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女孩出去玩拍了幾張照片,總感覺哪裡不對,有兒童心理方面的老師給看看么?

她媽媽是那種,見陌生人不說話的那種。我是那種自來熟,話多的那種。不過近兩年我在外面工作,在家呆的時間不固定,每十天都能呆上兩天的樣子。最近兩年多了,家庭氣氛不是太好,和孩子他媽有吵架,有冷暴力,也有動手的現象。我略顯孤獨,不喜歡社交,微信聊天也不太喜歡。他媽跳廣場舞,孩子也常去和小孩玩,他媽愛微信群聊天。孩子愛看書,學習好,美術學了三年了也挺有興趣(兒童畫)小提琴最近學的,也學的挺認真,班級里擔也點小職務,家裡也愛講個小笑話,。屬於那種沒心沒肺的那種小孩,即使我們吵架,她也能很快過去,的那種孩子。有一點就是,跟同學不是特親,就感覺她沒有特別特別要好的朋友。總感覺她,應該有一兩個好的,穿一條褲子的朋友才對啊,好的都不願分開的那種。因為我們當時就是那樣過來的。所以我覺的她應該也一樣。感覺她哪裡不對了。前兩天出去露營,她自己又拍了這樣幾張照片,看起來視角挺好,總感覺怪怪的,是不是孩子太孤獨了,傳上來想問問想關方面的老師『給分析一下。

還有一張是一個小動物爬過的痕迹,也是那種單調,孤獨的感覺。

不能逐各回復大家表示抱歉.對每一位答主表示深深的感謝。不論諸位所答我是否認同,你們都是處於對孩子的關注,代表孩子謝謝大家了。本來分享給孩子媽媽看看,是想我們共同能對孩子的狀態多一點認識的(也許孩子狀態是我臆想的,想想也沒啥錯吧,畢竟家庭環境讓我產生了這樣的顧慮。),沒想到孩子媽媽的一答,問題發生的這麼大的方向轉變。因涉及到更多隱私問題,不做過多解釋。只要孩子健康,且略有天賦。我就一萬個感謝大家了。對於我的問題,首先感謝大家給我提出的寶貴意見,我會酌情採納的。再有,請大家放心,我沒有任何不良嗜好,這方面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至於家暴,我只想說人非草木,我是盡了十分努力,但是有些時候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在這裡,再次像孩子媽媽道歉。關於幾位老師,對我心裡上的一些問題的提議,我會虛心接受的。其實一直也在做,自我的心裡調整(我早有認識),應該是對家庭和孩子的影響是有限的。現在家庭氣氛也是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懂攝影的朋友給孩子良好的評價和肯定我真的很高興,你們的意見我會認真對待的,謝謝了。


-

從題主的描述中基本可以推斷出,你的女兒十分聰慧,有藝術天賦,心理健康程度較高,且心裡邊界已經較為完整和清晰。

並且,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衡量,題主女兒目前的心理成熟度和人格完善度,是比題主這個父親的還要高的。

所以我建議,題主最好是去做一個長期的諮詢,並且最好是與你的妻子一起去做婚姻諮詢。

嗯……雖然話有些過於重了,但想想還是要說出來:以免影響到你女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我們先來誇誇題主這個早慧的女兒。

據題主自己的描述:「孩子愛看書,學習好,美術學了三年了也挺有興趣(兒童畫)小提琴最近學的,也學的挺認真,班級里擔也點小職務。」

這也能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令很多人都羨慕的「鄰居家的小孩兒」了呢。

再看題主女兒拍的幾張照片,即便是我這個不懂攝影的人也會驚嘆於這幾張作品的美感、角度、立意竟然會是出自於一個十歲的女孩之手。

那麼為什麼我會如此「武斷」的就判定題主女兒的心理成熟度很高呢?

據題主自述,他與妻子的關係並不和諧,會時常有冷暴力,甚至動手,且題主在家時間很少,父親角色長期缺失。

而在這種情況下,題主的女兒(據題主自述)「家裡也愛講個小笑話。屬於那種沒心沒肺的那種小孩,即使我們吵架,她也能很快過去。」

「愛講個小笑話」還是「在家裡」,還是在「關係並不和諧的家裡」,這對於一個十歲的小女孩而言幾乎稱得上是非常非常的難得了。

我們知道,對於父母關係不和諧、時常冷暴力的家庭而言,其子女一般會形成敏感、內向的性格。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僅沒有被父母不和諧的關係影響到,甚至還能「在家裡講個小笑話」,可想而知題主的女兒天生有著多強的歸因能力和堅定的自我認知。

並且,題主自述其女兒「屬於那種沒心沒肺的那種小孩,即使我們吵架,她也能很快過去」,這說明題主的女兒善於自我調節。(當然也可能是已經給孩子留下了痛苦的記憶和創傷,而被她暫時忘記了。)

「孩子愛看書,學習好,美術學了三年了也挺有興趣(兒童畫)小提琴最近學的,也學的挺認真。」

題主的女兒有著明確的興趣愛好,並且也能夠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認真付出,只要不破壞她對於興趣愛好的學習環境,基本上在以後是能夠成為她的終生「真實」愛好。

我強調「真實」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在小時候並沒有培養出真正的興趣愛好的機會,他們完全被應試教育壓垮,所以導致成年後沒有辦法體會到精神上的富足和創造性的意義感,所以很多神經症就由此而產生,感到空虛,無意義,沒有歸屬感等。

而一個有著自己的真實愛好的人,就相當於她的精神層面多了一個堅實的支柱,同樣的精神打擊可能別人就崩潰了,但她也許就能扛得住。

誇完了女兒,我們來試著分析(推理)一下題主。(當然分析這個詞是不準確的,因為已知的條件其實非常少,我當然不能對題主妄下定論。只是一方面的確是沒有其他的更準確的詞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我的剖析如果有對的地方也能帶給題主一些思考和啟發。)

首先題主的家庭條件應該是還蠻不錯的,不管是在幾線城市,能供孩子學小提琴和美術,孩子能夠去露營,給十歲的孩子買這樣價格不低的手機(僅從照片質量推測)。

題主炒股,懂金融,懂營銷,關注政府動態,應該也做過不少項目,所以眼界應該很寬闊。

但是有一點令人不解的是,題主自知 夫妻關係不好,經常和妻子吵架甚至動手,且時間已經持續了兩年多,你不先來問如何處理和改善與妻子的關係,反而擔憂女兒心理健康,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要知道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會很大一種程度上影響子女對於親密關係甚至是社交關係的認知,要說現在你們家裡最可能對你女兒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的,那毫無疑問首當其衝的必然就是你和妻子的關係了。

即便是現在沒有對你女兒造成什麼影響,或者你們都已經習慣了,覺得無所謂,但你和你妻子的相處模式對你女兒的錯誤引導必然是存在的,你絕對不能忽視這一點。

另外:「總感覺她,應該有一兩個好的,穿一條褲子的朋友才對啊,好的都不願分開的那種。因為我們當時就是那樣過來的。所以我覺的她應該也一樣。

感覺她哪裡不對了。前兩天出去露營,她自己又拍了這樣幾張照片,看起來視角挺好,總感覺怪怪的,是不是孩子太孤獨了,」

題主的這兩個「感覺」實際上可以說是中國的很多家長的通病。

他們並不關心子女自身的意願,他們不願意讓子女做子女自己。他們總會理所當然的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並認為,如果孩子和他設想的不一樣,就意味著孩子「不正常」。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尊重孩子的這種特性,不去給孩子設定一個模子,不去試圖令孩子非要按照自己的路子來,我覺得這是一個家長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而且,你「感覺「孩子」應該」有好朋友,是因為「你們當時就是那樣過來的」。這就有些荒誕、和典型的將自己的成長經歷硬套在子女身上了。

題主還要注意的一點是,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客觀事物的解讀是能夠反映出一個人潛意識裡的傾向的。

你從女兒的照片中解讀出了「孤獨」,並且你說自己「略顯孤獨」,而且你很敏感的「感覺孩子會不會太孤獨了」。

實際上這會不會很有可能是你自己內心的映射呢?

你是否是覺得自己太孤獨了,覺得自己沒有可以交流的人,連最親密的妻子也是經常和你吵架,你想找人訴說吧但你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作為一個男人,這種話說出來也太過懦弱了,於是許許多多的感受你就都壓抑在了心裡。

從你的文字和你過往的回答中我可以看出,你的確是很關心也很愛你的女兒,但是你的文字中同時還透露出一種陰冷和中年男人特有的陰鬱。

想要給予愛別人之前,你必須先愛自己。否則你的愛會是畸形、無力、和背後隱藏著索取的。

題主,你的女兒是個很棒的女兒,我想你也希望能成為一個很棒的父親。

那成為一個很棒的父親的第一步,不如就從和女兒的母親和解,和你的妻子進行一次袒露心跡和誠懇的交流,給予女兒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開始吧:)

祝好。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ID:fengxuwake

其它回答推薦:

自己過於在意別人想法,如何克服?

為什麼有些人需要儀式感?


很巧,我的專長是兒童心理治療,本來是想藉助自己的專業技能從繪畫療法和沙盤技術方面補充下上方「風流」的答覆的,但是全面看下來後放棄了,因為,從題主只回復並點贊認為女兒有問題的跟貼來看,雖然題主名義上是來尋求幫助的,但實質上是來尋求認同的。也即是說,題主是個自我中心的人,你內心裡早已認定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來這裡說出來只不過想找到認同自己的觀點並聲援你的人而已,當然從這一點上恰恰可以看出來,感覺「孤單」的人其實是你自己。

  你希望大家不要再回復這樣話題,說自己愛女兒怕傷到女兒。實質上,不過是這個問題的反響不如你的意,貌似不贊同的聲音更多更專業而已。

  如果題主來到知乎尋求認同,我小小的揣測一下,大概題主在生活中是個缺乏社會認同的人,也即是說:你和妻子的分歧、爭執向周圍人傾訴時恐怕大部分人都選擇偏向你妻子。因為,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有充分社會認同感的人不至於來到網路世界尋找同盟(而不是尋求專業幫助)。

  說到愛女兒,我想每個父母都應該是愛孩子的,只求你不要以愛的名義去傷害。目前看來,若有什麼能傷到你女兒的,可能恰恰是你對女兒的偏見和你自己內心的陰暗面。


給你女兒買個單反


這個題把我炸出來了……

我不想給題主意見。原因後面講。

我想給題主女兒和其他跟題主女兒一樣的人一點建議。

出門拍照多拍點跟同學的合影。Pose怎麼俗怎麼擺。

一定要附上大大的笑臉,哪怕你不想笑。

一定不能拍背光照片!要不他們一定會說你拍得是陰陽臉。

不要拍昏暗的場景,或者只有景物,只有建築的照片,或者其他文藝一點的照片。

一定要有你在照片里,有同行的一定要邀請他們一起入鏡。

請按以上要求備好照片若干。

再去拍你自己想拍的照片。

回家後,只給你父母看主旋律照片就可以了。

其他的你自己收好。

根據我跟我媽多年的戰鬥,我覺得父母多半是不會改變自己的。

我媽就是典型的看不得我拍景物照片的家長。

每次拍完給她看她都拐彎抹角的試探我是不是心情不好,或者是說我沒教育好你讓你受苦了云云。

反正他們是不會承認自己把問題搞複雜了的。

更別說看心理醫生的建議了。在我父母那群人看來那是瘋子精神病才需要的東西。他們能聽才怪。

自己偽裝好自己,

能減少不少麻煩。

治標不治本是一定的。

可是這麼多年,這是我覺得唯一有用的辦法了。


我就直白的說吧:

1、孩子沒病:你看著是孤獨,因為你覺得孤獨;我看著那個綠芽生長在沙漠中,我覺得是新生與希望。

2、孩子很有天分:這麼多攝影大師說了,我就不啰嗦了。最後一張我覺得可以做壁紙。

3、你的問題很嚴重:你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懷疑和恐慌,進而把你的恐懼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4、你對孩子的看法更嚴重:你的潛意識裡希望她如你所想的那樣孤獨。再直白一點:你的控制欲已經泛濫到孩子身上,只是你的理性還壓制著它而已。

建議:薩提亞的家庭心理治療,可以去學習一下。或者搞點少兒教育的書籍,學習下怎麼教育下一代。千萬不要做家長生病孩子吃藥的傻事。

-------------------------看了下母親的回答,不得不補充幾點----------------------

你們兩位之間的溝通模式在有了小孩之後變化了很多。

基本原因肯定是人的溝通方式差異,這個很正常;然而兩人的價值觀最好能統一一下。

無論是誰都必須搞清楚一件事:只要某種處事方式能讓一個人活了20年,那必然是對的——哪怕它和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甚至相反。

而這一點上,兩位需要深入的思考一下,尤其是父親作為家庭中需要建立權威的人,要牢記「不怒自威」才是威,靠憤怒讓人害怕這種套路是上一輩人的做法。

作為母親也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在家庭當中怎樣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二人世界裡,通常是代表著一方主動另一方被動(當然,女方大部分情況喜歡在被動位置),然而一旦有了孩子,他就會佔據這個被動的位置,那大人們該怎麼排序?

我認為一個合理的家庭排序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能解決家庭中的矛盾,但能在出現不同的矛盾時立刻讓當事人明白這該由誰來調和——調和矛盾就像洗碗,長年負責洗碗脾氣再好也會有怨念的。

最後說一下孩子,很明顯從父親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控制欲泛濫。但是另一方面來說,也就是一種愛的嫉妒。

嫉妒什麼呢?本狐斗膽在此一猜:女兒更願意和母親親近。

這其實就是前文提到的,家庭的新秩序。這個序列里,父親因為自己的原因,被孤立了。無論是他自己跑去孤立也好,因為發脾氣導致被孤立也好,最後他都是孤立了。這時候家庭的感情能量傳遞不到他身上,他就會感到害怕和恐懼。

然後悲劇出現了,因為害怕和恐懼,他會開始發脾氣(控制欲強烈的人,突然發現失控了,必然會這樣)……這沒什麼好奇怪,我也是這樣——只是這樣會讓自己更容易被孤立。

這時候,一方面父親本身要思考自身的立場:「我是要教女兒正確的,還是和我一樣的?」其次要做正確的樹立威信的事情——讓女兒覺得爸爸很棒,很厲害的事情。(別傻乎乎的以為在外面賺錢就能讓女兒佩服,這太天真了。還不如抽倆小時給她扎個風箏。)

而我建議母親也要做一個深度思考。因為心理學上最怕的就是」自我感覺良好「,只要父親對自己的行為有覺察,就會帶來反思。這時候需要做很多的配合,比如:1,減輕家庭的生活壓力(貧賤夫妻百事哀);2,教父親怎麼和孩子對話(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3,提醒孩子關注父親的價值(因為傳統分工,父親在家庭里的存在感其實不強。)

做父親並不容易,有很多時候他會滿肚子的愛無法發泄,最後發錯了地方,就變成了恨與傷痛。

此時就需要母親」相夫教子「——對,並不是只要管好孩子就行,還得慢慢的影響另一半。這樣家庭才能過的更順利。

-----------------

感謝 @周海倫 朋友的提醒,筆誤。我猜測的是女兒更親母親,導致父親的愛只能用不恰當的方式發泄。


好久沒答題了,看到這個只想吐槽。

題主最後一句話說「單調,孤獨的感覺」,沙漠裡面難道還指望拍出綠樹成蔭,小動物成群嗎?

我看這幾張照片感覺都好美的,而且在沙漠中竟然找到一株綠色的小生命,用相機去記錄這個生命,多有愛啊!

好煩那種拿著鎚子就滿眼都是釘子,沒有先去對方的視角理解TA所看所想所感,就急著要總結一個標籤或診斷的行為。

好希望能多一些家長來「求幫助自己理解孩子」,而不是「求幫助自己分析孩子」

~~~~~~~~~~~~~~~~~~~~~~~~~~~~~~~~~~~~~~~~~~~~~~~~~~~~~~~~~~~~~~~~~~

謝謝@長天 的提醒:想讓題主不以批判的眼光看他孩子,我們應該對他溫和點

我在答題時更多是在表達自己對最近一些見聞的看法和情緒,這樣說並不是幫助這位家長最好的方式。其實也正如我在此文中批評的一樣,我在理解這個父親之前所發表的判斷並不是在幫助這位父親。

想真正幫助家長理解孩子,就要先去理解家長,站到家長的視角先體驗。


您問題開頭的前四句話我讀了三遍,下面的話我就沒看了。

孩子他媽不跟人說話,且喜歡聊微信群和跳廣場舞。您天生自來熟,不愛跟人交際。

exo me?精分?

ps:孩子照片拍的不錯


題主比女兒更適合去心理諮詢。

很多時候對孩子的擔憂很可能是詛咒。

這照片中心生機勃勃,無窮的延伸,反倒是題主要面對自身情緒情感的喚起。


謝邀,這個孩子的藝術思維已經有很大萌芽了。

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有著極高的天分。

首先,如果不是系統學習過攝影。這個立意,分割,角度都十分有衝擊感(當然第一幅圖不算)

另外你的顧慮是對的。孩子很多行為在一開始是模仿。

你們的社交模式影響到孩子很正常。

如果一開始就沒有什麼朋友,那麼往後交朋友的能力也很淡薄。

至於朋友的問題

你說

【因為我們當時就是那樣過來的。所以我覺的她應該也一樣】

這是不對的,犯了想當然的錯誤。

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小姑娘可能只是安靜不鬧騰。

並不是孤僻。

但是如果你心裡有這個擔憂的話,我仍然建議你去找一個心理醫生(正規科班,有證,有事務所,收費的那種)

面談一次,聊了一聊。【記住,不要一開始就帶著孩子去,你先自己去預約一下,聊一下,如果醫生覺得情況有必要跟孩子面談再看】

如果你有信得過的人推薦是最好的。

沒有的話可以找當地的【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兒童青少年科】, 一般在某醫院下。比如合肥的就在第四人民醫院。

切記【保密進行。】

順帶一提百度上的推廣除了感動自己簡直毫無用處,我有這個發言權。

希望能夠幫到你。

我是因為大學隔壁上十個宿舍都是應用心理系,他們出去不少做心理治療師的,我有他們聯繫方式以備不時之需而已,(但是看到他們考試前抱佛腳一想到將來我就好擔憂啊哈哈哈)

雖然不知道有沒有人看。

但是我還是想說一句轉載請私信。

畢竟這是我半年來為數不多的認真答題。

————————————————————

更新。這個話題下有母親的回復。綜合雙方描述, 我覺得孩子患心理疾病的可能基本可以排除了。

只是性格問題。

另外,感覺父親更需要接受一下心理諮詢,和家庭排列治療。。。

木桶的短板其實出現在這裡。

(有一定的偏執傾向。。)


看到這我驚呆了。你要求大家體諒你人非草木已經儘力了,你不想想被你打的人也人非草木啊。只有你是人,別人不是人嗎。

什麼不可避免,不過就是你打人完全不用承擔後果、不會受到懲罰而已。如果你第一次打人的時候,對方反而把你暴揍一頓,包你以後絕不敢再打他。

你如果真有心悔改,以後每次打人之後,請用雙倍的力度和頻率打在自己身上。


她媽媽是那種,見陌生人不說話的那種。我是那種自來熟,話多的那種。

我略顯孤獨,不喜歡社交,微信聊天也不太喜歡。

和孩子他媽有吵架,有冷暴力,也有動手的現象。

屬於那種沒心沒肺的那種小孩,即使我們吵架,她也能很快過去,的那種孩子。

不過近兩年我在外面工作,在家呆的時間不固定,每十天都能呆上兩天的樣子。

這些句子是我從題主的描述中摘出來的句子。

一二句內部邏輯及描述矛盾。

三句說明題主涉嫌使用家庭暴力,這玩意現在嚴格來說違法。

四句中的描述,說明孩子並不是沒心沒肺,而是早熟的試圖彌合父母件的矛盾。沒心沒肺的早就該哭哭該鬧鬧了。

五句說明父親角色在子女8-10歲教育中的缺失。

我個人根據題主的描述,推斷題主本身就有很大的心理問題。

除此之外,題主的女兒缺乏被愛的體驗,推斷其缺乏對人的興趣,缺乏愛自己和愛他人的能力。

建議題主不要喝醉之後回家,不要在女兒面前表現出醉態的一面。


「至於家暴,我只想說人非草木,我是盡了十分努力」

呵呵,人非草木,人也非禽獸啊!


是我女兒的話我就給她買單反了!!!!!!

買單反!!!

買!!!

立刻買!!!!

這麼好的天賦!!!

不能埋沒啊!!!!!

買快買!!!!!!!!

說不定就是攝影界未來的大角蟲啊!!!!


我只想吐槽一句,遇到事情過幾天就好了,真的不等於沒心沒肺。。。不等於不需要去關注孩子的情緒。。更不等於傷害再次發生也沒關係。

那是心裡一層一層的殼正在長出來啊


覺得po主好奇怪啊,別人誇你女兒你不回,別人說令媛一生路難走倒是回復得起勁。


題主你好,你女兒挺可憐的你知道嗎。

我不是什麼攝影大神,對兒童心理學也沒有研究,只是發現題主和我爸如出一轍一丘之貉,忍不住想說兩句。接下來的內容都僅代表我個人,願意把你女兒代入就代入,不願意就當你看著一段別人家的故事。

我爸年輕的時候在某國企上班,那時我四五歲,他在一分公司擔任高管,常年不在家。一年在家裡的日子總計不超過兩個月,什麼幼兒園家長活動,基本都是我小姨三姨出席,我媽也是女強人,但比起我爸,至少我媽和我生活在一起。

我小時候身體很弱,吃多了高燒、吃雜了高燒、受涼了高燒,動不動就急性咽喉炎進醫院做霧化。最嚴重的一次,凌晨兩點多,在家裡燒過四十度,暴雨,我媽背著我在打不到車的街道上狂奔,那是98年,我家裡還沒有買車。她回憶說,那次真的覺得我會死掉。

過了沒多久,我媽買了輛夏利,不管多忙,都一定要接送我上下學。

我爸呢?他依然幾個月出現一次,一來就買東西買衣服,帶著我們母子吃海鮮,當時西南小城,海鮮只有那麼幾家,貴,而且稀罕。到現在我依然對海鮮抱有執念,大概和那是我童年極少的,安生的時間有關。

他們動不動就吵架,小時候覺得不可理喻,現在多少能明白,一段親密關係被距離和時間阻隔,懷疑、生疏和疲倦無可避免。再加上共同生活的壓力,爭吵以致於動手,是唯一的宣洩途徑。

但看在孩子眼裡,那就是一次次地動山搖,即使表面上孩子能裝作若無其事,內里也會恐慌,這個家是不是要散了?是我的錯嗎?

早慧有多少不是被逼無奈的?

哪家孩子也不會主動明白要做些什麼緩和矛盾,還不是你們這些為人父母的,自己解決不了你們的關係,才讓孩子不得不把自己置身在矛盾里,去笨拙的嘗試調和?你們竟然還以為這是好事。

我也記不清是什麼時候,只是我媽跟我聊起以前的事,說他們停止爭吵,是因為有一次快把家都砸了,我終於哭著走到兩人中間求他們不要再吵了我害怕。那一刻他們大概也明白了我的訴求,只是並沒有人做出實際有效的行動。

不吵架?可以,乾脆不溝通吧。

我爸回家的日子進一步減少,我媽也突然反應過來他們兩人失敗的交流和生活給我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把更多精力放到我身上。

我以為安生了,不,他們只是轉過來一起折騰我。

多動症、自閉症、厭學,各種猜測蜂擁而來。我默默受著,看著他們兩難得站在一個立場,雖然不那麼明白他們在鬧什麼,但總覺得不壞。

矛盾就那麼積壓著,直到我被他們騙去做系統心理諮詢的那天。我不記得跟心理醫生說了什麼,完全不記得,我只知道結果,我很正常,沒有什麼疾病,我爸媽被醫生請進去談了很久。

那天起是個轉折點,我媽開始主動尋求拯救家庭的方法,去我爸工作的城市考察,做好放棄固有一切帶著我過去的準備。

而我爸呢,他開始抗拒,拒絕承認兩人的關係是這個家庭一切問題的源頭,消極地迴避著。

這種拉扯的關係比以前的爭吵更磨人,尤其看著他們因為我互相指責,看著兩個成年人推諉責任。我發自內心的希望,兩位離婚吧,給我們都留條活路。

那時我們小學有些簡單的社會課程,也有班會專門講未成年人保護法,我跑去問老師,怎麼才可以在離婚里決定自己跟誰。老師告訴了我媽,她錯誤理解我的意思,不停跟我說她不會離婚會給我完整的家,只要我開口就會被打斷。

沒辦法,我開始關注起電視上的法律節目,開始自己打那些法治熱線之類的玩意兒。

大概我現在不信任人類,不願意求助,不希望被別人影響和控制,根源上就是那可怕的童年吧。

幸好他們離婚了。

那之後沒多久,我媽的心態調平和了,我的社交能力也展現出來,生活無比平順、安寧。我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呼朋引伴,沒事就一起出門去玩去浪,我媽根本不需要擔心我沒有朋友,不時還會發幾句牢騷怪我玩野了不早點回家。

我很慶幸,即使沒有辦法處理矛盾,我的家庭依然從矛盾里解脫了出來,即使是以一種近乎破而後立的方式。

沒有人天生可以勝任父母這個身份,發現自己的不足,正視並且解決它,才是正道。

互相推卸責任,甚至認為孩子有問題,算怎麼回事?

——————————————破事不爽了一天跟我媽對完時間表以後回來接著寫———————————————

有一個標籤困擾我十幾年,自閉症。即使這個標籤不出自醫生,但在我爸媽嘴裡它就是事實。

我一度相信了,還一度把他們兩人的問題歸咎到我自己身上,今天一問,並不是那麼回事。我那些所謂的「癥狀」,大部分開始於他們交惡之後,在和我媽單獨過日子沒兩年以後就不藥而癒。

是的,那段對我媽和我來說都很艱難的日子,依然沒有任何一個醫生開出過自閉症的確診單。以前我不清楚精神疾病是怎麼回事,後來自己確診了雙相,才明白什麼不需要吃藥不需要心理治療就能好的精神疾病都是扯淡。

現在想想我當時的所謂癥狀,拒絕跟他們兩交流,不交朋友,不愛去學校,離開家一定要帶上點兒家裡的東西譬如從我的布偶熊身上拽一把毛。就能被神奇的認為是自閉症,並且成為兩個人共同的矛盾對象。

大概他們不理解,我覺得踏出家門就會被拋棄,就會失去這個家是一種什麼心情。

我媽從小說我心思重,說我太感性,是啊,在那麼長久的患得患失里長大的人要怎麼樣不那麼感性。

我不是不想和你們交流啊,可是我不管說什麼都被當成小孩子想太多,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我不是沒見過自閉症,我初中班主任的兒子,因為自閉,生活不能自理,出省上大學最後退學回家。那是個滿臉青春痘、油膩的胖子,一個被初中生推進廁所里也不敢叫不敢反抗的可憐人。

還有我媽另一個朋友的兒子,二十多歲完全無法和人正常溝通,每天躲在家裡畫畫。有一次正巧遇上,兩家人打招呼,他眼裡的不適和他媽眼裡的窘迫我都能察覺。

現在回想起來,我沒有絲毫無法交流的表徵,我只是害怕而已。

可笑的是這個標籤我一直貼到大學,貼到一兩年前,這個標籤帶來的影響持續至今。很多時候我不想應付人際關係,丟一句「我有過自閉症」就可以解決,倒也多少有點正麵價值。

或許為人父母都有共性吧,只要給孩子貼上瑕疵品的標籤,自己的許多行為就可以被理解、原諒,自己的一切不當言行都是迫不得已。這責任推的毫無痕迹,誰也無法去證明你家孩子到底有沒有病,醫生都不行,只有你可以。

我並不會因此埋怨我媽,她一路上所有付出努力我看得到,她曾經因為我無法被解釋的「病」哭著說不管怎麼樣都要照顧好我我記得,今時今日她對我的所有包容引導,在我真的有精神疾病以後的小心照料,我全都記得。

而我爸,我不會也不打算恨他,只是他放棄過我,並且在我不長人生里絕大部分時候缺位,無論他如今怎麼嘗試修補,實際上,他也還是個陌生人。

別跟我扯什麼血緣關係,我之為我的所有憑依就是我腦海里的記憶和感情,這不是外人用道德綁架得了的。

還是那句話,為人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希望任何一個有這意向的獨立個體明白,踏出這一步以後你的責任。

而那些已經做了父母的,不管你願與不願,你已經把另一個生命在他無法選擇的情況下帶來了這個世界,在你們的相處當中,請記得檢討自己。而不是遇事就用你故有的是非對錯去批判,也不是潛意識認為自己有錯以後就拚命推卸甚至不惜讓你的孩子「有病」。

考慮到網路形象匿名。


孤獨單調的是你,不是孩子。


簡直了。。題主是父親對吧?你自述自來熟、話多,那你知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不自來熟的正常人呢?我看到這幾張照片只覺很單純的美,也經常拍類似的照片,那能說明我不對勁嗎?錯,我也是個社交場合自來熟,拍這些僅僅是因為我喜歡觀察細節,僅此而已。

當父親的有些擔憂可以理解,可是哪能以某種人作為成長標準的參照呢?人生百態,不一樣的多了,家長認為孩子就應該怎樣,是不是反而說明家長自己思想的狹隘呢?仔細想想,你認為不對勁的地方,恰恰是你不理解的地方。

你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沒有好到分不開的朋友,因為你有;

你不理解孩子為什麼喜歡拍靜物,因為你不拍;

你不理解孩子她媽為什麼喜歡玩微信,因為你不玩;

你不理解孩子她媽為什麼不和陌生人說話,因為你自來熟。

拿自己的經驗去套別人,那反過來拿別人的經驗來評價你,說你不對勁,你覺得合理嗎?

儘管她從你身上繼承了一部分基因,但她與你是不同的人,甚至很可能是與你相反的人。你常年不在家,對孩子的了解太少且流於表象,你看到的也許不是你以為的,孩子有沒有問題,與她待在一起時間最久的那個人更有發言權。


我總覺得題主想多了

事實上,在我看來,孩子非但沒問題,反而是很善於發現美的一個人。

就拿題主舉例的圖片來看,孩子應該去了沙漠(也許是沙地之類的,非地學,勿較真),而拍攝的圖片恰恰反應了很多人類的共性。

一,差異判斷——分辨能力

圖1和圖2,這兩幅圖概括一下就是沙中一點綠。

其實這是一種基本能力,分辨差異,尋找不同。

就像藍天之中看太陽,碧海之上尋風帆一樣。

在沙漠大背景一致的情況下中發現綠色,這不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嗎?

當然,我記得繪畫中有一個名詞叫做留白

比如這是八大山人的作品

二,發現美

圖3和圖4,這兩張圖概括一下就是對美的追求。

羅丹說對於我們來說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得眼睛。

圖三是標準的幾何美,這種結構美非常常見,利用線條來勾畫,不過這裡的畫師是大自然,畫布是沙漠。

給你來個對比

很多名家也喜歡線條,比如

圖四是光影之美,

在日光變化的時候形成的對比和層次感

我記得有個著名的印象派畫家叫莫奈,就是特別擅長光與影的表現手法

而且,你提到了你女兒學過美術,要是這種背景下,拍出來我這種渣渣圖片,我覺得你更著急。

———————至於性格?———————

落個正態分布吧

好好地一個孩子,幹嘛總覺得她有病呢???


呵呵。

我感覺我就是你口中的那個孩子,我還恰巧也是學畫畫的。從小到大爸媽吵架不知道給我留下多大的陰影,他們的每一次爭吵都看不到我躲在門後瑟瑟發抖;他們的每一次冷暴力都不知道我默默的小心翼翼,晚上我都等到12點以後才睡,因為我害怕晚上他們吵架,我都穿著衣服等到他們也睡著了才會睡。他們的每一次動手摔東西都會讓我驚嚇好幾天。

有時候我會回姥姥家,暑假的時候。每到了黃昏快吃晚飯的時候,小夥伴們都走了,自己就坐在台階上感到心慌。因為我不知道家裡正在發生什麼,吵架了嗎?我在想。

大了,依然是心理陰影,二十多歲了並沒有談過戀愛,雖然極度沒有安全感、極度渴望安定,但是反而更難以信任別人的感情,警惕著。

「即使我們吵架了她也很快能過去。」——誰告訴你的?

猶記得一年級的時候,有一陣我連續一段時間攢下了所有的零花錢。因為那時候我覺得我爸媽可能不在一起了,我得攢錢。到現在,歷歷在目的仍然是那些情景、迴響在耳邊的仍然是那些刺在我心上的言語。多少年了,我都沒過去,我也不會過去。


推薦閱讀:

如何勸孩子遠離「熊孩子」?
如何評價兩個孩子一個跟爸姓一個跟媽姓?
離異家庭可能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妹妹體育比賽狀態不佳,該怎麼辦?
可以一直只鼓勵孩子嗎?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兒童心理 | 育兒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