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慎碰到不會寫的字怎麼辦?

書上在解釋「通假」的時候,常常說古人用字比今人隨便,想寫某個字,一時忘了怎麼寫,就代以另一同音的字,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就習非成是了。這樣會不會太隨便了點。。。


書上在解釋「通假」的時候,常常說古人用字比今人隨便,想寫某個字,一時忘了怎麼寫,就代以另一同音的字,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就習非成是了。

你的書上說錯了,這是「以今律古」(拿今天的用字規範去衡量不同時代的古人的不同用字習慣)。

拿「不亦說乎」舉例,在《論語》寫成的時代,我們假設有以下三種可能的情況:

  1. 表示「開心」含義的字還沒有形成用字共識,所以孔子弟子們就用了讀音最接近的「說」字。後來人們改換偏旁,造了它的後起本字「悅」。
  2. 那時候人們已經開始使用「悅」「說」等字來表達「開心」的含義了,只是還沒有形成社會規範,那麼用任何一個字在當時看來都是合理的。
  3. 那時候人們確實已經開始廣泛地使用「悅」來表達「開心」的含義了,而孔子的弟子們忘了這個字的寫法,寫成了「說」。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說是古人寫了「別字」。

「通用」是本有其字(或存在許多字),但未形成統一規範用字,其中不同於現代規範的字,視為該規範字的「通」字。

「假借」是本無其字(或本字棄之不用),只能假借形義無關的他字來表達。

「通用」和「假借」的劃分也是跟隨時代發展變化的。表示書頁含義的字本來是用「葉」字表示的,用葉子一片一片的特性引申出書頁的概念。後來民間俗用本義為頭顱的「頁」字來表示書頁含義,在當時來講是一種「假借」用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字的不斷使用,「頁」「葉」逐漸通用。到了今天,「頁」成了表達書頁含義的規範標準用字,而「葉」就相應地成為了「通」字。

是是非非……如果總是拿規範字去評斷古人的用字,那古人真的沒幾個「是」,都是「非」了。


針對問題:

許慎是東漢人,東漢已經使用隸書了,但說文分析的是小篆(重文甚至是更早的字形)形體,也就是已經過去了的文字(古文字),所以許慎的分析可能更多的是有沒有見到過這個字形的問題而不是會不會寫的問題;

其次:

問題和描述貌似不是一回事兒,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什麼關聯,許慎分析字形是試圖通過字形分析求得字形的本義或構意(構造意圖),應該來說,更多的屬於造字法的研究或者是漢字形義研究;而描述舉的「通假」的例子,可能更多的是用字法的範疇,兩者有差異。通假字的產生可能涉及經學小學和文獻學的很多方面,甚至可能涉及民俗和社會生活方面,確實不能一概而論。

第三:

我想知道一下,是哪本書這麼說的?


這個問題收藏了許久,一直沒有來回答,今天勉強嘗試為題主和許多不了解文字學的朋友稍稍科普一下。才疏學淺,謬誤甚多,還望指正。

————————————(還是分隔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問題:許慎碰到不會寫的字怎麼辦?

問題描述則大致是高中語文教學對於通假的描述。

問題和描述放在一起有一些混亂,我們可以分為兩個問題。

1.許慎碰到不會寫的字怎麼辦?

我不知道題主是怎麼知道許慎的,姑且從百科搬運一下,以使大家稍微了解:

許慎(約58~約147年),字叔重,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說文解字》乃其傾畢生心血之作,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的巨著,許慎也因此被後人稱為「字聖」,其學術被稱為「許學」。

許慎編纂了中國語言學史上的不朽經典《說文解字》,他作為文字學家和經學大師,功底是無比深厚的,相信一般不會遇上不會寫字的情況。即使對於某些偏門知識有所疏漏,必定也在編寫《說文解字》的過程中加以研究和完善,所以在他自己的年代裡,在當時的文字範圍內,相信許慎不會有不認識的字了。

2問題描述:古人寫字如此隨便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假借」和「通假」

話題還是要回到許慎,在許慎《說文解字》中,對於文字的形成與構造,有了嚴密而系統的解釋,這就是「六書」理論。「六書」這個詞最早可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可知六書是當時教授貴族子弟的科目,但是並不知道具體內容。到了東漢,學者們開始列舉出」六書「的具體內容。其時眾說紛紜,而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詳盡地列舉了」六書「的涵義,得到了後世的公認: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可能有人看不懂,解釋一下:」六書「即六種造字方法,第一種是指事,即通過具體物形或者添加符號來直接表示抽象意義。例如上下,在甲骨文中寫作

在一划的上下加上橫線,指示上和」下「這一抽象概念。這就是指事。第二是象形,象形字很容易理解就不解釋了。第三是形聲,形聲字也是今天使用最為廣泛的字,簡單來說就是由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字,例如江河,分別由形旁氵和聲旁」工「」可「構成,形旁一般給字義劃定範圍,如江河均是與水有關,聲旁與聲音有關,當然如今」工「與」江「聽起來並不相似,這個涉及到語音演變的問題,茲不贅述。第四是會意,就是利用組合圖形或者文字來構造字形,如信字,金文是人+口,表示言語真實之義。第五是轉注,關於轉注到底是什麼意思,一直是文字學爭論很大的一個問題,就不多敘述了。

最後就是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通俗地來理解,就是在文字發展的早期,一些音節在語言中有聲音,有確定的含義,卻還沒有造出記錄它的書寫符號。那麼,這個時候,人們沒有創造新字,而是根據其讀音,在已有的漢字中選擇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來記錄這一個音義結合的音響符號。比如豆,在甲骨文中寫作這樣

表示一種盛裝食品的容器。後來在農業的發展下,人們的語言中出現了豆麥之義的dou,於是便借用「豆」字來表示此意。

還比如虛詞,最早造字的時候,很多虛詞都沒有,多為假借實詞的字,如「其」字,甲骨文寫作

意思是簸箕。後來假借來做虛詞「其」的書寫符號。

這就是造字法中的「假借」(當然戴震提出「四體二用」之說,即前四種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為造字法,而後兩種轉注和假借是為用字法,謂其未創造新字形之故也)也就是「本無其字」的假借

————————————(小小的分隔)

那麼假借這種造字方式造成了什麼後果呢?我們知道,在上古時期,漢字較少,但是同時新詞不斷增加,所以一些字被大量假借,再加上其本身的意義引申,造成了很多一詞多義的現象。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文化發展和造字的完善,人民新造出一些字來表示原本字的含義和引申義,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閱讀古籍的時候發現書上用的字與今天不同,好像是別字一般,這就是古今字」。

通俗來講,古今字有兩個來源,一者是假借造字,一者是字義引申。

古今字如莫與暮,其與箕,孰與熟,大與太,說與悅等等,我們在古籍上看到當用後面這個字的時候都用的是前面的那個字。古今字有三種情況,一是今字承擔了古字的本意。例如莫與暮,莫原本就是天色晚的意思,後來假借做無定代詞,於是人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造了個」暮「代表他的本義。暮是今字,莫是古字,暮字承擔了原本莫字的本義,而莫字假借之後承擔引申義。二是今字承擔了承擔了古字的假借義。如采與彩,采字本義是採摘,(」捋取也,從木從爪「《說文解字》),但是色彩的彩沒有字來表示,於是就假借采字(」抑或采色不足視於目歟?「《孟子·梁惠王上》)。後來人們又為」色彩「一義新造了一個彩字,於是就形成了這一對古今字。以上兩種是由於假借造成的古今字。第三是今字承擔了古字的引申義。如昏字,原本是表示日色暗淡,後來引申表示混亂(」昏於小利,惑於嗜欲「《呂氏春秋·誣徒》)又引申為結婚(「男女有昏,生死相釁」《漢書·晁錯傳》)這些引申義容易混淆,為了加以區別就造了」惛「」婚「等字。

以上就是假借與古今字的概念,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假借字,古今字與通假字被簡單地統稱為」通假字「教授給學生,一者當時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素養不高,二者只是為了幫助理解古代漢語,快速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學會分清,古籍中有一些所謂的」通假字「乃是古今字,並不是古人寫別字,而是我們以今律古了。

那麼下面再來講講通假的問題。

—————————————(再分一下)

這裡的」通假「,不同於前面六書中的」假借「,假借是無本字的假借,屬於造字代詞的問題。而這裡說的通假,則是指語言中的某個詞,已經有用以記錄的漢字元號,但是在實際書寫中沒有使用這個本字,而是借用了同音的字,比如最有名的就是《史記·項羽本紀》:」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當寫作「早」卻寫了「蚤」,原本的字稱為「本字」或者「正字」,借用的字稱為「通假字」或者「借字」。清人王引之在《經義述聞》里寫到:「經典古字,聲近而通,往往本字見存,而古本則不用本字,而用同聲之字。」清楚地說明了通假的本義。

那麼是否像題主說的那樣隨便呢?需要強調的是,通假並不像今人別字一般。別字錯字,往往是今天人們的臨時行為,而通假字,在最初的使用之後,哪些借字可以代哪些本字是一種有意的仿效,擁有了一定的社會約束力和規範性,事實上,這一點在如今我們做學問時,判斷古籍中是否通假也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判別古籍中的通假字,第一要嚴格推敲二字在古音上是否同音或者音近,第二還必須找到通假的另外例證。也就是說,這個通假字,不僅在這本古籍中存在,在其他地方也有如此用法,否則,這個結論是很難站住腳的。

舉一個粗淺的例子,比如我們在網路上發言,當最早有人由於輸入法或者網站敏感詞的原因,將「我肏」打作「卧槽」以後,「卧槽」這種代字就具備了一定的模仿性和規範性,一方面因為它能夠很好地表達語氣,另一方面大部分人都在使用,所以輸入「卧槽」來表達「我肏」的含義就成為了合理而普遍的。那麼打「卧槽」是什麼目的的?對於很多人而言,即使輸入法會自動更正出正確選項,他們也會故意打作「卧槽」——當然,不僅是這個詞,也有很多別的詞存在故意打錯的現象,這是為了表示一種融入特定的網路話語環境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對群體的模仿和尋求認同。放在古代也一樣,當最早的經典出現了通假現象時,一味尊經擬古的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模仿現象,會有意識地效仿這種通假,所以通假字成為了常見而規範的現象,而並非大家隨便寫別字的行為。

至於最早使用通假的那個人,鄭玄是這麼說的:「其始書之也,倉促無其字,或以音類假借比方為止,趣於近之而已。」最早使用通假字的人,多為上古之時,文字不明,教化蒙昧,實在不應苛責。至於之後歷史上的通假字,則多是模仿為之,而非隨意胡寫。至於題主所看之書的描述,主要是為了增強趣味性罷了。

——————————————

參考書目:《古代漢語》王力主編 中華書局

《古代漢語》 俞理明 雷漢卿主編 四川大學出版社

《音韻學教程》第四版 唐作藩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很慚愧,傳播了一點微小的知識)


第一。。。許慎功底深厚,當時的經學大師馬融都說五經的研究沒能超過他。他後面擔任的是五經博士。小學功底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許慎寫說文並非一日之功。幾乎花了三十年時間定稿。

第三。。。他寫的說文是給朝廷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滿朝廷的人都盯著他,他不會,也不敢說這字不會寫。

第四。。。他創作說文並不是閉門造車,比如有些字不清楚,有爭議就會拎出來。他是古文經學家,更關注傳承文獻上的考證。


許慎老先生應該有究竟圓滿的智慧,相信沒有不認識的字。


把好些個不同的字因歷史原因簡化歸併為一個字,教育部說作為老師你該教學生這是通假字。

然後現在的孩子們只知道通假字了。

漢字(隸楷)經過了2000年的發展,字型變更,細分,到最後被粗暴整合。現在的正規簡體字型檔里沒有的那些字型都成了通假字。

以上


個人的腦洞吐槽,勿當真:編字典是把知道的字整理一下。不會寫的字要知道不會寫,也就是說,當時這個字是有的,且是固定的,一時半會沒想起來,從哪看到這個字去哪找,或者問問別的同事。如果他寫錯了而以為自己寫對了……由於他是編字典的,而且當時可能沒有其他字典,或沒定下來這個字怎麼寫……於是字典編完之後他就是對的,其他意見會隨著歷史長河中查字典的書生們一起統一的。呵呵噠。


推薦閱讀:

AI漢語翻譯後應該讀作英文「唉兒」還是拼音「啊咦」?
有哪些漢字表示「玉」?
「糾結」用英語怎麼說?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方言島?
哪個作家的文章辭藻華麗、多用成語?

TAG:漢字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文字 | 古文字古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