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什麼樣的城市空間?
城市中零碎的公共空間,是如果服務於市民的日常生活的?無論是功能上,情感上又或者是感受上,人們的生活中更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確實是個很寬泛的問題 我想從密度和人文主義談起 談的空間
Rethinking the High-Rise Life
這篇文章是關於高密度社區的一個思考。
對於成熟的澳洲高層公寓,各種公共設施比如健身房,桑拿,泳池和屋頂花園都是自帶的,這種半公共的空間是澳洲解決高密度居住的一種常見方式。
然而問題來了,作者觀察(實際也確實是這樣),這些空間的使用者大都是在沒人的時候去,一個人獨享這些設施,如果有多人進入會有很明顯的排斥感。大概也就像作者說的,我又不認識我鄰居,倆陌生人如果還是來自不同文化,擠在一個空間里不尷尬才怪。
但這些鄰居確實會在日常碰面時和你打招呼問好,讓人不由得覺得這些空間是不是所謂的反社會空間。(anti-social space) 結合作者提到墨爾本Docklands地區有35家這種半公共空間,卻沒有一家小學,這裡顯然把公共空間的好壞與數字指標劃等號了。
這裡作者提出的問題是因為高密度讓居民去各種教室,市場,公園與圖書館的機會大大減少,而公寓所提供的半公共空間的使用率也極低,導致社區認同感進一步降低。
作者提出的改進意見是把公共空間集中化,分時間來安排使用者,讓空間對應不同時間的人的需求,成為一種共享空間(sharing space)。同時,對現有的不太高效與經濟的設施管理者進行優化。作者提及了新加坡的Pinnacle@Duxton項目,該項目通過對底層一系列的公共活動與餐飲空間與頂部天橋的鏈接,形成了一個比較好的社區。
-----------------------------------------------------------------------------
啰嗦了這麼久,其實是想夾帶點私貨的。
我個人的觀點,其實好的城市公共空間離不開社區營造。對比之前作者提到的分時間來對應不同的使用者所創造的sharing space,這也就是把人文因素考慮進入設計本身。然而其實與其說為人來服務,不如說思考出一種更高效的整合資源的方式。但是正因為把人所考慮進來,用人的欲求來整合各種資源,就比單單堆數據顯得有人情味和說服力。比如在Pinnacle@Duxton項目中,更多的是一種社區認同感。球場,food court,cafe等都是有共同愛好的人所使用的場所,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社區認可,再到泳池,健身等這種偏半公共的空間,因為有社區共同認可,所以也不至於太尷尬。澳洲公寓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這一層面的建設。
那麼是不是要做好的公共空間就一定要把各種附帶愛好的功能卷進來做個all in one呢?其實並不是。愛好可以形成認同感從而促進社區形成,但並不是唯一手段。舉個例子,前面提到的Docklands沒有小學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教育本身,也能形成極強的認同感。尤其是年齡相仿,共同成長的孩子被集中在一所學校,這種人際關係也逐漸滲透到他們的父母之中。另外,一些社區營造則直接把教育本身列入設計的範疇。比如下面這段視頻。
Teaching design for change
歸根結底,公共空間的設計除了品質之外(品質是我們設計師的本行),需要考慮社區營造與認同感,以及最重要的人的需求,而非一味的看指標與數據。
另外,還有一部經典的著作叫《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第二章與第三章詳細的論述了多樣性活力社區的條件與因素。
懷念一下曾經的小泳池,一年前拍的,恍若昨日。
雖然是風景園林專業,但是畢業以後的感受是,我最最需要的其實是菜市場…綠化、公園、休息空間、交流空間啥的,我周圍已經有一堆了,北京這種工作壓力加上這種鬼氣候,一個月沒有幾個小時,一年沒有幾天能使用它們另說…然而如果我想要晚上回到家不是吃便利店的硬包子而是自己做頓正經飯,就得從公司先走一站地才能到一個破破爛爛的小菜店,再拎著菜坐公交回家…
雖然市民需要的空間有很多,但是最需要的無疑是解決民生問題的空間吧…然而北京這段時間做的事就是,把解決民生問題的空間從城市空間中擠出去╮(╯▽╰)╭
問題這麼大,怎麼回答?只想說做規劃的時候從來沒有搞清楚過這個問題,離開規劃界,有時間出去走走以後發現了很多美好的空間,多看、多體驗、去發達國家取取經~ 又想批中國規劃專業天天教學生紙上談兵,越老越發現這個行業實踐和見識特別重要
答案都在那些自發形成的空間里。
例如路邊人行道空久了,就會在夜裡長出燒烤攤,麻辣燙,炒麵炒飯。學校里的羽毛球場,處在校園中心,最後變成了快遞收發站。還有隔著欄杆的交易,你就知道「監獄」為什麼地下交易發達了。隨著外賣行業的興旺,城中村的飯店到了飯店也冷冷清清的,沒什麼人願意在樣的環境用餐,但外賣小哥卻絡繹不絕。而電商和快遞業,拯救了郊區的居民,哪怕家旁邊沒有大超市菜市場能活下去了。自從共享單車鋪滿了街道之後,這些等車的人就有了免費流動座椅。
城市的美妙之處,在於她一直不斷在進化,空間無法一勞永逸地成為完美的功能體。所以契合市民需求的城市空間,就是具有彈性功能的空間。看起來很簡單是吧?彷彿只要給流動攤販一點生存空間就行了。但其實涉及到了很多管理機制,為了讓城市的建設合理合法進行下去,又留出靈活的餘地,每個國家的規劃師都動了很多腦子。比如美國的zoning,日本的申請規劃變更會等等,但都是比較費力的。我們國家這方面的機制建立還有待完善。(先打文字,後續再補充圖什麼的)謝邀。城市空間的概念太寬泛了,對於一個城市中的居民來說,最需要的也是最常用的空間,大概是街道空間、廣場空間、公園空間和建築空間了,這些都能作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一.街道空間街道的空間感最簡單常用的表達方法無非是D/H了,即街道寬度和兩旁建築高度的比值。舉個例子,答主在2015年7月的時候去了一趟重慶,重慶作為一座3D城市...其街道空間也是肥腸的令人開心不起來...D/H低於0.5的街道比比皆是了,在本來就悶熱的七月給人更增加了一絲暑意。相比重慶那些窄的可憐的馬路,西安的東南西北大街可以說是非常好的街道空間了,撇去街道立面的層次感與風貌不說,其空間尺度感特別合理,D/H基本控制在1.0左右,既不壓抑也不空曠,可以說是特別nice了。
二.廣場空間
城市廣場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人們活動最主要的場所(大媽們:說的很對!)大連的星海廣場是答主最喜歡的一個城市廣場,其橢圓造型,周邊建築圍合,廣場內部景觀營造及外部環境影響,大大提升了這個廣場的人氣度,我覺得關鍵還是設計感和環境比較重要吧。一個好的城市廣場,要給居民提供良好的使用體驗,得到高度的使用後評價,和其中的內容、內涵是密切相關的。一個沒有內涵的廣場,譬如說答主家樓下的廣場,僅僅是一個超市前面的廣場,白天沒有人駐足停留,晚上淪為大媽廣場舞的地盤。再說到南昌的秋水廣場,其毗鄰贛江,位於極其動感的紅谷灘CBD,夜晚有亞洲最高的音樂噴泉、燈光秀和遊樂設施等,因為其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內容,從而吸引眾多南昌市民,成為該市市民最主要的城市活動空間之一。相較之下,八一廣場則要差一些,其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遠遠不如秋水廣場了,雖然其中有八一起義紀念碑,但是作為一個靜止的景觀標誌,並且是該廣場唯一的景觀,其吸引力是完全不足的。三.公園空間說到公園,答主家鄉江西某市為了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斥巨資建設了大大小小十幾個街頭公園,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了。公園給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約會、散步等的場所,人們需要公園無可非議,但是需要怎麼樣的公園,這個問題答主在大三的園林設計課曾被喊起來回答過...當時老師給的回答大概是,公園,就是公共的園林,相比蘇州那些私家或是皇家園林,其應該提供更大的尺度、更多的活動場地以及更為豐富的景觀植物與建築。比如說,運動公園,給市民提供露天籃球場羽毛球館等運動場所、郊野公園,給市民提供大片綠地進行露營,水上公園,提供大片水面進行水上娛樂活動等等...一切取決於市民需要,並服務於市民。再說回我的家鄉,其公園建設千篇一律,沒有特點,不分專類,有的甚至建設在人流量基本為0的城市級道路外側...這就...有點過分了......還是要根據需要來建設吧。四.建築空間答主不是建築學專業的,對建築不是很了解,但是建築空間也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說商業綜合體。答主是一個很喜歡逛商場的...男孩兒。。之前在做城市設計作業,畫商業綜合體的時候,老師;你那個太大了,哪裡有100m進深的?你這個太窄了!20m你怎麼走人?的確,說來說去,又回到這個尺度問題,商業綜合體是一個城市中人流量最大的區域之一,拿西安小寨賽格來說(本來不想說,答主在那裡丟過錢包...)負二層連接地鐵出入口,其小廣場空間和行道空間簡直令人髮指,特別是行道,不到2m好嘛!!一到周六周日,答主都不敢往那塊走了...相比之下,Cityon的尺度答主覺得還是貼近民心的。除掉尺度,建築內的景觀小品也是非常重要的細節,雖然它常常被過客給忽視,但是作為一個經常說「不要在意這些細節」的規劃類研究生,對景觀小品還是非常敏感的,其在緩解人們步行產生的視覺疲勞的同時、豐富了建築內部的環境,能夠使市民擁有更高一級的體驗感。還是小寨賽格的例子,作為擁有亞洲最高室內瀑布的商綜......其內部景觀的營造彌補了尺度太窄的不足...唔,答主知識水平有限,暫時只能想到這麼多了,如有回答不當的地方,還煩請各位專業人士指正。謝謝!這個問題不好立馬回答,但是既然有幸被邀,我就說下吧,我們說柯布西耶的理論實際上是為了把空間留給人們,做更多的綠化和休息場所,但是現在看來,每個人獨立的空間就少了,單說住宅的話,把空間還給市民,如何還?我們真的做的對嗎?對於環境和建築的關係以及人各種室外活動的分類,做的很不到位,對於大氣污染和環境質量等問題,恐怕就更不用說了。把空間還給人民,關鍵是如何還?
謝邀,這個問題問的好。但是極難回答。這也是每一個景觀設計師,景觀行業的理論家、學者孜孜以求的問題。所以,極難很全面的回答,我只能試著,從景觀從業者的角度,說說我的觀點。
城市的公共空間包括很多分類,我們來說的通俗一點,舉幾個小栗子。
在你身心俱疲,感覺被掏空的時候,你可能想要在家旁邊的小公園裡坐一會,放放空。
在和孩子、配偶在一起的時候,希望能帶著他們親近大自然,在優美的自然空間里,享受只屬於你們的家庭時光。
在你養育你的小寶寶的時候,你可能需要在一個小廣場,和其他的寶爸寶媽「相遇」。談談育兒經,形成一個小小的社交圈。
這些都是你在生活中,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場景。人的需求多種多樣,也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就像題主所說「更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如果必須只能是一個的話,我認為是,
一個能裝得下你的回憶,和你的精神的場所。
這也是每個景觀設計師用畢生的心血所追求的,並向你們奉獻的,不用謝 ^-^
這個範疇真的很寬。我們從農業社會中來,農業社會的空間是熟人社會,到了城市裡,變成了市民了,我們變成了陌生人的合集。其實仔細看看周邊就能明白,你和你的鄰居幾天見一次?你和你的鄰居多久說一句話?我們在城市裡,看起來有很多大型的城市空間,可是只是一些非常空泛意義上的公共空間而已。這樣的空間,永遠都屬於陌生人的世界。如果有可能,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間應最大可能的利用起來,鄰里之間是不是有個共享的陽台?樓下是不是有個共享的讀書空間?是不是有更好的熟人組團能夠更加充分利用的公共空間?
從我個人的角度,我覺得我們需要一個細胞級別的公共交流的空間。
謝邀。我認為市民需要的空間總體來說功能就是休憩。休憩包含很多種、比如一個人的靜坐,一群人的社交。好的空間設計我認為兩者都應有。尤其是城市中,人同時需要獨立空間與適當社交。
而街道的建成使線性空間設計稱為新的發展方向。比如小區兩排樓之間的空間,比如商業空間與一街之隔的其他空間中的這條街。過渡地帶線性設計是很有趣的,在舊有基礎上處理新舊關係。
最後希望能少一些把人當鳥只顧鳥瞰圖圖案漂亮的設計、多關注城市中人與人的交往。最需要的就是公園,有設計感的公園。不是說划出一塊地然後種點花花草草就算是公園了,那樣的簡單粗暴只能算綠地。
能夠滿足日常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就是好的城市空間吧。
其實只要問問自己,問問家人、同學、同事、鄰居就清楚了。
比如我,能遛狗的空間就好。
我覺得這已經是個課題的範疇了。。。。這個問題只能因地制宜,不同地區居民需求不同,公共空間的樣子也就各不一樣。籠統回答的話,舒適、尺度宜人、人性化、積極、凝聚記憶、多樣、大概是「好」的空間的共同特徵吧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景觀都市主義」?
※生態景觀設計「雨水花園」在城市環境中的應用?
※十年前預測的十個最具潛力的職業,如今你們還好嗎?
※新一代景觀設計師應該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如何掌握景觀(園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