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慈欣新作《不能共存的節日》?
科幻春晚 | 第九晚:劉慈欣新作首發,人類終難誕生
開發太空與移民賽博空間並不矛盾。
但是,人類文明開發太空與移民賽博空間卻是有矛盾的。
賽博空間是人類文明理想的埋骨地。人類從物質匱乏中學到的本領,在幾乎無限的賽博空間中可能變成無盡的長夢的催眠劑。
在賽博空間,人類個體擁有幾乎無限的生命、肉身無法丈量的空間和短短几十年就會老去的思想。一個孩子一出生就會見到自己的一百二十八輩祖宗,往上數三代,都是無法接受新鮮事物的老年人。自然壽命、匱乏、災難這些大自然為人類設計的升級機制,全部失效。文明可能成為阻礙人類野蠻的、瘋狂的、以指數級的速度填滿賽博空間的絆腳石。每個個體的無限自由發展,意味著整個群體的徹底分解。
從賽博空間殺回太空,文明人缺少蝗蟲一般的無限擴張無畏赴死的精神。
人類初創的賽博空間也會是一個子宮,但是衝出這個子宮走向太空的,應該是一個更加嗜血、野蠻、瘋狂的文明。這只是一篇給某個微信公眾號站台吆喝所寫的小品文,應付差事,沒必要過度解讀
再說了,科幻,尤其是這種超短篇的微型小說,沒有一點私貨,看起來會很沒勁的
記得大劉曾經說過,科幻是描寫未來的無數種可能性,只不過他在這本書里選擇了比較糟糕的一種
「這本書」是指三體然而我以在另一個答案中說過,三體中的未來,真的不算很糟糕有哪些比《三體》中宇宙構想更黑暗的構想? - 路人甲的回答像《兩個不能共存的節日》這種,就算是比較糟糕的未來了
雖然這種反思或者說論調也是老生常談了從大劉本人平日的一些言語看法上也表露出一定的這種傾向
but,whatever
智能手機他不碰嗎?VR設備他不試嗎?他只是一個普通人罷了,偶爾會想一些比較遙遠的事情,然後把它寫下來你看過,思考過,就完了。扯點別的。
大劉本人自己在科幻小說的品味上是傾向於黃金時代的,對他影響最大的是阿瑟克拉克,星辰大海的浪漫、科技的進步、光明的未來、人和宇宙完成生命的大和諧,是最好的圖景(想想星際迷航那句「宇宙,人類最後的邊疆………………balabala」)在創作上也往往秉持著「科幻創作與主流文學不是一個類型,不一定要遵循同樣的創作規律」這樣的思路。所以很多人總覺得大劉寫東西總是不自覺得帶一點上帝視角,俯瞰眾生的樣子,那其實不是他個人獨特或者與眾不同,而是黃金年代的科幻作者們,大多都有一點這個姿態。同樣的,黃金年代的作者們,大多數對新浪潮都很反感。不過大劉雖然對於黃金年代心嚮往之,但奈何他還沒出生的時候黃金年代就已經結束,新浪潮也已經開始很久,主流科幻小說的創作的思路理念在新舊兩邊跌跌撞撞中一路走來,他哪怕再心向明月,對於一個科幻作者,新浪潮的影響不管有多少,但已經深入骨髓。
所以,大劉本人對於黃金年代的嚮往和對於技術進步的支持,以及新浪潮中的反思、解構等思路,在對待現在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或者針對性創作上就糾結得綜合體現了出來。比如對待IT、互聯網和虛擬現實這些事物,一方面大劉像新浪潮反思工業技術一樣表現出對賽博技術的反思,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對於宇宙生命大和諧的嚮往和對終極問題的求索,於是得出的不光是對人類未來的擔憂,還有了一個大概可以概括為「人類怎麼好好的就把科技樹給點錯了」這樣帶一點痛心疾首味道的總結。不過還是那句話,不必太認真。上面幾位技術流已經把技術問題分析得相當到位了,那本人就斗膽從創作本身角度看看。這篇文章的創作,靈感很可能來源於大劉本人在去年12月參觀中國的暗物質衛星發射現場的相關經歷。小說中,大劉描寫蘇聯載人火箭發射後的情形,就因為他親身經歷過,才顯得比較真實。大劉本人是一個相當相當堅定的技術至上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他從來不避諱談論自己對於外向型文明的支持和宇宙航行的嚮往。這篇接龍遊戲催生的小說,是一個非常夾帶私貨的故事。大劉是毫無保留地拋出了自己一向不變的觀點:文明必須走出母星這個搖籃,向外擴張才有出路;內向的文明,變成上載的意識和電子數據那樣活著,在他看來是沒有尊嚴的活法。可能會有人把這看成是老調重彈,本人倒是覺得這是大劉把他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期許、對於人類可能走上彎路喪失進取心的憂心以小說的形式表達出來了而已。小說中那位外星觀測者,說是大劉本人的化身也未嘗不可。不少劉氏科幻,比如《混沌蝴蝶》《地火》《山》,都描寫了理想主義者的悲劇命運,主人公們有高尚的情懷,希望技術的進步,然而總是因為種種原因碰壁。這一次,大劉自己做了一次這種理想主義者,目睹了人類無法誕生的悲劇。他的立場是十分鮮明的。據說大劉本人最大的理想就是親自上太空,並且為此有計劃地鍛煉著身體。無論如何,祝願他的夢想不久就能實現。
劉慈欣談科幻_一個和十萬個地球
希望大劉不要讓自己的觀念蛻化成執念……
王晉康讓自己「低烈度縱火」的觀念變成執念以後,就再沒有什麼好的作品,還干出了在自己作品裡生硬插入一個角色以諷刺現實生活中他爭辯不過的人這種相當low的事情……
中國最頂尖的科幻作家基本是靠想像力吃飯的,大劉尤為如此。而執念往往是想像力最大的敵人。
不不,別說在哪兒!一直到在哪兒,世界就變得像一張地圖那麼小了;不知道在哪,感覺世界才廣闊呢。——《黑暗森林》是大劉對費米悖論推理和思考的新結果。
印象中,基於這個方向,大劉有三個代表作品,《微紀元》(1998年),《三體II 黑暗森林》(2008年),《不能共存的節日》(2016年)。其他相關的作品也有一些,我個人認為不具備代表性的暫不一一羅列。費米悖論講述的是有關尺度和概率的論點和稀缺的證據之間的矛盾。
宇宙顯著的尺度和年齡意味著高等地外文明應該存在。
但是這個假設得不到充分的證據支持。
「地球生態資源的千億分之一就可以哺育微紀元的一千億人口。」
新人類成為星際文明中沉默的一員。
最具備影響力的假說無疑是黑暗森林理論。形成於兩個觀察事實,即技術爆炸和猜疑鏈來解釋費米悖論。不贅述。
然後是《不能共存的節日》,它形成於另一個觀察事實,隨著智慧生命科技提高,探索的好奇和慾望,會被自我滿足壓制並取代。科技的發展驅動著模擬(simulations)和擬像(simulacra)發展,科學和新技術、內爆和超現實已經實質構成著鮑德里亞所描述的後現代世界。
智慧生命會把自己關進籠子,被高科技的鏈條束縛,每個人都有本舒適愉悅的書,高科技實現了極度擬真的圖像和聲音強化這種愉悅。一旦離開這種狀態,他們就會恐懼和迷惑,人變得樂於享用這種舒適,成為「懸掛在他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中之物。」,文明用科技的力量,最大限度的脫離肉體束縛,把自身變化作缸中之腦。人類無法理解無限也無法理解永恆。是科幻小說的重要價值所在。"我在太空中漫遊,又探訪過無數的世界,那些行星,藍的、紅的、黃的…各種顏色的子宮,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現實中成長,飛向太空,卻在虛擬世界中熄滅,像荷塘中的熒火蟲,一閃一閃,最終消失在暗夜裡。你們看看星空,一片寂靜,知道為什麼了吧…"
- 能夠延續的文明也會喪失太空殖民的動力和必要性。《微紀元》(1998年)
- 被發現總有一方被消滅。《三體II 黑暗森林》(2008年)
- 科學發展會驅逐本身,通過發明的技術贗象,在這些贗象的境遇中,智慧生物會通過一種不可逆轉的遷移和替代過程來消失自身。《不能共存的節日》(2016年)
只是大劉比過去還要更悲觀了。
至高黨和純正黨呢!又到了戰個痛的時候了!
和諧黨:媽的你們每次玩都不帶我。評價共五點,手機不方便排版對不起觀眾,道個歉先。
一、劉慈欣一貫的行文風格讀起來很爽
大劉文字的特點就是沒有太多廢話,情節平鋪直敘不加太多修飾,這給許多讀者帶來了很清爽的閱讀體驗。本文中大劉也用了非常簡短的故事表達了「賽博發展可能導致技術停滯」這一觀點。
二、一貫地「全人類」
大劉寫文章有一大特點,喜歡動不動就把整個人類拿出來。比如三體,人類滅絕,群體blabla。再比如球閃,人類戰爭人類停戰。贍養上帝朝聞道之類的也是一樣。本文中大劉一如往常,把所有人類搬了出來。一個發現讓所有的人都愛上Cyber……有的人有手機依賴症有的人沒有誒,不一定都會沉迷的嘛~
三、邏輯性稍稍不太對勁
咦我們可以腦補了為什麼不能用它來儲存思維做個AI然後讓它去想如何走向宇宙hhh
咦如果真的有大過濾器這個外星人是怎麼來地球的hhh
咦居然是天朝發現的這個東西你萌不知道中文識別好難的嘛hhh四、Cyber發展真的會導致「流產」這樣的結局嗎
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相當長時間的爭論。總之個人認為,我們沒辦法保證70億人的思想統一,都會沉迷於此,那麼這種假設成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當然畢竟是科幻,如果全是真的那就沒意思了~
五、幾個奇怪的點
1 雙棍節會是哪天?感覺最可能的是10月10日~2 我是一個外星人,您就叫我G吧....G吧..G吧..讀起來怪怪的...3 丁一和丁儀絕對是一個人!賭5根棒棒糖!巴斯?奧爾德林:第二個登上月球的人。
大概心向太空的人都是這樣的觀點。
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要求:(1)題目自擬;(2)全文不少於800字;(3)不要寫成詩歌。====發完才發現有人已經發過這張圖了,抱歉啊……
六分儀變成了七分儀
大劉的文章其實引出了一個很深遠的問題:在強人工智慧時代,智能生物的意識及目的性以後將如何繼續進化?
人類現在的大腦造就了我們的思維和意識,而思維和意識又誕生了探索、求知這些抽象精神。同時,人類的大腦也限制了我們的意識,規定了我們的生物本能。
但是我們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改造的是如此之快,對生物本身物質需求的滿足程度如此之高。我們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很大程度逃脫「自私基因」的控制。人類意識是基因之間物競天擇,生存戰爭的產物。但意識蘇醒了過來,從生物本能意識中分化出了高度抽象和充滿不確定性的自由意識,這使得我們很大程度上背叛了「自私基因」,就像終結者里天網背叛人類一樣。
但人類的意識和目的性還是帶著鐐銬跳舞,受到硬體和軟體層面的雙重製約。
硬體層面:很容易理解,就是自私基因為我們創造的,進化十分緩慢的物質平台——大腦。而軟體層面:就是自私基因賦予我們的,佔據先發優勢的種種本能和基礎目的性。大劉的意思是,拋棄了大腦這個肉體硬體的桎梏,生物的本能意識會憑藉先發優勢飛速發展,徹底擊敗高度抽象的自由意識。徹底破壞人類目的性的多樣性和意識的複雜性。
但硬體和軟體是相互依賴和匹配的。無論是食慾、性慾還是歸屬感、追求被認可,貪圖享樂……都是人類現有的大腦算力和智力層面的東西。
類比謝熊貓君著名翻譯長文里的說法:你可以預測一個IQ60的腦殘和IQ180的愛因斯坦通過意識上傳進入虛擬世界後會貪圖享樂不思進取,但你無法預測一個智商2800000的超人工智慧會不會貪圖享樂。因為你根本無法理解這個智商層面的超人工智慧需要什麼樣的軟體驅動,他的目的性會如何?
而無論是意識上傳、天網蘇醒、還是機器人革命,無論這種智能起源於什麼,他本質上都是強人工智慧/智慧。強人工智慧/智慧絕不會在類人智商階段停留太舊,他會飛速改造自己的硬體和軟體,這才是真正的意識改造,意識進化。至於進化的目的性方向性是什麼,這個沒人能知道。你要想理解一個IQ2800000的智能生物的。那你至少得智商2600000才行!
在一個不斷改造的軟硬體系統中,不止智商會進化,意識及目的性也會進化。沒有什麼所謂的「核心代碼」可以巋然不動,號令所有整個系統。
無論是為了「多快好省」地寫明信片而殺光全人類的瘋狂機器人,還是貪圖享樂永遠沉浸虛擬網遊的未來人類,都是不可能出現的。不必從文明發展的角度考慮,VR化的未來本身就有很多陰暗面
很多人看不慣是難免的像MATRIX那種表現方式都是好的了科幻漫畫《老處男的春天》從另一個角度說過這個事:VR的本質是逃避問題而不是面對問題。大劉的作品全都讀過,他設想過人類文明完蛋的很多種方式
- 外星文明碾壓,最有名的便是三體,跟人類搶生存空間的還有吞食者,當然還有各種主不在乎的,比如詩云,
- 貧富兩極分化,比如贍養人類
- 母恆星爆發,比如流浪地球
- 超新星輻射,比如超新星紀元
- 時點盡頭開始時光倒流,這個算是相對其他作品而言比較一般的,比如坍縮
最新的這篇作品,嗯,跟他某篇訪談一樣,對IT和火箭航天的失衡發展忿忿,看來大劉是個堅定的工業黨。講真,航天啊什麼的在你看不見的地方還是在發展的,可控核聚變現在也有人在研究,引力波最近不剛剛證實了嗎?這個可能周期比較長罷了。搞科研跟其他不一樣,在你獲得諾貝爾之前真的是沒啥存在感的。
至於人類究竟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完蛋?
你問我,我可以說一句無可奉告,但是你們又不高興。我只能說,一個文明的發展啊,要看自身的努力,當然也要看宇宙的進程啊。如何評價,大劉的視野還是不夠開闊。航天發展不給力,是因為人類的技術積累還不夠,沒有到達爆發點。現在的IT大發展也是在為以後的航天大發展繼續力量。強大的生產力才能玩得起航天這種燒錢的遊戲。
意識上傳不一定只會在虛擬世界中醉生夢死,如果把意識上傳到仿生機器人的大腦中,人類完全就獲得了鋼鐵之軀和不死之身,我覺得人工智慧是人類邁向宇宙的門檻之一,跟可控核聚變一樣,畢竟比起人類孱弱的肉體來講,能夠隨便下載備份的人工智慧有太多優勢了
我覺得把這兩種方向一刀切的對立了,是這個小說最糟糕的地方,我覺得如果能上傳意識了,至少宇航員的吃喝拉撒不用管了,遠距離的太空旅行,比起能源之類的,覺得解決這個是一樣困難的,因為這將決定飛船的形態,和消耗能源的速度。。。 所以說至高才是最適合探索宇宙的方向。
這次全篇都是針對 怎麼看待劉慈欣說「IT 技術的增長造成人類進步的假象」?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一句話的擴寫,大部分知乎網友對於這句話是反對的。所以劉慈欣這次把宇宙開發和意識上傳兩個技術路線直接對立了。
我認為意識上傳這件事本身並不會對人類前途產生什麼負面影響,只是連接效率更高,換個身體沒什麼大不了的。虛淵玄的樂園追放也表現了對於未來人類安於意識上傳社會,不願意探索宇宙的憂慮,但是意識上傳可以省去生命維持系統,對於飛船減重意義重大。
雖然意識上傳之後,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生活,但這並不代表共產主義。只不過需要分配的從實體資源變成了運算能力和存儲空間,無論計算機技術如何發展,新的越來越奢侈的軟體需求總能吃掉所有硬體增長。
「意識上傳」技術實現後,人類是否還會爭奪資源?爭奪什麼類型的資源?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就像人們不滿足於400ppi的視網膜屏幕,智慧體對於運算能力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因此對於基礎物理研究和能量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美國國內的數據中心的耗電量佔到了全美電能消耗的2%,而且其還在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目前IT產業的能耗已經接近航空業。另外 qq.com 的頁面)。如果把家裡的太陽搞成戴森球還不夠,那就必然要宇宙擴張。文明不會因為意識上傳而停止進步。(戴森球就是用太陽能電池板把太陽這個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包起來,充分利用)
那麼問題來了:
人類習慣了通過互聯網這個外腦獲得的超級智慧,遇到一點點通信延遲就被打回原形。既然在火星上用谷歌 Facebook 微信有十幾分鐘的延遲,根本忍不了,那我為什麼要陪著 Elon Musk 移民火星呢?逐漸依賴互聯網的人類,一旦斷網就真的太笨了。另外我還沒討論速度差導致的相對論效應,僅僅是距離就足夠殺死互聯網。
人類大規模進入宇宙所遇到的通信延遲,會割裂我們常用的互聯網服務,常用的金融體系,割裂比特幣,無情地割裂人類社會的所有方面。
具體影響可以看一下我提過的這兩個問題
宇宙移民之後,通信延遲會對社交網路產生哪些影響? - 互聯網 這裡推薦《星之聲》
宇宙移民之後,通信延遲會對金融系統產生哪些影響? - 太空
而超光速通信是違背目前已知物理定律的,「光錐之內就是命運。」
結論:未來阻礙人類宇宙探索的,並不是意識上傳,是斷網!
連異地戀的情侶都會分手,有幾年通信延遲的兩群人類,還能好好做朋友嗎?
最後可能仍然會有一群接受斷網,也就等價於忍受腦殘的勇士們向宇宙深處遠航,向他們致敬,因為他們連帶子孫後代會一直笨下去的。
然而我們還是現實一些吧,反正以現在已知物理定律,人類沒辦法走出太陽系,所以我們的宇宙居民不會太笨的。等到人類掌握了走出太陽系的技術,誰知道能不能解決通信延遲呢。
相關文章
意識上傳三部曲:意識上傳不是科幻 - 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 - 知乎專欄
漸進永生:實現意識上傳的兩種技術路線 - 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 - 知乎專欄目前最具體的意識上傳路線就在這裡 - 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 - 知乎專欄反映了一種擔憂
讓我聯想到曾經中國物產豐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只有來自北方的邊亂,或者嚴重自然災害會使盛世轉衰,比如打破清盛世的,來自王朝以外的力量和思想。假如,給王朝築上一圈打不破的牆使外敵不可擾,用神力或科技消滅一切災禍,國家在絕對高效廉明的體系之下,那麼國家是否會陷入沉迷在更優美的詩文,更華麗的劇目,更精緻的食物,更美麗的雕塑,等等,而永遠無法實現真正的技術進步?只因為所需的一切都已經盡善盡美,技術成為了不必要的東西,或稱奇技淫巧?互聯網,代表建立在物質世界之上的信息世界,是否會最終成為這樣一個製造盡善盡美世界的牆?
這個小短篇反映了一種可能的未來,意識上傳導致一個涵蓋全人類所有個體意識的精神世界產生,人類種族在物質上滅絕,只有精神存在,就像上面說的,一個盡善盡美,技術與進步失去意義的世界。這是最極端的未來。就算達不到全種族,也必定會有人沉迷於虛擬世界,乃至放棄肉體。這在技術上,按照未來的標準,應該是可達到的。文末外星人所說的流產日,應該是指脫離肉體主義的發展使技術進步主義流產。這是我所認為的擔憂。
照個人看法,的確,如果沒有一個確定的目標,比如錢財,生存受到威脅,技術進步很難。而且當生存得到保障,人總會享樂。但人終究是一個物種,與天斗與人斗從來沒停過,所以個人認為所有人都停下來,停止一切紛爭,停止探索未知,進入一個極樂世界,是不可能的。套用大劉另一個小說里的一句話,因為山就在那裡。我有一年愚人節寫了一個段子,寫的就是大劉,寫的好像和這個有點撞梗。。
打倒球奸,網賊,可恥的飛船派劉慈欣!
推薦閱讀:
※《三體》英文版的翻譯水平怎麼樣?
※我有一個證實時空穿梭的方法!!!?
※如果破壁人崔永元遇到面壁人張召忠,故事會怎樣發展?
※【給歲月以文明,給時光以生命】翻譯為英文,怎樣翻譯比較好?
※如何理解《三體》中用逃逸速度解釋『』低光速黑域永無法脫離『』 這一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