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活在當下」和各種修身哲學倡導的「活在當下」有什麼本質不同?
互聯網技術讓我們永遠在線,把我們帶到當下,熱點速生速死輪番切換。越來越多的應用勢頭正勁,snapchat的閱後即焚以及目前正熱的直播秀應用。「如果說20世紀末的一大特徵可被歸結為『未來主義』,那麼21世紀的特徵就該被定義為『當下主義』。」(Douglas Rushkoff在《當下的衝擊》的論述)微博、微信、電子郵件把我們的時空壓縮到了網路中,我們在逐漸失去感知傳統敘事的能力。
同樣,各種「修身哲學」也在倡導我們活在當下,比如佛教、禪宗、「正念」……不勝枚舉。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活在當下」和各種修身哲學倡導的「活在當下」有什麼本質不同?(其實想探討的是:操作我們的互聯網技術會把我們帶到一個「活在當下」更好的生活嗎?)
網際網路怎麼是當下?網際網路——任何媒介——的本質就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是當下的反面。妳只要寫一個字就已經不是當下。
如果現實世界本是虛擬,那麼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再造虛擬,兩者有什麼不同?如果現實是一場夢,那麼在夢中繼續做夢,兩者又有什麼不同?活在當下,就是不再繼續追求虛幻,根本無所謂真假。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更好的永無止盡,最好的只有當下。只有珍惜當下,當下的事做的圓滿,才能心中無悔。時間由無數當下組成,若是當下無悔,未來終不後悔。任何技術都難以滿足人心的慾望。只有當下的自己不再覺得煩惱,一切皆是菩提。
心靈上的滿足才是幸福。
得益於無處不在的互聯網,今天無疑比已知歷史中的任何一天都更加接近尼採在一八八一年的假設:我們可以保存某一時間的狀態,並在之後的任一時刻重新訪問。谷歌現在知道你每天搜索了什麼,在哪一個應用里徘徊了多久(如果你是 Android 用戶);餓了么與大眾點評知道你每一餐吃了什麼;淘寶與京東知道你又添置了些什麼——如果說軟體正在蠶食世界,那麼(人類社會意義上的)世界的的日誌系統與分析日誌的系統似乎已經有了雛形——這不是阿卡夏紀錄或諾甘農圓盤,而是實實在在的,software defined.
就像之前 @不鳥萬如一 回答的:
網際網路怎麼是當下?網際網路——任何媒介——的本質就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是當下的反面。妳只要寫一個字就已經不是當下。
在這一背景下,永恆二字褪去了金色,(字面意義上的)書寫歷史場景的也從太史公的桌案變成了屏幕上的每一次輕觸。對個人而言什麼是當下?是上一次左劃屏幕?是上一次收到餘額寶的利息?還是上一次這個日誌系統寫入一行數據?
如果歷史具有了可以被 rollback 的每一個特性,便會給人錯覺:除了還沒發生的,都是當下。
謝邀。
恰恰相反,互聯網帶來的是死在當下。
如果說過去人們的認知是荒漠,現在就是一片垃圾場。這不是進步。可能在及時的信息中人更了解世界,但只有極少數人懂得去辨別和思考。垃圾太多,吃相太難看,培養的只是一群意識形態上的野獸而已。
無論是互聯網的獲利者還是消費者,滿足慾望的方式簡單,成本又很低,即便是很多明白人,置於其中也很容易迷失。
而活在當下的前提就是覺知,能分辨互聯網的好與壞,能自我約束也能約束他人,這種人就像潮起潮落中的一顆樹樁一樣,置身其中如如不動。
吃飯的時候上網,睡覺的時候上網,這就是死在當下;
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上網的時候上網,每一刻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會有什麼因果,這就是活在當下。
個人淺見,無有是處,僅供參考。傳統修身哲學的 活在當下 是說專註
針對的是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和貪多心急一夜暴富的投機僥倖心態傳統思想的局限在於小農經濟的背景
所謂滴水穿石 日拱一卒 步步為營 穩中取勝而 現代的 活在當下 說的是享樂互聯網的技術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信息爆炸帶來的娛樂爆炸在技術發展帶動生產力提高而第三產業的應運而生是人性使然對俗人而言 學習工作不是為了一個虛無抽象的意義人嘛 開心最重要而娛樂也是為了能讓自己能夠有學習工作的動力 或者說也是一種意義不要為了高不可攀的地位金錢愛情 而不計成本的犧牲自己的生活和人性
努力工作 放肆享樂 賺自己的錢花自己的錢 這才是健康的俗人生活所謂小資 生活品質 情調 浪漫 幽默感所謂夢想已有的事 後必再有 已行的事 後必再行 日光之下 並無新事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 「這是新的 哪知 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過的世代 無人記念 將來的世代 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差別很大,所謂活在當下是指用心去感受當前的活動,深入感受自己的內心。而現在互聯網更多的是讓你無暇思考,不停地用碎片話信息刺激你,引誘你。
沒有本質不同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的通信或者IT公司都有些鄙視matlab?
※我們這個時代有哪些真正的佛學大師?
※為什麼我覺得現在的網民就是一群暴民?
※印象筆記有哪些高級搜索用法?搜索語法和圖片附件搜索怎麼用?
※2017 年,有哪些網路用語是最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