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評價美軍二戰時的謝爾曼坦克?

我感覺現在說起謝爾曼都在黑它打火機這個問題明明後期型號已經改進過了起火幾率大大降低了,而且謝爾曼的泛用性應該是二戰最強的吧


先上結論,謝爾曼是個比較優秀的坦克,它很好的滿足了美軍對它的絕大部分要求,對於打敗德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算得上是40年代最優秀的中型坦克之一。

雖然說30年代時的米國陸軍弱雞得連荷蘭都比不上,裝甲部隊更是弱雞中的戰鬥雞,但是謝爾曼也不是憑空從石頭裡蹦出來的,而是米國人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省略掉之前一大票米軍的早期坦克,我們可以近似的認為謝爾曼和30年代的M2中型坦克算得上是個近親。

這貨是不是看起來挺眼熟?的確,它的懸掛系統已經很像日後的格蘭特和謝爾曼了。

然後到了39年二戰開始,米國發現橫掃歐洲的德軍中型坦克已經普遍裝備了75毫米炮,而M2那弱雞的37炮毫無疑問是不夠用的,於是乎米國人也要裝75炮的坦克。戰爭形勢不等人時間緊任務重炮塔什麼的先不要也罷,於是就有了75毫米炮強上M2坦克的M3格蘭特:

先出場的格蘭特,有相當一部分被送到了北非給英軍使用,它的75毫米炮和51毫米的前裝甲面對德軍早期三號四號是個很噁心的存在,因此3在北非贏得了英軍的聲譽。

但是炮塔終歸是必須的,M3終究是個應急的作品,米國人也很清楚這一點,因此在40年M3的研發開始的時候,M4謝爾曼的研發也同步開始了。

M4可以看做是個對M3車體進行大幅度修改,然後裝上了個炮塔的產物。最初的產品是T6型坦克:

與日後的謝爾曼已經很像了。但是注意那短短的M2 76毫米炮,為了垂直穩定器能夠正常的工作,炮口加了一塊配重。在T6進行了輕微的改動後,這貨很快就獲得了M4的正式編號,同時誕生了第一個亞型----M4A1,區別僅僅是M4A1使用了個全鑄造成型的上車體,而M4的上車體卻是焊接的。產生這點差別的原因在於為了更好的利用俄亥俄州利馬蒸汽機車廠的鑄造設備,於是就專門搞了個鑄造車體的M4A1。利馬在42年2月開始給英國生產M4A1,而軋鋼汽車廠(Press Steel Car Company)在一個月以後也開工生產焊接車體的M4.

現在先來看一下謝爾曼的結構吧!

總體布局估計大家都很清楚了,M4和M4A1用一台400馬力的R975C1星型空冷航空發動機,就是圖中紅色框,因為不在天上飛沒有氣流流過,因此專門給它安裝了一個風扇進行冷卻,就是圖中的綠框。冷卻空氣從炮塔後面一點的車體上部進入,流經風扇-發動機後從錯開的車體後裝甲(黃線)向下排出。動力通過車底至車體前方的變速箱,驅動主動輪。

這張圖更直觀一點,可以看出傳動軸對車體高度的貢獻

既然是如何正確評價,那麼就直接來評價吧!

---不會考慮M4A3E2這樣的變態。

1.對謝爾曼裝甲防護的評價。

結論:謝爾曼裝甲防護水平基本夠用。

正面:謝爾曼的車體正面大致可以分兩種:

第一種是法線角57度,厚度為51毫米

第二種為法線角47度,厚度64毫米

炮塔正面:

謝爾曼有兩種常見的炮塔

A.第一種裝75毫米炮的炮塔又分兩種:

第一種是裝M34炮盾的

炮塔正面厚3寸 76毫米

注意炮塔右臉的那塊補丁,那不是附加裝甲,其厚度與炮塔其它地方比沒有什麼不同,原因是因為後面是炮塔旋轉機構,因此炮塔正面裝甲內側必須挖掉一大塊以騰位置,因此相應的炮塔外側就裝了一塊補丁作為補強。

第二種是裝M34A1炮盾的

拆了外炮盾的謝爾曼

M34A1明顯比M34更寬,防護面積更大。特別要注意的是,炮盾後面相當的面積是與炮塔正面重合的,這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了謝爾曼炮塔正面的防護力。

B.第二種是裝76毫米炮的T23炮塔

正面一大塊炮盾厚88.9毫米。

謝爾曼的正面裝甲,在當時同等噸位車輛當中,算是很不錯的了,高於T34-76,等同於T-34-85,高於四號全家。

側面:謝爾曼側面沒啥說的,垂直38毫米,當時平均水平吧!

2,對謝爾曼機動性的評價。

動力系統整體布局:

如圖,謝爾曼發動機後置,動力通過傳動軸向前到變速箱,經過差速器,側減速器到兩側末減速器,然後到主動輪

A.發動機

米國人短時間趕鴨子上架的弄出大量的新坦克來,實際上採取了一種實驗性的態度,即在不同型號的謝爾曼上採用了不同種類的發動機。

M4/M4A1使用了R975系列發動機

M4A2使用了通用6046柴油機

M4A3使用了福特GAA發動機

M4A4使用了克萊斯勒A57發動機

綜合下來,米國人發現福特GAA發動機是最適合坦克使用的,其出力為500馬力,要高於其它各種400馬力級別的發動機。但是畢竟戰前偷懶戰時還債,這種邊生產邊實驗的方式也讓米軍在戰爭當中大部分使用的謝爾曼都是400馬力級的發動機。

對於這幾種發動機,懶得寫什麼了。。。。上番號吧。。。。。

TM 9-1731B

TM 9-1750F

TM 9-1751-10

B.變速箱

說實話,這個也沒什麼好說的,謝爾曼使用了一個6速手動固定軸變速箱,5個前進擋1個倒擋, 每檔變速比為:1st: 7.56:1, 2nd 3.11:1, 3rd 1.78:1, 4th 1.11:1,5th 0.73:1, Reverse5.65:1,簡單,直接,超級可靠。

C.差速器

謝爾曼的變速箱,差速器和兩側剎車是裝在一起的,形成了一個T型的結構。T型的一豎是變速箱,一豎上面一點是差速器,T型上面那一橫的兩側是兩側剎車。

謝爾曼的差速器使用了CLETRAC結構。

如圖,粉色為變速箱部分,通過一個錐齒輪將動力傳輸給差速器。注意差速器的輸入齒輪,是一個巨大的錐齒輪,上面有兩個可以獨立轉動的齒輪(綠色),這些個齒輪每側都和一個齒輪(灰色)單獨嚙合,動力經由灰色齒輪輸出。

當坦克在直駛狀態時,綠色齒輪不與黑色齒輪發生相對轉動,動力由黑色齒輪輸入,黑色,綠色與灰色齒輪成一個整體進行轉動。當需要轉向時,駕駛員拉杆,操縱一側剎車,於是一側灰色齒輪減速,減少的速度經由綠色齒輪補償給對側灰色齒輪,於是兩側履帶產生差速,坦克轉向。

差速器爆炸圖。

這樣一套差速器是謝爾曼坦克傳動部件里最複雜的一部分,在轉向當中是十分有效率的。謝爾曼的操縱性是要好於蘇聯的T-34系列和德國的四號的。但也有一定的問題,即如果坦克在直駛中兩側履帶所受阻力不一致的話,那坦克就會不由自主的不可控的向阻力大的一側轉向,即所謂的steer itself。。。。。。。

還有一點,就是要在體積上付出相當的代價,同樣的體積,夠蘇聯人塞進去所有的傳動組件了,而謝爾曼還要再騰地方給變速箱。。。。。當然蘇聯坦克是要在操控性上付出一定的代價的。

D.末減速器

這個也沒啥好說的,極其簡單的,位於車體前方兩個角上的,連接差速器和主動輪的,由兩個齒輪構成的部件。這個東西在謝爾曼和T-34上都是極其的不起眼的,甚至經常會被當做是車體的一部分。但是對於黑豹而言,由於末減速器齒輪所用合金的問題,這個部分平均每150千米就需要更換。。。。。由於老虎和黑豹的體重,以及德國那加強超頻到3000RPM的發動機,虎豹需要十分大的減速比,其末減速器內藏了一套行星齒輪。。。。。再加上惡劣的使用條件,不壞才見鬼了。。。。。

謝爾曼傳動系統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十分的方便維護。整個傳動機構都位於車首,可以通過拆卸螺絲而全部的整體卸下,十分的方便。

E.兩側剎車

這是駕駛員直接控制的部分,兩根操縱桿每根需要33KG的力才能拉動。同時期的T-34,38T的操縱桿力也差不多是這兒么個水平。但是同時期的獵豹卻僅僅需要5-8KG的拉力。

總體上來說謝爾曼的動力傳動系統十分的,極其的可靠耐用,經得起大量的長時間的折騰,畢竟是老牌汽車強國,傳動機構一直是優於德國和蘇聯的。

F.行走機構

機動性不僅僅來源於動力-傳動機構,也很大程度上依賴行走機構。


關於正確評價謝爾曼這個問題,我個人感覺,在國內軍迷圈子中,謝爾曼的大多數性能參數已經經過了較為詳細的挖掘和討論,所以要正確的評價謝爾曼的性能參數並不困難。

而國內關於謝爾曼的謠言大多出現在一下兩個方面:

1,除了性能特點(裝甲多厚?主炮穿透?最大速度等等)外,裝備的生產特點和維護特點。

這樣一款看起來平庸的坦克,如何成為盟軍最為吃重的主力坦克的,它在製造訓練,後勤運輸,戰場維修和功能多樣上有什麼長處?這是大多數「玩遊戲學歷史」的人無法了解和理解的。這個問題其他答主有很好的解答,我就不再回答了。

2,駕駛謝爾曼的美國裝甲兵,是如何戰鬥的?

任何一款裝備一旦脫離了人的因素,就不再是有生力量了。目前最多的謠言集中在這個部分,謝爾曼常年背負著諸如「朗森打火機一打就著,定位是步兵支援坦克(甚至步兵戰車),因定位不需要承擔裝甲對抗任務而導致火力緩慢最終在火力上遠不如德國坦克(如果三號,短管四號等等不算坦克的話)」的謠言,這也是這次回答我最想破解的謠言。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美國裝甲兵是如何戰鬥的,要不要承擔裝甲對抗任務(打不打得過是一回事,要不要去打是另一回事)。

那麼,迎面而來的謠言就是,謝爾曼遇到老虎豹子叫飛機?叫TD?

謝爾曼是步兵支援坦克?步兵支援打坦克就不能打坦克?遇到敵方坦克就叫TD?

這一切都是萬年背鍋俠麥克奈爾的紙上談兵?一手遮天?

謠言一

謝爾曼坦克遭遇敵方坦克(裝甲目標,重型坦克等等) 應呼叫高速的坦克殲擊車擊毀之(潛台詞:謝爾曼坦克不需要,不優先,不適合執行反裝甲任務,或至少謝爾曼不是為此而生的)。

破除這個謠言只需要參考美國陸軍野戰手冊FM 17-33

什麼?你說野戰手冊是個什麼東西?

野戰手冊是戰略戰術的基本框架,是必須執行的條令,而不是可供參考的建議。

不按照手冊打仗就是瞎打和土匪沒有區別

誰違背野戰手冊作戰,等著上軍事法庭,後果嚴重的槍斃都有可能,誰家的軍隊都有類似的條令。

裝甲部隊 裝甲營 野戰手冊(輕重裝甲營均有效) 1942版

坦克與坦克的對決!

進攻中的我方坦克會經常意外地遭遇敵方坦克或主動出擊攻擊敵方坦克,從而實現粉碎敵人的進攻和反攻。因此裝甲營所有人員必須仔細研究我方和敵方坦克的所有特徵,包括:外形特徵和性能特徵(如裝甲,火力和速度),基於某種武器的弱點,我方武器對其進行有效打擊的距離,敵人使用這種坦克的戰術如行駛速度,使用的偽裝物,構建的掩護工事和喜歡選擇的伏擊地形。在坦克戰中——

這些都是可以使用的手段,就不翻譯了,看看有路航和TD什麼事么?

尤其注意g項

若敵方坦克(老虎豹子虎王等等動物園)優於我方坦克怎麼辦?叫飛機?叫TD?

No,No,No,No,No,No,No,No,No,No,No,No,No!!!!!!!!!!!!!!!!!!!!!!!

在有反坦克防禦手段時,可後撤將敵人引入我方反坦克伏擊圈中。

在沒有反坦克防禦手段時,使用煙霧彈破壞敵人的瞄準條件並快速接近敵人直到進入有效的射擊距離

簡單來說就是四個字:

煙霧騎臉

不敢莽你也配當美國坦克兵?

對了,這份手冊,和其它獨立兵種的戰場手冊一樣,都是麥克奈爾簽字同意了的。

@迷彩虎

迷彩虎同學,你該發個視頻澄清一下你過去視頻中關於謝爾曼的一些錯誤了。


從歐洲戰場到太平洋戰場都有她的身影,不論是北非沙漠還是俄國荒野,都能頑強的作戰。不輸與T-34和四號的正面裝甲,魔改之後更是硬的要命。從75炮到105小噴子,包辦所有工作。車身高點又有什麼? 帶來的是更好的乘坐體驗和戰鬥效率,要不你去試試T-34?聽人家鼓吹汽油機一打就著火?車身空間足夠大可以換柴油機啊(事實上都差不多,更多取決於戰車的布局)

脫離國情去談坦克的優劣是沒有意義的。

美國當時面臨的情況:

遠洋作戰,坦克必須能用吊車吊到貨輪上。

卸貨之後不一定有現成的鐵路,有可能要走公路自己跑到前線去。

返廠大修是白日做夢,必須能夠就地維修,同時要容易保養,降低故障率。

歐洲,太平洋兩個戰場都要顧及,同時還要有足夠的產量給英國和蘇聯。

汽車工業發達,坦克工業萌芽。所以必須最大限度的利用已經有的成熟工藝和產品,但要為升級留出空間。

以上來自@和睦


非常好的一款坦克,可以說是二戰最優秀的坦克之一。

可靠性很高,便於運輸,裝甲防護尚可,機動性能不錯,火力也不錯。

而且最值得稱道的是餘量較大,改進空間很大,特別是懸掛部分可以經過改進後承受極高的車重(這個雖然是額外的,但設計的時候也想到了)。

當然了,火力經常覺得不足的很大原因一個是很長一段時間好炮彈不夠用。

另一個最大的原因是換炮明明方便產能也夠,但是就是慢慢吞吞的換,一定要等前線發飆捂不住了才肯換……

嘛……這也有很大的體制問題在裡面……(有些問題延續至今,甚至更嚴重了,比方說招標指標虛高,優勢廠家其實才知道真正需要哪些指標……之後便是瘋狂的超重和超支。)

極強的生產能力的背後,帶來的是軍工企業利益的劇烈擴大……so……

艾森豪威爾當總統之後在戰後告訴大家「小心啊,這幫做軍火的可能要挾持咱啊」

然後他被扣了一堆屎盆子……

當然了,蘇聯也有這個毛病,大家後來貼著領導人的意思,然後趁機大吃小搞小動作……


多圖預警

最近沉迷黑魂不能自拔,回來一看該說的大家基本都說了啊,那就給大夥補點圖吧。

我覺得對比一下更能說明問題。

這是1940年剛組建的裝甲部隊,我就問你這架勢你怕不怕?真開出去估計要被97式吊打

1940年才剛投產的最新銳美軍主力戰車M2A4:

1941年美國人剛剛開始造這個:

1942年大饅頭就開始量產:

從一個一年都造不出幾十輛鉚釘機槍小車的國家到暴兵暴出近五萬輛饅頭(不包括饅頭底盤的其他車輛)這個進步速度簡直可以用神速來形容,步子如此之大居然還沒有扯到蛋,我覺得還是很厲害的。眼尖的同學會發現懸掛系統簡直是一脈相承,整個M4的理念就是盡量運用成熟的工藝和已經被證明有效的設計來快速投產一款能適應現代戰爭的中型坦克,在這一點上美國人還是成功了。

連醬爆這樣接可以表演胸口碎88的貨還能控制在38噸,而且懸掛系統還能hold住,這簡直就是開掛啊。

聽酋長扯犢子系列:

老司機酋長同志告訴我們饅頭上最重要的設備是起吊環:

老司機你要幹嘛?

所有裝備了星形發動機的饅頭都要經歷這種節操碎一地的冷啟動方式......


世界上沒有最棒的武器,只有最適合的武器

T34吼不吼啊

你說他不吼也行,人機功效一塌糊塗,早期炮塔設計糟糕至極,車長觀察視野極其受阻,車載電台後期型號才有配備,發動機,傳動模塊老是故障等等等等

你說他吼也可以,領先時代的傾斜裝甲設計,帶給了他同時代無與倫比的防護能力,克里斯蒂懸掛系統賦予了它極強的高速越野通過能力,讓它能成為蘇聯裝甲部隊的尖刀與骨幹力量

不論吼不吼,那人家老毛子就是憑藉這玩意從德國佬從自己家裡推到了他們家裡,將紅旗插到了柏林

那你說饅頭吼不吼啊

你說他吼也行,懸掛承重能力強,改進空間大,從裝甲增強版「巨人」到後期以色列的魔改105炮饅頭,改進空間不是一星半點,車內設計布局合理,成員舒適度高,人機功效好,炮也不錯

那你說他不吼也行啊,早期的型號由於彈藥架設計不合理,擊中起火率奇高,打火機這外號可不是蓋的,後來用上了濕式彈藥架才改進了這點,車體高大容易被發現,早期型號反裝甲能力嚴重不足,甚至沒有配備穿甲彈

但燈塔國就是靠著饅頭帶領盟軍把德國佬從諾曼底推到了柏林呀

東西好不好我們說了不算,在那個時候的人說了才算,要是沒有T34的方便生產,蘇聯可能撐不到反擊那天,要是沒有饅頭的萬金油,美國也可能撐不到德國境內

再說了,武器剛剛出來的時候都是有很多毛病的,最棒的武器都是不斷改改改出來的


戰車中的豪傑


先說結論

美國的M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優秀的中型坦克之一。

為啥這麼說?坦克性能三要素:火力、機動、防護。以上三條M4做的都不差,最重要的是便宜和能大規模生產。

M4系列車身高大可不是優點,視野開闊與否和高大一點關係沒有。為啥這麼高?

被逼的只能這樣,美國在二戰早期就沒有專門的坦克發動機,其結果就是從M2中型坦克(包括輕型坦克也是如此)開始就一直使用航空引擎代替——用的是星型航空引擎,導致發動機艙都很大以容納這種發動機,結果就是M4高大的車體。

M4系列另一個不足之處體現在履帶寬度上,太窄以至於抓地性能和通過性不好。


Determining the Most Effective Tanks in World War 2 – Discussion of Factors

作者:Military History Visualized

原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uQjzuaLkU4

B站熟肉:av10364857

借用這位奧地利小哥的說法來開頭,一型坦克的性能大致受三個領域因素的影響。首先是後勤領域,包括可靠性、補給、可維護性;其次是工業領域,包括生產效率、資源消耗、生產工時;最後是技術領域,包括機動性能、防護性能、毀傷性能。

從實際表現上講,坦克是一種大量生產且用於實戰的載具,主炮性能、防護性能之類的具體技術指標,並不是評價坦克性能的唯一依據。但話是這麼說,事實上在愛好者對戰車進行對比時,最常觸及的部分依然是直觀的裝甲防護、主炮、機動性。

而在愛好者們所遊玩的遊戲中,技術領域的各類因素更是被放大了。某些奇才正是靠著這樣的視差,對技術領域的一知半解亂開黃腔,要緊的是,該領域上的一些要素還總能被這些奇才搞錯。

鋼鐵雄心4中,展現了這三個領域,但是同廣大愛好者著眼的視角相同,技術領域(籃框)中的佔了絕大部分,工業領域變成了建造花費與資源要求,後勤領域被濃縮得只剩下一個可靠性。

幾年前在WT陸戰里開著T-34/57暴打IV的時候,是不會考慮這Zis-2的身管壽命與T-34/57的實際服役量的,這就像在普洛霍夫卡的虎式面前橫著走的五對輪一樣不講道理(虎式:我是誰?我在哪?)

所以如果要準確評價一型坦克,將會是一個充滿著愉悅的材料收集與整理的過程。

  • 「Ronson lighter」與《Deth Trap》

首先拿這些化石開刀,需要注意的是「Ronson lighter」即「郎森打火機」這個外號,國內外都存在相當的爭議,更不用提那個「每打必著」的廣告詞。首先在Belton Y. Cooper的《Deth Trap》英文版中,並沒有出現,英文版中的lighter基本上都是指更輕之類的。

The British and Germans took to calling it the "Ronson", after the lighter.[100]

100. Zaloga, Steve Armored Thunderbolt: The U.S. Army Sherman in World War II, Stackpole Books, 2008, p. 168

其次英文Wiki倒是給出了Steven Zaloga的《Armored Thunderbolt》作為refrence,不知有沒有看過這本書的朋友可以現身說法。

謝爾曼還有一個相似的外號叫「Tommycooker」,據稱是德國人起的,這個外號個人沒有進行過考證,就不多著筆墨。而謝爾曼易燃這個問題,一些「軍普自媒體」至今依然喜歡歸咎於汽油機,這也是相當不講道理的,動物園一眾:汽油機怎麼了?只有海軍馬鹿才燒柴油。

關鍵在於,坦克被擊穿後起火是很常規的展開,並不存在只有謝爾曼起火,別人不起火的情況,且從概率上看謝爾曼也並非像WOT的烈焰雄獅那樣易燃....這個郎森打火機的外號,讓人摸不著頭腦。

至於Belton Y. Cooper,因為其在戰爭時期參與謝爾曼維修的經歷,其作品《Death Traps: The Survival of an American Armored Division in World War II》算是拿來黑謝爾曼時經常搬出來的材料。國內似乎還有一些在私貨中夾雜正文的譯本,經常被鼓吹成所謂對謝爾曼的蓋棺定論....可惜Cooper老爺子頂天了也只是個修坦克的,除去修車方面的經歷以外,老爺子在書中展現的專業知識水平,實在是讓人汗顏.....這老爺子居然分不清扭桿和克里斯蒂懸掛,認為IV用的是克里斯蒂懸掛..履帶比謝爾曼寬..IV的通過性比謝爾曼好...這就很尷尬了,怎麼當蓋棺定論嘛。

另外著名的5:1流言和庫伯的《Death Traps》是有關係的,下面引用一位老外的一些內容並進行翻譯。

So on most WW2 Tank discussion the supposed fact that it takes 5 M4s to kill 1 Panther (sometimes it is the Tiger, Tiger II, or every Panzer, but I will focus on the Panther) or a Panther is 5 times as effective as the M4 always seems to pop up.

那麼在大部分對二戰坦克的討論中,認為擊毀一台豹式需要五台謝爾曼坦克(有時是虎式虎王或者豹式,但是我主要圍繞豹式展開)或者豹式擁有五倍於謝爾曼的效率的傳聞看起來十分的常見。

I believe I have tracked down the source of this claim which didn』t surprise me at all.

In Belton Cooper』s Death Traps on page 175 he claims 「The German tanks had a qualitative superiority of as much as five to one over our M4 Sherman.」

我相信我已經找到了這個說法的根源,而且並不對這個源頭感到奇怪。在貝爾頓·庫伯的《死亡陷阱》第175頁,他聲稱:「較謝爾曼坦克而言,德國坦克有近五倍以上的質量優勢」

This has been repeated everywhere from internet forums to the 「History」 Channel. Well I must say that even though Cooper』s war experience detailed in Death Traps is a good read, his claims go well beyond his understanding and have little, if any, supporting evidence.

在網路論壇與歷史頻道,經常出現這樣的重複內容。我必須聲明,雖然庫伯在《死亡陷阱》中描述的戰爭經歷與細節是值得一讀的,但是他聲稱的一些東西遠遠的超出了他的知識水平,而且缺乏證據的支撐

Now for some evidence provided by the US Army』s Ballistic Research Lab which studied WW2 ETO tank vs tank engagements and concluded the following: The most deciding factor of who wins a tank engagement is who engages first.

美國陸軍彈道研究室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坦克對坦克交火的研究結果得出了以下結論:坦克對坦克的戰鬥中影響勝利的最主要因素是誰最先開火。

Crew training and other factors also played a large role. The average distance at which a US tank kills a Panzer(late IV, V, VI) was 893 yards(816 m). Comparatively the average distance Panzers killed US vehicles as 943 yards(862 m).

車組的訓練程度之類的影響也占相當大的成分,美軍坦克摧毀德軍坦克(包括晚期的IV號、V號豹式以及VI號豹式)的平均距離在893碼(816米)。相對的德軍坦克摧毀美軍坦克的平均距離在943碼(862米)。

雖然這份文章主要反駁的是5:1流言,但這位老外後面寫的一些東西我橫豎沒看懂,對於1:5這個具體數據我也缺乏足夠的材料積累,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研究

原址:Please don』t use the 「5 M4s = 1 Panther」 myth.

綜上《死亡陷阱》在一些層面上具備參考價值,但是另一些「超過庫伯本人能力水平的多餘描述」則有搞個大新聞之嫌。

零碎雜項,感覺有些東西再說也是老生常談,就隨手寫點不做歸類了。

環境不同,要求也不同,謝爾曼也需要相當的可靠性,以便於維持其海外作戰的能力。只需要野戰維護就能保證其出勤率的謝爾曼在這方面表現優良。

另一方面,在這方面謝爾曼必須表現優良,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畢竟屁大點事就要返廠維修,那謝爾曼估計可以在反潛方面取得更多的建樹(誤)

戰爭中,水櫃不過是稍微昂貴一點的消耗品,消耗品在戰場上消耗是再自然不過的情況,因為非戰鬥原因的消耗則不然。(車組莫名其妙被嚇得棄車或許不應該算作戰鬥消耗)

然而戰爭中的交換比只是作戰的一部分,在損失可以接受的情況下達成作戰目的,才是本質。德佬的虎豹加起來也就9k上下,被一度神話為不可阻擋的虎王也就五百不到。東線一分,西線還剩下多少?何況,這些「強無敵」的德佬戰車,只把平均摧毀距離拉高了50m左右,意味著還是有一眾倒霉鬼被謝爾曼攆著揍.......吹德佬坦克強無敵,2000米取人首級的時候,能不能考慮一下她們的心情....

當然我不是說德佬腦子硬,沒有想到坦克是消耗品。德佬正是因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產能或兵力上取得一點半點的優勢,才會沉迷於,那些靠有限的產能與有限的人力就有希望扭轉整個戰爭局面的「完美無缺的兵器」(雖然結果落了個質量就那樣,數量也起不來的境地,但是可以吹逼啊

車身高度:

促成謝爾曼這個造型的指標有這麼兩個

1.便於遠洋運輸,限制了車身的尺寸

2.於產能和馬力的考量,M4與M4A1像M3那樣,其引擎脫胎於航空發動機

這樣導致連接動力部分與主動輪的傳動軸斜向穿過了車身,為謝爾曼的身高做出了貢獻

反坦克能力:

軍械局認為「搭載更好的坦克炮會讓謝爾曼傾向於反坦克任務」、「前線不需要這樣的謝爾曼」

某種意義上軍械局的意見是有道理的,除去德佬頂天了那麼多坦克的視角以外,76M1的那個鐵坨坨HE比起75M3差了太多,加上M93 HVAP會優先配發TD部隊,得到TD部隊換裝M36以後,謝爾曼部隊才能拿到更多的配給。

在德佬死球已成定局的前提下,德佬很難擠出更強的裝甲力量也是可以預計的,後續的作戰會更多的演變為市區的短兵相接。為了有限提高一點半點的不一定用的上的能力,而犧牲對步兵的支援,不見得是一個合算的操作。

這時候Jumbo這樣一個既能節約產能,又能滿足前線需求的衍生型號,就變成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方案,然後沒造多久就停產了(

——這不是不管三等人死活的理由啊

——人軍械局的老爺哪有功夫關心三等人的死活

《Fury》:

裝填手從彈藥架上取出一發M93 HVAP

炮手一炮打出了煙霧彈的感覺

《某無良供應商用煙霧彈冒充穿甲彈》

衍生型號:

安定可靠、節約產能、裝甲厚實,Jumbo 就是辣么棒

和75M3是不一樣的 和75M3

但是我選擇D1504

有人選優勢火力嗎


對美國來說當時的最優解,對美軍坦克手來說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從美軍對謝爾曼的的各種魔改型就看的出來,小飛象和e8跟早期型號差別巨大……更別說英軍的螢火蟲……


饅頭都那麼厲害了,那T34 豈不是要稱神了


關於起火率:

有時候統計數字會騙人的,因為沒人會在明知前有火的情況下,偏向火堆行。。。。。

例如淮海戰役中的防坦克火堆,其實並沒有摧毀一輛國軍坦克,然而你能說火堆沒用嗎?

汽油機坦克就是這麼蛋疼。。。。。

蛋疼到什麼程度?

————美式坦克的汽油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13億人的命運。。。。。。

關於謝爾曼坦克:

千條萬條抵不過這一條:謝爾曼面對虎豹的絕望程度,超過59面對M1A2!

如果誰認為這種草菅人命的破爛裝備是適合戰爭的好坦克,就請試著論證59可以包打天下!


二戰最強mt

t44黑豹百夫長出門左拐mbt←_←

明天我翻一下饅頭的資料。


試著說兩句,憑印象。

1,為了戰爭緊急需要,可以大量生產的比較成熟的,與敵主力戰車性能基本相當的優秀戰車。

2,採用汽油引擎確實容易著火,但燃料通用性好,便於補給,且汽油機技術成熟,成本比較經濟。

3,車身高大,目標較大,但視野更好些,火炮俯角也大一點,在起伏地形作戰有點特殊優勢。

4,內部空間寬敞,成員乘坐較為舒適,持續戰鬥力較強。有個梗兒,說德軍還是日軍擊毀了謝爾曼,就會去拆裡面的皮椅子。其他國家的坦克兵當時大多數還是坐在硬板凳上呢

以上。


基礎版性能不突出,很平庸。然而運輸方便,可靠性高,改裝空間巨大(尤其是HVSS懸掛),除了小飛象,還有一種裝了潘興炮塔的謝爾曼,但是由於某些原因未能參加二戰


我覺得很多人忽視的一點是謝爾曼的生產速度跟得上戰場消耗速度。北非的澳新聯軍在1942換裝饅頭之後裝甲補給能力大大超越了德軍,車組在坦克傳動被擊毀後經常會棄車回基地換新車,相比來說德軍必須將車拉回去維修繼續用。


在這裡提一點,m4的尺寸參照了美國的自由輪方便運輸……其次……m4的高大車身為後期改造預留了很多空間……以色列人的m4上105炮……


說明了戰爭是體系的運作而不是個體數據的追求


其實吐槽M4還有個原因,美國當時努把力其實是可以把潘大頭在44年就送到歐洲前線的啊,結果因為各種原因還是M4用到死


這裡我反過來想討論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很多軍事愛好者喜歡說的,假如德軍不轉產虎豹,而專心改進IV…(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希特勒是民選出來的元首么?
如果二戰的日本大本營的陸軍北戰派壓過海軍的南下派,二戰的進程是怎樣?
二戰時哪種坦克的火炮理論上可以擊穿「鼠」式重型坦克正面裝甲?
抗日戰爭中日軍使用毒氣的情況怎樣?

TAG: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謝爾曼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