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有這麼多版本,我們該信哪一部?

聖經有這麼多版本,而且由於其龐大的體系,每個版本之間都多多少少有歧義存在,造成很多不同的信仰上的分歧,比如常見的十字架,天主教的聖經里說十字架是處死耶穌的刑具,但有的版本中又說耶穌是被定死在一根木頭柱子上,而且交代的很清楚,是只有一個豎著的木柱,不是交叉的十字;還有天主教中說聖母瑪利亞是卒世童貞,而有的聖經里提到,耶穌在人間是有別的兄弟姐妹的(血緣關係的),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到底應該信哪種呢?如果可以,請勿抖機靈,請嚴肅回答,感激不盡。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挺大的哦。

我編輯、引用一些資料,各位肢體(知友)參考看看吧。

一、聖經的神聖起源

 任何宗教的權威性都取決於它的起源。究竟那種宗教講的是真理?如果起源純粹是人類本身,我們何必還要給予關注呢?因為任何人,任何群體的看法都不比別人或別的群體更具有權威性,儘管其看法可能更合乎邏輯,或源於一個更合理的根基。它們仍然是人類思想的產物,不具有絕對真實性。人類世界的主要宗教始創於書面文字。佛教是基於釋迦牟尼學說。釋迦牟尼本人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數世紀以後,他的信徒們才把他尊奉為神。印度教起源於公元前1500年的古吠陀教,經過婆羅門教的演繹,成為公元前2世紀的早期印度教,尊奉毗瑟孥和濕婆二神。儒教起源於中國的道德哲學,由孔子在公元前5世紀整理並系統化。孔子本人在公元1世紀成為儒教尊奉的神。穆斯林教的情形有所不同。它起源於公元8世紀穆罕默德執筆的書面教義,且與基督教的想法有明顯的聯繫,而基督教早在先於穆哈默德數世紀就存在了。這些廣泛傳播的宗教擁有眾多的信徒,它們都是以人類原始想法為基礎的。儘管後來有來自哲學上的潤色和修改,但還是以人類思想為起源的。

1、基督教 The Christian religion

莫非基督教不是如此么?難道不是因為聖經最初也是由人類編寫而才被接受的嗎?起初,這個看起來是個合理的評論,可是當我們研究聖經里的內容時,我們發現它和上面提到的幾種宗教的始創教義有著完全的不同。事實上,它們是這麼的不同,以至對聖經突出的特點讓我們不禁發問:誰對它們負責,這些教義確實是人類執筆寫的,可是字裡行間流露的思想又是誰的呢?對聖經研究的越多,就越確信在這本書之後一定有不同於人類且比人類更偉大的思想。一個19世紀的學者亨利·羅傑斯在經過這樣的研究之後,得出了一個令人注目的結論,聖經不是一本「人類能寫就寫的,也不是人類想寫就能寫的書。」讓我們仔細研究一下聖經並指出他的獨特之處。我們會發現它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以至使之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不可被人忽視的著作。在我們的探索中,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必須遵守我們必須注意聖經的 作者們關於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啟示說了什麼?我們必須非常留意後來他們如何被別人評價的?現今,人們常常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更為明智的時代,我們懂得更多。」這個常見的錯誤來源於人類對自身判斷的倚賴,我們應找出向這種錯誤的看法質疑的合理而有力的理由。

1、集眾書一體 Many books yet one

聖經作為一本書存在於我們當中。然而實際上是由60 多本書組成的,由40多位不同的作者寫的。它的彙編由公元前1400年的摩西時代到公元1世紀末傳教徒約翰,共經歷了1500年的時間。它的敘述恰恰追溯到人類的起源。它描述了天地之神是一切的造物主,且有創造人類的目的。人類存活下來一直到今日。然後進一步說明將來人類會發生什麼?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本書容納了這麼大的範圍。它的文字不僅是一種哲學預言。它們紮根於人類歷史,描寫的是真實的民族和人民。聖經談到人類的早期生涯,承受了洪水滅頂般的處罰,然後神施恩給一個特別的民族,這個民族是信實的亞布拉罕的後裔,神計劃幫他們逃離埃及人的壓迫並繼承了迦南的土地。它如實地記錄了那個民族的歷史,那些信實的人的生活,他們對神的背棄,神借亞述人和巴比侖人降給他們的處罰,以及他們王國最後的淪陷。在新約上又提到了耶穌基督的來臨,他的傳教徒們關於福音的佈道,最後以公元1世紀基督徒們的早期社區為結尾。可是書中所說的預言一直延續到將來。最超乎尋常的是在1500年之間,聖經始終談的是一個神,神只有一個目的。舊約的早期版本和新約最新的版本都是由同一個觀點和同一個信條結合在一起,所以實際上它們成為同一個啟示。在這個易犯錯誤的人類世界,如何存在這樣一本聖書是我們必須尋求解答的。

2、聖言 The inspired word

所有撰寫和聖經有關書籍的作者,都有一個共識:他們寫的不是他們自己的話,而是神的語錄和思想。

「神對摩西說把這些話記上」這個成為後來寫作人的基調。以色列的先知們都以這樣的口吻宣告說「因此神說」,「神傳話給我主耶穌基督」(它的舊約和我們的一樣,正如我們公元1世紀從約瑟那知道的)承認了信條和先知們的權威性。他在佈道中反覆使用它們,他以後的信徒們也是如此。所以後來出現了這樣的理論:聖經是神傳達給人類的聖言,並非依人類的意願而產生,而是按神的意旨。信徒保羅寫到所有經文都是經過神的呼吸的。對他們來說,神的呼吸就是他獨有的思想和頭腦。

3、聖經真實性的見證 Testimony to Bible truth

有了教會以來的前三百多年中,一個不約而同的看法是新約和舊約同樣都是神的聖言。 約翰?厄克特採用了一個留給人深刻印象的方法來說明這一點。他從早期教會的著名人物的文字中舉例證明,從公元3世紀開始,向前追溯到信徒約翰的時代。這樣,他以奧利金(公元3世紀)開始;迦太基城的主教西普里安(公元3世紀);亞歷山大城的革利免(2世紀末),德爾圖良(2-3世紀),里昂城的主教以雷諾,提阿非羅城的主教安提阿,殉教者查斯丁(2世紀);然後安提阿城的主教依納爵和波利卡普,同在2世紀殉難,最後是公元91年的羅馬的主教革利免。

厄克特以這樣的評論結束他的研究:「所有這些見證的意思是很平白的,內部沒有矛盾,經文只有一個觀點―舊約還是新約―他們就象神的聖旨……對我們的詢問,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這種觀點沒有滋長。聖經不是基督教進化的產物,它是從信徒時代傳下來的。關於信徒如何教授經文沒有別的遺傳下來的證據了。唯一的結論就是新約和舊約都是聖言,沒有別的任何解釋了。傳教徒的子弟們從來也不可能說得如此的有力,異口同聲,除非他們的老師也同樣的有力和異口同聲。

但還有另一點要評說,這些經文的實際作者——信條、詩篇、先知、福音、信徒書、啟示錄—— 一定也都確信他們寫的不是自己的話,而是神的聖言。實際上,他們自己就這樣說,這些經文由一種版本保留了1500年,從摩西到信徒約翰,在世界任何別的文字中都不能找到。

但經文的作者他們自己說出這樣的觀點就顯得很不平常了。人們並不願意把他們的話的權威性,特別是思想歸功於別的人,他們只會急於把所寫的文字歸功於自己,那麼聖經的作者為什麼毫不猶豫地始終懷有這一奇特的態度呢?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在這之後存在一個頭腦指引書中所寫的和所教誨的內容。沒有人可以在這麼多個世紀里始終保持這一對其自己的作品最不平常的態度。

4、人性 Human nature

聖經從頭至尾都對人性有著統一的看法。人類不僅是在數年後註定終有一死的物種,而且在道德上也很軟弱。雖然被賦予了最超凡的智力,理智,良心和意願,他們卻被享樂的慾望所困繞著。他們不斷地面臨著自我放縱,貪婪,以及最重要的自我驕傲的壓力。清楚地知道應該做什麼但又常常辦不到。在聖經上,即便他們知道神的旨意,一般來說,他們還是要依自己的意念行事的。

聖經的見證很有力而且相互一致,對洪水來臨以前的那代人的判處,因為他們「欺騙和施暴」,神宣布「人終日所思想的都是惡的」,用別的話說,人生來有惡的傾向。先知耶利米在公元600年就宣布「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他的結論是「耶和華啊,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人不能定自己的腳步」,換句話說,人類不知對他來說什麼是最有益的,他需要神的指引。基督的話在馬可福音里有所記錄,是整個聖經最為直接了當的。猶太的首領訓斥他的門徒,因為沒能按儀式上吃飯前洗手,從未洗的盆中吃飯」。基督告訴他們真正的污損是「進入他們心中的東西」,然後他宣布了災難性的判處。

「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瀆、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馬可福音 7:16-23)

5、以色列現象 The phenomenon of Israel

以色列民族的歷史具有超凡的特徵,是任何別的國家所沒有的。以色列是唯一一個 究其起源可追溯到一個生活在公元前1800年的希希伯來人-亞伯拉罕,而且對此都有詳實文字記錄的國家。其記錄包含以色列作為中東地區的一個民族直至公元前400年的1400年間的以色列人物地點,他們的勝利和災難。讓我們研究一下這個輝煌的歷史中的幾個具體細節。

首先是公元前1400年這個民族在迦南的突然神話般的出現。以色列人作為具有相當實力的一個群體,離開了埃及,即而,人們就發現12個部落已經聯合成為尊奉一個神的統一體,而且服從同一的律法,就是現在所說的摩西十誡。這是一個非常苛刻的規定。它對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作了限定。它限定了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每周安息日(仍然遵守)三個主要的節日,包括逾越節 (仍然遵守), 帳幕就是唯一的敬拜場所,禮物和祭物的條例,非常具體的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定。十誡已經成為個人義務的簡明總結。但還有很多別的關於潔凈和不潔凈的動物的條例,賠還(包括死刑),包括舉哀時的禁例,都應按某些律法進行。所有的男性都得服從割禮的儀式。(現今仍遵守)這可不是輕鬆的規定而是非常沉重的。它要求履行義務,並要求人們在財富和個人生活便利上作出犧牲,並要求對他們的神始終懷有敬畏的態度,這絕對不是一個發自於個人意志的選擇而遵從的信條:因為它對人的生活限制太多,要求太高,最困難的是讓眾多的人同時在重要的宗教,個人和政治問題上都有同樣的看法。以色列的12個部落到底怎麼樣不約而同地走到同一宗教法則上來的呢?

答案可以在一系列的戲劇性的事件中找出。這些戲劇性的事件都發生在以色列歷史上的特殊的轉折點上。聖經告訴我們以色列是如何通過代表他們神聖權力的神秘啟示而把他們在埃及土地上從奴隸的身份解救出來的,埃及的法老並不想讓他們離開,並讓十次瘟疫降臨到他們頭上。最後終於以他的軍隊在紅海滅亡告終。在這些情形中,以色列的神對埃及的複雜的異教徒制度作出審判,表示他自己就是神―「不存在別的」―並確認以色列人是他的子民。

如果這些重大事件真如出「出埃及記」上說的那樣,我們就能更容易理解以色列人是如何不約而同接受統一法規的,起初是在荒原上,然後在迦南的土地上,為什麼那些虔誠的教徒迄今仍在堅持。但如果沒有這一神聖力量的顯示,以色列作為國家一致地接受摩西十誡是非常難解釋的。

6、不順服的民族 A disobedient people

以色列民族在保存其1400年的歷史綜合記錄上是獨一無二的。在舊約上對事件名稱,日期,重要的政治發展,包括其他中東國家,都有著詳實的記錄。他們和其他書中記錄的關於公元前1800-400年間的情況相吻合。別的國家都沒有一個如此遙遠的記錄。

最突出的是這些歷史記錄―關於法官比如象撒母耳,神,已經超出於普通歷史學家記錄的範圍。因為一致地它對書中人物和整個民族都作了道德上的審判,他們不但記錄了某一國-棄位多少年並且「他在神的注視下作了惡事」,或不太平常「他做了正確的事」。

後來出現的民族的形象是:不斷地放棄對他們神真的敬畏,繼承了對他們異教徒鄰居腐朽的偶像的崇拜,不可避免的非道德。所有先知們的書中都包含關鍵的段落提到以色列未能順服他們的神,並預言了後來對他們的審判,如果他們不能改正的話。這些審判都通過後來接連幾次鄰國的入侵實行了。到這時,這個由掃羅和大衛和所羅門統治的國家分裂成為北部王國,仍採用以色列這個名字,南部王國叫約旦。這兩個分裂以後的國家都沒能尊崇他們真的神。後來,神通過他的先知,首先請求他們從迷途中返回,當他們不予任何理睬時,提醒他們無法避免的降臨的處罰。下面,就是先知們所說的具有代表性的註定的話。

公元740年,以色列人「他們卻不聽從,竟硬著頸項,效法他們列祖,不信服耶和華―他們的神,厭棄他的例律和他與他們列祖所立的約,並勸戒他們的話,隨從虛無的神,自己成為虛妄,效法周圍的外幫人,就是耶和華囑咐他們不可效法的;離棄耶和華―他們神的一切誡命,為自己鑄了兩個牛犢的像,立了亞舍拉(迦南人的一個偶像),敬拜天上的萬象,事奉巴力(迦南人的神),又使他們的兒女經火,用占卜,行法術賣了自己,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他的怒氣。所以耶和華向以色列人大大發怒,從自己面前趕出他們,只剩下猶大一個支派。」(列王紀下 17:13-18)所以亞述人侵佔了這塊土地,攻陷了撒馬利亞,在公元前720年推翻了北部王國。

130年以後,約旦人「眾祭司長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穢耶和華在耶路撒冷分別為聖的殿。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因為愛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從早起來差遣使者去警戒他們。他們卻嘻笑神的使者,藐視他的言語,譏誚他的先知,以致耶和華的憤怒向他的百姓發作,無法可救。」(歷代志下 36:14-16)

因此最後大約在公元前590年巴比侖人來入侵,攻陷了耶路撒冷城,燒毀了他的聖殿,也掠走了有影響的俘虜,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滅亡了。

現在需要回答的問題是:以色列人是如何用直率的語言把自己的背信,墮落記錄下來的呢?再沒有別的國家有這麼詳盡的材料記錄了,即使有這樣的材料存在,他們也將這些非光彩的文字丟到垃圾堆里了,決不會把它們當作國家財富來收藏。 人們都是認為如果以色列的歷史記錄不是真的,這些材料是對猶太人的誹謗。他們又為什麼一直把它保留到今天呢?

7、這些文字材料是如何誕生的? How did such writings arise?

另外一個有關的問題也同樣值得探索:一個民族怎麼樣大致表現所有其他國家的特徵呢?-民族自豪感,腐敗的國王,個人對權利和財富的貪慾,做好準備崇拜別國偶像,始終抗拒他們神給他們的啟發性誘導——這麼一個慣於放縱的民族能否產生在詩篇上和先知們書中沉重的道德教義,這些教義都強調了真實的,慈善的,為別人著想的個人行為,而且最重要的是對天地之神的崇拜?沒有別的民族做這個。一個象以色列這樣道德沉淪的民族怎麼能誕生這麼樣的著作呢?

從人類角度出發無法解釋。但如果記錄是真實的,如果它表達的真是神的意願,而不僅是人類的,那一切都變得容易理解,在聖經背後,一定有一個優於人類的頭腦。任何別的原則規定,他的教義的要旨都不能保留這麼多世紀,這就是以色列為什麼將這本書保留下來,而不敢將其廢除。他們知道這是神的語錄。

8、獨一無二的預言 A unique prophecy

在人類歷史過程中,人們幾乎不能對未來做任何預測。從書面文字上我們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明年將會怎麼樣?或一百年以後將會如何,然而,聖經上的文字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們對長時期的全球事件做了大膽的推測。

以色列王國就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說明。我們看到了一開始北部王國和南部王國是如何被亞述人和巴比倫人攻陷的。儘管很多以色列人後來返回了,但不久,公元1世紀,猶太人又一次生活在威脅之下和被羅馬人驅趕出了家園。基督在公元30年說:「他們要倒在刀下,又被擄到各國去。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幫人的日期滿了。」(路加福音 21:24)

公元70年以後,那也該是故事的結尾了。從人類角度來說,這麼一個被離散,被迫害和被誹謗的民族該從地球上消失而且被遺忘了。可先知們說他們不會消失而且後來會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園。"日子將到,我要使我的百姓以色列和猶大被擄的人歸回;我也要使他們回到我所賜給他們列祖之地,他們就得這地為業——我必將他們從北方領來,從地極招聚——列國啊,要聽耶和華的話,傳揚在遠處的海島說:趕散以色列的必招聚他,又看守他,好象牧人看守羊群。」(耶利米書 30:3;31:8,10)

在現今20世紀,猶太人已經回到了巴勒斯坦,又一次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國都設在耶路撒冷。現在的人又有誰能預知這一切呢?誰能知道以色列人將會被離散到世界上的各個角落,然而在將近2000年他們其中的一些人又回來並重建了古代帝國呢?沒有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有可能知道這一切。可是又一定有人知道。那只有神知道。是神啟發先知們預言那讓世界上的國家史料不及的命運。

9、歷史進程 The course of history

公元前600 年的巴比倫,但以理是一個國王宮廷上有名的人物。然而,先知們在他的書中表達了在他之後數世紀王國的興起和衰落。基本預言是 對國王所做的一個夢的詮釋。國王夢見一個由各種金屬組成的大像,然後這個金屬形象被一塊巨石衝擊到了地上而破損。但以理說(他把他的理解歸功於神),這個形象代表4個強大的王國和其附屬,他識別出第一個就是巴比倫,另外兩個在他的預言書的別的地方清楚地命名為波斯和希臘。第四個,巨大而可怕只能是羅馬帝國,最後分裂為獨立的王國。

聖經主要講述的是中東和以色列周圍的地區。在但以理的時代,公元前600年,最強大的帝國是巴比倫王國。後來在公元前530年,被美地斯和波斯王國所征服,後者又在公元前330年被希臘的亞歷山大所征服。第四個也就是最後征服了這三個是的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是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公元5世紀。大概6,7百年的時間,發展壯大征服了中東的所有領土。(包括以色列)和地中海延岸和部分歐洲。這個強大的羅馬帝國並沒有被第五任征服,而是分裂為互不相連的幾個國家。如今的中東國家都是這些分裂後的繼承者。

中東地區從公元前600年但以理的時代到今日的2500年的歷史,正如但以理所預測的那樣。他怎麼能知道未來幾個世紀的歷史發展呢?然而一定有一個人知道,但以理說神已經透露給他了,這看起來象是唯一合理的解釋。

如果是那樣,我們最好把給國王釋夢的那段記下來,是它預言了那個形象的毀滅和最終建立的新帝國。"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 (但以理2:44)

在但以理對以前世界上的帝國的真實預測里,我們最好認真對待最後的這個發展,因為下一個強大的帝國就是神的王國了。

11、文明的進程 The course of civilisation

在最近的300年中,哲學家們一直滿懷信心地期待世界上的人類生活質量有所提高。生物進化理論的同時伴隨著社會和宗教進化理論。 "文明的發展」就是很偉大的期望。19世紀是極端樂觀主義的時代。有科技知識帶來的工業上的技術進步,導致了物資和產品的迅猛增加以及社會部分階層佔有更豐富的財富。掌管健康和住房的國會發布的法案意在提高社會水平。教育逐步普及大眾且對提高社會道德和風氣有著作用。由於人們變得更富有,犯罪將會消失,隨著人們教育水平的增高,他們將會喜愛欣賞文學,音樂和藝術。

進步就是口號。人類正踏上了通往新時代的征途。20世紀展示了一個多麼令人無措的震驚。兩次世界大戰致使數百萬人死亡或受傷。無數的人忍受著精神折磨,給財物造成巨大的破壞。為阻止這樣的大災難發生的努力又一次失敗了。隨著20年代墨索里尼和30年代希特勒的興起,國家聯盟垮台了。聯合國只表現了在制止這種毀滅性衝突事件上的無能。核武器的發展給人類的生存加上了不祥的威脅。並把所有國家的經濟都推進了危機。致使在所有的大國里失業的人彼彼皆是。

可是道德上的墮落更為嚴重。老於世故的民族拒絕宗教,但有苦於找不到另一有效的取而代之。離婚率和犯罪率都在增長。新的疾病滋生了,特別象愛滋病,在非洲肆虐,並向西方和亞洲擴展形成威脅。饑荒威脅著數千萬人的生命,儘管饑荒部分是由乾旱或土地的錯誤使用造成的,但也是內戰的結果。小的民族聲討他們的權力,並為捍衛而作好軍事準備。簡而言之,人類道德,政治,和經濟的基礎都受到了強大的衝擊,且被撞擊到一個過去年代做夢都無法想像的境地。

所有這些都發生在發達的20世紀,而且遍布全球。進步的夢想已經蒸發了,而又沒有任何替代的物品。

12、聖經關於人類的看法 The Bible"s view of mankind

值得注意的事實是聖經從來就不對人類的進步抱樂觀態度。據說聖經對人類文明發展的看法並不是進化論似的,而是災難似的;那就是人類的事業將以大危機和巨變而告終。

舊約上和新約上都可以明白地證實這一點。但以理說到的「完結時代」,預示「從未有過的困難時期」,「當沉睡在地球灰塵中的人們應該蘇醒了」。一些使生命永恆。信徒保羅預測「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到來。」他繼續描述了一個暴力而又縱慾的時代,「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等等,違背父母、無親情、不能自約、愛宴樂,不愛神,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質(提摩太後書)」,對物質,無神論的,無節制的精神達到了令人驚訝的相似。耶穌本人也同樣清楚。當耶路撒冷不再受別的統治時,將會「在地球上,國家的喪氣在一片混亂之中,人們因恐懼而對即將在地球上發生的事情的期待而目眩。」(路加福音 21:25,26)

記載這些預言的書面文字是在2000年甚至更長以前的。作者怎麼知道人類世界發展的高峰不是一種和平和繁榮的狀態呢?正如100年前,智者們所預測的呢?同樣,他們自己也是人,他們不可能知道。可很明顯一定有人知道。一定是一個偉大於人類的頭腦啟發他們這樣寫。一定是神本人,別的任何解釋都沒有事實根據。

13、歷史的高潮 The climax of history

直到上半個世紀,人們才明顯感到需要一個世界組織來管理所有的國家。二戰後不久,伯特蘭羅素在廣播中談到世界各國需要在未來50年間發展一個有實力實施自己決定權威性機構。如果這個達不到,他說,文明將會死亡。人們為實現這一理想付諸著巨大的努力就建立了聯合國。聯合國成功地解決了一些小爭端,但其主要成員國在利益上的衝突卻使得它很無力。在這,值得再次重申在地球上建立一個聯合機構的觀念是一個很現代的發展。它是由具有致命武器的軍備力量的超級大國之間的競賽引起的,然而卻沒有能力控制那些要求靠自己的力量獨立的少數民族。

奇異的是雖然聖經的作者一開始就預言了建立一個全球性機構是人類歷史上的高潮和世界和平的本質基礎。今日,我們已經看到了顯而易見的證據。在對世界帝國進程的預言中,但以理看到了他們最後的滅亡和在一個新的權威下建立一個新的世界秩序。

「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 (但以理書2:44)

14、一個全球統治者 One world ruler

那是公元前600年,大約比那早1個世紀,以賽亞預言了在耶路撒冷建立一個世界權威機構。所有的國家都應該去那接受神律。這樣才能在世界各國之間取得和平。「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新約的一個中心主題是基督將在艱難和災難時回到地球並在全球建立一個神的權威。在基督的統治下在全球建立的政府正是這些支離的現代世界的國家最最需要的。因為它不再是給偽善承諾的政府,而是具有能力調節各國利益的政府。它不僅具有實力,而且有得益於大眾的良好政策。統治者自己就受到特殊訓練並被精心挑選出。如果讓我們來選某人統治整個地球,比人類歷史上最為突出的人品更為優秀的是基督,耶和華的兒子?他的道德勇氣,為真理的獻身精神,他對別人的富予同情的關心,他對偽經的揭露和最為重要的,他對神全心全意地崇拜,所有這些突出的的品質都是人類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使得他成為新世界秩序的理想統治者,這個新世界被更為明知的的人所期盼。

15、永恆的君王 A king for ever

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有時,人類統治者也很賢德而且也能為他的子民取得很多利益。但最終,他們去世以後,又有誰能保證他們的繼承者也是人類所盼望得君主呢?這種情形就不可能發生在基督身上,因為他有永恆的生命,他的統治會一直延遲下去。

保證地球上所有國家平安和幸福的世界機構的計劃,數世紀以前已經在聖經中有了概括。而且正是20世紀國家們所需要的。為什麼聖經在這一點上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任何別的宗教教義和人類文學記載中都沒有類似的內容。必須有人知道世界上所需要的是什麼,也就是將要興起的事物,需要一個洞察一切的頭腦來解釋這個,那一定是神。其他的任何解釋都無法成立。

16、道德因素 The moral factor

在公元以前沒有宗教的數世紀中,人們崇拜一些自然現象,象太陽,月亮,星星,有的時候,甚至是動物。在更殘酷的儀式上,人們認為神要人們把孩子放入火中來祭祀他。舊約暗示人們信奉摩落神(古代非尼基的神),彌迦的問題:「我豈可為心中的罪過獻我身所生的?」都是例子。傳奇式的希臘和羅馬的神看起來是被尊崇的人。常常指示人類的惡習。在羅馬,那些帶有神秘性質的宗教常和包括賣淫的淫蕩儀式有關係。由於人們對傳奇式的神的崇拜減少,所以這種神秘宗教的影響日趨增長。儒教、道教、禪宗佛教中的神似乎很遙遠,居住在一個哲學完善的領域裡,那是一個與一般人日常生活經歷相距甚遠的空間。

但聖經中神的肖像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看法,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神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權威性,因為他是上天和大地及人類的創造者,但首先,他絕對道德高尚並依此在人間行事。我們最多能按神給自己的描寫再造一個神,通過摩西告訴給以色列人。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 34:6-7,RV)

代表神聖和真理的神記得他的信徒門的弱點,並原諒那些在他面前謙卑的人 。神的形象在舊約中寫出已經有1000多年了,後來又出現在公元1世紀的新約上,在別的其他文學作品上沒有。在新約上,由於耶穌基督―神的兒子的出現被更進一步加強了,基督展現了他的父親的所有的道德特質。同時又有承認他父親的至高無上,他為真理的獻身,他對邪惡無畏的揭露,他對人類弱點的憐惜,他對神事業的投身,把自己的意願置於一邊―所有這些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樣一個形象除了在聖經上出現過以外,未在世界上任何別的地方出現過。

問題是聖經從哪來?從過去的證據來看,沒有人或人類權威組織想出過這樣的看法,他們也沒能在數世紀的時段中保留它,最深刻的印象始終是我們需要神自己來解釋聖經中神的形象。

17、全球的神 God in the world

還有一件事。聖經上的神離人類並不遠,居住在一個精神完美的境界中。離男人和女人的經歷遙遙相對,因為他也主要參與了人類歷史。創造了人類,他遇到了全世界人對他的意志的反對,他繼續創造他自己的子民。通過亞布拉罕和他的後裔許願,帶他們到他們自己的土地上,讓他們服從宗教和社會生活的信條,這些信條都是為培養他自己的子民而創立的。在1000年的時光中,他關心他們,派先知們不斷地提醒他們如果走上邪惡的道路上所導致的後果,神對極少的誠心的信徒們的許諾,當最後由於他們執意叛亂被趕出自己的家園,他以他自己兒子的身份出現,投胎於一個婦女。通過他的兒子,神創立了對男人和女人原罪死亡的贖救的方法,並把這個好消息傳播到世界各地。然後最後作為高潮,他控制了國家的興起和衰落,他許諾在地球上建立自己的政府,保障人類的福利。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參與人類生活的神的形象,影響實際的歷史事件,把人類事業按計劃圓滿地划上句號,當全人類以他的名字為榮的時候。

世界上的任何宗教中沒有這樣的神,也沒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文字記載上看到類似的觀念。聖經是獨一無二的,描述的神聖活動在任何別的地方都沒有與之媲美的。但到底是誰先有了這一個想法呢?又是如何在1500年的歷史中保留下來的,同一個神,同一的道德品質,同樣實際目的,從公元前1400年的摩西到公元1世紀的信徒約翰,沒有人類頭腦,或群體的智慧可以取得這個。一個至高無上的頭腦一定在監察著這一切,聖經上描述的神的存在正是人類實際上所需要的。聖經是他的意志和目的的表達。

「但我所看顧的......But to this man I will look......」

我們已經看到聖經是如何展示神為整個國家和全人類未來利益打算的,我們現在考慮這個突出的事實,聖經給每一位願意留意的男女都傳達聖言。

在波瀾起伏的以色列的歷史中,神的話不斷地慰安著那些敬畏他的男人和女人,神將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懷,因為那是尊敬他,在以色列找到了一個最為動人的例子,神提醒以色列人,他是上天和大地的創造者,他繼續說。

「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以塞亞書66:1-2)

這個聖言是在以色列民族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傳來的,北部王國被亞述人攻陷了,亞述人也侵略了約旦,他們的社會是腐敗的,富強凌弱,因為放棄了神的信條,增長了盲目崇拜和非道德。然而在國家危機時神讓一每個內心謙卑的人承認自己的原罪對神的話給予尊敬。

現在,基督也做同樣的,他很關心神為人類的目的,包括人類的復興,判處和作為高潮的世界權威機構然而他對個人的需要很清楚。「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心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28-30)

在新約的每一頁里都又一次重申了這個給予每個男人和女人希望和鼓勵的聖言。這是一個多麼輝煌的觀念:上天的神,民族和王國的統治者,也同樣施恩給那些以神為榮和順服神的個人。作為神的觀念,這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只有聖經揭示了這一點。

18、結論 Conclusion

我們的結論是簡短的。聖經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可能完全由人類編寫,而是神的語錄。由於這些,聖經至觀重要。人應該滿懷尊敬的關注,迫切的熱情去讀它。它對我們的任何問題都給予答覆,提醒我們存在的危險,賦予我們得助的希望和在神王國里的新生。世界上沒有別的書可以這樣,對聖經的忽視和漠然都是錯誤的行為。讓我們在這個充滿黑暗和疑惑的世界上,明智地重視和關注真理般的語錄和生活。

二、中文聖經譯本

1、中文聖經譯本流源

  聖經翻譯早在公元前三世紀便已開始,但要到公元七八世紀才有把聖經譯成中文的文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即羅馬;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斯脫略派。此派始於敘利亞,其始創人聶斯脫略因提倡「基督二位二性說」而於公元431年被教會第三次大公會議定為異端,然而,此派積極傳教,公元635年(即唐太宗貞觀九年)聶斯脫略派傳入中國。公元781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講述人類的墮落、彌施訶(即彌賽亞)的降生、救主在世的事迹等及介紹景教入華、盛衰的經過,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成中文的記載。景教經典包括可能是將舊新約聖經翻譯的部分,可惜這些經書的譯本全都失傳,有待考古學的新發現,方能有更進一步的研究。   直至十三世紀中葉羅馬天主教來華,聖經中譯才有新的發展。最早的相信是若望孟高維諾神父所譯的蒙古文舊約詩篇和新約全書。其後有利瑪竇神父的「祖傳天主十誡」、巴設神父的白話文四福音、保羅書信及希伯來書、陽瑪諾翻譯四福音的《聖經直解》、賀清泰教士的《古新聖經》等。《巴設譯本》更可能成為後人馬殊曼和馬禮遜譯經時的藍本。

  十八世紀末,隨著基督教來華,聖經的中譯本可說是百花齊放了。繼《馬殊曼譯本》後,有馬禮遜的《神天聖書》及其修譯本《新遺詔書》和《舊遺詔書》、郭實臘修訂的《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太平天國刪改的《舊遺詔聖書》及《新遺詔聖書》。

  十九世紀中葉,第一部由不同差會宣教士聯手翻譯的《委辦譯本》面世。譯員不但把聖經重譯,更統一了經文中的名稱和名詞。這次譯經工作是一項突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各代表在神學立場上出現分歧,「神」、「上帝」之間的抉擇等,加深了差會對譯經的了解,也作為日後譯經工程的借鏡。

  裨治文中途退出委辦會,與克陛存、文惠廉等出版了《裨治文譯本》。後來最早退出委辦會的浸信會邀請宣教士高德、羅爾和迪因按□宗派的立場修訂《馬殊曼譯本》為《高德譯本》。

  自十九世紀初,由於語文的發展,傳統思想和觀念的動搖,開啟民智、培植國力的急務,一貫只有讀書人、文人所認識的文言文漸漸應不上當時在文字方面的需要,較通俗的淺文理文便應時而起。聖經的翻譯也為滿足大眾的需要,淺文理的譯本紛紛出版,例如:《楊格非淺文理譯本》、《包約翰、白漢理淺文理譯本》、施約瑟的《二指版》等。《二指版》的得名就是譯者施約瑟在翻譯舊約官話譯本後中暑癱瘓,只能用兩隻手指工作。他獨力翻譯十多年,出版了一本淺文理譯文。

  淺文理譯本雖受歡迎,但只是一段很短的過渡譯本。十九世紀中葉,由於當時朝廷和各地官員所用的語言(即官話,今天的國語),適用全國百分之九十的地域,要更有效地把福音傳給中國人,官話譯本聖經就不能或缺了。宣教士也對此十分積極,不遺餘力地翻譯官話聖經,先後有麥都思和施敦力合作改寫《委辦譯本》的《新約全書》、當代有名的漢學家:包約翰、艾約瑟、施約瑟、白漢理、丁韙良等以《麥都思、施敦力官話譯本》為藍本翻譯的《北京官話新約全書》、施約瑟依照《北京官話新約全書》體裁翻譯的《舊約譯本》、英國聖公會將《北京官話新約全書》和施約瑟的《舊約譯本》合印的《新舊約全書》、楊格非將其淺文理新約以白話文重寫的《楊格非官話譯本》、蕭靜山的《新經全集》等,還有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官話和合本》(後稱《國語和合本》,現簡稱《和合本》)。

  《官話和合本》可說是中譯聖經的一個重要里程,為聖經翻譯掀開新的一頁。在當時幾十種聖經譯本中,教會和信徒實在需要一本劃一的標準聖經。其實這個「呼聲」很早已經出現,可惜在神學觀點上的分歧不是容易「劃一」的,翻譯《委辦譯本》的經驗就是一個好例子了。

  1890年,上海舉行了宣教士大會,由各個差會派代表出席。大會通過進行翻譯和合本的工作,為文言文、淺文理和官話譯本劃一標準;並成立三個委員會負責翻譯這三種譯本。

  《淺文理和合新約聖經》最早完成。深文理則波折重重,工作十六年《深文理和合新約聖經》才出版。後來,淺文理與深文理兩翻譯小組合併,《文理譯本全書》則於合併後十二年出版。至於《官話和合本》翻譯小組由於推選譯員的問題,工作十六年才完成新約,再工作十三年,舊約完成,並正式易名為《國語和合本》。

  《和合本》聖經的譯者是以「忠於原文」為目標,就是要「堅持文字上的準確」,但由於譯經原則改變,這個目標就有新的理解:「重視意義上的準確」。在舊約翻譯的十三年中,新約經過了多次的修訂,使其譯文更清楚、優美。《和合本》實在為教會提供了一部翻譯比以前更準確、更適合大眾閱讀的譯本,於是它就成了教會和信徒最受歡迎的聖經譯本,漸漸建立起典範的權威,成為主流,也為教會和信徒的語言系統增添了不少獨特的基督教辭彙。

  然而,隨著考古學家不斷有新的發現,聖經學者對原文和聖經的歷史背景的認識越來越多,修訂譯本或重新翻譯更準確的聖經譯本實在無可厚非。同時,語文隨著時代而轉變,在《和合本》出版後數十年間,中文現代化的過程並不曾停止,很多字詞的意思已有別於當日了,語法文體的運用也改變了。教會實在需要一本翻譯更理想和更適合當代人閱讀的聖經譯本。

  近年,很多人也作出了努力,五十年代有徐匯修院的《新譯福音》、狄守仁的《簡易聖經讀本》、蕭靜山按希臘文再修訂的《新經全集》;六十年代有今天天主教教會仍然採用的《思高聖經譯本》;七十年代有《呂振中譯本》、《當代福音》、《新約全書新譯本》、《當代聖經》、《現代中文譯本》及至九十年代初的《聖經新譯本》;也有於八十年代修訂《和合本》的《新標點和合本聖經》;還有本會(國際聖經協會)尚在翻譯的《新漢語譯本》、及其他的翻譯工作

  譯經工作是不竭不止的。從歷史中,我們看到此項工作未曾停止過,一直在進行著,也必須繼續。

  今天,我們或會對各個聖經譯本的強弱處很有興趣,但是我們必須明白,讀哪個譯本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從中讀到一些信息。沒有一個譯本是完美的,但是神總會藉著我們所看的譯本對我們說話。我們讀經,神就清楚明白地對我們說話。在云云的譯本中,正如保羅所說的:「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但「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腓一15, 18)

2、中文聖經譯本流源附表

中文聖經譯本流源附表

年分(公元)譯本781年景教碑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若望孟高維諾譯本》:詩篇、新約全書(蒙古文)十六世紀末利瑪竇譯「祖傳天主十誡」1636年陽瑪諾的《聖經直解》約1700年《巴設譯本》十八世紀末賀清泰《古新聖經》,未有印刷發行1822年《馬殊曼譯本》1823年馬禮遜《神天聖書》1837年麥都思、郭實臘、裨治文、馬儒漢《新遺詔書》1840年麥都思、郭實臘、裨治文、馬儒漢《舊遺詔書》 郭實臘修訂的《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十九世紀末太平天國刪印《舊遺詔書》為《舊遺詔聖書》 刪改《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為《新遺詔聖書》(附註解)1850年《委辦本四福音》1852年《委辦譯本新約全書》1953年高德修譯的《新約全書》1854年《委辦譯本》1857年麥都思、施敦力改寫《委辦譯本》的新約官話譯本1859年《裨治文譯本》的新約1862年《裨治文譯本》1866年《北京官話新約全書》1868年高德、羅爾悌、迪因修譯的《舊約全書》1872年《北京官話新約全書》(改訂本)1875年施約瑟的《北京官話舊約全書》 王多默的《宗徒大事錄》1878年《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1885年楊格非的《新約淺文理譯本》1889年揚格非的《新約淺文理譯本》(修訂版) 包約翰、白漢理合譯的淺文理新約全書 《楊格非官話譯本》1892年德雅的《四史聖經譯註》1897年李問漁的《新約全書》1902年施約瑟的《二指版》1905年楊格非的《舊約淺文理譯本》(至雅歌)1904年《淺文理和合新約聖經》1906年《深文理和合新約聖經》 《官話和合譯本新約全書》1919年《文理和合本》 《國語和合譯本》1946年吳經熊的《聖詠譯義》1949年吳經熊的《新約全集》1954年徐匯修院的《新譯福音》1955年狄守仁的《簡易聖經讀本》1956年蕭靜山的《新經全集》1967年蕭鐵笛的《新約全書》1968年《思高聖經譯本》1970年《呂振中譯本》1974年《當代福音》1976年《新約全書新譯本》1979年《當代聖經》 《現代中文譯本》1993年《聖經新譯本》

三、中文聖經版本比較

1、歷史簡介

  最早的聖經譯本,從景教遺物考可確信第七世紀時新約已譯成中文。可惜這些譯本並未流傳下來,之後到了十九世紀天主教才有完全的中文聖經譯本。1822年所出版的聖經為在印度由馬士曼博士與拉沙所合譯的,同時第一位來華耶穌教傳教士馬禮遜到廣州也從事同樣的工作,1823年出版。這兩本聖經是為能應付當時的需要所生,而不久之後,在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增多,便認為馬禮遜譯本需修訂重譯,於是組成四人小組開始工作。成員有:Medhurst, Gutzlaff, Bridgeman, J.R.Morrison等人。1837年於印尼出版,定名為『新遺詔書』,後來十至十二年中,基督教會都以這冊為主要的聖經譯本。

  1842年中英戰爭後,在香港英美兩國傳教機構再組成12人委員會重譯聖經,於1854年譯成出版,名為『代表譯本』或稱『委辦本』,其中有中國學者王韜先生幫助,故文筆上比前面的譯本進步,但原文內容上,則參雜中國哲學,而不合基督教義。

  1890年在上海開傳教士大會討論聖經和合譯本時,成立三個委員會,分別擔任:深文理、淺文理、國語(白話文)三個聖經翻譯,當時口號是:「聖經唯一,譯本則三」(One Bible in Three Versions),而以1885年出版的Revised Version (即 R.V.)作為和合譯本的根據。深文理譯本對原文忠實,而文筆亦流暢,但發行後不能適合實際的需要。淺文理譯本是楊格非牧師(Griffith John),他重視表達原文真相,不逐字翻譯,以公認經文 (Textus Receptus) 為譯本,不過沒有翻完全本聖經。而另外有施約瑟主教(Samuel L. Schereschewsky),他的方式是先譯成國語,再以國語譯成淺文理。

  當時因為出現的中文譯本聖經版本太多,所以後來我們中國教會領袖以及外國宣教士聯合修訂譯本,於1919年出版,稱之為『國語和合譯本』,就是現今教會多所採用的和合本。

  在此以後,亦有一些中國信徒嘗試翻譯工作,1936年朱寶惠的新約全書譯本。1933年王宣忱的新約全書譯本。呂振中牧師的譯本前後花費三十多年,1946年出版的版本以英國牛津大學蘇德爾所編之希臘文(Alexander Souter"s Text)本為根據,於1952年完成新約修訂版,以 Wurtemberg Stuttgart,聖經會印行的聶斯黎(D.Eberbard Nestle)底本第十七版為依歸。1970年完成全本聖經修訂版,香港大學於1972年贈予呂文學博士學位。另外還有天主教的『思高譯本』,於1968年出版。

  七十年代有更多中文譯本出爐。香港天道書樓於1974年出版『當代福音』、1979年出版『當代聖經』。『現代中文譯本』於1979年出版,以TEV, NEB, JB, RSV為其藍本。

  香港中國聖經新譯委員會的『新譯本』、亞洲歸主協會的『當代喜訊』、聖經公會發動的『和合譯本修訂本』等等。

2、特色分析

  以下就『和合本』、『思高本』、『現代中文譯本』、『呂振中譯本』為討論範圍:

一、和合譯本

  其翻譯原則為:

  1.譯文需為白話,為凡識字的人所能了解。

  2.譯文需為普通的語言,不用本地土話及方言。

  3.文體必須易解,但也必須清麗可誦。

  4.譯文需與原文切合。

  5.難解之處,應竭盡所能,直接譯出,不可僅譯大意。

  然而白話文不是陷於俚俗,就是陷於土語,或陷於文字含糊,所以翻譯工作費了27年的工夫。而這譯本出版成為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鋒,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在文學上的優美樹立了一個新的楷模。它達到『信』、『雅』

  兩原則高度結合。

二、思高譯本

  (一)其翻譯原則為:

  1.先照原文翻譯,再參考古譯本,有些也採取考據家意見,以修補瑪索辣原文。

  2.用淺白語體,適合普羅大眾用。

  3.聖經中專有名詞,一律音譯;而舊譯專有名詞則沿用。

  4.一些學科名詞,則按最新之辭典與專書。

  5.關於聖經學範疇,則以建立正確純正中文語調的術語。

  6.經文後加聖經註解,以發揚大公教之解經原則,重點放在道理的啟示和聖經背景兩方面。

  (二)語文:

  法律部份要嚴肅簡要,史書要變化生動,箴言要敏銳精闢,詩歌書要柔和熱烈,誄文要憂鬱凄愴,頌讚要莊重神聖,訓誨要侃侃詳談;諄諄善誘。

  (三)議法:

  『信』為主,『達』為次,『雅』不如前二者重要。

三、現代中文譯本

  其翻譯原則為:

  1.意義相符、效果相等,勝於重視形式相符。

  2.脈絡意義一致勝於詞句一致。

  3.口語形式勝於書寫形式。

  4.適合中學程度人士用語。

  5.採用普遍的國語。

  6.譯文必須讓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同樣能懂。

四、呂振中譯本

  其翻譯原則為:

  1.以直譯為主,一詞一字一點都注意。

  2.不避免非中國式語法,將新約時代原文的真意義,予以選擇介紹,使讀者如置身於兩千年前的猶大社會中。

  3.保存原文結構,不增不減、不趨易、不避難,務使語氣連貫,輕重得體。

3、舉例比較

一、約拿書3:3

  [原文]:約拿就起來而去到尼尼微,按雅威的話。而尼尼微是大城於神,三日的路程。~}

  [和合]:約拿便照耶和華的話起來,往尼尼微去。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少翻譯『於神』,將『於神』+『大城』=『極大的城』)

  [思高]:約納便依從上主的話,起身去了尼尼微。尼尼微在天主前是一座大城,需要三天的行程。

  (→忠於原文)

  [呂振中]:約拿便起來,照永恆主的話往尼尼微去。這尼尼微是個極大的城,要走三天的路程(才走得完)。

  (→少翻譯『於神』,將『於神』+『大城』=『極大的城』,(才走得完)

  是屬於譯經者的解釋,但有用括弧提醒讀者此處非原文所有。

  [現代]:約拿服從上主的命令,就往尼尼微去。那是一座大城,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走得完。

  (→少翻譯『於神』,『才走得完』是屬於譯經者的解釋。)

二、約拿書3:4

  [原文]:約拿就開始以進入城一日的旅程,他就宣告而說:再四十天尼尼微就被傾覆。

  [和合]:約拿進城走了一日,宣告說:「再等四十天,尼尼微必傾覆了。」

  (→加『必』這字,似乎在語氣上更強調尼尼微被傾覆;少『開始』一字。)

  [思高]:約納開始進城,行了一天的路程,宣布說:還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毀滅了。

  (→忠於原文)

  [呂振中]:約拿便進城;走著一天的行程,直宣告說:『再過四十天,尼尼微就覆滅了。』

  (→忠於原文)

  [現代]:約拿進城;走了一天的路程,他就宣布:『再過四十天,尼尼微城就要被毀滅!』

  (→少『開始』一字。)

四、聖經論

Scripture聖經 巴刻(J. I. Packer)

  Scripture聖經(拉丁文∶scriptura,譯自希臘文的graphe,意思就是「一部著作」,新約用過大概五十次,指部分或全本舊約)在猶太教及基督教中,聖經這重要的詞語是指一組特別的作品,教會接納為神的啟示,亦即是神用人的語言向人曉諭他的工作、旨意、道路,以及人該怎樣敬拜。英文的Bible是較後期才見用,事實上也是中世紀的人誤讀了希臘文的biblia(「書」的複數),以為它是陰性的單數。Scripture是單數,與它的複數形式其實同義,後者是指一切構成聖經者,而其中的內容又是神聖的;單數的Scripture則看聖經的六十六卷為單一的整體,都是神的教導。

1、聖經與正典

  聖經表達及傳遞神的權柄,意思是當神發言,人就要相信;當他發出命令,人就要順服。而聖經作為一個整體,裡面包含神全部的宣告及指令,是神指引人生活的總體要求。故此,聖經亦稱為「正典」(源自希臘文之kanon,標準、準則,或準繩)。把正典一詞用在一系列作品,是較後期的事。教會一直都知道,定某些作品為正典與否,不是按人任意的愛惡和命令,而是接受神的定意。

  舊約正典(亦即是第一世紀巴勒斯坦地那叄十九卷書,亦是耶穌所用的聖經)是教會自基督及使徒的手接受過來;基督教接受猶太教之聖典為有權柄的,其內容應該亦是基督教之事實所成就的(太5:17,26:56;路4:21,18:31;徒3:18,13:27-33;羅1:2,16:25-27;彼前1:10·12;彼後1:19-21等)。新約正典亦有相同的源頭,因為基督所差遣的是聖靈,他幫助使徒能說及寫關於耶穌的真理;而他們所寫的,教會亦辨認出是屬於正典。被公認為正典的,要具備不同的條件∶a.是出於使徒,或是為使徒所授權的;b.在教義上榮耀基督,且在思想上與其他已知是使徒的作品吻合;c.是由使徒時代起就一直為教會承認及使用——此點隨著時日的演進,已變得愈來愈重要。復原教(Protestantism)*宣稱,聖靈建立聖經的正統,是把聖經放在信徒群體當中,作他們信仰與生活的神聖指引,而整個過程都是以整個群體作對象——意思是,現已被接納為正典的,教會作為一個整體,從來沒有拒絕其中任何一本;而當人忠心地宣講聖經,信徒均能經歷其神聖的權柄。

  說到正典所包含的,就頗有不同的意見∶復原教堅持亞他那修作品(Athanasius亞他那修}*, Festal Letter,367)、耶柔米作品,及在迦太基397年開會所議決的六十六卷新、舊約;天主教在天特會議則多加了十二卷舊約次經為正典的書目(1546);而東正教則在1672年加入四本(猶底特書、多比雅書、所羅門智慧書及傳道經)為他們的正典;路德拒絕接受雅各書等。事實上這都不是什麽大問題∶路德的問題是他誤解了雅各,以為他和保羅的思想有衝突;而次經對教義是沒有什麽重要可言的。更重要的事實乃是,每次我們要重審正典的問題,無論理由是否最充分,接納正典的原則仍然沒有動搖∶路德是本於上面b.

  項原則而不承認雅各書,而天主教及東正教則是基於c.項原則,而各想加入幾本次經在正典內,這些次經雖不在基督的聖經內,卻在七十士譯本中(希臘文本的舊約,教會在使徒時代便接受),而且也在武加大本中。

2、聖經與啟示

  歷史上基督徒曾認為聖經是神一字一句向人啟示(Revelation)*,然後人又一字一句記下來;不過這個觀點在今天已不太為人接納了。大多數神學家認為,聖經是人的記錄及解釋,或說是慶祝神在歷史的工作,也是神現今與人相遇並自我啟示的方法。直到這裡,這信仰闡釋仍是準確的(除非「人」一詞是暗指不足、不協調,和不準確),但神學上卻不完整;我們必須進一步肯定聖經本身就是啟示(參下一段)。可是我們還要補上一點,儘管我們作了上述的肯定,假如這肯定不是與神在歷史的救贖工作,以及聖靈的光照及釋經工作聯上關係,我們的神學也是不完整的。聖經的作者指出,啟示是一項複雜的恩典工作,其中創造者變成了救贖者,並且把罪人帶到認識,與他發生關係的地位;聖經作為啟示這個本質,必須放在這種活的指涉範圍下了解,才算適當。

  按聖經本身說,神在啟示上有叄個工作的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啟示在公眾的歷史舞台上。在一連串的救贖行動上,神於每一階段所作的預言及解釋,均構成啟示的一部分。這一連串救贖行動的高潮,乃在道成肉身、救贖、神子作王,以及五旬節降下聖靈。現在我們等待的,只是基督再來所帶來的最後高潮,那就是大審判和宇宙的更新,而我們認識的歷史亦會完結。

  在這背景下,第二層次冒升起來∶啟示在聖經的公眾記錄上。書寫的公眾記錄(加爾文對聖經的描述)是為了準確和可用。當有關救贖的啟示向人顯露之際,神使敘述的、解釋的、慶祝的,及預言的作品能保留,並傳揚有關自己的真知識,同時又誘發人對他持續不斷的恩典作出回應。正典聖經就是神賜下來的集子,共分兩部分∶舊約聖經寫作時間延及好幾個世紀,而其中心信息,就是要人等待基督第一次來臨;較簡短的新約,是集中在一個時代,使徒對基督的見證,見證他的來臨和等待他的再臨。

  第三層次乃是∶個人意識的啟示。人被罪弄瞎了心眼,卻又能知道神是歷史及聖經的神,這就是恩典,是藉耶穌傳給我們的(太11:25-27,16:17;林後4:6;加1:12-16;弗1:17-20;約一5:20)。這種現在及不斷的啟示,發生在每一個信徒的生命中,且是聖靈光照的工作,他為我們闡釋聖經的含義。改教家正確地指出,只有聖經能向我們曉諭神,亦只有聖靈能把聖經解得明白,不需要哲學或宗教的幫忙,因為聖靈會把聖經的教導寫在我們的心版上,使聖經的知識變成現實。

  在第三個層次,聖經是聖靈教導的工具,是完全可信的,因為它源於神(參聖經無誤,Infallibility and Inerrancy of theBible*)。假如「公眾記錄」不協調及誤導,本於它的神的知識(Knowledge ofGod)*,亦會是不協調及誤導的。今天肯定這論點的人很多,他們的立場不僅令人懷疑神是不是聖經真實的作者,甚至連神在傳遞過程中能否勝任和有否足夠的智慧也成問題。

  倘若啟示神的文獻不足信,因而達不到目的,神真是失敗得可憐;但看來只有自由派(參神學的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in Theology*)、現代派〔參天主教現代主義(Modernism,Catholic)*;英國現代主義(Modernism,English)*〕、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和進程神學(Process Theology)*才會有這種結論。

3、聖經與默示

  教會素來都稱聖經是神所默示的,其意非指聖經滿有啟迪(雖然這也是事實),而是說聖經是「神的吹氣」(theopneustos,提後3:16),是創造者聖靈的工作,是神透過一群敬拜他的人,且是藉著聖靈傳講自己,發出教導。聖經新舊約均看本身是神的道。舊約看摩西的律法為神的言語(王上22:8-16;尼8;詩119等);新約作者則看整體舊約為「神的聖言」(羅3:2),本質上是先知性的(羅16:26;另參羅1:2,3:21),是由那些被聖靈教導及感動的人寫的(彼後1:20-21;參彼前1:10-12)。基督與新約引用很多舊約經文,卻不僅引用一些為聖靈所用之人如摩西、大衛,或以賽亞之言(可7:6-13,12:36;羅10:5、20,11:9),也引用神透過人所說的話(太19:4-5;徒4:25,28:25;林前6:16;林後6:16;來1:5-13,8:5、8),或聖靈要說的話(來3:7,10:15)。保羅引用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和對法老的警告,為聖經對此二人的話(加:3:8;羅9:17),即能顯出他是怎樣把聖經的話等同神的話。當保羅奉基督的名教導及命令(帖後3:6),他是運用了基督的權柄,因為他就是基督的使徒(林前14:37),並且堅持他所要討論的和教導的言語,均是聖靈所賜(林前2:9-13)。保羅事實上為我們展示了使徒啟示的一個代模(參神學代模,Models ofTheology*),這是人對新約作品應抱的態度,正如這也是新約對舊約的態度(參基督對使徒教訓之應許與期待,約14:26,15:26~27,16:13-15,17:20)。聖經是神所賜的,故此是「不能廢的」(約10:35),使徒的見證亦如是∶不管是口傳或寫下的,它們都是有保證的神之真理,一切認識神又屬於神的人都要聆聽(約壹4:6;另參2:7、20、27)。神聖化的僕人來寫下聖經,既是真實又可信的,並不欺騙人,聖經的無誤便成了信經的一款。說聖經是人的作品,因此難免出錯,這是不需要的,正如我們不能說耶穌是人,因此行為及言語上難免偏差。凡相信基督是無罪的人(參基督無罪,Sinlessness ofChrist*),在無誤的聖經內均要接受這觀點。看基督之見證和使徒對聖經之觀點為不完整,並且試圖推翻它們,本身就不合邏輯、不適切,亦難以自圓其說;此外也不必說這種意見會違反上述之啟示觀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看聖經是神所賜的,因此對世界、道德及屬靈的真相,都作了忠實的教導;因為這正是基督教創立者建立他們事工的基礎,以及帶著權柄來教導他們的跟隨者的根據。

4、聖經、權柄與解釋

  權柄(Authority)*是神學基本的問題,在這基礎上我們才能討論聖經的啟示、靈感、無誤、必須、充足及清晰(後叄者為古典的主題);此外,聖經的解釋與此亦有關係。這裡牽涉的主要問題是∶到底正典聖經對教會的教義、紀律及敬虔生活,有多大的管制力?今天很多人都接納∶聖經傳遞神的權柄,是基督所見證的;它向普世展示出救恩歷史(Salvation-History)*之真實。

  因為它記載的都是真實的,才有此權柄(因為虛假的沒有權利管治)。教會沒有權柄把不是從聖經讀出來的思想,接入聖經之內,而個別信徒更沒有權利違反聖經的角度而持守己見,此等原則都是廣為人接受的。雖然有時候人忽略了,甚至連教會解釋的傳統,也會輕忽此點;但我們都會承認,只有當聖經被正確分解,才能發出權柄。錯誤的釋經會把它的權柄完全掩蓋,故此在完結此文前,我們不能不對釋經(參釋經學,Hermeneutics*)作一些評論。

  釋經者的任務,乃是從聖經吸取有關人、神及其相互關係的教訓,並應用在今日的思想與生活上。聖經各卷既是古代作者針對他們當代的人及情況來寫,釋經者就有責任抽出它蘊含的真理,然後引伸到我們自己身上。但這條由昔日經文要說什麽,到今日神要藉它對我們說什麽的路,通常不是容易走的;假如我們關心準確釋經這問題,就更是如此了。

  要把握經文說什麽(釋經的第一步),就需要從文法及歷史釋經的角度入手,好好明白經文的語言及體裁,並且要弄清楚它的地理、文化,及歷史背景,特別是作者與第一代讀者的生活場景等。因此我們必須要問∶某卷書某一部分是在什麽時候寫,在哪裡寫,由誰寫,為了什麽緣故和目的來寫,以及本於什麽資料來寫等。這是聖經批判學(BiblicalCriticism)*的問題,在某程度上也應該成為每一個讀聖經之人的問題。有些人把聖經作者看成是企圖瞞騙人的,這是不需要又缺乏足夠證據支持的。

  發掘經文之現代意義(釋經的第二個步驟)有兩項條件∶釋經者發掘出來的普世真理,必須先拿來與正典聖經那種立約、以基督為中心、救贖,及聖潔的精神對證,知道它們是相符了,我們才能說所了解的是正確。然後我們為了「教訓、督責、歸正、學義」等目的(提後3:16),要讓經文質問我們;這樣一來,聖經就能對我們的不足提出挑戰,使我們的聖召更清晰,又賦予我們希望,並且能激發我們順服神的真理。

  在整個釋經過程,我們必須尋求聖靈的幫助,因為只有聖靈能使我們看見聖經的意義,和聖經原則的重要;他還能幫助我們經歷經文所傳遞的神的真體。

  沒有聖靈的幫助,我們便會被困在貧乏又機械化的聖經主義之內。只有在聖靈內,人方能經歷一種因順服聖經權柄而有的生命,這才是聖經的主要目的——即是人能與父及子有交通(參約一1:1-3)。活在聖經下不僅能糾正神學觀念,對屬靈生命也大有裨益。

參考書目

  R. Abba, The Nature and Authority of the Bible(London, 1958);

  J.Barr, The Bible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 1973);

  K. Barth, CDI.1~2;

  D. A. Carson and J. Woodbridge(eds.), Scripture andTruth(Leicester, 1983);

  idem, Hermeneutics, Authority and Canon(Leicester, 1986);

  N. Geisler(ed.), Inerrancy(Grand Rapids, MI,1979);

  R. LairdHarris, The Inspiration and Canonicity of theBible(Grand Rapids, MI, 1957);

  韓客爾著,《神.啟示.權威》,1~4冊,康來昌譯,華神,1980、1982、1983、1986(C. F. H. Henry,God, Revelation and Authority, vols. I~IV ,Waco, TX 1976~9);

  idem(ed.), Revelation and the Bible(Grand Rapids, MI, 1958);

  A. Kuyper, Principles of Sacred Theology(Grand Rapids, MI,1954);

  B. M. Metzger, The Canon of the New Testament(Oxford,1987);

  J. I. Packer, God Has Spoken(London, 1979);

  C. Pinnock,Biblical Revelation(Chicago, IL, 1971);

  idem, The ScripturePrinciple(San Francisco, CA, 1984);

  E. Radmacher and R. Preus(eds.), Hermeneutics, Inerrancy, and the Bible(Grand Rapids,MI, 1984); A. C. Thiselton, The Two Horizons(Exeter, 1980);

  B. Vawter, Biblical Inspiration(London, 1972);

  B. B. Warfield,The Inspiration and Authority of the Bible(Philadelphia, 1948).

  --J. I. Packer

  摘自《當代神學辭典》

五、如何讀聖經

聖經簡綱

新舊約全書簡綱

1、了解字意

讀聖經和讀任何一本書一樣,對每一個字的意思都明白。有時單單看和合譯本中文聖經不明白(就是平常教通行的中文聖經),可以參考中文新譯本聖經。懂英文的基督徒,更可以參考新國際版英文聖經NIV,或者英國雅各王欽本英文聖經KJV。美國修定標準譯本RSV,新美國標準譯本NASV,好消息聖經Good NewsBible。

  例如查考馬太福音7:1-14,先要了解每一個字的意思:「論斷」這個字平時很少用,是判斷,批評的意思。量器的意思是一個升斗,是衡量、尺度的意思。「刺」是沒有刨光的木頭上面的鋸屑,和梁木是同樣的東西。

2、學會解釋

要明白聖經必須先讀上下文,看看本段和上下文有什麽關係。然後要思考當年信徒看到這些經文,有什麽想法。再尋找經文的重點,發現重覆出的關鍵字或短句。這些都是找到經文重點的方法。

  然後思想經文與現代基督徒的關係。

  以馬太7:1-14為例,上面提到許多很高的標準,耶穌警告門徒不要用高標準去批評別人,反而要留心自己的行為。在本段聖經中,也很容易找不出互相的關聯性。例如前面談到不要批評別人,為什麽第六節談起聖物給狗,珍珠丟給豬?聖物和珍珠是指人的判斷。個人的意見都應該看為寶貝,不要任意丟給不配得到你的寶貝意思的狗或豬。然而前面還要我們不要批評,現在又要我們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值得得到我們的寶貝意見,豈不又落入批評的陷阱?所以下文說到這是條難走的路,我們要禱告求神賜給我們智慧,才能清楚分辨一個人值不值得我們向他提意見。

  而要得到反覆出現的關鍵字或短句,要思考經文常常出現的一貫思想。以馬太7:1-14為例,全文常常出現的文句就是:你怎麽待別人,別人也同樣待你。這一個關鍵句在第一節中就出現了。十二節又重現,第叄節第節看見怎樣對待別人的比喻,表示這就是這一段聖經的重點。第六節提出一個理由,要人珍惜自己的寶貴意見,不要糟踏了。第七到十一節說到怎樣面對不批評人卻又要判斷人的困難,就是要祈禱。耶穌告訴我們,神一定把最好的結果賜給我們,所以我們要堅定的按著他的教訓去實行。

3、總結原則

  除掉時代性、地區性、種族性帶來影響。得到今天應用的原則。在馬太福音7:1-14節,沒有時代性、地區性、種族性帶來的影響。不要用批評的態度對待人,是個不分古今中外都應該實行的真理。所以稱為黃金律。

  但是聖經中確實有些經文有時代性、地區性、種族性。例如馬太福音22:25-27說到一個女人和七兄弟結婚,就是標準的猶太人的習慣。今天華人中間很少有人兄弟過世,就把他的遺孀娶過來。

  我們要在這段聖經學到的功課是從上下文發現的。這個原則就是:有一天我們都要復活。

  又如馬太福音10:9-11,耶穌差派門徒出去傳福音,要他們不要帶金銀銅錢,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外袍,到一個地方,打聽誰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到傳福音結束。這些教訓有時代性。耶穌釘十字架之前,就已經改變說:「我差你們出去的時候,沒有錢囊,沒有口袋,沒有鞋,你們缺少什麽沒有?他們說:沒有。耶穌說但如今有錢囊的可以帶著,有口袋的也可以帶著,沒有刀衣服買刀。」可見耶穌教訓我們差派弟兄姊妹出去傳福音的時候,要為他預備行裝,使他可以沒有顧慮的出去傳福音,也不致讓聽福音的人感到負擔沉重。

  又如使徒行傳17:21說:「(雅典人在那的客人,不顧別的事,只將新聞說說聽聽。)」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把聖經的道理當作新鮮事,說說聽聽。

4、實際應用

  查經最重要的,不只是了解經文的意思,找出聖經的原則。最重要的是要思想怎樣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每次找到可應用的原則,就應該立刻思考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可以怎樣用在生活面。如果有人在批評別人,就要思考怎樣停止批評,使用怎樣的方法,與人和好,並且思想一些辦法,好好對待被我批評過的人。發現查經不可以只是說說聽聽,就應該找出可以實際實行的事,在下星期就去實行。發現自己應該供應被我們差派出外傳福音的宣教士,就應該立刻採取行動,或寫信,或寄錢,或打電話問問他們有什麽需要。總之要立刻採取行動,而不是說說聽聽。

暫時想到這麼多。

祝願平安。


應邀。聖經前39卷用希伯來語和阿拉米語寫成。後半的27卷用當時通用的希臘語寫成。

我認同現在很多聖經版本有翻譯錯誤,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聖經教義上,也有很多不忠於原文的翻譯錯誤。還有一些版本翻譯用詞過時(比如翻譯完成時間差不多100年前,很多辭彙現在人都不能明白)這就增加了人對聖經理解的難度。

如果你懷疑一些辭彙是否有翻譯錯誤,比如有的說「十字架「,有的說一根直立的「木柱」,可以維基百科一下原語言的翻譯,就知道此版本翻譯水平。

因此,譯本忠於原文,譯者對聖經懷有深深的尊敬,力求原汁原味地還原本意,用詞明白易懂就是一個好譯本。


謝邀。

一般來說翻譯聖經的人都力求忠於原文。聖經的確有很多種譯本,單就中文來說不同譯本之間也有差異,也存在錯譯現象。聖經的作者耶和華自然了解這一切~ 「賽55:9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

但是對於真正想讀懂聖經的人來說,這些都不影響讀者明白上帝對地球和人類的旨意~~「 創3:15 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 約一3:8 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耶穌在地上時教門徒禱告「 太6:9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太6:10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 啟21:4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啟21:5 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聖經表明「 提後3:16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聖經)」,也說「耶和華是智慧的源頭」。因此上帝的話語一定不會顛三倒四自相矛盾,讀經時發現有矛盾之處,看看上下經文(或者必要時參考一下其他譯本),也就可以明白了。

供參考。


感謝 @我就看看我不比比邀請哈哈哈哈

先說結論,聖經不同版本並沒有非常大的差異,在字面的理解上也不會存在非常大的區別。基督徒並不「崇拜」經典,我們甚至並不「信仰」經典,但它卻是對我們「信仰的見證」。就文獻研究而言,成書時間約早約能反映當時的歷史情況。

歧異還是有的,但大部分的都是在經典內容含義的不同解釋上的歧異,或者轉譯為希臘文、拉丁文出現的言不達意和錯誤(的確是存在的)。

前者,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在創世紀第三章的原祖違命中有一隻「最狡猾」的蛇,很多人會說在敘述這段經文時,就說成「撒旦來引誘夏娃」、「這是撒旦對夏娃所說的話」,直接以撒旦來取代蛇。可是在文本中,蛇作為亞當神話中唯一的動物,它與撒旦並沒有直接關連。舊約中明確提到撒旦名字的只有兩處(列王記與約伯記) 。很明顯,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象徵,比如米德拉什(Midrash)對於聖經書寫的註解,是這樣寫的:

天上的使者們驚呼:「讓我們設計一個計謀使亞當在他的創造者面前犯罪!」
這些使者們中最大的主就是撒瑪爾(Samael)。他飛到地上找到了一個適合擔任此任務的受造物去引誘亞當和夏娃,使他們違反上主的命令。他找到的就是蛇,沒有比蛇更狡猾的了。(The Midrash Says, Volume 1 The Book of Beraishis)

那為什麼當時的拉比這樣解釋呢?其實蛇很有可能指涉的是當時其他宗教的崇拜物。

在蘇美人神話中,蛇是水和?育能力的象徵。而蛇的蛻皮,引起?們對於新?和永生的遐想。在迦南地區,蛇是具有多重含意的象徵:智慧、 生命或更高深的智慧;神奇的動物,繁榮的原型象徵;動物界和?自然的代表,?類進入?明和?化的啟蒙者;令?失去永?的死神,混沌勢力等。

文本中蛇的出現則是圍繞著分別善惡之樹,?非生命之樹(沒錯,文本中有兩棵樹,有些人認為這是同一棵樹的兩個名字)——在近東其他神話中蛇所象徵的生育、生命和不朽在亞當神話中和生命樹?起在相當程度上被淡化。

在基督宗教中,也有許多對蛇的隱喻,這裡不贅述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搜搜論文,隨手一搜就搜到了一篇中文的:

http://www.hebrew.idv.tw/genserpent.pdf 《聖經詮釋的多樣性-以創世記第三章的蛇為例》王維瑩

此外,很有趣的,從文本上我們可以發現,夏娃的名字havva 和蛇hivya這兩個詞無論是發音或是詞源皆非常相似,暗?示了:蛇是夏娃的蛇,夏娃是亞當的蛇。蛇的惡毒就透過這樣的修辭?段被轉移到夏娃?上,所以亞當神話就由「夏娃被誘惑」成為了「夏娃誘惑(亞當)」。

後者,也就是轉譯為希臘文、拉丁文出現的言不達意錯誤,的的確確是存在的,更不用說,在轉譯為英文和中文時會出現更多的翻譯問題。

言不達意者,舉個例子,約書亞記第二章1-3

1 And Joshua the son of Nun sent out of Shittim two men to spy secretly, saying, Go view the land(King James)

1 當下,嫩的兒子約書亞從什亭暗暗打發兩個人作探子,吩咐說:你們去窺探那地(和合版)

1 Then Joshua, the son of Nun, sent two men from Shittim secretly, with the purpose of searching out the land(Basic English)

????? = 遊手好閒、閒言閒語(wander about go about [maliciously, as slanderer])

3 for they be come to search out all the country.(King James)

3 把那些…人帶出來,因為他們來是要窺探全地的(和合版)

3 for they have come with the purpose of searching out all the land.(Basic English)

(?????) =挖洞、設陷阱、謀害(digging a hole [with hostile purpose, as snare or trap]; figurative of malicious plan

我想,很明顯,翻譯很難準確地表現原文的含義。

至於,翻譯錯誤處,大致就是詞語陰陽性的後加等等問題造成。

可是,無論是希伯來聖經(猶太)、 和合本聖經(基督新)還是思高本聖經(天主教),或者希臘文,法文,英文等等的版本都不會有特別大的差別。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會有特別多的信仰上的影響。

聖經是一套共含73卷(天主教)或66卷書(新教)的彙集,

被認為是經由神的「靈感」(inspire-inspiration),

而以人為「作者」(author),

在團體(以色列及初代教會)的經驗中,慢慢書寫完成。

並在歷史中(481A.D.)確定其「綱目」(即書卷的數目和排序),

由於其標準性,而為歷代基督徒所固守、遵行,

並因而得以成為基督徒教義和神學之所本,

也是他們靈修和祈禱之泉源。

聖經中的弔詭實在非常多,我們有時會感到困惑。但事實上,它只是一種初代團體對信仰的見證,基督徒不崇拜,甚至不信仰。換句話說,除非是要作文學、神學研究,所有的聖經都是一樣的。我們可以信任何一部,也可以一部都不信。


目前在國內比較容易買到的是中文和英文的版本,推薦CUNPSS和NIV的版本。

我自己經常使用的是新標點和合本,神版(CUNPSS),神版指的是聖經內對於上帝的稱呼均以「神」來稱呼,相對應的這一版聖經還有「上帝版」。英文版本使用的是NIV即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中英文版結合對照是我認為還不錯的方法,因為中文版其實是從英文版中翻譯而來的,而中文版中也的確有一些內容在翻譯過後與英文版內容有出入,如創3:22節中文版中的「我們」在NIV版本中實為「one of us」,這其實是在翻譯的時候加入了人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好在這樣有出入的地方並不多,所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兩個版本對照,如果有出入可以英文版為準。

另外推薦一個app叫youversion,其中集合了很多種語言的各種版本的聖經,使用很方便,題主可以下一個,非常好用。


@獼猴桃先生 張宇 邀

抱歉拖了很多,這個問題很難答俄。

說點簡單的吧

1、《聖經》不是劇本,不是先寫好了《聖經》,大家再按照《聖經》去演出來,《聖經》(尤其是《新約》)是大家回憶、記錄之前發生的事情,以至於不同人的記錄中,也會有細微的差別,何況經過幾種文字翻譯之後的《聖經》。

2、中文譯本,都是從國外譯本翻譯而來,從天主教傳入中國之後,翻譯工作就一直在進行,@獼猴桃先生 介紹了思高版與和合本不同的翻譯原則。思高版與和合本在中國大陸可能是比較流行的《聖經》中文譯本,可能因為教友數量、英文音譯等關係,和合本遠比思高版更加流行(教外朋友亦有不少用和合本中的翻譯和名詞),以中文譯本來言,和合本在《聖經》中文譯本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做個不恰當的類比,重要性就像對統一中國有重大意義的秦朝。

3、針對題主所說「還有天主教中說聖母瑪利亞是卒世童貞」,據我所知天主教《聖經》中應該不存在這種明確的提法,但確實是天主教相信的內容之一。

4、《聖經》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對《聖經》的解釋和理解,如何不至於偏頗、如何明白《聖經》啟示的真諦、如何指導個人的靈修、生活,這個才是更重要的。


各個版本對比著學習


謝謝邀請。

聖經是什麼?聖經在講什麼?聖經上明明白白寫著: 沒有學問的人強解,只是自取沉淪。

正本清源。聖經的意義與源頭都在於認識神。認識神是怎樣一位神,在漫長的時間與空間之中,造物主是如何與每一個人、與每一個世代的人啟示祂自己並且最終整理成一本書籍的。若是感興趣,我們可以逐一討論思考,共同學習。

離開源頭,著眼於細枝末節則必然會捨本逐末。而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出幾樣事情,大家一起思考。

其一, 什麼是信心? 認識神,讀聖經是憑藉什麼去閱讀。

其二, 有信心必然會有信心的行為。

其三, 好樹結好果子,壞樹不結好果子。從果子知道樹。人的一生的果效是由心而發。

其四, 聖經不是將人帶回到知識與以人為中心的糾結和迷茫中。聖經是從神而來的書信,如同一封家書。從書信中,得以認識書寫書信的親人,認識祂,與祂重歸於好。

其五, 聖經舊約是由希伯來文和亞蘭文寫成,新約是希臘文寫成。我們目前讀的聖經,正如你說的那些版本,每一本都有自己的出處。全世界無數的聖經學者都在做著各樣的研究。對於聖經的研究方向其一就有來源研究。這是一個很龐大的領域,我們若是遨遊其中也必然能得到許多學術的快樂。但是我們這裡討論的不是這個問題,正如古人所說的,偏信則暗,兼聽則明。慎思明辨,去尋找、叩門,祈求,定然會得著。

說起聖經的歷史,我們華人基督徒可見的正統聖經大致如下:以和合本版本的中文聖經,已經翻譯並使用將近一百年,其衍生的修訂本或者新標點本也是和希望了解聖經,認識福音的朋友閱讀。近幾十年新翻譯的聖經新譯本,以及天主教使用的中文聖經思高本。其餘還有許多譯本,有的或是翻譯的人,或者翻譯的團體有一些觀點或者別的方面是有爭議的。

總之,聖經雖有不同,但是背後的指向卻是獨一的。尤其是在尋求信仰的道路上,我們都不希望誤入歧途或者偏門、邪教。所以保守穩妥起見,從讀聖經本身而言,我個人推薦和合本與新譯本。 若是時間、經歷都允許,多閱讀多個版本並且交叉比較也不失為一個更加嚴謹的態度。

凡事就怕認真二字。尋找必會尋見。願我所信仰的信實的造物主,照著他的憐憫和大慈愛施恩給一切饑渴慕義的人!


微讀聖經手機下載,裡面有串珠原文。搞定,非要說哪個版本好,沒法說,因為文字語言結構不同。


死海那個最貼近,如果有那個需求你必須學習使用希伯來文那個語言來讀,按其他回答的說法,真的會平地突然冒起一個神國阿


聖經確實有很多的譯本,但就我看過的幾個譯本而言,因為翻譯年代的不同用詞確有不同,但中間並沒有什麼歧義。中文的話,比如和合本、呂振中譯本、新譯本都蠻好的,英文的如NIV、KJV都不錯。

具體到你的問題:

比如常見的十字架,天主教的聖經里說十字架是處死耶穌的刑具,但有的版本中又說耶穌是被定死在一根木頭柱子上,而且交代的很清楚,是只有一個豎著的木柱,不是交叉的十字

在我看過的所有譯本中,都是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請問哪個譯本說不是十字架的啊?

還有天主教中說聖母瑪利亞是卒世童貞,而有的聖經里提到,耶穌在人間是有別的兄弟姐妹的(血緣關係的)

至於瑪麗亞,聖經上並沒有直接說她去世的時候是否是童貞,也沒有直接說比如雅各是否與耶穌有血緣關係。所以天主教認為,瑪麗亞是童貞去世。但我並不同意這一觀點,我認為雅各就是約瑟與瑪麗亞所生,否則就成了雅各是約瑟與其他女性所生的兒子,與約瑟的形象不符。


推薦閱讀:

召會(就是讀恢復版聖經的基督徒組織),是邪教嗎,他們和基督教的區別除了對聖經的解讀不同之外,表現在什麼地方?

TAG:聖經 | 基督教 | 天主教 | 宗教 |