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二戰中犯下的最大戰略錯誤是什麼?


最大的錯誤,當然是政治基礎的錯誤。

當小鬍子的納粹黨選擇清洗衝鋒隊而倒向容克的那一天起,就決定了他的必然失敗。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分析。

在清洗衝鋒隊之前,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也就是納粹,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左的政黨。比起軟弱而喜歡走上層路線的德共,它才是真正的深入群眾和發動群眾。然而希特勒以及其戰友,最終選擇了走民族主義的極右路線,而放棄了極左路線世界革命大聯合的戰略,也就是說,他們決定和容克以及大資本家合流了。

從此之後,納粹黨就確立了極端民族主義的路線,也就是「全體雅利安人武裝團結起來,大家到全世界搶錢搶糧搶娘們,一起過上好日子」——納粹的本質,也就是這點玩意兒。

這個根本路線的確立,導致了後面所有的戰略外交錯誤:

0. 納粹為什麼要發動二戰,希特勒為什麼不停在1939年,這樣他就是德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因為納粹的路線決定了,他們是停不下來的。希特勒之前收買民心,搞的那一套都是有代價的,其實是變相的凱恩斯政策。德國經濟的好轉,付出的代價是大量的借款以及軍工業的急劇膨脹。不打世界大戰,希特勒一樣沒錢還,軍事工業產能浪費,擴充的軍隊白白浪費財富,他停不下來的,之前美好日子的幻覺,是透支的。納粹的政策,就是大量投資于軍工業,然後用軍隊和大炮,通過侵略外國來「生產利潤」。

1.納粹之所以犯了遲遲沒有進入總動員體制的錯誤?因為它們的路線決定了。搶奪外國,保證本國人的生活水平,這是納粹的國策。違背這個國策,不需要蘇聯人和盟軍,納粹的位置就不穩了。所以一直到後來逼到沒辦法,才開始進入總體戰。

2. 納粹為什麼一定要打蘇聯,為什麼德國入侵蘇聯之後不採取一些懷柔政策?道理還是一樣的,因為納粹的政治路線根本,就是剝削其他國家,尤其是他們看不起的斯拉夫人。既然已經是明目張胆的把斯拉夫人作為奴隸,你還怎麼指望什麼懷柔政策?

3. 為什麼納粹德國的經濟體效率非常低,整合的水平非常差?還是由於最開始的政治路線問題,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選擇了和容克以及資本家妥協,所以納粹的經濟體系整合程度是比較糟糕的。雖然仗著先發,有一些科技優勢,但是開打沒有兩年,這些科技優勢就逐漸消失了。而且納粹極端的種族政策,逼走了大量的其他民族的科學家,最典型的就是愛因斯坦這批人了。

4. 納粹德國最終選擇了進攻蘇聯的直接戰略,也是兩面開戰的自取滅亡的戰略。而沒有選擇從北非到中東到中亞的間接戰略。這大概是唯一一個和納粹總路線沒啥關係的戰略錯誤吧,也是納粹德國唯一的生機所在。

從歷史的經驗看,納粹這種政策,並不是一定會馬上失敗。最典型的比如早期的伊斯蘭浪潮,後來的突厥浪潮,再後來的蒙古和女真。說白了就是用某個旗號或者認同,把大家武裝團結起來,然後「搶錢搶糧搶娘們」。

可惜,這麼low的思想體系,近代以來,逐漸不管用了。納粹多披了一層近代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皮,然並卵。看看人口比例就知道,除非你有天頂星科技,就德國那點人口數量,想要奴役全世界??洗洗睡吧。換做十九世紀的天朝還差不多,好歹是佔了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儒家文化圈的藩屬國,這才具備以一族統治世界的基礎。


考慮到本人作為鍵盤軍事家和鍵盤政治家,水平肯定是要遠遠超過希特勒和他的整個參謀團隊,所以本人對希特勒及其參謀團隊在二戰中的犯下的錯位總結如下:

1、軍隊,尤其是海軍還沒準備好,希特勒就動手了。

原因:希特勒沒錢了,沒錢了,沒錢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希特勒的所謂經濟奇蹟是怎麼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了,而是靠大舉內外借債搞出來。對外欠了華爾街、甚至包括倫敦一屁股的高利貸;對內欠了德國大資本以及容克貴族一屁股的債,玩赤字財政玩的飛起來。眼看就要還不起利息,而且維持不了國家機構了,必須打出去搶劫。否則,不管是華爾街的武裝討債軍還是國內的容克,都能分分鐘讓希特勒完蛋。

2、敦刻爾克沒有一鼓作氣

敦刻爾克的時候德軍已經連續作戰多日,極度疲憊,裝備損耗也很嚴重,而且三個裝甲師已經把步兵拋下很遠了。敦刻爾克在海邊,全在英國戰列艦的射程內,步兵沒上來,靠裝甲部隊往上沖,怕不怕15寸艦炮焦作人?另外這個決定不是胖子做出的,而是龍不敗做出來的。龍不敗的水平比起某些鍵盤軍事家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3、沒有解決英國就去打蘇聯

這個複雜一點,一下分幾個部分說:

首先,希特勒有沒有可能軍事解決英國?答案是完全沒可能!

①、英國靠近法國的海岸線大部分區域都是懸崖,地形條件對於登陸作戰非常不利。考慮一下後來盟軍在地形有利得多的法國海岸登陸時投入的人力物力,這絕不是1941年的德國有任何可能達到的。

②、英國海軍太強。海軍劣勢的一方進行跨海登陸作戰,這就是找死。另外德國空軍在41年並沒有像樣的反艦能力,更沒有夜間反艦能力。

③、不列顛之戰不可能獲勝。首先,德國空軍的轟炸機太小,太少。在轟炸英國的航程上,平均載彈量不到一噸。數量才一千多,炸個毛呀?炸工業?44年美國英國那樣的打擊力度,結果德國產量高潮了,英國工業規模雖然不如德國,但是就靠一千多載彈不到一噸的貨,炸工業就是笑話。炸機場?英國人有雷達和完整的預警體系,炸機場炸不到飛機,二戰時候的機場修理起來真是分分鐘搞定。另外蘇格蘭的機場還不在打擊距離內。事實上即是所謂最危急的時候,皇家空軍在蘇格蘭都保留著12個中隊的,包括數百架噴壺的預備隊一直沒動過。

④、即使皇家海軍放假,皇家空軍睡覺,光是海岸上的海防要塞的16寸大炮,都足以消滅整個德國海軍水面艦隊了。德國軍隊手裡,除了多拉大炮,沒有任何能擊穿這些要塞炮的混凝土頂蓋的武器,(包括德三空軍能攜帶的最大的炸彈)而中間隔著海峽,多拉的射程,尤其是穿甲彈(混凝土破壞彈)的射程夠不到。

接著,我們看政治上能否解決英國。

所謂政治上解決,無非就是講和。但這一樣是不可能的,因為講和只對德國有利,對英國並無好處。作為一個島國,英國在戰略上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就是:任何可能統一歐洲的力量就是英國的敵人。因為一旦歐洲統一在一個力量之下,隨著時間的增加,這個力量必然全面的(包括海空力量)壓倒英國。到了那個時候,英國就有亡國的危險。相反,繼續和德國戰鬥,並設法將美國拉進來,雖然結果必然是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老大,但是考慮到美國和英國的距離,英國並沒有亡國的危險。做出哪個選擇,不是很明顯的嗎?相同的道理,德國也不可能拉攏美國,因為歐洲的統一一樣在本質上對美國不利。

那麼,能不能不打俄國,專心種田?

答案還是不能!首先,要還債,要還債,要還債!這個債是欠的容克們的,是賴不掉的。敢賴賬,信不信國防軍分分鐘砍死希特勒?即使吞下了歐洲,搶下了不少錢,但是軍費大漲,維穩費用大漲,再加上還債壓力,德國政府還是缺錢缺得要死。而蘇聯的情況卻完全不同,蘇聯的經濟在那個時候是由蘇聯以來,甚至有人類以來最好的時期。比種田,德國真不一定比得過。另外,蘇聯那會兒內部已經穩定了,卻可以不斷地向歐洲滲透,挑動歐洲反抗壓榨掠奪(這也不是污衊,不是為了壓榨掠奪,德國人發動戰爭幹啥),如果不繼續打仗,歐洲包括德國,只怕遍地都是革命了,德國也要將大量精力投入到維穩當中,然後等到蘇聯再完成一兩個五年計劃,呵呵……所以,打蘇聯對於德國來說,是不能不打的,而且打得越晚越糟糕。

4、能不能不打基輔,首先打莫斯科?

將數量巨大的,編製健全,擁有相當的機動能力和戰鬥慾望的敵軍大集團丟在側後,然後去進攻堅固的城市。想死也不能這樣呀。一旦進攻受挫,頓兵堅城之下,然後後路補給什麼的被基輔蘇軍一打擊,史上最大的圍殲戰就要換一個了。

5、42年不打斯大林格勒,先打莫斯科。

莫斯科從41年開始大建工事,42年工事不知道多堅固了,還望銅牆鐵壁上面撞,這是找死吧?而且蘇軍在莫斯科的力量也遠比41年更強。不要說從南方調兵什麼的,你能,毛子也能。

6、日本沒有夾擊蘇聯。

假設日本夾擊了,假設日本超牛,毛子遠東的一百萬人頂不住了。然後呢?毛子會從歐洲調軍隊去遠東?真以為毛子傻帽?毛子乾脆把那一百萬人拖回來,把鐵路一炸,在西伯利亞過來一點留下個幾萬人,就能防禦任何可能來自東方的攻擊了,西伯利亞數千公里的無人區,比英帕爾的那點熱帶雨林可厲害多了。然後,就有一百萬軍隊可以投入到歐洲戰場了。希特勒:我真是日了狗了!

7、為什麼不攻下列寧格勒,那個是很大的工業基地。

列寧格勒附近的地形是大片的森林沼澤,大部隊尤其是裝甲部隊很難展開。有限的一些便於展開攻勢的地點,又都靠海,全在海防炮台和艦隊的大炮的射程內。裝甲部隊從那裡上,怕不怕艦炮焦作人?至於說用步兵,呵呵,列寧格勒是波羅的海艦隊的老巢,紅海軍上了岸,那個戰鬥力,杠杠的呀。

8、不允許保不死從斯大林格勒撤退。

保不死帶著第六集團軍跑了,高加索的怎麼辦?第六集全死了,也不能讓南方集團全死呀。

9、沒有儘力儘快研究出核彈。

核彈的研製和生產是非常消耗國力的。假設德國人的研製效率和美國相當(事實上因為不斷被轟炸,根本不可能),整個研製過程中花費了25億美元,這個成本,德國人根本支付不起。真要這樣花錢,還沒等原子彈出來,前線早就因為後勤問題崩掉了。


最大的錯誤就是兩線作戰,未降伏英國而發動侵蘇戰爭。這個問題在1941年還不見得有多嚴重,但當美國參戰後,不列顛這塊反攻跳板的存在不得不讓德國投入越來越多的兵力和資源,雖然陸軍主要力量在東線,但為西線投入的潛艇、戰機、高炮、海岸防禦工事等生產力資源卻不亞於東線,這在後期嚴重製約了德國的裝甲車輛的生產,制約了東線裝甲部隊的戰鬥力,而裝甲戰力在東線是核心戰力。

除了提防英美反攻,對於英美對蘇聯的大規模援助德國則是無能為力(截擊PQ-17船隊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次)。

有道是雙拳難敵四手,德國在侵蘇戰爭之前的所有行動一直都在竭力避免陷入兩線作戰,侵蘇戰爭至對美宣戰後,卻要同時對付世界上三個一流工業強國,失敗就成必然的了。


戰略錯誤這種東西,一般情況下不是軍隊能夠資格犯下的,而是整個國家的問題。

即使是軍國主義、下克上蔚然成風的法西斯日本,其海陸軍內鬥導致的戰略不連貫也是因為這個國家把軍隊給慣壞了。

德國,而不是德軍,在二戰中犯下的最大戰略錯誤就是沒有貫徹一戰時的總體戰方針,跟法國一樣(雖然看上去兩國的情況很不同),犯了畏懼、逃避總體戰的錯誤,沒能及時地動員全部國力:

Industrial Mobilisation for World War II: A German Comparison

上面的數字配合「德國本土、佔領區與僕從國在1941年侵蘇開始時的工業能力總和高於蘇聯」的事實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有些英雄史觀的二戰歷史作品(對,說的就是你,死limey李德哈特),總是不停強調希特勒是多麼白痴,那麼晚才啟用我們天才又人道的建築師阿爾伯特 施佩爾閣下,以至於德國的軍備生產巔峰到其前景已不看好的1943-1944年才達到巔峰。

(此君類似的論調還有「希特勒你為什麼不聽曼施坦因的?」、「希特勒你為什麼不聽古德里安的?」、「希特勒你為什麼不聽博勞希契的?」、「希特勒你為什麼不聽隆美爾的?」、「希特勒你為什麼不聽哈爾德的?」、「希特勒你為什麼不聽默德爾的?」,等等。)

其實事實應該是:德國統治階級的種族主義維--穩需求導致了他們不能、也不願意在戰局還順利時冒著被國內中小資產階級戳脊梁骨和工人士兵鬧革命(在歐洲農民可擔當不了革命主力,一戰末的革命——所謂「背後一刀」就是德國水兵先搞出來的)的危險,實施會給國民帶來較大痛苦的體制全面轉軌。


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的雞血打得太過頭,造成佔領區政策白痴到家,結果佔領區消耗兵力過多,榨取工業能力和資源的效率極端底下,白白浪費了閃擊戰所帶來的前期動員優勢和工業能力優勢。


打下最初的幾個國家之後,沒有穩住陣腳,好好的改善一下自己的國內經濟狀況,來個大革新……

本來就是為了緩解自身內部經濟崩潰的戰爭,結果一打收不住手了

國內既得利益太強,小鬍子也架不住


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定不能開上帝視角,以後世的既定結果去評價當時的決策。比如說,在1941年末,全世界的海軍高官都奉行巨艦大炮,去指責日軍沒有炸毀美軍航母犯下了巨大錯誤是不負責任的。42年6月的中途島,把你換成南雲在雷換彈的問題上不一定比人家做的好,天知道美國的俯轟和魚雷機因為失誤卻打出來一個完美的時間差!

話題回到德國,你不能事後諸葛亮的說「最大的錯誤就是進攻蘇聯」。 首先蘇布和德社黨作為極左和極右政權,意識形態不可調和,而且進攻蘇聯向東方爭取生存空間是希特勒/納粹的國家基本方針,人家當初就是靠反共上台的。回到1941年初,兩個領土接壤的,具備擴張性的,集權獨裁的工業化國家是不可能保持和平

我認為德三的幾個本應該可以避免的錯誤如下:

1,戰略錯誤:兩線開戰 1941年夏

是的,我剛剛說了打蘇聯不能算錯,但是你不解決英國問題就開戰實在不應該。即使41年初的情報分析顯示蘇聯弱不禁風,德軍有可能快速的解決蘇聯。蘇聯這麼大的戰略空間,工業潛力,戰爭動員潛力,萬一閃電戰失敗了怎麼辦,新生產的戰鬥機是派到東線還是放法國防空? 如果英國拿下來,何須浪費巨大的資源修建大西洋壁壘?即使蘇聯正在進行大規模軍備升級,大清洗的後遺症在慢慢減弱,也應該解決英國這個後顧之憂。(文末探討40年6月後德三解決英國的可能性)

2,戰術錯誤:地中海控制權 1940年夏

針對英國問題,德意沒有掌握地中海的海空權直接導致了北非作戰的失敗。考慮到義大利在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優勢和海軍軍力優勢,被英國單方面吊打只能怒其不爭。但德國沒有嘗試讓自己「從不敢編隊,只會偷商船」的水面艦艇,和優勢空軍與義大利聯合,奪取地中海控制權可以算作一個戰術失策。此外,沒有拿下直布羅陀地區,遺留一個馬爾他島導致難以控制地中海 ,再導致難以攻下蘇伊士運河,再導致失去了在北非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機會

3,戰略錯誤:西班牙的中立?1939年之後

如果聯合了西班牙,進攻英屬直布羅陀將易如反掌。地中海的局面將會大大有利於德意。的確,善於左右逢源的佛朗哥是聰明人,不會因為意識形態的接近和「擁立之功」而加入軸心國。他擔心英國強大的海軍會攻擊西班牙,而德意解決不了英國的話也無法對西班牙提供任何實際幫助。但是根據我的知識,德國並沒有去努力拉攏西班牙?歡迎大神討論一下,在開戰之後,尤其是40年德,西接壤之後,西班牙入軸心國的可能性。如果有現實的可操作性,沒有拉西班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

4,戰略錯誤:不重視北非戰場 1941年3月後

自從41年3月起,到兩年後的火炬行動,隆美爾在非洲得到的支援十分有限。非洲根本不在希特勒的原定戰爭計劃中,派兵支援義大利的唯一目的僅僅是為了幫助盟友穩住瀕臨崩潰的戰線。現實層面上受限於地中海海空權的丟失,德意的補給線脆弱的低效。

在30年代便探明的中東石油區(彼時大部為英法殖民地)似乎沒有引起希特勒的興趣,然而該地區的儲油量遠遠超過了被他視為瑰寶的普羅耶士蒂與巴庫油田。伊拉克與伊朗在政治上極其親德,前者甚至短暫的參與軸心國陣營(1941年5月),後者在41年九月遭到美英入侵。如果隆美爾可以跨過蘇伊士運河,便可以切斷英國與中東殖民地的絕大部分海路聯繫,從而土,伊兩個國家導向軸心國幾乎板上釘釘。可以從當地獲得補給的非洲軍團也會發揮出極限的戰鬥力,從伊朗出發攻入印度也不是天方夜譚。

1-4 小結

正因為西班牙不入軸心+無法進攻直布羅陀+無法掌握地中海(馬爾他)控制權+拿不下蘇伊士運河這幾件互為因果的事件,隆美爾在缺兵少將,缺糧少彈,缺葯少油的情況下推進到阿拉曼便早已超過戰鬥極限,英國始終可以在地中海暢通無阻,補給著奧金萊克,維維爾,蒙哥馬利們,同時保持著對中東與印度的控制,也保留了除英吉利海峽之外進行戰爭最好的資本。

5,戰略錯誤:不進行戰時經濟總動員,1936年

希特勒與德三總參謀部在戰前有著非常明確的戰略目標,那就是「向東方(蘇聯)爭取生存空間」。蘇德戰爭將是納粹的決戰,也是最後一場戰爭。既然已經把蘇聯定為終極敵人,考慮到對方的戰略空間和工業潛力,寄希望於閃電戰是極其幼稚的,靠針對歐洲國家設計的戰術不可能打敗蘇聯。

希特勒作為一戰老兵,深深的體會到了總體戰下生活受迫的國民不再支持國家的後果,為了避免再次後院起火,他在戰時給雅利安裔國民絕對的高福利,生怕降低他們的生活質量,也使得德國軍工遲遲沒有全力運轉。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希特勒才開始經濟總動員,1943年在飛機,火炮,坦克產量三個指標上納粹和蘇聯(不算外援)基本持平!沒錯,在1943年,這是整個二戰德國工業產能的巔峰!如果希特勒可以36年多少削減一些國民福利,39年開戰後進行經濟總動員,蘇德戰場上的國防軍將會有怎樣的戰鬥力!

6,戰術錯誤:敦刻爾克 1940年6月

敦克爾克的錯誤無需多言,30萬本該走進戰俘營的英國遠征軍幸運的回到了祖國。成為兩年後英軍反攻大陸的主力,考慮到44年6月二戰大局已定,而之前德國也沒有成功登陸英國。在敦克爾克即使圍剿了英軍似乎在宏觀戰略上影響不大,很難相信丘吉爾會因為三十萬人質與希特勒媾和、但是軍事角度上來說,這是一個後患無窮的戰術失誤

7,戰略錯誤:對蘇戰爭勝利前便施行種族清洗

(待續)


最大的遺憾(錯誤)是沒有及時地開發出原子彈,納粹是有這個實力和機遇的,不過因為海森堡弄錯了計算,加上納粹科學家們和領導人對此將信將疑(與之對比,美國是科學界極力推薦,政府全力支持),才徹底斷送了這個可以反盤的籌碼。

一旦納粹率先開發出了原子彈,那麼無論之前遭到多大的常規損失,都有重新再來的可能。在以一敵二與美蘇兩大國的龐大規模戰爭中能夠取勝或者逼迫對方和談,這幾乎也是唯一的可能了。

然而歷史終究沒有假設。

強調一點,我是堅決反對納粹制度的!這個答案只是從上帝視角提出的一種可能。


幫助義大利人攻打希臘……

1.二戰前的希臘和德國具有傳統友好關係(希臘的近代第一個國王就是德國人),原本可以妥妥的走西班牙弗朗哥的路線,結果因為墨索里尼的貪婪,讓德國多了一塊原來根本不需要的戰場,後來,希共游擊隊和南斯拉夫游擊隊南北配合,造成了德佔巴爾幹地區的徹底糜爛。

2.德軍由於在克里特島的空降作戰遭受巨大損失,從此放棄以傘兵作為主要突擊手段作戰方式,反而繼續了戰果寥寥的對英空襲計劃,埋下了日後德國兩線作戰的巨大隱患。

3.最災難性的影響:入侵希臘耗時5周,巴巴羅薩計劃被迫從預定的5月15日推遲至6月22日,使得德軍在夏秋季節的有效進攻天數減少了一個多月,讓蘇德戰場的僵持成為了可能,並最終導致了德軍在東線的潰敗。


德國戰略失誤一:沒有解決大英帝國之前就入侵蘇聯。從馬後炮的視角看德國必須在徹底解決蘇聯的威脅之前解決大英帝國,或者解決大英帝國之前解決蘇聯,才有可能贏得二戰。這裡的解決不是指軍事佔領,是指包括軍事威脅、外交勾兌在內的各種手段使敵國或者潛在敵對國家不威脅德國。

希特勒急於進攻蘇聯有兩點原因:

第一點是蘇聯不斷侵吞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威脅了德國和羅馬尼亞之間的石油運輸線的安全,而德國需要至少一百萬的軍隊才能確保漫長的石油運輸線不被蘇聯在戰爭初期切斷,對於德國來說這很不切實際。

第二點是德國的生存空間不足,這也是德國發動一戰和二戰的原因之一或者說根本原因。德國要想成為世界性的強國就必須有足夠的領土作為生存空間,二戰的失敗標誌著德國為了成為世界帝國最後一次努力的失敗,從此德國只能是二流強國。而遼闊的東歐平原可以提供這樣的生存空間給德國,烏克蘭的糧食、頓涅茨的煤炭、高加索的石油都是德國需要的戰略資源。

解決掉蘇聯就解決了最後一個可以在陸地上威脅德國的陸權強國,同時獲得了蘇聯的戰略物資,那麼對於在二戰中德國至少是不敗的。至於意識形態的矛盾那都是狗屁。

現在的問題是德國在英美的不斷開拓新戰場威脅德國側翼的情況下,很難擊敗蘇聯,那麼要想擊敗蘇聯就先要解決英國,如果英國媾和了即使美國想插手歐洲事物,影響力也非常有限。很難想像沒有不列顛這個跳板,美國敢於發動橫跨大西洋的十字軍東征。

雖然義大利是個渣到爆的盟友,但是在英國堅決不媾和的情況下德國必須同他結盟。如果沒有義大利德國在地中海地區是完全無能為力的,義大利提供了地中海戰略的海空基地和海軍,這是任何一個其他國家都提供不了的。既然要在入侵蘇聯之前解決英國,我認為倒不一定非要入侵英倫三島。可以在1941年9月之後先突擊直布羅陀和馬爾他島,之後加強北非的作戰力量,在1到2個月內拿下埃及、中東,封鎖地中海,確保軸心國整個側翼的安全。如果英國還不肯跟德國媾和,那就就同伊朗結盟(二戰中伊朗更親近納粹)直撲大英帝國統治核心印度,讓印度獨立。在進行北非中東戰略的時候還要保留一百個師、兩百萬的人在蘇德邊境,防止蘇聯入侵。如果這個時候英國還是不肯媾和,那就加強在美國的影響,想辦法讓美國實行紅色帝國計劃入侵加拿大。總之一個原則沒有解決英國問題之前絕對不能入侵蘇聯。以我個人對斯大林的了解,他是暴君但不是戰爭狂人,他會把蘇聯的力量發揮到最大,為蘇聯爭取到儘可能多的利益,但不會主動入侵德國這樣的陸權強國,尤其是在冬季戰爭中蘇軍表現糟糕的情況下,他不斷的西擴主要還是防止德國的入侵,增加自己的縱深。當然作為一個嗅覺敏銳的獨裁者,一旦德國受困法國或者英國,他也可能趁機入侵德國獲取更大的利益,但是在法國戰敗德國獨霸歐洲大陸的情況下,我認為斯大林不會跟德國硬碰硬而是向南發展。

德國戰略失誤二:蘇德戰爭爆發後一定要全國動員,並且把可以調動的力量全部投入進去。不要抱著一年結束戰爭的幻想,也不要指望幾次決定性的戰役就能瓦解蘇聯。雖然進行全國總動員和經濟戰爭化有可能重蹈一戰德國失敗的覆轍,但是不進行總動員就想擊敗充分動員的蘇聯無異於痴人說夢。斯大林手上的蘇聯已經不是當年的沙俄,在蘇德爆發前蘇聯的工業產值是世界第二歐洲第一,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軍隊和裝甲力量。巴巴羅薩作戰前,蘇德坦克力量對比是23000:5000,而德國用於巴巴羅薩的坦克只有3300,裝甲力量的對比竟然有懸殊的7:1;蘇德的軍隊人數對比是500萬:300萬,我沒有把法西斯僕從國的軍隊算進去,不是我有偏見,在戰鬥民族面前他們都是渣渣。無論作戰軍人的數量上還是技術裝備的數量上德國都處於劣勢。德國的士兵非常優秀,但在戰鬥民族狂暴步兵面前也就是平手。德國的優勢只有軍官團、士官團。

從上帝視角來看德國要麼是情報部門嚴重失職,要麼就是德國總參謀部過高的估計了優秀軍官和士官在戰爭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大清洗對蘇軍的消極作用,否則他們不會得出冬季之前結束戰爭的結論。也可能他們認為蘇聯還是以前的俄國只要打進去蘇聯這個巨人就會崩潰,可事實卻與他們的推測相反,蘇聯並沒有崩潰,斯大林還是可以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物資去投入到這場戰爭中去。

英國和蘇聯任何一方站在德國這邊或者被德國擊潰,那麼即使美國加入二戰也沒可能戰勝德國。二戰的美軍不是現在的美軍,在海灣戰爭之前美國陸軍從來沒有像拿破崙的共和國步兵、希特勒的國防軍或者斯大林的紅軍那樣獨霸天下。他的作戰水平和技巧甚至不如被德國打的抱頭鼠竄的英軍。指望沒有英國或者蘇聯的情況下干涉歐洲大陸是沒有可能的。

如果問的問題是英國在二戰中最大的錯誤是什麼,我認為是為什麼不跟德國媾和呢。德國給英國開出的條件只是不錯的。如果英國同德國媾和只要歸還一戰德國被佔領的殖民地就可以了,這點殖民地也就非洲的一些荒地和太平洋上的幾個破島,加起來的分量還不如埃及,而大英帝國可以保留,要說損失也就是大英帝國主導的世界秩序過渡為德國主導的世界新體系。看看二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的分崩離析,印度獨立後女皇變成了女王,不僅如此,英國還失去了世界的領袖地位,美國成為新的世界領導,英國則同德國一樣淪落成二流強國,似乎打贏二戰比同德國和解損失的多得多。

德國戰略失誤三:這是個悖論所以放在最後說。最開始蘇聯各族人民是歡迎德軍的,因為當年多國部隊干涉蘇聯的時候德國的軍紀是最好的,不僅自己不侵擾蘇聯人民,還阻止其他資本主義干涉軍的暴行。如果在巴巴羅薩作戰中德軍能保持這樣的軍紀,不侮辱傷害佔領區的蘇聯人。相比斯大林這個殺人魔王和暴君,似乎接收國家社會主義的領導更好一些。也就是說納粹如果不是納粹的話他就可以贏得戰爭,可是如果納粹不是納粹的話他還會發動戰爭嗎?如果納粹不是納粹的話還能獲得人民對於全面戰爭的支持嗎?


德軍在二戰中犯下的最大戰略錯誤是在未做好全面戰爭的準備下開戰。開戰之後,又犯了幾個重大錯誤。

首先,即使在敦刻爾克放走了英軍,也不應該放棄進攻英國的計劃,更不應該在受到一兩次轟炸後就去轟炸倫敦,而是應該將空軍的目標放在清除英吉利海峽對岸,以當時的德國空軍實力,憑藉在法國南部的機場,至多兩個星期就可以達成此目標,然後,德軍的裝甲集團就可以像渡河一樣渡過去,德軍可以在幾周之內徹底佔領英國,英國政府只能帶著英國王室流亡到海外殖民地去。這樣一來,如果美國再想參戰,就從跨海峽作戰變成跨大西洋作戰了,以當時美國的國力根本不可能實現,美國很可能會考慮與德國媾和,畢竟德裔是美國的第二大族群。

其次,在進攻蘇聯時,德軍犯了更大的錯誤:完全不了解對手。開戰之前,德國以為蘇軍只有幾十個師,一口就能吃掉,等到打起來才發現蘇軍有上百個師,德國人吃得從嘴到胃都疼,又打了兩年以後,發現蘇軍變成了四百多個師。德軍既想佔領莫斯科(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又想佔領高加索(那裡有石油油田),還想佔領列寧格勒(那裡集中了蘇聯精密機械的精華),如果德軍只針對一個目標,以德軍的實力是完全沒問題的,但同時針對三個目標,就力不從心了,等到蘇聯人把兵力一集中,每條防線的縱深都達到了幾百公里,德軍的機械化部隊根本沖不過去,於是只好僵持在那裡,不斷承受著蘇聯人的打擊。

德國的後勤部門在開戰前從來就沒接到過要準備冬裝的命令,可是就算德國能通過閃電戰打敗蘇軍並佔領蘇聯全境,德軍至少要在蘇聯渡過1941年的冬天,部隊只靠夏裝是無論如何不行的,哪怕僅僅是營區巡邏。

等到西線盟軍開始登陸反擊,德軍的失敗就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如果沒有嚴寒,蘇聯能否打贏納粹德國? - 灌水樓主的回答

之前對類似問題有過回答,另外也贊同Lee General的回答,應當先通過間接路線(攻略中東)解決英夷以後再說幹掉大毛的問題。

如果要排序,二戰德國最大的戰略失誤應當如下排序

1、不應當選擇希特勒和他的仇猶主義,其實相比於英法以及俄國,德國傳統上是不那麼仇猶的,很多日耳曼化的猶太人在德國還可以身居高位(這也是德國猶太人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因為很多德國人把一戰的失敗歸咎為國內的「背叛」,最後導致選擇仇猶的道路上了。仇猶讓納粹德國失去了道義不說,也白白損失了幾百萬可以利用的人力資源,要知道相比於猶太人的錢,猶太人的人力財富其實要大的多。而且選擇了希特勒這種極端民族主義乃至種族主義的道路,與其他民族進行一場「爭奪生存空間」的血腥戰爭也就難免了,德國人選擇了希特勒,就意味著選擇了與全世界的戰爭。

2、第二條和第一條聯繫滿緊密的,就是沒有投入到原子彈的研發之中(偏偏物理學家中大把的猶太人),德國要選擇作戰,以德國的地緣,兩線作戰是早晚的事情。那麼以德國的國力,要想在這種棋局中取勝,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就必須搶先獲得原子彈,把有限戰爭變成無限戰爭,才有機會取勝。如果說希特勒是索隆的話,原子彈就是他的魔戒,結果他和索隆一樣失去了自己的魔戒,他還不如索隆的地方在於人家至少還知道魔戒的作用,而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需要的魔戒是啥。

3、第三條就是應當和英法宣戰以後就立刻總動員並全力動員婦女。沒有總動員讓德國的戰爭機器與戰爭規模根本不匹配,結果到43年開始總動員的時候,所有戰爭轉折點都過了。沒有動員婦女的結果就是一半的勞動力幾乎被閑置了,真是浪費到家的蠢行。要知道連國力近乎開掛的美國都在不遺餘力的動員婦女。

4、第四位的就是Lee General所言的應當先通過間接路線(攻略中東)解決英夷,獲得中東石油的難度其實遠低於獲得高加索石油的難度,希特勒沒有拿破崙的天才與想像力。

==============================================================================

跟戰星的討論很有趣,把一些觀點的論述整理一下和合併在答案里吧

其實猶太人一直是德國重要的人力資源,一戰中猶太人對第二帝國出力尤多,只是戰後德國人不肯正式威廉老二愚蠢的戰略選擇帶來的災難,反倒把問題歸結為共產黨和猶太人的背叛(共產黨就是猶太人發明的,也是猶太人參與最多,所以二者在很多時候被普通腦殘德國人視為一體),這最終滋生了極端邪惡的納粹黨和希特勒,這個是德國人和德國文化最大的失敗,不但從正義性的角度完敗,也導致巨大人力資源的損失(因為歷史上長期排猶的作用,歐洲猶太人主要集中在精英行業,人力資源潛力巨大)。

從復盤的角度,德國製造原子彈的難度是不小,但沒有大到不可能。而且造原子彈核平倫敦、紐約和莫斯科是德國取勝唯一的機會。這個是我主要觀念。其實這個觀點也不是我發明的,之前很多YY小說也都是這麼設定的,比如說《祖國》、《高堡奇人》等(其實這個設定本身還是很合理的)。

和原子彈同樣重要的大戰略決策中,希特勒拒絕實施總動員(一直拖到43年庫爾斯克戰敗以後才不得不同意),拒絕動員婦女,是非常腦殘的兩大決策。這也是德國空有比蘇聯龐大多的資源,卻在消耗戰對轟中被蘇聯打成渣的根源。

那麼在大戰略下復盤各戰線的小戰略,依然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取巧的地方,比如說法國戰役是現實世界中切實發生最取巧的一幕(希特勒閃擊成功其實才是小概率事件)。隆美爾在北非開掛也是非常取巧的(其實也是小概率事件),阿拉曼打敗才是大概率事件(取勝機會不大)。但是隆美爾在北非最終失敗的根源還是在希特勒對北非在戰場不重視,把重心放在的了東線。其實41年初隆美爾以少勝多,大敗英軍,直取托布魯克的時候雷德爾就提出加大在北非的投入,攻略埃及和中東地區,並認為這樣對英國的打擊比進攻英國本土更大。我認為雷德爾這個建議還是很有見地的,也非常符合英國人一貫喜歡的「間接路線」戰略。但是希特勒見不及此,還是把重心放在對蘇作戰上。尤其是克里特戰役以後英國在東地中海岌岌可危,如果繼續發動對馬爾他的攻勢,完全可以斬斷英國在地中海機動的航路(同時也保證了對隆美爾的不及)。但是希特勒一門心思放在對蘇作戰上面,拒絕再增加資源在地中海。其實是殊為遺憾的選擇。

如果是為了獲得石油,在當時局面看,加大地中海戰線的投入帶來的機會成本的性價比遠大於進攻蘇聯奪去高加索,可惜希特勒見不及此。


責任感太強。

身為資本主義陣營一哥,總是想把歷史使命(滅蘇聯)一肩挑,對手下兩個小弟(英法)太心慈手軟。

正確的姿勢應該是:徹底把法國融進德國,不滅了英國絕不出兵蘇聯。

二戰的本質可以概括成這樣:

資本主義世界深感蘇聯的威脅太大,所以一直致力於消滅蘇聯。誰來做呢?自然是戰力最強同時最靠近蘇聯的德國啦。類比一下,可以想像成A家四兄弟,三個人提供裝備支持大哥修鍊實力,好去幹掉B家。

所以戰前英法一直支持德國擴軍,所謂的慕尼黑陰謀就是這樣來的了。

德國強大起來之後,英法的戰略目標顯然是高牆壁壘擋住德國西進之路,把德國逼向東方。

在德國的眼中,相當於大哥雖然收了不少裝備,實力也有了,但是一說去打B家,家裡三個小弟全說「我就不去了吧,大哥你自己就可以搞定啦」云云。換了誰一聽這話都會勃然大怒的,所以德國自然選擇先收拾了自家三個小弟。

小弟法國閃電脆敗之後迅速投降,巴黎連抵抗都懶的搞了,兵不血刃就被佔領。就是因為都是自家人,打個毛,小弟從此跟大哥混了就是。

輪到另一個小弟英國之後,這貨居然拒不投降。英國人貫徹了一貫的「誰強就拖誰後退」的原則,本著我不舒服別人也別想好過的態度,硬是把大哥德國搞得沒辦法。

無奈之下德國終於出兵蘇聯,一番激戰之後不敵,一身豪華裝備眼看就要落入敵手。這時候為了保存革命的火種,在西線大開綠燈,放英美諾曼底登陸。英美這時候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火速登場接收遺產。

這也解釋了為何德國明明毫無希望,依然抵抗到柏林保衛戰,就是為了給自家小弟們爭取時間。即使如此,大量的德國科技人員和物資也落入蘇聯手中。

另一方面,為了震懾蘇聯,美國在必勝的情況下依然投出原子彈。

日本被炸之後,日本當然根德國一個想法,與其便宜蘇聯,不如投降給美國。再加上原子彈這一督促,也就投降了。

總結的話,從結果來說,是資本主義世界的一次巨大失敗,蘇聯從戰前的只能局促於一地,發展到戰後佔據半個歐洲。這都是因為資本主義世界內部分贓不均,互扯後腿的結果。

好在科技終於發展出了原子彈,沒有讓蘇聯進一步擴張,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謝邀

富勒說:當直接進攻英國的計劃(不列顛空戰以及海獅計劃)破產後,德國仍然有尋找一條間接路線的機會,比如從非洲進攻,當然拿破崙說,改變一條行動路線需要的是天才,而德國選擇進攻蘇聯,不是改變了行動路線,而是把整條路線拋棄了


最大的錯誤是沒和知乎上的鍵盤俠商量下該怎麼打這場戰爭。


推薦一個遊戲:

《文明5》

戰役 蒙古的崛起

(需要選擇聖人或天神難度)

玩了之後你就會明白以下幾個問題:

1,為什麼日本沒有在918事件後收手專心經營東北。

2,為什麼德國沒有在閃擊法國之後收手專心經營歐洲。

3,為什麼中國人常說「胡虜無百年之運」?


第三帝國一開始就該干蘇聯。

當初英法的綏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把第三帝國的戰火引向另一個實行紅色恐怖的龐然大物--蘇聯,西歐普遍抱著想看狗咬狗的心態。其實德蘇之戰是在計算內的,只是英法沒想到擦槍走火先傷了自己。

開個腦洞,如果法國退還德國一戰賠款,安撫德國脆弱而敏感的民族自尊心。西歐諸國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同時各國大力煽動德蘇仇恨。德意志為了給自己的犁尋找空間,爭取英法援助,避免兩線作戰,選擇向東全力一擊。

硝煙過後,兩個邪惡專制的國家同歸於盡。

按照這個劇本,人類歷史不知將改寫成何等模樣?

若是如此,西方國家對希特勒和第三帝國的歷史評價,肯定要比現在好得多得多。


希特勒在二戰中的錯誤,上面所有的人都認為是軍事戰略失誤

這是很狹隘的。

實際上,希特勒在二戰中的錯誤,首先是政治性質的錯誤。

地理決定經濟,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決定軍事。

而希特勒迷戀軍事上的勝利。

導致了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的戰爭基本面

有了認知發生上的偏差

從認知發生的偏差,又導致了技術操作上的失誤。

先挖坑。


在蘇德戰爭期間,多次發生軍隊和總參與希特勒(國家決策層)意見不一致的情況。

軍隊似乎認為軍人的天職就是打勝仗,而政治問題是留給政治家解決的。

以古德里安為代表的許多前線指揮官在戰略決策中很少考慮到整體戰略以及政治上的影響,從而違背了一些希特勒的戰略布局。

現在沒法說誰對誰錯,只能說多次的決策矛盾浪費了很多戰略資源。


發動二戰。


推薦閱讀:

希特勒是人才嗎?
希特勒靠民主選舉上台,為啥民主制度沒制約主希特勒,反而希特勒最後獨裁了?
除了屠殺猶太人,希特勒還做過那些惡?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沒有進攻瑞士?
為什麼德國註定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TAG: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戰爭策略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