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沒有一種在保證中央控制的前提下軍隊戰鬥力不下降的軍事制度嗎?

尚武國家軍隊容易失控如羅馬禁衛軍把持帝位和漢唐軍閥藩鎮,而宋明吸取教訓以文統武卻又造成戰鬥力下降最後被異族滅,有沒有破解方法?


沒有。帝國太大,通信不暢,是個瞎子握槍的死局:自己拿肯定打不準,給別人肯定出問題。

有人說秦軍什麼的,人家那叫不願意回來再讓你統治階級折騰了,寧願走胡走越也不回來賣命了。要打你自己釋放死囚打吧。

槍不自己拿,肯定不聽話。

至於質子留京什麼的,還不是等於自己拿~亂調遣你,你敢不聽么。催促進軍吃大虧,比比皆是。

征匈奴雖然等於是劉徹握著,不過人家那是機關槍,運氣好掃中了。成本非常高,沒有好爺爺好爸爸幹不了。

歷史上敢把軍隊交接的皇帝,還能做多久基本靠人品了。

所以只要卧榻之側沒有他人鼾睡,帝國就傾向於息事寧人,皆因沒事不想作大死。


基本不可能,這是一個死循環。。。。

古代將軍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古代識字率普遍較低,底層軍士,基層軍官只認得將軍,軍隊體系被上層控制控制,順理成章的就擁兵自重了。如果還能自己搞到軍械糧草,換了我是將軍我也會造反,最差也要是割據一方。畢竟槍杆子里出政權嘛。

如果是以文役武呢。以現代社會的軍隊體系,這種說法是對的。現代是有軍校的啊,懂軍事、有覺悟、有信仰的一抓一大把。但題主說的是古代,古代文人有幾個知道怎麼打仗的呢?官員履歷上有一句「知兵事」就有可能要去邊郡當太守,腦子有水才去看兵書呢。再加上大部分知識分子的共通毛病,知道的越多,心眼就越多。公款巡查啦,修一下衙門彰顯一下朝廷的氣度啦,剋扣一下軍餉啦。這麼一來軍隊能有戰鬥力才怪。

就算是題主想出了萬全的辦法,穿越過去實行。但你架不住封建社會是家天下撒。隨便出兩個皇帝心頭興起一下,略做修改。你還還不能說人家不對。還不是照樣要玩蛋。


文官控制軍政是現代政治。但宋明缺少了總參謀部負責專業軍事指揮,總政治部負責思想指導控制,更沒有總後勤部提高後勤保障總裝備部裝備升級換代。


八旗

評論里有朋友說八旗早都爛了,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題主的問題是保證中央控制,軍對戰鬥力不下降,而

衰退

從順治、康熙年間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現追求享受、戰鬥意志衰退的傾向。在前線指揮戰鬥的親王、郡王和貝勒們"逗留觀望。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機"。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八旗官兵數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沖的作風已不復存在。

乾隆中期以後,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階級生活日益奢靡,龐大的官僚機構愈加腐敗。那些貴族上層已形成頹風難挽的局面。到了清代末葉,那些八旗子弟已完全成為寄生蟲。發展到販賣人口,當賣軍中的盔甲器械。大量正身旗人下降為佃戶,甚至淪為流民、痞棍和無賴。

清末,在京城裡出現的這些狀況確實是有的,而且不佔少數,但是在京郊或是地方駐軍八旗,還是挺淳樸的,我們在《京郊的滿族》里依稀可以看到當時的八旗狀況。

清末,八旗軍逐漸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1799年清軍在鎮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一度把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鬥就被迫撤軍回京。[7]

民國成立之後旗人特權被廢除,失去了經濟來源又不會生產勞動的旗人多窮困潦倒甚至男盜女娼。

滅亡

清末,八旗軍早已經軍政久弛、歲以為常了,暮氣沉沉,軍隊不堪一擊。民主革命爆發,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在剩下的八旗軍有部分改練成新軍,部分重編納入袁世凱或投降。至此八旗稱號消亡,淡出歷史。

所以我認為,八旗的衰退與滅亡,是由內而外的原因導致的,與八旗軍事制度的關係不是很大,同時也並沒有大規模的,比如八旗把持帝位或者造成八旗藩鎮割據這樣的情況。


□□部曲制,

□□秦。

驪山刑徒不是秦人。秦朝廷一句話,說改軍隊就該軍隊。戰鬥力還不弱,打陳勝的起義軍一點問題都沒有,打諸侯聯軍一樣沒問題。

□□漢 (漢承秦制)。

衛青、霍去病都是臨戰才接觸軍隊的。他倆的戰術雖然吊,但漢軍的戰鬥力才是保證!

□□秦漢的部曲制沒有被歷代沿襲有著許多原因,與題無關,就不多說了。

但曲部制使得漢朝軍事穩定及強大400是事實(漢朝是中國唯一一個即使在朝代末年都軍事強大的朝代,東漢末年因為朝廷下放兵權才使中央失去軍事權力)。

□□當然,不止部曲制。明朝做的也很好。


前幾天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結論是只有科技進步能破解。

歷史上每一種制度都有弊病,這個弊病隨著時代發展逐漸顯露,而下一朝的君主思考前代得失提出新的辦法,最後制度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僵化。雖然有個別例外,但總體趨勢就是這樣的。軍權想讓君權放心,只有在通訊、交通技術上進行革新。

我大概的設想是保障軍隊戰鬥力,那就是要中央給人給錢給糧,而且不防範將領。比如如果交通跟上去了,宋代所謂「強幹弱枝」就不是很要緊了。

若北方有事,當地守軍趕緊給中央發電報說明情況。然後大軍今天晚上從開封上火車,明天就到遂城了。

這個設想好像有點膚淺,就是個大概的意思。

看有答案提到民國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民國有權力先天不足的問題,這個不是中央控制和地方勢力的問題。


到民國都沒有解決將領擁兵自重的問題,直到聽黨指揮口號的提出


需要中央遠強於地方 比較成功的就是朱元璋時代的藩王制度 但隨著時間流逝也未必保險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正合以奇勝,允許將領包養私兵作為奇兵,國有民兵作為正兵,這是黃帝時代就有的辦法了


現代國家和企業也一樣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情況

就別說管理模式、通訊技術、平均文化水平都很低下的古代了。


沒有,北宋中後期就是這毛病,中央控制軍隊,將領沒有什麼自主權。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靠陣圖怎麼打勝仗。

岳飛講兵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必須要給將領足夠的自主權,軍隊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軍隊實力最強的時候,是中晚唐的節度使們存在時。

河北藩鎮常常能以一鎮之力抵抗中央,朔方軍以及西北地區的一些邊將多次擊敗吐蕃。這些在國家統一時反而不易做到,究其原因,小團隊更能發揮個人的作用,讓戰鬥力發揮到最大!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交通不便,中央不能有效的掌控前線的態勢,如果中央不願意下放權利,就會導致軍隊不能適應當時當地的態勢。如果要讓軍隊有一定的自主權,就必須下放一部分權利。


這個問題解決不了,而且到現代也沒有解決。題主別不信,美國將來恐怕就會栽在軍隊做大的問題上。現在看著沒問題,那是因為現在總體還是昇平之世,沒有正經打什麼仗。

僱傭兵能打不可靠,徵召兵可靠不能打,這個問題永遠解決不了


你有一所市值一千萬的公司,你交給董事會打理,自己跑去體驗人生了。

十年後,公司市值一百億,這公司還屬於你嗎?


聽黨指揮,而不是聽某個將領。


宋朝戰鬥力弱是客觀的,但是否是以文統武造成的呢。

別朝開國都協開國之勇,開疆拓土,宋統一過程的武功自然不能否定,但雍熙北伐亦不能勝,又是為什麼呢?那時「無恢復之君」或」無恢復之臣「的問題還沒有南宋那麼嚴重,北伐中雖有內鬥,也不能算是以文制武的問題,說白了軍事自身方面的問題是相當關鍵的。明朝也是以文治武,但朱棣的北伐就屢屢建功,與趙光義形成鮮明對比,戰爭的勝負與否,無疑與個人的戰略和統御能力有關。

事實上對戰北方少數民族一直是中國的大難題,即使是武功蓋世的漢祖唐宗也有白登之圍,渭橋之盟。更不用說和平日久的年代,軍隊腐化,不堪一戰也是常有的事。

僅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


可以研究一下秦軍。


有。皇帝領軍。但是統帥皇帝可遇不可求。


推薦閱讀:

多少人認為洪承疇,袁崇煥等人是大漢奸?
官紳不納糧只是明朝的制度還是說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明朝有海禁,為什麼《大明王朝1566》中還有向西洋賣絲綢的情節呢?
為什麼明朝就有的火器到了滿清卻沒有什麼發展呢?
明朝中後期皇帝無能,政治黑暗,為什麼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

TAG:明朝 | 歷史 | 軍事 | 宋朝 | 唐朝李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