五六名)先將裝箱

炮件沿山坡便道運到炮位,並開箱將炮件拆卸清洗準備安裝。同時將一門88炮臨時

安裝在山下的營房裡,由兩名德國技師進行操作訓練。基礎工程完成之後正式的安

裝工作大約在1937年9、10月間才開始。安裝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沒有發生什麼

問題。但是炮上的關鍵設備有一部份沒有隨炮運到,其中有88高射時的引信定秒機

沒有到,不能使用時間引信進行對空射擊,十五公分要塞炮的瞄準器沒有到,安裝

完畢後能不能進行校正,將來也無法瞄準。而更大的問題是十五公分要塞炮的炮彈

雖己運到,但引信未到,不能實彈射擊投入戰鬥。有一次日本飛機飛到要塞上空偵

察,那時88高射炮已經裝好可以使用,但是因為沒有時間引信的定秒機,不能使用

對空射擊的時間引信,只能臨時使用碰炸引信的炮彈對空盲目射擊幾發,這當然不

能發揮作用,坐失良機,十分可惜。

  當時戰局一天緊似一天,日軍己突破了無(錫)福(山)防線(這條防線建造

歷時多年,被譽為是東方的馬奇諾防線),正向江陰進犯進而直迫南京,大家把防

守南京的希望寄托在江陰要塞上,而新要塞炮卻因為沒有瞄準器,炮彈沒有引信而

不能使用。大家都很焦急。軍政部下了一道命令,限兵工署在10天之內解決炮彈引

信問題。兵工署隨即把這項任務交給我來負責解決。我對此事早已有所考慮,打算

選用十五公分重榴彈炮的引信代替。因為如果重新設計,重新製造新引信,10天決

無可能,只有用現成的引信改裝代替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有人擔心十五榴的炮管

長度是32倍口徑,長約6米,而十五公分要塞重炮的炮管長度是55倍口徑,長約9米

。炮管太長,唯恐炮彈未出炮管就已解脫保險。即有發生膛炸的可能而把炮管炸壞

。這雖然值得考慮,但是不經過試驗也不能得出完全否定的結論。更重要的是當時

只有這一絕招兒,除此更無別的辦法,已經是勢在必行了。至於沒有瞄準器的問題

則由於瞄準器構造極為複雜,又無實樣和圖紙,短期內無法設計製造,確實不能解

決,只有採用簡單辦法,利用象限儀測定抑角,用剪形望遠鏡測定方向進行瞄淮,

這樣也能勉強對付射擊,不過速度較慢。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就這樣決定下來,連

夜抓緊準備。

  (四)試炮經過。1937年11月中旬,國民黨軍隊從上海節節往北敗退,日軍突破

無福線後南京更加吃緊,國民黨政府機關紛紛逃走,兵工署大部分也都離開了南京

遷往漢口。我所在的技術司炮兵科也只剩下了科長趙學顏和我,還有一部分技術工

人約10多人。因為江陰要塞炮尚未經過試炮,還不能交給要塞司令部接收,這項任

務未完因而留在南京不能走。11月下旬我負責給新要塞炮改裝的代用引信已經如期

完成。

  兵工署署長俞大維要親自去江陰要塞主持試炮驗收和交接工作。當時由炮兵科

長和我籌備試驗新炮的一切準備工作,並攜帶著改裝好的代用引信隨俞大維前往江

陰,大約在11月25日前後由南京出發。同行者除了炮兵科長趙學顏和我以及技工五

六人是負責試炮的專業人員外,還有署長俞大維和他的秘書、隨從等10餘人,組成

一個包括大小汽東七八輛的車隊,在晚上7點天黑以後出發,這是為了避免白天日

本飛機轟炸公路目標所採取的安全措施:離開南京不久天就下起了小雨,江南11月

末的天氣已是初冬,冷風秋雨寒氣襲人,行到半路只見對面燈光耀眼,一個龐大的

車隊發出尖銳的嘯聲迎面開來,走近了一看原來是炮兵第十團的一部份機械化重炮

部隊。

  這批重炮原來駐紮在江陰江邊,為的是加強江防火力,目前戰局日緊反由前線

撤退,這難道是為了保存實力而作的戰略退卻嗎?看來當局對於江陰要塞的作用已

經喪失了信心,準備放棄了。思念及此無比悵惘。到了江陰已是半夜。第二天全體

人員到了黃山要塞新炮陣地。我指揮著把試炮的應用設備布置就緒。這次試驗除了

觀察新炮的結構在射擊時是否正常以外,更重要的是試驗新改裝引信的性能,第一

是否安全可靠,會不會發生膛炸。第二在射中目標後是否作用敏銳,立即爆炸發揮

作用。為了試驗引信的安全性,一般辦法是在距炮口前半米遠的地方立上木板,炮

彈射出離開炮口之後首先碰穿木板,如果不發生爆炸,則說明炮彈在炮管內行進時

,即便遇到了障礙也不會爆炸,因而證明引信是安全可靠的。作這種試驗時,為了

防止一旦引信失靈炮彈真的爆炸,將把炮口附近的設備及人員炸壞,因此試驗時不

使用裝有真炸藥的炮彈,而是用一種只裝有少量發煙劑的試驗炮彈,並在炮彈體前

部鑽上許多小孔,如果引信不可靠,則在碰到木板時將把炮彈引炸,這時即有煙霧

從彈頭小孔冒出。我們為了這次試驗準備了這種發煙彈若干發。

  試炮時除了兵工署的人員(這是移交方)以外,還有江陰要塞司令許康和新任

總台長劉芹生以及要塞方面的人員多人(這是接收方),形勢至為隆重,因為通過這

次試驗將決定這批新炮是否能由要塞驗收。如果試驗沒有問題,要塞方面即沒有理

由不驗收,而在要塞方面驗收之後,兵工署才算完成任務。以後要塞的命運如何即

和兵工署無關。反之,如果試驗發生問題,要塞方面可以拒絕驗收,而兵工署將交

不了差。將來日軍來襲,火炮不能發探作戰能力,責任將由兵工署承擔,而我是直

接承擔責任的人。如果通過試驗證明引信不能使用,在當時那種緊張局面下,南京

各兵工廠已好全部遷走,再想別的辦法已無可能。又怕的是萬一炮彈發生膛炸,把

炮炸毀,則在當時的軍事行動情況下,很可能加上一個「貽誤戎機"的罪名,受到

嚴厲的處分。因此這次試驗直接關係到我個人的生命安危,所以心情特別緊張。不

過我心裡還頗自信,覺得頗有一定把握。而炮兵科長趙學顏,是我的直接領導人,

如果出了問題他也逃脫不了間接責任,他的心情自然也不平靜(他最擔心的是由於

新炮炮管校長,怕發生膛炸)。不過一切疑問都要通過試驗才能證明。

  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兵工署長俞大維親自主持這次試驗,他下達命令,宣布

射擊開始。由我指揮射擊。首先向要塞上的人員解釋這次試驗的目的和證明的措施

,並請他們注意觀察,當炮彈碰穿木板之後有沒有發煙現象。解釋清楚之後正式開

始射擊。第一發用的是試驗發煙彈,發射之後炮彈碰穿木板飛去,並未看見發煙,

這時我心中更有了底。接著第二發用的仍是發煙彈,仍然沒有看見發煙。當時俞大

維喊了一聲:」實彈!」這是命令用裝有炸藥的真炮彈射擊,這是真正的考驗。當

時雖然經過兩次發煙試射後都無問題,但實彈卻是真刀真槍,如果出了問題。後果

不堪設想。趙學顏聽到命令之後,低聲問我:「老王啊!怎麼樣?」意思是問我敢不

敢試。我心想,反正早晚總要過這一關,兩發發煙彈都無問題,已經有了相當把握

,何況那時已是箭在弦上,不試也不行啊!我當即答覆說:「干吧!」於是裝填了

一枚實彈,一切人員都到掩體內待避,以防萬一。隨著我的一聲射擊命令「放!」

大炮轟鳴,炮彈飛出直奔江心,過了--陣才聽見了遠處傳來爆炸聲音,這是說明新

改裝的引信不但在炮管內保險不會爆炸,而到達目標後,又能立即爆炸,這完全符

合對於炮彈引信的要求條件,第一發實彈射擊之後,俞大維又下命令,「再來一發

。」總計一共發射了5發炮彈,完全證明新改裝的引信完全合格,可以使用。至於

炮的本身各部機件動作也都正常,沒有問題。要塞方面人員也都認為一切合格,同

意接收,當即辦了接交手續,一場驚險局面,順利結束,我心中的一塊石頭也落了

地。

  以後聽說,日軍沿公路由陸路迫近江陰,要塞炮無法發揮作用,要塞部隊放棄

了陣地撤走,撤退前把炮閘拆下,丟進了江中。

四 「海容」號軍艦拆炮記

  1937年11月間,我正在江陰要塞安裝新要塞重炮。一天,我在88高射炮陣地的

山坡上遙望長江,看見有很多艘海運客貨輪船順江下駛。這些海輪都是國營招商局

以及私人資本經營的輪船公司所存的船隻。在抗日戰爭之前都行駛在沿海各港口。

抗戰以後,為了逃避日本海軍的襲擊,紛紛開進了長江內來避難,這些船廠駛到了

要塞下游就都停下來了。由山上遠望下游江面,只見船隻雲集,一字排開,頗為壯

觀,但卻不知意欲何為。第二天我又到山上炮位工作,遙望下游則一隻船影都沒看

見;昨天的船隊不知何處去了。當時心中困惑不解。又過一天我由江陰回南京彙報

工作,乘的是軍政部的差船(即交通船)。上船之後只見滿船都是海員,隨身都未

攜帶行李,個個面目憔悴,神色張惶,情形極為狼狽。詢問之下才知道他們都是那

些客貨輪上的海員,據他們說,前些天他們奉到命令,叫他們準備一個月的給養和

燃料,等待執行特別任務。不久就要他們把船開到江陰下游停泊待命,前天晚上突

然通知他們,全體船員一律離船,不許攜帶任何物件,並把他們趕上了另外一艘運

輸艦上,運到了江陰,今天要送他們到南京去。他們的輪船就在當天晚間鑿沉江底

了。據說這是國民黨為了防止日本軍艦溯江上犯,所採取的堵塞航道的措施。

  我乘的差船啟航後沿江上駛,看見在江陰江面上停泊著很多國民黨海軍的軍艦

,我現在記得的有「寧海」、「平海」兩艘姊妹艦,這是抗戰以前從日本買來的比

較新式的軍艦。另外還有一艘大的軍艦,「海容」號,以及一些小型艦艇(當時中

國的大型軍艦有所謂「四海」,即海圻、海琛、海容、海籌,但皆老舊),在當天

下午四五點鐘差船到了南京下關碼頭,我看見國民黨海軍最大的軍艦「海圻」號,

停泊在南京江面。第二天我到兵工署彙報安裝要塞炮工作進展情況,接著第三天兵

工署又交結我一項新的緊急任務,命令我馬上到江陰去,從海軍軍艦上把大口徑海

軍炮拆下來。原來就在我離開江陰的第二天,大批日本飛機飛到江陰轟炸,目標是

停泊在江面上的我國軍艦,當時被炸沉炸傷了不少艦隻。

  最新式的軍艦「平海」號被炸沉沒江心,「寧海」號被炸傷後開到江邊擱淺,

大型軍艦「海容」號則逃到了上游。由於這些軍艦都已老舊不堪,大型軍艦的「四

海」上連高射武器都沒有,不敢出海和日本軍艦作戰,只能躲在長江以內避難,但

也逃脫不了作為轟炸目標的命運。因此軍事當局決定也把這批軍艦鑿沉在江陰附近

江面最窄之處(也就是那些客貨輪船被鑿沉的地方),加強阻塞航道的作用。在這

些大型軍艦上裝的主力大炮還有用處,所以要把大炮拆下來,可以作為要塞炮用。

交給我的任務就是到江陰去把尚來炸沉軍艦上的大炮拆下來,並且要求立即行動。

但是當時誰也不了解江陰方面軍艦的情況,也無從著手準備。

  我奉到命令之後立即乘小汽車連夜出發(白天有敵機沿公路掃射),黎明以前

到了江陰,即向當地的江防指揮部聯繫,據指揮部人說,大型軍艦隻有「海容」號

未被炸沉,現已逃到了鎮江江面,要到鎮江去才能找到它。可巧當時的海軍部長陳

紹寬趕來江陰視察海軍被炸情況,正要返回南京,陳紹寬也知道我的任務,遂即叫

我乘他的旗艦「中山」號往上游駛去。

  我從留在江陰安裝要塞炮的技工中帶去了3名,並邀請城塞局的一名德國顧問

齊梅曼和他的譯員高國淦一同前往。大約上午3點左右「中山」艦起錨開航,從江

陰出發,陳紹寬招待我們一行人在船上會議室內閑談。溯江而上看見「寧海」號軍

航歪斜擱淺在江邊,江面上沒再看見其它船隻。大約上午11點左右船到了鎮江江面

,見到「海容」號軍艦停在江心。我們下了中山艦乘小汽艇登上了「海容」號,並

和艦長見了面。船長姓歐陽,名字記不起了,福建人,他已接到南京的命令,知道

了我們來的任務,並且也知道了他的軍艦即將鑿沉,言下不勝唏噓。當時有一嫂運

輸艦停靠在「海容」艦旁,水兵們正在往運輸艦上搬運東西,都是一些生活用品,

上上下下亂亂紛紛。艦上左右舷的小口徑炮(75毫米口徑0都已由艦上的人拆下來

了,只剩下頭炮和尾炮未拆,這兩門都是150毫米口徑的海軍炮,德國克魯伯炮廠

出品。

  由於炮件重量較大,拆卸不方便,艦上的人準備放棄不拆了。但我們來的任務

正是要好大飽,如果不把大炮拆下來,任務就算沒有完成,但是我們來時毫無準備

,只是赤手空拳,因此首先要向船長進行說服,希望他們配合我們共同把這兩門大

炮拆下來,因為我們只有三四個人,只能在技術上出出主意,主要力量還是要依靠

艦上人員。由於艦上的起重吊杆只能用重兩噸,而最重的炮件重有5噸,超過了吊

桿起重能力一倍還多,吊不起來,確是一個現實問題,經由我們幾個人商量,得出

一個辦法,即在船的主桅頂上安上一個滑車,穿過一根綱繩,利用甲板上的起錨機

絞盤作為卷揚動力,這樣可將最重炮件吊起來,然後由停靠在艦旁的運輸艦用它的

吊杆從橫的方向來拉(起重工人的術語叫「奪」)。這樣一點一點把最重炮件移到

運輸艦上。這個方案擬定之後和艦上人員商量,他們同意這個辦法。安置滑車,准

備工具等工作都由艦上人來負責,我們則負責拆卸炮件。大約下午兩點左右準備完

畢,開始拆卸吊運工作。那天日本飛機不時到上空偵察騷擾,艦上的人員才挨過炸

不久,都已成了驚弓之鳥,一聽警報就亂紛紛地下艙躲避,工作進行頗受影響。

  幸好天氣陰沉細雨霏霏,敵機未來轟炸。下午5點左右,我看到「海圻」號從

艦旁下駛,雙方互道旗語,據歐陽艦長告訴我說,「海圻」號艦也是駛往江陰下游

準備鑿沉的,言下大有同命相憐不勝物傷其類之感。「海圻」號上的頭尾兩門主炮

仍在艦上,未被拆下。歐陽艦長對我們說,他是在「海容」艦上從當見習軍官開始

逐步升為艦長,已在艦上幹了20多年。當時那位德國顧問齊梅曼對我說:「我要是

這位艦長,我就不下船了」意思是他將隨船共沉,以身殉船,這是德國海軍的傳統

作風,艦長是要和本艦共存亡的。中國的這批老舊軍艦有的還是清朝遺物,早已陳

舊落伍,但在舊中國的政治舞台上,海軍軍閥卻依仗這批力量走私運煙(鴉片),參

加內戰,反覆雲雨,助紂為虐,無惡不作;國民黨政府成立之後,仍然維持著這批

破舊殘貨支撐門面,自欺欺人,實際上都是不堪一擊的廢物,將他們銷毀鑿沉本無

足惜,但在對敵作戰失利,敵軍迫近首都之時,不思抱著自我犧牲精神,和敵人最

後一拼的主動攻勢,而是被迫鑿沉,不免令人傷感耳。

拆炮工作照原定方案進行得很順利,先拆船頭主炮,一直拆到午夜才全部拆完,並

運到了運輸艦上。下一步準備繼續再拆船尾主炮。正在這時(約第二天黎明兩點左

右)艦上接到了南京電報,命令「海容」艦即刻起航開赴江陰下游待命。運輸艦隨

即離開「海容」號他去。拆炮工作無法繼續進行。共只拆下了十五公分海軍炮一門

,也算是完成了任務,乃和歐陽艦長告別,下了「海容」號,由一艘魚雷艇把我們

送向江陰。第二天我回到南京彙報經過,這件別開生面的拆炮工作至此告一段落。

  1939年我在重慶五十兵工廠任制炮所主任時,這門由「海容"艦上拆下來的十

五公分海軍炮被運到了五十廠,需要修配補充一批零件。我重睹舊物倍增傷懷。這

門炮經五十廠修好之後據說安裝在宜昌下游的三斗坪山上要塞,日軍進犯宜昌時據

說它還打了幾炮。果真如此則我當年拆炮時所付出的勞動沒有白費,堪以告慰了。

五 在湖南衡陽東陽渡接收國外火炮

  1937年底我被派到湖南衡陽東陽渡去工作。當時由於沿海口岸都被日軍佔領,

海外運來的物資只能經過香港,再轉粵漢鐵路內運。因此兵工署在湖南衡陽設立了

一個大軍械庫,儲存大批軍械,分發給各野戰部隊使用,而在衡陽湘江南岸粵漢路

上的一個小火車站「東陽渡」設立了一個外來軍械接收站。在距車站約一公里多的

東陽渡鎮附近,沿江岸蓋了一所大的臨時庫房和兩排員工宿舍。我帶著炮兵科的八

九名技工和二三名技術員負責外來炮兵器材的裝配、調整、試驗、射擊等驗收工作

。經我手接收的各項炮兵器材如下:

  (一)德國的30倍十五公分重榴彈炮24門 這批重炮是當時德國國防軍的正規武

器,和我1936年在德國萊茵炮廠驗收的32倍十五榴相似,但炮身較短,為30倍口徑

,射程也較近,約13公里。由於全炮體積龐大,是拆散運來的,因此首先要進行裝

配,並對氣壓液壓等系統進行調整。但是由於在東陽渡附近找不到合適的射擊場,

所以沒有進行射擊試驗。在檢查炮件時,發現有使用過的痕迹,並在附件箱內找出

有德國部隊的番號標記,估計這批炮是從德國部隊上換下來的。這種炮的技術水平

在當時國際上是屬於第一流的機械化重炮。隨炮運到牽引汽車24輛。當時用這批重

炮裝備了一個重炮團,番號是炮兵第十四團。

  (二)蘇聯援助的火炮一批共3種:

  ①三七戰車防禦炮l00門 這批炮的構造型式完全是按照德國設計製造的。這在

當時國際上已屬於第二流的水平。加之製造質量很壞,並已用舊,磨損程度極為嚴

重,不可能保證射擊精度。全炮體積不大,整體運來,沒有什麼裝配工作,只是校

正一下瞄準線,並加以清洗而已。

  ②115毫米重榴彈炮80門 這批炮式樣陳舊,構造笨重,炮身上刻著的製造年份

是1890年,距我們接收時已將40年,還是第一次歐戰以前帝俄時代的東西。全炮重

量特大,射程又近(只5000多米),原來是用6匹馬挽拽,但是中國馬體小力弱,

隨炮來的挽具尺寸太大,和中國馬體不相配合,用8匹馬拉都很吃力。當時中國北

方產馬地區都已淪陷,馬匹來源困難,很成問題。這種炮發給部隊以後,據說炮兵

指揮官都不敢把它們拉到前線去,因為過於笨重,運動性能太差,射程又近,容易

丟失,負不起責任,不敢使用。

  ③76.2野炮(口徑76.2毫米)160門 這批炮比較新式,但也是第一次歐戰時的東

西。用6匹馬挽拽,其困難情形和上述115榴彈炮相同,不過這種炮的射程較遠(約

9000米,)還可使用。

  ④英國造的2公分機關炮100門 這批炮的設計比較新式,質量也好,整體運來

,沒有什麼裝配工作,試射時沒有發現問題。

  我在東陽渡工作到1938年8月份,那時廣州又已將淪陷,粵漢路運輸不通,外

來物資中斷,接收任務陷於停頓。

六 在重慶五十兵工廠製造火炮的經過

  1938年我在湖南東陽渡接收國外運到的火炮,到了七八月間,廣州、香港進口

來源斷絕,接收工作停止。當時廣東潖江炮廠正在遷往重慶重建新廠,改名為五十

兵工廠。兵工署調我到五十兵工廠工作,我於1938年8月離開了東陽渡前去重慶。

  重慶五十兵工廠的前身是廣東潖江兵工廠,這是廣東軍閥陳濟棠用地方經費委

托德國萊茵炮廠籌辦的一個制炮廠,廠址在廣州附近的潖江。該廠原計劃的規模可

以製造105毫米輕榴彈炮,以及炮彈,引信等配件。機器設備比較新式,在當時中

國各兵工廠中算是一個最現代化的工廠。建廠不久尚未正式投入生產,1935年陳濟

棠就被蔣介石打垮,這個工廠即由南京兵工署接收,並委派原兵工署技術司司長江

杓去當廠長。抗日戰爭以後日軍南犯,廣州吃緊,兵工署決定將全廠遷往重慶,在

重慶附近長江下游的銅鑼峽外郭家沱山溝里劈山平地重新建廠。廠內生產單位按產

品種類劃分,分別成立了制炮所,製造火炮;彈夾所,製造炮彈;引信所,製造炮

彈引信;火工所,負責裝填火藥等主體生產單位,以及工具所、鑄工所、鍛工所、

木工所等幾個輔助單位。五十兵工廠在當時是中國唯一的能製造線膛炮的工廠。我

從1938年調到五十兵工廠工作後,到1948年離開,共計在該廠工作了10年,一直從

事造炮工作。

  五十兵工廠的製造能力是按照製造德國制式105榴彈炮而設計的,可是大的鍛

件,包括炮管等主要炮件全由德國供應毛坯,至於精密件瞄準器則由德國供應全套

成品。抗戰以後國外供應線斷絕,國內又無鋼鐵工業可以提供造炮材料,因此全廠

設備停工待料,無事可干,急待尋找出路。乃在全國各軍械庫內搜集到了一批早已

廢棄的150毫米重迫擊炮炮管,並將其利用作為原料,設計了一種153毫米口徑的重

迫擊炮,炮架帶有緩衝裝置,比較新式。又設計了新的迫擊炮彈;配成丁一種新的

產品。前後生產了大約100多門。這是五十廠的第一種產品。以後內德國運到了一

批二七戰車防禦炮的材料和毛坯,該廠又改為製造三七戰防炮。根據毛坯數量共制

造了100門。由於當時國內沒有可提供造炮材料的鋼鐵廠,找不到較大材料可以利

用;乃改成製造60毫米小迫擊炮,這對於該廠的設備能力實屬大材小用,並且每況

愈下。由此可見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鋼鐵工業,則國防工業就成了無米之炊,不能生

存下去了。

七 試驗及試製無后座力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空降部隊配備了無后座力炮,收到了很大戰果。以後

美國也開始研製無后座力炮作為射擊坦克之用,這在當時是一種新式武器。

  1946年重慶兵工署向美軍辦事處商洽,邀請美軍派人來重慶表演無后座力炮。

美軍乃由駐琉球島的部隊中派出了幾個人攜帶著57毫米和75毫米無后座力炮各一門

,炮彈若干發來到重慶表演。這次表演的一切對外聯絡工作由兵工署的朱風儀負責

,而一切表演場地的布置警戒任務交由五十兵工廠負責。五十廠廠長丁天雄把這項

任務交給了我。當時選定了在五十廠對江的廣陽壩為試驗射擊場。這是一個已經不

用的舊飛機場。根據美軍方面準備表演的項目計有:懸掛射擊試驗、穿甲試驗、穿

破水泥工事試驗等。懸掛射擊試驗,是把一支步槍和一門57無后座力炮並排懸掛在

--個橫杆上。先發射步槍,這時步槍由於后座力的作用往後甩出很遠,然後往複擺

動不停。再發射無后座力炮,這時炮身靜止絲毫不動,證明確實沒有后座力。穿甲

試驗時要設立一塊4英寸厚的坦克鋼板作為靶子。穿破水泥工事試驗時,要建造一

座厚約1米的水泥牆,上面畫出一個射擊孔的形狀,大約在50米距離外射擊,觀察

其命中精度。這些準備工作一切就緒後定期表演。表演那天來賓很多,每個項目進

行得都很順利,達到了預期目的,各方都很滿意。事後美軍方面同意把這兩門炮留

給兵工署。

  這兩門無后座力炮決定暫由五十兵工廠保管。我當即對該炮作詳細研究,並組

織力量將炮和炮彈拆開,測繪圖紙,分析材料,準備試製。由於沒有炮管材料,只

試製了57無后座力炮兩門,炮彈若干發。經過試射結果和原炮的技術性能基本相同。

1947年兵工署在南京組織各兵工廠表演新式武器。我帶著這兩門炮前去參加。但

以後並未正式批量製造。

鐵血還是有些好貨的,可惜墮落了

http://bbs.tiexue.net/post_6252466_1.html

1936 年4 月,中德兩國政府簽訂了《中德信用借款合同》。這個合同實際是將先前南京政府與克蘭簽訂的合同升級為兩國政府間的合同,同時由德國政府向中國南京政府提供 1 億馬克的貨物信用借款。對國民政府來說,政府間的新合同無疑比同私人簽訂的老合同更有利,特別是從加強國防的角度來看;但對德國政府來說,這只是一筆生意 而不牽涉政治立場。當時,納粹德國正在加速重整軍備,其陸軍需要在中國檢驗其新式武器,國防經濟部門需要獲取並貯藏中國的戰略礦產原料,工業巨頭及軍火商 人需要向中國推銷其產品並擴大銷售,這幾方面形成了推進對華貿易的主要力量,並促使納粹政府從後台走到前台。

1936 年和1937 年是中方購買德國軍火的高潮。中國從德國訂購的海陸空軍裝備及軍火物資種類繁多,大到飛機潛艇,小到手槍子彈,幾乎無所不包。

據有關報告,自1934 年8 月中德易貨合同實施後,中方對德訂貨(包括軍火和軍工設備)總值為3.89億馬克,已實施的長期訂單為1.4 億馬克。截至1937 年10 月,由德國運抵中國的軍火物資為5000萬馬克。

隨後在11 月,應中方緊急訂貨,德方從其國防軍裝備中抽調了5300 萬馬克軍火物資啟運來華。12 月,德方又啟運了兩批包括十幾架俯衝轟炸機在內的共值4400 萬馬克的軍火物資來華。

清單

從30年代早期,我國就向德國訂購了大批軍械。1934年4月,蔣介石按照塞克特將軍的建議向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訂購了24門15厘米口徑野戰榴彈炮及2.4萬發炮彈,總價值900萬馬克。這批裝備1936年運到中國,在淞滬會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年,中方繼續向德國訂購軍火如下:15厘米萊茵鋼防空炮24門;3.7厘米萊茵鋼地面野炮20門;7.5厘米萊茵鋼反地雷長程炮20門;毛瑟24型步槍數千支;西門子通訊器材;蔡司望遠鏡;15厘米炮之機動戰車100部;德制坦克36輛;120米架橋軍用設備(包括舷外發動機附袋等設備)及探照燈、竊聽器、無線對講機、80-100公里西門子電纜等,總價超1500萬銀元。

據《孔祥熙為德訂購武器致蔣介石函》(1934年4月26號) 記錄,1934年自德軍火購貨還包括:卜福斯高射炮16門;大炮牽引車32輛;高炮配件14件(7月初瑞士交貨);15厘米大炮12門;10.5厘米大炮36門;輕機關槍5000支(8月底漢堡交貨);坦克車:中型6噸12輛、小型2噸12輛及4.7厘米坦克炮彈3200發(9月底前交貨);4.7厘米坦克炮彈6000發(11月前交貨);二十響駁殼手槍5000支配彈500萬發(6月底前交貨);二十四年七九步槍1萬支並子彈1億發(1935年2月前漢堡交貨);飛機炸彈樣本5種(共215枚)(6月前到滬);坦克車:中型4輛、小型4輛、4.7厘米坦克炮彈2860發(1935年5月1日前交貨)。

《1935年12月23日何應欽為購德軍火價格事致翁文灝函》 顯示,1935年內已由德運華之軍火有:2厘米高射炮12門;3.7厘米高射機關炮6門;79步槍鋼心彈2300萬粒;3.7厘米戰車炮60門;79重機槍子彈500萬粒;3.7厘米平射炮炮彈14.2萬粒;2厘米高射炮彈3.6萬顆;探照燈9架;竊聽器6架;鋼盔9.5萬頂。

1936年初,顧振代表團成功訪華後,德華軍火貿易呈顯著上升趨勢。顧振在德簽訂巨額軍火合同 。其內容如下:

A 陸軍訂貨:1001鋼盔22萬頂;花樣鋼盔24.1萬套;3.7厘米練習炮彈3000發;SMK子彈(79鋼心彈)3000萬粒;SS子彈1億粒;子彈盒600萬粒;燃料車1輛;3.7厘米防戰車炮124套;3.7厘米防戰車炮瞄準鏡124套;3.7厘米防戰車炮附件20套;3.7厘米防戰車炮炮架牽引架104套;3.7厘米放戰車炮炮彈12.4萬發;6噸戰車15輛;偵察銅甲車輛;10.5厘米炮連同每炮1000發炮彈604套;L.F.H.18炮彈1004粒;10.5厘米炮彈6萬粒;

B 海軍訂貨:15厘米跑8套(1連);輕汽油快艇3艇;快艇用魚雷24具;快艇隨護艦1艇;江道封鎖線、指揮旗若干;8.8厘米SKL45炮20套(5連);8.8厘米炮連探照燈8套;快艇5套及快艇用魚雷40具;水雷布艇1艇;江陰要塞用15厘米帶盾長射程要塞炮7門並彈藥3500發爆炸彈;射擊指揮器材全份;海軍用15厘米猛烈開花彈450粒;前撞碰炸引信150顆;前撞計時引信600發;鋼殼10.5厘米猛烈開花彈900發,前撞碰炸引信300顆;前撞計時引信XXX發。

C 空軍訂貨2厘米高射炮120套(10連);2厘米高射炮炮彈3000粒;3.7厘米高射炮60(10連)套及高射炮炮彈18萬粒;Flakls摩托若干;炮兵探照燈全部裝備1套;2厘米高射炮炮彈增至36萬粒;2厘米戰車炮彈1.5萬粒;3.7厘米戰車炮彈1.5萬粒;載重車12輛;汽油車6輛。

另有《1936年度中國政府對德易貨輸華軍火訂單》 與《1937年夏秋中國政府及海軍部對德軍火訂單》 均可反映出,中國政府在1936∕37年度向德方訂購了大量軍火。關於這一歷史事件,馬振犢先生在《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中國和世界研究,戰時德國對華政策》中有詳細記載。

由於我國政府在1936∕37年間訂購了大量德國軍火,期間或有調換或有補充刪減,另外軍火進口的渠道又多,今日已很難統計德國軍火輸華的具體貨物及數量。但中方獲得大量德國軍火是不爭的事實。比如說,在1936年9月至1937年2月,僅僅高射炮和戰車炮兩項中國軍隊就接受到德國軍火6批次,具體數量如下:3.7厘米戰車炮124門;3.7厘米高射炮60門;2厘米高射炮120門;8.8厘米迫擊炮(兼高射用)16門;另有探照燈1個連。這些火炮裝備了防空學校、江陰要塞、南通要塞、南京要塞、戰車營、交通兵學校、高射炮第4∕5∕6∕7營等。

對德國軍火在中國的情況,美國學者柯偉林在《德國與中華民國》一書中曾這麼表述,「到1937年7月,南京城防已經配備了德制88毫米高射炮和防空警報系統;在南京的街道上可以看到75毫米克虜伯大炮和亨舍爾及MAN型坦克;梅塞施密特和斯圖卡型戰機即將被進口以補充容克斯戰機。中國軍隊還訂購了12艘潛水艇和幾艘戰艦。經過整編的使用德制裝備的部隊達到30萬人,其中精銳部隊8萬人。」

以上是說明在七七事變前,德國軍火輸華的情況。這受到了國內外歷史學者的一致認同。筆者在這裡採用了前者先賢的成果,希望能夠準確的說明問題。

下面,我們著重研究的是在七七事變後,德國軍火的繼續輸華。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中日兩國在華北和上海地區進行了大規模戰鬥。尤其是在淞滬會戰中,中國政府集結了受德國顧問訓練,採取德式裝備的精銳部隊對日進行作戰,雙方投入兵力近百萬,戰事不斷擴大,對軍火的需求十分迫切。由於我國的國防工業基礎差、剛起步,不能做到武器的自給自足,不得不對外大量採購。而其時我國第一沒有足夠的外匯,再者世界大國由於各自的利益不願向我國輸出大量武器,所以我國的抗戰處在很被動的境地。這時,納粹德國向中國出口了大量軍火,有力的支持了中國的抗戰。

1937年11月1日,鑒於中日戰場形式,中方向德方追加訂單如下:10.5厘米榴彈炮36門並炮彈3.6萬發;3.7厘米高射炮30門並炮彈19萬8千發;15厘米海防重炮4門並炮彈900發;炮彈引信2000個、引信火藥2000單位;8.8厘米海防炮射擊吊引機器4架、炮彈320發、炮彈引信火藥1350單位;6ME瞄準測量儀器2架;Henschel汽車100輛。此項訂單約合3700萬馬克,加上以往的訂單和孔祥熙在德國的訂貨合計5300萬馬克。

1937年12月德方起運兩批軍火輸華:

1、 1937年12月初起運軍火

50公斤飛機炸彈2500枚;10公斤飛機炸彈20000枚;燃燒彈25000枚;150厘米探照燈2套;防毒面具10萬隻;3.7厘米高射炮彈72000發;10.5厘米火炮36門並炮彈36000發;步槍子彈3千萬發;15厘米海防重炮4門並炮彈400發;測量儀器2件;8.8厘米炮彈320發;13厘米高射炮汽車及零件13套;輕迫擊炮炮彈原鋼25000發;HS123速墜轟炸機12架。 以上軍品合計價值1900馬克。

2、 1937年12月15日起運軍火

50公斤炸彈8500枚;10公斤炸彈30000枚;燃燒彈75000枚;150厘米探照燈27架;聽音機18架;60厘米探照燈36架;3.7厘米高射炮炮彈54000發;3.7厘米防戰車炮炮彈50000發;步兵子彈2千萬發(以上價值1500萬馬克);7.5厘米高射炮24門(6連)並炮彈92000發;另有Ju86 戰鬥轟炸機(數不詳)。以上軍品合計價值2500萬馬克。

以上兩筆合計4400萬馬克。據陳仁霞《中德日三角關係研究》,「1938年3月中旬,最後一批價值3000多萬馬克德國軍火運往中國。」看來剩餘900萬馬克的軍火應該是在1938年3月間最後運往中國。

以上表明,在抗戰爆發後,德國對於中國的軍火緊急訂貨給予了充分支持,其由德國國防軍裝備中緊急抽運來華,總價值5300萬馬克。這些軍品抵華後,對支持中國的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最近有一種觀點是,「在中國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希特勒要求中國以外匯支付武器價款,否則就停止交易」,這是對中國的抗日事業「雪上加霜」,是德國趁火打劫,暴露了德國帝國主義的真面目。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從以下的材料中解讀。

1938年10月,德國經濟部代表佛德與中方在重慶清理了過去的易貨欠賬。據合步樓公司統計,當時中德雙方易貨總賬目如下:

中德雙方清理易貨貿易總賬合步樓公司報告

1、 自1934年8月中德貨物互換合同實施以來中方對德方訂貨總值4億馬克以上

2、 經過部分撤銷訂貨後訂貨總值降為3.89億馬克。

3、 1937年秋季前進口德國以「互換合同」為依據辦理。

其長期訂單內容為:

A 已實施之長期訂單

* 鋼鐵廠、軍工廠設備 7200萬馬克

(包括琵江口兵工廠擴充部門)

*海軍快艦及母艦 1600萬馬克

*潛水艇及其母艦、水雷、魚雷設備 4200 萬馬克

*水雷布防艇、內河水雷、15公分防重炮等其他軍備 1000萬馬克

以上合計 1.4億馬克

B 至1937年10月止由德國運到之軍火5000萬馬克

C 1937年內中方追加軍械訂單 1.99億馬克

(其中蔣介石交下訂單5800萬馬克、孔祥熙交下訂單9200萬馬克)

以上德方總計輸華軍火價值(包括已交貨及未交貨者)3.89億馬克

至1937年10月止,中方輸德礦產原料價值2150萬馬克,加上德方貸給中方1億馬克信用借款,計1.215億馬克。德方供華軍火、工業產品總計價值1.9億馬克,減去上述款額1.215億馬克,中方尚欠德方未抵償數位6850萬馬克。(1.9億-1.215億=0.685億馬克)

抗戰爆發後中方對德方短期軍械之緊急訂貨,1937年11月1日由德國國防軍裝備中緊急抽運來華,該項軍火價值:

* 孔祥熙以往訂單催辦者 1400萬馬克

* 孔祥熙臨時追加訂單 3700萬馬克

* 其他舊訂單價值 200萬馬克

共計 5300萬馬克

中方已匯德方1030萬美元(據德方要求以現匯付款)價值2550萬馬克,尚欠2760萬馬克(=1100萬美元)。 ($ :M=1:2.475)

對以上材料分析可知:

1、1936年4月8號簽訂的《德華借款合同》規定由德方向中方提供1億馬克的信用借款。這使得我國可以賒貨 價值1億馬克 。至抗戰爆發前,中德易貨貿易中,我方輸出價值2150萬馬克貨物,換取價值1.9億馬克德國軍援。即使算上1億馬克借款,我方仍需支付6850萬馬克。此賬目未結清。

2、抗戰爆發後,我方緊急訂貨,德方抽調國防軍裝備供給,價值5300萬馬克。我方僅僅支付價值2550萬馬克(1030萬美元)。仍欠2760萬馬克。此賬目至1938年10月尚未結清。

也就是說,在中方已經賒貨1億馬克,且尚欠6850萬馬克的情況下,德方要求中方現匯購貨或是提供相應的原料,這是完全合理的。即使沒有七七事變,我方因已用足1億馬克的信用貸款,再次購貨必須立刻支付外匯或是相應的礦產原料。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在希特勒已經做出明確指示的情況下 ,德方在中方只支付了50%不到的貨款後,仍然全部發貨(5300萬馬克)。這實際上是對中國非常有利的支援。

目前主流的歷史學觀點對於該問題的認識是兩個方面:首先,肯定德國在抗戰爆發後堅持軍火輸華的事實。其次,判定這種德國軍火援華純粹是商業性質。「因為如果不給中國提供按合步樓條約規定的2.82億的德國馬克軍火,德國的軍火工業將面臨巨大損失,並關係到生死存亡」。

1937年11月12號,淞滬會戰失敗,上海失守。12月13號,日軍攻陷南京。對德方來說,,中方這個「商業」夥伴發生了重大內部變動,有大大消弱或是喪失還款能力的可能。而目前的形勢是中方尚欠德方1億貸款及6850萬貨款。從商業角度來說,首先應立即停止繼續賒貨,防止更多債權無法收回,其次爭取儘可能的回收貨款,減少損失。這是基本的商業思維,全世界沒有例外。除非德方對中方的繼續還款能力確信無疑,否則,單從商業行為上說,不能自圓其說。軍火工業喪失訂單固然損失重大,交了貨收不回錢損失豈不更大?

而中方的還款能力(現匯或是原料易貨)是十分值得懷疑的。首先,中國和德國採取易貨貿易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現匯,現在東南膏腴之地深處戰火,稅收不能保證;再者海港大多失守,對外貿易能力減弱,自身何來能力支付軍火款項。而國外援助此時又微不足道。以現匯支付,難度極大。

其次,原料出口必須依靠以下幾個方面的合力才能實現。原料產地的控制(江西等);運輸的保障(鐵路、公路);港口(香港、廣州)的暢通,避免日軍的干擾等。簡單說,如果中國以原料還款,首先必須至少保證:

*蔣介石政府的繼續執政

*對農業原料產地、有色金屬產地(特別是江西的鎢礦)、對外交通渠道的控制(不被日本佔領)

*保證贛粵交通、粵港交通,必要時滇越交通的順暢 (國內組織貨源)

*廣州或是香港的繼續可被利用

*日軍不封鎖中國貨物出口

以此來看,中國政府的以原料還款的能力實在不能樂觀。

進一步假設,一切都完美如願。那麼中方的原料出口能力究竟如何呢?有兩個數字可以參考:

1、自1934年8月中德貨物互換合同實施以來,中方合計輸德礦產原料2150萬馬克,這還是在蔣介石政府可以有效控制各種資源的和平時期。以德國對華接近2億(1億借款、0.685億貨款及0.276億緊急訂購貨款)的債權,以這樣的速度,在不再增加債務的情況下,還清德國債權需要9年多。

2、1937年12月11號,「中國資源委員會通過合步樓公司克蘭轉告德方,希望仍以易貨方式取得軍火,中國努力每月供德原料300-500萬馬克,希望德方增加對華貸款以利易貨」。

考慮到中方的行事方式及目的(增加貸款),中國政府樂觀的原料供給量不超過每月500萬馬克。中方在不再增加債務的情況下,還清德國債權需要3年多。

隨著中日戰事擴大,中方對軍火的訂貨會急劇加大。這一定會增加中國方面的債務。而中方在中日戰爭前期的失利,政府所控制的資源在不斷減少,中方還款能力只會減弱,所以希望中方能在數年內結清欠款無疑天方夜譚。相信德國政府對此也當有相應的認識。

那麼德國在抗戰全面爆發後還繼續進行這種貿易行為的目的何在呢?僅僅是商業行為嗎?這個課題限於手中資料,筆者不能妄言。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七七事變後,德國並沒有立刻倒向日本,聯合對抗中國。相反,德國軍火輸華大大幫助了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確實助我大焉。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在抗戰之初,世界列強英法美均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沒有對我進行幫助。蘇聯雖表態支持中國,但中蘇第一期貸款協定於1938年3月1日在莫斯科簽訂。其後大批軍火方開始輸華。所以,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到1938年3月近10個月的時間裡,德國是唯一向我國大量輸出軍火的國家。

如果德國國策不發生變動,德國軍火將繼續輸華。而我抗日戰爭如能得此強援或許戰爭結果轉變也未可知。至少我國可以大大增強自身實力,能以更好的物質條件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在抗戰中打得更漂亮些。

但這一切都隨著德國國策的轉變而發生了變動,中德間最好關係的時代就此遠去了。


(15厘米萊茵鋼防空炮24門;3.7厘米萊茵鋼地面野炮20門;7.5厘米萊茵鋼反地雷長程炮20門;毛瑟24型步槍數千支;西門子通訊器材;蔡司望遠鏡;15厘米炮之機動戰車100部 )@大清貳臣洪承躊 這就是你拿出的資料?這資料能不能把句子說通順了?你的腦子是用來顯個的么?你這資料里的15厘米萊茵鋼防空炮24、3.7厘米萊茵鋼地面野炮、7.5厘米萊茵鋼反地雷長程炮這三種炮怕是你替德國造的吧


首先即使賣了價格也絕對不是親情良心價;其次再好的武器碰見不合格的使用者也很難發揮它強大的威力


如果限定為:「給了」

那麼一個也沒有,武器是花錢買來的,顧問是花錢請來的

如果說是:「買的」

那還是有不少的,既有直接買的(毛瑟步槍,75步兵炮,37戰防炮,20高射炮),也有買了技術自己仿造的(中正式步槍,24式重機槍)。88毫米炮我記得在哪個材料里說過是買過幾門,不過不是隆美爾在北非用來打英軍坦克的那種88炮,是用來海防的。裝備在馬當要塞,不過數量本來就少,要塞丟的又快,沒起到太大作用。


【矩陣ONI第一季】果粉的美麗謊言「中德合作」談中德軍事合作對抗戰的貢獻_星海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矩陣」抗戰時期中國陸軍軍服 番外篇:再次剖析德械師

資料總是有的,只是真實的歷史沒有那麼多趣味,只是一堆枯燥數據、令人揪心的屈辱和講了一萬遍你都已經聽不下去了的大道理的混合。


推薦閱讀:

石油在上世紀工業體系中扮演何種角色?對二戰是否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
抗戰勝利後日本東北的日本移民命運如何?
東北軍 湘軍 桂軍 川軍 打日本誰厲害?
如果抗戰時我黨管理東南並組織像莫斯科那樣的南京保衛戰,日本侵略戰是否可能因此被拖垮?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評價國民海軍是否有失偏頗,江陰封鎖線是消極避戰還是國民海軍的最優戰略選擇?

TAG:抗日戰爭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