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為什麼衰落?
武漢的衰落史
謝謝邀請,武漢和最鼎盛時期相比,在一段時間確實可以說在全國地位大大下降了。
武漢最鼎盛時期是民國時期,水平基本可以排在全國前四,次於上海,和天津廣州比肩。武漢達到這個高度,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籤訂的天津條約就開放漢口為通商口岸,而清朝武昌是湖廣總督府所在地,張之洞作為洋務派南方派系大佬,在武昌漢陽都創辦了大量工業,為武漢積累了不錯的基礎,幾十年的漫長積累,讓武漢達到了空前高度。
解放初期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大項目也有幾個部署在武漢,武漢作為中南地區(華南地區分出去前包括兩廣)中心城市,擁有中南地區最優勢的教育工業資源,在華中地區依然是最強城市,在全國也實力靠前。
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家讓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實施,東部地區率先富了起來,這個時候東部很多城市和武漢的差距縮小甚至實現了趕超,武漢在全國排位逐漸下降。國家隨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97年重慶直轄市成立,重慶崛起,成都加強,一段時間內都實現了對武漢的超越,這時候國家出現了中部塌陷的現象,隨著東部快速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經濟比重在全國出現下降,中部地區城市實力在全國中也都整體下滑,大概2000年前後,中部到達了最低谷,武漢在這個時候也到達了低谷。這個時候的武漢依然是中部最強城市,但在全國已經被很多中西部城市超越,基本上無力爭取全國前十的位置了。
之後的十幾年,是武漢蓄勢的十幾年。武漢今天的變化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但實際上政府在十幾年前就埋下鋪墊,在今天終於開始漸漸收穫。這十幾年裡我知道的有,武漢政府06年左右(可能更早)規划了化學工業區,計劃引進大化工產業,籌劃運作多年,80萬噸乙烯終於在13年達到設計產能,讓武漢擁有了一個可能的千億產業。
武漢市和湖北省投資100億(數字不一定準確)成立武漢新芯,這個公司過去一直靠政府補貼,勉強度日,之前知乎上看到有人問武漢新芯存在的意義,有人回答說為武漢成為國家集成電路基地留下了一種可能性,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集成電路可能是武漢下一個千億產業。東湖高新集全武漢之力,2000年左右魯巷廣場除了轉盤啥都還沒有,2006年暑假我和朋友到武漢逛大學,那時候到魯巷,感覺還只是一個普通城市的普通市區,除了魯廣光谷書城啥都還沒有,今天再看看吧。修鐵路,劉志軍也給武漢了一個助攻,武漢鐵路局分出來了,江漢平原的鐵路終於繼續開始修了,武廣高鐵,石武客專,合武客專,漢宜高鐵,武咸城際,武石城際,武岡城際。修高速,太多了。還有就是全城修高架,地鐵。從我09年到武漢上大學,卓刀泉就在修高架,街道口的高架斷在武漢大學門口聽說已經幾年了。大學第二年,學院的南門被拆了,門口被挖開,每天出校門先堵車十分鐘,再後來,卓刀泉高架總算通了,大四時候二號線和街道口路才修好。今天武漢城建依然只完成一半,不過已經很不相同了。我剛到武漢讀大學時候,班裡同學說太失望了,感覺武漢破破爛爛,不如鄭州,甚至比不上太原,那時候我說是,我看到國外有人說武漢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城鎮。不過今天終於有點底氣說,武漢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看來,武漢已經有的或者很有潛力的千億(大型)產業有,汽車和零部件,裝備製造,食品加工,鋼鐵,化工,光電,電子信息,生物製藥,集成電路,航天。武漢在未來幾年後將成為地鐵,立交,BRT,有軌電車結合的交通非常便利的城市。武漢在最近一些年,終於又走上了上升路線,經濟方面重回全國前十,開始保八爭六。今天的武漢已經勢不可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了。武漢曾經用了幾十年站到民國的巔峰,改革開放後一度沉淪,而今又默默耕耘數十載。
武漢精神是敢為人先,我覺得更好的應該是用我們楚國人的一句話形容: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謝邀,知乎習慣,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武漢正在崛起,衰敗的跡象不知道題主哪裡看出來的。
武漢要是衰敗,那東北呢?發展嘛,總會有起有落,不會一帆風順。。
現在正在努力奮進中,縮小與北上廣的差距。民國時期的武漢是最巔峰的時候,但是建國之後國家政策就一直在往沿海城市偏移,內陸城市趨於平庸是正常的。
另外主要是現在市政府把精力主要放在城市建設,卻忽略的其他的東西,所以會顯得很落後。
武漢有成為大城市的底子,但是不是現在,畢竟還是大農村在面板行業,大陸自己說的出來三家面板廠商又兩在武漢(天馬,華星光電),規模現在都是百億規模,以後做的都是AMOLED;
晶元行業,新投資240億美元,我就不多說啥了;汽車石油化工你說咯。。。。製造業石油化工鋼鐵武漢不弱絕對能說強。。。互聯網行業確實不強,但是互聯網行業的就業真有上面那些多,能有上面那幾行穩定嗎?武漢只會越來越好,再過個幾年就會像當初10年說的三環好遠的變成只能在四環買房了。。。但是大家現在貌似都嫌武漢工資低,嫌武漢房價高。。。月薪4000房價1W和月薪1W房價5W你說哪個好有句話有表述有點問題改了一下 ,應該是 將其他城市遠遠甩在了後面。
+++++++++++++++++++++++++說到 武漢的衰落不得不說兩個重要的事情,這兩件事基本斷送了近20年武漢成為一線城市的可能
1, 老武漢展覽館 被炸 6年間,新會展中心又沒有建起來,導致武漢展覽業無處容身,許多武漢的展覽從業人員,紛紛到外地辦展;國外許多展覽公司到武漢考察,因為沒有拿得出手的展館,只能移師他城。上世紀90年代,被公認為中國會展業快速發展的階段,曾因為擁有同樣的建築,和武漢並稱為「全國四大展覽中心」的北京、上海、廣州,在保留老館的基礎上,又相繼興建了現代化展館,並通過會展業有力地帶動了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將其他城市遠遠甩在了後面。
2,漢櫃 被強行關閉 ,漢櫃的正式名稱是武漢證券交易中心,1992 年到1997 年,是「漢櫃」最輝煌的時候,當時的「漢櫃」是全國第三大證券交易中心,最大的國債及國債期貨交易場所,最大的資金拆借中心,覆蓋全國各地,擁有600 個會員單位。。最高峰時,「漢櫃」股民達10 萬人,證券營業部也呈幾何倍數擴張,成為全國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僅武漢證券,兩三年內營業部就擴張到25 家。1998 年最高峰時,湖北的證券營業部達132 家。首先要反駁的,是武漢並沒有衰落,只是說發展緩慢,或者說在經歷發展中的陣痛期,可能更恰當。
最近十幾年,大挖大拆已經成為了武漢的常態。修地鐵,建商圈,雖然讓這座城市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繁華,但也付出了千瘡百孔,塵土漫天的代價。再加上不同的領導上馬,給出不同的規劃,讓武漢雖然在發展,但感覺有點亂糟糟的。
自古以來,便有「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的俗語。雖然聽起來不像是夸人的話,但湖北乃至武漢人確實有一套自己的處世之道。不過武漢人的精明是只顧眼前利益,開個小店,掙點小錢還是沒問題的,但真正做大做遠的企業鳳毛麟角。
武漢有近百所高校,每年有多少大學生畢業?真正選擇留下的又有多少?氣候惡劣、交通堵塞都有原因,但歸根結底應該算在「武漢人的『排外』」上。這一點倒是有點冤枉。武漢人說話,語調上揚,聲音大,語速快,說起話來兇巴巴的,像吵架。這些讓外地人聽起來,確實感覺不太友好。但實話實說,大多數武漢人都是熱心快腸,樂於助人的。
作為武漢土著,真心覺得武漢是一座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像樣點的書店,掰著手指頭都能數出來。年輕人熱衷於吃喝玩樂,精神生活卻很貧瘠。旅遊產業方面,東湖其實比杭州西湖大好幾倍,風景也不亞於西湖,但政府根本不重視這一塊。如果好好包裝一下,給予一些人文效應的宣傳輔助,效果一定不錯。
雖然武鋼重金屬工業逐漸衰敗,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悄然落寞,但像光谷這種新興產業園區也正處於上升期,優勝劣汰,也正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我真的希望武漢能越來越好,也真心希望武漢周邊的兄弟城市也可以崛起。像江浙那邊,非省會城市和省會城市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這些只是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的一點感受。講的不專業,望見諒。教育資源太豐富,企業無法消化。
簡單來說,學生多,工資低,所以優質人才都往外跑。武漢是中國的經濟中心。武漢2049年坐等吧。
只要幾十萬噸級貨輪能進武漢,優勢只會更大。
武漢成為超大城市的長遠影響?
wuweilxl,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在中國,發展經濟的只有權力。
限制長江水運的是眾多的南京長江大橋。
假如想拆除南京(江蘇省會)的長江大橋,那就要比南京更高的政治地位,比如說:陪都。
中國心臟
根據《工業區位理論-----論工業區位》所闡述的工業區選址的前提條件。工業中心的選址應該滿足生產費用最低的那個點,而成本主要包括:資本、利息、工資、燃料、原料、運費、固定資產、維護、折舊等,而這裡面最重要的是運費、工資、聚集效應。
運費。
?
再說那張全國鐵路運輸圖。(以黑色標註為長江。)長江的水運相當於100條京廣鐵路,而水運的成本優勢要比鐵路明顯。
2、工資。
?
這是中國的民工流動示意圖。四川、廣西、湖北、河南、安徽、河北都是勞動力輸出大省。
3、聚集效應。
?
這是一張之中國的城市群分布圖。
4、人口分布。
?
這是中國的人口分布圖。
11-5、淘寶消費。
我們假定中國是一個大的經濟區,我們要在這個工業區內選擇一個工廠(工業中心)那應該是哪一個?
?
這是淘寶的消費。
假如你混燕京,那朝陽區就夠了。假如你混滬寧杭,那嘉興也能湊合。假如你混珠三角,東莞剛好發展服務產業。但假如你準備混中國,或者說中華文化圈,那你就一定要去武漢。還是杜能農業論裡面提到的,我們要搞的不是小農經濟。我們要搞的是大工業!是比東京城市群大很多的大工業!北上廣深對於日本而言,已經非常大了,但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還是太小!對於世界工廠,還是太小!當中國的規模經濟形成的時候,他就會去計算哪個城市的運輸成本最低,那個城市的勞動力成本最低,那個城市的物流成本最低,哪個城市的交易成本最低,於是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武漢。以春運為例,廣州、深圳的人群集散就是從南到北。假如中國的工業中心是武漢,那就是發散型的,而且有長江在,根本不存在春運的問題。而武漢對中部、西部的經濟帶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自古至今,漕運都是國家經濟生活的第一大事,這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掙的是錢,省下來的不是錢?我們假設競爭是存在的,能和武漢競爭的只有美國的五大湖工業區和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美國的五大湖出海口是伊利運河,而魯爾工業區的競爭力是人工運河。那中國經濟就可以吊打日本、美國、歐盟,因為他們沒有我們這樣的經濟資源整合能力和國家競爭力。伴隨著中國物流呈幾何狀增長,中國最終還是會找到那個重心,那就是九省通衢的武漢。
當年中國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會上留美的大學教授提出了這個觀點,立刻就被打成右派送去勞改,因為中國需要的是三線建設。今天,我還是繼續提出這個問題,德國的工業區是魯爾,美國的工業區是五大湖,義大利的工業區是米蘭,西班牙的工業區是巴塞羅那,所有的經濟體只有一個工業區,所以北上廣深最後都會消失,這就是馬太效應。
好大一個圈(坑)啊,你們看明白了沒有?
恩。基本就是這樣。
註:根據QQ群(535561289)聊天記錄整理,歡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
九省通衢依舊是九省通衢。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619693/answer/122149802不是衰落,是自然回歸。
因為最關鍵的就是林在和鄧在競爭最後的大佬時中失敗了。
民國貨物靠長江航運,武漢是絕佳的地理位置,張之洞主張修的京漢鐵路,水道加上鐵路一下子把全國的交通都盤活了,這樣子武漢能不發展嗎,直追滬上不是浪得虛名的,但是改革開放後海運武漢沒半點先天優勢。建國時毛爺爺沒有虧待武漢,給了一批重量級的國企,改革開放後,武漢就跟不上步子了,這幾年中部要發展,還是得把武漢盤活,所以武漢欠再多的錢搞城建,資金還是不會斷,關鍵是現在能不能把握住。
就目前而言,與北上廣深相比,武漢是在相對衰落。但武漢有兩個最大的優勢:1.處於中國經濟的重心位置2.長江。這就是武漢會重新回歸應有地位的原因。當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非常非常大的時候,國內的經濟貿易規模已經可以對沖對外貿易的時候,就要改變原有的東重西輕的模式,重新設置經濟中心。而能選擇的城市只有九省通衢的武漢。
說兩點武漢目前起不來的原因:
1.第一就是一手好牌往爛打,湖北廟堂之上的那群人沒有自覺意識,你家門口的長江就比不過江蘇的小水溝(京杭運河)?要想發展武漢首先要搞懂武漢的戰略目標是什麼。武漢的目標不應該是湖北省會,而應該是中華經濟圈的核心城市!是中國的魯爾區!是中國的五大湖!是中國最大的規模工業區!而就目前而言武漢城市群只是個郡縣戰略,而武漢需要的是陪都的地位!
2.其次南京長江大橋,或者說官方還是不夠重視內河航運。長江航運是瘸腿的。而且瘸了大半條腿!因為自南京溯流而上,有數不勝數的跨江大橋!通航高度標準只有24米!本應該開到宜賓的海輪出不了江蘇!內河航運是海權經濟的延伸,是高經濟效率的代名詞!而武漢要想發展,就必須讓長江就應該成為通江達海的範本!而數據顯示,即便長江瘸了大半條腿,長江的貨運規模也是世界內河航運No.1。萬一長江不瘸腿呢?畫面太美不敢看。利益相關,武漢人,所以匿了,95年生,現在浙江讀書。
題主指的衰落時期應該是改革開放初期到2008年左右吧。
這段時期,中國經濟主要由市場力量佔據主導地位,經濟模式基本為外向型經濟,所以沿海省份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包括江浙、山東、廣東、上海這些沿海地區經濟最為發達,作為內陸地區的武漢,發展落後也屬正常。 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至今,經濟大環境不好,加上四萬億計劃,行政力量開始干預市場,內陸城市的發展開始得到重視,一系列鐵公基的建設,無論對於經濟發展還是人才吸引,從這個層面來講,四萬億對於內陸地區重點城市的發展還是有好處的。例:
2003年前後小學去上海旅遊,那個時候對於上海印象非常好,城市乾淨,還有地鐵這種交通方式,那個時候我連地鐵是什麼都不知道,而上海那個時候應該少說也有5條左右地鐵線了吧。(記不太清了,有誤請指正) 對比同時期武漢城市建設,2004年開通輕軌1號線,直到2012年才開通真正的地鐵2號線,至今2016年保持每年開通一條地鐵線的速度。中間這8年時期,我是沒怎麼覺得武漢城市建設變好的,相反大學這幾年每年回去,真的是一年一個變化。 感謝阮成發書記滿城挖政策,真的,之前武漢建設欠賬太多。硬體方面武漢越來越好,問題現在在軟體建設上面,包括一系列的經商環境。這一點上,武漢真的很差,本地武漢人的官本位觀念相當嚴重,不知道為什麼作為一個中部偏南方城市,卻有著北方城市的想法,樂意考公務員的人真的不少,人情社會的老觀念跟上海比,嚴重很多。
經商理念上,和浙江人比,真的不在一個檔次上,民營企業相對較弱,還是有這些因素存在吧。 綜上,截至2015年武漢GDP全國排名已升至第8位,將來不出現大錯誤應該不會重新跌出前10,作為一個副省級城市將來應該還是會越來越好,畢竟前10中只剩蘇州1個地級市,行政等級越高的城市,將來會越有優勢,當然中央政策也有影響。 個人認為武漢將來競爭對手:成都、杭州、南京、合肥(朝中有人)。政府品味太差,沒文化,加上萬達各種low逼項目
但是以後會好的首先我覺得,題主這個問題要把時間節點給明確一下,是相對於什麼時候衰落。
如果是跟明清時期四大名鎮,民國時期的「大漢口」直轄市,建國初期比,那現在武漢在全國的地位確實是衰落了。但你要是跟改革開放後到現在比,武漢無疑在高速崛起。
武漢的發展上面很多答案都說了,就不再多說了,地鐵,城建,民生,教育,方方面面的。
我就說說現如今的問題吧。
城建上規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都是先開工後規划走一步看一步,造成反覆施工,挖了填,填了挖,交通擁堵,這在前幾年道路規劃和修立交、地鐵上非常明顯,典型的例子就是武大門口的立交橋,洪山廣場(董必武的雕像在風中哭泣),還有光谷轉盤。
空氣污染確實越來越嚴重了,雖然比不上北京的霧霾(咳咳)。
工資水平過低,留不住高校人才,武漢有眾多211,985高校,作為準一線城市GDP總量也衝到了全國前八,但人均工資在大中城市真的是拿不出手,各行各業都是,這個當地人上班的應該都懂。
人過於浮躁(可能是很多地方的通病),在某些方面反而限制了發展。
以上。
其實,武漢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交通便利,九省通衢;河湖眾多,物產豐富;高校林立,人才集中。只要政府稍加重視和適當引導,崛起只是早晚的事情,真心希望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好!工資低的可怕……
武漢的衰落和湖北的衰落只有湖北人才懂啊!!!官倒官商關書記,假煙假酒賈省長 鄧公南巡第一站就是來武漢 和我們的關書記長談之後 關書記頓悟了 在全國沿海城市 江浙城市大搞開放 用地辦廠 吸引外資的同時 我們湖北毅然決然的搞起了糧食。。。一貫得保守思路 這才是讓湖北和武漢在九十年代經濟大發展中掉隊的原因 國家資源分配傾斜?大哥 您都不去爭取 您都有以湖北之力做全國糧倉 還怎麼給你政策資源???
說武漢沒衰落的,真是一股小粉紅氣息鋪面而來。你那月薪買的起房還是買得起車?至少在杭州工作還能有不少積蓄,看得到希望,武漢積蓄個毛,有沒有工作都是個問號。當然二代在哪都覺得好。我是武漢人,我想回武漢,但我喜歡杭州。
看了那麼多一本正經的胡扯八道,我也是醉了!武漢之所以凸顯沒落的問題外乎,
1、去重工業化的變革浪潮,武漢當地的眾多國企,一產重工業比重太高,現在的市場在向三產、高科方向發展!武漢當然搭不上這順風車,武漢高校多,但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在跟北京上海甚至廣州對比,人才素質差距較大,北京高校每年的交換生計劃都不是武漢能想的!科研經費落地,眾所周知帝都比重太大,其它也就上海廣州能與之分食!其它城市如果不是政策傾斜,這一方面就落後!上海雖然沒有帝都科研政策優秀,但是眾多的外企、金融業駐紮於此!企業對於人員素質培養的投入,也相當可觀!上海也不會差到哪裡,甚至於廣州、南京!
2、經濟活躍度,武漢雖然九省通衢,但是感覺這個名頭稱謂而已。高鐵、貨航、陸運甚至連鄭州都比不上!唯一可稱道的水運,又是日漸衰落的趨勢,由於重工業產品需求低迷、快消品興起導致水運前途不容樂觀!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討論,某個大型企業在武漢落地存儲、CPU的製造基地,但是由於企業性質,大家覺得遠景如何呢?嘿嘿!可以說數據可能會很漂亮,但是對於老百姓的口袋來說,誰在那裡誰清楚!2200還可以租一個不錯的三居室,什麼概念!這麼大的建城面積,汽車保有量如此之地,也讓人咋舌!
3、當地民風,說實話武漢本地人的那種口頭禪,實在讓人無法接受!雖然本地人覺得很親切,說真的我是接受不了!
客觀評論,歡迎拍磚!
推薦閱讀:
※兩天時間游武漢,有什麼好的建議么?
※如何看待武漢阮成發的「滿城挖」?
※武漢萬達的瑞華酒店真的是七星級的嗎?
※為什麼說要復興大武漢?
※90年代的武漢光谷是什麼樣子?
TAG:武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