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已經發生的事情常常使我情緒波動大,愉快的和不愉快的。經常對未來感到擔憂和焦慮。如何做到不生那麼多妄念?

焦慮,擔憂,妄念,佛教


謝邀。

一個時常焦慮的人,大部分都是沒有穩定作息和良好生活習慣的人。

很多毛病只要你睡早一點,起早一點就能解決。人最放鬆最愉快的就是早上5-7點之間,泡杯茶,靜坐一會,或看會書。堅持一個月你的心境就改變了。

這是一個發現、體驗並享受生活之美的過程,世界在太陽升起後就是一窩粥,但在微明的時候,平靜得能降服任何狂躁之心。

你可以試試。


學會與情緒相處其實應該是一門在小學就該列入教育必修課之一的課程,可惜大部分人都得靠成長過程中的摸爬滾打或者運氣來獲取經驗,很多人都是在摔得遍體凌傷連恢復的機會都沒了。

我說些可以馬上操作的方法吧。首先要知道一個原理,情緒的本質是什麼,情緒說白了是我們身體因為外界刺激(思想、五官感受)之後產生的不同強度的一種能量,然後因為我們給這些能量貼上了標籤,所以這些能量有了其他的詞語:高興、失落等等情緒描述。

要想根本上學會和情緒相處,就要學會觀照情緒,不再輕易的與它認同(貼標籤)。這個操作初期不能在強烈情緒來臨的時候使用,是做不到的,如同一個從來不跑步的人直接跑馬拉松。

可以在平常出現細微情緒時多練習,無論是好還是壞的情緒。當下產生了情緒,就開始觀照自己,如同自己是一個旁觀者,看著自己的念頭和情緒的波動,細細的體會這些情緒,但是要做到自己是一個絕對的旁觀者,不與其認同,也就是不贊同、不否定、不評價,只是這麼「冷眼旁觀」的看著。

經常這樣做,會有一個結果,就是當你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時,你會發現自己也不會輕易受到情緒的影響了,不像以前那樣只是情緒的奴隸,它讓你開心你就開心,讓你難過你就難過,一點控制不了(陷入歇斯底里的人最清楚這狀況了)。而變成,你想開心就跟著開心,想難過就跟著難過,但是可以隨時脫離出來不受其控制,變成情緒的主人。

情緒還有一個特質是上癮,當你常處於某種情緒里,哪怕有時你沒有受到對應的外界刺激,身體還是會習慣性的產生這種情緒,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但是只要你長期用我上面說的辦法鍛煉自己的「心理肌肉」,這種癮症也會慢慢消失。其實說穿了這都是「習慣」,你只是慢慢改了原來的習慣而已。

減少妄念也是減少擔憂、焦慮情緒產生的因素之一。妄念的減少則要從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是身體的健康。主要是你身體經絡的通暢,本質來說,是中脈的通暢,不過這涉及到修行了,也就不深入說了。簡單說來,就是要保持身體的健康、氣血充足、經絡順暢。落實到實際生活就是睡眠質量的保證、適量的運動量、飲食的合理安排。這樣下來會讓你減少很多妄念,因為不少妄念是身體不通暢,導致氣血運行不好而導致的。

另一方面就是修心。可以試試禪修的辦法,盤腿或者正襟危坐都可以,然後放鬆自己的身體(放鬆是很重要的,多試著在任何場景下放鬆自己的身體),然後可以用最簡單的數息的辦法,也就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慢慢的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當你注意力放在這上面的時候,自然不會有精力去想過去和未來,因為呼吸只能存在於當下,於是,你也活在當下了。當然,一開始是肯定不可能做得很好的,妄念還是會一大堆一大堆的出現,彆氣餒,非常正常的現象。這需要循序漸進,一開始,你可以給自己設定個目標,5秒鐘之內,只觀照著自己的呼吸,活在當下,然後6秒、7秒,慢慢變長,這也是一個習慣問題,練習多了,也就習慣了。然後可以嘗試著在任何情境中抽離出來觀照著自己的呼吸(例如坐地鐵、刷知乎時)。

最後多說一句,以上的各種練習方法並非完全杜絕妄念,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和石頭有何區別?最終目的是讓我們學會不再執著情緒、妄念,它們依然還是會出現(只是會減少一些),但是不再像以前那樣把你吃的死死的了,因為你從奴隸變成了主人。碼了不少字了,就先說那麼多吧。


我個人意見是還沒有學會絕望。

過去的事情讓我們放不下,未來的事情也是一樣。但是過去已經消失,未來還沒有發生。過去和未來,本質是一種概念。是一種人類文明的構建和表述方式,從根本來說,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有當下這一刻。當我們說過去,說的是自己對過去的記憶和解讀,當我們說未來,說的是自己對未來的預期和推演。這2個東西實質上只存在人的思維中,當人休息時,思維停止了,它們就消失了,或者說暫時消失了。但人確實為這些東西受苦。

體會「活在當下」,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將思維的重點,從過去和未來中,轉移到對當下的重視。你越重視的東西,在思想中占的比重越大,對行動影響越大,對心情影響也越大。

學習活在當下的一個重要步驟,是認識到,自己沒有別的辦法。

活在當下不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不是你想不想活在當下,而是你只能活在當下,不管你願不願意,你已經在當下活著了,而且也只能在當下活著。你想回到過去?你回不去。你想進入未來?你進不了。你所能做的,不是改變這個事實,而是接受這個事實。

從對這個事實的抗拒(沉湎於過去和未來),轉化成對這個事實的接納和歡迎。這是唯一能做的。

但我們始終不肯放下希望,希望自己能夠逆天,能夠與眾不同,能打破一般人無法打破的束縛,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們不肯絕望,我們百折不撓,不管活在過去和未來的思維習慣給自己帶來多少痛苦,我們依然死抓住這種模式不放。因為,他能帶來鴉片式的虛幻快感。(做交易的人都知道,不預測行情,不產生或抱持觀點,多麼困難)

每個未來都會變成過去,而每個未來都無法預測,也無法提前準備好最佳策略,無法總是做出最優選擇。那麼當他變成了過去,我們也無可避免要感到遺憾、懊悔、痛苦、憤怒、挫敗,等。

很大的一個改變,終於最終承認,我們是人,能力是渺小的,所能做的非常有限。

「我做不到」。

我們開始學著對自己說。

如果我做不到預測未來,也就不需要為沒能做出最優選擇而自責,至於懊悔等其他情緒,也沒有道理了。如果過去對未來的參考意義有限,不能為預測未來出一份力,那麼對過去的事情,過度的解讀和分析、反思,意義也很有限。吸取必要的教訓,其他的可以不想了。

當我們對某一個東西絕望的時候,跟這個東西對立面的東西,就有了產生和壯大的空間——有希望了。

這個東西,可以叫做活在當下,或者叫順天、順道、臣服、接納,等。

不憂慮的活法,肯定不是沉湎於過去和未來的這種思維模式,我們必須給大腦換一個模式。

榮耀你的道、真理、法則、規矩,讓這些抽象的東西,凌駕在具體的事務之上,弱化具體事務的影響——得失、成敗、榮辱等。這些東西看似堅固,其實很虛幻的。

人早晚都是要死的。結果都是清零,有趣的只是過程,享受好每個當下,回望的時候,沒有錯過體味任何一個過程的環節。這才是不錯失整個過程的法門。


1、妄念不是豆腐,一刀切兩面光,說斷就能斷?自宮還得養倆月傷呢,哪兒有那麼利落的事兒。

2、就現狀您所說的情緒波動,擔憂焦慮,您是否認為這是人生的苦,想從這個狀況里走出來?

3、深而廣之,看看佛如何來說世間八苦,只要在世間,不管六道哪一處,統統都在受世間苦。自己是否切實也感受到只要活在世間,不管是天人、人、畜生、惡鬼、地獄,統統都不作主?

4、這世界沒啥自己說了算的,是否想出離?

5、佛說,想出離就要有智慧;想要智慧就要有禪定。

6、做功課,不斷綿密地對自己的訓練和深入,是深入禪定進而獲得智慧的唯一途徑。

7、到此,但凡有點兒閑散時間,就都拿來做功課,沒心思打妄想和琢磨那些爛七八糟的妄念了。

8、如果還有妄想,回到第二條,重新再來一遍……修行佛法,從世間苦惱中解脫,佛經里有四個字特別形象的比喻——「如救頭燃」。

有功夫琢磨七七八八的,說明沒發現生命中更重要的事兒而已……


這個問題被邀好幾次了,因為沒什麼好辦法,一直沒答。

我們的妄念是源自第八識,由第七識驅動,在第六識表徵。要控制妄念則需要從前六識入手。即眼耳鼻舌身意。專註於任何一相,用意識伏住妄念,也就是所謂的止觀。待得極深定境才有機會覺察到七八識。也就能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這是最直接的方法。但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些人,是共業所感。換句話說,在這個世界這個時代出世,就說明資質上多為中下根性……多數都是妄念繁雜的人。所以題主認為自己妄念重需要對治,其實大多數人都一樣。區別只不過有些人覺察到了,有些人甚至覺察不到。

如同兩人從泥潭裡出來,一人專註於潭外風景,一人專註於自身。那麼雖然同樣骯髒,但兩人的內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們常說,妄念不可怕,怕的是妄而不覺。

但是老實說禪宗的辦法伏妄太需要資質和明師,即便資質好,師傅好,還需要你有好環境(即所謂阿蘭若處)。現在得到這些助力太難。

那怎麼辦呢?以下是我個人看法。

既然頓悟的辦法太難。那換條路。我們從業力上入手。所謂業力可以想像成電腦程序,電腦進程太多,內存佔用太滿,就會影響速度。cpu雖然滿負荷工作,效果確不好。所以要把沒用的進程關掉。對我們而言就是要把業力清除。雖然我們宿世攜帶的業是無窮大的,但只要把表徵出來的清除就行了。為此大乘佛法里有很多除業障的法門。比如顯宗最流行的地藏占察法,觀音法,文殊法等,密宗也有不少辦法流行。都可以清除業障,用心去做速度很快,一般一年到三年就清凈了。這時你再學禪,學戒,都會很容易有進步,從而最終伏住妄念。好學生甚至可以當生見性。

除障還能根天人菩薩獲得感應,增強信心,是非常必要的步驟。

現在很多人一上來就參禪打坐,其實多數作用甚微,就是因為業障的問題。更有甚者,一邊參禪,一邊造業,越修越差,乃至漸入魔障,可憐可愍。

當然凈土法門。按印祖,蕅益大師的方法,也是一樣除障的。而且易於掌握,但個人看來初期還是用菩薩法門比較快。因為感應方面來看,是這樣的。

最後我必須強調不論是佛還是道,乃至基督,阿拉等,都是要有前提,那就是戒律。每種正統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儀式。看起來是細枝末節,其實這才是重中之重。是修行的前提。離開戒律儀軌無有是處。


」情緒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當突然認為有人在批評、忽視、剝奪你的利益時,相應的情緒就會生起。在接受、陷入情緒的當下,就會失去清明和覺知。「,面對情緒比較好的辦法就是訓練覺知力,在它生起時不要被情緒牽引和控制。

面對未來擔憂和恐懼,一方面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的一種恐懼,另一方面是過於關注自我,心經中雲「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我以前經常會問自己在害怕什麼擔心什麼在意什麼?

接受無常也就意味著接受了不確定性,允許所有可能的發生,可以接受最差的也允許最好的。還有就是活在當下,把每一個當下過好就夠了,誰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其實題主說的狀態我以前也深有體會,多讀經,多修行在平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中觀察自己,慢慢的過上一段時間或幾年會發現自己的進步,不再被其掌控。

有時回過頭來發現有時很多問題不過是貪嗔痴、無名與我執。


妄念和執著可以說是成正比存在的,你的執著越多越重,妄念自然也就越多越重。

對於未知的恐懼、焦慮、擔憂是人的通病,既是未知自己又不可控制,何不由它去?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冥冥中自有因果。要知道所執著的一切當下都是不斷變化的,沒有一樣事物的恆常不變的,既然都在變化那麼這樣的執著是否有意義?

就比如,對於未來的未知,當下所造作的一切都有可能影響未來,不單只是你,所有的人都一樣。未來的未知數x的數量實際上轉一種方向看也可以說是未來機會數y的數量,虛構一個等式即:X(未知未來)=Y(未來機會),現在需要做的不是擔憂以及焦慮,應當是充實自己,專心去學習充實和自我升華這其實也是一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時你也無暇去掛礙那些讓你焦慮和恐懼的事情了,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禪呢?

講了未知,我們來談談已知,題主說「已經發生的事常常使我情緒波動大」。既成事實的事情,不因我們的情緒波動而有所增減改變。恰如砸毀了的雞蛋並不會因為你的懊惱、失落、自責、愧疚而再次變成之前的樣子,我們需要做的並不是糾結於這個雞蛋為什麼會打爛,也不是自責為什麼這麼笨手笨腳,而應該如何?當然是找幾張餐巾紙擦乾淨被弄髒的地方,然後把垃圾丟掉,再打一個雞蛋完成今晚的晚餐。又比如你過河途中發現所乘那條船是壞的就要沉沒了,然後你就在糾結「啊!為什麼會是一條壞船!」「啊!剛剛是有多危險啊!」「怎麼辦啊!我坐了一條壞船!」,難道現在應該想的不是「嗷,親愛的,看來我是需要游泳了!」講到這裡又可以提一下之前提到的「X(未知未來)=Y(未來機會)」,當你學會了游泳,你就無需隨波逐流,而是游向對岸!

----------------------------------------------我是可愛分割線,oh!yeah!---------------------------------------------------

剛剛都不是從宗教方面來講這些問題,若您打算在宗教上來深層次解決一下這個問題也是可以的!就是讀一讀《金剛經》和《心經》咯,嘗試實地的去證悟和修行,或許能體悟另一份未曾嘗試過的自在呢?

恩,可以關注一下專欄:縮頭龜讀經筆記 - 知乎專欄


般若波羅蜜心經。單曲循環。親測有效。


想想你馬上就要死了。


謝邀。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太廣了。我個人覺得你說的這些問題是現在人的通病。受生活節奏和社會風氣影響太大了。

要麼太宅,一離開電腦漫畫就空虛,不知道做什麼。要麼追求的東西太多車子房子老人小孩,患得患失。

佛經上的東西,懂得再多不能融入生活是沒用的。可以嘗試一下一下其他的生活方式。比如找個咖啡廳發一下午呆,半個月一次周邊一日游爬個山什麼的,學習一種藝術不求精通只為興趣。

當然最好的方法是相信因果,是真正的相信。

很多時候只是我們想的太多,想的太嚴重。其實就跟天空飄來五個字一樣。


慢慢來吧.


重點不在於煩惱的多與少、妄想的多與少,重點是不理它!無論多與少,都不理它!

你太把妄念當回事了!妄念,本來就是虛假的、不真實的,再多也不是真實的,你卻執以為實,豈不是把本來沒有實質作用的當作有用了嗎?

反過來說,你也管不住他它呀,你也不知道有什麼辦法去管住它,你沒有那個本事啊。明知管不住它,還試圖去管它,那不是自尋煩惱、自找苦吃嗎?

不去管它,你總能做到吧?就算你做不到,至少是你可以下手的地方吧?如果你連不管它都沒法下手,那還有什麼辦法呢?

這不是批評。請好好想想!


試試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

http://www.hymzw.net/psx/wxnf/index.htm

對於憶佛的念是要去熟悉它,能夠在長時間都是連續憶佛不斷,而不是攀緣其它熟悉的妄念,但也不要起心去排斥或者配合那個妄念,得要容許妄念存在不理會它,妄念就會漸漸的消失了。因為你起心排斥或配合,都是會加強妄念的生起唯有專心將你的身心融入憶佛的念當中,以這樣的凈念於拜佛的時候來增強你的定力功夫,最後成就無相念佛凈念相繼的功德受用,聲音就會漸漸消失,或是雖在而不會影響你的念佛功夫。在動中或者靜中都不受內外五塵的影響,隨時都能有憶佛的念相繼不斷,這樣也就是成就所謂的「凈念相繼、騎聲蓋色」的功德了。

般若信箱

南無佛法僧


你現在的水平別提佛教了,妄念斷差不多了你再搞宗教,要不自己騙自己一套一套的。

你要緩解擔心隨便持句咒念念就行,不停地念啊,比如你持:我正在不斷的放鬆,這句話。你就一直念,一整天不間歇。一開始會斷,練練就能不斷了。

心不擔了,立刻回過頭去解決你擔心的問題。解決的評定標準就是:你有一個可行的計劃,細到你這一秒能幹什麼,我這一秒要是執行不了。這問題就算沒解決,你又自己玩自己了

注意不擔心了才能解決問題,在情緒下不能解決問題,這是基本貫徹,帶情緒解決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多三個問題


第一,注意自己的身體姿態,特別是中軸,要端正。走路,站立,坐卧都要注意。身體和心是互動的。

第二,適當運動並且資訊醫生。

第三,在生活中和他人交流時多給對方幫助和關懷。

第四,如果可以的話嘗試一下祈禱和懺悔。


理解樓主的心情,雖然我不太了解此類煩惱,我幫你找了一段比較有思想的心理學語錄,好像是一位知名心理學專家寫的,你不妨隨喜讀讀看:

讓我們悟一悟水對我們的啟示吧:它無論在何處,都恆順自然地變化為霜、雪、霧、冰,但都不失水的本性。

它不會因身在冰山而生冰冷煩惱之念;也不會因身在地下而生黑暗壓抑之心;它不會因身陷沼澤污泥而有鬱悶困惑之感;也不會因身限小溪而成心胸狹窄之度;它不會因身在江河而得意;也不會因身在湖海而忘形;它不會因升華高空而傲慢;也不會因從天再降而悲哀;在它流經的途中,不論遇到山石草木,萬物多緣,它都是毫無牽掛地放下萬緣,順其自然地奔騰向前,它在遇到該轉彎的時候即可轉彎;它亦十分清楚自己的使命「一江春水向東流,誓不回頭」,然而這一切都在無為的自然之中,它走過的一切道路,都充分體現了清靜無為,而又無所不為的真空本性。水所流經的一切法界,各維各道,哪一道不是極樂呢?哪一道不是凈土呢?這就是水給我們的啟示。 節選自《走出焦慮風暴》,這是一本新書,豆瓣上好像評論也不錯,內容比較豐富,作者分享了十多種科學的情緒平衡策略,看看是否對你會有參考價值。

慢慢來。


妄念是空,知道它它就沒有了;或者知道它,看著它,它就沒有了,反覆這樣對治,會好些。

從根本上對治,要學習大乘經典;學習坐禪。


可以嘗試一下去「內觀中心」學習內觀

十天的課程食宿等一切免費。

這裡是報名網站:

http://ng.81355.net/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哄男友抹指甲油?
壞事為什麼比好事容易發生?
為什麼自己不善於團隊合作的事情?
是否賣煎餅的就真的比公司的低等?
是否大部分勤奮上進的人都很「勢利」?如果不是,如何區分?

TAG: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