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全球變暖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俄羅斯會不會因此東山再起?


哈哈,自己都忍不住了


從16世紀開始,俄羅斯的國運便一路上升。經過幾百年的開拓,俄羅斯從蝸居莫斯科一隅的弱小公國,一舉發展成佔地兩千二百萬平方公里的全球第一領土大國,綜合國力也躍居世界第二。到二戰結束,蘇聯已經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全球兩大超級大國之一,其之鐵甲洪流威懾整個亞歐大陸,核武庫甚至讓世界為之顫抖。

不過這都是過去式了。在經歷了蘇聯時代的巔峰後,俄羅斯的好運似乎便已到盡頭,從此掉頭向下,還是了墜崖式的下跌。蘇聯的解體,不僅使得俄羅斯喪失了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喪失了超級大國的地位,國家經濟體系也陷入崩潰,而之後的俄羅斯聯邦時代,俄羅斯依然延續了之前的跌勢,整兒九十年代,國家都陷入深度動蕩。直到21世紀普京上台,才利用全球油價上漲的戰略機遇,才得以喘息。

可也僅僅是喘息而已,由於無法重建完整工業體系,俄羅斯的所謂復興,不過是外強中乾;隨著兩年前開始的全球經濟疲軟造成的油價暴跌,俄羅斯又一次深陷困境,而同期,西方基於地緣政治衝突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更讓這個國家再次遭受重創。

雖然特朗普的上台,讓俄羅斯看到了一絲擺脫對抗的希望。但即便果真美俄緩和,國家殘破的現實,以及迄今未找到復興之路的局面,使得這種緩和,其作用最多也不過是讓俄羅斯得以多苟延殘喘一陣罷了。毫不客氣的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持續下去,俄羅斯別說重返超級大國行列了,就連維持現在的一般性世界級大國地位,都十分勉強。

那麼,面對這種逆境,俄羅斯該怎麼做呢?老實說,靠俄羅斯人民的勤勞雙手,估計是不大可能的了。

在之前的《地緣政治:俄羅斯是二次解體,還是東山再起》一文中,雲石君曾分析過:今時不同往日,當年蘇聯可以靠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利用機器大工業,對廣袤國土進行工業開發,由此迸發出超級大國的能力;但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新經濟模式下,虛擬經濟和高科技的重要性大幅增長,這種質量上的巨大領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基於產能堆砌,而形成的規模優勢。

受限於惡劣的自然環境,俄羅斯文明發展水平天然受限,不足以在質量層面與其他強勢文明爭鋒;而機器化大工業模式下形成的規模優勢,又被人類文明持續高速發展所形成的常態化質量差距所抵消。再加上國家殘破的現實,以及周邊中國等大型地緣勢力復甦,並積極進行區域化整合的現狀,今日之俄羅斯,可以說是既無自我提升之力,也無對外開拓之能。

相反,由於龐大的體量,以及身處亞歐大陸中央的地緣區位,使得它所有其他主要地緣勢力,都與其有著這樣那樣的結構性衝突。無論是今日美國基於維護全球霸權,而對全球第一領土大國的打壓;還是歐俄之間幾百年一而貫之的結構性地緣衝突;甚或未來中國東亞破局成功後,基於北亞地緣矛盾和利益訴求,而與其化友為敵的潛在性可能;總而言之,俄羅斯的國家外部環境,始終處在驚濤駭浪之中,難得安寧。

那麼,俄羅斯就真的沒有希望了嗎?這個近五百年來橫空出世,一度有望稱霸全球的大型文明體系,真的會從此沉淪,甚至逐漸衰退,並最終退出人類主流文明的序列?

那倒也未必。

雖然內外客觀環境的缺陷,決定了俄羅斯想憑主觀努力重現輝煌的可能性十分渺茫。但如果客觀環境發生變化,使得原先的缺陷逐漸消失,那麼,俄羅斯就真有了中興的可能!

而這個有可能重振俄羅斯國運的客觀環境變化,就是——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對俄羅斯國運的重要意義其實很好理解:

儘管經歷了蘇聯解體,現在的俄羅斯,依然是全球第一領土大國,1700萬平方公里的現有疆土,接近中美這兩個全球最強國家國土面積的總和。只不過,由於俄羅斯全境緯度偏高,自然環境極端苦寒,開發利用程度天然受限,這才使得俄羅斯空有龐大身軀,所能積蓄出的能量卻相對不足——換句話說,俄羅斯始終處於守著金飯碗要飯的窘迫當中。

但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俄羅斯似乎看到了擺脫這一窘境的曙光:

首先,東北歐和北亞的凍土帶會因此變得適宜常規工農業開發,考慮到俄羅斯龐大的體量,哪怕突破這種自然環境變化臨界點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足以給俄羅斯開闢出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不僅意味著俄羅斯工農業規模的擴大,而且隨著這種規模效應的顯現,俄羅斯文明質量也獲得了主動提升的空間;

同時,隨著氣候變暖,北冰洋航線的開通成為可能。從球形視角來看,北冰洋可以說是亞歐大陸北部各區域,以及亞歐大陸與北美之間進行交流的最便捷地緣通道。只不過由於氣候極寒,常年封凍,所以無論水上還是空中通道都難以暢通。但隨著氣候變暖以及人類技術的進步,今日的北冰洋,距離被人類征服,開通交通航線的臨界點已越來越近。一旦這個臨界點被突破,北冰洋航線開通(哪怕只是季節性開通),那都會對俄羅斯的國運,產生質級的提振作用:

首先,隨著北冰洋航線開通,球形視角下的北冰洋,將成為北半球北部海上運輸的最便捷通道。全球,尤其是北半球海運格局將出現重大調整。

鑒於北半球聚集了當今人類幾乎所有主要文明,隨著這種航運路線的變化,全球各板塊的地緣價值和戰略意義將會被重新界定。考慮到俄羅斯幾乎超過其他國家總和的漫長北冰洋海岸線,它勢必將成為這條新航路的最大受益者——不僅將改變自己在現有海運格局中相對邊緣的地緣區位,更重要的是,北冰洋航線的開闢,還會使其突破波羅的海和鄂霍次克海的封鎖,完成從大陸國家向海洋國家的轉型——這是俄羅斯幾百年來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

這是從外部格局來說的。而北冰洋航線的開通,對俄羅斯國內地緣結構也有顛覆性的變化。

俄羅斯地緣結構的最大缺陷,就是西重東輕,本部位於國土最西段的東歐平原;再加上俄羅斯國土東西跨幅太長,沿途自然環境又極為惡劣,這使得俄羅斯很難將本部的地緣影響力,投射到北亞,尤其是遠東部分,對國家的長久統一和經濟發展都構成嚴重影響。

但隨著北冰洋航線開通,球形視角下,俄羅斯將突破傳統的由西向東輻射模式,藉助北冰洋通道,俄羅斯能夠大幅縮短東歐平原與西伯利亞乃至遠東之間的距離,並突破陸上複雜地形及惡劣氣候條件所造成的梗阻——這意味著俄羅斯內部地緣結構的最大缺陷,在相當程度上被消除,國家內部整合和經濟發展也會因此受到極大推動。

總而言之,氣候變暖將使得俄羅斯獲得可開發國土增長、地緣價值提升,地緣格局改善、以及國家地緣結構趨於合理等重大好處,進而使俄羅斯的國家整體地緣實力有質的飛躍——有了這個先天性基礎,俄羅斯就獲得了充足的底氣,中興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當然,全球變暖也會對俄羅斯的國土開發造成一定負面影響——比如北亞大型河流(如勒拿河、葉尼塞河),都是由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每年春天汛期到來後,上流解凍、下流依然封凍的現象會加劇,進而使得河水漫出,形成大型沼澤——這種情況在西西伯利亞平原尤為明顯,而且會隨著氣候變暖而加劇。

不過雖然如此,相較於氣候變暖的好處,這些許麻煩,依然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未來氣候變暖真的達到那個促發文明崛起的臨界值,俄羅斯的東山再起可以說是勢在必然!

其實這種「外部東風」造就的國家崛起,俄羅斯在國家發展之初就已經經歷過了。在《地緣政治:俄羅斯系列》的最初章節中,雲石君就曾說過,東歐平原在農耕時代本是一片荒蠻之地。只不過到中世紀晚期,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技術水平已經提升到了足以對東歐平原進行規模化農耕開發的地步,東歐平原也由此迎來了從蠻荒草原向富饒農耕區轉變的戰略轉型期。而莫斯科公國抓住這個歷史性機遇,消滅游牧系金帳汗國的同時,將該地區其他農耕小部族整合到自己麾下,由此形成了後來的俄羅斯國家、民族和文明。

所以,俄羅斯這個國家,本身就是時勢造就的。只不過上一次的所謂時勢,是人類科技發展水平這個後天發展因素;而俄羅斯這次所期待的,是氣候變暖這個先天性自然因素。在上一次東風紅利業已消耗殆盡的當今;俄羅斯的前途命運,又一次的交給了上天,取決於下一次的東風!

可是話又說回來,俄羅斯雖然急需氣候變暖的大風,但最終能否如願,卻不是自己決定的了的。

如果氣候變暖最後被證明是一個偽命題,那以俄羅斯自然是黃粱一夢;而退一步說,就算氣候變暖是一個趨勢,但如果這個趨勢的落地速度太慢,要過個兩三百年才能達到引發地緣環境出現根本性改變的臨界點,那以俄羅斯今日苟延殘喘之艱難處境,恐怕很也難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競爭,以及愈演愈烈的大國博弈環境下長期維持下去,多半在那一日到來之前就已經二次解體,將大好領土留給其他列強,作為他們新地緣格局下爭奪的焦點和籌碼了。

而且,即便氣候變暖果真如俄羅斯所料,在未來幾十年內就會促發質級變化(比如北冰洋通航),俄羅斯面臨的形勢也依然艱險萬分。

俄羅斯當下的地緣格局本就十分艱難,與世界三大主要地緣勢力——美、中、歐以及雖然內部四分五裂,但體量同樣是世界級的中西亞伊斯蘭世界,都存在著嚴重的衝突。

當然,這其中,俄羅斯也自有機會。因為作為全球霸主的美國,其與俄羅斯本身並不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地緣衝突;所謂美俄矛盾,只是基於全球霸權這個前提下的——在蘇聯時代,鑒於蘇聯是除美國之外的唯一一個超級大國,所以美國必須與它為敵;而蘇聯滅亡後,雖然現在的俄羅斯聯邦已無力直接威脅美國霸權,但其依然擁有1700萬平方公里領土,具備相應潛力,所以美國依然對它有所打壓。

但是,潛在威脅畢竟不是直接威脅,所以冷戰後的美俄矛盾,其實已經大大緩和。

當美國實力強大,且放眼四海沒有其他更強對手時,那麼俄羅斯這個潛在威脅依然值得美國投入主要資源去壓制。

不過當有更強對手出現——比如中國的崛起,美國調整先後秩序,把重點轉移到中國,也就是遲早的事,而俄羅斯在美國眼中的優先順序就會進一步下降。

甚至,如果有朝一日中國突破了美國封鎖,構建東亞新秩序,並破除美國在印度洋的優勢地位後,隨著美國全球霸權的終結,那麼美國基於霸主視角的全球壓制思維導向,就會退縮回基於一般世界級大國視角的本土地緣思維導向

而從單純的本土地緣視角而言,美國與俄羅斯之間,實在談不上有什麼太大的結構性地緣衝突——作為一個大陸文明國家,俄羅斯在地緣上對美國的威脅,絕對比中國、歐洲這兩個與美國直接隔海相望的地緣勢力要小。這種情況下,美俄甚至不排出會出現親密合作,以聯合遏制中國、歐洲的可能。

總而言之,美俄之間的矛盾,是基於全球霸權視角而生;基於本土地緣視角,二者並無太大利益衝突。這種視角不同引出的利益差異,使得美國成為影響俄羅斯國家安全格局的最大變數。而美國全球霸主(即便有朝一日霸權被破,也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國)的江湖地位,又使得美國的思維和戰略利益變化,會對中、歐乃至伊斯蘭世界的各自國家戰略,產生強烈的引導作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就有了在列強間縱橫捭闔的戰略空間——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中俄間存在極為嚴重的地緣衝突,但中國為了抗美,卻能跟俄羅斯抱團取暖

可一旦全球變暖,那情況就大為改變。首先,如果俄羅斯在全球變暖大環境下重新崛起——1700萬平方公里迸發出的龐大能量,足以讓俄羅斯成為真正的全球霸主——美俄矛盾又會重新像冷戰時代那樣急劇激化;同時也會讓中、歐感受到巨大的直接威脅。

而且,這種格局下的俄羅斯,將失去在列強中轉圜的戰略空間。隨著北冰洋航線的開通,俄羅斯與北美洲之間,就不再是相隔幅員萬里的太平洋,而僅僅只隔著一個比大型內海也大不了多少的北冰洋!這也就是說,美國與俄羅斯之間,也會由此產生直接的地緣衝突。

這種結構性地緣矛盾的存在,使得美國無論是作為全球霸主,還是一般性的世界級強國,都有必要強力壓制俄羅斯(1700萬平方公里國土,這其中蘊含的潛在能量,比中國還驚人)。至於與俄羅斯直接毗鄰的中、歐就自不必說,更是會將其視為頭號大敵。

這樣一來,世界就又回到冷戰後期,既中美歐三強聯合制俄的地步。

當然,如果俄羅斯真把自身潛力開發到位,那也未必畏懼三強聯手。但問題是,氣候變暖再怎麼快,也得有幾十年,而俄羅斯的國土開發要顯出成效,同樣也需要幾十年功夫;換句話說,俄羅斯要真發展到能夠力敵三強(如果伊斯蘭在期間整合為一體,那就是四強)的程度,中間少說還有大幾十年時間。

只不過,變化是漸進式的,但趨勢的形成,卻並不需要這麼長時間。只要判定俄羅斯崛起趨勢難以遏制,中美歐在俄羅斯閉關成功之前,肯定會多次組織合縱——而美國變數的不復存在(無論是基於全球霸權還是本土安全,都必須要趕緊壓制俄羅斯),使得俄羅斯利用列強彼此間矛盾,施展縱橫之術的戰略空間要大大縮小。

一旦俄羅斯外交轉圜失敗,列強就遏制俄羅斯達成共識,那麼以俄羅斯半起未起的國力,未必能夠應付得了列強合縱。而只要有一次失敗,難免就要前功盡棄,甚至重新走一遭蘇聯解體的老路。

在戰略轉圜空間急劇縮小,國力又未發展到位的情況下,俄羅斯要在幾十年的漫長時間中,瓦解列強的一次又一次合縱,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雖然難度頗大,但以眼下國情而言,全球變暖這個天意,似乎就是俄羅斯東山再起的最大指望了。如果上天真的眷顧,那俄羅斯很有可能因此迎接到又一次的重大歷史機遇,並獲得國家二次崛起,甚至超越蘇聯的戰略契機!而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也會因此,而發生全局性的改變!

當然,這種局面的出現,有一個前提條件:既俄羅斯真的能夠在列強一片圍堵之下,把這1700萬平方公里的家底撐到自己神功大成的那一天——就像一戰後的蘇聯,在西方封鎖制裁下,將自己的20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撐到國家工業化改造完成一樣。

那麼,俄羅斯能撐到這一步嗎?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選自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34節——俄羅斯之第19章。對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請訂閱微信公眾號:雲石,即可閱讀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全部原創文章。


北冰洋通航的話,對美利堅的威脅恐怕更大吧。

整個國際貿易格局可能都要改寫了,到時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還能繼續維持嗎?


自己問的時候都這麼誠實。。。


話說雲石兄是真的高效啊,就是打死不開專欄!


打死就是不開專欄有脾氣的雲石系列。


推薦閱讀:

美國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大規模發展水電反而在加劇了溫室氣體排放和溫室效應這有什麼數據證明?
加拿大麥克默里堡 (Fort McMurray) 的大火有多嚴重?會產生哪些影響?
溫室效應係數是什麼?
因全球變暖而導致北極熊被餓死的新聞,是假的嗎?
這次的極寒天氣和全球變暖起衝突嗎?

TAG:國際關係 | 國際政治 | 俄羅斯 | 全球變暖 | 普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