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欲」是什麼?

如題。大家對組成「眾人之心」的「欲」認知是什麼樣子的?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 in nek 的回答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 in nek 的回答


謝謝 @姜靜 的討論。我寫了好幾個版本,最後發現,我對這個問題實在是外行得很,我原來是回答不出這個問題的。

不過答應過要回答問題的,所以我還是胡說八道一通吧。

這個問題說到底談的是「活著的意義」。

我先來精化一下題目,題主提到的這個「欲」的上下文,是人的核心的慾望,是在我們考慮「無欲則剛」的時候,要減少自己其他非核心慾望以後,希望剩下的那個慾望。

而不是,當我們想捕獲「眾人之所欲」時,每個人所抱的那個慾望。其實「眾人之所欲」的慾望是比較容易捕獲的,因為那個是個統計結果,偶然性不高,就算對一個人的判斷錯了,在大部分人身上判斷錯不到哪裡去。我理解那個主要是「應激反應」,應激反應的慾望通常包括三個邏輯:

「我沒錯「

」給我」

「我比你牛」

這三個邏輯會被各種主義,理想,情懷所包裹,但最終都是引向這個。當他們說,「這些人真沒有素質,隨地扔垃圾」,大部分時候他們關心的不是「如何提升我們周圍的環境」,他們關心的是「我比你們有素質」。我們在開發項目中定位問題,大部分時候人們討論的也不是「這個問題是如何引起的」,而是「在這個問題中我沒有錯」,而「把這個問題查出來是我的功勞」。即使某些自稱把自己獻給神的人,心裏面想著的,可能只是,神到時會給我12個老婆,同時把你們放到鍋上去煎鍋貼。

這些問題,他們都不會承認,實際你用這個去判斷他們,準確率極高。我把這個稱為應激反應,因為它很好預期。

《道德經》把這個稱為「死之徒」。什麼是生,什麼是死呢?想像一條大河,剛剛冰封解凍,大塊的浮冰順著激流,奔騰而下,一隻小狐狸,匍匐在其中一塊小冰塊上隨波逐流,並沒有人能告訴它如何跳躍才能到達更安全,更大塊的冰塊上。它看著眼前的河流,冰塊,選擇最好的路線,一步步走到想去的地方。在這個場景中,它具有「活性」,它和場景有互動,它能變化。

同時,冰上的石塊,隨著冰塊的運動,或彈起,或滑落,又或轉移到另一個冰塊上,它們不具有「活性」,它們是「死之徒」。

只能應激反應的,是「死之徒」。

是生之徒還是死之徒,其實都沒有什麼意義。最後都是一個死字。但因為我活著,我就總想證明我是活著的,然後我總會展現我的活性,這就成了活著的意義了。所以,活著的意義,不是"因為有意義,所以活著",而是"因為活著,所以需要有意義"。這個意義是什麼,實在很無所謂。

無邊無際的浮冰在你面前,跳到哪塊浮冰上?無所謂吧,找塊大塊一點的,看著還開了一朵白蓮花的來跳吧,這就是人生的意義了。


個人理解,主要有三種吧!

第一種是基本。

溫飽,衣食住行,等等。純生理因素的佔多。

主要是求舒適。

第二種是快感。

主要是性,或者是不為求溫飽的口腹之慾,

有一種快感,就是戀愛之初的心動吧!

另一種快感,就是虛榮感,與權,財,色,權相關。所以才有了女生幻想總裁劇,男生渴望迎娶白富美,萬人景仰,主要是自己內心對自己的高估與自傲。

主要是求快感。

第三種是無聊。

或者換個說法說是對無聊的打破的慾望,所以渴望生活不要千篇一律,不要無所事事。所以有了看熱鬧不嫌事大,或者是想要經歷更多。

主要是求刺激。

第一種普通人基本能滿足,第二種是前進的動力,也是很多惡行的淵源。第三種則是人會厭倦,受不了單調重複,不能堅持下去的原因吧!


空虛。


求而且捨不得,是為欲。

無心求之,自然無欲。坦蕩求之,求之不得也能泰然處之,也不應視為「欲」。


想起之時,意氣風發,現儘力可得為願。

冥思之間,惴惴不安,恐無力獲得為欲。


爾時迦摩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所謂欲者。云何為欲。

佛告迦摩。

欲 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

眼 識明色 可愛 可意 可念。長養欲樂

如是耳鼻舌身 識觸。可愛 可意 可念。長養欲樂

是名為

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雜五色 彼非為愛欲

貪慾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

世尊。寧有道有跡。斷此愛欲不。

佛告比丘。

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

正見 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欲:從谷從欠。谷就是五穀糧食。欠就是缺少不足。

我想古人第一次主觀上認識自我,一定是餓的。


食,色,性也。


口舌之好,淺嘗輒止;魚水歡愉,黃粱一夢;爭王奪霸,空臨碣石;斷難分,舍不離,鏡花水月蔑人跡;枯舟斜蓑橫江去,逝者斯夫,人依依。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這個就是幾乎所有人的欲。

道德經也好,知行合一論也好,都沒有跳出這個範圍。


所謂的慾望,只不過是基於喜惡感知的偏好行為罷了。

談慾望,不得不談喜好。

我們認為善良是好的,我們接近它。我們認為性是好的,我們接近它。我們認為吃飯是好的,我們接近它。

我們認為丑是惡的,我們避開它;我們認為貪婪是惡的,我們避開它。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了喜惡,才有了慾望。

慾望就是滿足需求。

那慾望包括哪幾類呢?

可以看看馬斯洛的五個層次需求理論。

其他的比較系統的理論,暫時提不出來。

精神分析學的力比多,也許全是一個解釋。

如果想要全面了解,建議題主去翻翻心理學,會有很多解釋。


一開始,是為了賺錢

後來,是為了躺著賺錢

再後來,就是為了躺著


吃與不吃


有天下午放假在家閑得無聊,看到央視在播舌尖上的中國在講淮揚名菜。當即買了張下午飛揚州的機票。

一個人在揚州計程車司機推薦的酒樓里點了兩份乾絲外加花雕一斤。

晚上回到酒店躺在床上,打開電視又看到重播的舌尖上的中國。

咂巴咂巴嘴,覺得這菜的味道不過如此。


自己希望的生命節奏永續


財色名食睡


私慾。

表現欲,佔有慾,勝人慾,控制欲,好名欲


得不到的,就是欲。

當我在減肥,美食就是欲。當我熬夜學習,睡覺就是欲。當我單身寂寞,親密關係就是欲。當我被束縛,自由就是欲。

任何我得到的,再美好,都不再是欲。


一個欲字,兩人一口一欠,覺得無非是性食貪。


人性。人性即是慾望。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只聽說過尚方寶劍,而沒有聽說過尚方寶刀?
如何用IPA(國際音標)準確描述青蛙的叫聲?
外語中有哪些數字組合有特殊的意義?類似於520,1314,38在漢語中有特殊意義?
除開字數不同的原因,為什麼日本名字一聽就知道是日本的?
女性是否更容易拋棄自己的母語或方言?

TAG:文化 | 國學 | 心理 | 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