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人紛紛轉向新媒體,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今天在刺蝟公社上看到一篇文章「權力的轉移:優秀新聞人紛紛轉會今日頭條」,這真的已經成為一種大勢了嘛?知友們怎麼看待?附上原文鏈接:權力的轉移:優秀新聞人紛紛轉會今日頭條


自己整理,可以作為一點參考

公眾賬號:一條

主編:徐滬生

背景:曾任《外灘畫報》執行主編

有廣告,淘公號顯示粉絲數:1000萬

有廣告,淘公號顯示非頭條報價:105000元

公眾賬號:咪蒙

主編:馬凌

背景:原南方都市報深圳站記者。

淘公號顯示粉絲數:107萬

淘公號顯示非頭條報價:155100元

公眾賬號:秦朔朋友圈

主編:秦朔

背景:《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

公眾賬號:吳曉波頻道

主編:吳曉波

背景:財經作家

淘公號顯示粉絲數:130萬

淘公號顯示非頭條報價:100000元

公眾賬號:羅輯思維

主編:羅振宇

背景:歷任CCTV:《商務電視》、《經濟與法》、《對話》製片人。

公眾賬號:混子曰、年糕媽媽、編程貓

投資人:張泉靈

背景:,2000年,張泉靈任新版《東方時空》總主持人及《人物周刊》《焦點訪談》《新聞會客廳》欄目主持人

公眾賬號:六神磊磊讀金庸

主編:王曉磊

背景:新華社重慶分社記者

淘公號顯示粉絲數:38萬頭條

淘公號顯示頭條報價:104000元

公眾賬號:占豪

主編:占豪

背景:《大博弈 中國之危與機》、《黃金遊戲》、《貨幣戰爭背景 中國經濟與應對方略》作者。

淘公號顯示粉絲數:84萬

淘公號顯示非頭條報價:20000元

公眾賬號:衣錦夜行的燕公子

主編:龔燕

背景:暢銷書作家,著有《迎男而上》《戀愛口語》

公眾賬號:石榴婆報告

主編:石榴婆

背景:《新聞晨報》國際版編輯

淘公號顯示粉絲數:61萬

淘公號顯示非頭條報價:125000元

公眾賬號:玩車教授

主編:姚俊峰 

背景:IT168網站編輯部,2004年加入IT世界網,歷任編輯、主編、總監、總經理等職位

淘公號顯示粉絲數:300萬

淘公號顯示頭條:100000元

淘公號顯示非頭條報價:77000元

公眾賬號:霧滿攔江

主編:崔金生

背景:《企業紅寶書》、《總裁韋小寶》、《像青蛙一樣思考》、《職場動物進化手冊》、《大商圈·資本巨鱷》作者。

公眾賬號:連岳

主編:連岳

背景: 原《南方周末》記者,現為專欄作家。先後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城市畫報》、《第一財經日報》、《外灘畫報》、《上海壹周》等媒體開設專欄。出版作品有《來去自由》、《我是雞湯》。

公眾號:牛彈琴

主編:劉洪

背景:新華社《環球》雜誌副總編輯

搜狐網總編輯陳朝華

背景:原南方都市報報系總經理,南都周刊及南都娛樂周刊出品人

愛奇藝出任首席信息官鄭蔚

背景:原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副總監、《開心辭典》製片人

好奇心日報創始人伊險峰

背景:《第一財經周刊》總編輯

新榜創始人徐達內,

背景:《金融時報》FT中文網專欄作家。曾就職於《文匯報》、《東方早報》。

文章《傳統媒體記者:我們只有做公眾號這一條出路嗎》中寫到:我所在的雜誌社有感於紙媒的衰退,想做個新聞類App,做來做去沒有人滿意,同事們互相挑刺,激得其中一個同事把App和雜誌發過的稿子重新編輯,發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現在,這個號成為百萬大號,這個同事也早已獨立,創下的效益應該超過了整個公司。

老兵不死,甚至不會凋零。


新媒體時代,媒體人的危和機|媒媒噠學習趴

媒媒噠想做一場線下沙龍,主題就叫做:《新媒體時代來了,媒體人的危和機》。

主題可能有點聳人聽聞,但是身在傳媒行業,這幾年的的確確見到太多這樣那樣的變革:

報紙雜誌 VS 網路媒體

網路媒體 VS 移動新媒體

廣播電台 VS 網路FM

電視媒體 VS 視頻網站、直播

顯而易見,這些「令人回味的經典媒體」和「風頭正勁的刺頭新媒體」正處在激烈的磨合、對抗之中,結局將會怎樣?相信傳媒從業人士個個心知肚明,但又舉棋不定。

即便是被稱為新媒體的微信公眾平台、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他們也免不了戰戰兢兢,誰知道有沒有新新媒體出現,一舉把自己顛覆呢。

媒媒噠希望做什麼呢?

媒媒噠,是專註媒體人的社群+新媒體。媒媒噠不會只做宏觀的事情,我們希望精準的關心組成媒體行業的每一份子:

編輯 記者 編導 主播 攝影

KOL 新媒體人等。

如果說媒體行業偉大,那就是他們的偉大。所以,他們的每一次選題報道,包括採訪、稿子。媒體人的每次成長,如何起標題,如何配圖,如何收尾等,甚至如何像渾水那樣調查一個企業?我們希望搭建一個平台,讓媒體人來研究這些事。。。如果能為中國甚至世界傳媒領域的發展做一點點貢獻,那就更欣慰了。

乾脆來一次線下party吧,我們有幸邀請到幾位上海地區資深媒體人士,讓他們給我們媒體人做做「行業分析」、「職場規劃」吧。

同時,作為媒媒噠創始發起人,我也將分享媒媒噠會做什麼,具體怎麼做,為誰而做。

活動主題:新媒體時代,媒體人的危和機

活動時間:2017年4月15日 14:00-17:00

活動地址:上海靜安區陝西北路278號金鷹國際購物中心9樓 方糖小鎮

分享嘉賓:

趙宏民:媒媒噠創始發起人
周春雷:原資深媒體人、新榜營銷總經理

連清川:一道自媒體 創始人

桂斌:開始吧新媒體副總裁
胡狼主:人民網上海創新中心主任、騎士會總幹事
。。。
神秘環節

著裝要求:男士帥帥噠,女士美美噠。

報名費用:

媒體人、記者、新媒體人免費參加

其他人群須支付66元/人

即便你不來,活動現場的乾貨也會本微信公眾號發布,別錯過哦

主辦方:媒媒噠

協辦方:方糖小鎮、開始眾籌、上海牛邦

支持單位/媒體:新榜、人民網上海、鴕鳥電台、一道自媒體、一鳴網、優談TOP、智慧運動場

溫馨提示:

本次活動地址在古馳專賣店的樓上,從此處電梯上樓。附近全是奢侈品品牌,活動結束可以去要逛逛,帶夠人民幣 即可。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門票,媒體人在支付頁面使用優惠碼:meitiren,即可免費購買,非媒體朋友請完成支付。

閱讀原文


時代大趨勢決定的。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採訪苗煒的稿子(註:苗煒是《三聯生活周刊》的副主編,最近加入了拇指英雄),他在訪談中說,覺得「再不走就晚了」、「但凡有點生存縫隙,我也許就不會離開」,他希望能乘著自己還能轉變的時候,去學習互聯網。

傳統媒體的確能鍛煉人,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平台競爭激烈。大眾對優質內容是渴求的,但目前傳統媒體的渠道能力太局限了,失去平台的力量也是必然結果。

至於這篇文章說的權利的轉移,個人認為不是很準確,應該叫權利的平衡。傳統媒體代表的優質內容在以前擁有了過大的渠道、平台權,這對渠道和平台來說反而是一種閉塞,這也導致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反應較慢、轉型困難。在移動互聯網的今天,信息分發的權力與內容生產的權力出現了兩級分化的趨勢,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市場會讓它們再次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附上苗煒的口述文章:

苗煒 | 「但凡有點生存縫隙,我也許就不會離開」


在新媒體興起之後,傳統媒體的受眾和廣告收入一直在下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也是新聞行業這幾年一直在探索的方向,然而媒體融合的艱難不止是存在中國的傳統媒體,國外的傳統媒體轉型同樣還沒有找到新型的突破口,默多克停辦《The Daily》也就印證了這一點。

在傳統媒體的生存困局中,媒體人向新媒體轉移是必然的趨勢,然而,大家大可不必感嘆「新聞的消亡」,消亡的只是傳統媒體形式,做內容的媒體人依然存在,而且會在新媒體中找到更好的傳播渠道。

不管是去了發展得如日中天、擁有兩三億用戶的今日頭條,還是去了依託大基數QQ、微信用戶的騰訊新聞,或者是自組團隊做起自媒體,這都是新媒體時代的正常選擇。


如果傳統媒體人把每天勾心鬥角的經歷多放在內容擴展上就不會這麼慘。如果依舊在勾心鬥角,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一個樣。


紙媒的確勢微,但不會死。國外也有媒介融合,不見報刊雜誌絕跡。

互聯網對傳統媒體的衝擊實在很大,大量在原來領域優秀的人都跳槽到新媒體,或許只是後者因為給了他們與實力相匹配的薪資、尊重和職業成就感。

前幾天路過書攤兒,好多老到蘇聯時代的泛黃的書,依然等著被人買走。

有的領域真的走的很快,短短几年,現在不談互聯網新媒體好像都不敢說自己是傳媒人;

有的領域卻一直保持幾千年不被撼動的真理原則:靠才華和真本事的人,換個水塘,他們還是他們。


紙媒衰微是事實,然而記者是要養家糊口的

從紙媒轉型新媒體是不錯的出路,而且做過紙媒意味著新聞基本功是紮實的。

紙媒或許會死,但新聞不會死,媒體人也不會死。


我個人覺得傳統媒體人轉向新媒體是個好現象,這說明傳統媒體也是可以與時俱進的,所以轉向並不是代表他們不再做傳統媒體了,只不過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去了解新媒體。就好像說,你現在會用手機去看書,但是這不代表著你不再會去看紙質版的書了是吧。而且我覺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是相互查缺補漏的關係,兩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自微博走紅之後,就開始形成碎片化的理念了,那時,我們對這個詞是貶責有加的。由於它更多的指的是時間的碎片化,讓我們能夠在碎片化的時間裡能夠毫無限制地閱讀更多資訊。

  但是,時至今日,筆者發現,碎片化其實曾經完整淪落成了貶義詞,由於它曾經不只僅是時間的碎片化,更是內容的碎片化。

  微博就不用講了,140字包容不了太多內容。微信公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根本上一切的公號傳播的內容都是碎片化的,或者說紊亂的,在傳統媒體時期,即使是一本雜誌,我們常常也會有各種專題,但新媒體根本上是這裡寫一點,那裡抄一點,大多是「讀者」式內容。

  而它的危害顯然是,很難構成有效的學問體系,他們只能一個學問點一個學問點的散亂地去影響讀者,很多時分以至連「面」都難以構成。

  並 且,時間的碎片化也曾經成為了一個偽命題,人們固然是把大量碎片化時間都用在了閱讀新媒體內容上,但同時同等於把大量時間,包含一切碎片化時間都用在了新 媒體閱讀上。並且,在以往,我們也有碎片化時間,但那時,我們可能會應用這些碎片化時間去閱讀一些能夠構成我們系統性學問體系的內容,比方看一本書,哪怕 是一本電子書。

  是的,新媒體大量擠佔了我們的閱讀空間,使得我們將進一步遠離書本,遠離成系統性的學問體系,由於我們在新媒體閱讀上破費了大量的精神,曾經騰不出時間來學習,來承受系統性的文化熏陶了。

  分開學校生活後,這種危害將更為明顯。你能夠問問周邊的人,自分開學校後,你有多久沒有完整閱讀一整本書了?

E都市財經網


早就過了談新媒體色變的年頭了,有點腦子或者實力的公司都知道那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並運用之,你還要糾結傳統媒體或者新媒體?


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傳統媒體有的做內容的經驗與能力,新媒體有便民的傳播渠道與技術,兩者的結合加速會讓民眾獲取有效信息更加便利。

所以變化的只是技術與渠道,新聞的內容始終是競爭的本質。

就像從報紙廣播轉移到電視,從pc端轉移到移動端。

說不定將來又出現了另一個渠道取代pc移動,屆時此時的新媒體都會成為傳統媒體


推薦閱讀:

這兩個問題的核心是一樣的嗎?為什麼它們所得到的回答會有那麼大的差距?
如何看待咪蒙的文章《逼死所有的醫生,我們就得救了嗎?》?
如何看,咪蒙的文章獲得一大票網友贊同,但卻遭到不少文學圈人的反對和諷刺?
新媒體、產品運營類推廣類的實用書籍有哪些推薦?

TAG:媒體 | 新媒體 | 傳統媒體 | 媒體從業者 | 傳統媒體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