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名刀名劍,卻沒有聽說過有名鎧的,這是為什麼呢?

如題


名刀名劍是由於傳世才出名。但是鎧甲這東西不好傳代啊,一般高質量的鎧甲都是量身定做的,誰能保證你的兒子、繼承人高矮、身材跟你差不多呢?而刀劍則沒這個顧慮。

另外,環地中海文明的國度的鎧甲就是以整片的為主,出格是希臘鎧甲,這在《荷馬史詩》里有很長的篇幅描寫。中國古代則不是以整片的鎧甲為主,豈論是皮甲照舊鐵鎧都是用小甲片編起來的,一副鎧甲的鍛造要經過定型、疊甲、貼皮、裝飾、組裝幾個大的工藝步驟。最複雜的莫過於給鎧甲貼上甲片,一副完整的鎧甲需要使用上千片甲片。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

所以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質及歷史沿革等原因,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少之又少,大部分職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部件來推測研究,所以多為復原品或仿品。

古代日本倒是有不少名鎧,那是因為他們後人喜歡把先人穿過的鎧甲當作佛像一樣供在家裡,沒事還要拜一拜,但凡有客人來家裡還要拉到鎧甲前比劃著吹牛:這是我某個牛逼祖先穿過的東西!久而久之,這才出名了。《鎧傳》 、《聖鬥士》 這類動漫作品都能看出日本人對鎧甲的敬畏之心。

到今天為止,日本各處神社、博物館,甚至於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豐富的古代各個時期的鎧甲和武器,其數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謂世界之最。

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的材質特點就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鎧甲都是由家族世代保存,所以流傳下來的比較多,也不乏名鎧,加之現代人對更像藝術品的古代鎧甲追捧,也加深了西方人對鎧甲的興趣。

德國皇帝費迪南德一世的盔甲(蝕刻鋼),1549年,高度170.2厘米, 重量24公斤:

約翰●威廉(薩克森-魏瑪公爵)的比賽盔甲(鋼,蝕刻,鍍金,銅,紡織品,皮革),德國,奧格斯堡,大約1565年,重量27.7公斤:

坎伯蘭第三伯爵喬治●克利福德的盔甲(蝕刻鋼,發藍和鍍金)英國,格林威治,1585年,高176.5cm,重量27.2kg:

詹姆斯●斯卡德莫爾爵士(1558-1619,伊麗莎白女王的著名士兵和朝臣)的盔甲,英國,格林威治:

下圖右上角為法蘭西國王亨利二世的盾牌,鋼製,鎏金並鑲嵌金銀裝飾。中央的浮雕,描述了公元前216年,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坎尼會戰中戰勝羅馬人的情景,隱喻法國在16世紀戰勝神聖羅馬帝國。

亨利二世浮誇的盔甲:

Sallet涅墨亞獅頭盔,此頭盔為1460年前後義大利製造。涅墨亞獅子(希臘語:Λεον Νεμειο)是希臘神話中的巨獅。據說它的皮堅逾金鐵,刀槍不能入。

英吉利護國公克倫威爾的鎧甲: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路,侵刪


名刀名劍都是私人藏品才能大量流傳後世,鎧甲誰他媽敢私人收藏,不要命了?


日本有,但其名氣還是因為誰穿過,而不是實際功用有多厲害,具體題主可以自己上網搜索,這裡不再敘述。

其實道理很簡單,首先,刀劍便於保存,泛用性高,誰都可以拿來用。

一把刀或者劍,最多在加個劍鞘。修復起來也比較方便。

如上的理由,刀劍也更方便賦予紀念意義,廣為流傳。刀劍不上戰場也可以用,但是鎧甲就不行了,你沒事上個街穿個鎧甲,不嫌重?

而鎧甲一類的裝備,除非你身材一樣,不然就是然並卵,沒有辦法繼承。

加上部件較多,遺失1,2個就組不成一套了。


人們對古代有名的刀劍盔甲的印象普遍來源於神話和傳奇及其現代衍生的文藝娛樂作品,而不是博物館實際保存的實物。事實上沒實物恐怕比有實物更好,因為更有神秘感。幹將莫邪和誓約勝利劍之類的總是一線明星,而越王劍和拿破崙佩劍之流實在想不到了再拿出來湊數用。

在文藝創作中人們更傾向用武器和英雄形象聯繫在一起和這個問題更有關聯。

而之所以有這種傾向,可能是因為首先武器是一種單一的物體,劍就是劍,弓就是弓,拆開來就不是武器而是零件,而是盔甲是複數概念集合體,無法和英雄做到一對一的直白聯繫。在摩柯婆羅多新版電視劇中,般度五子將武器放在火場假死,如果有一人的象徵是盔甲,就變成了毗濕摩喊著:啊這是阿周那的弓,啊這是堅戰的頭盔,啊這是怖軍的錘,啊這是堅戰的鞋……不工整啊。

其次武器本身的樣式差別比盔甲巨大,也就比盔甲有更高的辨識度,就像佐羅用細劍,李逵用板斧,不但方便區分映象還能側面描寫人物的性格。

最後是盔甲的功能,在伊利亞特中,使用同樣功效的巨盾的大埃阿斯出彩的場合往往是希臘被特洛伊擊退的時候。也就是盔甲的意嚮往往聯繫於失利,固守和僵局。它不能戰勝困難,擊敗敵人,只能求一個不敗。然而阿基里斯由火神親自打造的盔甲再好再華麗,也不能讓赫克托耳自己跌下馬車摔死。盔甲終究是防禦用,而英雄是一種與求勝、主動聯繫在一起的形象,。


金槍手徐寧的「雁翎圈金甲」,是徐寧的家傳寶甲,刀槍不入。為讓徐寧上山,吳用還排時遷專門去偷這個甲。


謝邀。

  其實著名鎧甲還是有的,但是以我淺薄的見識來看,我認識的著名的鎧甲好像沒有多少是因為其卓越的性能,反而是因為其主人的身份而變得著名。例如看戰國時代的影視劇,有日本史基礎的人可以很輕鬆地從人物的甲胄和兜(頭盔)上認出這個角色,這比兵器更有辨認度。我現在能夠想起的性能優越的鎧甲好像只有齊格飛的隱身衣。

  我覺得著名鎧甲少大概是由這幾個原因。

  1,鎧甲在便攜性上比較差,而且材料來源有點問題。能夠屠龍的聖劍和能夠阻擋屠龍程度傷害的的板甲,兩者在重量上就天差地別。至於皮甲和鱗甲……我一時想不到有什麼著名皮甲,但是如果是在屠龍的故事(我說的那個故事的龍大概能夠被馬踢死)里,那麼龍鱗甲、龍皮甲應該可以說是傳說級別的甲吧,但是,屠龍的聖劍和龍的鎧甲……兩者一比甲就弱了。

  2,大部分人的唯結果論,不懂足球的人看足球,一般都會更關注射門者而不是守門員。同理,能夠屠龍的劍是聖劍,不能穿透龍皮(以及龍皮甲)的劍並不是因為龍皮很強,而是因為劍不夠強,我覺得這個想法應該可以阻止一部分鎧甲神話的誕生。

  3,泛用性,鐵罐頭拿著聖劍屠龍、皮甲遊俠聖劍屠龍、甘道夫拿著聖劍屠龍、八塊腹肌的精壯男子裸著上身拿著聖劍屠龍……後兩者你讓他們穿什麼鎧甲?這樣一來,名甲的傳世就更少了。

  4,流傳性。無論是刀劍還是鎧甲,不流傳下來就沒有意義(傳說除外)。所以現在能夠流傳下來的刀劍其實都很難說是歷戰的刀劍,因為如果用多了就會損壞,所以現在傳世的有很多可以說是供品或者貢品。刀劍除了戰鬥還有儀式性,這也是它們能夠流傳下來的原因,然而在這方面,鎧甲就顯得太弱,以至於流傳下來的鎧甲並不多。日本的甲胄因為其能夠象徵個人,所以會被當做家寶流傳下來,這是另一回事了

  只是一家之言,而且傳說和現實混在一起說了,好像沒什麼價值,我匿了


咱看書聽評書的印象里 管你戴了什麼盔 穿了什麼甲也是一刀揮做兩段/打的腦漿迸裂/扎了個透心涼/射中哽嗓咽喉 所有的防禦手段就是用兵器招架 有人提到徐寧的甲 我也想到了四寶大將尚師徒有個什麼什麼甲 都說刀槍不入 讓李元霸敲一錘試試 讓羅士信抽一槍試試 照樣玩完 反正打著了就是死 穿不穿沒球卵用 所以 憑能耐氣力兵刃的都活得久 也就有了名 憑盔甲的都被打死了 也沒流傳下來


名劍寶刀,殺人有功;

堅盔固甲,貪生怕死。


這個算嗎?


板甲,振奮鎧甲,日炎鎧甲,狂徒鎧甲,蘭頓之兆,復活甲,這算嗎?!


官方是有的,但是名字忒長忒啰嗦不好記,比如乾隆咸豐的甲胄,主要作用是酷炫,而民間因為私藏鎧甲是違法的,大多都穿祖先身上埋下去了。


為什麼關註上古捲軸就推薦這個問題?

難道你要穿發光的甲蟲殼做得粉紅色鎧嗎

標籤改成黑暗之魂就好多了

比如,

王刃先鋒穿的一套,介紹是面具遮不住她象牙白的秀髮

還有刺針騎士的一套,看著就有很大的攻擊力


戰鬥時高手一把名劍立功容易,一身名凱救命難

而且名劍之所以出名大抵還是使用者本身戰績好,不是劍本身牛逼。勝利時當然首先想到的是用來打退敵人的東西而不是保護你不被敵人打死的東西。所以進攻的劍就出名了


被名刀名劍砍爛了


藏鎧甲是謀反


日本和西歐都有大量名鎧甲傳世

至於中國我知道的確實不多

可能是我孤陋寡聞了


古羅馬赫赫有名的羅穆盧斯鎧甲是刺殺凱撒是穿著的,裝飾精美,內層堅固。

君士坦丁堡內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也存有可抵禦火槍的伊莎帕夏鎧甲。

義大利蒙特里久尼城堡下的密室中也發現了由著名伊斯蘭戰士阿泰爾·伊本·拉阿哈德製作的阿泰爾之甲。


大菠蘿里有


沒有能擋住一切攻擊的鎧甲,不稀奇


我理解是因為,要打仗、戰鬥、行刺的話,肯定需要刀劍,而鎧甲則不是那麼必須。

總之,進攻性武器的必要性比防禦性武器要大。你聽說過農民起義是「揭竿而起」而不是「披麻而起」。即便是現在,你也會發現,很多小強國家是因為發展核武器,而不是導彈防禦系統而遭受制裁。


空前絕後的馬克西米連甲...真正的刀槍不入


閑魚上二手道具刀劍多的是,你見過有人把舊鎧甲拿出來賣的?


推薦閱讀:

如果想收藏刀,那個品牌或者那個刀匠的可以做收藏?
大馬士革的回形花紋怎麼鍛造?
大馬士革鋼與花紋鋼區別?
西方武藝是否高於東方武藝?
為什麼亮劍劇照中李雲龍持刀的刀刃朝向虎口?

TAG:歷史 | | | 盔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