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亞洲第一大力士才力的死亡?
謝邀。一言以蔽之:才力之死是長期和終生訓練策略失敗的極端案例。早在kmlover:減脂的關鍵到底在於哪一點?里我就強調過不管健身目的是減脂、增肌還是其他,核心都在於策略是否合理正確。下面我就以才力之死作為案例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在之前的回答和Live中反覆強調過:在通過運動訓練改造身體上(不論改造的目的是更加健康,更好體形還是更強的運動能力),「短期迅速見效」和「長期持續進步」的策略要求通常是相反的,中短期看上去是成功的訓練策略,往往在長期來看是錯誤的,甚至是失敗的。而才力的人生悲劇,恰好是這條規律的一個極端體現,他的凄涼結局,其實早在少年時代就已註定。
翻開才力的人生履歷,有一句話幾乎肯定會出現,但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必定會忽略它:
「1985年9月,才力在全國首屆青運會舉重比賽中,獲得男子110公斤以上級冠軍。」
如果你還看不出問題在哪的話,我再提醒一下:才力出生於1970年6月30日,1983年進入遼寧體育運動技術學院開始接受正規訓練(見2003年才力去世後的報道,之前他在少體校業餘訓練)。也就是說,他拿下青運會男子舉重110公斤以上級冠軍的時候,才剛滿15歲,接受正規訓練只有兩年時間。
15歲,還是個孩子,接受正規訓練才兩年,就打體重最大的110公斤以上級了?
在曾被我評價為「可能是關於舉重的書籍里最好的一本」的《舉重運動員的訓練》里(我曾在kmlover:嚴謹的健身運動類的入門書籍有哪些?里推介過這本書),最擅長訓練最大級別(以前是110公斤以上級,後來是108公斤以上級,現在是105公斤以上級)舉重運動員的俄國教練員(從1960年起至1996年,前蘇聯-獨聯體-俄羅斯舉重運動員壟斷男子最大級別的奧運金牌長達36年之久,只有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因華約國家集體抵制例外)是這麼總結這個級別舉重運動員的發展軌跡的:
「準備在將來參加110公斤以上級比賽的運動員,通常在16歲左右開始接受舉重訓練,此時他們的體重通常在70到80公斤之間。經過大約6年半的訓練之後,他們即達到適於該級別要求的體重水平,平均約130公斤。」
將之與才力的發展軌跡對比一下:
13歲——才力開始接受正規訓練(在此之前他已經在少體校訓練了一段時間)。而俄國的競爭對手們還沒摸過杠鈴。
15歲——正規訓練兩年後才力的體重已經達到110公斤以上,拿下了全國青年冠軍。而俄國的競爭對手們還要再等一年才能摸到杠鈴。
16歲——才力繼續包攬全國冠軍。俄國的競爭對手們剛開始練習舉重(有些起步晚的這時還沒摸到杠鈴,例如曾兩奪奧運冠軍,世錦賽八連冠,80次打破世界紀錄的瓦西里·阿列克謝耶夫,18歲才開始舉重訓練)。
20歲——接受正規訓練七年的才力在北京亞運會上奪得男子110公斤以上級冠軍,達到了運動生涯的巔峰(需要注意的是當時整個亞洲的大級別舉重水平都很低)。而俄國的競爭對手們此時只訓練了四年,體重都還沒達標(例如在2015年世錦賽上打破男子105公斤級挺舉和總成績世界紀錄的阿列克謝·洛夫切夫,20歲時還在94公斤級比賽。又如保持挺舉歷史最高紀錄的列昂尼德·塔拉年科,21歲時才剛升到110公斤級)。
23歲——才力在1993年七運會上拿到了運動生涯的最後一枚全國比賽金牌,此後便一蹶不振(正規訓練10年後衰退)。而俄國的競爭對手們在接受了七年正規訓練後體重終於達標,開始在國內外比賽中嶄露頭角(例如兩次奧運會男子舉重110公斤以上級冠軍亞歷山大·庫爾洛維奇22歲時首次參加世錦賽並奪得銀牌,同樣兩奪奧運冠軍的列昂尼德·扎鮑京斯基23歲時首次在全蘇錦標賽上奪得銀牌,塔拉年科24歲時奪得110公斤級奧運冠軍,洛夫切夫24歲時首次參加世錦賽並奪得105公斤以上級銅牌。至於18歲才開始舉重訓練的阿列克謝耶夫,他得到26歲那年才第一次在全蘇錦標賽上拿到銅牌)。
27歲——才力在連續四年無緣全國冠軍之後退役,結束了運動生涯(正規訓練14年後退役),而俄國的競爭對手們在經過10~11年左右的訓練後終於邁入運動生涯巔峰期(例如扎鮑京斯基26歲時首奪奧運金牌,庫爾洛維奇27歲時首奪奧運金牌,洛夫切夫26歲時首次打破挺舉和總成績世界紀錄,阿列克謝耶夫28歲時第一次打破男子110公斤以上級世界紀錄,隨後又奪得奧運冠軍。至於後來成為挺舉歷史最高紀錄保持者的塔拉年科,他28歲時還沒升到110公斤以上級……)。
33歲——才力在貧病交加中因肥胖引發呼吸衰竭去世,而俄國的競爭對手們在經過了至少16年的訓練後仍保持著世界頂級的競技狀態(例如阿列克謝耶夫34歲時奪得第二枚奧運金牌,35歲時仍能打破世界紀錄。庫爾洛維奇33歲時奪得世錦賽冠軍並打破抓舉、挺舉和總成績世界紀錄,35歲時參加奧運會因受傷才只奪得第五名。扎鮑京斯基34歲時仍能打破世界紀錄。塔拉年科32歲時挺舉266公斤成為挺舉歷史最高紀錄保持者,40歲還拿下歐錦賽冠軍)。
顯然,同樣是男子最大級別的舉重運動員,才力出成績比俄國運動員們早很多,快很多,但運動生涯巔峰期的長度和高度均明顯遜色,壽命更是短得多(才力33歲去世,阿列克謝耶夫69歲去世,扎鮑京斯基77歲去世,其餘提到姓名的運動員都還在世)。這就是訓練策略的不同導致的:
一、眾所周知,男子大級別舉重一直是我國的弱項,參賽運動員少,水平低。在才力那個年代,由於物質和營養條件差,大級別更加薄弱,例如1980年時男子67.5公斤級的總成績全國紀錄是312.5公斤,而110公斤以上級的總成績全國紀錄只有332.5公斤。顯然,在這種情況下,運動員在體重較輕的級別因為競爭激烈拿不到好名次,增加體重後反而可能在更高級別拿到更好的名次(增重後成績也會有所提高)。
二、考慮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的經濟狀況和營養水平,再加上才力的家庭狀況(家境好的話一般不會去練舉重),他在練習舉重前就是個大胖子的可能性基本為零。那麼我們可以肯定,才力之所以接受正規訓練才兩年,15歲就升到110公斤以上級,是在練習舉重後暴飲暴食,為了增重而撐上去的。其目的是儘快升到競技水平最低,競爭最不激烈的110公斤以上級並取得好名次。
三、從中短期表現來看,其教練的策略是成功的:才力15歲就拿到了全國冠軍,20歲就拿到了亞運會冠軍。但這同時也給才力以後的運動生涯和生活埋下了一個巨大隱患——我曾在之前的Live中提到過兩點:
(一)在不使用違禁藥物的前提下,增重速度越快,則增加的脂肪必然越多。
(二)人發胖的年齡越小,脂肪細胞數量的增加越明顯,而在發育完成後,脂肪細胞的數量也就基本不變了,此時再發胖,只是脂肪細胞的體積增加而已。所以同樣的肥胖程度,小時候就胖的人要比成年後才胖的人難減許多——因為「脂肪細胞數量增加」這個「基礎」打得太紮實了。
四、才力在15歲前就大量快速地增加體重,其中必然包含了許多脂肪,又由於他年齡還小,這些脂肪主要通過脂肪細胞數量增加的方式儲存起來,而體脂過高又是導致性早熟進而發育不足的重要原因,這就註定了他未來的悲劇命運:
(一)過早過快增重導致體脂過高——體脂過高導致性早熟進而發育不足——發育不足導致極限力量提前見頂(其中因素複雜,此處不贅)——所以才力運動生涯的巔峰只是亞運金牌而已,和16歲以後才開始緩慢增重,最終拿下奧運金牌並多次打破世界紀錄的俄國運動員差距明顯(如果有奧運金牌的話,受重視程度和退役後待遇都會好得多,不一定會有後來的悲劇)。
(二)過早過快增重,導致脂肪細胞數量大量增加和習慣於暴飲暴食——成年後減肥困難——退役後運動量減少,進一步發胖——過度肥胖導致腦供血不足(經常頭腦不清醒,無法就業)和呼吸睡眠暫停,最終因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體重太大,肺功能稍微受損就無法承供應所需氧氣)而英年早逝。
希望這篇回答能讓大家充分認識到合理制定訓練策略的重要性。
其實這不是個例的,中國體育界,像才力者,恆河沙數之多,體育界的人,普遍出身不高,家庭環境不好才會去練體育,練出來就出來了,練不出來沒辦法,省級冠軍之流,基本沒什麼用,和普通人一樣,退役,自謀生路。這還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一身傷痛退役的,肌肉拉傷,韌帶,骨刺,這些好不了的,國家體育總局可怕不?大浪淘沙,淘汰的算個人的失敗,贏了算國家榮譽,有機會你們多了解一下中國體育現狀就知道了,體育界比大學畢業還殘酷。
杜月笙說他自己是夜壺,他又何嘗不是……
看到說是鬱悶而死。我就想到了
【國家與個人的關係】。
我覺得除了體育本身的殘酷,這個是很需要探討的,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在想,奧運會像舉重這樣沒有觀賞性沒有商業價值有對運動員傷害比較大的項目是不是可以取消,或者禁止職業運動員參加?想看的話偶爾看看大力士的比賽就好!
因為窮所以死了,一個拿了六七十個冠軍運動員死的時候家裡只有300塊,退役後被安排去當搬運工,科科就這樣
雖然他拿了多個冠軍 可我只覺得他可憐
推薦閱讀:
※為什麼舉重運動鮮見優秀的黑人舉重運動員?
※如何看待吳景彪奪銀牌卻道歉?
※職業舉重運動員參加力量舉或大力士比賽表現會如何?
※如何評價這次 斌辰力量杯力量舉大賽?
※為什麼中國運動員的舉重水平高,力量舉重記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