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罵兒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學、先進?

我們這代人從小受家長打罵,家庭暴力也很多但同樣是愛國愛家孝敬父母,現在倡導的先進教育從不打罵孩子卻導致他們出了很多反面教材,這是不是教育方式的問題?ps:我說的打罵不是家庭暴力,而是在犯錯或搗蛋不聽話的前提下。請大家注意這點。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家長不會打罵嬰兒,卻會打罵兒童。

要知道,照顧嬰兒可要比照顧兒童麻煩的多,做過父母的人都知道,嬰兒是很難溝通的,是胡攪蠻差、自私自利、沒有理性可言的小動物。

相比之下,兒童不僅省事很多,而且他們能和父母溝通,是有一點自我控制力的人。

但奇怪的是,當嬰兒長大,變得更懂事時,父母的耐性卻消失了,體罰、羞辱、訓斥等懲罰措施開始成為很多家長的日常教育方法。

為什麼家長不會打罵嬰兒,卻會打罵兒童?

其實,每個家長一開始都是疼愛孩子的,並不會用打罵的手段。

這是因為在嬰兒時期,家長更多的是照顧,還不能算作教育。

我們用電腦來幫助理解,照顧孩子更像是使用電腦,而教育孩子則是要給電腦編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能,很多家長對此準備不足,他們以為照顧就是教育。

在孩子1~2歲時,轉折點就出現了,當需要從照顧向教育轉變時,很多家長遭遇了重大的教育挫折。

他們會發現,孩子不好管束、更不好教育。孩子並不聽從家長的話,家長只好不斷的提高嗓門,懲罰也越來越嚴厲。所以家長的懲罰並非一步到位、上來就打罵,而是有一個逐漸升級的過程。

原來的疼愛逐漸會變成怨恨和憤怒,當家長失去信心時,他們情急之下就會做出打罵孩子的舉動。而小孩因為情緒上的恐懼,會馬上變得非常順從。

這其實是所有社會性動物的特點,狼、獅子、猩猩等高級社會性動物,在面對同伴的攻擊時,如果無力抵抗都會表現出順從的姿態。

圖片改編自:International Wolf Center

所以暴力性的懲罰就是最原始的、讓人服從的方法,既然社會性動物都會使用這個方法,就談不上什麼科學先進。動物和人都在利用服從作為基石來構築等級社會,服從者就是等級的最底層。

正是因為狼的社會化屬性,它才會被人馴化成狗。當然你也可以預見,這種以服從為目的的教育,在未來會讓孩子遭遇難以克服的障礙,被困在社會底層無法突破,這一點在後面還會分析。

圖片來源:5 Reasons Why Man is Called as a Social Animal - HowFlux

孩子的順從,會讓很多家長產生一種錯覺:原來打罵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馬上聽話了!

  1. 原來「打是親、罵是愛!」

  2. 原來「小時候父母打我是為我好!」,我今天才知道錯怪了父母。

  3. 原來「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很有道理的!老一輩的方法不能扔,孩子大了就能明白!

  4. 我從小就被打罵,不也沒事嗎?

這其實是家長對自己打罵孩子給出的合理化解釋,因為只要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就能掩蓋自己在良心上的不安,就能防禦別人的譴責,就可以讓自己狠下心來,對孩子進行更重的懲罰。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里,學校也一直在用懲罰的方法來管束和教育學生。下面這塊泥板是4000年前一個蘇美爾小孩寫的,他因為犯錯,多次被老師抽打,這可能是關於學校體罰的最早記載。

圖片出處:https://www.jstor.org/stable/596246?seq=17

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翻譯成英文如下(因為泥板有殘缺,所以句子不完整):

In the tablet-house, the monitor said to me: "Why are you late?"

I was afraid, my heart beat fast.

I entered before my teacher, took (my) place.

My "school-father" read my tablet to me,

(said) "The. . . is cut off," caned me.

I. . . d to him lunch. . . lunch.

The teacher in supervising the school duties,

Looked into house and street in order to pounce upon some one, (said) "Your. . . is not. . .," caned me.

……

Who was in charge of . . .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talk?"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 .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not keep your head high?"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drawing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stand up?"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gate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go out?"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 .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take the. . .?"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Sumerian (said) "You spoke. . .," caned me.

My teacher (said) "Your hand is not good," caned me.

……

請注意我加粗的字體"caned me",這是抽打的意思。根據這塊泥板所描述,小孩至少被老師抽打了10次。

圖片出處:The Lives of Scribe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古代教育使用體罰至少有四千年的歷史,無論學校和家長都在使用體罰的手段,我們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在電影《霸王別姬》里,有個很經典的場景:

戲班師父考功課,讓學徒們唱曲。

圖片出處:霸王別姬

師父先考小石頭。

小石頭唱:想俺項羽乎,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師父稱讚:成,一字不差!伸手!

抽一板子,小石頭懵逼了:怎麼唱對了也挨打?

師父解釋:打你,是讓你記著,下回還得這麼背!!

接下來輪到考小豆子了。

小豆子唱: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傅削去了頭髮,我,我本是男兒郎……(我死定了)

師父怒,狠狠的抽打:你本是女嬌娥!!!

因為害怕,小豆子形成了錯誤的情緒記憶,總把「女嬌娥」錯唱成「男兒郎」。

結果就是被師父打爛了手。

古代的家長和老師,他們缺少系統的心理科學和教育知識,也缺少高效的教學方法。

他們就像瓶子里的蒼蠅,靠著試錯、憑著經驗,來摸索教育的道路。而人是一種社會化動物,天生就知道要服從強者,所以打罵等懲罰方法就是他們最容易發現的一條出路。

打罵懲罰孩子,根本原因是家長和老師在教育方法上的匱乏,或者說他們是被困在最原始的局部最優解里跳不出來,不知道還有其他局部最優解或全局最優解的存在。

圖片改編自:Backpropagation Main

就像「夜郎自大」成語故事裡的國王,在知道漢帝國之前,他認為夜郎國是最厲害的,是全局最優解。等遇到了漢帝國,才知道自己只是局部最優解之一。

當然每個人的教育方法都是自己領域裡的局部最優解,區別只是我們所接觸到的領域有多大,以及自己是什麼樣的心態。

我們是抱定了「天是圓的,井口那麼大」,「老祖宗幾千年的東西不會錯、不能丟」;還是承認「天外有天」,一定要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替代舊方法。

這兩種心態所探索出來的教育道路必然是天壤之別。

有人可能會問:你只說了打罵不科學、不先進,但還有很多教育失敗的孩子就是因為家長溺愛、不打罵造成的。你並沒有論證不打罵到底是不是科學的、先進的

其實,簡單的把教育分成打罵和不打罵,恰恰是對教育缺乏了解的體現。用二分法給教育分類是很容易的,在他們的眼裡,教育就像下圖這麼簡單。

但是,二元論非常容易導致批鬥和撕逼,不同立場的人會互相攻擊,一方認為「不打罵=溺愛」,另一方則認為「打罵=虐待」。

實際上,教育並不是簡單的二元論,更真實的教育不是簡單的打與不打,也不是溺愛和虐待,而是一個不斷繼承與升級的進化過程。

下面這個圖更能直觀的體現出教育和打罵之間的關係。

你會看到,虐待和溺愛從來都不屬於教育的範疇,他們都屬於錯誤教育的範疇,壓根就不該去爭論。

古代教育的確經常用打罵作為教育的方法之一,但是也有大量不使用打罵的教育方法。現代教育儘管還有懲罰,但也不再依賴打罵,而未來教育會比現代走的更遠,因為會有更豐富、更有效的激勵手段可以發明出來,供家長和老師使用。

作為家長不應該去論證「打罵對不對」來為自己辯護,這會讓你停留在古代。更好的做法是了解現代教育有哪些方法已經完全可以替代打罵,去了解兒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去了解人的心智是如何發展的,這些才是科學先進的知識。

那如何看待學校里最沒有規矩的孩子,就是家長捨不得教訓的?

首先這是一個事實,的確有溺愛造成的教育失敗,但這不能說,是不打罵導致了教育失敗,這兩者的區別巨大,很多人分不清楚這一點。

溺愛是家長教育方法匱乏的另一種表現。很多家長知道打罵孩子是錯誤的,但又缺少更好的教育方法,於是他們找到了體罰之外的另一條容易的出路——賄賂和討好孩子。

當孩子生氣、哭鬧時,很多家長會選擇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讓孩子不哭鬧。

例如

「別哭了,這有個好玩的玩具!乖,不哭!」

「別生氣了,給你個好吃的糖!好吃嗎?聽話,不生氣!」

這就是在賄賂和討好孩子,短期確實能讓孩子不哭鬧。

但也造成了一個嚴重惡果,家長無意之間獎勵了孩子的生氣和哭鬧。

有些孩子會發現,只要生氣和哭鬧就會獲得家長關注,就能得到玩具和糖果。這種激勵讓孩子不去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肆無忌憚的濫用情緒,經常用無理取鬧來控制家長,用撒潑打滾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離開家庭進入學校,這種孩子還會把無理取鬧做為武器來控制同學和老師。因為孩子沒有學會控制情緒,不知道還有其他方法來獲得同學的友情和老師的關注。他們知道的是,只要撒潑打滾最終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最沒有規矩的孩子是家長溺愛的結果,是家長的賄賂和討好,錯誤的激勵了孩子無理取鬧的行為,而不是不打罵導致的結果。不打罵是躺槍、是被冤枉的。

家長應該教會孩子控制情緒,正確的和別人相處,這才是教育。這就是為什麼,虐待和溺愛從來都不屬於教育的範疇。

面對孩子的哭鬧,除了打罵難道還有更好的方法?

有,而且方法非常多。

罵孩子不讓他哭是壓抑、對抗孩子的情緒,而用糖果玩具來溺愛則是逃避孩子的情緒。

現代教育中更好的方法是與情緒合作,家長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把負面的情緒釋放出來,再用同理心對孩子進行教育。

當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哭鬧時,可以這樣來做:

  1. 家長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焦慮、煩躁的情緒。
  2. 控制焦慮的前提是理解孩子的心理,這樣才能接納孩子的痛苦。

  3. 家長要用肢體來擁抱孩子,讓他痛痛快快的把情緒釋放出來。

  4. 告訴孩子,你理解他的感受,給孩子的情緒命名,幫助他知道自己的情緒是什麼。

  5. 等他情緒釋放了,平靜下來後,再解釋道理。

  6. 幫助他用同理心來理解別人。

  7. 讓他知道怎麼做更好,怎麼做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8. 幾次之後,他就不會哭鬧了,因為他知道了比哭鬧更好的方法。

這些方法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現代教育。

停留在古代或上一輩人的教育思想里,只會限制孩子的成長,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打罵真的一無是處嗎,很多偉人不就是靠打罵教育出來的嗎?

這其實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很多人只看到偉人受過打罵,卻沒看到大部分人因為打罵而導致教育失敗

他們更沒有看到,偉人的父母還用了很多打罵之外的教育方法,這才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如果打罵就能教育好,古人應該個個是精英,現代教育也不會全面放棄這種教育方法。

1989年通過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任何兒童不受酷刑或其它形式的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

家長在打罵孩子之前,要首先想一下,自己算不算現代社會裡的文明人。

歐美國家已經普遍立法,在學校或家庭里禁止使用體罰。

下圖是歐洲立法禁止體罰的國家統計:

  • 綠色區域是無論家裡,還是學校里,都禁止任何形式的體罰;

  • 藍色區域是在家裡不禁止,但在學校里禁止體罰;

  • 紅色區域則是非洲、亞洲的伊斯蘭國家,很多沒有禁止體罰。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3%E7%BD%9A

其實,禁止體罰兒童是近代才發生的進步,如果放到1979年以前,這張地圖將全部是紅色。

然而,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隨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進步,人們逐漸發現,體罰只是局部最優解,可以被更好的方法所替代的。

當然,這種觀念的改變並不容易,即便在美國和加拿大,很多地區對體罰兒童還有爭議,所以要完成觀念的進步,可能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說起教育觀念的改變,我認為對整個世界影響最大的,並不是什麼權威的心理學理論,而是一部從1985到1992年,連續7年在美國創下最高收視率的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 Growing Pains》。

圖片出處:《成長的煩惱》片頭截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90年代初,中國引入這部電視劇時就產生過爆炸性的影響。

這部電視劇對中國老百姓的震撼,除了第一次看到情景喜劇,另一個就是教育觀念上的顛覆。從第1集到166集,劇中的幾個孩子犯了無數次錯誤,但他們的父母沒有打罵過一次,都是用溫暖的親情和理性的說服來完美的化解危機。

我們第一次知道了,原來家庭教育除了打罵和服從之外,還可以用親情和講理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在當時,立刻徹底顛覆了眾多父母的教育觀念,當然也包括我的父母。我清楚的記著,看這部喜劇之前,我的父母還經常把「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掛在嘴邊,看完之後這些話就再也沒有說過,雖然偶爾還罵我,但再也沒有打過我。

不僅中國父母,各國的父母都從這部喜劇里學到了現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劇中父親的扮演者艾倫·錫克(Alan Thicke)多年被評為年度最佳父親,他認為這才是他最值得驕傲的榮譽,超過了其他任何獎項。

圖片出處:Yahoo奇摩名人娛樂

遺憾的是,艾倫·錫克在2016年12月因為突發心臟病去世。69歲的他,在去世之前還在和兒子打冰球,真是無愧於最佳父親的稱號。

我認為這部喜劇至少把教育觀念的進步提速了一代人的時間。

你現在看到的這篇文章,就是這部喜劇對我的影響,我所寫的大部分教育理念,追根溯源都可以從這部電視劇里找到。

如果你不願意看抽象燒腦的心理學和教育學書籍,你至少可以找出這部喜劇,和自己的愛人一起觀看。在笑聲中,我們心中的堅冰會逐漸融化,我們不僅會憧憬那種溫暖、理性的家庭氛圍,也會相信自己能用現代教育營造出美滿的家庭。

打罵會造成什麼負面影響?以至於各國需要立法來禁止體罰?

簡單的說,打罵會造成兩方面的負面影響,一是對教育者,二是對孩子。

對家長和老師來說,因為人的社會性動物本能,對孩子體罰會馬上見到效果,這是成本很低的教育方法,是局部最優解。如果不禁止體罰,他們會一直使用體罰,不會去考慮替代性的教育方法。

我們知道,立法機構如果不制定環境保護法,來限制工廠的污染排放,工廠會一直污染下去,不會尋找替代性的清潔生產方法。因為污染是成本最低的局部最優解。

而法律提高了成本,把人們趕出了局部最優解,不得不減少工廠污染,老師、家長也不得不去尋找更好的替代性教育方法,找到更好的局部最優解。

可是體罰對孩子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

體罰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懼,因為孩子對痛苦的耐受力遠遠低於成人,所以孩子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也遠大於成人。即便是成人,如果長期生活在高壓力下,也會損害健康罹患疾病,同樣,長期的壓力也會對孩子健康造成嚴重損害。

不過,生病還是能被家長及時發現的,只要治療孩子很快可以康復。最棘手的,是對孩子造成的精神創傷,這些創傷是無形的,並不會以明顯的方式暴露出來。因為隱藏和難以發現,所以也更難以被修復,這就讓它們所造成的影響更為持久。

最典型的負面影響是習得性無助、暴力傾向、抑鬱症、缺乏自制力、以及家庭關係疏遠,這些問題在童年時都不明顯,家長們很難覺察,意識不到危害。一旦孩子成年,進入社會開始獨立生活,家長才會突然發現自己釀成了大錯,需要付出幾倍的代價才能挽回。但因為成本高昂,多數人的結局是徹底放棄,永遠無法挽回。

關於這些負面效應已經有大量的心理學、教育學研究可以證實,我不能每一個都展開,只選擇習得性無助這一個來做分析。

認為打罵有效的家長,他們都會為自己孩子的服從、乖巧、孝順而自豪,但其實這些表現都是短期收益,是孩子真實情感被掩蓋後,所營造出來的假象。

真相是,你的孩子已經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1967年,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通過一個經典實驗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理論。

這個實驗有些殘忍,他對籠子的一半通電,狗受到電擊就會逃避,逃到籠子的另一邊。

圖片出處:Learned helplessness: is it you, your patient, or a loved one?

但是如果籠子的另一邊也通上電,狗在反覆逃避之後發現,無論怎麼逃避都是徒勞的,就學會了停止逃避。以後再被電擊時,狗不再逃避,即使另一半籠子不通電,把障礙去掉,狗寧願被動接受電擊也還是不逃避。

這種陷入了無助情緒,停止逃避的行為是後天習得的,所以叫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會讓人認為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無益的,它會像一個玻璃天花板,你看不見它,但它會阻止你向上突破。

孩子是弱小的,當家長用打罵來讓孩子服從時,孩子就像籠子里小狗一樣驚恐,不知所措。因為只有表現出服從和聽話的樣子,才能避免繼續被傷害,他們無力反抗只能選擇放棄。這就是打罵所馴化出來的習得性無助。

我們也知道,任何創造性的發明和突破性的成就,都離不開人們勇於試錯和挑戰。如果遇到困難就輕易放棄努力,這些發明和成就永遠無法產生。人們會困在局部最優解里,找不到更優的方法。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習慣性的放棄,習慣性的順從,那他成人後就無法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也無法帶領團隊去克服困難。這種習得性無助會讓他不敢面對風險,會成為他一生的玻璃天花板。他不能創造、不能管理,只能做一些沒有風險的、簡單重複性的工作,一生勤勞辛苦,但終生貧窮而默默無聞。

很多家長既不願意放棄打罵,也不願意去學習現代教育的方法,他認為這些努力都是徒勞的,還是幾千年傳統教育方法好。這種思維其實也是習得性無助,和籠子里反覆電擊都不動的小狗是一樣的。這是他們的玻璃天花板,是逃不出的心智陷阱。

在古代和近代,這種服從習慣還問題不大,因為社會發展緩慢,即使在社會底層也能有大量簡單重複的工作可以做。但在未來社會,技術發展會一直加速,社會底層所從事的低端簡單重複工作,會快速的被自動化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所取代。

社會不再需要那麼多隻知道服從的人,而是需要更多不斷取得創新和突破的人才。

圖片出處:This chart shows if a robot will take your job

沒有工作就沒有尊嚴,就沒有幸福感。你現在用打罵教育出來的順從、乖巧的孩子,將來會陷入缺少工作和幸福的悲慘境地,而這一切和家長打罵有直接的關係,因為習得性無助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挑戰的勇氣。

你真的想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嗎?

跳出上一輩人的打罵教育經驗吧,那只是原始最優解!

這會讓你的孩子直接受益,如果下一代也能用在自己的後代身上,通過不斷的改進,你的子子孫孫都能從中獲益。

但如果你走不出老一輩的方法,你的孩子也會和你一樣被困在陷阱里,你的子子孫孫都突破不了這個玻璃天花板。

不要再依賴於立竿見影的打罵,為了孩子也是為了自己,請去學習現代教育的知識和方法,那才是科學先進的。

總結

  • 打罵所造成的習得性無助等負面影響,在孩子成年後將成為限制他的玻璃天花板。

  • 打罵和溺愛都不是教育的範疇,只是家長在缺少教育方法的情況下,摸索出的最容易的出路。

  • 幾千年來,雖然人們曾用打罵作為教育手段,但也有很多教育方法可以完全替代打罵。

  • 現代教育還需要懲罰,但已經不依賴於打罵,禁止在學校和家庭打罵孩子是教育進化的方向。

  • 放棄打罵是走出原始最優解的第一步,現代心理學、教育學才是科學先進的,是值得學習的。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別忘了點贊!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教育成本》和《自由心智》,我會分享更多的教育文章給你。

推薦閱讀

  • 美劇《成長的煩惱》,可以讓你最直觀、最輕鬆的學習現代教育方法。

  • 動畫片《頭腦特工隊》,可以讓你知道情緒的基本原理。
  • 《不獎不打管孩子》,可以讓你知道,不靠獎懲也能管好孩子。
  • 《習得性無助》,讓你了解懲罰所帶來的各種影響。

  • 《發展心理學》,讓你從更大的時間尺度上了解成長的規律。
  • 《蒙台梭利兒童教育》,學習資料比較豐富的兒童教育體系。

參考資料

  1. Sumerian School Days [Text and Object]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3%E7%BD%9A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rporal_punishment

  4. Children"s rights


給個比喻你就明白了——

有人出門不開車,但他都是別人幫他開車,還有直升飛機。

有人出門不開車,甚至公共交通都不坐,因為他家在貧困山區。

請問,出門不開車,到底是先進富有,還是貧窮落後?

問題不是打或者不打。

如果你不打,但 有其他有效的教育方式,那就是先進。

如果你不打,但沒有其他有效教育方式,那恐怕就是縱容和嬌慣——如果孩子已經有問題行為。這也是以前父母無可奈何的地方,他們不知道其他教育方法。

(具體怎麼打,是個學問。有些家長打孩子,是追著打,胡亂打,自己情緒激動,非常不堪,狀似發瘋,毫無威嚴。有些家長,是能讓孩子站定,伸手挨藤條,有節奏冷靜的打。你要知道,這兩種情況效果不同,有不同的背景。事實上,無法調控自己情緒的家長,打了孩子他也無法樹立真正的權威感。好比街頭流氓打架和格鬥比賽,給人不同的感覺。更好的情況下,從不動手,但子女自覺。所謂,治未病。)

所以,關鍵是,要系統性的,符合實際的,教育孩子。打不打,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而且,打的話,怎麼打?往死里打,還是點到為止?什麼標準。

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不打罵,當然是最好的,但不要以為好的教育就只是不打罵。

就好比,如今腦力勞動賺錢更多。但你不能說「不從事體力勞動就更先進」。因為可能有人兩種勞動都不進行,那談何先進?(除非你是科幻電影里的人)

要不打罵孩子,就要好好學習整體先進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只學表面功夫。

反之,有些人只看到「棍棒出孝子」,卻不知道別人家的其他做法和資源。

都是謬誤。比如,別人家打孩子,對孩子嚴格,可是別人家父母對自己也是很嚴格的一絲不苟的,甚至自己犯錯時願意給孩子道歉,而且每次都打得有理有據打得點到為止——如果你也打孩子也很嚴格,但是你自己對自己卻很寬鬆懶惰,你錯誤時候不承認錯誤,你覺得這效果會一樣?

其實更大的問題,不是方法,而是方法指向的結果。

到底,怎麼樣的人,才是我們應該養育出來的。

或者反過來問,更寬容點自由點,我們應該避免養育出什麼樣的下一代?

如果沒想清楚這個問題,再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導向一個很糟糕的結果。

對於有問題行為的孩子,首先考慮父母自身和家庭的問題,同時要考慮做心理治療或諮詢。如果這都沒用,那估計打也沒多少用…(在此期待為人父母前國家可以考一下教育和發展心理學…)

一般來說,孩子的問題基本上都是父母或家庭問題的結果。如果孩子真的有問題行為,首先也應該考慮父母或家庭哪裡出差錯了。

至於家庭暴力,虐待虐打,那是另一個話題了。它和我們說的打罵管教是完全不同的。只是外人區分起來困難,這也是禁止打罵孩子的原因——它是個一刀切簡單禁止家暴的方法。


本文只討論怎麼養育小朋友——上學之前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情況相對簡單,也比較類似。

而上學之前的幾年,家庭教育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同齡孩子之間的差異會增大,對於能不能打這個問題的討論也會更加複雜,所以本文不討論這一部分。

另外,只討論家長能不能打孩子,不討論幼兒園老師或者別的老師能不能打孩子。

先轉述總結一下學術上的研究成果——不打!不打!!不打!!!

首先,關於怎麼管理和控制孩子,有三種類型的策略,分別是:權力壓制power assertion,愛的撤回love withdrawal以及誘導induction。

權力壓制包括了體罰/軀體暴力以及用體罰或軀體暴力威脅孩子,也包括剝奪孩子的部分權力(不許看電視/不許出去玩等)。這種策略的短期效果較好,孩子馬上就聽話了。但是如果使用非常嚴重的權力壓制,長期的副作用可能是孩子會變得很焦慮/很憤怒/很有攻擊性。而當家長停止權力壓制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基本上沒什麼變化。整體而言,溫和的權力壓制好於嚴厲的,但是至於如何定義「溫和」與「嚴厲」,這件事情學界現在也搞不清楚。另外,不同的孩子對於不同程度的權力壓制也會有不一樣的反應,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個體特點,不能一概而論。

愛的撤回是指家長向孩子表達「我對你很失望所以不愛你了/你再這樣我就把你扔了/我再也不想管你了也不理你了」,或者直接忽視孩子。這種策略短期效果極好,孩子會立刻服從家長,但是會讓孩子非常非常焦慮不安。用這種策略等家長往往會對孩子有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操縱。

誘導是指家長向孩子解釋具體的規則是因為什麼,鼓勵孩子去長大並且做出良好的行為,同時鼓勵共情(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這種策略長期效果好,能夠教會孩子自律

其次,相比於具體的養育方式(打不打/母乳還是奶瓶等非常具體的問題),整體的親子關係與情緒氛圍emotional climate(父母的養育方式等)更加重要

此處有兩個重要概念——依戀以及教養風格

依戀指的是個體(母嬰/情侶)之間的安全穩定的情感聯繫。這對個體生存具有重大意義——如果嬰兒在出生之後的極端時間裡未能和照料者建立依戀關係,很可能因為無法應對環境中的種種威脅而喪生。

關於兒童依戀的測量是陌生情景測驗。步驟如下:最初,母親與兒童被邀請進入一間放有適當玩具的舒適的實驗室;母親和兒童安靜下來並開始玩玩具;有陌生人加入;母親離去、陌生人與兒童相處;母親回來陌生人離去;母親離去兒童獨處;陌生人來和嬰兒相處;陌生人離去,母親回來,和兒童互動。

測量分析嬰兒的反應,大概可以分為三種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的嬰兒積極和母親互動,母親在身邊是積極玩耍,母親離開後表現出不安,母親回來後尋求親密。焦慮型依戀的嬰兒黏在母親身邊,母親離開後大哭大鬧。母親回來後表現出對母親的憤怒和攻擊。迴避型依戀的嬰兒對母親的出現與消失不做出任何反應。

之後有研究者又提出了第四種依戀類型,混亂型依戀的嬰兒表現非常不穩定,混合了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的特徵。

後來的研究者認為情侶關係和母嬰關係具有相似之處——分享親密,尋求安全與支持,豐富的肢體接觸與情感交流……並且在此基礎上發現了成人依戀和嬰兒依戀的相似性

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能安心地依賴於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焦慮型依戀的個體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迴避型依戀的個體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如果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一點,我會感到不自在。混亂型依戀的個體表現非常不穩定,忽冷忽熱,陰晴不定,難以建立安全穩定的情感聯繫。

親子依戀對個體發展影響重大,為了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打罵行為還是應當慎重。

教養風格分為兩個維度和四種類型。

兩個維度分別是要求維度和回應維度。

要求維度:父母對孩子提出要求,告訴他們什麼樣的行為是被期待的,什麼樣的行為不被允許。

回應維度:父母接納孩子,給予積極關注,回應孩子的需求。

四種教養風格類型分別是:權威型、獨裁型、放任型和忽視型。

權威型:高要求高回應。父母對孩子有要求,也關注孩子的需求。

獨裁型:高要求低回應。父母控制孩子的行為卻漠視孩子的需求。

放任型:低要求高回應。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卻缺乏必要的要求和規矩——把孩子慣壞了。

忽視型:低要求低回應。父母完全不管孩子。

顯而易見,權威型的養育方式是被幾乎所有文化所推崇的。但是也需要注意,不同風格的孩子需要不同風格的教養。一些天生比較難養(情緒比較不穩定/問題比較多)的孩子對養育風格更加敏感。也就是說,某些不恰當的養育行為可能只會暫時干擾到容易養的孩子,但是相同的不恰當行為卻會長期嚴重干擾難養的孩子。這些複雜的因素使得學界難以得出統一的結論。

另外,權威型的家長通常會主要使用誘導的方法來控制和管理孩子的行為。被這樣養大的孩子的共情能力更高,也會做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體罰的危害真的很大。包括抑鬱/焦慮/攻擊性/情緒失調/注意缺陷……

小時候挨打( spanking)越多的孩子(6-9歲),稍微長大一點兒之後(8-11歲)做出的反社會行為越多。當然,相關不意味著因果。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一些研究發現,打罵教育不會造成嚴重後果。可能的解釋有兩個。其一,如果打罵行為在特定文化下非常正常合理,那麼這些行為對養育的負面作用可能會降低;其二,一些家長雖然打罵孩子,但是他們對孩子的關心會把一些負面影響中和掉。

研究者指出,相比於「我媽生我的時候是順產還是剖腹產/我小時候是母乳餵養還是抱著奶瓶/我父母有沒有揍過我」,更重要的是「我父母是否大體上讓我從情感上感到安全可靠/我被養育的風格整體上是怎樣的/我和我爸爸媽媽關係如何」。

再次,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經歷持續的道德發展moral development。在管教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孩子的道德發展。

道德發展的重要部分是將規則內化——從「不守規矩就要挨打」到「不管是否有人監管,我都要做出正確的道德的行為」。在孩子內化規則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概念是焦慮喚起anxious arousal和主動服從committed compliance。

通常情況下,焦慮水平高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總是需要擔心自身是否會受到危害,他們會更關心外界發生的事情,反而無暇內化規則——有人看著就怪怪的,沒人看著就偷奸耍滑,毫無自律可言。體罰和打罵可能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水平。而主動服從是指孩子自願地想要讓父母高興,主動服從規則,想要表現得像個「小大人兒」——這很大程度上受到親子關係的影響。通常來說,親子關係越好,孩子主動服從的動機越強,就越能夠內化規則,學會自律

最後來談談關於spanking的研究結果。

在所有被研究過的文化中,兒童期遭受的spanking和成年後的心理障礙存在正相關。

在那些體罰可以被接受的文化中,孩子都有更高的攻擊性(aggressive)。

家庭的低社會經濟地位和父母的社會壓力會使得他們的養育質量更低。

美國政府1989年開始立法規定不許打罵孩子,現在美國政府的一些社會福利項目是要去幫助家長減輕壓力,從而保障養育質量。

一些教育家長的社會項目在努力告訴家長「打孩子對長期發展沒好處」!

另外注意一點,科研成果都是美國的研究做出來的,所以教科書寫的是「千萬不能打啊」!但其實我所知道的一部分美國人其實也是打孩子的,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而具體到實踐的層面(心理諮詢),需要考慮社會文化背景。在一些東亞文化中,打了也就打了唄,這算啥呀……就像題主說的,「我們這代人從小受家長打罵,家庭暴力也很多但同樣是愛國愛家孝敬父母」。

以下是我的個人經歷和觀點,一家之言,拋磚引玉。

我沒養過孩子,小時候被揍過。

目前為止不崇尚打罵,到養孩子的時候盡量努力忍住——如果實在撐不住了的話,盡量先委屈老公……

我小時候每次挨揍,直接原因不是我犯了多大的錯誤,而是我父母真的忍不住了。而父母的「忍不住」,肯定有我的原因和問題,但肯定不完全是。

有一個知友說

如果父母淪落到要用所謂的核武器「暴力」去解決問題的話。相信我,打了也沒用。

這話我非常贊同。

打孩子這件事兒,從邏輯上過不去。

「養不教,父之過」,小孩子都會有不好的行為,但是通常不造成嚴重後果。

教育的意義不是去懲罰或者為已經發生過的不好的行為追究責任,而是去避免類似行為(以及更嚴重行為)的再次發生,或者說,是去用更好的行為代替不好的行為。而所謂「好的」行為,也就是家長/老師/學校/社會所期待的行為。孩子如果做出良好行為,一方面是個體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滿足教育者的期待。

如果,家長認為打罵可以使得孩子做出教育者所期待的行為,那麼,等到孩子們長大了,或者說等到孩子們面對比自己年齡更小/力量更弱的個體時,是不是也可以通過言語或者軀體的暴力讓對方來滿足作為強勢者的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呢?

如果不是,為什麼家長可以通過打罵來讓孩子服從管教?如果是,那麼我們哪一天可以停止校園欺凌呢?

如果家長可以使用暴力的原因是「家長是正確的」,那麼,「正確」要如何界定呢?是不是「正確」的人就可以使用暴力呢?「正確」是不是必須用暴力來維護呢?

有一些人相信「孩子不懂道理,所以需要打罵」。

「孩子不懂道理」,所以他們能夠在打罵中學到「我不能再這麼干」。

可是,他們也會同時學到「下次這人讓我看著不順眼,我就揍他,他就能變順眼」

「不打孩子」考驗的不只是家長的教育理念,同時也包括家長作為強勢者的自控能力——這是很大的考驗。

網上有這麼個故事,

抗戰中期,美國新聞記者組團前往延安,他們被共產黨人的精神氣質所鼓舞。回來後,他們對宋美齡感慨中國居然還有這樣一群積極上進,健康廉潔的人存在。宋美齡最後說了一句經典名言:「我承認,也許你們說的都是真的,但是,那隻不過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嘗到真正權力的滋味。」

很多人,包括我父母,很可能也會包括未來的我,在當父母之前很難「嘗到真正權力的滋味」。當一個二三十歲辛苦打拚的年輕人,面對一個完全弱小的孩子時,這可能是年輕人第一次成為絕對的權威。成為權威意味著被需要/被尊重/期望被實現……這是極大的誘惑。在這樣的誘惑面前,新手父母可能會狂喜,可能會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可能會在感到挫敗的時候情緒失控……很多家庭教育中的打罵,不是養育策略,而是情緒發泄

目前,我個人對於打罵教育的意見是——大家都儘力而為吧。

能不能打,什麼情況打,打到什麼程度算家庭暴力,打到什麼程度算虐待,甚至罵到什麼程度算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情感虐待成不成問題,什麼程度的忽視可以容忍……這些具體問題的核心本質在於,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什麼質量的養育

不打不罵/無條件積極關注,這些被西方學界所推崇的養育方式都是極優質的,就像是大多數人都買不起奢侈品一樣,大多數父母也沒有能力提供這樣優質的養育,古今中外都是這樣。所以,我們大家都儘力而為吧。

另外需要提一句很多心理學工作者所強調的事情——【不同孩子的易感性存在差異】。有的孩子揍了也就揍了,頂多叛逆一小陣子。但是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脆弱,揍了之後可能就抑鬱了/自殺了/創傷後應激障礙了……回頭還得去看精神科或者找心理諮詢師。易感性的個體差異一部分是由基因所決定的,所以家長就算是忍不住了也得悠著點兒,萬一的真的趕上一個天生就非常脆弱的孩子,除了忍著也只能忍著了……

題主說

我們這代人從小受家長打罵,家庭暴力也很多但同樣是愛國愛家孝敬父母,現在倡導的先進教育從不打罵孩子卻導致他們出了很多反面教材。

這句話描述了一個現象。

首先,這個描述有可能來自個人觀察,也可能有數據支持。我沒有認真觀察或者調查過相關數據,所以沒有發言權。我對這個描述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持保留意見

其次,從上一代人到這一代人,幾十年或者十幾年的時間裡發生了太多變化,就算是這個現象確實存在,也未必就是打罵教育被削弱造成了兩代人的差異——相關不意味著因果

最後,且行且質疑,儘管我不同意題主的理由,但是我尊重並欣賞任何人對於任何教育方式的質疑與思考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教育是一門藝術,沒有通解通法。「沒有勝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這個問題從2016年一直寫到2017年,祝大家好!

在焉

——————————————————————

1.2 更新

先來回應一些評論中出現的意見。

評論:

第一,「教育的意義不是懲罰或追究責任,而是去避免類似行為」,教育的意義的確不是懲罰追責,但懲罰(壞行為)和嘉獎(好行為)一直都是完成教育(避免壞的再度發生)的兩個手段,所以「教育意義」觀點並不能用於反駁「不能打孩子」;第二,「家長打孩子使其從良」和「校園暴力」雖然如你所述在手段上都一樣(都是打),但是目的上有很大區別:前者有為對方成長考慮的成分,而後者完全是為自身利益考慮,出發點不一樣,所以應該推不出因果關係(當然相關關係是很有可能的,如果家長在打時沒說清楚原因的話。。。。)

回應:

謝謝你提出了我邏輯的漏洞。合理的質疑總是能夠幫助我理清自己的想法。

第一點我同意養育過程中需要有懲罰和嘉獎!懲罰和嘉獎的原理不只用來養孩子,還用來訓練動物/管理員工/經營親密關係,心理學上有四個概念來描述用來影響未來行為的方法——正強化,正懲罰,負強化,負懲罰。

強化是為了增加某些行為,懲罰是為了減少某些行為。「正」是指施加一些刺激,「負」是指撤銷一些刺激。

在養育中,正強化就是給孩子一個反饋,告訴孩子「你剛才做得好,繼續保持類似的做法」,比如在孩子認真學習之後表揚孩子,給糖吃,帶孩子出去玩,孩子以後會為了出去玩而認真學習;正懲罰就是給孩子一個反饋,告訴孩子「剛才的做法不好,不許再這麼做了」,比如孩子考試作弊之後胖揍一頓,孩子會為了不挨揍而考試的時候不作弊;負強化就是給孩子一個反饋,告訴他「你剛才做得好,繼續保持類似的做法」,比如一個不愛動的孩子本來應該參加體育運動,一裝病就不需要運動了,此時,「被要求參加體育運動」是被撤銷的刺激,「裝病」是行為,如果裝病就可以不運動,這孩子以後保准天天裝病(我自己小時候的黑歷史哈哈哈XD);負懲罰是給孩子一個反饋,告訴他「你剛才做的不對,以後不許這樣」,比如孩子裝病被發現了,然後一個禮拜不許看電視,以後再也不敢裝病了。

我在原答案中沒有說清楚的一點是——正懲罰不好用啊!相比之下負懲罰更被科學研究支持。說白話就是,如果孩子沒規沒矩了,為了立規矩,不能靠揍,而是需要靠部分剝奪遊戲權力

第二點我也同意家長打孩子和校園暴力存在動機和立場上的區別。而我需要補充的是,這個區別也許孩子很難完全理解;或者說,孩子可能理解到「爸爸媽媽打我是為了規範行為而不是為了滿足私慾,我不能為了滿足私慾而欺負同學」,也可能理解到「爸爸媽媽打了我我就聽話了,等我想讓旁邊那哥們兒聽話的時候揍他就可以了」。我的一己之見是,孩子可以理解到這兩者,然後不想打人的時候相信前者,等到想打人的時候就會相信後者

評論:

試著把言傳身教和肯付出時間和精力作為標準篩一遍,相信會有一大部分比例父母會被刷下去。我相信被刷掉的父母裡面會有很大一部分會說,自己家庭困難,資源有限,教育孩子會影響生活質量的,所以要用打的。我覺得科普重點難點在這一部分。

回應:

我同意這一點!

在我轉述和總結科研成果的部分,我只是轉述了比較理想的模型。同時我也提到了家長的壓力會影響養育質量——這是事實

我個人的意見是——儘力而為。我們堅持存在某些基本原則,我們盡量讓自己的行為靠近這些原則。我們也理解因為一些現實的原因,有一部分人甚至是絕大部分人做不到這些。

還有一部分評論說

理論不等於實踐

我也同意這一點。理論層面上,不打不罵就是對的;實踐層面上,大多數人做不到。我個人的態度是,我可能這輩子也做不到100分,但是80分總還是比79分好那麼一丟丟,我會為了那一丟丟而持續地努力,努力檢驗自己的動機和信念,努力理解一些養育的科學原理,努力和別人分享交流,結婚生子之後努力在親近的人面前控制脾氣不濫用關係賦予我的權力……沒有勝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評論:

講道理我從小被我爸打一直到初中還在被打其實就是因為成績不好不聽話種種,所以我對於他的感情好像沒有親子關係只是有一份懲罰機制連道德約束都算不上,後來我就越來越討厭他,直到現在我都不想看到他

回應:

想隔空抱抱過去那個挨打了很疼很難過的你!

不針對這個知友的個案,我相信很多打罵教育都會傷害親子關係,程度因人而異。親子關係真的很重要,很值得重視。這一點我會在後文中具體補充。

評論:

小孩子怎麼說 怎麼講道理都聽不進去的時候,你的理論還怎麼進行

回應:

有一些小孩子聽不進去道理,有一些小孩子聽不懂道理,這些都是現實中存在的情況。能用time-out就不打不罵。我會在後文中補充一些關於time-out的內容。

接下來想說兩件事,第一件是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第二件是怎麼在不打罵的情況下立規矩。

【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在大多數回答和評論都在積極討論「不打不罵是否可行」以及「打罵對個體行為規範的影響」,打罵對親子關係的影響並沒有被太多提及。我認為有必要強調一一下,親子關係和早期依戀真的很重要!

親子關係會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變化,而早期依戀的主要形成時期在三歲之前甚至更早

主要關注早期依戀的理論包括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Bowlby的依戀理論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個體的人格發展可以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並由此提出了個體發展的八階段理論。這個理論主要關心的是個體對於自己與他人的態度與感受

第一階段是嬰兒期,0-1歲,埃里克森將它命名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衝突」階段。重要任務是得到足夠好的照顧,對世界建立基本的信任,相信自己生活在安全可信的環境;如果未能完成,會對外界感到恐懼與不信任。

第二階段是學步期,1-3歲,埃里克森將它命名為「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階段。重要任務是隨著感覺與運動功能的發展,相信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獲得基本的控制感;如果未能完成,個體會陷入自我懷疑。

第三階段是學前期,3-6歲,埃里克森將它命名為「主動對內疚的衝突」階段。重要任務是兒童努力承擔一些責任,做出一些「大孩子」的表現;如果未能完成,則會對自己的行為或者想法感到內疚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是兒童中期,6-12歲,埃里克森將它命名為「勤奮對自卑的衝突」。重要任務是適應學校生活,能夠和同齡人表現相當,並且發展出一些學業方面的能力,如果未能完成,個體會表現得能力不足。

第五階段是青春期,12-20歲,埃里克森將它命名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階段。重要任務是個體想明白「我是誰」(種族/專業/性取向),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或職業目標等;如果未能完成,個體會陷入角色混亂,缺乏目標和自我定位。

第六階段是成年早期,20-40歲,埃里克森將它命名為「親密對孤獨的衝突」階段。重要任務是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做出承諾並且承擔責任;如果未能完成,個體會恐懼親密關係。

第七階段是成年中期,40-60歲,埃里克森將它命名為「再生力與停滯的衝突」階段。重要任務是個體能夠為下一代做出貢獻,幫助並指導下一代,完成觀念的傳承;如果未能完成,個體會有停滯感

第八階段是成年晚期,60歲以上,埃里克森將它命名為「自我整合與絕望的衝突」階段。重要任務是自我整合,理解自己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並且獲得生命的尊嚴;如果未能完成,個體會感到絕望與悔恨。

關於這個理論,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個體最初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照顧者所提供的環境是否安全舒適,照顧者對於嬰兒的需求是否足夠敏感。

嬰兒對於自我的感覺和對於他人的感覺是同時出現的。在第一階段,如果嬰兒發展出對他人的信任,同時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值得被愛和照顧。

如果能夠很好地完成某一階段的重要任務,個體會獲得完成下一階段任務的能力(鋪墊作用),如果未能完成,下一階段則更可能表現不佳。

個體是否完成某一階段的重要任務,不是通過極個別的一件事或幾件事來判斷,而要綜合考慮個體在某階段的綜合表現,如果個體表現出積極結果的事件足夠多,或者積極體驗佔比例足夠大,那麼,可以認為任務是完成的了。

如果個體在某一階段未能完成該階段的任務,在之後的階段,如果條件合適,完全可以繼續發展並且彌補不足。

三歲以下的小朋友確實很難講道理,但是他們發展的重點並不是講道理,也不是行為規範,而是對外界建立基本的信任,相信自己生活在安全可信的環境以及相信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獲得基本的控制感。在這個階段,打罵可能造成的嚴重不良後果有兩個,第一,小朋友覺得父母不安全,總是小心翼翼,對外界缺乏基本信任;第二,小朋友覺得自己必須非常非常聽話,把自己看作父母的附屬品,缺乏獨立性和控制感。

而三歲以上的兒童,就可以開始講道理了。也需要考慮到他們理解能力有限,並且認知水平的發展是存在波動的,有可能今天明白的道理明天忽然忘了,比較恰當的做法是把道理多講幾遍,語言盡量簡單。

關於依戀理論,上文已經提到了幾種主要的依戀類型以及早期依戀和成人依戀的相似性。此處需要補充的內容是內部工作模型

內部工作模型是指個體對自己與他人的基本印象,主要形成在個體早期,這和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中第一階段的任務不謀而合

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具有積極的自我模型和積極的他人模型。他們的內心戲通常是:我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他人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所以我們可以建立親密關係。

焦慮型依戀的個體具有消極的自我模型和積極的他人模型。他們的內心戲通常是:我擔心自己不值得被愛;他人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所以我要拚命努力留住我們的關係。

迴避型依戀的個體具有積極的自我模型和消極的他人模型。他們的內心戲通常是:我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他人是不安全的,不可信的——所以我對他們毫無興趣。

混亂型依戀的個體具有消極的自我模型和消極的他人模型。他們的內心戲通常是:我一方面擔心自己不值得被愛,另一方面覺得別人不靠譜——所以我常常傷人又痛苦。

再次強調一點——嬰兒對於自我的感覺和對於他人的感覺是同時出現的,如果嬰兒發展出對他人的信任,同時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值得被愛和照顧。如果三歲以下的小朋友被打罵,很可能會影響他們對他人和自己的基本假設——因為他們不懂道理,只知道自己是不是舒適安全,如果打罵了,之後的道歉和解也未必有效。

另外,對孩子而言,比打罵更嚴重的是拋棄(內心戲:我爸媽如果打我我疼,我爸媽如果不養我了,明天我就死在大馬路上了QAQ),所以千萬不要威脅孩子「如果你怎麼怎麼樣我就不要你了」,這真的太損傷孩子的安全感了!

此處需要聲明一點——打罵肯定會在短期內一定程度上損傷親子關係,但是絕大多數打罵不會永久毀滅親子關係。之所以認真強調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是因為我個人覺得,家長在打罵孩子之前,有必要用幾秒鐘考慮自己即將做出的行為對親子關係的潛在影響

【不打不罵,還講不明白道理,那該怎麼立規矩】

簡言之——合理使用「罰坐板凳」time-out。

之前提到,權力壓制短期效果還不錯,長期效果不怎麼樣,如果濫用的話長期效果是負面的——所以可以偶爾用一用;愛的撤回短期效果奇好,長期效果就是毒藥,千萬別用;講道理短期效果不明顯,長期效果好,所以應該是主要的教育方法

而權力壓制也分「暴風版本」和「溫和版本」,後者優於前者。罰坐板凳(time-out)就是典型的溫和版本。罰坐板凳大概意思是當孩子做了錯事,將他從當時情境中隔離出來,比如,坐小板凳上幾分鐘內不能動,讓他冷靜一下思考自己的錯誤,實現懲戒、教育,改正錯誤的功效

不過最近也有一些研究發現,不合理地使用罰坐板凳會對孩子的情緒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罰坐板凳的優點在於,相比於打罵,罰作還是比較溫和的。而且可以讓孩子平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思考一下人生。

而它的缺點則在於,小朋友獨自靜坐時,有可能會產生「被拋棄感」,這樣以來,罰坐板凳就大大超出了「溫和版權力壓制」的範疇,而是一種「愛的撤回」手段。

所以,在使用罰坐板凳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到小朋友的情緒

果殼有一篇文章寫得不錯,可以參考。

原文鏈接:罰坐板凳(Time-out),看似高明的西方家庭管教法,已被用壞了

我上個學期的一本教科書討論了如何有效使用罰坐板凳,以下是轉述與總結:

罰坐板凳有助於規範學步期兒童toddlers和學前期兒童preschooler的行為——這種方法基本不涉及疼痛或者創傷,但是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答主註:講道理的話孩子很可能注意不到)。其核心要義是在孩子做出不良行為時終止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讓孩子安靜下來,同時要保證孩子是安全的,並且孩子叫大人的時候大人可以聽到。罰坐板凳是為了減少對不當行為獎賞(答主註:相比成年人,六歲以下的小朋友很容易被獎勵,吃糖都是天大的獎勵,平時隨意的玩耍也是獎勵,在不當行為之後不許玩樂就已經是強度足夠的警示了),而不是恐嚇或者懲罰

  • 不要讓孩子被「受到孤立」的感受壓垮(答主註:關小黑屋萬萬不可取!)

舉例來說,託兒所的罰坐板凳位置很可能是把教室中間隔離出一塊區域,這樣老師可以隨時關注到被罰坐到小朋友的情況。關小黑屋或者關衛生間的行為都一定程度上有「拋棄」的意味,不可取。

  • 最初使用罰坐板凳時,只針對兩三個行為,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生命安全的行為或者是反社會行為(答主註:一歲多的小朋友是可以使用罰坐板凳的,對小小孩的規矩不必太多),比如爬廚房檯面或者踢人咬人。

向孩子簡單解釋為什麼這些行為不對,示範良好的行為,重點關注具體哪幾個行為會被罰坐(答主註:小朋友理解能力有限,被罰坐的行為太多的話他們真的記不住,兩三個行為足夠了,而且規則一定要明確)。另外,當孩子做出好的行為的時候,應該表揚鼓勵。最好不要在立規矩之前就用罰坐板凳(第一次踢人咬人的時候制止孩子,講道理,告訴他下次再這樣就罰坐,第二次踢人咬人之後真的罰坐)。

  • 每一次用過罰坐板凳之後,都要向孩子解釋一遍為什麼特定的行為不可取(答主註:小孩子和老年人都愛忘事兒,和他們相處需要耐心)——這樣就把權力壓制和講道理結合起來了。

  • 還需要注意,罰坐的時候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玩玩具,還不可以獲得過多注意(答主註:私以為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容易操作,家長們達成共識即可;如果是中小學課堂則不容易實現,因為教室里學生太多)。

小朋友很可能最初會拒絕罰坐板凳,那就把罰坐時間定得短一些,一兩分鐘即可,甚至可以家長在板凳旁邊按著孩子不讓孩子離開板凳——但是要儘可能地減少和小朋友的交流和對孩子的關注

  • 當小朋友終於可以配合罰坐板凳的規則之後,看著孩子的眼睛表示讚許和表揚——能夠完成罰坐板凳也是孩子的成長與進步。

另外,罰坐板凳真的不需要一次很久,通常是年齡的1-2倍即可。兩歲小孩四分鐘就夠。時間越長所造成的壓力越大,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另外,小朋友認知發展水平有限,幾分鐘就足夠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了——時間再長也想不出來更多東西了。

  • 還需要注意,實施罰坐板凳也需要家長持之以恆

家長應該時刻注意孩子的行為,一旦出現不當行為,立刻按照規則實施罰坐板凳,哪怕是在公共場所或者面對很多外人。小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想要給他們立規矩,就一定要始終保持明確的規則。另外,如果下午做出不當行為但是晚上才罰坐,小朋友可能記不住到底是為什麼罰坐,這可能讓他們覺得規則很混亂,然後感到很困惑。

教科書的例子是,如果媽媽帶著哥哥和弟弟逛商場,哥哥踢了弟弟,這個行為應該被罰坐。那麼,媽媽應該立即告訴老大「這個行為不對,你這樣弟弟會很疼,也會很難過,你要被罰坐了」,然後立刻帶著兩個孩子離開商場,回到車裡(答主註:美國人逛超市都得開車去,所以美國教科書會這樣舉例),讓老大在后座罰坐,並且告訴他「現在開始罰坐,我來計時」,同時媽媽帶著老二坐在前面。罰坐結束後,告訴老大「罰坐時間到了,你不能再踢人了,很疼的」。講完道理繼續逛街。如果實在沒有車,那就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罰站,時間和罰坐一樣長,規則也一樣。

家長越能夠堅持執行罰坐板凳,這項措施的效果也會越好。


先說結論:

1 孩子性格差異極大,單純說打還是不打是沒有意義的;

2 作為懲罰教育的一種方式,打有時候是必要的。但是打孩子這種方式會有邊際效用遞減的趨勢;

3 打孩子一定要觸及心靈,必須輔以其他教育方式,比如講道理之類的;

4 打孩子需要審時度勢,不可輕易使用。

有空補坑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打孩子(僅指適當的打,不包含暴力虐待等),是一種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操作簡單,有一定效果,見效也快,但是有一定副作用,從長遠看效果也不是非常好。這種方法也不需要家長具備什麼素質條件,幾乎適用於每個成人。

不打孩子的那種教育方法,也是一種方法,但是操作複雜,而且可能短期見效比較慢,但從長遠來看,效果更好。而且這種方法需要家長花更多的時間精力耐心等等,以及家長本身需要具備更高的知識文化水平才可以做到。

這就好比一種病的兩者不同的葯,選哪一種,看你自己的能力吧。也沒什麼對錯。


熊孩子們總是不缺少讓你氣的牙痒痒的時刻,會在你包餃子時把麵粉撒的到處都是,會在超市裡看到什麼要什麼……爸媽們好不容易耐著性子勸了2分鐘,熊孩子還是不聽,恨不得立馬打他一頓!

這個時候,打還是不打呢?打了見效快,孩子很容易就屈服聽話了;可孩子抹著眼淚走的樣子真的不會刺痛你?

所以我的建議是:打罵只是一種懲罰手段,如果有更好的懲罰措施,或者通過正面的管教就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為什麼非要打罵呢?但如果孩子做了原則性的錯事,打兩下讓他加深記憶,也沒什麼不可以。


我能做到他不是每個錯誤都挨打,但是從來不挨打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同一事情不斷犯錯,說了也不聽,就得挨打了……我可不想他變成熊孩子,沒禮貌的同時又告訴別人沒家教……


家有男寶快三歲了,家裡有一根A4紙卷的棒,空心,打著響聲比較響。我記得一句話,打孩子看是什麼目的,出自教育還是來自憤怒。我曾憤怒起來把他屁股打起了紅痕,所以做了一根這樣的棒,親測了痛感,做成空心的也是為了讓自己打時聽到響聲能變理智點。我發現自己有點暴力傾向,脾氣暴躁,一個人帶他,憤怒起來又走不開,其實最希望老公這時在家幫幫我,他惹我生氣了,我可以自己一個人呆會兒冷靜下,在這期間老公會給他說媽媽為什麼生氣了,他做錯了什麼,媽媽離開只是媽媽自己也需要冷靜,不是因為生氣不要寶寶了。我真不想在生氣憤怒下面對著這麼一個小人兒,他根本無力反抗我的怒火和懲罰。

我非常贊成高票回答中提到的,有更好的教育方式當然就是不打,問題是大多數人都只知道不打罵孩子,卻沒有其他的教育方式,我前幾天也在想,究竟不打罵孩子是真的科學教育嗎?


把打罵定性為教育方式的問題,這個思路很好。

先上結論吧。有好的教育理念,打罵或者不打罵都很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是錯誤的教育理念,打罵或者不打罵都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

起決定作用的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表現在外的教育方式。

感觸很多,理不清思路。說說個人直覺吧。

打是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成本最低的不好說。但損耗一定是最高的。同時也差不多是其他所有教育方式的根基。

教育的目的是改造人的行為。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是如此。它們都建立在趨利避害這個基礎上的。被打或者被打的替代物在教育中就必不可少。

打是教育的原始本能,就像人的原始本能就是它的動物屬性。如果有一天人類祛除了自己的動物屬性,那麼教育也就不用打了。

學校現在不讓打學生,可是調皮搗蛋的學生怎麼辦?寫保證,請家長,停課,給處分,開除這些不都是打的替代產品嗎?

社會上有城管,有警察,有監獄,不也是對成年人的教育嗎?如果你自己捨不得打孩子,自然可能會有社會替你教育。當然就不一定是用打的方式了。


你們指責校園暴力和打老婆的時候一個個衝鋒在前,到了這時候和打小三的時候說倒戈就倒戈,連點原則都沒有嗎?我知道有很多熊孩子讓人覺得頭疼,但歸根結底不是因為他們有個熊家長不會教育孩子嗎?最後又把自己摘的一乾二淨,好像熊孩子不是你們造成的一樣!我覺得對於孩子的懲罰,不是不能有,而是不能動用體罰,可以用抄東西、罰站這樣的形式來進行,還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懲罰他,再退一萬步,可以體罰,體罰打哪裡,用什麼打,打多少下是法律說了算,要先解決立法許可的問題(韓國就是這樣)不能把打孩子的方式方法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你覺得打五下是適當,孩子父母覺得打400下是適當;你覺得應該打屁股,那個家長偏要打頭;你說用手打用戒尺打,這位家長非用皮鞭...結果打殘了你們開始譴責父母蛇蠍心腸,說什麼虎毒不食子,但是把父母慣成蛇蠍,尤勝猛虎的就是樓上把暴力說的大言炎炎的諸位!


我小時候,確切地說是我媽更年期結束之前,一直就處於犯錯就挨揍的狀態。

現在我兒子七歲了,我也會揍他。

但是跟我媽的揍不同。

我媽對我,就是字面意思上理解的揍,木尺、衣架、皮帶……等等,各種在她手邊的東西,一生氣就拿來上手了。最狠的一次,是暑假過半,我媽發現我瘋玩了半個暑假作業還沒開動,順手拿牛皮的皮帶揍了我一頓,真的是打流血的那種。

印象不能不深刻。

再說我兒子。

第一次揍他是什麼時候呢?十個月還是十一個月,特別喜歡咬人,高興了也咬你,生氣了也咬你,咬住就不松嘴,最嚴重一次是我媽背著他,他一口把我媽咬流血了。

你以為我們沒有經過思想教育,談心等歷程嗎?

廢話,他還不會說話,他根本就理解不了你的苦口婆心,語重心長……

於是我直接把他的手抓過來狠狠咬了一口,咬得過了三天還有牙印那種程度。

小屁孩於是知道了被咬很痛,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咬過人。

一歲多一點,會走路了,開始到處拉抽屜、摸插座孔、按熱水器。

我捉著他的手,用熱水器燒開水那頭的熱水燙他,用抽屜夾手指,就一次,他再也沒有試過去摸危險物品,呃,除了插座,這個沒辦法讓他體驗,我用紙板子把所有他能摸到的插座孔都封住了。

反倒是他現在長大了,挨揍的機會越來越少,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決。

近五年來唯一一次挨揍,就是期末複習的隨堂考試,臭小子神遊天外,二十道計算題只做了一道,其餘全部空白,連老師都氣得不行。

回來給他手板心來了三下,打的就是不集中注意力。

打不打孩子這個事兒,更多的其實是看做父母的心情,我覺著吧,該揍的還是得揍,自己打的時候,多少還注意著分寸,要是在外頭熊讓別人揍,呵呵,結果無法想像。

而且,每個孩子,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我也不能拿我的經驗去教給別人,我的經驗也好,想法也罷,只對我家臭小子管用,別人家的孩子,除非是關係特別好的,說我都不帶多說一句。

朋友問我,孩子做了錯事、壞事,你怎麼克制自己的情緒?

我跟兒子有暗號的,要是我生氣了,他會跟我說三句話:

「這是你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我還是個孩紙,我還是個孩紙,我還是個孩紙!」

「我們都冷靜一下。」

三句話適用不同場景,目前看來,效果還不錯。

所以,與其問不打不罵的教育方法先進,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法子實在,不如把問題改成,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緒,以及正確分辨孩子犯錯的原因。

沒法一概而論。

祝願大家的寶貝兒都能健康成長!


打人多累啊,只要不給小孩兒做一頓晚飯就行了。


當然是先進的,而且是唯一正確的。本文從第五開始,用個體心理學角度講述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怎麼樣做是正確的。

第一個,第二個是越軌行為學的內容。第三個是榮格,第四個是生物學範疇。有理有據,就是受不了噴子沒文化,胡亂噴人。

不要覺得我戳中部分人內心深處,就說我錯了,可能是你錯了幾十年了,突然發現無法接受罷了。你噴我沒有意義的,你去學習,你去看書啊。

不要相信棍棒拳頭出孝子,

1、你打了,孩子就容易尿床,因為他失去自控能力了,你代為控制他了,他連尿尿都要你控制,當然要尿床了。

2、你打了,孩子就容易虐待更弱小的動物,就容易傷害小動物,所有連環殺人案的罪犯,在童年都有受虐的經歷。

3、你打了,你就是一個強權的父親,孩子面對一個強權的父親,無形的強權肆意壓迫,摧毀的都是最真的心靈表達,孩子就會變的狡猾,詭計多端,愛撒謊。

4、打孩子,孩子就會長不高,因為孩子恐懼,緊張,恐懼緊張的情緒,使他快快長大,寫在基因里的程序告訴他: 我生活在一個充滿危險的環境中,只有優先發育骨骼,心腦血管,以及性器官,我才能夠保存性命,留下火種。

美國耶魯兒童健康組織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孩子經常挨罵,長期處於高度緊張、壓抑的狀態,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影響身高發育。

於是優先發育骨骼,孩子長不高。心腦血管提前成熟,孩子心腦血管脆弱,死得快。

優先發育性器官,孩子早熟,早早的談戀愛了,雖然談戀愛並不影響學業,但是你打孩子,孩子急切的尋找親密關係,這樣就很影響學業了。

你打完孩子,孩子的未來就是長不高,活不長,到處談戀愛。┑( ̄Д  ̄)┍

5、教育孩子應該是引導興趣,擴展興趣,引起轉移,而非是通過打,來避免孩子的行為。

因為孩子很多哭鬧,違逆,其實是在尋求父母的注意,你注意了他的哭鬧,下次他還會繼續哭鬧,因為他意識到了這樣的哭鬧是有效的吸引關愛的方式,於是孩子就會頻繁使用。

所以孩子還會繼續哭鬧,不合作,你越關注這點,孩子越善於使用這點哭鬧不合作。就像巴普洛夫的狗,被訓練出條件反射一樣。

成年人的思維會想:我TM一直管,都管不住,孩子都不聽話,看來只有揍他一頓了。

於是成年人就氣急敗壞的打孩子。

然而打了孩子之後,孩子在這一方面不再尋求注意了,本質上孩子還是需要愛心,需要關注的,他就會在另一個地方,比如換種方式惹麻煩,換種方式打碎玻璃,撕開沙發布料,用新鮮的方法尋找父母的關注,於是孩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惹麻煩,此起彼伏,辭舊迎新,打完新的,有更新的麻煩等你。

孩子就會像個試錯機器一樣,把所有能夠吸引人注意的錯誤,都犯一個遍。這時候你就看到了一個熊孩子,天天惹事,瘋跑著欺負小女孩,殺死小動物試圖博人眼球,一個人的時候就哭,朋友親戚一來,就人來瘋的表現自己,惹麻煩。令父母頭痛不已,必須抽之。

路人甲乙丙丁,知乎用戶看到這種熊孩子就會想飽以老拳。

然而熊孩子特別爽的是竟然有人關注我,好啊,我吃屎給你看、我鞭炮炸褲襠給你看、我襲警給你看、我直播殺死前女友給你看、雙擊六六六直播跳樓、表演活吃XX———於是就有了快手上數不清的一次性網紅。

每當我看到快手上的一次性網紅,我就覺得這些人,是鄉土中國,儒家威權主義下的犧牲品,從小被人打,養成的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只有被注意著,自己才是安全的,只有被注意著,才是不焦躁的,為了安全,為了不焦躁,我寧願做出種種出格的事情。

為了讓你的孩子,在將來不成為快手網紅,就不要打孩子了。

而解決方法就是引導孩子的注意力,將孩子對自己的興趣注意力,引導向對合作,對遊戲,對友誼,對書籍,對運動,培養孩子多種興趣。

當孩子的注意力大部分不在父母身上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安靜下來,不再哭鬧了。

同時帶領孩子去關注這個世界,教會他通過興趣探索世界,而不是通過博人眼球吸引注意探索世界,前者是主動的,後者是被動的,前者主動通過興趣發現世界,是快樂的,後者通過博人眼球吸引人們的關注,是痛苦的,他會這麼說: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卻不愛我=我為了吸引你的注意,把自己快玩死了,你卻不關注我!

仔細聽一聽,這就是道德綁架,你自己為自己做這麼多,關我雞蛋皮的事兒啊,一個跳樑小丑不就是為了吸引人注意的么?我不小心看見了,得嘞,怨我了?

照顧孩子,養孩子的不二法門——減少給予關注,保持親密關係,轉移孩子注意力,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但這事兒,不是強迫著來的,要遵從孩子的發展規律,等不及的是你,而採用合適的方法,你總能等到的,畢竟成長的又不是你,而是孩子,你急什麼急。

好多人為了讓孩子培養興趣,把小孩子打得手指頭都斷了。

我見過的,拉小提琴把鎖骨打斷,彈鋼琴把小手指掰短,拉大提琴把腿打斷,家長的親戚來了,讓小孩子表演節目,小孩子含淚微笑著彈琴唱歌,這也太慘了。

這麼自私,這麼暴力,又沒有腦子的家長,酷愛打孩子,還喜歡走極端,上天降生熊孩子就是為了讓你以後去監獄門口哭的。

打孩子無異於在提高自己的闖關難度,只有無計可施的家長,才會相信棍棒教育。

對孩子興趣引導,轉移孩子注意力,擴展孩子的關係範圍,使孩子自主發展,不依賴目光的發展,並保持著對孩子自然發展的尊重,尊重人不可避免的成長規律,不去幻想空中樓閣,所有體面好看的東西,內部其實是有不可迴避的本真人性,你不可能避免本真,就徒有其表。

養孩子其實也是成年人重生的機會,孩子給了大人一次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孩子可以修補很多人生漏洞,這是一個雙向的創造性的成長。

你對孩子的耐心體貼,也是對自己的愛。

所以打孩子什麼的,你就放棄吧。

有人說優先發育骨骼,怎麼會長不高。

我不回答,回去翻看初中生物吧。

開始會長高,後來就長不高了。

因為性成熟提前了。

我就不誇自己是天才博覽群書了。

晚安。


先說結論:不打可以,但你必須有能有效的威懾手段,讓孩子知道,家裡總歸是有規矩的。

如果沒有,可以預見又是一波熊家長。

我印象中重罰過孩子兩次。

一次是兩歲半時,摔家裡各種東西,怎麼教育都不聽,碗,杯子,瓶瓶罐罐之類的。好在家裡木地板,沒摔壞。

直到有一次,把他媽媽剛買的手機給摔了。

我:撿起來。

孩子不理我,還是自己玩自己的。

我:不撿起來你今天給我站這裡別動,什麼時候撿起來什麼時候可以動。

孩子不鳥我,一直哭。

孩子的祖祖(老婆的奶奶)看不下去,過來勸,說算了算了。

老婆很英明地說:奶奶你去屋裡看電視,不要管。

於是孩子在外面哭,祖祖在屋裡哭。

一直持續了三個小時。

期間我們都沒理他,有好幾次老婆都心軟了說要不算了吧。

我說:不行,你第一次沒收拾住,以後就別想收拾住了。

於是冷戰繼續。我們各干各的。

終於,在第四個小時時,孩子怯生生的把手機放到她媽媽面前。

第二次,還是是兩歲多,忘了什麼事了,我說,你再犯我就收拾你了。

孩子不聽,還是故意去弄。

我:把手伸出來。

孩子嬉皮笑臉地伸出手。

我發誓,我是用儘力氣,動作盡量誇張地去拍了孩子的手板心。(不過為了怕打出毛病,還是留力了)

孩子的表情慢慢變了,本來還笑嘻嘻的馬上癟起嘴,哇的一聲就哭了。

從那以後,孩子再也沒犯過。

現在孩子六歲多,自那兩次之後從來沒打過,很多情況只需要講道理,有些講道理不行的,口氣嚴肅點,孩子就會聽的。參見我之前的回答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所以,打不是目的,目的是教育能起到作用。

每個家長都不是聖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會犯各種錯。

同時,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性格,還是思維模式,所以,你根本無法用一種通用的,教科書般的,幾句話就能概括的方法來教育。

因此,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方法。

適合自己家的,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以上。


小學經常和大院里不良少年鬼混,小小年紀抽煙喝酒泡網吧,也是被我爸打改的。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確實要感謝我爸。但是如今我對父親的感情更多是敬畏,平常生活有什麼事也是給我媽打電話,和我爸交流的時候也大多都是一本正經的討論。沒有體會過那種和老爸做朋友的感覺。小孩挨打是記得清楚的,我現在還記得第一次被我爸打是因為不肯剪頭髮,每次都得讓我媽等我睡著了小心翼翼的幫我剪,大概 4歲的時候,當然直接被我爸從理髮店拎回家鎖上門就打,一次就改了。之後就更多是因為不寫作業,逃學這種。我覺得揍這種教育方式確實有用,代價就是你在孩子眼中會被塑造成為一個威嚴的上位者,而不是可以敞開心扉交流的朋友。也許在自己教育水平不是十分高超的情況下,打也不失為一種方法。但我認為如果真的把教育當做一門學問來鑽研的話,應該是有更好的選擇的。


衍生問題:西方國家不讓家長打孩子 一打就可能剝奪撫養權 那西方國家家長怎麼教育熊孩子?

鄭重聲明:以下觀點只適合大部分普通人,家長早早財務自由,無生存壓力的,父母天天勤奮學習,自制力驚人的,孩子以學為樂的這種天賦異稟之人不在討論範圍。

本文只適合普通家庭,普通父母的普通處理方法。

還有我這個問題是面對家長,不是面對學生,沒有你們想聽的話。

而關於學習是痛苦這個問題,我真不知道一大堆人叼著這個問題跟我和眾網友吵什麼。

這個問題,我記得在知乎已經有人回答過了。

然後我總算看明白了,他們的著眼點是:看課外書也算學習!

然後跑出來跟我說,他學習有多快樂。。。。

行行行,那我把範圍縮小好不好,要考試的學習才痛苦行不行?滿意了嗎?

還有某些人冒出來說:我XXX朋友,我XXX鄰居的孩子他挺喜歡做作業。

首先,這個人不是你自己,你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吧!

我小時候也會跟我父母的朋友說,我學習很勤奮。。。。

其次,喜歡寫作業,有沒可能?

會一直持續?

我不認為

寫作業是一項重複而且枯燥的事情,一直喜歡干這事的人,真的,我都說了,天賦異稟。。。

那學習好的人不喜歡學習為什麼學的下去?

1、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已經自成體系。

2、信念。。。學習好的人目標清晰,並且有一種誓不罷休的心態。

3、自信。。。學習好的人往往一直在學習上就沒有大幅度後退過,對學習有很強的信心,所以學習給了他自信的力量,他就能學下去。這也是差生往往提高起來難度很大的原因,因為學習要很久才能見效,而幾次考試就能讓他信心喪失。

4、環境。。。。周圍好的學生在一起進行比較競爭,讓好學生心理產生的壓力,好學生不甘於排在別人之後,所以儘力學習。

為什麼我說以學為樂的學生我沒見過?

出去旅遊,在車上無聊了,有人聽歌,有人玩遊戲,有人吃東西,這些都是能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情。

你見有人拿出試卷開始做的嗎?

而且還是那種不是老師布置的試卷,是他自己為了消遣做的試卷。這才叫真正以學為樂。

真的,有這種人,記得拍照發給我,我好想見見世面。

真是受不了部分人。

我全文上千字,他不好好看,非要叼著那麼一句話往死里批,累不累?

還有學生黨,真的,高抬貴手,別評論了,我曾經在其他回答中已經說了,學生處於學習的壓力和痛苦中,他們所有的理念和觀點必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希望自己能過得輕鬆愉快,這種討論一點意義都沒。

因為你說一個觀點,他只會拿出「我XXX同學」這種例子,既不去做調查,也沒有教育過任何人,感受不到育人的煎熬,也沒有生存壓力,純粹只是為了自己過得更瀟洒和快樂、自由和放縱,真的,沒意思。

其他家長看了以後,你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小孩子對自己的未來是沒有概念的,大部分孩子是很短視的,這是我從教多年來的經驗,如果你希望通過說教的方法來讓他懂得人生,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放任它自由發展,等他後悔的又是來不及的,你們看下面的評論就知道學生的想法都是比較幼稚,而且是無法說服的,因為在他們所處的環境下,他們就是這麼想的,很多事情沒有經歷是無法理解!

我有一個學生也有一次跟我討論一個晚上,他覺得自己是有理想的,但他卻從來不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而是心安理得的墮落,一個晚上我無法說服他,因為他沒有經歷,所以感觸沒有那麼深,最後我說:你不願意也得聽我的,因為等到你幡然醒悟那一刻,黃花菜都涼了。

看知乎有多少個提問,是學生時代沒能好好的,努力的學習而後悔。

就此不再評論,要撕逼的,自己嗨去吧!!!

——————————以下原文————————————————————————

實話告訴你們,對孩子來說,最沒用的方法就是講道理。。。

懲戒教育是必須的,只是方法要適當。

————————分割線——————————————

既然有人看,那就說多點吧!

首先,我是反對某些要讓家長成為聖人的教育方法。

為什麼說是聖人。

因為他們要求家長必須要為了影響孩子,達到不食煙火的境界,比如:你自己都不看書,孩子怎麼看書?你自己每天晚上看電視,怎麼要求孩子學習?你工資這麼低,怎麼要求孩子考好成績?

我贊同以身作則,但不贊同這種將父母言行與孩子完全綁架在一起的方法。

如果這個父母本身性格如此,倒也無事。我也聽說過,XXX大學教授十幾年不開電視,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心態,然後孩子最後考上清華北大,成為名人的事例,比如我比較喜歡的吳軍博士,就是受其父母影響深遠。

但據我所知,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慾,讓他們十幾年不開電視、不玩電腦,每晚跟著孩子看書學習,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崩潰吧。

你想想,你自己勞累了一天的工作,好不容易回到家了,還要跟著小孩一起看書學習,一直陪伴到他上大學。

真的,你們都已經在學生時代經歷了這種崩潰的情景,好不容易脫離苦海,結果跳進了另一個更大地獄?

而且,就算你能堅持一天,兩天,你保證你能堅持幾年,十幾年?沒作業沒壓力沒動力,純粹為了孩子而看書,有幾個人頂得住?

一旦你鬆懈了,又變成了說話不算數的家長了,適得其反。

所以,不要隨便給孩子妄下承諾,承諾了就做到。

我作為教育一線的老師,我所提出的很多理念,不是最好的理念,為什麼?

因為我知道最好的理念總是太脫離普通老百姓的實際。

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方法,沒意義,就像我非要要求我這批學生像衡水一中的學習狀態來學習,那真的是強人所難。

其次,我也不贊同所有事情一股腦兒的給孩子進行灌輸和講道理,然後跟他做什麼朋友。。。。

不是我不贊同做朋友,而是我不贊同完全放棄父母的權威,完全跟孩子平等

首先這很可能會導致一個後果就是,沒大沒小沒家教,孩子見家長不怕,那見老師更沒感覺。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學習都是痛苦的,你孩子回到家喊著不想寫作業,你是像朋友一樣尊重他的選擇,還是像朋友一樣給他苦口婆心的講人生道理,還是始終堅守著不打孩子的決心,用蛋糕和遊戲哄他做作業。

然後就變成了,你在旁邊學習,他在作業前發獃。。

直到最後,你沒蛋糕他就不做。。。。

我一直認為:幹嘛要平等?為什麼要平等?

人格上我贊同平等,你要是什麼都要跟我提平等,我反而覺得反人類了。

尤其是把成年人跟小孩的思維混在一起談的,什麼「你要如何如何對他,他就如何如何對你。。。。」

你們聽說過一本書叫《兒童心理學》嗎?

你們聽說過一本書叫《青少年心理學》嗎?

要是都一樣,那吃飽了沒事幹分那麼細。。。。

所以我個人認為,懲罰是必要的。作為最古老的一種教育方式,經過了這麼多實踐,事實已經證明是有效且合理的。

並且,就算是大家最愛的燈塔國——美帝,也是有19個州的法律是允許體罰的。

用戒尺體罰學生在美國19州合法_教育_騰訊網

雖然飽受爭議,但還是一直存在著的。

而且,就算不用體罰的方式,美國其他學校也是用叫家長、留堂、shutdown時間的方式來進行懲戒。

至於所謂體罰帶來的很多危害。

有美國的專家調查得出,體罰過的學生更容易患抑鬱症、自殺以及出現反社會行為。

我對這點結論還是很質疑的。

1、美國體罰人數最多的是黑人,因為他們的父母往往受教育程度低,而黑人區也比較混亂,打架、幫派、吸毒的學生眾多,我覺得不是體罰造成他們反社會,而是他們本來很多就是反社會,然後被體罰了。。。。

2、美帝體罰學生的情況不像中國這麼普遍。這會導致一旦一個孩子被體罰了,其他人會對他另眼相看,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但中國,體罰在家庭中基本是常態,體罰哪怕被其他同學知道了,也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同,因為自己同學也會被體罰。

最後,說說我個人的建議,不說這個的話,就是鍵盤俠沒事找事,站著說話不腰疼了。

1、家長要做到言行合一。

說到要做到,否則會磨損孩子對你的信任,消耗你的權威。

2、給自己孩子訂好計劃,給自己也要訂。

不要求家長們成為聖人,但這一點還是容易做到的,孩子的作息時間與家長的作息時間要吻合,嚴格執行,讓孩子養成習慣。

3、打罵要合理

不能想打就打,定好規矩,嚴格執行。

4、打罵完要馬上療傷

這點非常重要,跳過了,打罵不僅沒效果,還會造成心理創傷,切記。

打罵完,這時候,就可以開始講道理了,這時候,孩子是最能聽進去的時候。溫柔的闡述道理,讓他複述,確保不再犯錯。

5、打罵完不可隨便舊事重提,不可隨意冤枉人。

一碼歸一碼,一件事歸一件事,不可隨意翻舊賬,諷刺挖苦孩子。更不能說,因為上次XXX是你做的,所以這次XXX也是你做的。。。。

更重要的,打罵完,事情結束了,不要一天都不給孩子好臉色,這會讓孩子處於焦慮和恐懼中,過了就過了,該生活就生活,該讚美就讚美。

6、打罵完最好不要馬上給好處

有家長一打完就給糖。。。。。那到底你是在獎勵還是在懲罰。

7、確定孩子確實明白,讓他學會道歉。

8、打罵是最終手段,不可常用。適當使用,保證自己在家中有一定的權威和力量。

9、打罵只能在低年級使用,個人覺得小學6年級開始就停止動手,改為其他方式懲戒。

最後,說一個99%的家長都不樂意乾的事情,自己做錯了,要會對孩子說:對不起。。。。。

————————————分割線—————————

有關評論多說兩句,那些說什麼學習痛苦是老師水平不夠造成的人。

你是智障,還是智障,還是智障?

我家作為教師世家,全家族幾乎都是老師,也沒有一個親戚見過一個以學習為樂的學生。

要競爭的東西,基本都是要伴隨痛苦,因為要比較啊,要為自己未來著想啊!

在這過程中,再愉快的事情都會帶來煎熬和焦慮。

連打個遊戲,一旦加入了競技模式,那就是滿屏罵人,隊友互踩,因為想贏啊!

更不用說什麼打籃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之類的競技類的項目。

很多運動員一開始也很喜歡這項運動啊,但是獎牌只有一個,又關係到他們自己的未來,你說他們痛不痛苦?

所以,除非某位家長家裡非常有錢,能養你的小孩一輩子,那你就可以去跟老師說我的孩子要快樂學習,所以作業布置少一點,讓他能愉快地學習知識,那我敢保證你小孩上學過程中非常的快樂,至於最後能拿多少名,能不能考大學,那就要看他造化,反正你要養他,也無所謂吧!!

但很可惜大部分的人都是凡人,沒有某些人那麼有錢,他們必須要讓孩子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快樂學習在我眼裡,在我們這個人多資源少的國家,就是一個扯淡。

然後之前有人私信給我問我如何懲戒比較好,我這裡給你們一點點建議,就是小事利用shutdown的方式來懲戒,這是美國的一種基礎又普遍的懲罰方式,就是在小孩子犯了錯誤以後,讓他站在牆角或者坐在牆角五分鐘,十分鐘,二十分鐘,不讓他跟別人接觸,讓他與外界隔離,反思自己的過錯。等他時間到了以後回來,再跟他講道理。

但如果你家孩子不小心成為了熊孩子,做出了比如在校欺負同學,故意頂撞老師,故意頂撞長輩,隨意從樓上高空墜物,故意把同學往馬路上推等傷害別人的行為,真的,這時候還不打,等著過年啊!!

總之,小事小處理,大事大處理!

始終要保持家長的一個原則:

懲罰代表著孩子某些事情沒有做好。

體罰代表著孩子已經觸碰到了底線。

————————————再次更新——————————————

評論的都看清楚好吧!

我從頭到尾都是說:懲戒教育。。。

我沒哪個字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變態式家長教育吧!!

我這是最基本,貼合普通人的方法,保證孩子在家能遵守基本的學習習慣和人生態度,以及為將來家長在孩子最熊的時候保持權威打下基礎。

不是某些人認為的:孩子學習不好就往死里打,孩子上了N多補習班不想去就往死里打。。。

這是虐待好不。。。。

而且我原文第二句就是:適當懲罰。

每個國家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都是凡人,一天勞累過後自然想放鬆,但十幾年為了孩子而在旁邊學習,肯定是絕大多數人做不到的。

如果你和你父母天賦異稟,那當我沒說。個例在本文不參與討論,也沒有什麼教育方式是適合所有人的。。

如果你有這種,我XXX朋友父母就能做到,我XXX同學就以學習為樂的事迹,那本文不適合你,會讓你非常生氣,出門左拐不送。。

我的理念和方法是為了讓孩子在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做事的時候做事,養成良好習慣的方法

絕對不難做到,適合普通大眾,而且也肯定是有效的。

如果還有人想不通,那我就問了:家長工作和勞累的一天,是他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和任務,是不是應該得到放鬆和休息?

而孩子如果上完課,課後作業不做,是不是沒完成自己的任務?

沒完成任務卻不能罰,還要家長在旁邊一起學習來示範。

你不覺得好不公平嘛?

還有,學生黨還是別隨意發表意見了,因為你們肯定不同意。

你們處在學習的煎熬中,看著自己的父母似乎過得比你舒適,肯定希望他們跟你一起共患難,甚至變得更好,但這種帶著個人感情的討論一點意義都沒有。

我以前也總認為我父母沒做好帶頭作用,自從我參加工作以後,就發現:成人的世界真是好累,每天能在家看會兒電視,玩會兒電腦是多美好。


謝邀,

是的,

不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相對打罵教育更為先進的。

首先,必須明確一個前提,打罵教育是指當孩子犯錯之後,孩子明確知道自己的錯誤,使用打罵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懲罰,而不是用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

「打罵教育」是為了生存。

在經濟發展的早期,社會變動較小,父母完全有能力預估到孩子的未來,相對與當時的社會而言,孩子踏踏實實的走這條已經設計好的路,是最安全的方法。

現在我的生活裡面,唯一感謝父母曾經的打罵的朋友是一個電焊修理工,他身邊不少朋友要麼吸毒、要麼嫖娼、要麼違法犯罪了,他感謝父母小時候嚴厲的教育讓他沒有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打罵教育的作用就是讓孩子形成一個非常強大並且帶有懲罰性的「超我」,讓他不偏離自己原本的道路。

那當代,社會變遷極快,我們的家長已經沒有能力為孩子設計好未來了,可以這樣說,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下面都是未知。

我們個體對生活的渴望也已經不僅僅只滿足於生存,有口飽飯吃。所以,當代社會,以下幾種能力成為了非常重要的部分。

越是選擇多,物質豐富,變遷迅速的社會,越需要一個人的自我比較強大。

怎樣的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較好的「自我」?

1.自我探索,學會表達與求助

我的值呼前幾天有一個提問,提問者經常幻想殺了自己的母親,她很愛自己的母親,他非常恐懼自己這種陰暗恐怖的念頭。

弒父、弒母的念頭,和自殺一樣,是絕大部分人在人生中都會遇到過的,但是這些都是被我們文化所不接納的,我們都小心翼翼的隱藏著這些看似不正常的「正常」念頭,我們可能會被這些讓我們恐懼的念頭壓抑的很深。

打罵教育,會使得一個孩子只能認同自己「光明」的那一部分,「逃避」自己陰暗的一部分,但是「陰暗」一直都在,所謂的「陰暗」只不過是我們的某一種需求被壓抑,然後變質,有一些人運氣較差,遇到一些創傷之後人格薄弱,導致「陰暗」爆發,形成各類心理疾病以及行為上的不正常。

一個更加科學的教育,要幫助孩子建立表達能力,不僅僅是表達「光明」還要表達「陰暗」,這樣,我們的人格才能更加統一,我們內心的矛盾就會更少,我們才有機會將自己「陰暗」的行為用「光明」的方式實現。我們也能認可自己的不完美,學著一步步成長。

不要先告訴孩子什麼是對錯,先去看他真實的想法,讓他自己去具備識別對錯的能力,這樣,他以後才能面對複雜的選擇。

2.自尊

一個人的自尊越是薄弱,他越會做錯誤的事情。

不建立在自我認識基礎上的自尊,都是薄弱的。

我認識了自己,並且接納這就是我自己,我會進取,我也會把我現在薄弱之處當做現在的起點,努力做好,這就是自尊。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成為今後孩子自我對待的方式。

父母對孩子是暴躁的,沒有耐心的,以後孩子犯了錯,他也會這樣對待自己,改正錯誤需要一個耐心的心態,他對自己的暴躁使得他缺乏耐心,他也就不具備改錯的能力。

這樣的循環會使得孩子的自尊越來越弱,他只能接受一個「好」的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不好」。

我有一個來訪者給我講過一個故事,小時候她家裡很窮,但是她也沒什麼感覺,直到有一次同學們春遊,她也想去,只要10元。她向母親做出了請求,但是可能母親那天心情不好,母親很暴躁的拒絕了她,並且告訴她,你是窮人家的孩子,就不要想著和別人一樣的生活了。

也就是那一刻,貧窮和低人一等聯繫起來了。

我小時候也窮,但是窮給我的影響很小,這得益於我爸爸時常和我重複一句話:「我們人窮志不窮,而且我們窮一點,也只不過是得到的東西比別人慢一點,總不會少了的。」

自尊就是一個人對待自己的態度,而對待自己的態度,就是以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為起點的。

那麼到底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呢?

「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含敵意的堅決。」

3.犯錯的機會與成長的心態

王思聰一出來社會就有幾個億讓他試錯,在錯誤中累積經驗成長,富人有更多的錢去犯錯。

犯錯,出了金錢成本之外,還有心理成本。

如果是打罵孩子,孩子就不敢面對錯誤,因為懲罰太大,避免錯誤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什麼都別干。找我諮詢的幾位尼特族(啃老族)都有一個共性,有一個暴躁的爸爸或者媽媽。

如果在孩子犯錯之後,你能耐心的幫他分析問題,找到錯誤的原因,尋找下次如何避免錯誤,他今後自己遇到困難,就不會那麼怕犯錯,犯了錯之後,也不會去逃避。

因為他明白,我是可以成長的。


正常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

我的孩子不聽話,我給他講道理,

然而講了道理他也不聽,

比如我家孩子吸毒了,講道理不好使了,那麼好,不講道理了,先揍一頓吧。

然而現實世界是:

孩子想和家長講道理,

家長一聽,卧槽小逼崽子,你還敢頂嘴!

然後就揍了孩子一頓。。。

懂了吧。。。


說明:

本人從事大學生技能培訓,在十多年的培訓過程中,發現限制個人成長發展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對自己的信心、對自己目標的追求,就是自我完善、自我實現這方面欠缺,追根尋源,發現在家庭教育中早已埋下了不良的種子。

-----------------------------------------------------------

再過30年或許很少有人糾結了。

孩子都是學大人和同齡人的,大人當然是自己家裡的大人,還有其他大人。

同齡人也是學他們各自家的大人。

歸根到底,孩子最後是學大人。

世界上非常艱巨而又普遍的一個工作叫家長,需要眾多學科知識卻都是無證上崗位,經常是明白怎麼回事的時候,已為事已晚。

當大部分大人自己沒有做好榜樣,不能把孩子的行為培養好、引導好的情況下,又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為舉止,這就尷尬了。

當大部分大人行為優雅、為他人適當考慮、熱愛生活、熱愛這個世界的情況下,估計孩子的行為也不會有問題,就沒這個糾結了。

所以打孩子是:大人生病小孩吃藥。

在打以前想一下,為什麼人家的孩子不用打也挺好,你家的孩子為什麼必須要打。

把剛出生的兩隻小白鼠放到不同環境的箱子里,結果產生行為舉止不同的兩隻小白鼠,你說是箱子出了問題還是小白鼠出了問題。

認為孩子錯了該打的家長,潛意識有可能認為這是上天賦於家長的權力,是不可剝奪的。實際上更可能是家長拿不出好的教育方法的表現,也可能是家長認為威嚴受到挑戰,可能是憤怒的表現,也有可能家長現在事業或者生活的狀態不好,或者更可能二者都有。

作為家長,最好經常反思一下:今天在孩子的教育上哪裡又沒做好。

我也有孩子,從小到現在,我打過一次,在打過之後我反思了一下,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從此以後再也沒打過,雖然孩子還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堅持不打孩子,經常檢討自己有沒有做好,苦思冥想尋找更好的辦法,即使找不到好方法還是堅持不打孩子,個人認為打孩子的結果可能是好、也可能是不好,不打孩子的結果也可能是好、也可能是不好,打與不打結果無法評判,那就省省心吧。

舉個例,孩子說謊(我唯一一次打孩子就是這個原因),大家認為要嚴懲,要打一頓教訓一下,那結果到底是孩子為了避免挨打不說謊了呢,還是為了避免挨打更說謊了?結果還是不可預測。

小孩說謊沒那麼可怕,有幾個知友敢說小時候沒說過謊?而且大家現在不還在說謊么(此處修改系根據夏筱瞳在評論區的評論,責任歸我),呵呵。好吧,大人不許孩子說謊真的是為了孩子?可能是為了知道孩子的一切,自己管孩子省心、少些焦慮吧,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

實際上打與不打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打多了一個人要麼中規中矩,要麼叛逆,大多結果更順從,符合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要求,講次序講、講規矩,這大概是古代帝皇夢寐以求的,但冒險和創新精神肯定會少一點,如果一個民族大多是這樣的人,在全球的競爭中不會樂觀。

奧巴馬下蹲,與喬治小王子頭部基本一樣高,平等和尊重,孩子真的不想生活在巨人的世界裡,

一大片草坪對孩子來說就是大草原。

關於題主問題補充想說幾句:

題主的ps:我說的打罵不是家庭暴力,而是在犯錯或搗蛋不聽話的前提下。請大家注意這點。

打老婆、打老人是家庭暴力,打孩子不是家庭暴力,看來小孩更多的不被視為人,而是被視為動物,等經常被打的孩子長大後,一部分人就成為家庭暴力的生力軍了,說不定還會發揚光大。

有意思的矛盾:

這個討論有點意思,今天喊應該打的未必以後會真打,今天說不該打的未必以後真不打,關鍵可能是人生的不同階段:

  • 結婚有孩子後到幼兒末期,看到這麼脆弱和可愛的生命,以及孩子的天天成長,享受天倫之樂,誰還說要打啊,估計大多數人不同意打孩子;
  • 幼兒末期、上小學前開始,孩子開始頑皮,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相比發現問題不少,這個時期往往也是大人進入事業關鍵期,事情多內心焦慮也多,最好有一個省事高效的孩子培養方式,所以贊成要打的不少;
  • 孩子了14、15歲以後,孩子性格形成,大人事業穩定,並且發現以前打孩子沒有卵用,估計大家又不贊成打了。

所以該不該打,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其態度也可能完全相反,有可能今天的你在和明天的你打架呢。

關鍵是搞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今天必須要打才能解決問題的局面,作為家長應該從源頭上分析問題,從自身分析找原因,以後才能有更好的方法教育孩子,開發孩子無窮潛力。

針對評論區靜候天明特補充以下內容:

非常推崇的一本書,有中譯本,《心理定向與成功》或者《看見成長的自己》,實際上是一本書,書名不一樣,翻譯得真不太好,但很有啟發,建議家裡有孩子的家長看一看,網上現在好像不太能買到(所以也沒有廣告的嫌疑了),估計銷售不好,但電子書還是有的。

[心理定向與成功].(美)卡羅爾·德韋克(電子書的鏈接)

作者: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

卡羅爾·德韋克通過幾十年的研究發現,不同的思維模式會創造出不同的世界。決定是否成功的,不是能力和天賦,而是選擇僵固式思維模式還是成長式思維模式。

卡羅爾·德韋克在TED TALK上的講座,大家可以看看看:請相信你可以進步

覺得有啟發點個贊。

--------------------------------------------------------------


是。


推薦閱讀:

你覺得父母對你的培養方式或理念中,你最感激和讚賞的是哪一點?
買玩具和租玩具哪個更好?
我姑姑的孩子打了我兒子,我幫兒子打回了他,這樣做對嗎?
如何評價《中美孩子體質對比》這類文章?
如何評價「華德福」教育模式?

TAG:生活 | 調查類問題 | 兒童教育 | 幼兒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