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的意思是怎麼從「違背」變成「順從」的?


謝邀。

這種題沒人答,主要是出力不討好。

我來答吧。

乖,原本就是違背,違拗,不和諧的意思。

為什麼呢?

我們仔細看這個字:

乖從從兆,皆取分背之意。

背,本身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乖,為逆,為背,還有抬杠的意思,進而引發「戾」的含義。那麼,它是如何從「違背」變成「聽話、懂事」的呢?

其實,這是一次訛傳。

西漢揚雄《方言》:

凡小兒多詐而獪或謂之九姡姡字長言之則為乖,世遂以慧為乖角。

獪這個字,是這個念法:

看字形就知道,這個字的含義,大略如狐一般狡猾。

而姡,是這個念法:

可見,「乖」只是讀音,說一個人「g(k)(h)uai(o)」,用的字,可能是「獪」,可能是「姡」。只是「乖」這個字更常用,就直接借過來了。如各地都有不知道怎麼寫的方言辭彙,人們就常用自己知道的,差不多讀音的字代替。

乖形容小孩子「聰明」的字,而聰明、狡猾的人,都是會察言觀色的,是很識趣的。

如《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

單太爺道:「這是我們這位堂翁辦的好事。百姓起初原來告的,不知道怎麼一來,一個個都乖乖的回去,後來一點動靜都沒有了。」

這裡的乖,就是識趣,順從的意思。

因此,乖,也就成了「聽話」的同義詞。

而不乖,也就成了「不聽話」的同義詞。

當一個小孩不聽話或者在聽了話後委屈得想哭,大人就會說:「乖哈,聽話給你買好吃的。」

至此,「乖」字的含義,已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不過,太乖則難成自我,太戾則萬物不契。子曰:「過猶不及」,所言非虛。所謂心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謝謝邀!

不知有個囬答中的揚子《方言》用的是什麼版本。——————四庫本是這樣的:

在下家藏本《方言箋疏》(清)錢繹撰集 是這樣的:

不過我到是在民國·鹽山新志【賈恩紱】(民國五年刊本)找到了這個説灋的出處:

劃紅綫文字是賈同志的私貨,與《揚子方言》無涉!請仔細閱讀《方言箋疏》,「獪」、「姡」皆無嘉義,引申不出「憐愛」、「順從」之義。腐儒之言不可從!再者,通儒亦有出錯時,章太炎先生就曾認爲近代義的「乖」源於「嘳」,後來改了,改了就好,還是個好同志。

以下恭請出章公太炎先生著《新方言》:

太炎先生認爲「乖」為「佳」之假借。(@下河佬按:楚辭中「佳期」之「佳」,名詞,佳人;「期」,動詞,約會。這是與現代義「好時刻」不同的。)——————「乖乖」一詞始現於元代,用例甚多,不贅。「乖」當為「乖乖」之省縮。由「憐愛」之義引申出「順從」之義,此義與其本義「乖張」無關。另,「乖乖」在方言中亦為贊嘆之辭。————————另:反訓不存在!可參閱

@路修遠

@仲時 相關回答。————————————增補:乖 見母 微部。佳 見母 支部。以下圖為上古支、微二部通轉例: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語言現象,通常稱為"正反同詞"。

具體的定義有興趣可以自行百度。我先不嚴謹的解釋下,一個詞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兩個互相對立的義項。

就依你舉的栗子——乖。

"乖"最初的意思是"背離、違背",現在的意思是"聽話、順從"。

類似的還有"逆"。"逆"原有"迎、迎接"的意思,後來才有"背、違"的義項。

這些現象都稱為"正反同詞"。

@( ̄- ̄)@評論里的小夥伴如果對這個現象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王寧的《訓詁學原理》。

我不是語言專業的,所以不能確保每一個回答的正確性……


「乖」本意是違逆,「順從」意是近代假借,因為口語中有一個念 guai1,表示順從的詞。和「地」,假借作「快快地跑」的「地」差不多。


1.乖的金文是「羊」加「北」構成,羊在這
里代表狠,不留餘地,成語「羊狠狼貪」
在《辭海》中的解釋為:猛如虎、狠如
羊、貪如狼」。本來指為人兇狠,爭權奪勢。後多用來比喻貪官污吏剝削壓迫人民。

2.古代大量成語都是用的這個本意,如出乖露醜、時乖運塞、乖僻邪謬等等。

3.民間表示親昵的用法逐漸把這個貶義詞用成了褒義詞和昵稱,反義就成了本意,反著說就成正著說了。乖的原意就被棄用,相反的字義卻被固定下來。我們現在說一個孩子「真乖」,絕無貶義。


黃孝片方言,有一個字與乖同音不同調,不知道對應哪個字,意思是壞,壞話=guai話


推薦閱讀:

有哪些辭彙是古時就有的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產生很早,且我們至今流行使用?
有哪些很難看出來、但其實是源自外國的中文辭彙?
有沒像「理想 理念 思想 思念」 這樣4個詞?兩個首字都能和4個詞的第二個字組詞,且組成的詞詞義無重疊
語言可以做到無名詞嗎?
為什麼韓語可以徹底廢止漢字,而日語卻沒/不能做到?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辭彙 | 詞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