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讀得不開心,如何是好?
讀博第二學期了,應屆讀的。
相比其他同學考了三年五年的,我算是幸運的,考前因為生病,也沒看書,倒是碩士期間囫圇吞棗由著興趣讀了大量的文獻。不知為什麼?這學期開學來,我就感覺不開心。感冒,腹瀉,今天智齒又發炎了,身體總是出一些小毛病。身邊有關係好的同學,那也只是在上課下課的時候聚在一起,同門也不是多親近。
師姐說,讀博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沒有人真的會關心你怎麼樣。可是,我感覺讀博以來,除了應付那些課程外,還有參加各種會議、講座,旁聽課程等,自己一直處在浮躁不安的狀態,身心都時不時產生焦慮的疲乏。我挺怕自己得抑鬱症的。其實,環顧周遭同學,有的整日泡在宿舍,有的天天在外面一個人亂逛,東奔西走,有的除了上課就是圖書館,彷彿無有疲厭之時。私底下,也有人說過:「我很孤獨,沒人說話......」我不知道讀博正確是心理和生活狀態應當如何,但我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態不大對勁。要上課,要趕緊攢文章發表,要參加會議,要應付各種突如其來的人際負擔,心思還焦慮不安地向外弛求。相比本碩期間,自己好像定不下心來。可能找個對象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有人陪伴,有人傾聽,可我不想隨便找個人來填滿身邊的空白。自己原先算是優秀的,但讀博後,彷彿自己慢慢被邊緣化和被遺忘了。我討厭這樣的感覺,又不知道怎麼去做。讀博,真的是一個人在「努力上進」,無人問津嗎?
謝邀~ 讀博士期間的抑鬱非常普遍,我讀博的頭兩年也是如此,每天暗無天日,渾渾噩噩。現在回頭想想,這種不開心是「根兒」上的,是讀博士無法避免的。
首先,「博士」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剛到耶魯的時候,研究生院的院長Tom Pollard曾經為我們解釋過,他說「當你可以把Dr.放在名字的前面時,就意味著你成為了一位獨立科學家(independent scientist)!」 之前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科學家」上,覺得離童年的夢想越來越近了。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這句話的關鍵不在「科學家」,而在「獨立」二字!
就像題主描述的那樣,你在讀博士之前就已經可以搞科研了,你可以大量地閱讀文獻,可以做一些嘗試性的實驗,甚至是發表學術論文。但是這些並不是博士培養的全部,甚至都不是博士培養的重點!重點是「獨立」二字,也就是在問題描述里反覆出現的「孤獨」,「一個人」之類的不開心的源泉。這種不開心是「根兒」上的,是無法避免的!
當你開始博士的修真之旅後,你就會像他一樣:
獨立意味著你要在這全新的征途中獨自克服一切困難,沒有人能告訴你面前的那座山要怎麼去翻;
獨立意味著當你千辛萬苦翻過那座山後,無論看到的是綠洲還是另一片沙漠,你都只能獨自享受,無法同任何人分享。
這條路,你要一個人走!題主描述的那種被邊緣化、被世界遺棄的感覺會一直伴隨著你,直到你放棄或者走不動了為止。你可能會問,不是還有博士生導師嗎?而我要告訴你的是,導師其實就是那個遠在56,000,000公里以外的地球指揮官:
他說:「去火星吧!」 你就踏上了征途。之後他能做的就是不定期看看你是不是還活著,是不是還在繼續前進。雖然他可以時不時地為你指引方向,為你提供援助,甚至是在你翻山越嶺時為你加油鼓氣,在你抵達綠洲時為你歡呼雀躍。但每一步路你都要自己走,每種苦你都得自己吃。更重要的是,當陪伴你一段旅程後,除了精神上的支持,那個遠在56,000,000公里以外的導師什麼都做不了,你終歸還是要獨立的!這條路上,你不僅要忍耐孤獨,還要學會享受孤獨。你要練就自娛自樂甚至是自黑的能力:謝邀。
"讀博,真的是一個人在『努力上進』,無人問津嗎?"
是的。
我自已一個深刻感受是:每一天都像對著水中自己的倒影練劍。是的,every single day。
讀博士是一個漫長的崗前培訓,首先要習得的是科研技巧,其次是為未來的學術人生做好積累(知識、情商,請注意也包括人脈,但人脈也是建立自你的業務水平)。在這個前提下,就應該把入職的門檻(比如發表)細化成此間度日的目標。如果是文科博士的話,讀完一定要寫下來轉化為生產力,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打磨文章。光愛讀書的人連科研基本功都不算及格。
沒有一個職業選手靠著興趣愛好心情感受就能做好事情,作家不會等靈感來再動筆,妓女也不會依靠性慾來接客;同理,憑啥到了讀書寫字就要心情好天氣晴手感好飯菜足有人愛等等等?就應該面無表情二話不說坐在桌子前開始讀寫,多一句心理活動都是矯情。Professionalism是自己過出來的;美德和信心,也是日復一日自我砥礪出來的。所以個人認為,博士期間科研成果的保證歸根結底來自自律加持之下的勞作。如果每一天都帶著目標坐在書桌前,每一天的勞作都能轉化為看得見的進度,天曉得怎麼還能抑鬱,被成就感充盈還來不及吧。
可能說得比較殘酷,但這就是生活的本相了。請注意,上述答案並沒有訴諸所謂的peer support。因為越是優秀的共同體/小圈子,peer support就越會直接來自peer pressure。但優秀的人也自會有自己相處的模式:同樣,這也需要彼此都具備美德和信心。此外,前輩包括導師的教導有時候會有用,但偉大的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外因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所以根本上說,不過一句好自為之。
遙祝學安。本人博士第五年了。來談談心態問題。
如果你把讀博士當成為了拿個學歷那是挺痛苦的。因為博士不同於本科碩士以及以往一切的教育或學習模式,他沒有一個清晰的只要努力就可以複製的畢業模式。以前你可以通過和別人競爭找到目標。但現在你只是在和自己競爭。
所以你要把讀博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正如以後你博士畢業後,頭銜也跟著改變是。博士是一種不同的生活。做個不太恰當的比喻,軍人也是一種生活。
你所說的寂寞感正是博士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前面說過博士沒有可複製的模式,你會覺得你的生活和他人不同,這是正常的。即使是導師也無法給你設計好一條道路。這種寂寞感換一個角度就是你在打磨一件藝術品,而不是流水線產品,那麼你願意做一個藝術家還是在流水線上按開關的操作員呢?這樣想是不是會好一些?
浮躁則是沒有目標的表現。這更正常了。你說了你是應屆生,一路上來,都是好學生。那一定考了很多試吧,以前這就是你的目標。現在沒了,現在你是在創作藝術品,不是打造流水產品。生產流水線產品你不會浮躁,因為一天要完成1000件目標清晰明確,可以藝術品呢?十年一劍,讀博大多數人五六年才出一樣成果,你見過一個藝術家能說請自己每天要完成什麼的嗎?
希望你能享受博士生活,這種孤獨但卻自由的生活方式。共勉。謝邀。
我覺得題主的問題其實是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工作上,一方面是生活上和心理上。
在工作上,我覺得題主需要對讀博士有個更準確的定位,讀博士雖然也可以說是個學生,但是具有相當多的工作的性質,在歐洲這邊,根本就是個工作!而且就工作而言,不像就業,而像創業,而且是個體戶創業。試想你突然打算弄一個煎餅攤子賣煎餅了,你需要考慮很多事情,當然會遇到很多困難,而這時候沒有人會主動幫你。你需要做的是自主地規劃自己(周計劃,月計劃,年計劃),學習各種為了完成研究所需要的知識(攤煎餅技術,成本控制和銷售技巧等),主動和有經驗的師兄師姐博後討論(旁邊賣了十年煎餅的老王),和導師討論(工商稅務給行個方便,親戚朋友借點啟動資金)。題主說自己一直很優秀,是否是如上方面的優秀,如果不是,那麼現在就需要培養自己這方面的優秀了,最重要的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獨立規劃的能力。在博士的後面的階段,你甚至可能要指導和規劃別人了(比如組裡的本科和碩士生)。是否能夠獨立進行科研是博士跟本碩最大的區別。
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同事(國內叫同門,其實歐洲這邊都叫同事的)未必一定是最好的朋友。建議題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通過興趣認識人接觸人,不管是朋友還是男朋友,建議不要僅僅因為孤獨而隨便交往。博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工作中的交流不會特別多,這樣就更需要在生活上多跟人交流,有廣泛甚至某方面相對深入的興趣愛好,避免成為書獃子一枚,同時也有效防治博士的職業病——抑鬱症。當年我也有類似的感覺,以至於一度想要放棄,後來還做了些學生工作,交了一大群朋友,又參與英國學生政治,雖然軟能力上有提高,卻浪費了好多時間,研究的進展速度慢了許多。
我發現博士生涯和之前的經歷全然不同:沒有step by step的 curriculum,沒有循序漸進的教科書,沒有半年一次的考試。從頭至尾全靠自己安排。突然的自由會讓人茫然不知所措,本希望靠老師把我方向,閱讀深卻不廣,盼望早出成果。導師卻是個英國人,並不太給具體指導,我自己東摸西闖,未能有太大成果,久而久之鬱悶不已。
畢業以後陰差陽錯地進入了一個需要做許多研究的行業,才發現博士時候我之所以鬱悶,全在於「打開方式」不對。當時應該先嚮導師學習如何做project management,再廣泛閱讀,求廣不求深,之後根據自己的計劃大膽修改導師給的方向、制定研究策略,再開始研究進程。
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充分準備才可上路。
來值乎問我問題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由自主冒出一個念頭:
為什麼題主會直覺地以為讀博應該是『開心』的?
先擺出我的觀點:我以為,這種『直覺』,恰恰是題主所有問題的一個根源。我們極少看到有人說:我每天上下班工作好開心啊!我們也並沒有直覺以為上下班的工作應該是『開心』的。而讀博,作為成年人選擇的一種和就業平行的生活方式,也並不應該和就業區分開。因此,作為博士談論開心與否,也許本身就偏離了讀博的要求。
那麼對於讀博的人生,題主為何以為它應當是開心的呢?
我猜測的答案是,題主也許還是把讀博的人生設定成為了一個學生時代的延續,而不是一段新的人生的開始。這兩個設定的差別是巨大的。
題主提到了學生時代的優秀。但它和就業之後的優秀卻是完全不同的定義。一個學生,會踢足球,會寫文章,會打辯論,能歌善舞,都可以說是優秀,然而這些所謂的『優秀』在職場里的價值非常有限,除非選擇的職業是能夠與其匹配的,比如公關。在職場中(至少在很多注重管理的企業),優秀的定義只有一個,就是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這是一個純粹的結果導向,效率導向和成本導向的概念,簡單說就是花最小的代價,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工作。管理,組織,效率,成本……這些做學生時從來不會考慮的概念,卻是職場中的核心。而作為博士,哪怕我們不去全面的考察這所有的概念,也需要對它們有基本的了解,也就是說,至少要考慮管理自己生活,組織自己的生活,讓它變得有效率,讓它變得有產出。針對這樣的狀態,劉瑜老師用一句話無比精闢的概括過: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一個博士就是一支隊伍,自己是自己的心理輔導,自己的教練,自己的監工,自己的老師,自己的營養師……
簡言之,一個人意義上的優秀,是學生的優秀,而一支隊伍意義上的優秀,是博士的優秀。這樣的生活方式肯定是充滿挑戰的,但悲哀的是,很多同學選擇博士這條道路之前,卻並沒有仔細考慮過將要面對的一切——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悲哀的矛盾,因為很多事,只有經歷了,才會懂得,才會反思。
這是一篇有一點嚴肅而沉重的答案,其實並非只寫給題主個人,也是我自己對我自己的一種檢討:我和題主的經歷曾經非常類似,甚至更加糟糕,在我曾經回答的題目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 山羊月的回答有過詳細的描述,題主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當參考。看到你們這樣贊我,我也就安心了。。。=======================謝邀。沒事的,心態放平和。博士畢業找工作時可能更不開心,想想現在應該高興的不得了才是。
小半月之前寫的回答了。。沒想到這兩天突然就有一些朋友點贊。我只是個學物化的普通人,好多不懂不會,有時候也不知道路在何方。也許這也是大部分普通人的真實狀態吧。啊啊啊啊所有有共鳴都讓我緊緊抱住,大家一起加油,難過的日子終會過去的,最近實驗有點起色了,也許是暖春到來的緣故吧。給自己多找點事情干,只要是積極的,時間過得很快的。真羨慕不用做實驗的學科啊TOT 每天過柱子那個石油醚。。是一箱一箱的用。不過 0 -0 感覺有點思路了。啊一起加油。
---------------------------------------------------------------------------------------------------------------------------------------
我也不開心。先回答再看別人的回答吧。
直博第二年第二學期(五年制)。女,特別不合適女生的化學專業,方向還是不好找工作的物理化學。
我也是處於不快樂和浮躁不安的狀態,同實驗室的同級生,因為來實驗室的時候,小導已經幫他把催化劑製備好了,所以他很快就上手了,現在文章好像已經在投,而我自己看了兩個月想的課題,卻被大導告知沒有前景,需要重新想。我最失落的時候是12月,之前的實驗已經進行不下去。我不知道該跟誰訴說自己的苦惱,這並不是最後一次失敗的實驗,這只是剛剛開始。12月的時候,一個特別好的朋友,也說不想再跟我如過去那般往來。哎~好在我是個樂天派,如果世界上有一種人可以免疫抑鬱症,那一定是我這種。
我不止一次的想過要退學,小導沒有給我實質性的指點,沒有課題,靠自己,但是這並不是理由,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我自己的實力不足,對啊。我最大的問題是書讀的太少,想的太多。我周遭的同學,並沒有題主的同學那麼爽。我們所氛圍特別好。每天除了思考發什麼文章之外,就是吃什麼晚餐了。女生冬天需要洗澡,回去晚了,就沒有熱水,但是如果你22點20分離開實驗室,被大導發現,他就會認定你每天都是22點20分走。師姐就曾因為這個事情被他說過。在每年最冷的時候,騎車走在中關村東路,零下好幾度,還是晚上10點半,如果正好碰上每個月特殊的那幾日更是爽的飛起- -。真的~我覺得這條路太苦了。對我這個普通的女孩來說。我不是超人,怪我咯。
我想脫離這個環境。在我20多年的歲月里,我大部分之間都是為了自己活。我過得開心無憂無慮。我也曾是個能在自習室從早上8點坐到晚上11點半的學霸。我不想做一個懶惰的人,可是有時候我也很迷茫,你會發現你對明天或者未來的計劃,根本不足以對付寸步難行的當下困境。我為了自己活了過去,但是卻必須為了別人活過這五年。我父母不同意我退學。他們列舉了很多親戚朋友的孩子的事例告訴我,這麼做很愚蠢。我說什麼他們也不同意。我媽更是激動的說要來陪讀。我家族裡面已經有2個博士了,真的不缺我一個。好吧我妥協了。這顆苦果就算非要我咬碎了咽下去,我也認了。
年後回來,心態好多了。我並沒有怎麼調整,雖然一切還是毫無進展。但是我發現自己無路可走,只能咬牙堅持。如果博士這條路好走,並令人身心愉悅,那麼全世界都是博士了。
題主說的不對勁的狀態大概就是對的狀態。實驗好難啊。咬牙堅持吧。小木蟲上全是找不到工作的。知乎上全是轉CS轉金融的。醉了。我只能盡自己最大努力了,除非真有那麼一天我什麼也不在乎什麼也顧不得時候,我可能真的會離開這裡。但願我能堅持下來,希望這些付出能有點價值,哪怕是幾篇文章的微末精神鼓勵。說這麼多,也算是鼓勵自己。快樂也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盡量想想開心的事情吧。
又到了為畢業焦慮的季節,最近感觸蠻多的,破例答一次吧~我室友的師兄總結過這樣一句話:剛剛考上博士的第一年,覺得自己牛逼得不要不要的,越是往後越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充滿負能量。讀博最重要的是什麼?一是導師,其次是心態。當然,很大程度上導師影響了你的心態。雖然已經是直博第四年了,但是因為一些原因還是決定換導師。我的新導師講了一些話以後我就不再焦慮了,分享給所有博士生:1、博士生怎麼會焦慮畢業或者畢業論文這種事情。如果你是合格的博士生,畢業時順其自然的事情。
2、不是你做畢業論文通過了你就是合格的博士生,而是你先成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自然就畢業了。
3、你們每個人到畢業的時候都應該把我踢開,有自己的想法完全不需要我的指導也能做研究。4、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等你畢業了只是換個地方做事而已。5、不要來問我技術上的問題,凡是能自己解決的都要學會獨立解決問題。6、先想想讀博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拿博士學位證還是為了給社會做貢獻。你讀博佔用了這麼多資源,如果只是為了學位證,那就是浪費資源。
7、一個人最大的貢獻是管好自己的事情。
8、考慮問題不要糾結那些邊邊角角的,抓住重點。
and so on
我個人從不覺得讀博是孤獨的,無論是學術還是生活。
學術上有導師把關,實驗室同門一起合作學習。
生活上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根本就不應該受到影響。
貼幾篇自己的文章吧:
PHD 系列:科研這條路PHD身邊的時間陷阱戰勝拖延—–讓PHD達成每天必要的工作時間勵志篇:
孿生素數之戀:數學家張益唐的「美麗心靈」素數並不孤獨其他人的文章:
讀博驅動力的五個階段:過山車曲線程代展:昨夜無眠,為了一個學生學生:我為什麼逃離科研何處安魂:懸浮著的學術精英懷念黃渝轉行系列:轉行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謝邀。國內讀博士還有同學師兄弟師姐妹的概念,這邊讀PhD,純數專業的所有年級中國PhD包括中國博後加起來,兩隻手就可以數完。當然樓下應數還有一些中國學生,不過一來大部分是碩士2年就走了,二來聯繫也不是很多。外國人么,一要開口說英語就感覺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感了,只能隨便聊聊。
我現在都不知道開心和不開心的界限在哪裡了。還是有些焦慮的,感覺自己學得太少,讀書看論文速度太慢,去聽seminar也聽不懂,因為懂得太少。還要找自己能做的題目。我屬於那種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沮喪,效率就會降低的人。其實覺得自己一天也沒幹什麼事情,但就是很累。
至於上課還真不是事。數學這邊研究生課很多是沒有作業沒有考試每人一個A,就當聽一個學期報告了。所以老師也不怕講得難講得多講得雜,信馬由韁,想講啥講啥,講到興緻上講講自己最近做的研究都可以。沒錢不要讀博士。
為了錢讀博士,博士不見得能給你多少錢,博士所做的偏理論,特別是在國內,學術產業化做的不好。
為了理想讀博士,會更失望,國內不具備,國外大部分學校也不具備足夠的資源。
你會慢慢體會到,錢是理想的基礎。謝邀
自己讀不算不開心,也不算開心, 大概在中間吧。有時也覺得煩悶,焦慮,壓力,孤單,不過覺得這些都是正常的,而且我還有個特別雞婆的項目,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要被他們的郵件煩死;而且我還沒對象。。。不過非常慶幸的是我的老闆非常nice...像一些答主實驗室要求早8晚10,我可能早就轉學或者放棄了。
我對自己的定位是:懶。一周滿了40小時便不願多幹活了,每天睡到8-9點起,收拾完早點到實驗室已經10點,下午5點半就溜去健身房,健完就吃完飯回家了。有時候回家了還會看看paper補一補工作時;有時候是閱讀,看劇練英語。周末一般不去工作,都在外面浪,爬山,完了找吃,或者看電影。估計有人看了會覺得我這博士讀的 也太他媽不稱職了。。。對,我也覺得自己過分了,,但是我不想整天扎到實驗室,不想跟外面隔絕,不想生活過的緊巴巴的,更不想缺乏睡眠。我想要有社交圈,還要找女朋友呢....其實這種生活也挺無聊的,那就自己找樂子。
分享幾點如何讓自己開心起來的小tip:
1. 時不時打斷自己的daily routine,比如周一到周三工作了三天,周四可以睡到11點去然後找朋友去吃個早午餐,工作時後面補一補。再比如周六日都睡覺或者看電影,那就出去走動走動 爬爬山,逛街,運動。2. 培養點興趣愛好,鍛煉,閱讀。我現在還玩玩魔方,攀岩等等。這也算打斷daily routine的一種吧。。。3. 約妹子,沒妹子?去找。4. 出去參加會議,多投投abstract, 萬一中了呢,豈不就是一個小假期了嗎~5. 找好吃的,或者自己做好吃的6. 多跟其他組裡人交流交流,可以主動去搭訕他們。你那個師姐有點狹隘了....定期組織實驗室聚餐什麼的都好。當然一切都建立在一個不push的老闆之上....我不知道怎麼處理那些要求一周70小時以上工作量的情況。總覺得 那是得真心愛科研,不然會非常痛苦。我是直博第五年了,來簡單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有關孤單的問題
感覺必須要適應這樣的感覺,研究生以後每個人的成長模式和軌跡都會變得很不同。不可能奢求每個人有相同的節奏。因而這個時候要更加註重個人成長。有些人以前上學很優秀,到了研究生階段甚至走上社會就變的平庸,就是因為失去了比較的對象,於是逐漸迷失了自己。
再者,有關學術成長
很多人的研究過程不會一開始就很順利。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學術研究有時候就是不會有及時反饋。如果得不到正向的及時反饋,同時身邊朋友又生活工作很開心就很容易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產生質疑。這個時候,打開視野,選准方向,義無反顧很重要。如果堅持,相信第三年以後會看到努力的成果。
最後,關於心態
其實前面兩個也會涉及心態的問題。心態上要不斷鼓勵自己,push 自己。你的朋友,同學在掙錢,在單位成長,你要時刻警醒,如果自己不做出點成績,自己沒有在這幾年成長起來,那青春就浪費了。所以說,既然已經選擇,為什麼不積極做好。帶著這樣的心態,相信你的博士生涯不會太差。謝邀。
讀博第二學期不開心了,至少說明你是一個上進的人。對於上進的人,我一向有著莫名的好感,所以願意多說兩句。
為什麼我說讀博第二學期不開心說明上進?因為見過一些人博一、博二玩得太HIGH,直到博三才發現「咦,我的學位論文可咋整;畢業發文量不夠怎麼辦?」到這個時候,已經遲了。
讀博士期間由於巨大的壓力,得抑鬱症或者將要得抑鬱症再正常不過。因為和你在一個層面且有競爭力的,都是非常優秀的人(經常有人說「讀博士的都是以前學歷太差的垃圾」,我覺得這跟說中國幾千萬回族同胞全是極端穆斯林沒有本質差別)。在大家的比學趕幫的情況下,自然會感覺莫名的壓力,以致於有時抵抗不住。
怎麼解決?
第一、調整心態。不要擔心畢業問題。因為你真的不畢業,導師比你還慌,直接影響他的招生和考核。但是不擔心畢業絕不是無所作為,讀博期間一定要保持適度的緊張。
第二、保持發文量。前文不要覺得以後我可能再也不搞學術,所以是否發表論文無所謂。世道變化太快,只有自己在每一個階段都走地踏實,才能保證以後不尷尬。當然,真的以後不想搞學術了,達到一個基本的要求,不要讓人覺得你的博士文憑完全靠混即可。
第三、營造社會網路。想去哪個領域工作,一定要儘可能的利用一切條件包括你學校的招牌,去和別人溝通,搞關係,找熟人。雖然聽起來很庸俗。但是現實比這個更庸俗。
暫時想到以上3點,姑妄言之,希望不要誤導您。 祝好。
我記得你邀請過挺多次,撿著我能回答,且覺得尚且有特定價值的回下。
以下大致按照你的描述順序作答。1、「不知為什麼?……怎麼樣」。
女生會在一些情況下對「規律」或「環境」極為敏感,有的時候蠻准,大多時候自擾。不要養成鏈接散點成線的習慣,容易得出無關結論,抑鬱的人容易有這種傾向。不要刻意不去聯想,只是及時打住。嚴格講,你問這個問題,就已經在不自主的強化一個無關結論了,我回答,別人關注,都是在縱容。有些痛癢,不去感覺,就可以沒有。讀博不是耐得住寂寞,那是次級要求;讀博是爭取實現自己行事能力上的獨立存在,即便不會經常性的使用這種能力。耐得住寂寞只是因為你在實現自己的定位的時候不想被人打擾,甚至不想讓人幫助你,就如同你長大了,不再喜歡父母過多的關心。我根據自己的理解修改的這個讀博的定義不會改變你現在的實際環境,但我希望能降低定位和現狀的落差值。真正重影響心情的不是絕對值,是這個差值。2、「可是,我感覺讀博以來……我挺怕自己得抑鬱症的。也有人說過:「我很孤獨,沒人說話.....」
浮躁的對岸是充實。每天學習但從容不迫,清晰淡定。但,這是假象,是你的假想。每個人不同程度的對自己的未來不安與焦躁。不同的是這種情緒溢出的程度。每天充實的人里,也有看似在行動但僅僅是實現了自我感覺充實的例子。但如果這種假象能讓人自己動力充足,也未嘗不是一個高一級的階段。針對抑鬱的,大概也只有實體的勞動了。早期轉移注意力,從胡思亂想里先跳出去,然後在勞動中找到思想動能的寄託。勞動可以是體力的,也可是心力的,當然後者更好。找到確定的目標。沒有的話先找一個差不多的,再騎驢找馬。3、「我不知道讀博正確……自己好像定不下心來。」
我覺得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一個標準的「博士狀態」,如果有,我猜多數過來的人會說畢業壓力是標準的、占統治地位的「博士狀態」。進入博士兩年倒計時的時候,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時候,人際壓力,焦躁佔據的閑暇心情,統統讓位給畢業大小論文和修改工作。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前面說的體力勞動,能夠轉移過多的思想能力,但不是最好的。至少在其中找到主動的思想寄託會更好。但這就看機緣和個人心智了。
4、「可能找個對象……的空白。」
不一定是最好的,所有被動的,外界的因素,都只能通過和自己的內在共鳴,從而讓自己的主動調動起來才是優解。根本在自己的主動意願與能力。可以試試,也許能行,只是對的人難得遠水不解近渴。5、「自己原先算是優秀的,但讀博後,彷彿自己慢慢被邊緣化和被遺忘了。我討厭這樣的感覺,又,無人問津嗎?」
參見1額外:小建議,權當實驗。每天取白紙一張,寫想做之事,寫事情的細節,頭腦中預演做的過程。大,可以是人生大計,小可為日常瑣碎。做人最好是不要對自己做的一件事寄託太多希望,比如讀博士,假如你認為這個行為的結果是
1.高人一等2.為人類進步做出貢獻那麼對不起九成九你會失望!但是如果你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拿到一個博士頭銜,那麼失望的概率就會小很多。那麼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問題就在於,除了博士頭銜以外,你還想要些什麼。那麼這些東西才是你真正在意的。讀博不開心,太正常了。讀博的過程可能就是一個人生的縮影。蘇軾曾說月有陰晴圓缺,人亦如此,讀博更如此。
我先羅列一系列的體會:
鬱悶、孤獨、寂寞、畏懼、煩躁、後悔、難受、傷心、痛苦、絕望、憤怒、懈怠、麻木、驕傲、自負、不知所措、瞻前顧後、停頓不前;自信、快樂、幸福、感動、醍醐灌頂、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這些體會都是讀博過程會出現的,絕對會出現的,甚至對於我基本都出現了。這些討厭鬼,肯定不是簡簡單單的不快了吧。可能就是崩潰。當然,我是一隻菜鳥,只能算學酥。出現這些東西就太正常了。不過,如果不讀博會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呢?會,只是出現的頻率不高、間隔比較長罷了。所以,我認為讀博就是人生的一個縮影。而在短短3-6年左右的時間段,這些鬼東西一涌而入,導致這麼高頻率的心理折磨,肯定會消化不良。當然,排除牛逼的大神,能夠搞定一切。
其實,要做的就兩個事情。1、正視這些問題吧。不否認它,認識它,它就像你的寵物狗,可以陪你逛公園,但也在你的床上尿尿,所以,它的出現,正常,不用太感情用事。2、專註做事情吧,不管你是嘟囔著、憤怒著、難過著,你總要睡覺不是,你總要收拾床單,早收拾早睡覺嘛。當然,也不管你是雄心勃勃、還是自信滿滿,逛公園的時光是短暫的,回家後你還是需要給他餵食的。
當然,如果這兩個都做不到,那就乾脆去運動!去跑步!1km,3km,5km,10km。當這些目標逐個被征服,一身臭汗回到實驗室時,你的世界就沒有其他的討厭鬼了,剩下的就是你自己和文獻、模型、數據以及你自己的論文。可能你的論文一下子就有思路了!看不懂的文獻一下就恍然大悟了!仿不出結果的模型一下子就改好了!處理不好的數據原來那麼美。這個看似玄妙,其實這個肯定是有科學依據的,沒有查到文獻,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這樣做,效果很不錯。如果隨看到相關文獻,麻煩共享一下,如果體育系或者醫學系的盆友有這方面研究興趣,歡迎討論。
當然,還可以培養下其他的興趣愛好,這些我就不多說了。
總之,不管用什麼手段,根本目的就是Keep Moving! 而這種Keep Moving 的動力可能是很多,但不管怎麼樣Just keep moving! 忘記說了,有一種心理狀態還沒有體會,那就是放棄。希望仍在水生火熱,被不快樂所折磨的盆友也Keep Moving.
——論博士生的自我修養這種事情,太複雜,我也是讀博的,我也是應屆,我也是博二,我也跟你一樣不太開心,我都找不到有個博士讀的有多開心的。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你的問題(謝邀!)。有什麼不開心的,可以私下溝通溝通,共勉,加油!
看了那麼多回答,都覺得讀博不應該開心,我來換一個角度吧。
我認為讀博應該開心,當然並不是時時刻刻都開心,因為沒有人能時時刻刻都開心,但我覺得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讀得很不開心,那就是讀錯了。(當然,讀錯了並不表示能力不夠或者讀不下來或者應該退學,我只是覺得對於這樣的人可能會有更適合的路,至於是否值得浪費一些時間去尋找其它的路是個人自由。)我碩士要畢業準備申請博士的時候,碩導跟我說:「如果你是那種很享受和聰明人在一起的人,就應該去讀博士——但是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人,而且不是這樣的人完全沒有問題。」(英譯中)
我當時想:怎麼會有人願意和傻子在一起,當然都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啊,這不是廢話么。
現在我才越來越明白這話中的道理。
隨著越來越深入的學習,會一點點發現自己的能力不如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出類拔萃(其實還是很出類的,就是比較對象也水漲船高了),自己未來所能達成的成就不一定如想像中那般驚人等等。有的人很享受這個過程,覺得「原來不是只有我有這些想法,別人也有」,也有的人並不享受這個過程。如果你並不是會享受這種過程的人,其實在開始讀博之前是很難發現的,因為估計在開始讀博之前你都是你身邊的人中最聰明的幾人之一。但是如果你並不是會享受這種過程的人,也許學術圈並不是最好的歸宿。
另一條當然就是學習的內容。如果讀博期間心無旁騖地仍然在一點點失去興趣,那麼讀完之後需要同時負責教學、行政、圈內政治等等繁瑣的雜事,就更加容易失去興趣。
所以我認為,讀博讀的不開心,很可能表示讀錯了——這個「錯了」並不是說你讀的方法錯了,或者能力不夠,或者讀之前想的不夠清楚。要知道這不是你的錯。但如果長期不開心的話,的確應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哪,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方向等等。就好像學術圈外的人也經常會跳槽的,也有從事過多種互相之間關聯不大的工作的,讀博也應該是如此。不嘗試是不知道的,嘗試就有可能發現不合適,不合適也並不表示當初嘗試的決定就是錯的。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很多女性喜愛閱讀言情小說?
※為什麼在lol中遇到很菜的對手,都有些不忍心殺他?我是不是心裡有病啊?
※厭世,對一切都冷漠麻木該怎麼辦?
※說說你們經歷過或聽說過什麼樣奇葩的偷盜事件?
※太孤獨了,第一次因為孤獨哭泣,心裡充滿了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