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蘇聯的閃電戰和大縱深如果都練到極致,誰會勝出?

感覺限於時代背景和硬體條件,閃電戰和大縱深都只被發揮了一半的實力。

如果雙方均發揮到極致,誰能贏呢?


閃電戰好比懷中抱妹殺 兩條細細的胳膊強勢插入敵軍防禦體系 如果敵軍反應遲緩(39波軍)或反擊不當(41蘇軍)那可能造成一個薄皮大陷的包圍圈(基輔)。但如果敵軍判斷了你的突擊方向,可以堅固防禦(庫爾斯克)後反突擊;也可以重組被擊潰但未被消滅的部隊和預備隊打斷你的兩條細胳膊。也就是風險大,回報有可能極大。

大縱深好比觸手play,全方面,多角度同時進攻,讓敵人一瀉千里,造成癱瘓的效果。敵軍那怕有預備隊也不知道該去哪裡。難點在於戰略欺騙,因為這樣需要大規模的部隊調動,一旦成功欺騙對手(巴格拉季昂),在二戰的條件下是無解的。

蘇軍鬼畜觸手play

德軍多重懷中抱妹殺


大縱深是閃電戰的威力加強版,優勢不言而喻!

閃電戰的核心是通過以裝甲部隊為核心的快速部隊對敵人防線完成縱深突破,並摧毀佔據敵軍處於二、三線核心樞紐、指揮部、交通要點,從而使敵軍一線部隊陷入癱瘓的戰術手段。其關鍵在於兩點:1、德軍步兵素質具有較強的攻堅能力,能為裝甲部隊打開突破缺口;2、早期德國空軍的近接空中支援能力以及偵查情報能力。

但這些優點實際上掩蓋了閃電戰的不足:

1、相比由大量機動能力匱乏的步兵組成的慢速部隊,作為突破核心的裝甲部隊組成的快速部隊只佔很小的比例,這就使得裝甲部隊在承擔突破主力的同時,也需要作為第一道防線背後的機動預備隊來使用,特別是越往戰爭後期發展,後者的任務比例就越加傾斜,裝甲部隊的大量消耗使得德軍在後期已經很難組織起像樣的突破攻勢。其實早在法國戰役之後就已經有德軍將領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奈何這個把汽車視為圖騰的國家卻怎都沒辦法生產出足夠的汽車來滿足步兵摩托化的需求。

2、空中優勢的依賴使得德軍對炮兵提速的輕視,後者根本無法跟上部隊的推進速度,德軍甚至沒有足夠數量的履帶、半履帶中/重型牽引車輛去牽引火炮,更別說自走火炮這種高級貨呢。因此一旦失去空中優勢,德軍的突破能力就大打折扣了。東線基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磨死的,而西線除了阿登剛好碰上歐洲廣泛地區惡劣天氣外,基本都是英美空軍的天下。

-----------------------------------------分割線-----------------------------------------

至於大縱深也沒有解決閃電戰的弊端,而且蘇聯人想出來的解決之道也不怎高明,例如:步兵的機動能力不足,那就讓他們爬到坦克上面跟著一起突擊;步兵的攻堅能力不夠強,那就集結更多的兵力和火炮去砸出一個來;蘇軍本來就不缺坦克車輛,因而自走火炮當然就不在話下了……

而在執行層級及目標深遠程度上來說,大縱深也確實比閃電戰更上一個檔次,上百公里的縱深突破已經達到戰略層級水平了,顯然不是德軍那種戰術層級的可比。但如此大縱深的突破依靠的是極其龐大的人力和資源保障,在一次長距離的突擊過後,負責執行的突擊部隊往往就已經損耗到難以在該次戰役中再次投入戰場的程度。因此基本就是一波流的打法,純粹靠量來取勝。

-----------------------------------------分割線-----------------------------------------

英美的打法則相對顯得更「高明」些,特別是美軍,在他看來但凡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步兵需要跟上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那麼就配置更多的汽車和裝甲車輛,讓其實現摩托化甚至機械化;

步兵的突破能力不強,那就塞更多的加強單位上去,從坦克營到炮兵營甚至驅逐艦,現已加入美軍步兵師豪華套餐;

至於空優和空中支援就更不在話下了,而且像蘇德那樣拿單發或者雙發的對地攻擊機都已經是小意思了,人家美帝是直接拿4發重型轟炸機來犁地的!

不過英美真正最強大的地方在於把快慢速部隊以及不同軍種都緊密地聯繫起來,這實際依託的是條令式的指揮體系以及深入到連級以下的無線電通訊系統,前者是自西非戰役後才一步步地實戰總結出來的,而後者則是美國強大工業能力的完美體現!(德軍通訊靠的是有線電話,而蘇軍甚至還在用旗號和燈光……)


如果回到1930年代,那麼閃電戰和大縱深突擊思想的根本就是兩個東西。

從目的來說,他們都是為了解決一戰那種陣地戰局面而提出的;

然而從手段來說,德國人希望用速度來避免戰線的形成,而蘇聯人從一開始就是打算死磕縱深陣地的!所以,在蘇聯,大縱深一開始被叫做:突破口戰術!

因為解決途徑不一樣,所以戰術組織和武器設計的思路一開始就走向了兩個方向:

以古德里安的理解,為進行快速突破,進攻發起必須隱蔽快速,在敵人有意識組織防禦前,不做炮火準備直撲目標,快速打垮前沿快速突擊指揮核心和交通樞紐,從而瓦解戰術組織的可能,他的目標是在敵人動員起來以前解決戰鬥,這是對德國在一戰西線失敗的反思。

這種思路需要的是高機動性,同時具備足夠壓制火力的裝甲車輛,機動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德國的目標坦克就是用於突擊的三號和用於伴隨和火力支援的四號,而沒有重型坦克的地位,而同期英國、法國、蘇聯都有重型坦克,不是德國人沒能力搞重型坦克,是思路不同;德國人對西線的反思是成功的,法國戰役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縱深和規模有限西線,一次有效的縱深突襲就可以摧毀一直軍隊,只要速度夠快就不會像1914年那樣雙方向大西洋海岸賽跑最後誰都沒贏只好停下來挖戰壕。1940年,只兩次突擊法國就完了,連深度動員都來不及。可是,如果馬奇諾防線再完善一點,如果戴高樂的反擊更堅決,爭取到了形成縱深防禦的時間那又會怎麼樣呢?西線是沒機會假設了,然而這個問題在1942年出現的時候,德國人該怎麼辦呢?

說回蘇聯,作為草原文明的繼承者,縱深突擊對這個國家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可是鐵絲網+戰壕+機關槍的組合讓他們的騎兵吃足了苦頭。蘇聯人更關心的是怎麼為他們的突擊兵團打開前進通道,他們設想的進攻場景是這樣的:

1. 通過密集組織的火炮對選定區域集中進行火力打擊,然後使用重型坦克強行突破陣地;

2. 第二波戰力配合撕開突破口;

3. 龐大的第三波突擊主機從突破口湧入,直撲敵人後方的指揮中樞、交通樞紐,不斷擴大效果最終將整個可以達到的縱深里的敵人打垮!關於這個機動力量的選擇上,蘇聯人出現了分歧,老一輩更信任騎兵,以圖哈切夫斯基為代表的新一代則把希望寄托在了快速坦克身上,所以才有了BT7以及其最終進化體T34,然而,圖哈被清洗,布瓊尼笑到最後,於是我們看到了1941年那一次次的騎兵反擊,最終,戰爭教育了蘇聯人,曾經圖哈手下的團長朱可夫終於把突破口戰術發揚光大!登峰造極的十次打擊讓西方人目瞪口呆,這代表著大縱深突擊戰術走向了成熟,完全打出了20年前設想的結果。

那麼閃電戰再發展下去會怎麼樣呢?以我的理解,1942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已經徹底證明沒有強大攻堅能力的閃電戰是沒有辦法在廣袤的東線贏得勝利的;於是德軍也開始了重型化,到了庫爾斯克,南北兩翼都是重型戰車打頭陣進行突破,只可惜戰時轉型太困難,無論是物質準備還是人員思想都無法適應這種變化,最終,更懂得大縱深作戰的蘇聯人贏得了戰爭,題主想知道的答案,歷史已經回答了。


戰略是根據自己及對手實際情況制定的,也不可能脫離實際對比優劣……


我覺得兩者是一樣的。不過兩國的國力和資源差距,決定了德國玩不起大縱深。


閃電戰理論僅僅是戰術層面,而大縱深作戰理論是戰略層面的,從內因層面解釋表示如果將它作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方針是絕對行不通的,雖然在一些方面有相似處,但是閃電戰說穿了是打一個時間差,在對手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攻,使他無法形成防線,而大縱深作戰主要針對是前重後輕的大寬面的防線,縱深攻擊防線後部薄弱處。如果再考慮後勤問題還有坦克的設計思路(大致說德軍的坦克是底盤車型適應火炮 蘇軍是火炮車型適應底盤)德軍的坦克可能越發展 路越窄,蘇軍的坦克種類多但是部件通用而且生產力開掛,坦克裝甲車數量會持續上升,而德軍可能越打越少,所以蘇軍可能會贏


謝邀

先說一點啊,大縱深作戰理論,這是一種進攻學說,不是很多人以為的「縱深防禦」

不要混淆

二戰中哪一部分是呢?可能是十次打擊

所以說不存在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理論對抗的問題。

至於說兩者誰比較強

我提兩件事

1:1940年德軍用一個月滅了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陸軍

2:二戰過後乃至今天,蘇俄軍隊一直都在模仿閃電戰的理論,學的還不錯,就是一直沒學到家。


推薦閱讀:

為什麼紐倫堡審判只審判德國將領殺害平民的罪行,不審判美國和蘇聯將領?
斯大林格勒戰役有多慘烈?
為什麼德軍重坦營比蘇軍團還大?
在契約精神方面,俄羅斯(蘇聯)有哪些趣事?
為什麼同樣是魔鬼,斯大林落得個好下場,希特勒卻被萬世唾棄?

TAG:歷史 | 蘇聯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蘇德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