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和蘇聯一起瓜分波蘭,為啥英法只對德宣戰而不對蘇聯宣戰?

如題


法國和波蘭的同盟條約,也就是所謂的,法國對波蘭獨立的保證,明確說明了針對的對象是德國。所以對於法國人來說,蘇聯入侵波蘭,他們並沒有法律責任和義務上要對蘇聯宣戰,只需要對德就夠了。

英國和波蘭的同盟條約有點複雜(不過這段原文裡面有提到一句話,類似於「法國也會支持我們的舉動」),按照條約字面上來說,英國是需要對任何事實已經威脅波蘭獨立的國家開戰,並且動用資源幫助和保護波蘭的。但是在實際的會談中間,英國方卻對波蘭說,對於蘇聯問題,他們自有主意和安排。

當波蘭戰役打響之後,英國人沒有對蘇聯宣戰,就有點純粹出於政治利益考慮了。


搬運論文並節選重點 1939年蘇聯出兵波蘭與英國的反應_梁占軍 -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96

1、英國趕緊找出個理由來洗地。

10月26日,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在上議院演講中表示:「人們必須正視德國與蘇聯在波蘭行動的不同,而且蘇聯新的西部邊界是符合寇松線的。」

他強調在如何判斷俄國人佔領波蘭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是德國人首開不宣而戰侵入波蘭的先例,否則俄國人不會採取這樣的行動;第二,蘇聯政府的行動,是要把俄國邊界推向實際上就是凡爾賽會議時(時任英國外交大臣)寇松勛爵所建議的邊界。」

前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則更明確地表示:「俄國軍隊佔領的不是波蘭的領土,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用武力掠奪的領土。......如果把俄國的推進同德國的推進相提並論,這就是罪惡的喪失理智的舉動。

註:寇松線(Curzon Line)英國外交大臣G.N.寇松向蘇俄和波蘭建議的停戰分界線。1919年12月8日,協約國最高委員會在巴黎和會上決定重建波蘭國家。以民族邊界線作為波蘭東部邊界,這就是寇松線。

因為1920年蘇俄自己智障,導致兩路大軍之間出現了巨大的空隙,被波蘭抓住機會打敗。於是1920年波蘇戰爭的結果是那些本應該成為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土地被波蘭吞併了。

蘇聯在1939年的佔領線基本上與寇松線接近,也是如今的波蘭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的邊境線。

註:英波互助條約的附件的第一條第一款,對條約的適用範圍作了限定,指出正文中「一個歐洲國家的措辭應被理解為德國。」這樣便使英國只有在德國入侵波蘭的情況下才承擔上述義務。

而對於德國以外的國家,附件第一條第二款規定:「如果與締約一方發生衝突的是德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締約雙方將就共同採取的對策進行磋商。 實際上就是英國可以靈活選擇立場。

2.根本原因是英國需要俄國牽制納粹德國

戰前一度與英法積極籌建反德統一戰線的蘇聯,因為英法兩國戰前一再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蘇聯放棄了與英法聯合對德的努力,轉而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發現綏靖政策不可能的滿足希特勒越來越大的胃口之後,英法急需拉攏俄國來牽制納粹德國。

蘇聯在進兵波蘭過程中與德國盟友般的合作更令英國憂慮。英國外交部政務次官巴特勒明確指出:「蘇德的合作將對英國形成可怕的危險,必須不惜任何代價加以避免。」但英國在憂慮之中又看到了爭取蘇聯合作、重建東方戰線的希望。因為蘇德在波蘭領土上的直接對峙增加了雙方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這對英國分化蘇德是有利的。

英國軍方早在9月17日向內閣遞交形勢報告中便指出了這一點,強調蘇德間緩衝國的消失增加了二者離析的機會,因而在蘇聯出兵波蘭問題上不用驚慌。英國下院議員羅伯特·布思比強調在處理該問題上要拋開道義先考慮國家利益,主張諒解蘇聯,因為在英國需要一切可能的援助時譴責蘇聯將有損英國的利益。

英國駐蘇大使西茲也主張在蘇聯出兵波蘭問題上應採取慎重態度。他強調贏得蘇聯的合作將不僅可以增加對德國作戰的實力、保護英國的利益,而且對波蘭也會有所幫助,故與蘇聯保持全面關係並利用任何可能使蘇德疏遠的機會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在9月25日提交的一份備忘錄中明確地指出了蘇聯出兵波蘭對於建立一條新的東部戰線的意義,他解釋道:「他們(指蘇聯)現在已和德國在邊界相對峙,而德國要想不防守這個東部戰線是決不可能的。它必須留駐一支龐大的德國軍隊加以防守。因此一個東部戰線是可能存在的。就現在所能作出的判斷來說,俄國的行動所產生的反應,是有利的。我們現在實行的政策,就是要鼓勵建立這條戰線,增強這條戰線。」

9月17日蘇聯出兵波蘭以後,英國急於改善與蘇聯的關係,防止蘇德進一步接近。英國外交部認為加強貿易關係可以作為改善英蘇關係的突破口。其主要成果是1939年10月11日簽定的英蘇戰時貿易協定(用蘇聯的原木交換英國的橡膠和錫)。

總之,二戰初期,英國在總體上對蘇聯採取了一種謹慎的和解態度。當時英國總體戰略的首要目標是戰勝德國,波蘭的利益始終處於次要地位,因而,在蘇聯出兵波蘭問題上,英國從戰勝德國優先的戰略基點出發,容忍了波蘭滅亡的現實,對蘇聯的行動採取了剋制的諒解政策,並且進一步通過貿易談判的方式,致力於英蘇關係的改善。

其目的在於改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不利的國際形勢,利用矛盾防止蘇德進一步接近。

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在1939年11月1日並未隱諱對蘇聯的潛在威脅的擔憂,他說:

「(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布爾什維主義在西歐擴散的危險。時間將會表明要麼是希特勒可以左右這個運動,要麼是這個運動導致他的滅亡。這確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危險,而且我們必須下決心來應付這個危險:要麼疏遠俄國、要麼甚至對她開戰。然而,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勢必會將俄國進一步推入德國的懷抱。

另一種可供選擇的政策是先集中對付德國的威脅,而這也正是英國政府已決定採納了的。這就我們應該儘力避免與俄國的公開交惡。」

正是這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政策使英國在蘇聯進佔波蘭後加強了改善英蘇關係的努力,這種努力一度被芬蘇戰爭所打斷,但在芬蘇戰爭結束後又迅速恢復,直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英蘇聯盟的最終形成。儘管由於蘇聯方面的消極態度及英國國內綏靖勢力的阻撓,英蘇關係的改善在1941年以前成效不大,但不得不承認,英國在戰爭初期針對蘇聯所採取的政策為日後二者能迅速地建立同盟關係奠定了基石。


寇松線本來就是大英劃給東斯拉夫那邊的,大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


丘吉爾是猶太人的私生子,這才幾年啊,你們都忘了?


好比是下棋走一步看三步,到處樹敵是最愚蠢的外交策略,先拉攏蘇聯打敗德國,然而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蘇聯永遠不可能成為朋友,戰敗德國後再拉攏德國懟蘇聯


我看了這麼多書和資料,發現只有鋼鐵雄心4上上個版本里,才會有丘吉爾為了波蘭——或者芬蘭或者別的羅馬尼亞什麼的玩意兒——同時對蘇德開戰。

說正經的,英國當時對波蘭的安全保證是和法國綁定的,而法國和波蘭的的條約只針對納粹德國,所以英國不用為了蘇聯入侵東部波蘭而向蘇聯宣戰。

多說一句,如果條約明文規定,波蘭在受蘇聯入侵時,要英國對蘇宣戰,那英國估計連條約都不會簽。英國是個什麼尿性?「大英帝國治下的和平」里,你個世界霸主,喝著印度的血,遍全世界的殖民地的人民,賣兒賣女供著你4000萬國民,結果你治下的和平搞出兩場世界大戰,鍋全甩給威廉二世和希特勒?你個一把手心裡沒點b數?納粹用500萬人打蘇聯,用5萬人打埃及,你還差點被帶著義大利人打仗的隆美爾切斷帝國的生命線,就這德行波蘭人還指望他去打蘇聯?

英國在靜坐戰的時候賣死波蘭,在華沙起義的時候,波蘭流亡政府居然還信丘吉爾的鬼話,抱著反蘇反共的堅定決心把華沙老百姓往黨衛軍的槍口上送,要不說英國外交手段高明呢,就算明白英國的外交信譽已經和希特勒的外交保證一樣都是狗屁,斯大林還是得坐在維斯瓦河對岸,接下「坐視起義群眾被納粹屠殺」這口黑鍋。張伯倫說我們不會為波蘭犧牲一個英國擲彈兵,丘吉爾深表贊同。

「當我們審視我們的外交條約時,天啊,我們編織了怎樣的謊言啊」一戰中這位英國外交官的評價,可以作為大英帝國外交信條的註腳。


推薦閱讀:

蘇德戰爭算不算東歐和西歐最強對決?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領域,有沒有弟子的成就超過其恩師的?
如何看待左派與古史辨派的聯繫?
猶太人和猶大有什麼關聯?
姬軒亦是誰?

TAG:歷史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